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有效途径。总结的语言要简练明了,避免啰嗦和重复,注意语法和表达的准确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出色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建设者的无私、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入新课:
预设学生介绍拉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海拔3658米.它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重镇,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素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俗民情独特、名胜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觉生字词,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自觉生字词,不懂的做标记。
2.默读课文,思考:(1)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默读勾画。
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学生交流预设:生1:这条铁路穿越的世界屋脊,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生2:我觉得修铁路的路程好远,修建好难啊。
师:你们说是很有道理。现在谁来读一读?把你心中的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那么在青藏铁路施工的过程中,筑路工人遇到了哪些巨大的困难?又是如何战胜的呢?用横线画出。用波浪线画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把你的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再和同桌好好交流交流。(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品词析句,学习表达:全班交流: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把筑路工人遇到的巨大困难用横线画出。又是如何战胜的呢?用波浪线画出。把你的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再和同桌好好交流交流。(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一)研读“困难1”冻土层(板书)。
预设:生1: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前面,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渣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想要在多年冻土区开凿隧道难度极大,在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眼里,都是无法做到的,也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衬托出西部建设者遇到困难的那种勇敢,实干的精神。
生2:“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我体会到,工程刚开工,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洞壁就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的难题。作者还采用的拟人的手法,说明冻土层给筑路工人带来的巨大困难。
2.师:我们的筑路大军面对多年的冻土区,退缩了吗?他们是如何战胜这个困难的?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生2:我从“逞凶一时”看到,这只是暂时的困难,筑路大军经过努力,克服冻土层这个世界级难题,也说明筑路大军很乐观。
3.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二)研读“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1.预设:生1:我从“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中的“刚刚、一夜之间、竟、转眼间”这些词语感受到这里的天气极其恶劣,变化很快。
生2:我从“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体会到这里极度缺氧,不仅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人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攻克恶劣天气和缺氧:(课件出示)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体会:引导理解科技人员为了战胜困难,忘记吃饭,忘记睡觉,不分昼夜的实验着,工作着,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抓拟人句。
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感情朗读。
(三)研读决心信心:
预设: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工人的勇气和毅力、吃苦耐劳、积极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预设:生1: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又贯穿文章的始终,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这句话表明了筑路大军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志向,所以,他们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师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
板书设计:
困难解决精神。
冻土层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吃苦耐劳。
恶劣天气无私奉献。
极度缺氧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乐观向上。
科学创新。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二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安排。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导入:播放歌曲《天路》,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神奇与伟大。
2.汇报交流:学生交流有关西藏拉萨的资料。
3.教师已作适当补充: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西藏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在20世纪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省会级首府城市。因此,青藏铁路的修筑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已经成为现实。(出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
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素材、资料作为课程资源与学生共享。开课由《天路》歌曲导入,引导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西藏拉萨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西藏的过去,特别是交通闭塞的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作有效铺垫。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完成练习题。
3.课堂交流重点句。
(1)出示句子:“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背’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2)将课外搜集的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与文中有关青藏铁路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3)有感情朗读,体会“起步、跨过、通过、穿越、到达”等词语的妙用。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扣住重点句,将学生课前查找的与青藏铁路有关的资料结合起来理解,体现了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应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也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感知当时环境。出示:“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满怀誓死修成铁路的决心,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分组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到底是怎样的不简单呢,筑路大军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用“”画出有关语句;筑路大军又是怎样战胜困难的?用“”画出有关语句,再与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1)筑路大军遇到了哪些困难?(朗读有关句子)。
(2)筑路大军是怎样战胜困难的?(朗读有关句子)。
(3)面对这些世界级困难,筑路大军始终斗志昂扬,充满必胜信心。再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4)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面对遥遥在望的拉萨,筑路大军满怀喜悦地高呼:“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请再读这句话。
4.说话。
(2)文中多处使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一设计体现了略读教材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展示自我,通过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把朗读、语言训练、感悟融为一体;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有利于学生内心感受的外在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上感情浓郁。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四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并学习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不畏艰难、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2、体会建设者的英雄气概,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导入。
1、欣赏歌曲《天路》。
2、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引题:这条“天路”就是青藏铁路。它为什么被叫做“天路”呢?它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课文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方法掌握字词,理解文意。
(2)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3)勾画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
2、鼓励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3、检查字词情况。
4、提问:文中有句话反复出现,是哪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2、研读“困难1”
(1)修建者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2)认识困难,出示句子——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理解困难,了解什么叫“冻土”、“海拔”。
(4)克服困难,出示句子——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5)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考察次数多、时间多,吃苦耐劳的精神。)。
(6)激情朗读:在充满困难的青藏高原上,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你体会到这些时,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朗读5、6自然段)。
3、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
(3)克服困难:从哪些词看出科技人员的艰辛?(理解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4)感情升华:天气十分恶劣,工作非常危险、繁重,当你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有感情读8、9自然段)。
四、拓展交流,丰富形象。
2、这条铁路的修建有什么意义?面对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3、鼓励谈话:从铁路修建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就是这条包含着无数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铁路,在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画下了新的篇章。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竣工,在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青藏铁路或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2、有感情朗读课文。
青藏铁路是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在教学之前应做好相关的资料调查,如铁路修建的时间、路长,什么是高原冻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铁路的伟大意义。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本次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了解修路中出现的困难和修建者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在了解到修铁路的困难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们能从情感上感受到修建铁路的困难,加深对与那些修建者的认识,升华情感。
而在后面的说和学当中,使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加强情感的表达,达到语文工具性的作用。最后,做一些简单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能关注到西藏和西部的一些内容,加深对国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五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传递出的精神才是本节课重点需要同学们去领悟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的重难点是体会文章重点词句,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因此,本节课在深入研读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能在合作的学习中不断体会情感,也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1课时。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一、《天路》引读。
1、这个单元里,我们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去了解另一段感人的故事。首先,请欣赏一首名叫《天路》的歌。可以跟唱。但是要想一想这首歌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探究。
1、读完课文,你觉得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让学生把从课文中了解到的说一说。
2、这的确是一条艰难的铁路介绍一段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其中,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隧道,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3、(屏幕出示句子:“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句子,然后思考: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请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看看工人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然后,读挑出来的句子,从与文本的对话中回答问题】。
4、围绕“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中心句和线索,进一步领会铁路工人的崇高品质:
这么多巨大的困难能难倒我们勇敢坚强的工人们吗?不能!工人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件出示这句话,并指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几次出现了这句话,画出来,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句话的。
当工人们想到西藏人们还过着没有铁路、闭塞的生活时,他们喊出了“把铁路修到西藏去!”的口号。这是一种_______的口号。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了解了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施工的艰难后,我发起了给青藏铁路命名的比赛。孩子们的命名还真有几份创意。
谌思捷:英雄路,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克服了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难,难道他们不是英雄吗?
陈民哲:神工路,这样一条难以施工的铁路胜利建成,简直就是鬼斧神工!
邓兴航:富强路,虽然这个名字很老土,但正是有祖国的富强才修成了这条路;有了这条路,祖国会更富强。
肖选睿:天路,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
董培源:汉藏路,因为它使藏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更加情深谊厚。
……。
此时,孩子们正和我一起把爱国建国的心路铺到灵魂深处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七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但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期盼已久的事。2006年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了解这条铁路是怎样修建成的。
1、指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思考:
青藏铁路是条什么样的铁路?
2、交流。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怎样克服冻土难打隧道昼夜观测反复试验。
恶劣天气。
极度缺氧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房子吹到了,屋顶掀翻了,头被砸破了,脸流血了……可是队员们想到西藏人民的迫切期望,他们咬紧牙关,一遍一遍地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生自由交流。
正是这句口号时刻鼓舞着筑路大军,使这条铁路全线贯通。
看照片,此时此刻你最相对筑路大军说一句什么?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八
我公开课执教的内容时。根据学校大力推行的“成功教学法”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实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提前一天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内容,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铁路建设者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3)你从上面两个问题中体会到了铁路建设者们身上具备哪些精神品质?
(4)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理解感悟。
第二步进行“查学”环节,以自学时提出的5个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采取的措施是先找会的同学来说答案,然后老师相机进行板书,不会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掌握。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会的学生可不教,不会的学生一定要教会。并且当堂进行反馈,对后进生进行指名答问,如果后进生都掌握了,说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决解,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实效。这节课中的教学亮点在于学生自学比较成功,前面四个问题迎刃而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答问特别积极踊跃,声音响亮清晰,见解独到新颖。我本人今天的状态也比较好,能够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情,让“查学”与“量学”措施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在课堂上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在学生的感悟体会中揭示出铁路建设者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之后,我适时地播放了《天路》这首高亢而振奋人心的歌曲。教学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让课堂教学最终达到了高潮。
遗憾的是教学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有的地方没有讲到爱恰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九
星期天,我读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接下来,我就给你们讲一讲吧!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令下,风火山隧道开凿了。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科技人员昼夜观察,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真正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在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喊出了他们地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国部队,坚持不懈的精神,给我心里扎下了一颗难以磨灭的坚持精神的印迹,我要向他们学习,上课认真地听讲,老师留给的作业按时完成,在学习中,学习的氧含量少了,问老师问家长,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完成,老师为我们孕育的养分,在将来也要向我们祖国的部队一样奉献自己,点亮了别人的那种精神,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向往美好未来!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十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在修建中遇到哪能些困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课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理解银装素裹、严阵以待、不翼而飞、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逞凶等词语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下面我们来学习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自读导读,提出要求。
(1).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能些困难,是怎样的克服的?
二、初读课文,感读大意。
1.听录音朗读,划出句子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2.播放青藏铁路图。(边放边讲述)。
这是一条伟大的青藏铁路,它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2. 在修筑这伟大工程的时候,筑路大军遇到了哪能些困难呢?请用~~~线划出来。
a)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b)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不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3.修筑大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放弃呢?(没有,你从哪句话感受出来)。
(1).当他们准备开凿风火山隧道时,他们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当他们在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时,他们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当他们面对风火山恶劣天气时,他们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4).当他们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极度缺氧时,他们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2).“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三、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四、布板设计。
困难 克服方法: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找到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建立世界上最大型制氧站。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指挥部与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向这一新的难题发起攻击。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知“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收集相关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身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今天,俺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果。
齐读课题。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同学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困难(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克服困难(1):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2):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一起心愿!”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胜利。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假如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十二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青藏铁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条铁路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穿过多年冻土区——风火山。
为了打通风火山隧道,筑路工人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为了控制好温度,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一夜之间搭建好的保温大棚被撕扯得七零八落。特别是筑路大军在高原上极度缺氧,他们带来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队员们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指挥部和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经过200多次失败,终于制成了世界上大型高原制氧站。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经过重重困难,长达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这篇课文让我学到了要向那些建设者们一样拥有智慧、力量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十三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这个单元里,我们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去了解另一段感人的故事。首先,请欣赏一首名叫《天路》的歌。可以跟唱。但是要想一想这首歌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探究。
1.读完课文,你觉得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让学生把从课文中了解到的说一说。
2、这的确是一条艰难的铁路―――介绍一段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其中,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隧道,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请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看看工人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4、围绕“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中心句和线索,进一步领会铁路工人的崇高品质:
这么多巨大的困难能难倒我们勇敢坚强的工人们吗?不能!工人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件出示这句话,并指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几次出现了这句话,画出来,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句话的。
当工人们想到西藏人们还过着没有铁路、闭塞的生活时,他们喊出了“把铁路修到西藏去!”的口号。这是一种_______的口号。
当人们在风火山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人们喊出了“把铁路修到西藏去!”这是一种______的口号。
当人们最终战胜风火山困难、成功通车的时候,人们又喊出了“把铁路修到西藏去!”这是一种_______的口号。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的不同读法,通过比对读出感受来】。
4、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板书: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5、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逃避,没有叫苦,而是勇敢地面对,充满智慧地克服了困难,他们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建设工人们的辛勤努力下,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话。
三、拓展延伸:
冻土区。
风火山 恶劣天气 勇气 毅力 智慧。
极度缺氧。
四、教后反思:
本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字词比较复杂。重难点在于通过了解修筑青藏铁路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并通过怎样的方式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由于同学们对青藏铁路的历史和意义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在当天的早读课上,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并事先读了一次全文。
较好地把握了“读”的原则,没有拘泥于课件,也没有过多地依赖课件,而是较好地依靠文本本身。
遗憾之处,一是“冻土”的“冻”字写错。二是深挖还不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十四
开学第一周,我学习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深深地体会到了建设者的艰辛,更被他们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打动。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主要讲的是铁路工人修筑风火山隧道的过程。他们遇到了千险万难,但都一一加以克服。课后,我查阅了青藏铁路的详细资料,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了修建铁路背后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总长1956公里。在青藏高原上修铁路存在千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然而,10万筑路大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创造了九项世界铁路史上之最。其中最难攻克的一项就是课文里的风火山隧道。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性冻土隧道,存在20多项世界级难题,被人们认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啊!读后感·在5100米的高度,空气稀薄,工人们的生命都难保,更何况还要修造隧道,真的太艰难了!但是,背上氧气瓶,克服身体的不适,大无畏的筑路人依然创造了高原铁路铺架纪录!
一旦遇上难题,科技人员就夜以继日地研究、采取解决措施。万众一心,青藏铁路,终于胜利完工,成为世界铁路史上的一座丰碑。这哪里是筑路人,我觉得,他们都是追梦人!他们立定目标后“咬定青山不放松”,青藏高原上才鸣响了这嘹亮的汽笛声!
习近平主席说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我们要向铁路工人们学习,克服困难,勇于创新,这样就没有什么难关能阻挡得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十五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体会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风景美不美?歌曲好不好听?这首歌为《坐上火车去拉萨》,要想坐上火车去拉萨,我们首先得(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老师初读课题,脑子里充满了怀疑(板书:?)有这些同学收集的材料为据。(课件出示师读)。
师:这比登天还难的工程却在中国建设者的手中建成了。天路——青藏铁路,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介绍它的(课件出示齐读)。
雪域圣城(拉萨)。
二、初读课文把握困难。
师: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当今世界海拨最高的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足以在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建设者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课文以风火山隧道的建设为缩影,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奇迹怎样诞生的。(出示课件师读要求)。
生交流,师板书: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三、研读课文体会艰辛。
(一)研读“困难1多年冻土区”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拨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施工难度极大,难怪一些西方煤体预言(出示课件齐读)。
(2)体验困难:师: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面对这样的预言,不,这不是预言,这是鄙视,难道我们就退缩了吗?不,绝不能让他人小瞧我们,我们要时刻记着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们制服冻土的关键是(控制温度)。为什么要控制温度(课件出示)。
的筑路大军,因为他们心怀一个梦想:(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于是他们怎么做(课件出示)。
体验情感:师:请留意这两个词“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师相机采访、引导: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观测、分析、实验;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实验失败时在想什么。
2、小结师:对,我们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为的是找到喷射混背土的最佳温度,制服逞凶一时的冻土,现如今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已被攻克(擦去板书中的“多年冻土区”)。
(二)研读“困难2恶劣天气”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筑路大军斗志高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信念更坚定了。这“恶劣天气”又算得了什么,找出课文描写“恶劣天气”的语句。(课件出示)。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2、小结师: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筑路大军的'共同心愿,他们顽强地与天抗争(擦去板书中的“恶劣天气”)。
(三)研读“困难3极度缺氧”
1、研读。
(1)了解困难体验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与恶劣的天气轮番向筑路大军进攻的还有极度缺氧(课件出示)从哪些词体现“极度”
(2)克服困难:师:面对这严重威胁筑路大军生命的困难,用什么办法克服(建制氧站)。
2、小结师:氧气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四、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1、读课文第5至9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指导读。
五、资料拓展延伸课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8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