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需要。总结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要只看到成功和成绩,也要看到不足和差距。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分享,让我们共同学习。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
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二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三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四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五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理解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
(3)学会画出固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难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温度特点。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萘、蜡、停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
(二)新课讲授:
1、出示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本节课重、难点。(幻灯片2)。
(1)重点:熔化、凝固的特点。
(2)难点:晶体熔化特点。
2、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水的三态,使学生通过对冰、水、水蒸气的了解掌握物质三态的界定(幻灯片3)。熔化的概念较易理解,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归纳出熔化的概念,并以此类推引出凝固的概念(幻灯片4)。
3、学习新课:实验演示,观察分析。
(1)以冰熔化为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所需的器材。
(3)介绍实验仪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萘的状态、萘的温度变化。
(4)与数学的坐标系对比学习,教学生利用图象分析物理规律。根据图象讨论与分析:晶体熔化时温度与状态变化。并由学生概括出萘熔化的特点。
(5)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蜡的熔化。(幻灯片5~8)。
(6)阅读课本了解晶体、非晶体及进行简单的分类。(幻灯片9~11)。
(7)采用逆向思维对比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幻灯片12~14)。
4、课堂练习(幻灯片15~22)。
(三)巩固练习(见配套练习)。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这堂课学到的知识:一物质的分类。二是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三是采用坐标与图象分析的方法找特点。
(五)达标检测(见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熔化:固态气态;(吸热)。
(2)凝固:气态固态。(放热)。
2、晶体与非晶体。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六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以往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那就为之后分析其科学规律设置了障碍,以致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见到如此,我备课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0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3、观察数据后在书中表格图纸上绘制图线时,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4、在教学中做为老师定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七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八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教改具体措施。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七、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内容时间备注。
第七章力4课时。
第八章运动和力4课时。
第九章压强6课时。
第十章浮力5课时。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6课时。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5课时。
复习考试5课时。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九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十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如何把本学期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学好就成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心。我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情况制定了工作计划。二、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2.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
教材分析: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接受性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成绩。五、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加大备课力度。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5、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
6、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六、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1周7.1力7.2弹力7.3重力单元复习第2周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11周10.1浮力10.2阿基米德原理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
用单元复习。
第12周11.1功11.2功率11.3动能和势能11.4机械能及其。
转化。
第13周12.1杠杆12.2滑轮。
12.3机械效率单元复习第14周复习备考。
大金店二中。
2019.2.21。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十一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9、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15、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3)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十二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的定义.
(二)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节课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的规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建构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了用作图像来研究物理学规律的方法。
实验过程过于仓促,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实验,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去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的数据是否合理?学生有没有对海波进行搅拌?学生的读数方法有无错误?学生做图像时出现些什么错误?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在学生探究实验课上,老师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实验,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实验的时间,生硬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会发现这种错误,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让学生学会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科学,学会与别的实验小组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4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