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或文章后,对其中内容、观点、情感等作出的个人理解和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对比、引用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和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读后感是一个有趣而独特的写作形式,以下是一些推荐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一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而三迁。
孟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好的`影响而三次迁徙,从墓地旁迁到了屠宰场旁,从屠宰场旁迁到了学堂旁。到学堂旁孟子也受到了好的影响,终于成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我很佩服孟母,她为了让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而付出了很多。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二
“人之初,性本善……子不学,断机杼……”琅琅的诵读声又在校园响起,这不由得又令我想起了几周前读过的那篇文章《孟母三迁》,它再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这篇文章讲述了:在孟子小的时候,他家搬到了墓地旁边,于是他学当地的人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母亲见此状况,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不久,孟子又适应了那儿偷东西的气氛;孟母气急之余又搬了一次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说来也怪,孟子开始学习那儿学生的日常礼节,变得彬彬有礼,最后成了一个举止文雅、有礼貌的孩子。
这位大教育家的故事和他最后的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后天环境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孟母见孩子在不好的环境下学坏便果断地一次次搬家,从而改变了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而影响了孩子的`一生。不能不说孟子的伟大成就是离不开孟母的细心呵护和尽心培养的。而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是为人父母的重大责任。
我的同桌就经常带着黑眼圈来上学,课还每开始,他已经昏昏欲睡要见周公了。一问之下才知道,他的爸爸每天都要看电视到很晚,而且还一定要把声音开的很大,跟爸爸说了几次都没用。他现在天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唉,你真幸福,有一个对你那么关心的爸爸妈妈!”每次说完,他都羡慕的长叹一声。让我也不由得为他难过起来。这时我就会想:如果他的父亲也知道《孟母三迁》,那该有多好!
耳旁的诵读声还在,而我的思绪却飘向了远方……。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三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说:孟子小时候和妈妈住在坟场附近,他常常学上坟人做丧事。孟母后来把家搬到镇上,但邻居是一位屠夫,孟子经常模仿屠夫卖猪肉。后来孟母知道后,第三次就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与学校为邻居。孟子又高兴的和学生们认真的读起书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很重要,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直接影响你的将来。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明白了我们做人要与爱学习、品德高尚、善良的人交朋友。还要学孟子刻苦勤奋学习,像孟子那样,做个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孟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圣人,现在我更加敬佩孟子这个人,他是我一生学习的好榜样。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四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孟母教子。
故事讲了孟子小时候非常贪玩,常常不上学而去和小朋友们玩游戏。为了教育孟子,母亲把他领到织布机前,说:“织布必须一寸一寸地累积,才能织成一匹布。假如织到一半就剪断,怎么能织好布匹呢?”看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每次写作业的时候总想写写玩玩,看一本书总是看到一半就不再想看,对好多事情地喜爱也总是只有两三天的热度。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之后,能发愤苦读,我也希望自己今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废,要到底。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五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孟母教子》,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曾三次迁居,在当时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多么爱她的儿子。孟子长大后有那么大的成就,孟母的功劳功不可没。
每个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想起了我的母亲。记得二年级的一个晚上,我发烧了,妈妈立即用电瓶车送我去医院,可是半路上下雨了,妈妈连忙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披上,雨水滴答滴答地响,毫不留情地打在妈妈的头上,腿上,妈妈不一会儿就被淋湿了。妈妈真是太爱我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就下定决心,做个听话的孩子,不让妈妈伤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长大以后,我一定要报答妈妈!
简评:小作者从儿童的视角概括了孟母教子的故事情节,让人一目了然。难得的是能联想自己的母亲,并通过一件事把妈妈对我的爱写得真实、生动。文字细腻、流畅,写出了真情实感。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六
自从我读完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就对这位伟大的母亲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因为孟子的父亲早年去世,孟母细心的把孟子培育成一位伟人,都是因为孟子小时候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因此产生了孟母三迁的这个故事。
第一次搬到了一个专门办丧事的店铺隔壁,孟子经常和小朋友一起学大人哭丧,看到大人们跪下,孟子也学着下跪。孟母觉得这个地方并不适合孟子的成长,并想孟子长大了随便给人跪下可不是大丈夫的气节,于是就拉着孟子第一次搬了家。
第二次,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一个闹市,那里的商人整天叫卖的不停。就这样,孟子和其他小朋友们也学起了叫卖。孟母看到了,想想这个地方也不好,还是影响到孟子的成长,于是孟母带着孟子又离开了闹市搬了家。
第三次,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一个学堂的旁边,孟子经常听到学堂中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孟子也学起了他们,常常在教室窗外,听着老师讲课,看到老师也非常有礼貌,老师觉得他是个不错的孩子,就拿题目考他,孟子都对答如流,老师就让孟子到学校读书,孟母看到孟子有希望,非常高兴。
因此,我感觉到母爱的无私,没有什么可以比母爱更重要了。还有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环境能使人成才,一个坏的环境却能毁掉人的一生。想到现在父母亲给我们创造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真的感到非常满足。
2013年我家农村搬到了县城高档小区御景花园,这里绿树成阴,四季花香不断道路干净整洁,楼前后到时整洁的草坪,生活在这里我每天的心情到是那么愉快!更让人羡慕的是县里最有名的实验小学就在旁边,每天学习轻松愉快。
我经常暗暗在想:爸爸妈妈难道你们也是受到了孟母的影响吗?可是你们每天去单位的路却更远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让爸妈笑口常开,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七
孟子小的时候,他的妈妈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孟子的.家住在坟地的附近,孟子天天放学就到墓地模仿那些哭泣的人们,孟母看孟子在这里不能专心致致地学习,所以就搬到了市场边上;可是,孟子每天放学就到市场里学那些小贩们叫卖,孟母看孟子还是不能用心学习,就又搬到了学堂旁边;可是,孟子回来没有什么事儿做,就找小伙伴到学堂去看那些小孩在和先生一起读书,他们回来也拿几本书装模作样地读。孟母发现孟子这几天进步很快就把他送到了这所学堂。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八
战国时的孟子,被后世人称为“亚圣”,其地位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不过,如果没有孟母的苦心教导,这位“亚圣”恐怕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逃学回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就把布剪断了,她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不然就像我剪断布那样前功尽弃。”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知道了名人和我们一样,小的时候也经常犯很多错误,不过他们在大人的指导下及时改正,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以后我要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好好学习,做事情不半途而废,坚持做完每一件事。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九
前不久,我读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古代教育家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的事。开始他们住在城外公墓旁,孟子天天和小伙伴玩,时间久了什么本领也没学会。孟母很难过,决定搬家。他们把家搬到菜市场附近,这里有做买卖的,也有小偷。孟母怕孟子又学坏,再次搬家。后来,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看到小朋友在学堂里读书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发奋学习,最后不负众望,成了一个伟大的'人。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读完后,我非常感动。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三次搬家,操碎了心,付出了很多。这使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用全身心来呵护、疼爱、哺育我,他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来,妈妈哺育我,照顾我,爱护我、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爸爸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要坚强、要有毅力。我饿了他们给我做饭吃、天凉了他们给我加衣服、我病了他们带我去看病、我取得进步的时候也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感谢父母,在家要做个懂事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贴父母。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来回报我们的父母!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十
对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曾零零点点的有些耳闻,但从未深思,今日偶然拜读原文,章节虽短,却感慨颇多。
孟子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差点误入歧途,孟母的一句“此非无所以居处子”,举家三次搬迁,更有之后的以身试教,剪布训子。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经常和我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对我的教育很是严格,着重培养的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和安身立命的本领。无奈,我的性格过于懒散、怯懦,让她非常头疼。最后她不惜辞去人人羡慕,并且做得出色的工作,带着全家,从北方一个闭塞的小城,搬到了海滨城市。
希望这个信息、文化高度交融的环境,能改变我的浑浑噩噩,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虽然经受着背井离乡的艰辛,思念亲人的痛苦,但是妈妈从未对我露出过分毫,全都默默独自承受,呈现给我的,永远是乐观向上的鼓舞。每当我偷懒,不爱学习的时候,她总会放下繁重的家务,静静地坐在我旁边看书,没有言语的训斥,就会让我在她的影响下,慢慢的集中精力,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这也使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虽然在妈妈的眼里,我永远是个小孩子,但我每一个代表长大的小举措,都会让她感动许久,原来,父母对我们的要求真的很简单,那就是“不图回报,只愿安好”。
古有孟母为子三迁,今有慈母掌舵我的人生!妈妈,在您的教导下,女儿此生定不会虚度!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十一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今天又重新听过很是发人深省。孟母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熏陶,从办白事的邻居搬走,又从杀猪的邻居迁出,最后搬到了学堂旁,让朗朗的读书声伴随着孩子成长。这个故事虽然不是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把家都搬到学堂旁,但是确实给我们一个启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十二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民工李女士为了给儿子小华得到更好的教育,进行了多次的“迁徒”:从山西农村迁到县城,再从县城迁到省城,相继更换了三所学校,却忽略了儿子的感受,几天前,李女士在整理小华的书包时,发现小华在日记里写到:“妈妈,求求你,不要再换地方了,城市里的学生们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怪物一样!”“妈妈,我不想上学了,求求你了!”儿子的话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心里感触很深,我觉得李女士做得不对,她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就武断地决定,这样只会遭来孩子的叛逆。由此,我想到了《拔苗助长》的故事:一农夫为了使他种下的禾苗长得更快,就人为地去把禾苗拔高一截,最后倒致禾苗全部死光,庄稼颗粒无收。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不遵循事物生长发展的规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孩子也一样,急着让孩子一鸣惊人,却忽略了孩子的爱好。嘴上说是爱他,可行动上却是害他呀!每个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的话必会事与愿违。孩子想要自由飞翔,做家长的也应该反思反思。
家长们,请给我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吧!我们需要自主更需要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妈妈陪我看了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是说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就一连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他们搬到墓地旁边,但孟子只和邻居的大人小孩学者跪拜、哭嚎的样子。母亲无奈至极只好又搬走,这次他们搬到集市,孟子又学着商人的`样子,演的像极了。母亲无奈之下又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也爱读书了。母亲这才认为她选对了地方。
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孟子妈妈深知环境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为此,不惜三次搬家。为了孩子的成长,妈妈真是用心良苦啊。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下午,我写完字做完作业后,看了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孟子的'母亲是很伟大的,她为了儿子有个好的读书环境,搬了三次家,直到儿子能安心读书。而且孟母还教育儿子“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
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听了母亲这些话,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再也不逃学了。我读了这个小故事后,让我知道了专心读书,刻苦学习是多么重要,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十五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孟子三岁的时候,他们家住在墓地旁边,时间久了,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玩儿杀猪,宰羊,买卖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真的是用心良苦啊!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十六
孟子小的时候,家住在坟场附近。孟子常和小伙伴玩送葬的游戏,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孩子成长,就把家搬到街市上。街市上有很多的商贩,住在这里的孟子又学会了叫卖、吆喝。孟母只好再次搬家。这次孟母把家搬到学堂附近。这下好了,孟子天天跑到学堂去听学生读书,渐渐对读书产生兴趣。孟母见了,就在这里定居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孩子能否成功的关键。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很好,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也是一个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孩子。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十七
前几天,爸爸就带着我到书店买了很多经典故事,让我课外阅读。一到双休日,我就像一只小蜗牛,静静地呆在自己的小窝里,看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经典故事。《孟母三迁》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孟子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十分贫穷,但是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放弃了对他的教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先后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才搬到了学堂附近。后来孟子就在学堂里认真学习,最终成了一个伟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孟母为了儿子操碎了心,连续搬了三次家。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平时,他们为了我的学习也含辛茹苦,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上学放学还经常接送我。每当我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妈妈总是耐心地一遍一遍地讲给我听。
天下的每一个妈妈都很伟大,我想我要学习孟子的学习精神,好好学习,不怕困难,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妈妈。
孟母教子读后感篇十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如果你没能领会它的意思,看下去就会有一番深切感悟。
“人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我们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处的环境。”这句话,我在看了《孟母三迁》这本书之后感悟深刻。
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成长,先后把房子搬到了墓地附近、集市旁边,最后才把家搬到学校周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此后所学的都是有关学习、读书的那一套,成绩自然也就直线上升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在艰难的环境下,会努力战胜困难,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一个又一个的栅栏,超过其他人;而人在富裕的条件下,吃喝玩乐样样不缺,不懂得努力学习,不长进,自然也就比其他人落后。这也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既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这么重要,那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有益成长的环境。可是我发现,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高,也下重本钱。他们的成长条件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由父母做,一点自立的能力都没有。某大学教授作了一个统计,在前来大学报到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人都是由家长扛着大箱小箱的行李送来的。这说明了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这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真是百害而无一益。
我认为现在的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想,不要担心这些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想一想,如果孩子们从来没有干过家务活,将来长大了,怎么在社会上立足?难道要父母照顾他们一辈子吗?所以,我呼吁大家,千万不要给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成长环境,那样不是爱他们,而是害他们!
一个差的环境可以把一个人从成功的高峰推下悬崖,而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可以为人编织出一段美丽精彩的彩虹人生。好环境,好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6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