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知识,巩固学习成果。怎样才能撰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几个写作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周幽王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然听从一位大臣荒唐的建议:点燃烽火台,戏弄各路诸侯。各路诸侯被戏耍多次,非常恼火,等到敌人真正入侵,烽火台再次被点燃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周幽王又在和褒姒取乐,所以他们决定不出兵。最后周朝灭亡,周幽王惨死。
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丢了江山。一个君王荒废朝政,每日琢磨的不是百姓疾苦、国家强盛,而是用尽心机只为美人一笑,那么这个君王对国家的统治必然不能长久。一个君王戏耍诸侯,用欺骗来取乐,结果必然被灭亡。为了减轻周幽王的过错,褒姒就被称为妖姬,被后人不停的唾弃。事实上没有褒姒也有周姒、王姒……这是周幽王好色、不喜朝政的本性所决定的。就如夏桀、商纣丢了江山,就不是因为妹喜、妲己。
《东周列国志》作者文笔非常好,把一个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人物刻画得入目三分。通读全书,让我对西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历史知识。看着一个个国家慢慢兴起、慢慢强盛、慢慢衰弱。最后灭亡,我发现国家兴起和强盛一般都是君王勤政、广纳贤士的时期,国家衰弱和灭亡一般都是君王昏庸、荒废朝政的时期。
诚信、勤奋、进取是让我的学习和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法宝,这就是《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舞台上,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拔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当然还有很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众多的人物一起组成了书中绚丽的场面。
书中有许多个性不同的人物,最让我敬佩的人是勾践。他在越国辅佐君主。一次,吴国为了报以前越国侵犯的仇,发兵伐越,结果大败,后来吴国君主死后。波的儿.夫差即位为吴王。他打败越国后,越国勾践求饶,吴国答应了。于是,勾践到了吴国养马,而且整天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亲舔过夫差的大便,夫差见勾践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其实,他每天都要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就这样,20年后,文种训练的越国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那种短时忍辱,最后报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我们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结果不堪设想时就晚了。
愿大家不因小失大。
……。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书,书名《东周列国故事》。此书分上下两侧,讲述了东周的属国之间发生的故事,是一本好书。
在此书中,东周的属国都想争当霸主,并不择手段。其中有许多好君王,当然也有昏君。有的君王治国有方,善待大臣。有的君王花天酒地,虐-待百姓,令人发指。他们都想成为中原霸主,好君王是靠赢得民心成为霸主,但是再好的君王都有做错的时候。有时他们会因做错一件事儿得不到小国的信任从而失去霸主的名称。其实君王难当,好君王更难当。如果想成为好君王,就要体贴民众,但这不免会得罪有权势的奸臣。他们很可能会勾结一起拉你下马。但是如果你成为一个昏君,奸臣会奉承讨好,但是你一昧的花天酒地会引起民众和忠臣的不满。你的统治最终不会长久。这是难处之一。另外的`难处是,当你决定选择一个儿子继位时,又不得不面临后宫的妃子都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引发的风波。有的儿子甚至去杀父来争夺王位。你又不得不提防自己的亲儿子。而这一切都是王位惹得祸。
如果你是个小国君王,你就得面对被大国吞并的可能。你必须时刻警惕,否则随时会被大国吞并。有时经管你做到了这些你还是被吞并。东周的许多小国都被吞并,并在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原,结束了周朝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这本书讲述了周朝属国的故事,讲述了秦国从小国到帝王的过程,令人感叹!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四
东周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各路诸侯各自称霸一方,经过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大小国家,《东周列国志》主要讲述这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卧薪尝胆》。它讲述的是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立志为国报仇雪恨的事情。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还要反复阅读,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启迪。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五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舞台上,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拔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当然还有很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众多的人物一起组成了书中绚丽的场面。
书中有许多个性不同的人物,最让我敬佩的人是勾践。他在越国辅佐君主。一次,吴国为了报以前越国侵犯的仇,发兵伐越,结果大败,后来吴国君主死后。波的儿.夫差即位为吴王。他打败越国后,越国勾践求饶,吴国答应了。于是,勾践到了吴国养马,而且整天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亲舔过夫差的大便,夫差见勾践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其实,他每天都要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就这样,后,文种训练的越国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那种短时忍辱,最后报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我们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结果不堪设想时就晚了。
愿大家不因小失大。
……。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六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崛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舞台上,有力顶千斤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还有许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
书中最让我敬佩的人是勾践。一次,吴王亲自伐越,结果大败,吴国国君阖闾也在战争中阵亡。他的孙子夫差即位为吴王。他打败越国后,勾践求饶,夫差答应了。于是,勾践来到了吴国养马,而且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亲舔过夫差的粪便,夫差见勾践忠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其实,他每天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就这样,20年后,文种训练的越国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每个人都要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七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在故事中,勾践忍辱负重、发奋图强,最终大获全胜,吞并了吴国;而吴王夫差却变成了好色贪财的小人。其实在发生这事之前、之后,我从《东周列国志故事》中了解到:吴王身上其实有许多优点,而越王勾践身上也有不足之处。今天,我要为夫差扳回正名。
话说越王杀了夫差的父亲阖闾,夫差决心要为父亲报仇,命令手下人每天提醒他几回,而且每次问答时,夫差都流着眼泪。这说明夫差很有孝心,他们父子俩的亲情很深;而勾践呢,却并没有。
再说了,勾践小心翼翼、百依百顺地服侍夫差,令夫差感激,所以将越王送回越国,我认为这本没有什么错,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嘛,只因夫差他是君王,所以这就算一个大错。其实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挺好的。越王勾践没有。夫差待他并不差,甚至算得上很好,他却一心一意地想要灭掉吴国,吴国里越乱他就越开心。表面上装得对吴国很关心,实际上背地里在暗暗思索该如何对付夫差。还有,有一年越国闹饥荒,夫差听了西施的话,借给越王粮食,第二年,文种还来了粮食,夫差对勾践产生了信任,把还来的种子分发给农民,可都没长出来——那些种子是蒸熟后晒干的!这一年,轮到吴国闹饥荒了。越王勾践真是不应该!这样既浪费粮食,还让吴国闹饥荒,不得安宁。
更可恶的是勾践疑心很重:打败吴国后,勾践对以前共患难的人,慢慢地疏远了。范蠡曾告诉文种:勾践能容忍敌人的欺负,却不能容忍有功的大臣。只能和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同享福。范蠡和西施隐居,勾践放了心。文种不大信,结果勾践赐他把剑,让文种自杀了。
以上是我的理解,《东周列国志故事》中十分渺小的故事。这本精彩的书中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的画面,读来十分生动、形象、有趣。我推荐同学们有空也去读一读,你们会立马沉浸在生动的叙述、有趣的故事中的。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八
书是教会我们做人的良师益友,是给予我们知识的无形老师,是陶冶我们性情的'神奇之药,是引领我们走向知识殿堂的金色钥匙。《东周列国志》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东周列国志》记述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烽火岁月,刀光剑影,群雄纷争,充满着危机四伏的味道。书中一个个小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如《千金买笑》《退避三舍》《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等。孙膑围魏救赵,告诉我们要有时不能硬拼,而要攻其要害;越王勾践杀文种告诉我们"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退避三舍告诉我们要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楚王断带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凡事要宽容大度。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齐桓公以管仲为相,不计前嫌,知人善任;宋襄公仁义待人,一言九鼎;晋文公恪守承诺,终成霸王;秦穆公胸怀宽广,以礼待人;楚庄公改过自新,问鼎中原;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这些君主们个性鲜明。可以说,正是靠着他们的优点才称了霸。要当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具备仁义、宽容、自省、任用贤能的智慧。
任贤图志,可以兴国安邦;而疏贤失政,则可以亡国亡身。卫懿公因好鹤而亡国;吴王夫差,虽然早期发奋图强,但后来宠信佞臣伯嚭,赐死贤臣伍子胥,以致国灭。既要在王者身上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在败者身上看到缺点,吸取教训,这样才能使自己扬长避短。
《东周列国志》真不愧为一本华夏经典!它教会了我应以史为鉴,从前人身上看到教训,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也教会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九
最近,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这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书的内容包罗万有,很多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如:郑庄公兄弟相残、晋楚争霸城濮大战、田单大摆火牛阵、荆轲刺秦王……其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成功灭掉吴国,成为霸主,一雪耻辱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我想到了自己也曾象勾践一样为做好一件事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后取得了成功。
大概在四五岁的.时候,我只是会骑装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一次,我看见几位姐姐骑着没装辅助轮的自行车,多轻松啊!于是,我向妈妈提出把辅助轮拆掉。妈妈说:“拆掉后,我就不理你了。”我胸有成竹地说:“没关系,很简单。”辅助轮被拆掉了,我高兴地上了车。可不到几米远,我便倒下了,摔在地上。我忍着痛爬起来,用责怪的眼神看了自行车一眼。然后又骑上自行车,一会儿又倒下了。我真后悔啊!真不该把辅助轮拆掉。又想到妈妈不会帮我再装上去了,只好咬咬牙骑上自行车。就这样,不知摔了多少次。终于,我把自行车驯服了!我骑着自行车串来串去,虽然满身伤痕,痛得我合不上嘴,但那种快活劲儿真是没法说的,没了辅助轮转弯轻松多了,也灵活多了,感觉自己会飞!
是啊,做好每一件事都一样:只要有恒心,铁柱磨成针。不放弃,勇往直前,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读《东周列国志》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可以丰富知识,还可以学会做人处世的道理。例如,伍子胥的故事可以教育人们孝顺长辈但做人不妨宽容大量一点;秦国的强大教育人们如何任用贤能;齐桓公说到做到,赢得众人信任成为“江霸”,教育人们要诚实守信;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用三年时间发现贤能,重用斗子文、伍举……教育人们要远小人、亲贤人;晋文公当国君后不肯扔掉旧衣服,教育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城德臣因骄傲打败仗,教育人们不要骄傲轻敌。朋友们,快来读《东周列国志》吧,你会受益良多。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十
我看这本书,很赞赏它把零碎的史料连缀成篇,对我这种觉得史书太多太碎看不清头绪的人很有好处。此外还可以顺便看看不同时期古人思维方式的变化,也挺有意思。例如楚子元有意于先王夫人息妫,击郑而还,先遣报息妫。息妫谢曰:“令尹若能歼敌成功,宜宣示国人,告诸太庙,以慰先王之灵。未亡人何与焉?”子元大惭。蔡元放想得够歪的,批曰:“说的更是明白,犹言你必须战与我看,果有力量,方才用得你着也。此即《肉蒲团》中艳芳之意,可惜子元不懂。”看到这里,不禁捧腹大笑。然而有时看到古人的特异之事,虽知其不可行于后世,仍感慨系之。
“羽翼信史而不违”,是古代文学评论家所认同的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小说中,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许只有《东周列国志》了。
这部煌煌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的又一个小说佳作。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据史实录,“事取其详,文撮其略”;“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面对此起彼伏繁杂错综的事件,你来我往既多且乱的人物,冯梦龙充分展现了其杰出的组织素材的能力和深厚的叙述描摹的功力,使得小说信守史实,脉络清晰,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教科书。
清雍正年间,南京城里的教书先生蔡元放,对冯梦龙所作进行了润色评点,改名作《东周列国志》,成为清代列国小说中影响最大的通行本。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十一
这些鲜明的形象,将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演变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上的故事生动、感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古人特别的精神。如卧薪尝胆告诉我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雪耻,要以超人的毅力刻苦自励。而退避三舍更反映出了古人在战场上不忘当年承诺。
总之,读《东周列国志》,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收获:一是励志,它激励我们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以天下事为己任;二是益智。从兼并战争和宫廷纷争中,可以学习了解到古人的政治谋略,提高警惕,防范奸诈小人和阴谋诡计;三是警示我们从昏君乱臣中得到启示,了解历史规律,增长知识;四是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成语及故事。我推荐大家也来读这本书。愿大家在读这本书时能收获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十二
读懂了历史,就会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东周列国志》描绘的是西周灭亡后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里面有许多各自为战的国家,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他们为了权力和土地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性格,善良与奸诈的嘴脸就像一碗搅和着许多人性佐料的汤,不仅再现了那个征战的时代,还留下了许多令我振聋发聩的惊奇和值得铭记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国》一章述说了周幽王因为女色而不勤政爱民,最后招致亡国祸事,八百年基业毁于褒姒。哎!这个悲剧固然可悲,警醒了后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与女色面前要学会衡量,孰轻孰重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我想周幽王为什么会亡国,不仅仅是褒姒的责任,他应该负全责,因为从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对自己没有自控力和束缚力,不懂得刚则柔,柔则刚,只是一味的柔,泯灭了上进心,消磨了意志。如果他本身有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勤于国事的心,亡国之事便是天荒夜谈,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兴亡。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展现得令我感动万分。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被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母子两人一相见便抱头痛哭,尽释前嫌。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这是个错误,但我认为这也是因爱而错,谁不会在爱的旅途上犯错呢?我赞扬郑庄公能够把亲情放在隔阂恨意之上。亲人犯了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应该学会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这本书里许多地方让人感悟非凡,除了亲情,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盛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的中心。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们的荣誉是国家给的,就要为国家着想。有能人强过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谦虚的举荐,并且为了祖国可以让位,这样祖国在能人的带领下,一定会强大的。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自己的幸福。
成语修身养性: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如: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又如: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上了年纪就安安静静地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了。”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十三
明朝中晚期,随着《三国演义》的成功,下层文人和书商掀起了创作刊布历史演义小说的热潮。这些作品“大抵效《三国演义》而不如”,大都很快被淘汰,流传开来的只有《新列国志》(后改名为《东周列国志》)等少数几种。
嘉靖,隆庆年间,福建建阳人余邵鱼继承了话本,戏曲的成果,杂采史书,编成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春秋列国志传》。书从商纣王无道叙至秦始皇统一。该书事要文简,粗糙乏味。清朝以后被冷落。
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也对春秋战国的历史题材产生了兴趣,在余邵鱼的《春秋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参照多种经传,编成一百零八卷七十余万字的《新列国志》。较之余邵鱼原作,《新列国志》有如下特点:
一,整体结构枝干分明,名实相符。《春秋列国志传》的引子从商纣王即位起,至周平王东迁才进入正题,枝粗干细。《新列国志》只用了三回的篇幅,演述宣幽二王年间的要史,然后就转入正题,显然详略得当。
二,重子史,轻传说。《春秋列国志传》中有一些生动的民间传说,如“十八国临潼斗宝”。冯梦龙斥之为鄙俚不经,一概排斥。
三,在史实的基础上敷演润色。《春秋列国志传》不足三十万字,《新列国志》增至七十余万字,这主要是细节铺叙的结果。
四,增添注文。解释古今地名与名物制度等。
乾隆年间,江宁人蔡元放为《新列国志》加上了十数万言的批语,并订正了个别讹误。书卷首的《读法》基本反映了他的观点。
一,《东周列国志》“全要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待”。
二,“《列国志》一书,大率是靠《左传》作底本,而以《国语》,《战国策》,《吴越春秋》等书足之,又将司马氏《史记》杂采补入。故其文字笔气不甚一样-----其事之详略,都是不得不然。”所以他批评此书“只是评其事理之是非”。
三,《东周列国志》中包含很多实学,如用兵之法,出使应对之法等。
四,奉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大约看好人坏人之法,只从‘义利’二字上着眼,便可得七八。”
流传下来的乾隆以后的《东周列国志》的刻本,无不采用蔡元放的批语。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也保留了蔡评。
我看这本书,很赞赏它把零碎的史料连缀成篇,对我这种觉得史书太多太碎看不清头绪的人很有好处。此外还可以顺便看看不同时期古人思维方式的变化,也挺有意思。例如楚子元有意于先王夫人息妫,击郑而还,先遣报息妫。息妫谢曰:“令尹若能歼敌成功,宜宣示国人,告诸太庙,以慰先王之灵。未亡人何与焉?”子元大惭。蔡元放想得够歪的,批曰:“说的更是明白,犹言你必须战与我看,果有力量,方才用得你着也。此即《肉蒲团》中艳芳之意,可惜子元不懂。”看到这里,不禁捧腹大笑。然而有时看到古人的特异之事,虽知其不可行于后世,仍感慨系之。
“羽翼信史而不违”,是古代文学评论家所认同的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小说中,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许只有《东周列国志》了。
这部煌煌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的又一个小说佳作。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据史实录,“事取其详,文撮其略”;“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面对此起彼伏繁杂错综的事件,你来我往既多且乱的人物,冯梦龙充分展现了其杰出的组织素材的能力和深厚的叙述描摹的功力,使得小说信守史实,脉络清晰,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教科书。
清雍正年间,南京城里的教书先生蔡元放,对冯梦龙所作进行了润色评点,改名作《东周列国志》,成为清代列国小说中影响最大的通行本。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十四
这两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洪德用重金买下了褒姒,献给了周幽王,救了入狱的父亲。周幽王见褒姒从不笑便让大臣们出主意一位大臣说:"点烽火擂大鼓让褒姒看各位诸侯慌张的样子兴许有用。"谁知褒姒真的笑了。一段时间后,申国来犯周幽王召集诸侯时,诸侯以为周幽王还想骗他们,便不理睬。最后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抢去作妾,随后也自杀了。
我从这个故事联想到了小时候大人经常讲的"狼来了":一个小孩在山上放牧觉得十分无聊就以狼来了为借口戏弄山下大人,当狼真来了时大人不理睬,小孩被吃了。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做人就一定要守信,不能随便骗人,否则会害己的。
后来我也想到了自己,我小的时候也十分爱恶作剧——骗个人什么的。到头来大家都不信任我了。后来我十分努力的改掉了这个坏习惯,重新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欺骗别人一次,被欺骗的人会接受;被欺骗两次,那个人会勉强接受;被欺骗三次,那个人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十五
这个学期,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是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东周建立,进入春秋时代开始叙述的,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周(周朝)灭亡为止,一共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部人物繁多、事情复杂的史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被诸葛亮所说的“每自比管仲、乐毅”这句话中的管仲先生。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每当想到管仲,我还会想到著名的书籍《管子》里面收录了许多的治国方略与发财之道,令人望而生叹啊!只可惜,管仲先生在公元前645年(齐桓公43年)去世,后来,齐桓公被奸人易牙、竖刁、卫开方三人在宫中活活饿死,最后,齐国虽然想再创辉煌,可已是无力回天,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吞灭,国家就此画上了句号。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十六
这本书由明朝的冯梦龙著作,看到第一句就会让人想到一个人,一杯茶,一方惊木。我在书里看到的是诗词若干,人物如云。而让我喜欢的不仅是他的诗词,感兴趣的也不仅是他的故事,我在书里看到了一个个谋略。
看穿越文的人或者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穿越者在现代是小白,到了古代就是人才。其实古代人真的就像大家想的那么笨,那么落后吗?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那样的,我们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但是如果说文韬武略,你就算穿到古代也未必能及人家万一。
古之智者,其思想过了千年依然让我们叹为观止。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孙子兵法》,还有《四大名著》,里面的智慧多如繁星,而阴谋诡计也是让人难以想象。刚看了《隋唐英雄传》这在当下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其中有一幕,李密使计欲让隋朝灭于歌声之中,结果无数歌女,孩童死于非命。这让我想到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也深刻体会到了,权势之争,甚至战争,最遭殃的一定是百姓。而耽于享乐的杨广竟然还听着那个亡国之曲,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当然,李密之计很毒,纵观历史,这样的'毒计似乎很多,就算被称赞的好计,也是不知伤了多少普通百姓性命。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姓名,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寥寥几句,道不尽世事兴衰。看这样的书犹如醍醐灌顶,借古观今,我们的安稳又是多少人的付出,在人与人的交往,对事件的处理,我们是否又能做到圆润果敢。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篇十七
读了《东周列国只志》,我明白了做人处事不能像周幽王那样无道,明白了要像仲管,鲍叔牙忠心;明白了要像齐桓公一样宽容大度,不过齐桓公后来宠幸小人,是我们不能学的。
让我来介绍一下各国的人物吧。周幽王是一个无道,宠幸小人的人。是个整天沉迷于酒色的一位君主,大家可千万不能学他。
第二个就是齐桓公小白,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听信于忠臣的好君主,十分关心百姓,所以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千乘之国——齐国,到了晚年听信于小人所以才会被小人所害,齐国也就慢慢衰败下来了。
鲍叔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人称鲍子。鲍叔牙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文韬武略,十分出众,对齐桓公有着莫大的帮助。除了他本身的才能,能够名垂青史还有他的先见之明,然而为什么说他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鲍叔牙是‘相马’的伯乐,齐桓公小白就是被他相中的。
仲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政治家。他用他的聪明才智,雄才大略为齐桓公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在他死之前,也不忘记国家,真是一位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的人啊!
这本《东周列国之志》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种种故事,希望大家买来这本书好好欣赏欣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3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