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8:41:10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热门15篇)
时间:2023-11-25 18:41:10     小编:JQ文豪

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提炼出的精华和收获的结晶。在写读后感之前,首先要对阅读内容进行仔细而全面的理解。这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如何写好读后感。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一

幸福是一个人人熟悉但细究起来又很模糊的概念,几乎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如果对幸福这个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那苦苦追求的到头来可能还是一场空。

说到幸福,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反面烦恼或者说痛苦,当然从逻辑上讲,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既不幸福也不痛苦,姑且把这种状态称为平和吧,这些状态中间还存在一些灰度,不存在绝对的黑白分明的界限。

无论是哪种心理状态,其实都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即使人们描述的是同一种感受,一个人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另一个人的内在感受的,所谓的共情只是个人的理解和想象而已。这和生理上的酸麻胀痛觉受还是有所区别的,生理上的觉受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有关,个体的差异并不大。

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得失只有相关性,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观念,就是所谓的三观和信念系统。举个极端例子,对于死亡这件事,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普通人害怕死亡,看到亲朋好友离世会觉得不幸和悲伤,而佛家会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而感到解脱欢喜,基督教则认为是上天堂得到永生。这种对于对同一件事不同认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会把苦难的经历当做人生的财富,更多的人则是哀怨命运的不幸。

幸福与痛苦一样,只是一种存在状态,它们一直在那,就像心跳和呼吸一样,即使没意识到,也一直在那,当自己主动觉察时,才能感受到。有点像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是我们的观测让波函数坍缩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在没观测之前,处于既是这样又是那样的叠加态。

换句话说,幸福和痛苦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选择什么就是什么。有些人会对这点有异议:我想要幸福,可我还是感觉到痛苦。这是因为习惯的力量作用的结果,由于长时间受一些观念的影响,大脑遵循最省力原则,形成了思维的惯性,不再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就像学骑车和开车一样,刚开始,大脑感觉不够用,手忙脚乱,处于有意识地控制状态;一旦熟练了,进入了自动驾驶模式,想着事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

思维习惯一旦养成,的确很难改变,但是依然可以随时改变,主动由自动驾驶模式转成有意识控制状态,反复多次地练习,一样能形成新的思维习惯,现在常用的词就是刻意练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关键是想改变的意愿有多强烈,书名中的勇气也是指的这个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认知能力。

认知观念发生着极其微小的变化,就是所谓的洗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变化让我们误以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只要我们意愿足够强烈,完全可以让认知系统向着我们想要的模式发展。

很多人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往往活成被动的受害者、情绪的奴隶,就像被牵线的木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统统归因于外在的人或事。殊不知,这正是因果颠倒的表现,“行由不得,反求诸己”不是道德的说教,恰是理性的认知。幸福就是一种对情绪的掌控感,认知并体会到拥有改变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幸福。而情绪是由认知观念也就是信念决定的,即情绪受观念支配,那么改变情绪的前提就是改变观念,由此可知,幸福也是一种改变自我认知观念的掌控感,认识到自己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我执)。反过来说,我执才是烦恼的根源。

释尊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六祖慧能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王阳明的“我心光明”,我觉得这些古圣先贤都洞悉了自由意识的本质,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改变认知的能力,认识到并主动运用这种能力,才能活出幸福的状态,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

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我们想体验什么,就去选择什么,我们拥有自由意识,无限的可能,所有的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一切唯心所现。

幸福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幸福就像空气一样环绕着我们,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现在需要的不是创造,而是去发现去思考,尤其需要勇气去尝试,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集,上本书强调的是人生课题的分离及自我接纳,信赖他人和贡献感的重要性,本书更多地说了教育中的“赏罚”,人生的“自立”和“爱”。爱的课题,交友课题和工作课题是人生三大课题。爱的勇气就是幸福的勇气。

课代表:老师,我们在宿舍谈论老师,说到你的时候,觉着你适合做朋友。

我:我不是来跟你们做朋友的。

听完她的话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认为我不适合做老师吗?我当然不再怀疑自己做老师的能力,虽然还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我也曾遇到同样与书中的青年同样的烦恼——学生不怕我,课堂纪律松散。后来网友的一句留言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网友说:“你是皇上吗?”

我当然不是。我原来陷在“学生不怕我,就不会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会有好成绩”的逻辑里。我一错在想靠学生的恐惧来提升学习的动力,二错在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了。不听我的话,他自己想学好且方法得当,加上行动,也是能学好的。

用阿德拉心理学的话说,我是没尊重学生,没把学生放在与我平等的位置上。阿德勒说,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在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这一章节里,说了一个阿德勒诊治重度精神病患者的故事。阿德勒把她当成朋友,注意不是像朋友一样,就是朋友,任她拍打自己。一直不开口说话的女生,在心理咨询了30天之后,开始说话。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不赞成赏罚教育。因为那是以操控为目的基于纵向关系的教育,而不是以学生的自立为目的基于平等的横向关系的教育。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因为爱是两个人的课题,我们通过爱将人生的主语从“我”到“我们”,从两个人的“我们”到整个共同体的我们。“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个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爱的课题”的主旨句就是: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总而言之,阿德勒心理学是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并基于对人的尊重的一种理解人性的心理学。在具体的心理咨询时,进行咨询的人往往谴责可恶的他人或倾诉可怜的自己,但因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过去”,所以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以后怎么做”。人际关系是一切不幸和幸福的起源,尊重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入口,也是教育的入口,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真正的信赖是彻彻底底的能动行为”,避免一味地说教。爱是认识课题的最终关口,理解阿德勒思想的重要阶梯。爱是决心,决断和约定。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只有你下定决心去爱的人。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三

一口气读完了《幸福的勇气》这本书,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而写,为我解惑的。书里讲的是幸福,但开篇讲到了教育,讲到了很多家庭亲子育儿的问题。

关键字:尊重,自立,关系,幸福。

什么是尊重,尊重是实事求是的看待一个人,并且认识到它独一无二的个性和能力。尊重,是努力的使对方能够成长和发展。

回想我自己的经历,其实很多的纠结矛盾和争吵,都是因为我对他人缺乏尊重。试图改变对方,操控对方,强迫对方,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对方,在依依然然成长的过程中,在经营婚姻关系中,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什么都得听我的,按我说的做。

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的,尊重,是不改变,是不操控,是无条件的认可。无条件的尊重孩子,尊重他人。有了我的尊重,孩子才能接纳自己并找回自立的勇气。

书中说到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干涉你,就是帮助孩子自立。自立,是孩子相信“我有能力”“我可以”“我自己可以选择决定”。

过度的干涉,保护,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成为一个过度依赖,什么都不会做决定,什么都得被你牵着,什么事都要等着你发出“指令”,什么也决定不了的孩子。

不否定,不强迫,不斥责,不大声吼叫,不高高在上,不俯视,不仰视,不批评,不表扬。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无条件的尊重,尊重“你最真实的样子”。对,书里面讲到,孩子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她们是人,正因为是人,才必须给予最大的尊重。孩子可能还不成熟,如果不知道,就告诉他,不需要责备性的语言。

书中讲到的三菱柱的概念,两面永远是“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真的是这样的不是吗,我们的不如意都是在指责他人,控诉万恶的他人,表达自己的可怜,但却忽略了最最最重要的“以后怎么做”,可以改变智慧,这才是我们该关注的。

1、称赞的要求,想要表扬,没有表扬不做好事,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2、引起关注,恶作剧是为了“与众不同,博人眼球”获取关注。

3、权利斗争,通过坚定不移的“反抗”“拒绝”“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这个时候的我们,最重要的事是“退出球场”。

4、复仇,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反复做让对方讨厌的事,通过伤害自己或贬低自己而让对方觉得愧疚。

5、证明自己无能,这是孩子最绝望的声音“别再对我有所期待了”,她们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她们装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会相信“我就是傻瓜”。

所有问题儿童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求助的声音。在对待这些问题的行为,我们通常又是怎么解决的呢?发怒,责骂,权威,评判,这是我们的解决办法。自责不会带来改善去,发怒是使人与人变得疏远的感情。我们要关注的,是以后应该怎么做。

教会孩子自立,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很多时候而我们都无意识的将孩子置身于“依赖依存”的境地。书里面有一个例子,孩子和你说,想出去和朋友一起玩,你会怎么回答:“当然可以啦”“做好作业再去玩。”不,你应该和孩子说:“这事儿你自己决定”。告诉你的孩子,你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由自己决定。也许我们会担心,她们有这个判断力吗,这才是尊重,放手让其决定自己的一切,因为最后要承担责任的也是孩子自己,尊重孩子的判断,帮助孩子做决断,这是我们可以做的。也许她们决断后以失败告终,但孩子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由自己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选择的勇气,自立的尝试。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四

如果对于爱自己和寻找幸福有困难的朋友,去看看《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吧,同一个作者,第二部是第一部的延续,与阿德勒心理学一起展开自己的心灵治愈之旅吧。

第二部给予我的启发比第一部更深远,距离读完第一部已有半年,结合生活所遇到的人与事,产生了许多新思考,所以现在读这部会更有体会,第一部偏理论些,这部更像是寻找幸福的行动指南。不建议一起读,理解了第一部再来读第二部吧。

分享我读完的一些感慨,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1、人生是自己的,节奏也是自己的,我的价值由我自己定义。(不必总盯着身边的人做了什么,也不必因为别人的成就而充满紧迫感。跟随自己的脚步,不急不慢,当你每日皆有所得,每段时间都有进步,你会发现自己不会盲目焦躁,反而对未来更有信心,要沉淀下来。)。

2、要拥有“自我认同”的勇气,“普通”是一种个性,根本不可耻,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网络只是分享生活的一个途径,仪式感可以锦上添花,并不可以弥补空虚,千万不可为了表面上的精彩而去欺骗自己。)。

3、人是会变的,人与人的关系也会变。不必纠结于过去,也更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评判之前的人和事,重要的是从过去的经历中得到反思并不断完善自己。舒适的交朋友吧,“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4、爱自己,接受自己。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5、都说爱自己是一生的的课题,布考斯基说,如果你有能力去爱首先爱自己。爱自己并不只是吃好、喝好、为自己花钱,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懂得欣赏自己,经常赞美自己,不自我攻击,不承担莫须有的罪名,进入任何关系都不怕失去。

6、不用着急,不用炫耀,做自己就好,不用做其他任何人。

我会永不停止地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世界。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五

我读了一篇故事叫《小白兔的勇气》。

这篇故事讲的是:相传,在一座大山上,有一朵美丽的.花儿,可花儿只在夜晚开放,但没有一个人敢在夜晚上山,山下的小白兔也很想去看一眼美丽的花儿,因此,在一个夜晚,小白兔终于鼓起勇气上了山。克服了种种困难,登上了山顶。

读完了这篇故事,我想起了上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烈士公园,我们来到了游乐场的门口,爸爸对我说:“要不我们去坐过山车吧!”,我很想去,可我又有点害怕,在爸爸的鼓励下,我还是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坐上了过山车,虽然从上车到下车,我几乎都闭着眼睛,并且脚还有点发软,但下车后,我依然很高兴,因为我战胜了自己!

还有一次,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同时被选为了升旗手,而我是抛旗手,那一天,我都很激动,因为我可以在全校师生面前升旗了。可真正到了星期一,我却很紧张,满手心的都是汗,生怕抛不好,毕竟有那么多人看着我。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放松,就跟平时练习时一样。当国歌响起时,我最终还是顺利的把国旗抛了出去,看着随风飘扬的国旗,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故事中的小白兔一样,当困难在你面前出现时,一定要鼓起勇气面对它,这样,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六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自然规律,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们有一天也是会变成一个大人,并且有了自己孩子的。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需要有自己的方法的,不能够盲目。今天我读了一个特别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不管教的勇气》。

第一个就是不要批评孩子,其实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孩子做错的地方就要批评,在孩子做对的地方就要表扬。但是在书中对于这个观点做出了否决。

其实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就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都有可能做错事情,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希望别人能够坐下来和我们谈一谈还是说对我们进行批评呢。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前一个的,所以孩子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清楚的话,那么孩子以后肯定会很少做错同样的事情。如果你批评他的话,他是在当时被动接受,但是在他的心里肯定会反感你的那种态度的。

第二个就是不要表扬孩子,很多人在刚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就直接的不认同了。因为如果在孩子做对的时候去表扬他的话,那么下一次他就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正确的,以后继续地保持。但是感谢比表扬更加有力量,所以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七

时隔一年,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被讨厌的勇气》来到了2.0版《幸福的勇气》。小时候常常听说要“有勇气”,“勇气”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我也从未想过,拥有幸福竟然也是需要勇气。

这让我想到一首叫做《当你前往伊萨卡》的诗,诗里的伊萨卡是个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地,但前往伊萨卡的路程道阻且长。追求幸福需要勇气,勇敢面对荆棘,勇敢接纳自我,勇敢的去尊重、去信赖、主动去爱。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当我们在跟他人表述一件事情,特别是在情绪低落时,通常用到的语言逻辑是“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以后怎么做“”,在心理学中称为“三棱柱”。

但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只会专注在谴责他人的可恶和倾诉自己的可怜,却很少去思考实质性的问题:以后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谈的并不是这种事情。无论你怎么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也无论能够得到别人多么充分的理解,即使可以获得一时的安慰,也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我们在倾诉“可怜的自己”时,通常会唤起关于过去的很多并不美好的回忆。我们认为这些过去就是一直无形的手,干预和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行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过去经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果看待过去”,真正影响我们未来行为的是“我们看待过去的眼光”。

历史常常按照掌权者制定的。一切年表和史书都是被篡改过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时代掌权者的正统性。然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也许我们的过去并没有那么可怜,在我们描述“可怜的自我”时,无形中我已经篡改了“我的历史”。

所以,我们应该离开自我情绪和思维的怪圈,去思考实质性的问题“以后怎么办”。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八

家有七岁小儿。在对孩子未来的畅想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希望他能够幸福。幸福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吧?回顾自己的生活,特别是翻过《幸福的勇气》后,不得不承认幸福并非易事。获得幸福是需要勇气的。

《幸福的勇气》是继《被讨厌的勇气》后,岸见一郎、古贺史健阐述阿德勒哲学的第二本书。本书继续沿用上一本的风格,以对话方式,在青年与哲人的一问一答之间,结合青年的教育实践困惑,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获得“幸福”。划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人,接受“不完美”,自我认同,主动信赖,主动去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最终体会到幸福(“共同体感觉”)。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真要做起来,何其艰难。我们大多数人在意他人评价,无法遵从内心;担心背叛,不敢信赖;害怕伤害,不能全心全意去爱。这本书中犀利地指出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机,特别是“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此外,指明了教育的目的,让我这位在育儿道路上“精疲力竭”的妈妈萌发了不少感悟。

周四晚从托班接到小儿,得知其未完成大部分作业。待十点,由于第一遍课文读得磕磕绊绊,要求再来一遍,他不乐意,陷入僵局。僵持了半小时后,放弃作业,让去睡觉,他亦不同意。换成他爹,两三分钟过后,娃哭得一塌糊涂。娘亲再上,终于在十一点十分完成。

第二天早六点起床后,坐在沙发上发呆时,想起了《幸福的勇气》。初次接触了阿德勒哲学的青年满怀希望地辞去图书馆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教师,奉行“不批评不表扬”的观点实践教育(平等尊重地看待他人),却陷入困局。就像我自己,本着“尊重”孩子、不打骂的原则,但常常沮丧于温和的词语没有力量。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九

我看了《勇气》这本书,知道了勇气是什么。

勇气有很多种。

勇气是平平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比如:第一次骑自行车不用安全轮也不用别人扶,这就是勇气;还有,勇气就是有胆量去参加智力竞赛;有胆量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勇气就是大口大口地吃青菜;勇气也是认真地一页一页阅读小说。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勇气就是当和别人发生争吵后自己主动先去讲和,每当我和我的.好朋发生矛盾了了,自己从来不主动找他讲和,心里还是生他的气。以后我要做一个有勇气的女孩子把自己的小气、自私统统删除,在朋友面前展现一个宽容、大度、乐观的我。

最后,我明白勇气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幸福!勇气也是人与人相互给予的东西!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十

曾经在哈佛家训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三个国家的海军将领在讨论什么是勇气的问题。

第一个发言的是意大利将军,他让自己手下的一名水手,爬上了100米的旗杆,而后敬礼再跳下来。这一连串的动作就是水手的勇气!紧接着是日本的将军,他先是赞扬了意大利的水手,而后又对自己的日本水手提出要求,那就是爬上200米的旗杆,而后做出和意大利一样的动作,结果日本水手也顺利的出色完成。最后轮到法国海军将领的发言了,他也让自己的水手爬旗杆子,不过高度竟然上升到300米,正当日本和意大利将军觉得汗颜的时候,法国水手的回答更是另他们大惊!知道法国水手是怎么说的吗?他的回答是:“什么?要我去干这种事?先生你一定神经错乱了!”而如此的回答似乎是在法国将军的意料之中。法国将军很得意的告诉意大利和日本的将军,只接受命令做愚蠢的事情,不应定是勇敢,敢于拒绝才是真正的勇敢!

其实哈佛家训中的这则《勇气需智慧帮忙》,在我的读后观感中,觉得它和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那句有勇无谋的词语倒是挺般配的。只有勇气而无智慧,就像是一介莽夫,只会依靠蛮力,最终得不偿失,相反的做事情智勇双全才会有更好的结果。名著《水浒传》或者《三国演义》,很多有心的朋友在读后感中,还将一些人物的性情做了一些划分,智勇双全的就是一类。当然读后感中做如此的划分除了对书中人物的喜爱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借鉴古人处世之道,来为今日的自己所用,这个可真的是一门学问,值得一学!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十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并在赏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点精神所感染,闪现出了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读完了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最重要的是有勇气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我们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就会有希望成功。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十二

是啊,勇气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要拿出自己的勇气面对困难,面对学习,面对生活,给别人快乐我自己也快乐。

勇气。

勇气,是坚持一天不看电视。

勇气,是天天坚持练字。

勇气,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作业。

勇气,是自己摔跤了自己爬起来。

勇气,是每天坚持阅读。

勇气,是这次考试不好要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勇气,是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

勇气,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勇气,是敢于说,我错了。

勇气,是在文化宫玩时,敢于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

勇气,是第一次滑冰不要大人扶。

勇气,是第一次游泳敢于跳水。

勇气,是在夏天里要控制自己少吃雪糕。

勇气,是每天早上想睡懒觉,但还是挣扎着起床。

勇气,是帮妈妈分担家务活。

勇气,是有好吃的,自己虽然很舍不得也要分给别人吃。

勇气,是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也不买。

勇气,是看到爸爸妈妈的朋友,要大方地问好。

勇气,是大胆的尝试。

勇气,是克服困难。

勇气,是......

这就是我眼中的勇气。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十三

有一本书,在我脑海里回荡;有一本书,在我心里头铭刻,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作家亚米契斯的著作。他讲述了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安利柯,跟同学发生的一系列生动。形象。感人。使人敬佩的故事。

主人安利柯的想法,非常贴近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有这么一个故事,他令我感动,也令我敬佩。

一天早晨,天气不像平时那样明媚,没有阳光,仿佛要发生大事似的。

洛佩蒂这样舍己救人,难道不需要勇气吗?难道不令人敬佩吗?他需要勇气,他令人敬佩。人人都可以令人敬佩,可谁做了一件值得敬佩的事呢?我虽然不能像洛佩蒂那样舍己救人,可我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有一年,爸爸给我报了游泳班,刚开始我还可以应付过来,可学到漂这一关,我怎么也不适应,我怎么也学不会。我尝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就当我准备放弃时来了一位新老师。

或许是我对水的恐惧吧,在这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慢慢适应了在水里的感觉,慢慢减少了恐惧,一点一点学会了游泳。

当时的我胆小,生怕在游泳时被淹死的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对游泳的排斥,现在,我跨出了第一步,努力学好游泳,像洛佩蒂一样做一个勇敢。有勇气的人。

这本《爱的教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我们大部分人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勇气。勇气像一盏指路明灯,带你走向成功之路。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十四

只要你足够勇敢,黑人也照样能成功。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黑人小男孩眼里,黑色的气球是不会飞上天空的,黑色皮肤的人也不会成功,而一个卖糖果的小贩却用一句话让小男孩充满信心。

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小贩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他是这样说的:“啊,小朋友,气球能不能升空,问题不在它外在的颜色,而是内心是不是充满了气,只要充满了气的话,不管什么颜色都会升空。同样的,人也是一样,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跟他的肤色、性别、国籍、种族都没有关系,要看他是不是具有勇气和智慧。”小贩的话警醒了我们,什么样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重要的不是外表,只要内心是有勇气的,即使黑人也有成功的可能。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我们不能因为自身条件或者机遇不好,就放弃追逐梦想,要付出努力,用勇气和智慧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因为肤色不好就自暴自弃,用勇敢的心,不懈的努力去追求梦想吧,加油!

小作者简介:陈爽,大通湖区河坝镇芸洲完小五年级学生,数学课代表,少先队小干部,能干、善良、热心,是班上闪闪发亮的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篇十五

学了《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的维也纳,显得非常单调。“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作者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吕听到这番话,把他带到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他扒开草好好看看,此时作者又非常吃惊,因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着密密的小花,它们纯洁、娇小、鲜亮,只比青草矮几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劲,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看到这里,我已经被触动了。因为这些花儿不是为外面的风吹雨打而胆怯,而是被草压在下面。但是终有一天顽强的花儿会冲出草丛,特别引人注目。

时间过得飞快,作者马上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但还未看到这些花儿从草丛中冒出来,此时作者又感到非常遗憾。没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蒙蒙细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隔着车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变了:一片绿色的维也纳此刻变得五彩缤纷,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作者下了车,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这景色与前几天的`相比,简直是改天换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万千。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使作者心头怦然一震,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

花都有这样的勇气,何况是人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323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