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压强教案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0:44:07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6 00:44:07     小编:紫薇儿

编写一份好的教案需要教师具备系统、全面的教学知识和经验。为了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教师应该事先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掌握一些教案编写的技巧和方法。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1、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二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三

1、理解人声音的特性。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板书:一、音调)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调低而女生的音调高,那么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长度拨一下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橡皮筋振动的快慢上去)

再拿钢锯条做实验: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锯条拨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锯条振动的快慢上去)

学生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2、3小题并归纳

教师总结:

2、 物体振动得越快, ,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 ,音调就越低。

物理学中为了表达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频率,

3、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介绍频率的概念)

赫兹 hz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交流也好歌唱也好,发声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比如调高了唱不上去,过低了说不出来),实质上我们的听觉也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0页,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分享并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4小题。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要求大声点

再大点声回答

板书并定义(二、响度)

1、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有些词语“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那么响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探究一下:

几次敲响音叉且使这几次响度不同,观察叉股弹开乒乓球或钥匙幅度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2、 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完成教学案(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填空部分并思考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两个小游戏:

大家都闭上眼我拍到谁谁就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大家仅凭听说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闭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演奏学生来猜

板书:

可以区别不同的人或乐器

小结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础训练(比比谁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选择

作业

仔细阅读p23科学世界: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如果有时间做中考链接可在课上完成(比比谁最棒)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四

物理力学注重从微观到宏观。以往的技术科学和绝大多数的基础科学,都是或从宏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微观到微观,而物理力学则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成就之上,运用这些成就,建立起物质宏观性质的微观理论,这也是物理力学建立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压的作用,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常见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2、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读数。

二、重难点:

本节教材主要学习了电压的初步概念、电压的符号、单位名称及换算关系、几个常见的电压值、电压表的构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

三、自学内容与指导:

(一)、电压。

1、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时,形成,此时电路两端必须有。

所以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形成()的原因。

2、电压是加在导体两端的,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

3、电压的字母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4、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v=v1v=mv。

5、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安全电压为。

(二)、怎样使用电压表。

1、记住电压表的电路符号:

2、说出电压表的构造:标有、、的三个接线柱。

3、电压表的两个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为v,一小格为v,0~15v量程中一大格为v,一小格为v。

4、请画出电压表的表头,练习读数训练。

5、对照电流表的使用说出电压表的使用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

四、自学检测:

1、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测量1.5~2.0v的电压时,选用其中量程,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要用它测量三个蓄电池串联成的电源电压,应选用量程。

2、使用电压表时,必须把电压表联在待测电路两端,并且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电压表;和电流表一样,使用时要注意选择。

3、两盏相同的电灯,每盏电灯在2.5v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5v的电源上,两灯的发光情况将,这是因为。

4、家庭照明电路的用电器都要联,因为各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都是v。

五、训练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蓄电池的电压每个都是2v。

c、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d、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用电压表测得l2两端的电压,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连接正确的是()。

3、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是由两节干电池组成,当。

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1灯不亮,v示数为零。

b、l1l2两灯都不亮,v示数为3v。

c、l1不亮l2亮,v示数为3v。

d、l1亮l2不亮,v示数为3v。

4、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关两端的电压为零b、电灯两端的电压为零。

c、电源两端的电压为零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b、测量电流时,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c、不管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连接时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

d、电压表的量程改变后,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仍保持不变。

6、某同学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它测出的值为10v,原因是,正确电压值为v。

7、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后,l1l2都不亮,

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是。

七、学生反思:反思本节的收获和不足。

八、作业内容:资源与评价对应的习题。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六

(1)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3.进行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综述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科学世界。

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远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射的。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七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

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八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16岁时就参加了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的学术活动。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为了纪念帕斯卡,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50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5.0×104kg,每条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s1=1.5m2,。

图钉所受压力f2=20n,图钉的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5.0×104kg×9.8n/kg=4.9×10n。

坦克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的面积:s1´=2s1=2×1.5m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pa。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

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进行计算。8-85´4.9105n=3m2≈1.63×105pa。

3.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课堂小结】。

一、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单位:pa。

二、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

(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

(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布置作业】。

同学们下去把课本后面的五道题做好,交给学习委员,下午交给我。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九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问: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3.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没三角板的用铅笔代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1.感受压力的效果:

(1)压力: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以放在桌上的物理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2)、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毛巾一块,木盒一个,一串钥匙。

(设计意图:单个木盒和木盒加钥匙串分别放在软毛巾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单个木盒和木盒加钥匙串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个木盒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a)把单个木盒平放在软毛巾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b)把钥匙串叠加软毛巾上面的木盒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c)把单个木盒竖放到软毛巾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十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十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2.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3.能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学会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模型。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板书。

1、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十二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一、课前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1、我们可以猜想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1)实验探究: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接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表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份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利用课件进行总结:

利用压强公式p=f/s推到液体压强公式见课件。

三、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四、、课堂练习:

见课件。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小计: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十三

本节课教学目标侧重让学生经历探究式学习过程,但因考虑到学生实际实验操作能力、基础程度、认知能力等方面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并未能落实好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应争取将演示实验改进为分组实验,加强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

2.教学时间方面。

本节课因液体压强大小的关系式推导环节而影响了时间的把控,主要原因是班级学生基础程度差异性大,两极差距大,因此导致课堂进度难以达到预料效果。

二、教学过程反思。

针对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在课堂导入环节做得有所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该视频导入反应没有预期热烈,部分同学认为导入环节中涉及的问题过于简单而不感兴趣等。

三、存在问题反思。

整节课应该说是严格按照所预想的环节顺利结束,只是时间把握上有所偏差,学生活动时间偏少,未能充分突出学生自主掌握课堂的特点,课堂效果没有预期中的好,学生反映没有预期中的热烈。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是有发展的空间,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推进递进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四、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应尽量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宁可将一部分应用知识留于课后学生巩固过程中掌握,也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而经历充分感知和探究式学习。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简洁课堂语言,在设问、提问语言方面多下功夫。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十四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p=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1.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十五

观察实验仪器:三脚铁钉小桌、200克砝码、蒙上白纸的硬纸盒各一个。

演示先将小桌的桌面放在开口蒙有白纸的硬纸盒上,再压上200克砝码,纸不会被压破;而将小桌翻过来让桌腿(铁钉做)立在白纸上,再压上同一砝码时,纸即咔喳一下被压破。

激疑

教师:为什么两个实验的效果不一样?(略停,学生不能回答。)

再激疑

老师: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一支铅笔,两手指同时用同样大小的力压铅笔两端,两手指感觉(即效果)是否一样?请同学们谈谈体会。

学生:不一样!顶着笔尖的手指感到痛(效果明显)。老师:要准确回答上述实验遇到的问题,就得学习第五章压力和压强。

板书课题:压力和压强

用幻灯投影自读要求并注意分别给予各层次学生自读指导。

自读要求

1、记住压力、压强的定义、单位、方向。

2、记住压强公式p=f/s

了解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压强单位的读法和帕斯卡的规定。

探讨题

2、什么叫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板书: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然后老师强调压力概念中“垂直”、“表面”等关键词的含义。让学生记住并理解压力这个物理概念。示出幻灯片三,引导学生探索。

探索题

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独自或二人一组按灯片三的要求动手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并重点点拔实验中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思考实验现象,提示、归纳。

板书实验结论: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我们究竟如何(定量)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呢?挂出小黑板并向学生提供下列数据:

铁块重:0.49牛顿

平放受力面积:4cm2

竖放受力面积:2cm2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填写上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每平方厘米所受压力的数据和压力效果比较,可知: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就越大。故此,可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的大小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

板书压强:物理学上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计算:p117比较图10―4中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图10―5中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引导计算:略。

(板书)计算公式:

单位:f(牛);s(米2);p(牛/米2)

说明:“牛/米2”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帕斯卡,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的科学家帕斯卡而特定的。

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运用压强知识提出各种可行抢救措施后,教师小结:同学们既机智又勇敢,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抢救了这位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小孩。可见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压力、压强达标检测a卷

一、填空

1、重力为10牛顿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力为______牛顿,方向______。

2、物体______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某人每只脚所穿鞋的底面积为2分米2,他步行和站立时,地面的受力面积分别是______分米2和______分米2。

4、由p=f/s可知,增大压强的方法有______。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十六

1.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3.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多媒体演示及生活中的经验说明液体压强的存在.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液体压强的理解.

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的提出:

问:橡皮膜向下凸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于水具有流动性,对阻碍它的器壁是否也具有压强?

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这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侧壁(不宜重接,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教师示范一遍.

学生实验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是有压强的.2.连通器。

(1)连通器的定义。

问:展示图片问:这些装置形状、大小不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回答出: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板书连通器的定义)。

(2)连通器的规律设问:连通器内盛有液体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水面的高低关系后演示:

三、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明确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

四、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5.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原理:静止在连通器中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3)连通器液体相平的原因(4)应用6.船闸。

教学后记:。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篇十七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一、课前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1、我们可以猜想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1)实验探究: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接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表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份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利用课件进行总结:

利用压强公式p=f/s推到液体压强公式见课件。

三、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四、、课堂练习:

见课件。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小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242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