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认识。如何写一篇内涵深刻、表述流畅的读后感是我们写作过程中需要不断磨练的品质。以下是一些读者针对某本书所写的感悟和思考,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一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太过傲慢,太过自我,让你对我退避三舍;太过偏激,太过固执,让你对我不知所措。
在这场傲慢与偏见的对峙中,终究不会有赢家,只有摒弃傲慢,放下偏见,才能与人为善,创建更美好的社会。
一个是出身贵族的富家公子达西,一个是出身小地方家庭的伊丽莎白,本在现实生活中难有交集,却在经历重重困难后终成眷属。
达西与伊丽莎白在一次舞会上邂逅,达西的傲慢让伊丽莎对他产生了偏见。并且将偏见愈积愈深,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对他厌恶至极。
而达西也一直保持傲慢的姿态。达西摒弃傲慢,伊丽莎白放下偏见是从一封信开始的。在达西求婚被拒后,他写了一封信给伊丽莎白,向她叙述了事情的真相,那一刻,伊丽莎白才明白自己对达西的误会全部来源于偏见。
她感到窘迫、羞愧,但好在最后两人都不再傲慢与偏见,勇敢吐露自己的心声,终于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故事到这里便结束了,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有关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可我却认为这是一部有关人性的书籍,同时作者简·奥斯丁也对女性有一定的赞扬。
这部书直击人性痛点——傲慢与偏见。你傲慢吗?或者说你曾经傲慢过吗?你是否对某人某事产生过偏见?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胜不骄,败不馁。”可真正能做到从不傲慢、永远谦虚的人不也是寥寥无几吗?傲慢,即骄傲,怠慢。
我们常常会因优越感而在不经意间表现傲慢。例如书中的达西,他本性并不是个傲慢的人,但在孤陋寡闻、肤浅轻薄的人面前,难免会有傲慢之时。
当他选择摒弃傲慢的时候,便能更好地了解他身边的人,感受他们的善良与美好。由此观之,傲慢是个人自发的,每个人都可以也都应该选择摒弃傲慢。
至于偏见,所谓“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囿于自身视野和周边环境,我们常常无法获得完整、真实的认识,也就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判断,有时便导致偏见和臆断。
地铁上上来了一个满身污泥、衣衫褴褛的人,我们便马上会认为他是一个从事低级工作的人,有些人便可能会嫌弃他,看不起他,但殊不知他也许是因为从泥潭里救出孩子才满身淤泥,这便是偏见。
当今社会,人们总喜欢凭借刻板印象,戴着有色眼镜去了解他人,道听途说从而对自己并不了解的人产生偏见。
但如果你用眼睛、用心去认识一个人,而不仅仅是用耳朵的话,你也许会为此大吃一惊,会发现他与你所想的完全相反,会为你对他产生的偏见而感到羞愧。
偏见是对别人的不公,放下偏见,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别人。
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我极其佩服的。外界诸如等级优劣的观念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动,让人游移不定、畏葸不前,少了对精神平等的肯定,也少了抗拒压迫的勇气和锐意。
出身不佳的伊丽莎白无惧门户观念,拒绝世俗人眼中的“良姻”,她肯定自我意志,执着地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
正如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写道:“我们都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都平等地通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伊丽莎白这份坦率与勇气,是当下我们应该效仿和践行的。
拨开傲慢和偏见的荆棘丛,去寻真、寻善、寻美,以坦诚的心接受他人,以公正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创建更美满的生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二
有钱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个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是《傲慢与偏见》的开场白,简单直接又不落窠臼,故事的展开也在不断验证着此条真理。看完原著和电影,难呼过瘾,但又不可名状,只得稍作整理,以尽未尽之意。
故事讲述了身为五个正当妙龄女儿的母亲贝内特太太,为了让简嫁给贵人宾利而费尽心思,几经周转才得以实现愿望。
在此期间二女儿伊丽莎白与达西从相识的互有偏见,到彼此了解后的相爱成婚成了故事的主线,关于姐妹情谊、爱情婚姻和家族意识的那些事也围绕着他们而展开。
偏见是我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产生的主观情感和态度,人似乎都不免心怀偏见。
区别在于有的人依旧固执己见,而有的人选择宽容正视。但偏见并非与生俱来,看完此书后,愚见有以下几点:
偏见源于不了解。正如伊丽莎白在舞会上遭到达西的拒绝后,便认为他是个冷漠傲慢的人,而不善社交的达西也误以为她主动邀舞,有不良居心。
所以两人之所以一相识便有了偏见,更多是因为在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她以为他傲慢,他认为她世俗。
此外偏见还源于阶层差异,虽然世间没有标准固化的等级差异之分,但在人们心中这种自我定位和阶层差异是存在的,不同的人待他人的眼光和看法都是不一样的,往往偏见就此产生。
在文中像宾利妹妹和达西一开始对简和宾利的拆散,亦或是凯瑟琳夫人(达西舅妈)对伊丽莎白的“不能成婚的”威严警告,包括达西对贝内特父母的看法。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傲慢的偏见,或许也夹杂着点虚荣的眼光。
虚荣与傲慢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尽管字面上常常被用作同义词,一个人可以傲慢而不虚荣。傲慢更多的是指我们对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我们希望别人怎么看待我们。
在现实世界中傲慢的人不少,但虚荣的人更多。傲慢得比较有分寸那需要智慧,更是种难得的品质。这不禁让我想到伊丽莎白面对柯林斯和达西首次求婚的反应,那种不念物欲名利,只求真情实感的拒绝,才是我所认为的最好的傲慢。
但为何宾利与简能终成眷属,达西会和伊丽莎白喜结连理呢?那是因为有了了解和爱。当达西看到伊丽莎白徒步跋涉来看望生病的简,在餐桌上与凯瑟琳夫人颇具主见的对话,拒绝他胸有成竹的表白时,他才发现伊丽莎白是个自由直率,内心温柔且魅力十足的女人。和《飘》中的斯嘉丽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她爱阅读,更具理性不世俗。
若不是她慢慢真正了解了达西所做的一切,不屈服于凯瑟琳夫人的威严,那么或许两人会彼此错过,留下遗憾。我们很难始终保持理性去看待世间万物,就像达西对伊丽莎白说:我相信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某种倾向,容易犯某种特定的过错,都有种天生的缺陷,即便受了最良好的教育,也依然无法克服。
既然偏见无法避免出现,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被它蒙蔽双眼,固执己见,而要选择正视偏见,不断了解,才能明辨是非与爱恨。
从作者开篇的第一句话,再到文中的几条故事主线,爱与婚姻是最主要的表达,但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的婚姻呢。首先从柯林斯牧师和卢卡斯小姐的结合来看,柯林斯有稳定的工作和较为可观的收入,还有着一笔将要继承的遗产,想找个适婚的女子一起生活,这正合不再年轻的卢卡斯之意。
对于他们的婚姻而言,爱情似乎都是次要的,稳定才是王道,也是幸福。而威克姆和准成年的莉迪亚结婚更像是痴女与渣男的配对,对军官情有独钟的莉迪亚不知威克姆的小人本性,不顾一切与其私奔,如果不是达西出力相助促成结婚,或许等待她的就是威克姆的负心离去。
卢卡斯爱慕他的容颜,威克姆也怀有自己的私心,两人各取所需,也像极所谓爱情的样子,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靠运气。
“所有感情的冲动都应当遵循理智的引导,而且尽力的程度要与所需相称。”
我窃以为,有爱才是幸福的婚姻保障。相比较宾利与简而言,我更喜欢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宾利生性随和大方,没太有主见,易受外界影响和干预,虽然简与他性情相似,但太过随性温和,这些可能会是两人婚后生活中的不良隐患。
达西虽有些无趣,原则性强,但富有主见和行动力,细心且有爱,富贵且不淫,与伊丽莎白相得益彰。如果达西能妥善处理舅妈凯瑟琳与伊丽莎白的关系,那么他们的婚姻应该会成为很多人的憧憬。无论何种婚姻,都有它结合的意义所在,不能去比较,也不能去过分计较,是否幸福是对自己而言的。
对那个要厮守终生的人,并不是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就好,两人相处久了缺点会自然而然的暴露出来,最好的就是彼此尽力改善,相互理解包容,用爱去克服一些本可以克服的困难。
关于这个话题,我引用文中那句话作为总结:什么事都可以随便,但没有爱情的婚姻就万万不能。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三
这个故事放进当今社会仍然生动,家境平平的女主偶遇高冷帅气的土豪男主,开始互看不顺眼,但在很多机缘巧合后,两人发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如机智勇敢温暖如春等,最终凭借真爱的力量打败了外界不断的误会与阻挠,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二十一世纪,故事的主角是杉菜和道明寺,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他们是伊丽莎白与达西。既然是一个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去读呢?我觉得这就像看韩剧,明明知道在第几集会有什么情节,但还是满怀期待的去等更新,因为猜得到结尾猜不到过程,而故事精彩的部分,往往都藏在层层跌宕的中间章节中。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1775——1817)一生发表了六部小说,都是以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的《傲慢与偏见》作为她的代表作,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写了四起婚姻,生动地反映了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英国农村的风俗习惯与社会心理。作者通过乡镇几个中产阶级少女对终身大事的处理,艺术地表现了她的婚姻观:为了钱财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但结婚不考虑经济问题也是愚蠢的。《傲慢与偏见》告诉人们,不幸的婚姻有两种类型:一是像夏洛特与柯林斯那样,婚姻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二是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婚姻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基础上。作者反对把婚姻当作儿戏,比较强调感情对于缔结幸福姻缘的重要性。
小说主人公伊丽莎白是奥斯丁以细腻的笔致精心塑造的体现理想婚姻的典型女性形象。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虽然也不排除相貌和经济方面的考虑,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对方的丽质美德。达西是豪门子弟,伊丽莎白则是小家碧玉,二人门不当户不对,达西克服了门第悬殊的种种顾虑,出于真爱而向伊丽莎白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曾发誓绝不嫁给达西,可后来还是成了达西夫人。这种结果正应验了小说开篇的那句论断:“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作为陪衬和对照,作者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使小说情节更为曲折,也更富有戏剧性。
伊丽莎白与达西结婚以后,尽管在门第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他们夫妻俩却情意融洽,恩爱弥笃。伊丽莎白对达西,先是拒绝,后又接纳,这种变化正好说明了作者的主张:“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恋爱的当事人切不可让表象蒙蔽感情,伊丽莎白曾因受到达西怠慢而对他产生偏见,也曾因“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大献殷勤而对之产生好感,甚至听信他的离间而进一步加深对达西的偏见。后来,她终于真相大白,并且勇于自责,承认自己的愚蠢行为完全是虚荣心在作怪。毫无疑问,作者用伊丽莎白的情感经历试图说明一个道理:“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比无知还要可怕!
“例如虚荣和傲慢就是属于这一类弱点。”
“不错,虚荣的确是个弱点。可是傲慢,只要你果真聪明过人,你就会傲慢得比较有分寸。”
“你有一种倾向,对什么人都感到厌恶,这就是你的缺陷”
“而你的缺陷呢,”达西笑着回答。“就是故意去误解别人。”
——摘自一卷十一章。
这一章描写了男女主角就虚荣与傲慢展开大讨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没有过多赘余的描写,作者用这一段对白将人物的性格勾勒的十分鲜明,伊丽莎白是内心戏丰富的双子座,达西是严谨骄傲的狮子座,这样矛盾的性格对比,就是剧情开展的催化剂。书中还有大量两人间精彩的讨论,都能读出一种客观又生动的睿智,敏感和骄傲,值得思索。
简·奥斯汀在我们眼前铺开一幅18世纪英国乡村的美丽画卷,错落有致的园林,阡陌交通的小路都留下主人公的足迹,在这闲适的生活中,绅士小姐们热衷于参加舞会,仿佛能看到燕尾服与长裙礼服翩翩起舞的样子,自然美与人文美在这里融为一体。
然而舞会的目的在于让小姐与绅士联姻,金钱至上的婚姻观念也确实耽误了简·奥斯汀的一生,在家人的阻挠下,她不得不放弃喜欢的贫穷律师,自己终身未嫁。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中,垂暮之年的简与成为法官的初恋重逢,让人不由想到一句: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以沉默,以眼泪。简只是莞尔一笑,那一幕令人动容。
阅读的魅力在于能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内心,不断反思与成长,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告诉我们,获得人类一切美好感情的前提是消除傲慢与偏见以及更多的负面人生观。当然还有更多作者欲说还休的情怀需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去参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四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但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也受到大众的欢迎。
男主角是典型的高富帅,女主角自然就是一个有内涵的灰姑娘。虽少了些人情事故,但书中人物的不同性格中和不同角度的爱情观仍让人深思。两个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对彼此的态度上都或多或少有过傲慢与偏见。在伊丽莎白眼中,达西是傲慢的,因为他不屑与像她这样无钱无势的人说话,更瞧不起一心想把五个女儿都嫁给有钱人的妈妈,还有两个爱慕虚荣的妹妹更是让达西懒得理睬,所以伊丽莎白一家人都讨厌他。而爱情这东西从无到有也是一种另样的奇迹。达西对伊丽莎白从不屑到爱慕也许连他自己也解释不清吧。
旁观者清,我想就是因为她在达西眼里是个另类吧。她不像周围其它女孩那样围着他说好话,也不会故意摆弄身姿来吸引他的注意,所以在上流社会待久了的他才会注意她,对她好奇,才想要了解她,因为与众不同爱上了她。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受到拒绝而深受打击。于是他给她写了封长信。伊丽莎白应该是从这封信开始对达西放下了偏见。信中解释了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而后的几次会面后,两个人便冰释前嫌,相互产生了爱慕。
我认为傲慢和偏见属于人类弱点中最常见的两种。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异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纵,就会出毛病。譬如:出身、财产、地位、教养、一旦沾上上流的边,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对贫穷、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财产少的人,出于人类的一种自尊心,则以偏见对抗骄傲的优越者,这自然是另一种被扭曲的傲慢。
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灵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业,无论是什么,都需要同自己心灵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理解,慢慢由心灵克服各自弱点和毛病,而走向开放、洒脱、自由。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总会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往往就来源于自己内心中所潜藏的弱点或毛病,要和他人能够更愉快的相处,就必须先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磨去他。其次是了解别人的内心,最后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来,你会发现到社会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进一步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感动,发挥出自己的专长为项目、为公司服务,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给除去,换上一个全新的自我,为崭新的未来打拼吧!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五
这部小说初中的时候走马观花的读过,只是追求情节,却没有认真体会它的精髓。这一次认认真真的重读,让我受益匪浅。
1.偏见是一旦最初认定就很难改变的一种情感认同态度,它会让你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小说里的吉英虽然在我看来被设定的过于完美,但是她看人不分三六九等的平等态度让我很有感触。对吉英给伊丽莎白说的一段话很有印象,大致意思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他是不对的,不能只靠听说来判断他的有罪与否。假使说他不对,就要找出一个证人证明他不对,也要找出证人证明证人的正确。
从吉英和伊丽莎白的身上我学会了要完整的看一个人,不能依靠一两件小事就给他人扣上帽子。
2.英国人的礼节。我最大的感受是英国人的礼节虽然很繁琐,却十分优雅。尽管再讨厌一个人,礼节是必须做到的,话语也都是委婉的。我常被人说口直心快,以后要学着点,倒是不至于这么繁琐和讲究,但是该委婉点,更有礼节一些。
3.小说朴素的语言。现在越来越能感受到鲁迅先生说的小说以简为精的概念是何意了。真正朴素的语言,这才最考验作家的功底。以朴素的语言支撑下来的故事,必定要精彩,这个的确很难啊。可奥斯汀做到了!她的故事情节也不惊心动魄,充满了理智和道德,引人深思。
4.真正的成熟婚姻是以互相的成熟爱情为基础的,不能如夏绿蒂或者莉迪亚那样因为种种原因就将就婚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六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意思是:不能以貌取人,要看清楚人的内心,而海水也是不可以用斗来测量的。自从读了《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更好地看清了整个世界。
这本书讲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五个女儿的感情和婚姻。大女儿姬安,与富家公子宾利感情发展得很顺利,可是中间却出现了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对达西村有严重的偏见,达西也很傲慢,两人明明相爱,却不断用尖锐的语言讽刺、挖苦着对方,最后,一切误会和迷团都解开了,五个女儿都有了好结果。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想给书中的人物评价一番:大女儿姬安温柔美丽、楚楚动人,谈吐、举止落落大方,就是性格太柔弱,做事不果断,一直犹豫不绝。二女儿伊丽莎白是一个有主见、有个性的女孩子,身材苗条,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足的是爱凭第一印象去判断人,导致把坏人看成了好人。公子宾利天性软弱,在大事上举棋不定,需要别人的指点。他与姬安一见钟情,但是宾利姐妹看不起柏纳特太太的愚笨和姬安几个妹妹的无知,在宾利刚请方面予以阻挠。
而家财万贯的达西,外表十分高傲,他第一次看不上伊丽莎白的相貌,所以对她很不礼貌,而伊丽莎白对达西不刻意迎合,一直在话语中讽刺和贬低达西,而达西不但没有产生反感,甚至还对她有了爱慕之情,在第一次求爱失败后,达西完全放下了架子,抛弃了人们的家世顾虑,最终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芳心。
书中还描写了三女儿丽迪娅,她追求外表英俊潇洒,但是好赌博、好赊帐的威肯中尉,不惜抛弃自己的名节与威肯私奔,早成了一段失败的婚姻。
在这本书中,让我懂得的的一个知识是:不要凭第一印象去看人,而是要深如她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判断力来分辨出他是好是坏。比如伊丽莎白第一次见到达西,见他外表高傲就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而她第一次见到威肯,就被他风度翩翩的气质和善于表达的言辞打动了芳心,最后才知道他是一个行为恶劣的伪君子。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也像伊丽莎白一样,光凭着外表就来判断人的内心,这样做是不能的,我门一定要看清他的真面目,才能下结论。
我相信,书给我带来的知识不止这些,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七
《傲慢与偏见》讲述了英国18世纪的爱情故事,以伊丽莎白的感情为主线,涉及等级,婚姻,金钱等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穿插了其他姐妹的爱情,其迂回曲折可谓淋漓尽致。
伊丽莎白即使放到现在也仍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不服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封建糟粕,敢于追逐真正的爱情。寻找爱情不以金钱地位这种世俗的东西为基石,灵魂上互相的心悦才是永恒,高贵的恋情有着高贵的头颅,不会屈服于流言蜚语。爱好阅读,不拘小节,洁身自好,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农家女,头颅里装满了知识,极有想法,由此她的身上也闪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光芒来,宁静优雅不输奥黛丽赫本的气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非凡的魅力。
婚姻本是使相爱之人琴瑟和谐的保障,如今却沦为现实的下等玩物,与爱情脱轨,背道而驰。人的起点与终点都是生与死,拼的就是一个过程,功利名誉会带来难以挽回的苦痛,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一生相对短暂,首先应为自己而活,没有爱情的婚姻只是做给世俗的悲惨戏剧,牺牲了自己,却捞不得好。
在这种社会,女孩子无论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于是父母便想让她们走最平凡的那一条,那注定忍辱负重的一条路。这也跟当时的思想解放程度大有关联,显然在当时一个小农家庭并没有都受到多么良好的熏陶。自由自在的追寻梦想才是至高至洁之物,生来便被套上种种枷锁,注定只能是世俗的走狗。
由此伊丽莎白的思想觉悟在当时的可贵便可见一斑。而男主达西先生的精神也极具借鉴性,他不善与陌生人交谈,外表冷漠生硬,高傲无比,伊丽莎白因为这个在最初差点错过了她的爱情,还好她逐渐发现了他真实的一面,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爱上了他。
其实伊丽莎白才是最高傲的那个人,从她的好朋友夏洛蒂与愚蠢肤浅的牧师订婚后,她的劝说与质疑使夏洛蒂恐惧,世界上有很多路可以选,夏洛蒂只是选了她想要的路,因此她害怕听见伊丽莎白理性而又高傲的指责。
当她逐渐卸下自己的高傲,不再听信乔治的一面之词,不再以貌取人,用心去体会时,爱情悄然而至。
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也绝不是因为她的家世外貌,因为这本就是一场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他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为人和善宽容,彬彬有礼,也因此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心。
两个人的'爱情不乏外界的阻力,乔治恶意的诋毁,姑母冰冷的警告,而两个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说明决定爱情结局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两个人的心,心的导向,通往未来。
其次谈一下伊丽莎白的父母。父亲很好,开明不攀权贵。而母亲则是当时贵妇人的一种典型代表,积极为儿女谋划好的婚姻,只能高攀不能低嫁,以身份财富为标准,眼睛里都闪着势利的光,虽说为了子女着想,其实不然,冠之以爱之名,授之于己所爱,是一种层层修饰润色过的自私自利。
再论述一番乔治军人这种反面人物,只会豪赌,败坏没了所有的财产,后向达西所要,没有得到便诋毁他人,实是小人所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不但不知回报,反而恩将仇报,纵然打扮得像人,与禽兽也没什么区别。转眼还拐走了伊丽莎白爱慕虚荣的小妹,并厚颜无耻地所要了大款金额,才应允结婚,实是令人发指。
其实爱情不需要那么多界限,躯壳终究会腐朽,而灵魂可以长存,不要畏惧指指点点,爱情不只是万里挑一,是时间,空间恰好吻合的基础下,第三层选择造就的宝物。遇到了就不要错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陆上,古往今来多少情深缘浅的例子,如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等。所以遇见爱情的人,请珍惜这份不易的缘分,切勿失去才后悔。爱情,是北大西洋暖流来到了摩尔曼斯克港,由此成了不冻港。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八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和奥斯丁的其他小说,反映了她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在英国小说史上开辟了写实的世态小说的先河。《傲慢与偏见》主要篇幅都是谈婚论嫁,带有一般世态小说通俗浅显的特点,但《傲慢与偏见》经过了两个世纪的阅读和批评,却能始终引起长盛不衰、雅俗共赏的兴趣,是有很多原因的,正如奥斯丁自己所说,《傲慢与偏见》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简单的故事情节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舒服而自然。王子与灰姑娘故事的又是那么的浪漫,加上作者细心的刻画幽默机智的描述更使得这部小说在至今都是值得人们一读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先来谈谈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相识吧。在朋友彬格莱·查尔斯的舞会上,达西和女主角伊莉沙白认识了,但整场舞会都不跳舞的达西给伊莉沙白留下了一个很是高傲的形象,不同于童话故事,他们并没有因为一见钟情而相爱。彬格莱恋上了伊莉沙白的姐姐简·班纳特,这样给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相互了解到最后的相爱做了铺垫。姐姐在彬格莱家生病,伊莉沙白独自走着很远的路到彬格莱家看望姐姐。
一种内在美由此散发出来,她和姐姐的这种姐妹清深正是她知性善良的一种表现。达西也正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位姑娘的美,纯洁而美好,由内而外的看到了伊丽莎白的美并深深的爱上了她。但是彬格莱妹妹的挑拨、他们一家人的搬走、再到韦翰的谎言,无疑给他们的爱情发展划上了一条巨大的鸿沟。看到这是很气愤的,王子渐渐远离公主,留下的只有太多的误会与偏见。在他们渐行渐远的时候奥斯丁又巧妙的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妹妹与韦翰出走和达西的真诚告白,越来越多的误会被打开,最后伊丽莎白打消对达西的偏见并也爱上了这位优秀的男子,在达西一如既往的爱慕下,王子与公主终于走到了一起。
圆满的结局却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在不同阶层上,男主人公的傲慢与女主人公的偏见都带有明显的阶级冲突,他们在爱情上遭逢的种种挫折正是这种不同阶级地位造成的。一个平凡的女子最后找到了一个富有并深深爱着他的王子,那是因为她秀外慧中的一个素质,和她那充满理性的爱情观念和实际选择。她那种独立不羁、藐视权贵、敢作敢为的表现又体现了当时的先进思想。小说总是顺应着他们的爱情而发展下去的,小说高潮部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达到了顶峰,看到那些难解的误会我就义愤填膺,看到乌云慢慢飘开偏见打消,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会有种旁观幸福的开心。小说就是根据他们的爱情而发展下去的。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质疑的贬义词,简。奥斯丁用“精心的语言”和“机智的幽默”将作品描绘成为精致的象征,一时之间闻名遐迩,从而《傲慢与偏见》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着作。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九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英)。
书中写到班纳特五个女儿中的三女儿伊丽莎白和贵族达西印爱情故事,这一个简简单的青年爱情故事让本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伦道德有了另一种理解。
起初多到了班纳特一家五女待嫁的状态,首先讲述了伊丽沙白的姐姐吉英,在彬格菜到来时深深坠入了爱情河但是由于彬格菜的妹妹对达西先生的爱意,他劝阻哥哥和达西离开了小镇,由此他的爱情受到了阻碍,故事读到这里我发现书中的每个人物都纷纷代表了一个阶层,那么吉英也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英国女性,不敢主动追求爱情只是被动接受或被动选择,在彬格莱走后她非常的伤心,却又不敢袒露心声,没有对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困难进行反抗,不敢主动追求爱情,直到最后她过于伤心,将心事告诉了伊丽莎白,在伊丽沙白的鼓励下,她选择勇敢的去面对现实带来的困难,主动去找了彬格莱先生,追求了爱情,最终她收获了爱情。
这在我看来,作者要告诉在那个年代的读者,现实生活并不能代表什么,面对爱情应该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这个开头的爱情故事标志着新兴阶级开始追求自己的权利,而这里伊丽莎白便代表的是一种新兴阶层敢于拒绝男性的爱情敢于追求想要的爱情,可能在那个年代的英国,婚姻代表的东西是一种荣誉,但是伊丽莎白的出现,也表示着新兴阶级的反传统,以追求自由恋爱作为一种标志,她们也取于同贵族相斗争,取于同传统父母之命相斗争,对贵族地位的达西先生表达不满,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吧达两先生对她有了几分欣赏,而其中伊丽莎白的父亲则和她是一类人给予了伊丽莎白很大的支持,而达西先生在我看来代表那个时代有着贵族身份的新阶层,他敢于打破传统的家规来追求爱情,他并不认为取一个乡村姑娘会怎样,那些所谓贵族颜面,在他放下偏见之后都变成了炮灰,在那个有贵族身份的年代仿佛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只要“我”是贵族那么在我的观念里是决对不能平区联姻的,而达西伊丽莎白做到了,当然也鼓励吉英和彬格莱做到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同时也预示着新兴阶级的日益壮大,开始反抗旧传统。
书中还有几个次要人物我不一一介绍,但是他们代表的都是传统的婚姻以及传统的恋爱,也正是他们的出现让故事更加使人深思。
两个人相传的概率经相关研究表朋只有0.000049,那么两个相互讨厌的人相爱的概率是小之又小。这个故事权释了傲慢与偏见的相遇,达西先生刚到小村上的时候,看不上这里所有的女孩,一身傲慢,而他讽刺这里人的话语也被伊丽莎白听见,使她对达西也有了偏见,于是本应和平相识的两人,便在这不和平的误会中相识了,这也许暗示着那个年代的两个阶级的人对相互的态度。但是故事开始车转变则是因为达西先生开始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他在一次次地与伊丽莎白的争吵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对伊丽规白的念念不忘使他放下傲慢,他的形动则又使伊丽莎白放下了编见,于是两人最终坠入爱河。
可是爱情的道路哪有那么顺畅,就在二人私定终生的时候,出现了另一阶层,那便是英国传统贵族,也就是达西的姑姑,她对乡村里的伊丽莎白很是不喜欢,而且她不相信乡村家庭的教育能叫出什么样的孩子,她认为娶伊丽莎白进家门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伊丽沙白对于达西家人的话的打击下最终已是无奈,不知所措。
第二天,一个雾气朦胧的早晨她早早醒来,她裹着薄被,无助的走到篱墙旁,在她的眼里像梦一样的身影渐渐从远处走来,伴着朝阳的升起,他的身影越来越清楚,他的步伐越来越坚定,带着希望,那正是达西。二人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最后走向了婚姻的殿堂。新兴阶级是那么的坚定,就像升起的朝阳充满生机充满希望,达西从晨曦中走来,从与社会阶级思想的对立面走来,走向伊丽莎白,走向精神与肉体的同一归属。
美好莫过于你从晨曦中走来,你的傲慢是我偏见的根源,如果你不选择消除傲慢,那我也不选择放下偏见,这也许就是人一生中最过意不去的执念,晨曦永不来。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十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啊,幸亏我生在了现代!
若生在伊丽莎白和简的年代,命运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啊!
首先,你得出生在一个富贵之家,父母要有足够的产业和眼光来支持你的教育——那个时代,19世纪初时的社会(那时我国还是大清呢),教育仍只能算贵族阶级的奢侈品。比如书里高高在上的凯瑟琳夫人听到伊丽莎白家里居然没有家庭教师感到惊奇,在她心目之中,私人化教育是一个富有之家必要的开支,任何请得起而不请家庭教师的家庭都是伪豪门。
然而,伊丽莎白其实眼界比普通有钱人家的小姐都要开阔,比如她懂得不单纯因为考林斯有钱便接受这个自私狭隘的男人的求婚。她追求平等,自由,尊重,颇有些现代女子的风范。即使没有家庭教师,不会画画又如何呢?没有什么比用眼睛看,用心感受更重要的生存技能了。
想来,这与她家里的宽松氛围和父母的眼界有很大关系。确切地说,是她的父亲。
伊丽莎白的母亲其实是个自私狭隘,爱财如命的小市民女子。这从她因为考林斯继承大笔财富便拼命想要伊丽莎白嫁给他便可见一斑。而伊丽莎白拒绝了考林斯之后,她又大吵大闹,像个泼妇一样,更不惜以断绝母女关系威胁伊丽莎白服从......
反观伊丽莎白的父亲,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儿。当女儿被妻子下达最后通牒之时,他却说,伊丽莎白你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若你不嫁考林斯,你的母亲将与你断绝关系;而若你嫁了,那么我将与你断绝关系。
伊丽莎白嘴角露出微笑,原本忐忑的心被安抚了。她知道父亲爱她,也认可她的智慧和通达。有父亲在,她无需担心自己被命运捉弄,很大几率可以从心所欲选择想要的生活。
然而,时代的局限性依然存在。那个年代,女孩儿可是要结婚的哦。结了婚,可是要搞定三姑六婆的哦。即使像伊丽莎白和姐姐简如此优秀的女孩,也难免不为婚事伤神。
简,简直是女神一般的存在:美丽,温柔,大方,受过良好教育,深受男士们欢迎。美好如她,也会遭遇嫉妒,离间,爱人离她而去一系列的糟心事。伊丽莎白比姐姐刚强很多,也明显更加懂得把握命运。她直截了当拒绝了考林斯,可仍然难免在韦克翰和达西之间左右摇摆,偏见让她看不到真诚善良,却被伪装迷惑。
当然了,姐妹们遭受的伤害都是暂时的,她们最终都会迎来简奥斯汀式的圆满结局。那之前的百转千回,无不透漏着那个年代的女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非嫁人莫属。而婚嫁之间,每个人都在地位,财富,好感,外貌之间权衡,所谓真爱,很少有机会发掘。
虽则伊丽莎白可以作为少数命运抗争者为人讴歌,但多数的女孩儿,莫不像夏洛特一样为了财富而屈就嫁与考林斯。
可悲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毕竟,她们也在婚姻中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想来,这本书发表之时,不过区区200年之前而已。200年以来,人世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权更迭,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们的思想天翻地覆。拿我国来说,100年前清朝覆灭,新社会成立,教育也逐渐完善。即使出身在贫苦之家,也有机会通过选拨获得教育资源,得到一份足以立足的机会和技能。
家庭的影响仍是巨大的,然而却不像那时一样出身决定了一切。婚姻的影响也弱化了,现在有许多人开始信奉不婚主义便可见一斑。若在200年前,那些女孩哪儿有得选择呢?即使她们内心抗拒婚姻,也免不了要为后半生的衣食住行开销而妥协。
有了自立的根本,人才可以选择命运。伊丽莎白若是生在现代,必是一位勇于追求内心的女性。而我也倍感庆幸,因为不仅作为非贵族的我通过努力得到了优质教育,而且也在婚姻选择中享受到了足够的自由。姑娘们不再像夏洛特一样为了财富嫁给跳梁小丑考林斯,这一切,皆是拜时代所赐啊。
话说考林斯此人,自私,小心眼,大男人主义,不懂得尊重女性。在伊丽莎白家做客时选择宣读《女诫》这样迂腐过时的书,让一众姐妹们心生反感,快人快语的.莉迪亚则干脆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
这也可见伊丽莎白一家的家风相当开放,才让女孩们有胆量表达自己,也敢于打破禁锢追求幸福。真的要感谢父亲贝内特先生,他可以从伊丽莎白一个眼神便知道她心中所想,也从不吝惜为女儿们创造良好的机会认识优秀的年轻人。他的妹妹,女儿们的姑妈,也教会了伊丽莎白如何识别一个真正优秀的青年,不要为外表欺骗,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多么睿智的家长啊,也多亏了他们,女儿们才有了最后的幸福。
而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受惠于家长们的眼光,然而自身的努力和运气,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终人们认识到我是因为我是谁,而非我是某某的女儿。这就是年代的福利,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机制可以发挥各自的才华,获得相应的机会,并以此而自立。待到结婚之时那婚姻的筹码便不止于父母的嫁妆,而有了许多自己的东西。
那么婚姻还是一场交易吗?
是。
不是每个女孩都想嫁给马云的。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十一
伊丽莎白算是个谨慎心细却又活泼胆大的人了,她总是能深入到事物本质,看清烟雾弹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所以比起其他的贝内特小姐们,伊丽莎白更不会轻易被迷惑。但在见到达西的第一面后,她不免和其他人一样,被傲慢无礼的达西惹怒,从此对这个男人开始心存偏见。遇见威克汉也是如此,被他佯装的绅士外表所迷惑,不觉坠入情网。然而获知真相后,她果断斩断了对威克汗的倾慕,也开始正视达西的爱,最终得以有情人成眷属。
简是一个善良到软弱、坚强到让人怜惜的女人,身为贝内特家族的长女,她需要承担很多事,渐渐地,她学会了隐藏心事,尊重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表现如不是熟悉她的人,很难辨别,因而她错过了和宾利在一起的机会。庆幸的是,最后相爱的两个人还是坚定的握住了彼此的手。
夏洛特,一个乍看上去很好的人,可惜在爱情面前,她的选择让人无奈,就像伊丽莎白说的:没有想到她会这么快答应柯林斯的求婚……以后有什么事也无法向她全盘托出了。&rdqu夏洛特也许会察觉到这些变化,但没有后悔,反而用自己的一些小心计使得她和柯林斯的婚姻生活不至于太糟糕。这一点,倒是她的智慧。
对于丽迪亚,有人会唾弃,有人会谩骂,也有人甚至想狠狠揍她一顿、扇几个耳光。是的,她的确有这种本事。轻浮、放荡,一切贬义女人的词汇都可以套在她身上,她和她的母亲一样,愚蠢、无知、可怜。
四个女人,四种爱情。
在所有女人心里,最完美的就是简和伊丽莎白的爱情。一对是欢喜冤家,一对是浓情蜜意的情人,都有坎坷,都有误会和眼泪,但最后都收获了甜蜜的果实。多完美啊!但是……有的人穷尽一生,也无法寻求到这完美。
四种爱情,四种缩影。
伊丽莎白是奥斯汀心中最理想女性的化身。虽然她也不可避免的在爱情里盲目过,但最后聪明的选择了放弃,不被那些羁绊人的感情扰乱心思。在爱慕自己的达西面前,她会维护自己的自尊,维护自己作为女性的权力。她就是那些在爱情里有着一颗骄傲的心,不依附男人,懂得爱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女人的代表。她不是完美的,但对爱情,她是明智的。简亦是,她倾心于宾利,但又懂得自持稳重。她是幻想主义者,对世间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对爱人也存着炽热的情谊。
丽迪亚也是一个幻想主义者,她喜欢威克汉,最终也不顾一切的嫁给了他。但她的幻想,本就建立在情欲和欺骗的基础上。还有许多的幻想主义者,即使结果摆在眼前,他们依旧对爱死缠不放,过激的去捆绑所谓的爱情,到头来,自己伤自己最深。而夏洛特,怕是最多女性的共鸣了。或许她也想要爱情,但在生活、在现实面前,她选择了安定的生活,至于爱情,也许只能是回忆。
我们还没来得及看看关于爱情的说明书,就开始了爱。于是伤痕累累,于是眼泪汇成河,可是没人后悔过,因为这一趟旅途,太美了!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十二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面对着漫长的假期来临,放假前到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其中就有《傲慢与偏见》。比起刚刚读过的、令人悲伤的《红字》,这部《傲慢与偏见》却让我不时地捧腹大笑,这部作品里并不是每件事都十全十美的,但读起来十分有意思,不过仔细想想,我的那么多次笑中,必定有九成以上是在“嘲笑”。
这是奥斯汀的经典之作,是一本充满了生活色彩的书,描写了班纳特家庭中五姐妹找自己丈夫的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偏见与世人的傲慢,当时的人不追求真正美满的婚姻,而是财富与地位,这是现在万万不可以取的。婚姻其实不是金钱、财富、地位和外表,而是夫妻之间真正美满的感情,那个婚姻的真谛是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感情融洽。
我们在世界的两端,彼此吸引又无端猜疑,傲慢与偏见——双生的姐妹花,开得如此绚烂,以致于迷失了视线到达心灵的距离。
当达西迎着第一缕朝阳向伊莉莎白走来的时候,露珠还在草叶间沉睡,广袤的原野上雾蔼尚未散尽,与流水一起缓缓流淌的音乐里,只有风不经意地来去,暖阳越过云层低低地洒向青春耀眼的年华。
爱情的魔力惯会使沉静的人陷入疯狂,当达西忧郁傲慢的双眼因着内心情感的煎熬而显得慌乱时,当他无助甚或难以控制细微的情绪波动向伊莉莎白表白:“你已掳获了我的灵魂和肉体,我爱,我爱,我爱你……”时,爱情的纯真美好再一次深深,深深打动了我。
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简、宾利等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肯、柯林斯和本内特太太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她虽然没简那么美丽,性格也没她那么温柔,但是她秀外慧中,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藐视权贵并善于思考问题,不委曲求全,并勇于承认错误。达西是一个“傲慢的家伙”,一开始就不讨人喜欢,尽管他外表很高傲,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很善良,他虽然有钱有势,但对佣人们却那么慈悲,对朋友也那么真诚、无私。其实他高傲是因为他有资本。但是当他自以为是地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却遭到严厉的拒绝,从而使他改变了傲慢的态度,并开始慢慢地接近以前那些“和他身份很不相当的”小老百姓了。后来伊丽莎白改变了对他的偏见,而达西也冲破重重压力,抛开身份与门户之见与她与组成美满的家庭。
我认为爱情是很美好的,两颗心的距离并不一定会因为形体的接近或分开而有所改变,青春和爱情,都是天底下最容易消逝的东西;一个女人在一生中能够被一个男人深深爱过,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傲慢和偏见,就属于人类弱点中最常见的两种。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异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纵,就会出毛病,伊莉沙白和达西也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傲慢与偏见,在书中是男女主角爱情上的障碍,但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障碍,更是在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事物上的绊脚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灵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业,无论是知识、教养、还是爱情、事业,都需要同自己心灵的种种浅浮的陷阱或阴影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反复的认识过程,慢慢由心灵克服各自弱点和毛病,而走向开放、洒脱、自由的必然结果。扰扰尘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难见。然而没有爱情不要勉强人结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松向喜之心,不苟且、贪图一时之利欲,追求两心之和谐、相应,运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灵上的缺点,终得如愿以偿。通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婚姻——虽为数不多但是可能的。我明白婚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且不只是婚姻,在交友乃至更深的社交中,虽然在未彻底了解别人之前一定要保持警觉,但一定要真诚,充满理智但又绝对不可以欺骗自己的感情。
如果你还相信爱情,相信爱情抛却了世俗欲望的本真,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对纯洁的爱还有坚定不移追求的信念,那么请看看《傲慢与偏见》吧,感受简。奥斯汀终生未嫁的遗憾,感受一个早逝的女人对爱情的唯美诠释!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十三
我渐渐地长大了,读的书也比以前“更上一层楼”了。所以这次我读的是《傲慢与偏见》。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人物是: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五个女儿的成长故事。“势力眼”的母亲,一见到富家公子宾利和达西前来小镇。便迫不及待地安排女儿“钓金龟”。大女儿跟宾利的爱情发展的很顺利,但到了关键的时侯却发生了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对居高临下的达西存有偏见两人明明相爱,却不断用语言刺痛对方,好在误会最后冰释。最终,五个女儿都有了好结果。
其实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会看某一个人的第一眼如何,来定他(她)的人品、性格等等,因而产生了偏见。只要其中一个人改正、包容或往深了思考一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所以请同学们千万不要用第一眼来看别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诸多误会。如果你有这个坏习惯,那就请把它改正一下吧!否则,后果很有可能发生类似上面这样的这个例子。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十四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其中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简、宾利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肯、柯林斯和本内特太太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
从这篇小说上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内涵:她反对只讲金钱不讲爱情、不讲品格的婚姻,她认为婚姻还应有良好的品德、志趣上的相投;作者喜欢聪明、有反抗精神、美丽活泼的人格特点,祝福善良,厌恶愚蠢势利,鄙夷轻薄幼稚,褒扬友善;作者相信、崇尚美丽善良聪明的人格力量,认为这些可以战胜经济、家庭、忌妒、世俗、邪恶等带来的阴影;作者认为聪明人也可能犯傻,人需要自我解剖;肯定爱情的力量,认为它有时可以战胜理智。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很简单,各个事物皆是由爱编织而成的。和别人相处,只要是真心诚意,人家感觉到你的友善,自然愿意和你相处。对于认识不深的人,不必刻意讨好,也不用刻意疏离,我觉得保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
奥斯丁还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的幸福要自己掌握。这条人生的漫漫长路,要自己一人走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0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