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总结是一个复盘自己的机会,发现问题并改进自己。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一
1、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阅读时采用圈点批注法。
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最佳效果。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二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因此,我想,在本文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交流,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让这份浓浓芬芳的亲情被学生所感悟、共鸣、升华、传递。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浓浓亲情美。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一、创设情境、感受亲情
1、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课间播放)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一幅反映一家三口去散步的卡通图,引发学生的想象,揭示课题。
二、走进散步、感悟亲情
1、听读全文,要用心来听,并留意自己听后的第一感受,按下列句式说一说:
——(人物)在——(时间)——(地点)
——(事情),——(结果),我感受到了——
(可听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目的是以深情的朗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起走入文本,去体味那浓浓的亲情)
2、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勾画出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并说说你的心理感受.
3、同桌交流感悟。读文中让你最感动的细节、词语、句子,并说说这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浓浓亲情。
三、交流感悟、共赏亲情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和妻子是否心甘情愿的背?
明确: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幸福、温馨的亲情。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
明确:“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是一个民主的家庭。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想?母亲最后出来了,当时,儿子会怎么劝?(可进行角色表演,劝的过程中可加入文中景色描写的教学,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母亲和儿子发生什么的分歧?“我”经过思考,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明确: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景,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引导: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儿子这句话极富童趣。他很天真可爱。他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6)、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重点研读)
引导: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为什么要走得慢慢地、稳稳地?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老师小结:年老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每个家庭都是如此,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由每个这样的家庭所组成。因而,中年人肩负的也是一种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并适当的挖掘其内在的意蕴。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7)、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很平常,但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和美的亲情图。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令人感动的亲情。
四、悉心捕捉、诉说亲情
请同学们谈谈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
学生准备1分钟。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人故事讲出来,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尽可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关心父母。)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从反面举例,引导学生明白,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
五、情浓落笔、抒写亲情
1、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
2、以亲情为话题编一则50字左右的短信来歌颂亲情
3、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
4、根据本文思想内容拟一副对联呼唤亲情(选择其一,畅所欲言)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六、真诚行动,营建亲情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并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七、古今吟唱,传承亲情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三
1、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咏阅读课文,感受生机勃勃的意境美。
3、动情朗读课文,理解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理解尊老爱幼的人性美,理解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复习展示:
收集有关友谊的诗句,写在下面,并和同学们交流。
1、请同学们收集有关亲情的诗句、格言警句,整理在下面。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拆散(),粼粼(),妩媚(),粗犷(),小心翼翼(),涟漪(),潇洒()。
3、解词:
粼粼:
各得其所:
4.阅读课文三遍,思考下面得问题:
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并说出你的理由。
2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你感悟到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们交流。
1、以“散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反应了人物()品质,体现了()的家庭关系。
你知道哪些有关孝敬父母的歌曲?把歌词整理在下面吧。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四
多媒体显示一家四口散步的图片,打出课题,配以轻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经常散步吗?都和谁一起?感觉如何呢?是的,的确很温馨。一家人一起散步应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这一课吧!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课题)。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五
2、自选题:(可任意选作其中的一个)。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六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多媒体展示在阳光下的田间小路上,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散步的动人画面,同时配以播放张也演唱的《家和万事兴》的歌曲。
师结:儿孝母慈,其乐融融是我们读了本文后最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想这正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真实写照。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真诚的关爱你身边的每一位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由你们代代相传!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七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八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图画则还讲述了狐狸追逐猎物却屡屡受挫的故事。
为了引导孩子在笑声中理解故事内容,重点讲述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我决定分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分析故事,并感受、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看图听故事学动词——自主阅读、大胆讲述——作品欣赏与经验分享。
试教之后,我觉得整节课孩子都被我“牵着鼻子走”,结果使孩子对图书的兴趣没有我预计的那么浓厚,教学重点不突出。这时我意识到,不可能只通过一次阅读活动就达到所有的目标,应该在若干个活动中分别体现出来。针对第一次试教出现的问题,我首先将开始部分做了调整,加入了老师的体态语言和语气节奏的暗示,带动学生积极地模仿动作、学习词语,结果孩子很快就掌握了动词的学习。其次,我将孩子自主阅读作为活动的重点。
上完本堂课后,我最大的困惑在于:怎样来引导孩子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课后我经过反思,发现在引导学生参与故事情节讨论的提问上,缺乏了层次性,科学性,回应也不够恰当,因此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够高。绘本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图画书的含义?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再根据老师的提问来思考?后来经过研讨,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图画书的含义,因为绘本是让孩子自主阅读的图画书,让孩子自主阅读之后,再提出自己的疑问,最后大家一起商讨,解决问题。
看似简单的绘本教学,想要上好似乎不易,需要我们老师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老师要不断研讨,一起发现不足,共同进步。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九
1、读故事,知道绘本这种文体,初步了解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听、想、看、猜。
2、了解故事,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享受绘本带来的乐趣,激起阅读的欲望!
教学重点:
读故事,知道绘本这种文体,初步了解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听、想、看、猜。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享受绘本带来的乐趣,激起阅读的欲望!
课前读儿歌。
一、谈话引入,激起兴趣。
1、在我们班啊,小朋友们最喜欢听故事了,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吗?(喜欢)。
2、那么谁来说说听故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
预设:人坐正;
认真听(是啊,只有认真听才能记住故事的内容);
要思考(这方法不错,边听边想才能读懂故事)……。
教师随机板书:听想。
总结: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办法,吴老师相信今天的表现一定是棒棒的!好,带上你们的这些好方法,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课堂!
二、绘本导读,听、看、猜、说。
1、图片出示“母鸡”:看,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母鸡”!
2、拼音卡片出示“萝丝”:谁来拼拼它的名字?(请2生)。
去掉拼音和它打打招呼!
3、萝丝去干什么呢?看老师把题目写下来,板书:母鸡萝丝去散步(跟读两遍)它是美国的作家佩特哈群斯奶奶为小朋友们创作的。
学生自由猜测并说原因。
5、生:狐狸想吃母鸡!
师:你怎么看出来狐狸想吃母鸡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预设。
它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一不留神,母鸡跑走了;贼溜溜)。
躲在屋子地下(这个“躲”字用得真好!)。
舌头吐得老长老长(因为它看到了美食呀!)。
准备好了扑(时刻准备着!)。
总结:哇,原来仔细看图,我们能看懂这么多东西啊!
6、狐狸的坏主意到底有没有得逞呢?我们看下面的故事!
教师讲述:她走过院子!(板贴:院子)此刻,狐狸已经忍耐不住,急着扑上去了!猜猜,母鸡有没有被吃掉!
学生自由猜测。
7、预设不会。学生说说理由!
(引导观察图中的钉耙。)小朋友们所说的这个东西叫做“钉耙”,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想象拓展,引导学生轻声地说(说得这么响,就不怕被萝丝听见吗?)。
9、幸亏有个钉耙救了萝丝啊,要不然就惨了!可令人担心的是萝丝根本就没有发现后面跟着一个大麻烦!它继续往前走,它绕过池塘(板贴:池塘)看,这回狐狸离母鸡更近了,萝丝有没有发现啊?(没有)旁边的谁看到了?(蝴蝶、青蛙、树上的小鸟)。
10、想象说话:你就是那只可爱的蝴蝶,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说什么?
小鸟小鸟,叽叽喳喳的,你想说什么呢?
小青蛙呀,你们想告诉萝丝什么?
(图片出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看!
评价:狡猾的狐狸,计谋没得逞,反而弄得一身湿!
13、可是狐狸啊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母鸡的,母鸡到底会不会被吃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片:
当萝丝越过干草堆,(出示)经过磨坊,(出示)穿过篱笆(出示)的时候,狐狸都想要抓住萝丝,仔细看图,四个小朋友为一组,每一个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编一编故事,可以讲给你的组内小伙伴听一听,准备好的,给吴老师发条短信!(交流的时候板贴)。
14、(1)哪一位小朋友很自信,来说说萝丝越过干草堆时发生的事?
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评价:你们和哈群斯奶奶想得一样呢!)。
(2)当萝丝小心翼翼地经过磨坊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吗?(评价:哈哈,看,狐狸变成一只白狐狸!)(学生讲了之后如何引导,如何评价)。
(3)母鸡依然悠闲地钻过这篱笆缝,朝前走去!狐狸一看,不对呀,我过不去啊!有了,跳起来不就得了嘛,好巧不巧,谁来接?(跳到了手推车上)。
15、手推车沿着斜坡滚了下去,越滚越快,越滚越快,直到撞上那一间间蜜蜂房!(板贴:蜂窝房)母鸡按时回到了家吃晚饭,此时此刻的狐狸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
16、母鸡回到家呀,蝴蝶姑娘赶紧飞来告诉它它所经历的一天,母鸡一脸惊讶,说:“今天我真是太了!”(幸运)。
总结:狐狸下手了那么多次,母鸡都没被吃掉,这就是——幸运。
17、师:狐狸回到家,看自己满身是包,大声哭了起来,叹了口气,说:“今天我真是太()了!”(倒霉)、(可怜)、(郁闷)。
教师评价:谁让你净想着干坏事儿呢!恶有恶报呀!活该!
18、故事读完了,看看板贴,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一整个故事!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蜂窝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师生合作完成)。
19、这样的故事小朋友们喜欢吗?(喜欢)喜欢就请你读读它的名字吧——“绘本”
三、总结阅读方法,介绍图书。
1、师总:是的,像这样有着精美的插图,还配有一些简单文字的作品我们把它称之为“绘本”,这些绘本故事啊是最适合我们小朋友阅读的,它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快乐,教给我们许多的道理;可以让我们看到精美的图画,也可以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所以,老师建议大家多读绘本!
2、那么回忆下,我们刚才在读绘本的时候,除了用“听、想”这些方法之外,还用到了什么方法?板书:看、猜是的,老师告诉你们,读绘本,越猜越有趣!
3、瞧,这是一只爱突发奇想的鸭子,它竟然去骑自行车呢!有意思吧?
当鳄鱼爱上了长颈鹿,它们该如何生活在一起呢?
更多绘本故事值得小朋友们去读!
4、好了,好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看,这本《母鸡螺丝去散步》送给每个小朋友,放学之后,小朋友们可以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哦!(自由阅读)。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十
1、积累“分歧”“霎时”“水波粼粼”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领会文章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品味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亲情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回家》萨克斯
(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家,多么温馨的字眼。家是避风的港湾,为我们遮风挡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二、梳理情节,感知文意:
(1)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分歧
第五、最后一家人又在一起:——散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我们一家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三、研读赏析,把握主旨:
1、你能具体地说说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吗?最后如何解决?
2、在散步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
四、揣摩含义,品味语言:
重点品味:
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拓展延伸,抒写亲情:
以“亲情”为话题,仿照示例写话。
示例1: 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
亲情__________________, 。
亲情_________________ , 。
示例2: 那回荡着欢声与笑语的餐桌上充满着亲情。
____ ________ ____亲情。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亲情。
六、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七、课后作业:
1、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 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写心情: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一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比较阅读。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特别是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让我更加感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帮妈妈洗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三、再读探究。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4.感悟一种亲情。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五、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
(1)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2)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答案与提示:
1.
(1)各得其所:几个人的想法都得到适当的满足。
(2)水波粼粼:水波在阳光下明亮闪烁。
2.不行。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二
二、欣赏、品读课文,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内容、学生状况分析及课前准备。
教学重点: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含辅助教学手段)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境激趣导入 以歌曲《让爱住我家》激趣,仿写句子“爱是_______________”
导入 二。
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说出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也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三,精段赏析四人学习小组分角色完成下列活动读一读,再次熟悉解决矛盾的过程;想一想,仔细揣摩各人的心理活动;劝一劝,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
五,感知生活真情告白,口语表达训练。
六,展迁移观看图片,合理想象,加入事件,完成200字的小作文。
八总结。
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三
莫怀戚的《散步》,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展开的,学习要求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课文和圈点勾划重点词汇。《散步》内容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它通过寻常的散步小事,引出了一个家庭的“分歧”;但随着问题的解决,展现的却是三代人的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反映着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准则。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他们仍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由于受到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可能出现叛逆期的问题,缺乏与家人的信赖与沟通,不自觉地疏远父母。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知识与技能: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我”、“妻子”、“儿子”的文段,提出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看法。
2)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优美句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到家庭中亲情的珍贵,并感受课文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找出文中对“母亲”、“我”、“妻子”、“儿子”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特点;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优美句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到家庭中亲情的珍贵,正确把握作者所要传达尊老爱幼的主旨。
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课堂导入。
老师播放《family》公益短片视频,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课文。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温馨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准备。
5分钟。
检查预习。
教师介绍课文作者、疏通生字词(ppt出示练习题)。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用练习题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当场解决遗留问题,利于课文的顺利学习。
5分钟。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读课文,并填写学习表格。
学生在自读课文中感知全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对文章的进一步认识,并自主梳理文章内容。
15分钟。
分析归纳人物形象。
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四个主人公的形象。
重新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分析并概括文中人物形象(填写图表)。
由文及我,通过再次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一家老小不同的角色;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细节的熟悉和关注。
12分钟。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文章语言特色。
承接上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优美句段进行初步理解,品味语言美。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优美句段并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揣摩优美句段,进一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文章语言特色。
3分钟。
《散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很平常的生活小事,但是这件事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却不一般,要引导学生从表层升华到主旨内涵是难点。因此采取了先理解课字词再通过朗读与分析感受文章的方法,循序渐进,从整体把握课文到分析细节、于关键人物入手。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环节在实施的时候宜有所侧重,需要做出适时调整;同时,学生的自身体验还不够丰富,教师的方向指引和总结很重要,要避免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散步教学设计导入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3.品评课文的语言之美。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品评课文的语言之美。
学习方法。
朗读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同学们都有过散步的经历,然而正是平平常常的一次散步,在作家的笔下,却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美文,共同感受作品美的意蕴。这篇美文的题目是“散步”,作者是“莫怀戚”。
师板书:散步莫怀戚。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莫怀戚,哪位同学知道“戚”是什么意思?请快速查字典或词典,看谁查得快。查到后请举手示意。
【明确】“戚”是“忧愁,悲哀”的意思。那“莫怀戚”的意思就是“不要怀有忧愁”,要高高兴兴地生活,这是长辈对子女寄予的期望。古代有“辛弃疾”、“霍去病”的名字,也都寄予了身体健康的期望。成语有“休戚相关”、“休戚与共”。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这篇课文比较短,只有580多个字,生字也不多,要求快速朗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画出来,或查工具书,或询问同桌,或问老师,加以解决。
【明确】嫩芽咕咕分歧一霎时拆散水波粼粼鱼塘各得其所。
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可用接龙读的方式,分别找8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看有没有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读出情感。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尽量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做到这一点,需要揣摩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扮演好课文中不同角色。下面老师先试着读一下课文,同学们来听一听。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中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度就是快速阅读,要求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快速阅读时,要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看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并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这篇课文叙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的故事。
这句话包含了记叙文的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换句话来说,就是:谁?什么事件?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五、细读课文,把握主旨。
这篇课文所写的事情本身很平常,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却不平淡。要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理解文章的主旨,需要仔细阅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有时不是单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篇课文就是如此,希望同学们能发表不同的见解。
【明确】本文的主旨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
a.表现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b.表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主题。
c.表现了中年人的责任感。
d.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赞颂。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要从课文中找出根据,不能想当然,也不能贴标签。
六、问题探究,发展思维。
从课文中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问题:课文以“散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散步是文章的主体事件,也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就是围绕散步展开的;以散步为题简明、含蓄,富有想象力;以散步为题有生活情趣,给人以画面感。
七、咬文嚼字,品味语言。
好的内容,还要好的语言来承载。本文的语言非常精美,需要仔细品味。研究文章遣词造句的妙处,可以增强语感、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本文的语言,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特点、优美的语段等方面入手。
【明确】词语的运用准确富有表现力。
例如:我的母亲又熬(度)过了一个严冬。
例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生长)着。
【明确】句式两两相对,互相映衬,有对称之美。
例如:有的浓,有的淡。
例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例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例如: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明确】两处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
例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是对南方初春的田野的描写,这“新绿”、“嫩芽”、“冬水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赞美。
例如: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是对小路远处景物的描写,昭示着“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
这两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值得好好品味。
八、熟读课文,强化积累。
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课文,我们应该熟读,甚至背过。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才能增强语感,强化积累,进而变成自己的营养,为自己所用。
熟读背诵课文不要死记硬背,要理出本文的行文线索,按照行文思路来背诵就会事半功倍。本文的线索是散步,文章内容都是围绕散步来展开的。
第1段文字,写散步的地点和人物。
第2段文字,写“我”劝母亲散步。
第3段文字,写天气情况。
第4段文字,写田野的景物。
第5段文字,写全家一起散步。
第6段文字,写发生分歧的情况。
第7段文字,写“母亲”依从孙子,走小路。
第8段文字,写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九、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学生自由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也可以质疑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附原文。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1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