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7:56:21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大全(21篇)
时间:2023-11-26 07:56:21     小编:LZ文人

总结是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写总结时要注意审查和修改,确保语言和内容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够激发你写作的灵感。"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一

今年95岁的徐振明是原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他曾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并屡立战功。和平年代,他退伍不褪色,默默做起了杨靖宇烈士陵园的守陵人,60年的时间始终守护着这座陵园,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

1942年参军入伍的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大功两次、小功多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徐振明是38军112师通讯连的排长,他的任务是传达命令、战斗的序号和节奏,关乎一线战士们的生死。除了指挥手下的通讯员,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随时顶上牺牲战友的岗位,用更快的速度将信息传达到作战一线,并随时将战斗情况回传。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永军:“他那些通缉兵全指着线。有一次他们这个团和上面联系不上了,一联系不上了,那线肯定是有折的地方,顺着这个线就开始查,快查到头的时候发现有个地方断了,但是断的那个地方正是敌人封锁最密集的,我父亲他们两个在一个炮弹坑里头,就在那里‘猫’起来,在那待了好长时间,天多少有点黑了,通讯员过去把电话线拿过来之后,接上了,电话又能打通了。”

1958年,徐振明以营职干部转业到通化市民政局。当时有三个工作岗位供他选择,一个是招待所所长、一个是福利院院长、还有一个就是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徐振明选择追随心中的英雄来到了靖宇陵园,而这一守就是60年。

通化市文史专员孙艳华:“他跟我说就是因为他崇尚杨靖宇,他说我觉得杨靖宇是我心中的大英雄,我这一辈子能给他守陵这是我最大的荣誉。”

1980年,徐振明离休,虽然告别了所长的位置,但他放不下对陵园牵挂的心,就选择重返陵园,做了一名普通门卫,继续为陵园的建设出力。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永军:“夏天的时候要是有大型的活动,他要是知道的话,就早早上来帮着打扫卫生、扫院子,包括园里和外边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杨靖宇将军,徐振明还会主动走进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作专场报告,为机关干部、青少年学生、部队官兵、企业职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通化市东昌区新岭小学退休教师许传珍:“学生们就知道了,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年代都要进行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得到自己的荣誉。”

1958年至期间,徐振明开展各种专场报告近千场,有3万多人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二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牺牲整,通化浑江东岸的山冈白雪皑皑,各界人士隆重举行公祭安葬大会,抗日英雄长眠在他生前浴血奋战的地方。这一年,徐振明随部队返回通化,随即以营职干部转业。

对于胸前挂着一块块勋章的徐振明来说,本可以选择过舒坦日子,但他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为杨靖宇将军守陵。于是,听着将军事迹成长、从“娃娃八路”到“战斗英雄”的徐振明义无反顾来到陵园,成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面对众人的不解,徐振明说:“全国那么多人崇敬杨靖宇将军,只有我有机会为他守陵。我既是自己在守陵,也是代表牺牲的战友为杨将军守陵。我守在陵园,感觉还跟战友们在一起……”

韩加本说,徐振明的较真,除了看护陵园外,更体现在他想让更多人了解抗联历史和英雄精神。那些年,他带领工作人员深入长白山原始森林,追寻抗联战斗足迹,丰富馆藏内容。懂他的人心里都明白,这份较真的背后是对英雄的崇敬。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三

儿子徐永军接替自己守护陵园后,徐振明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虽然离休回家,但始终牵挂着陵园。经过再三申请,他回到陵园当门卫,继续为将军清扫落叶、清理积雪,为陵园的建设出力。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永军:“夏天的时候有大型活动,他要是知道的话,就早早上来帮着打扫卫生,扫陵园,园里的包括外面的。”

在守护陵园的同时,如何能将杨靖宇将军的抗联精神发扬光大,一直是徐振明心中的大事。一次机缘巧合下的邀请,让他找到了方向。从此,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他都主动走进学校、部队、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作专场报告,为青少年、部队官兵讲革命传统教育课。

通化市民李蕴娟:“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多次请了徐振明伯伯给我们做一些报告,主要讲了他参军的一些故事,特别是讲了杨靖宇的故事,教育我们也要用心去学习。”

如今,徐振明已经年过九旬,从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到在陵园里默默守护,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老兵精神”,父与子60多年的接力守护,更让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他对党忠诚、不畏牺牲的政治品格,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的炽热情怀,也将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干事创业、不懈奋斗!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四

退伍后,他选择了默默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六十年,希望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徐振明用一生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九十五岁的徐振明老人,因为病痛已经无法跟我们正常交流。一九四二年,徐振明参军入伍,战争年代他曾荣立过大功两次、小功多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徐振明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三九四点八高地战等著名战斗。

在争夺三九四点八高地的拉锯战中,徐振明所在连全体官兵奋勇杀敌。最后仅幸存十几人。这次激烈的拉锯战,浴血奋战的徐振明荣立一等功。

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每次争夺一个高地也好,每一次战役都是九死一生。”

一九五八年,徐振明退伍转业到吉林通化市民政局,当时有三个岗位供他选择,招待所所长、福利院院长和杨靖宇烈士陵园所长。

为了追随心中的英雄,徐振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杨靖宇烈士陵园成为一名守陵人。

通化市文史专员孙艳华:“他跟我说就是因为崇尚杨靖宇,他说我觉得杨靖宇就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徐振明刚来到陵园时,条件非常艰苦,他就带着员工们栽植松柏、种花、种草,遇到刮风下雨,即使在夜里,徐振明也会去巡查,看看屋瓦有没有漏雨。树木有没有折损,这样的相守一守就是六十年。一九八零年徐振明离休了,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陵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杨靖宇将军,他在陵园里为大家义务讲解,并走进军营、学校、企业等开展各种专场报告近千场,已经有三万多人次聆听了他的演讲。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五

孙景坤(1924年—),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1947年参军入伍,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10月14日,中宣部在中央广电总台举行“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授予孙景坤“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72年前,孙景坤入伍,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毅然参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孙景坤选择了深藏功名,返回家乡务农。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六

和平年代,他放下功名,在烈士陵园里坚守,守护英灵。

在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通化市,60多年来,军功赫赫的老兵徐振明,毅然放弃过舒坦日子,主动为杨靖宇将军守陵,退休后又把岗位交给儿子,父子两代守护英雄,也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徐振明经常说:“将军是民族英雄,为将军守陵,此生不改!”

初心:为人民保家乡浴血奋战不退缩。

深秋时节,杨靖宇烈士陵园内层林尽染,一片片红叶迎风作响,仿佛在诉说那段血与火的岁月。95岁高龄的徐振明虽然行动不便,但还是喜欢坐着轮椅到陵园看看。

徐振明还记得1942年在山东老家参加八路军的日子,那时他不到17周岁。新兵培训时,两年前牺牲在林海雪原的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将军,成为他心中的英雄。“我们听后特别感动,发誓要向杨将军学习,保家卫国、抗战到底。”徐振明说。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深受杨靖宇精神鼓舞的徐振明勇敢作战,日照、诸城、高密、莒县等地都留下了他与日寇战斗的足迹。在莒县阻击日寇突围的一次战斗中,他被炮弹击中背部,苏醒后坚持参加战斗,荣立一等战功。

日本投降后,徐振明参加了解放战争。1950年10月,徐振明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战斗。战斗结束后,徐振明再立一等功。

使命:深藏功与名为英雄守陵。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牺牲整,通化浑江东岸的山冈白雪皑皑,各界人士隆重举行公祭安葬大会,抗日英雄长眠在他生前浴血奋战的地方。这一年,徐振明随部队返回通化,随即以营职干部转业。

对于胸前挂着一块块勋章的徐振明来说,本可以选择过舒坦日子,但他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为杨靖宇将军守陵。于是,听着将军事迹成长、从“娃娃八路”到“战斗英雄”的徐振明义无反顾来到陵园,成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面对众人的不解,徐振明说:“全国那么多人崇敬杨靖宇将军,只有我有机会为他守陵。我既是自己在守陵,也是代表牺牲的战友为杨将军守陵。我守在陵园,感觉还跟战友们在一起……”

韩加本说,徐振明的较真,除了看护陵园外,更体现在他想让更多人了解抗联历史和英雄精神。那些年,他带领工作人员深入长白山原始森林,追寻抗联战斗足迹,丰富馆藏内容。懂他的人心里都明白,这份较真的背后是对英雄的崇敬。

传承:子承父业精神永续。

说起父亲劝自己接班时发生的争吵,徐永军还记忆犹新。1980年徐振明离休,但对陵园放不下心,就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尽管从小跟随父亲在陵园长大,但徐永军从没打算接父亲的班。经过三次长谈,徐振明终于说服了儿子。“我妈也说,为英雄守陵,接革命的班比挣钱光荣。”徐永军说。

到陵园工作后,徐永军对杨靖宇的事迹了解越多,就越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也有工作调动机会,但徐永军没答应。他说,为英雄守陵,虽然清苦、寂寞,但安心、踏实。

60多年来,父子接力守护陵园,也见证了陵园变化。政府出资建立东北抗联纪念馆,还建了_。如今,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杨靖宇烈士陵园年接待10余万人次。前些年,徐振明经常为学生和部队官兵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他以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和官兵们讲述那些感动过自己的故事和经历。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一个人到两代人,徐振明矢志不渝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七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1950年10月初,美国侵略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

寒冬,战场上的条件极其艰难困苦,志愿军脚下冰冻,身上衣单,而且粮弹缺乏,常常只能“吃一把炒面就一把雪”。然而,志愿军依旧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高度现代化装备的敌军英勇作战,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众多英雄模范和功臣。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一个人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荣誉。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颁发纪念章,彰显党和国家对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英雄的肯定和纪念,祖国不会忘记英雄无畏付出,抗美援朝的丰碑将永远铭刻英雄的事迹。

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出国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等人员,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精神风范,他们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仰慕。给这些“最可爱的人”颁发纪念章,给予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英雄崇高礼赞,也会激励全国人民增强国防意识,更加关心爱护人民子弟兵,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无上光荣的伟大事业,需要许许多多“非常之人”为其奉献青春、奉献才华。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要充分发挥崇高荣誉的精神引领作用,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让荣誉凝聚起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激励广大人民为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八

吉林通化,長白山南麓,渾江東岸,抗日英雄楊靖宇烈士陵園內鬆柏青青,將軍高大戎裝銅像挺立。

95歲的徐振明,就在這裡數十年如一日守護烈士陵園。年輕時,他就把楊靖宇當作“明星”榜樣,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炮火洗禮,和平年代他深藏榮耀、甘受清苦。

60多年來,陵園內的蒼鬆翠柏,見証了一位老英雄的執著與忠誠。

崢嶸歲月百煉成鋼。

1942年,16歲的徐振明加入八路軍,在伏擊日軍的戰斗中因作戰勇猛榮立一等功。

1950年,徐振明隨38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一線作戰29個月,參加過“飛虎山阻擊戰”“鬆骨峰阻擊戰”等著名戰役,在爭奪394.8高地的拉鋸戰中榮立一等功。

1950年11月4日,飛虎山戰役打響。志願軍浴血奮戰3天3夜,彈盡糧絕,按戰略部署還需要堅守陣地2天。我軍一個團面對敵軍兩個師,任務是把敵引進伏擊圈。擔任通訊連排長的徐振明,帶領30名通訊員傳遞信息。

戰況激烈,徐振明眼看著剛出發的戰友一個個倒下。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他不禁淚流滿面。此役,志願軍共斃傷俘敵1800余人。槍林彈雨中,徐振明留下一身傷疤。時間仿佛早已撫平一切,但老人身上至今猶在的傷痕,記錄著那一個個瞬間。

“想想犧牲的戰友,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享福。”1958年,九死一生的徐振明告別了前半生的槍林彈雨,投入到和平年代的建設事業。軍旅生涯中,他榮立大功兩次、小功多次,但轉業后卻深藏功與名,隻字不提當年勇。

兒媳閻錫蘭告訴記者,老人很少提起往事,“很長時間裡,隻知道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一生執著守衛忠魂。

轉業時,擺在徐振明面前的有三個職位:招待所所長、福利院院長和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楊靖宇烈士陵園)所長。招待所、福利院待遇好、工作環境好,徐振明卻決定去陵園。

“能守護烈士陵園,這是我的無上光榮。”徐振明說。

把家安在陵園邊上,把心放在陵園裡面。每當遇到刮風下雨,徐振明深更半夜也會到陵園巡查,看看屋瓦是否漏雨,看看樹木是否倒伏。

今年85歲的張文臣當時在通化市勞動局工作,慕名去見了這個不要肥差要苦差的“怪人”,兩人一見如故。

“很魁梧,嗓門不小,沒什麼漂亮語言,做事踏實,用我們通化方言說,做事枝是枝、蔓是蔓。”張文臣說,有一次,兩人鬧了點“不愉快”,就因為徐振明高燒39度,大半夜還跑到園子去。“他就是要去,不聽人勸,非說隻有看看才心安。”

2萬多平方米的陵園是鏟平山尖建起來的,剛建成時沒有樹,也沒有花。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后,栽植鬆柏,種花種草。“父親種了多少棵樹,真數不清了,但是肯定得有上萬棵。”徐振明的兒子徐永軍說。

徐振明做事從不糊弄,要做就做到最好。“那時通化沒水泥,就大老遠到外地背回,哪有壞的,用水泥修補上。”同事韓加本說。

1965年6月,通化的雨季來了。陵園屋頂的琉璃瓦壞了。徐振明蹲守北京半月有余,以誠心感動了北京古建筑隊,請回兩名瓦匠修繕。直到今天,即便遭遇狂風驟雨,嚴絲合縫的琉璃瓦也沒再漏過水。

徐振明還想盡一切辦法,搜集歷史資料和實物。

“父親那些年坐牛車、坐爬犁,翻山越嶺去了很多地方,採訪當地老百姓,收集楊靖宇將軍的故事,尋找抗戰遺物。記得有一次,他找到幾把當年打仗時用的手槍,帶回來時別提多高興了。”在徐永軍的記憶中,父親不是在陵園忙著,就是在為陵園做事的路上。

徐振明曾經說過,即使時光倒流,他也不會改變決定,“我不僅是自己在守護陵園,也是代表犧牲的戰友們在守護。我守在這裡,感覺自己還跟戰友們在一起……”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980年,徐振明要離休了,便勸說兒子徐永軍到陵園工作,繼續守護烈士陵園。

徐永軍拒絕了——“我才18歲,還想找個掙錢的活,學門技術呢!”

讓徐永軍沒想到的是,從小和藹、沒打過沒罵過孩子的父親氣得要揍他。徐永軍跑到同學家待了一周。兩年后,拗不過父親的徐永軍接了班。

思想轉變,源自徐振明離休后又回來做門衛。“我挺不高興的,父親大小也是個領導,咋回來當門衛了呢?父親卻說,隻要能守護烈士陵園,干啥都行。”

離休后,徐振明堅持天天來陵園,給游人講楊靖宇將軍的英雄事跡。言傳身教,父親的行動和精神深深觸動了徐永軍,他每天早早來到陵園,把將軍銅像擦拭得一塵不染。

徐振明一生淡泊名利,從未因戰斗英雄的身份向組織提過個人要求。這些年來,他深入學校、部隊、機關及企事業單位作專場報告,還主動為學生和部隊官兵上革命傳統教育課,講述楊靖宇將軍和抗聯的英雄事跡。通化市新嶺小學班主任許傳珍說,孩子們每次聽徐爺爺講故事,都特別入迷,對那段歷史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九

惊讶之余,我也为中国骄傲着自豪着,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在校读书的我们。抗美援朝的英雄们也都让我一一敬佩和尊重。一起来看看时代楷模孙景坤徐振明。

事迹。

学习,欢迎查阅!

我之前有看过抗美援朝的影片当我看到朝鲜人民遭受美国飞机扫射的时候,尤其是当我看到一个朝鲜小孩因为失去了亲人,在破瓦堆上哭泣的时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们志愿军从火中救出了朝鲜小孩,并立刻用棉衣替他盖上,这是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我们志愿军不怕一切困难,在朝鲜爬山、渡河、挖工事、运输、追歼敌人、俘掳敌人和战胜敌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也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7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气壮山河的志愿军英雄;没有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决策;更没有忘记积极支援志愿军作战的一切。

爱好。

和平的人们。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值得我们一代代人去继承与发扬,而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安全独立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而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有良好的品德;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

文化。

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不顾中国警告,越过三八线干涉朝鲜内战,并在中国东北部反复挑衅中国领土权威,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中国人民的意愿,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尊严。

历史记忆的传承需要外在的载体。

今天为纪念抗美援朝。

出国。

作战70周年,这次专题讲座是对逝者最深切的缅怀,也是对生者最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这次讲座上全民回顾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和巨大贡献,深刻阐释了抗美援朝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是告诉我们,只有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才能取得胜利。

不仅是语言的力量,更是精神的力量,这力量可以传承,在我们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必能给我们以鼓舞,这讲话也是在向世界发出声音,向世界宣誓和平,也在宣告:70年前,坚船利炮没能阻挡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定步伐;70年后的今天,更加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在先辈们用献血和汗水缔造的和平下,我们应当应当续抗美援朝伟大精神力量,坚定实现民族复兴志向信心,雄赳赳气昂昂,向着新的征程和新的梦想向着中华人民伟大复兴进发。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

辽宁丹东,凤凰山下。老兵孙景坤一身戎装,端坐在丹东光荣院特护区的房间中。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孙景坤胸前的8枚军功章上,熠熠生辉。

时代楷模老兵孙景坤,一生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共获得了8枚军功章,但他自愿复员回乡带领乡亲向贫困宣战,造福一方;他虽然早已脱下军装,但战斗精神不息,军人本色仍未改。10月14日,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党员干部要学习“时代楷模”孙景坤同志淡泊名利的品质,冲锋在前的拼劲。

时代楷模老兵孙景坤,战争年代是战斗英雄。72年前,孙景坤入伍,敬出了人生第一个神圣的军礼,从此南征北战。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孙景坤同志的征战经历和功勋、伤疤,让我们对他油然而生敬意,他是真正的战斗英雄。正是千千万万他一样的敢于冲锋陷阵,敢于拼搏牺牲的革命前辈的浴血奋战,以人民为中心的红色人民政权才得以建立和安稳。新时代,铸就伟大的“中国梦”,也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弘扬孙景坤样的革命前辈的敢于冲锋的战斗精神,与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作斗争,去战胜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时代楷模老兵孙景坤,和平时期是劳模。孙景坤同志战功卓著,但他几十年如一日,不躺在功劳簿上索取,而是永葆党员初心,和平建设中,他仍然冲锋在前,堪称劳模。1955年,孙景坤复员。丹东市安排他到工厂当车间主任,但他却申请回故乡山城村,并担任第一生产队的队长:他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土石修筑筑坝,有力的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村里种植蔬菜,他带头挑粪施肥……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吗?”,朴实的想法,是他选择回到艰苦农村,带头建设家乡的动力,也是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一生冲锋的原因。对牺牲的战友最好的缅怀,就是倍加努力去冲锋、去战斗、去工作;对时代楷模最好的学习,就是发扬他们的精神去担当、去奋斗、去奉献。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党员干部就要以时代楷模老兵孙景坤为榜样,像他一样淡泊名利,一生冲锋。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一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革命战争老兵徐振明用岁月诠释“老兵精神”,在位于通化的杨靖宇陵园守护了几十年。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他的儿子徐永军1980年参加工作时,也来到杨靖宇陵园。时至今日,徐家父子两代人共守陵园62年,将崇尚英雄的精神传承下来。

现在的靖宇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中央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在1958年徐振明老人刚刚来工作时,陵园的整个山冈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丛花。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永军:“1958年安葬的时候,陵园里头是光秃秃的,一棵树都没有,后期老爷子就领着员工年年栽树,一年一年把陵园园里的、园外的都栽满了。”

在徐振明和陵园职工的努力下,陵园内冬天一片苍绿,夏季百花盛开。光秃秃的山上长出了树,树上结出了果,住在陵园周边的孩子们经常跑来摘果子吃,徐老就给他们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

通化市民吕振一:“平常我们小孩愿意玩,一帮小孩来到这,徐老爷看见我们之后,他喜欢孩子,叫我们坐在台阶上,讲抗联故事、讲杨靖宇将军的故事。”

1980年,徐振明离休。他对陵园放心不下,就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徐永军到陵园工作。虽然告别了杨靖宇烈士陵园纪念馆馆长的岗位,但徐振明实在不愿意离开这片他守护了几十年的地方,于是选择在陵园当了一名门卫。冬天,他为将军扫积雪,秋天他为将军扫落叶。如今,徐永军也已在陵园工作了整整40年。父与子用60多年的坚守,传承着革命精神。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二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曾经的小小少年,如今已成长为年少有为的青年,都肩负着祖国负重前行的责任,努力的富国!兴国!强国!

青年强则国强,需要青年勇于直面挫折,迎接挑战。五四爱国运动时期,李大钊,义无反顾地加入爱国组织,就注定了李大钊的坎坷命运,奠定了其爱国主义英雄形象。李大钊进入爱国组织成为地下党,时刻面临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无数的困难摆在他眼前,他从不曾低头。在他执行秘密任务时多么危险的情况,他都沉着冷静的面对,对于执行途中的障碍,他都机智_扫除。正印证了他曾说过的一句话,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青年强则国强,需要青年勇于承担,自立自强,不断完善自我。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三

“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四

张富清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始终牢记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跟党走。革命战争年代,张富清坚决做到“党指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打到哪里”。每一次战斗,他总是积极报名参加伤亡最大的“突击队”,冲锋在前。他总结打仗的秘诀是“不怕死”“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1955年退役转业时,巨笔公众号整理,张富清主动选择到湖北最艰苦最偏远、当时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恩施来凤县工作,从此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张富清离休后,仍然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直到末,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中,他的感人事迹才被发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张富清就是践行对党绝对忠诚的模范。今天,我们学习张富清,就要学习他一辈子坚守信仰、不改初心,对党赤胆忠心、绝对忠诚。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既是政治机关,也是行政机关、服务管理机关,但首先是政治机关。讲政治、讲忠诚尤为重要,忠诚必须做到“绝对”,百分之百纯洁,不能有丝毫杂质。我们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首要的政治原则、政治本色、政治品质,努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服务精准”的一流工作队伍,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五

“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18年来,张连印和乡亲们共植树造林1.8万余亩、205万余株,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育有樟子松、侧柏、新疆胡杨等20个品种,使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张连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次又一次病魔的艰辛历程。

2004年春天,到了植树季节,张连印风风火火地带着人上了山,栽种了1万棵树苗。谁知到了当年秋天,没几棵成活。张连印又紧急补种了6000棵树苗,依然近乎“全军覆没”。面对如此局面,执行过无数次急难险重任务的张连印哭得像个孩子。但他没有放弃,当众撂下一句话:“当兵的什么时候在困难面前打过‘退堂鼓’。”

为了搞清楚失败原因,张连印把枯死的树苗连根挖起,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症结,原来是沙化地不易保持水分。怎么办?他跑大同、上北京、赴沈阳,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购买了几十本有关书籍、订阅了10多种林业期刊,如饥似渴地学习种植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他摸到了在沙化土地上种树的门道,总结出了苗圃预栽、母土种植的“张氏育苗法”。2005年4月,张连印又带着植树队伍干了起来,他如同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株树苗,使树苗成活率达85%以上。

要改变荒山面貌,不仅要种树、种活树,还要科学治理水土。2009年,张连印在水利部门帮助下新建了一座储水能力5000立方米的浆砌石池塘。随着植树面积的扩大,储水池已远远不够用了。怎么办?打井!那段时间,张连印每天扎在山沟沟里,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打井点位。一眼、两眼、三眼……张连印不仅打了8眼机井,还修建了3500米的u型防渗渠,铺设了3000米的节水灌溉管道。看着水顺着水管流进树林,张连印由衷地高兴,他又克服了一个大困难。

这些年,张连印的身板压弯了,皮肤晒黑了,但他却觉得快乐而满足。2011年,植树造林的第8个年头,张连印在参加体检时,查出疑似肺癌症状。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拿着片子,独自一人来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被确诊为肺癌中期。“我不能倒下”,这是张连印当时唯一的信念。同年7月,他接受手术治疗和化疗。其间,张连印做了两件事,一是想方设法把这些年因为种树借的钱都还了;第二个就是让子女把种树事业坚持下去。

2012年,张连印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回到了张家场那个他魂牵梦绕的“战场”。“咱不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我活着,就要种树。”

命运总是在考验着这个老人,2014年,张连印又被诊断出肺癌骨转移,但他仍没有畏惧退缩,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即回到张家场村,他说:“与其让我住到医院里,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病魔总是不断折磨我们的身体,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坚强。作为军人,战争年代轻伤不下火线,和平年代更应该不怕困难,挑战自我。”正因为有这样的心胸,奇迹在张连印身上发生了——离确诊癌症已经过去11年了,他的肺癌已经钙化,骨转移也没有进一步扩散。现在的张连印,精力旺盛,走路比年轻人还快。在他的带动下,左云县各界人士纷纷投身生态建设,共同创造了荒山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的左云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六

1942年初冬的一天,徐振明在参加山东莒县伏击日军的一场战斗中,在山坡上向敌人射击。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后爆炸,他的后背瞬间被炸伤,鲜血浸透军装,他一下子就晕了过去。

在徐振明被抬去后方医院的路上,日寇开始了疯狂突围。“八路军常讲‘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用叫唤’,面对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离开战场?”苏醒后,徐振明忍住钻心的疼痛,“腾”地一下翻身爬下担架,捡起枪支和弹药,返回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战友们被徐振明的顽强斗志深深鼓舞,大家并肩血战直至胜利。徐振明因此荣立参军后的第一个一等功。

1950年10月,身为步兵连连长的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过去父亲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他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那时停下来就打仗,打完仗就行军。但那场拉锯战,尤为惨烈。”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徐振明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著名战斗。那时天上敌机狂轰滥炸,地面枪林弹雨,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父亲所在连全体官兵奋勇杀敌,最后仅幸存10来个人。经过这一战,徐振明第二次荣立一等功。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七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过往的荣誉是张富清的宝贵财富,然而,他却将征战沙场的英勇事迹埋在心中,将军功章用尼龙绳捆扎后深深地锁在皮箱中,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艰苦的山区贡献一生。

张富清以向组织邀功、提要求、要待遇为耻,至今仍然居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行分的老旧房子里,屋里除了一张磨损破皮的沙发、一个缺了角的茶几和几个不成套的柜子外,最珍贵的家当就是一只装着荣誉证书的皮箱。在他看来,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牺牲奉献是共产党员的本分。

“这些荣誉我不愿意让家里人知道,到处去讲去炫耀。”“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论岁月如何变迁,坚定不移的信念、服务人民的初心、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底气所依、优势所在。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让我们向身边的老英雄张富清同志学习,见贤思齐,在思想上来一次升华,在精神上来一次洗礼。从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还要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银保监会系统和银行业保险业党员干部要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准查找短板和差距。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树立正确政绩观、人生观、世界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八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10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徐振明的先进事迹。14日,“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在北京、吉林两地同时录制。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多次荣立战功。转业后,他退伍不褪色,居功不自傲,主动申请到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2年,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执着坚守、无私奉献。

录制现场,通过视频短片、访谈、歌曲等形式展现了徐振明先进事迹,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个真实、细腻的故事,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95岁高龄的徐振明老人精神矍铄,全程参加发布活动。

2万多平方米的烈士陵园,一守就是一个甲子,这其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发布仪式现场,曾多次采访过徐振明的通化市政协文史专员孙艳华为大家讲述她眼中的这位老英雄。“徐振明身上那股执着劲儿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大家看我手里拿的这双靰鞡鞋,是东北抗联战士穿过的,它是陵园的一件收藏品。”孙艳华现场为大家讲述鞋子的来历。有一次,徐振明听说通化县大川乡有个村民家中收藏着东北抗联战士穿过的鞋,他不畏天气严寒、道路险阻,顶风踏雪去了三次。

“徐振明刚到陵园时,他最忧心的事,就是陵园里的藏品有90%都是复制品。他坚持认为,搞教育得用真东西,讲真故事。”孙艳华说,徐振明一有空闲,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搜集历史资料和实物。

随后,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和父亲守陵的故事。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十九

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

自1840年至1945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不是被八国联军侵略,就是被日本侵略。多少亿两白银被掳走,多少珍宝被豪夺,多少生灵被涂炭?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才使中国有了今天的地位,抗美援朝一战保证中国的70年和平。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个列强把新中国看在眼里,就连战败的日本也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但抗美援朝一仗,新中国让日本人刮目相看。

因此,中国人民志愿部队的战斗,乃是关系我国民族根本利益的生死斗争,乃是四万七千五百万同胞伟大爱国意志的集中表现,我全国同胞如此热烈拥护志愿部队,全国热血青年纷纷立誓要求参加志愿部队,绝对不是偶然的。

志愿军们都是英雄,他们的巨大牺牲与付出让新中国得到了地位和尊重,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向那些为祖国英勇战死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英雄们致敬!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二十

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苍松翠柏间,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巍然矗立。在这里,有一位老人曾在战争中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他退伍不褪色,不忘初心使命为党和国家建设默默耕耘,他就是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徐振明。62年间他恪尽职守、默默做着杨靖宇将军陵园的“守陵人”,用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历史、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请听录音报道《永不磨灭的老兵精神》,采制:吉林台记者李奂锐。

如今,徐振明已经年过九旬,但只要天气晴好、身体尚可,他就会坐上轮椅让子女推着到陵园四处查看,静静瞻仰将军的陵墓和塑像,亲手抚摸那些早年种下的松柏回忆往昔。

1942年参军入伍的徐振明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大功两次、小功多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徐振明曾担任38军112师通讯连的一名排长。除了指挥通讯员,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随时顶上牺牲的战友,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达到作战一线并随时将战斗情况回传。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那时候通讯兵全靠电话线,有一次他们这个团和上面联系不上了,联系不上,线肯定有折的地方,顺着线开始查,快查到头的时候发现有个地方断了,但是断的地方正是敌人封锁最密集的。根本就接不上你也过不去,我父亲他们两个在一个炮弹坑里“猫”起来,过了一会儿扫射轻一点的时候他就过去,刚一过去又一梭子子弹,在那待了好长时间,天有点黑了过去把电话(线)拉过来接上,这下电话又能打通了。”

徐振明先后随部队参加了白马山战役、“394.8”高地战等战斗。那时天上敌机狂轰滥炸,地面枪林弹雨,战斗尤为惨烈,徐振明可谓九死一生。徐振明的儿媳阎锡兰:“咱们都是步枪和炮火,敌人都是飞机从天上往下扔的炸弹,杀伤力特别强。公公那时候带的一个加强连大概有270人,这个战役下来的时候就剩下6个人,公公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能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真是不容易,九死一生真是了不起的英雄。”

1958年,徐振明以营职干部转业到通化市民政局。当时,有三个工作岗位供他选择,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守陵,而这一守就是一辈子。通化市政协党史专员孙艳华:“他说就是崇尚杨靖宇,是我心中的大英雄,这一辈子能给他守灵是我最大的荣誉。”

1980年,徐振明离休告别了所长的岗位。在老人的影响下,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徐永军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接下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而徐老终究放不下对陵园的牵挂,选择重返陵园当了一名普通的门卫继续为陵园的建设出力。徐永军:“因为他离不开陵园,在这待的时间太长对陵园了解的太深了,什么事他都能给你出主意。”

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杨靖宇将军以及抗联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一直是徐振明心中的大事,也是他始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他不仅为来到陵园的人们义务讲解,还在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时刻主动走进党政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作专场报告。通化市东昌区新岭小学退休教师许传珍:“徐老先生每年不定期的到学校做报告,每次讲一个故事。这个勋章的来历,学生也明白了这个勋章并不是戴着好看,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得来的,学生就感到思想上一种升华。”

如今,徐振明老人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看到陵园里的一草一木老人还是会忍不住热泪盈眶。从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到在陵园里默默守护,徐振明老人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老兵精神”,父与子62年的守护更是让这种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时代楷模徐振明同志事迹学习心得篇二十一

近日,邢临公司发起了“向张富清同志学习”的倡议书。我认真阅读了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感触很深。

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24岁,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冲锋在前,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31岁,在小家与国家之间,他选择服从大局,到偏远异乡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半个多世纪,无论顺境逆境,他选择淡然处之,将英雄过往尘封在沧桑的记忆。95岁高龄,在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时,他又一次挺直脊梁,向祖国和人民致以崇高军礼。在他心中,没有什么,比为国牺牲更光荣;没有谁,比逝去的战友更值得尊敬。党旗下的誓言,就是此生不渝的初心。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奉献,一日的宣誓,就是终身的奉献,在战火中穿梭,在清贫中屹立,是那坚韧不拔的品质,是那忠于党和国家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富清完全有条件为自己的家庭谋取便利,可是他没有。始终恪守“党和人民的要求”,标注他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就是这种精神境界,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本职工作:一做学习型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牢记业务知识,掌握收费的各项规定,更好地服务于司乘。其次,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做好收费等各项工作,核对每个数据,各项报表,高要求高标准的完成各项工作。

作为一名收费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做好文明服务,微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961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