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方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最佳结果,因此在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方案的制定需要团队协作,思维碰撞和共识达成是重要环节。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对于制定方案的建议和技巧。
练习教学方案篇一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练习教学方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句,感受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真挚感情,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习古诗吟诵、吟唱。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意境,激趣导入:
文学名人竞猜: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
1.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3.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4.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5.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白脸”奸臣形象;。
6.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中的经典名句。
这个人是谁?
(曹操)。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三、把握基调,深情朗读。
学生读诗,并互相评价,读出诗歌的韵味,做到吟读。
四、理解诗歌,掌握技巧:
1.从题目入手,读出诗歌写什么。
2.作者观到了什么?品读写景诗句。
3.从诗歌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特写镜头、联想和想象;。
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先实后虚、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线;。
目的:渲染气氛,抒发作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依据此方法确定《观沧海》的写景技巧。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唱诗。
六、小结:
口诵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慕沧海。
少年初识愁滋味,亦懂诗人忧国心。
七、课后练习。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6句是实写,后4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
3、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曹操是一个胸怀开阔,豪迈的人。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练习教学方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负数。
1、投影存折,说说存折上的数表示什么?
如果刘老师下午去银行取1000元,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在存折上打出什么?
如果我本月的工资2800元到帐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又会在存折上打上什么?
(指名学生板书出来)小结:这里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
2、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1)投影第4页的第2题的图,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这两个数据怎样表示?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小组讨论。指名学生介绍想法。
(2)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
先分小组交流,再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显示电梯里的正负数,股市中的正负数,水库中水位高度的正负数,存折中的负数等。(点击浏览)。
设计意图:设计紧扣教材,与生活充分结合,注意知识的落实,重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挑战自我。
1、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1)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0—4,并在48小时内喝完。
(2)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结冰的温度是0。
(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
(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某服装店上月赢利3000元,记作()元;本月亏损800元,记作()元。
(2)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记作()人;本学期转走6人,记作()人。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退的米数应记作()数。
(4)体重增加5千克记作(),体重减少6.5千克记作()。
(5)(出示电梯按钮图)老师家在四楼,车库在地下一楼。如果我要回家,按()层的按钮;如果要到车库取车,按()层的按钮;家与车库相隔()层高。
三、作业:
练习一的1、2、3题。
练习教学方案篇四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迅速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找出各组算式间的关系,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34/2=1745-9=3642+46=90。
17+240=25717+3=2090/5=16。
综合式综合式综合式。
让同学互相介绍好方法。
2、比一比,看谁算算得又对又快。
60x(4+960/30)-26。
评出结果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式题有什么异同?在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判断、选择性练习。
1、2600/(8+2x8+2)。
=2600/(10x10)运算顺序被数字特殊所迷惑。
=2600/100。
=26。
提问: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分析一下他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36与24的差,乘84除以42的商,积是多少?
正确的列式应是:
让学生讨论后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要求积必须先求差与商)。
三、应用题练习。
王阿姨买了4米白布和4米花布,白布每米8元,花布每米12元。王阿姨带了72元,钱够吗?请你说明理由。
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进行策略多样性的训练。
可采用先讨论后交流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在此可以进行一次四则混合计算的独立作业。
练习教学方案篇五
二、教学设计。
针对上述难点和存在的问题,我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1.紧抓电场强度、电势的概念,先要讲清静电平衡的基本原理.。
(2)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外部的电场线必与导体表面垂直,但表面场强不一定为零.?
(3)孤立导体净电荷分布在外表面.?
2.适当练习,一题多变,提高分析能力.。
练习教学方案篇六
(2)第二篇地方中有不少描写生动的词句,请划出来,读一读。
(3)这两篇短文的最后都说石球和石像的形成,还是“自然界未解的谜”,但是写法不一样,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3、再读短文,理解感悟:
(1)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给第二篇短文取名,并说说原因。
(3)学生交流。
五、语言实践活动。
过渡:这次口语交际是说“有趣的动物”。课前请全体同学通过观察、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各地的珍奇动物。
1、小组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间互相阅读。
(2)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简单的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2、召开“珍奇动物介绍会”:
(2)示范引导:昨天,我请一头大熊猫作了一次讲解,下面我把录音放给大家听听,然后,咱们再学着大熊猫的样子进行讲解。
(播放录音:我叫大熊猫,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别看我的体态笨重,显得笨手笨脚,实际上我却出奇的灵活。告诉你们,我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我还能够轻而易举地爬上树。哈哈,怎么样,我厉害吧!哪位小朋友要是不服气,可以和我比一比,看谁先爬到树的最顶端。)。
(3)选择一项内容,分小组准备讲稿。
(4)学生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讲解。
(5)各组推选最佳讲解员参加全班比赛。
(6)颁发最佳讲解员的标志。
六、熟记名言。
1、媒体出示三句名言。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桌交流这三句名言的大致内容,想想这三句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3)学生质疑或交流内容。
2、教师归纳:
(1)这三句都是有关“劳动”的名言。“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2)指名交流:哪些工作属于脑力劳动?哪些是体力劳动?
(3)朗读名言并积累。
3、积累:学生挑选一条自己喜欢的名言背诵。
七、写字练习。
1、出示要写四个生字,读一读。
2、观察字形,发现规律,分类说说写字时应注意的事项。
3、指名交流: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是左窄右宽,带有提手旁的字。
4、教师抓住“拔”字形在方格中位置进行范写,让学生迁移运用。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练习教学方案篇七
活动目标:
1、感知观察花生果的特征,了解花生的用途。
2、学习用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10颗(提供的花生仁的数量不等)、每组一盒彩笔,两只空盘、小碗;记录纸人手一份。
2、活动前洗净双手。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花生”。
谜语: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
2、观察花生果的特征,了解花生的用途。
提问:花生果是什么样子的?花生仁是什么样的?花生仁有什么用?
你吃过花生吗?你吃的花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师幼共同小结:花生营养丰富,可以榨油,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烧鱼。
3、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4、讨论记录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
怎样记录?(师生共同讨论)。
得出结论:每剥一次花生果,观察有几颗花生仁,并在记录纸上用自己的`符号记录出相应的数量。
5、探索体验。
幼儿剥花生并作记录。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并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
6、交流分享。
1)幼儿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记录情况。
2)与同伴共同分享、品尝花生。
7、教师小结。
请小朋友们一起收拾桌面。
练习教学方案篇八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实验,掌握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难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评讲。
1.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2.评讲上节课的作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二、新课。
1.什么是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试验:发给每位同学右边两个图形的纸张,把纸张。
沿着虚线折叠,观察对折后的左边部分和右边部分。
是否完全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练习:在上图的(2)中,把a、b、c的对称点标出来.
试验:在纸上滴上墨水,把纸张对折,随后打开,看看形成的两块墨迹是不是关于折痕对称?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把它画出来.
2.轴对称图形(或关于某条直线成对称的两个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所以它的对应线段(对折后重合的线段)相等,对应角(对折后重合的角)相等.
3.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如图(1),如果沿着虚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会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若把这个图形看成是左右两部分,则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虚线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如图(2),如果沿着虚线折叠,右边的图形会与左边的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虚线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若把(2)中的'左右两个四边形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图形,那么这个整体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此,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怎么看图形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选项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
2.如图,若沿虚线对折,左边部分与右边部分重合,请找出图中。
a、b、c的对称点,并说出图中有哪些角相等?哪些线段相等?
四、小结。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因此,它们的对应。
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知道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五、作业。
课本p82习题第3、4题.
练习教学方案篇九
教材分析:
这次练习共安排了7道题,包括按笔顺写字、比较四组字的读音、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并组词、认识打比方的句子、熟记成语、看图说一段话和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1.按笔顺正确书写“隶”、“族”、“嘉”3个字。
2.读一读,区别“沉”与“城”、“劲”与“敬”、“阻”与“主”、“蓝”与“南”的读音。
3.区别同音字、字形相近的字并练习组词。
4.认识打比方的句子,体会打比方的表达作用。
5.熟记8条成语。
6.回忆过春节的感受,并按要求根据图意做口述。
7.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隶”、“族”、“嘉”3个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
(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习书写,了解笔顺。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难在哪里。
(5)重点指导:“隶”的第四笔是“竖钩”;“族”的最后一笔是“捺”;“嘉”的第七笔是“横”。
(1)学生练习。
(2)根据练习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指名读题,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
2.指导。
(1)学生各自轻读8个词(找出每组加点字读音的区别)。
(2)指名读词(教师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练习。学生边读边记,读准字音。
4.反馈。打乱顺序后“开火车”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指名读题,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
2.指导。
(1)指名分别读一读这四组字(注意纠正学生读得不准的字音)。
(2)引导学生比较四组字的异同。
3.练习。先口头组词,再选择最有把握、最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明确训练要求。
2.指导。
(1)各自轻声读这三句,分别找出句中表示比喻的词。
(2)指名读,想一想这三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3)思考:是否句中带有“像”就是使用了打比方的用法?
小黑板出示:小玲长得像她的妈妈。(要求学生辨别。让学生明白:同类事物不可作比,打的比方要贴切、生动)。
3.练习。反复朗读,加深印象。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明确训练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只要大体说说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学生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集体背。指名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谈话揭示话题:快乐的春节。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分组讨论:今年的'春节,你过得好吗?
回忆春节中的情景,谈谈过春节的感受。
(2)用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五幅图,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五幅图的主要意思。
(3)选取五幅图中任意一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准备进行口述(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事来说,才能说得生动、具体)。
(1)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抓住重点来说(选择其中一幅图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主要顺序,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打好腹稿)。
(2)学生分小组练习口述。
(3)任意上台来说。
(4)同座互说。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进行点评。
(2)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练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第七题(略)。
练习教学方案篇十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三峡》公开课教案。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三峡》公开课教案》。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练习教学方案篇十一
文言文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北魏的___________。
2、补全文中的空缺处。
3、翻译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4、按要求填写有关语句:
(1)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山之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你联想到了哪个诗人的哪两句古诗?
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文字写出了三峡怎样的景色特点?
7、文中的哪个词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水经注》郦道元。
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4、(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高猿长啸,属引妻异。
5、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清荣峻茂。
7、趋。
练习教学方案篇十二
3、在锻炼孩子们口语交际的同时,通过让孩子们体会“这一刻,我想对你说”,从而唤起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留恋,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情感的能力。
4、练习多选一的习作方式,为多种作文方式的选择打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
有关沈杰的诗、口语交际、写作方面的材料。
1、学习《欣赏自己》。
师:谁读过沈杰的诗歌?
生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沈杰的诗,在交流时畅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书上的《欣赏自己》,引导学生读。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也可以试着像例文一样,用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总结自己的感悟。
师生配乐朗读,使诗的主题升华,激发学生的共鸣。
师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在交流沈杰的诗中读、感悟,反复这样,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自己的自信。
读、背《欣赏自己》这首诗。
2、小组内交流: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想说的话,这也是相互之间启发的机会。提醒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对别人的发言要尊重,并提出有益的建议或适当的评价。每小组评出一名最佳代表作发言人。
3、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请一些最佳代表发言。无论这位同学的发言时针对某一位同学,老师还是大家,老师或同学都要予以反馈。例如,发言的同学对某位同学表示歉意,对方一定要有回应,使发言者的情感得到回馈。这样的互动,即使语言的互动,又是情感的互动。
师: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了,同学们一定有一些美好的回忆,有难舍得轻易,有表达的激情,老师和大家一样,都想表达一下,就像刚才的口语交际一样。不过,这次不是说,而是写。这次的小笔头和以往不同,有四个活动,请你任选一个。
你想送给同学和老师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吗?那就赶快动手做作罢。
此项活动的意义在于亲手制作和真情赠言。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会融入和表达自己更多的感情,这是购买的物品所不能比拟的。临别赠言的内容要健康积极,运用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深刻情感。
同学们,母校将随着我们的毕业成为记忆中熟悉的风景,朝夕相处的同学也将各奔东西,美好的童年生活渐渐远去,你们想不想抓住这次写作的机会留住美好的回忆?这次习作我们给母校、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然后老师把大家的信珍存起来,多年以后我们在聚会的时候,我们将再次分享小学生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师:写信,要先确定写信的对象,然后确定信的内容,内容没有局限,想说些什么,就说些什么,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一定要有感而发,表达真情实感。
同学们,你们想出版自己的“书”吗?
选几名同学作为小编辑,分类整理全班同学的习作,把优秀作文编辑成册,可以起名为“多彩童年”等等,在全班、全校展览。
六一节目汇演上,同学们多才多艺的表演让广大师生称赞,快毕业了,我们再庆祝一下吧。
不过这次我们不再唱歌跳舞了,我们来个诗歌朗诵。
先让学生准备诗歌散文等作品,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摘抄的,交给主持人筛选,由主持人写好串词,利用班队会时间举办歌咏联欢会。
以上活动可以任选一两种。
练习教学方案篇十三
课本p87页。
1、、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3、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1、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2、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体验它的含义。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1)。
()或()。
(2)。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
1、出示第13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个解决。
2、第13题:
(1)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并根据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3、第14题:
(1)、看14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并会正确解答。通过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练习教学方案篇十四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迅速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字题练习。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找出各组算式间的关系,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34/2=1745-9=3642+46=90。
17+240=25717+3=2090/5=16。
综合式综合式综合式。
让同学互相介绍好方法。
2、比一比,看谁算算得又对又快。
60x(4+960/30)-26。
评出结果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式题有什么异同?在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判断、选择性练习。
1、2600/(8+2x8+2)。
=2600/(10x10)运算顺序被数字特殊所迷惑。
=2600/100。
=26。
提问: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分析一下他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36与24的差,乘84除以42的商,积是多少?
正确的列式应是:
让学生讨论后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要求积必须先求差与商)。
三、应用题练习。
王阿姨买了4米白布和4米花布,白布每米8元,花布每米12元。王阿姨带了72元,钱够吗?请你说明理由。
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进行策略多样性的训练。
可采用先讨论后交流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在此可以进行一次四则混合计算的独立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练习教学方案篇十五
p80~82。
1、引导学生巩固整十整百的加减口算,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九的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题2。
(1)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独立解决。
(2)引导学生讨论第3小题。
利用三位谁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四位数相减时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
3、完成练习题3。
(1)让学生独立完成,鼓励算法多样化。
(2)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完成练习题4。
(1)引导学生理解电表读数的意思。
说明:用现在的数-上月的数=这个月用电数。
(2)让学生独立解决3个小问题。
(3)集体交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5、完成练习题5。
(1)学生独立填写。
(2)集体交流,由于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学生可以展开讨论,交流不同答案。
6、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7、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a、2米=200厘米200-50=150(厘米)。
200-75=125(厘米)150-125=25(厘米)。
b、第一河可以不经过计算,直接答出第一条比第二条长。
因为两条彩带同样长,用去的'多,剩的就少用去的少,剩的就多。
第一条比第二条少用25厘米,所以剩下的就比第二条长25厘米。
8、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选择适当数据。
(2)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3)鼓励学生多提一些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
(四)作业:
收集你家每月电表读数,算算上月用电数,并估计本月的用电数。
练习教学方案篇十六
1.用钢笔写字。
2.读词语,注意声调变化。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4.改正句中用错的词语。
5.熟记12条成语。
6.讲《水浒》故事。
7.学写毛笔字。
训练时间:3课时。
1.用钢笔写字。
2.读词语,注意声调变化。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认读描红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笔画多的字的结构:如:艇,舟字旁较瘦长,左右两边要靠紧。“赢”、“豪”上中下结构竖向要紧凑。提醒学生要把这些字写得入体、美观。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己读词语。
(2)学生说读词语的感受。
(3)教师结合本题词语告诉学生变调的规律:两个第三声相连,前一个第三声字改读第二声;三个第三声字相连。前两个第三字都改成读第二声。
3.练习。
(1)教师范读。
(2)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纠正读音。
4.反馈。
(1)学生说变调规律。
(2)学生齐读词语。
第二课时。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改正句中用错的词语。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名读例句。
(2)给“大得很”换词,使学生明白仅凭这类词,还不足以使句子具体。
(3)引导学生明白“一眼望不到边”,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大”到什么程度。
(4)学生讨论:该句还可能怎么填?
(5)教师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要紧紧抓住句中的中心词来写,使中心词的意思表达更具体、生动、准确。
(1)学生尝试填句子。
(2)学生“开火车”读自己所填的句子。
(3)学生说“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4)老师设计巩固练习。
夫子庙的灯真多啊,————————————。
小东非常聪明,——————————————。
逐题讨论,教师注意纠正。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病句。
(2)三位学生上黑板练习,其余学生自行修改病句。
(3)讨论板演的作业。
(4)教师归纳改这类病句的步骤:先计句子,找出用错的词语,然后选择意思较为接近的合适的词语来替换,最后读一读,看换上的词语是否恰当。
3.反馈。
(1)教师设计巩固练习。
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我们可以订一个读书策划。()。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亲切。()。
(2)逐题讨论巩固练习,确定正确答案。教师及时矫正。
第三课时。
1.熟记成语。
2.讲《水浒》故事。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座位的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1.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
(2)选择《水浒》中一个精彩的或者说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练习有表情地讲故事。
2.审题。
(1)教师简介《水浒》,导出《水浒》故事。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练习的步骤:先分小组讲故事,然后每级派代表上台讲故事,其余学生评议。
3.练习。
(1)每四人一小组,在小组内讲《水浒》故事。
(2)每组派代表在讲台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有表情。
(3)全班同学评议:故事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好?有没有讲错的地方?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故事进行评议。
(3)鼓励学生回家后给家人讲《水浒》的故事。
(三)练写毛笔字(略)。
1、分析写法。
2、练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5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