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教案的编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教案范文展示了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应用。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908104、0315010.01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1、8502、9000.080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30.045、48、1814。
5、判断、
5、00元=5元()7元=0.7元()8米=8、00米()。
2、04吨=2、4吨()4、5千克=4、500千克()0.60升=0.6升()。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二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哥》的主题曲,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接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我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环节,我让学生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规律。
说明:第一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本课的新知;第二个练习带有一定的拓展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题让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很兴奋地向老师表达自己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乘以或者除以10、100、10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正确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故事激趣(回顾商不变性质)。
1.小故事:猴王分桃。(ppt课件演示)。
2.提问:你们知道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ppt课件演示)。
(1)7.53÷0.3=()÷3;。
(2)300.3÷1.43=()÷143。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法,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师由复习题引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2.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情境图。(ppt课件演示)。
提问:图中奶奶在干什么?
2.简单介绍“中国结”。
中国结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是我们祖先高度智慧的结晶,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民族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3.将例4补充完整,明确条件和问题。
(1)教师补充条件:大家知道编一个这样的中国结要多少丝绳吗?(0.85m)。
(2)用ppt课件补充其他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4.明确解答方法。
(1)学生独立列式: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7.65÷0.85。)。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7--38页,例4、例5、例6。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经历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挖掘数学内涵,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小数性质中不变与变化的数学辩证思想,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数学王国中数字“0”去做客的情景,发现数字“0”引起整数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
1.以数字“0”前往小数家中做客的情景,引出问题:0.4是不是等于0.40.
2.在独立验证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0.4=0.40?
3.借助:0.4=0.40=0.400,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1)从小数末尾添上“0”的情况去推断与思考去掉“0”的情况。
(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小数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先讨论,在交流举例。
5.添上两笔,让4、40、400三个数相等。
6.探讨:从0.4到0.04,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数的末尾”这一关键词眼。
三、练习应用。
1.出示超市里某些食品的价格表,上面哪些小数里的“0”可以去掉?为什么?
总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质疑:为什么有些小数能化简,但是价格表中仍然写成两位小数?
2.把下面物品的价格写成用“元”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总结:利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或者整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3.初步感知小数改写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0.4+0.32.5-1.41.28+1.214.6-3.2。
8.75-3.744.5+5.5456+344125-25。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答: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改错:
1.。
2.。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笔算下面各题。
21+46=。
96—63=。
39+18=。
651—352=。
2.师:小叮当文具超市开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看图,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小数加法。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你最想买的文具的价钱的?
(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a.0.8元=8角。
0.6元=6角。
(3)师生小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学习小数减法。
(1)谈话导入例4提出问题: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板书:1.2—0.6=)。
(2)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3)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96页做一做。
学生可以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做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0.8+0.6=1.4。
1.2—0.6=0.6。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七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68÷4224÷4252÷6345÷15。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任选一题说一说怎样算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图意。
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意见在小组交流一下。
方法一:
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方法二:
22.4×10=224。
4×10=40。
224÷40=5……24。
3、师:
这样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时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更简便的算法,这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
5.6。
422.4。
20。
24。
24。
二次备课:
思考:(1)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这个24又表示什么?
(2)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
(3)怎样在商上面表示六分之一呢?
师: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比较:224÷4与22.4÷4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师: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2)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算一算,比一比,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3.完成练习三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五、作业:
课本第19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22.4÷4=5.6(千米)。
答:王鹏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
因此本节课,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八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变复习题第2题为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5)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6)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7)列竖式:
教师板书:
(8)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左式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数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9)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10)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为什么能去掉?
(11)反馈练习:列出0.604+0.8257.58+26.08的竖式和教材第111页“一做”中的题目.(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1)出示例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是求什么的?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板书:减)。
列出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教师提问: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咱们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板书: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九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240÷60=420÷7=150÷30=54÷9=。
960÷6=88÷8=76÷4=85÷5=810÷9=。
(30+50+80)÷4(80+80+80+80+85)÷5=。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2、上图中一共有()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2.(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齐顶点和0刻度线,如何确定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
89°160°58°100°。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一
7.83÷91.35÷2.754.4÷0.1627÷1.8。
6.76÷0.52。
22.78÷3.4。
4.8÷3。
18÷48。
二、口算。
2.4÷248÷0.696÷3。
0.24÷0.24.8÷60.96÷0.03。
2.4÷0.24.8÷0.69.6÷0.3。
3.24÷243.24÷0.243.24÷2.4。
三、写出下面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数)。
0.3333……≈。
13.67373……≈。
8.534534……≈。
4.888……≈。
四、用简便记法表示下列循环小数。
(1)3.2525……。
(2)17.0651651……。
(3)1.066……。
(4)0.333……。
五、列式计算。
两个因数的积是0.226,其中一个因数是1.5,另一个因数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材分析:
《母鸡》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怨、抗”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思考:
(1)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反馈交流并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
3、学习1-3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三、升华主题。
(1)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2)最后一段改成“我不再讨厌母鸡了”行吗?为什么?
点拨: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不敢”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
四、比较写法。
2、交流:(1)结构清晰,善于运用总分段。
(2)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是一向喜欢。
(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4)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五、总结。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作者对它由讨厌到喜欢、敬佩。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六、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麻雀》,体会麻雀的爱子之心。
板书设计。
16母鸡。
特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感情:讨厌喜欢敬佩。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三
这个学期,老师教了一个新知识,是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这个知识,可帮了我大忙啊!
昨天晚上,我妈妈一起去买苹果。苹果是2.6元一斤,妈妈买了4.5斤,本应该付钱9元。可是营业员粗心大意,不知道怎么算的,算成了12.2元钱。还好我利用了这个学期新教的知识,在脑子里算过一便后,马上纠正了营业员的失误。
不仅营业员阿姨夸我聪明,这么小都会小数乘除法了,而且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还表扬我,给她省了0.5元,并且学过的知识能在生活中活用。是啊!要是没学好这门数学,以后损失的不只是这0.5元,或许是几百,几千,甚至上亿呀!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四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6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