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6:20:10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实用15篇)
时间:2023-11-25 16:20:10     小编:JQ文豪

编写报告需要对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充分研究和了解。引用相关文献和资料,提供参考依据和支持,增强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以下是一些优秀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一

年级结构:大一占16%,大二占21%,大三占28%,大四35%。

性别结构:男生占45%,女生占55%。

调查总体时间:20xx年2月1日——20xx年2月29日。

调查步骤及时间分步:

1、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20xx年2月1日。

2、起草调查内容及方案:20xx年2月2日。

3、确定调查对象并展开调查:20xx年2月3——13日。

4、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情况:20xx年2月14——2月28日。

5、调查分析总结:20xx年2月29日。

本次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大学生目前的大学生活,以及就业理念,就业观点,在业余时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如何分配自己的业余时间。

(一)、调查前言。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经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另外,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众所周知,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20xx年沪上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万人大关,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二

至每年7月,我院根据毕业生提交的就业协议书,统计的就业率为:09年91.96%,10年92.08%,11年94.08%,12年94.58%。而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20xx届91.3%比全国骨干校(94.0%)低2.7个百分点,20xx届89.7%比全国骨干校(93.3%)低3.6个百分点。我院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但就业率与全国骨干校相比偏低。由于就业率统计口径与时间上的差异,院校公开就业率是根据就业协议书的累计计算,第三方调查机构则是统计毕业半年后某时段上的就业率;本校基本是在毕业生毕业前夕的实习阶段进行统计,部分专业是由学校安排整体实习所以就业率偏高,而毕业半年后又正值春节前夕,又有部分毕业生辞工回家过年,造成第三方调查机构此时的就业率偏低。

(一)毕业生生源与总体就业分布情况

08年我院的本省生源812人,新生总人数为2506,本省生源占总体生源的32%。09年本省生源734人,新生总人数为2432人,本省生源占总体生源的30%。至10年本省生源占总体生源的43%,12年逐步过渡到50%。

本省生源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总体接近一半。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本校(08级)20xx届毕业生,近半数(45.6%)选择在海南就业。本校(09级)20xx届就业的毕业生中,41.9%的人选择在海南就业。由以上数据可得知我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本省就业,除了本省生源外,每年大约有百分之十几的外省生源在本省就业,生源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范围。

我院09、10届毕业生在国企与事业单位就业的约占毕业生的1%、外企15%、股份制2%、民营企业82%;而到11届在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就业的为4%、国企8%、外企13%,民营企业73%;12届在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就业的占4%、国企11%、外企12%、民营企业71%。由上述的数据可见民营中小型企业是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这几年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比例逐渐加大,与此同时进入国企就业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反映出随着我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日益增强。

(二)就业层次

据我院的调查,09、10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酒店餐饮业与旅游服务业的基层岗位与销售业务员,就业的行业与岗位单一,境外就业尚未开展起来。11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零售业与银行业从事的职业主要是财会及销售人员。12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行业有零售商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业、金融业与住宿饮食业,从事的职业主要是财会及销售人员。经过努力,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与岗位不断丰富,已走入了各行各业,就业层次不断提升。近几年,我院还积极开拓境外就业市场,每年成功组织几十名同学到澳门、新加坡等地实习与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毕业生的收入

届为2698元,20xx届为2712元均与全国骨干校的水平相当。涉外旅游、旅游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营销与策划、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20xx、20xx届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收入在2900元以上,而20xx与20xx届毕业半年后收入都偏低的专业有投资与理财、计算机多媒体、会计、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

本院毕业生收入较高的专业主要在旅游类、商务类与销售类。收入偏低的专业主要在财会类、理工科类与艺术类专业。

(四)毕业生工作的专业相关度与满意度

据我院的统计,12届毕业生实习工作比较对口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3%,完全不对口的占13%。麦可思调查的数据显示我校20xx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为59%,20xx届为56%,比全国骨干校20xx届的63%低7个百分点。20xx与20xx届毕业半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的专业有:税务(72%)、审计实务(73.5%)、涉外旅游(74%)、会计(75%)等,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偏低的专业有:国际商务(38%)、报关与国际货运(39%)、投资与理财(42.5%)、计算机多媒体(41%)等。我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我院的工科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与汽车检测技术的实习起薪连继两年都是所有专业中最低的,在海南与广东的对口实习起薪普遍在700、800元,部分达到1500左右,造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度由11届的71%快速下降到12届的51%,汽车检测技术专业相关度由11届的59%快速下降到12届的45%。在两届的调查中无论是工作的专业相关度还是满意度都偏低的有投资与理财专业保险方向。

(五)招聘信息来源

据我校的统计,毕业生在实习阶段选择单位时看重的因素,由重要到不太重要的排序是:

工作单位所在地理位置,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个人发展前景好符合兴趣爱好,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专业对口,工作单位的声誉。在麦可思的调查中显示,我院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认为职业不符合期待的原因,有46%的人选择不符合职业发展规划,有25%的人认为不符合兴趣,有16%的人认为是不符合生活方式,有13%的人认为不符合性格。由以上不同时段的调查结果对比可见,毕业生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选择单位理想化,看重工作带来的福利,毕业半年后多数人会从长远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及个人志趣的角度来考虑工作选择,工作选择更加理性化。

二、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尽管我院的就业工作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通过跟踪调查依然反映出我的的工作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对离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状况掌握不足、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的范围小,本省以外各地区的就业服务工作的覆盖面小。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服务要求在毕业生离校后依然持续提供服务,加强信息服务平台与校友会的建设,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省外我院毕业就业集中地区是解决之道。

个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模糊,师资力量与实践课程不足造成就业层次低待遇差,竞争力弱。针对这些专业要根据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对竞争力弱的专业削减招生并顺应招生来源与就业地主要集中在本省的发展趋势,为广大的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虽建立起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并开展起来,但校内开展的跟踪调查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调查工作缺乏系统性,调查指标不够科学与完整,难以全面深入反映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后继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是也体现调查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工作繁忙,本校开展的调查结束后往往不能及时地将情况汇总并进行分析,跟踪调查的效果难以及时体现。

本校的跟踪调查手段单一,纸质问卷的调查方式费时费力且统计起来不方便。实地走访式的调查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在本省与广东省开展较多,其他省份实地走访难度较大开展较少。要充分采用信息网络平台和邮箱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第三方调查机构与本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跟踪调查是有效获得调查材料的基本方式。

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就业中的重头戏,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总结与分析可以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为工作调整与决策提供依据。此阶段的调查工作必能促进我院的就业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三

随着xx级应届毕业生开始面临毕业走出校园,各种各样的就业情况也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这一情况,现作一份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二、调查目的。

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查,从而使毕业生能够看清当前社会的就业现象、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找工作的时候能有所准备,很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三、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对象:各高校应届毕业生。

调查方法: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方式:面谈、电话、邮件。

四、调查内容。

3月份刚到各大高校就已感到就业气氛了,学校开始向毕业生介绍一些实习单位,并且一些企业进入学校招聘。但一开始的招聘会最终被招走的人很少。通过了解原因有以下几点:

(1)很多人不在意最初的招聘会,认为今后还有很多机会,有货比三家的思想,想等机会。而且有些毕业生经过实习,在工作岗位上的历练,认为还是学校最好,想享受最后当学生的时光。

(2)最初的招聘会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当做积累应聘经验的一种途径,以了解如何找工作。

(3)对于校园招聘,很多人认为待遇差,薪资低,把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当苦力,不愿签工作。

(4)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家里面可以帮忙找到工作,或是嫌工作地点偏远。还有的就是要有一些考试等。

介于这些种。种,学校最终留下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之后各个学校还会继续有大型校园招聘会,以及人才交流中心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的一个渠道。

2、社会就业情况。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而毕业生就业率仅能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未就业的毕业生在以往其实都找到了工作,但好像出于一种无理由的现象吧,毕业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90%以上都不会是他们的终身职业,甚至是第二份、第三分……我们都在把第一、第二当作跳板,然后寻求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如我校一开始出去实习可以签到工作的同学也会陆续返校。而又有时候是毕业生有好高骛远的情结,所以一直处于跳槽状态。而这些毕业生以及下岗职工寻求再就业增多、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更加大了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四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了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社会评价与需求以指导学院改进各项工作,自20xx年起,我院以各系部为单位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实地走访与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对约2500名毕业生开展了调查。每年毕业生上岗实习前发放问卷6月份回收,对毕业生发放问卷2545份有效回收问卷2291份,对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20xx份,有效回收问卷1807份,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20xx年又引入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院20xx、20xx届毕业生进行了专业的调查并对上述两届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了评估。现结合我院与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如下:

至每年7月,我院根据毕业生提交的就业协议书,统计的就业率为:09年91.96%,10年92.08%,11年94.08%,12年94.58%。而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20xx届91.3%比全国骨干校(94.0%)低2.7个百分点,20xx届89.7%比全国骨干校(93.3%)低3.6个百分点。我院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但就业率与全国骨干校相比偏低。由于就业率统计口径与时间上的差异,院校公开就业率是根据就业协议书的累计计算,第三方调查机构则是统计毕业半年后某时段上的就业率;本校基本是在毕业生毕业前夕的实习阶段进行统计,部分专业是由学校安排整体实习所以就业率偏高,而毕业半年后又正值春节前夕,又有部分毕业生辞工回家过年,造成第三方调查机构此时的就业率偏低。

08年我院的本省生源812人,新生总人数为2506,本省生源占总体生源的32%。09年本省生源734人,新生总人数为2432人,本省生源占总体生源的30%。至10年本省生源占总体生源的43%,12年逐步过渡到50%。

本省生源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总体接近一半。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本校(08级)20xx届毕业生,近半数(45.6%)选择在海南就业。本校(09级)20xx届就业的毕业生中,41.9%的人选择在海南就业。由以上数据可得知我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本省就业,除了本省生源外,每年大约有百分之十几的外省生源在本省就业,生源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范围。

我院09、10届毕业生在国企与事业单位就业的约占毕业生的1%、外企15%、股份制2%、民营企业82%;而到11届在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就业的为4%、国企8%、外企13%,民营企业73%;12届在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就业的占4%、国企11%、外企12%、民营企业71%。由上述的数据可见民营中小型企业是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这几年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比例逐渐加大,与此同时进入国企就业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反映出随着我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日益增强。

(二)就业层次。

据我院的调查,09、10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酒店餐饮业与旅游服务业的基层岗位与销售业务员,就业的行业与岗位单一,境外就业尚未开展起来。11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零售业与银行业从事的职业主要是财会及销售人员。12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行业有零售商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业、金融业与住宿饮食业,从事的职业主要是财会及销售人员。经过努力,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与岗位不断丰富,已走入了各行各业,就业层次不断提升。近几年,我院还积极开拓境外就业市场,每年成功组织几十名同学到澳门、新加坡等地实习与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就业市场。

届为2698元,20xx届为2712元均与全国骨干校的水平相当。涉外旅游、旅游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营销与策划、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20xx、20xx届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收入在2900元以上,而20xx与20xx届毕业半年后收入都偏低的专业有投资与理财、计算机多媒体、会计、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

本院毕业生收入较高的专业主要在旅游类、商务类与销售类。收入偏低的专业主要在财会类、理工科类与艺术类专业。

(四)毕业生工作的专业相关度与满意度。

据我院的统计,12届毕业生实习工作比较对口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3%,完全不对口的'占13%。麦可思调查的数据显示我校20xx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为59%,20xx届为56%,比全国骨干校20xx届的63%低7个百分点。20xx与20xx届毕业半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的专业有:税务(72%)、审计实务(73.5%)、涉外旅游(74%)、会计(75%)等,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偏低的专业有:国际商务(38%)、报关与国际货运(39%)、投资与理财(42.5%)、计算机多媒体(41%)等。我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我院的工科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与汽车检测技术的实习起薪连继两年都是所有专业中最低的,在海南与广东的对口实习起薪普遍在700、800元,部分达到1500左右,造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度由11届的71%快速下降到12届的51%,汽车检测技术专业相关度由11届的59%快速下降到12届的45%。在两届的调查中无论是工作的专业相关度还是满意度都偏低的有投资与理财专业保险方向。

(五)招聘信息来源。

我校毕业生得到有效的实习机会来源于校园招聘会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2%,16%来源于学校及老师提供的信息,8%来自各类招聘网站,17%来自于社会人才市场,14%来源于亲朋好友介绍。据麦可思的统计我校12届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最主要途径是专业求职网站26%,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23%,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的有16%。由以上数据得知,在寻找实习机会的阶段,毕业生还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招聘信息的主来源是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学校网站和老师处,所以校方建立起的各种招聘信息提供平台就十分重要了,一旦离开学校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专业求职网站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此时,亲朋好友处也能提供许多的机会。

(六)择业看重的因素与期待据我校的统计,毕业生在实习阶段选择单位时看重的因素,由重要到不太重要的排序是:

工作单位所在地理位置,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个人发展前景好符合兴趣爱好,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专业对口,工作单位的声誉。在麦可思的调查中显示,我院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认为职业不符合期待的原因,有46%的人选择不符合职业发展规划,有25%的人认为不符合兴趣,有16%的人认为是不符合生活方式,有13%的人认为不符合性格。由以上不同时段的调查结果对比可见,毕业生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选择单位理想化,看重工作带来的福利,毕业半年后多数人会从长远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及个人志趣的角度来考虑工作选择,工作选择更加理性化。

近年来尽管我院的就业工作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通过跟踪调查依然反映出我的的工作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对离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状况掌握不足、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的范围小,本省以外各地区的就业服务工作的覆盖面小。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服务要求在毕业生离校后依然持续提供服务,加强信息服务平台与校友会的建设,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省外我院毕业就业集中地区是解决之道。

个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模糊,师资力量与实践课程不足造成就业层次低待遇差,竞争力弱。针对这些专业要根据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对竞争力弱的专业削减招生并顺应招生来源与就业地主要集中在本省的发展趋势,为广大的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虽建立起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并开展起来,但校内开展的跟踪调查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调查工作缺乏系统性,调查指标不够科学与完整,难以全面深入反映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后继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是也体现调查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工作繁忙,本校开展的调查结束后往往不能及时地将情况汇总并进行分析,跟踪调查的效果难以及时体现。

本校的跟踪调查手段单一,纸质问卷的调查方式费时费力且统计起来不方便。实地走访式的调查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在本省与广东省开展较多,其他省份实地走访难度较大开展较少。要充分采用信息网络平台和邮箱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第三方调查机构与本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跟踪调查是有效获得调查材料的基本方式。

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就业中的重头戏,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总结与分析可以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为工作调整与决策提供依据。此阶段的调查工作必能促进我院的就业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五

调查自8月4日开始,调查对象为毕业后半年在创业状态的大学生,总量为4029人,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0所高校及其分部、分院。调查于月8日结束,回收有效问卷1187份。

一、大学生创业动因与创业困难。

(一)创业动因。

“获得更多成长和发展机会”“获得更多财富”是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在8个创业动因选项中,选择“获得更多成长和发展机会”的比例最高,占35.5%;其次是“获得更多财富”,占22.0%;选择“挑战自我”的占14.3%;选择“兴趣所在”的占10.3%;而选择“找不到工作”“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受创业政策或创业服务吸引”的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6.1%、4.5%、1.5%。与届毕业生相比,2013届毕业生选择“找不到工作”“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创业动因的比例有所上升。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次创业选择行业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而对“风险收益”和“政策优惠与扶持”的考虑较少。具体来看,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创业行业的占30.4%,根据“市场需求”的占22.6%,根据“所学专业”的占12.7%,根据“行业准入门槛”的占6.9%,而根据“资金规模”“风险收益”“政策优惠与扶持”选择创业行业的则分别占4.7%、4.1%、3.0%。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次创业选择行业的主要依据为“个人兴趣”“资金规模”“政策优惠与扶持”的比例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2.6个、0.7个、0.4个百分点;选择“市场需求”“所学专业”“行业准入门槛”“风险收益”的比例都出现了下降,分别下降了1.1个、3.0个、0.8个、1.6个百分点。

(二)创业困难。

“资金短缺”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初次创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而生活和商务条件不理想及税费负担并不是创业的主要障碍。在2013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中,选择频次居首位的是“资金短缺”,占61.9%;其次是“市场营销不够”(30.5%)、“自身素质能力不足”(25.5%)、“创业支持服务不够”(24.3%)、“创业团队不理想”(23.4%)、“内部管理不善”(17.3%)、“产品缺乏竞争力”(15.2%)等内部因素;而“税费过重”、“日常生活条件不理想”和“商务活动条件不理想”等外部因素仅分别占9.3%、6.3%和5.8%。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面临的“产品缺乏竞争力”“日常生活条件不理想”“税费过重”“资金短缺”“商务活动条件不理想”的困难程度加大,其选择占比分别提升了2.5个、1.4个、1.1个、1.0个、0.7个百分点;而在“市场营销不够”“创业支持服务不够”“自身素质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减轻,其选择占比分别下降了6.9个、2.1个、1.6个百分点。

二、大学生创业分布。

(一)创业区域分布。

在被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接近一半的人选择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和“泛渤海区域”创业,在“西部区域”和“泛东北区域”创业的人则较少。具体而言,“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9.0%)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地的首要选择,其他地区依次是“泛渤海区域”(20.4%)、“泛珠江三角洲区域”(16.7%)、“西南区域”(13.6%)、“中原区域”(8.7%)、“陕甘宁青区域”(5.0%)、“泛东北区域”(3.8%)、“西部区域”(2.8%)。与2012届相比,聚集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较多的前三个区域和排名均发生了变化。从2012届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27.8%)、“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1.6%)、“中原区域”(17.3%)变为2013届的“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9.0%)、“泛渤海区域”(20.4%)、“泛珠江三角洲区域”(16.7%)。“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由2012届的第二位上升为2013届的第一位,提高了7.4个百分点;“泛渤海区域”由2012届的第五位上升为2013届的第二位,提高了7.7个百分点;“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由2012届的第一位下降为2013届的第三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中原区域”由2012届的第三位下降为2013届的第五位,下降了8.6个百分点。

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的差异加剧态势,在8个经济区域中,第一位的“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9.0%)与第五位的“中原区域”(8.7%)相差20.3个百分点,而2012届处于第一位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27.8%)与处于第五位的“泛渤海区域”(12.7%)相差15.1个百分点。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主要来自“泛长江三角洲区域”“泛渤海区域”“西南区域”,而来自“陕甘宁青区域”“泛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的较少。具体而言,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来自“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占29.7%;来自“泛渤海区域”的占20.6%;来自“西南区域”的占14.4%;来自“陕甘宁青区域”“泛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的较少,分别占5.5%、4.2%和2.4%。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的户籍区域分布总体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来自“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和“泛渤海区域”的创业者占比明显上升,而来自“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和“中原区域”的创业者占比则明显下降。其中,2013届来自“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创业者比2012届上升了7.2个百分点,“泛渤海区域”上升了5.7个百分点;2013届来自“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创业者比2012届下降了7.2个百分点,“中原区域”下降了10.3个百分点。

(二)创业地点分布。

户籍所在地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选的创业地点。被调查对象中,选择“在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的占44.6%,“在户籍地也是毕业地创业”的占22.9%,“在非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的占20.0%,“在毕业地非户籍地创业”的占12.6%。因此,“在户籍地创业”的大学生占67.5%,“在毕业院校所在地创业”的大学生占35.5%。由此可以看出,熟悉和了解环境是创业者选择创业地点的重要因素。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选择“在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的倾向有明显上升。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的比例增加了7.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户籍地和毕业地同为创业地”“在非户籍地创业”的比例比2012届均有所下降。“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初次创业地比较集中的选择地点。在被调查对象中,在4个“直辖市”创业的占11.1%,在15个“副省级城市”创业的占20.1%,其余68.8%的人则分散在其他230多个大中小城市创业。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选择到“其他城市创业”的倾向有所上升。2013届大学生创业者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创业的比例提高了6.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直辖市”创业的比例比2012届提高了2个百分点。

(三)创业时间分布。

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的创业时间主要集中在毕业当年和毕业次年。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初次创业时间在即毕业当年的最多,占57.8%;其次是年即毕业次年,占20.2%;再次是即毕业前一年,占13.6%。与2012届相比,各时段首次创业人员的分布基本一致,2013届大学毕业生当年创业的规模有所增大。

三、大学生创业资源支持。

(一)创业资金来源。

2013届大学生创业者初次创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亲友投资”和“个人积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在大学生创业筹资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在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选择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亲友投资”的比例最高,占51.6%;其次是“个人积蓄”,占46.3%;其他选择比例均较低,其中,选择“银行贷款”的占8.1%,选择“信用卡透支”的占7.0%,选择“民间借贷”的占6.9%,选择“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创业基金支持”的占3.5%,选择“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分别占0.8%和0.6%。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资金来源的总分布格局未发生变化,但个别资金来源的占比略有调整。例如,选择“亲友投资”的'比例下降了3.1个百分点,选择“个人积蓄”的比例下降了1.4个百分点。同时,选择“银行贷款”的上升了1.2个百分点,选择“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创业基金支持”的上升了1.4个百分点,选择“信用卡透支”的上升了0.1个百分点,选择“民间借贷”的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创业的筹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市场和政府支持力量出现了提升迹象。

(二)创业员工来源。

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聘用员工有多种来源渠道,其中,员工主要是“同学”的占比最大,是“亲友”和“未聘用员工”的占比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具体而言,27.1%的创业者在初次创业时聘用“同学”为员工,20.0%的人聘用“亲友”,19.5%的人“未聘用员工”,17.7%的人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聘用员工,7.9%的人通过“熟人介绍”聘用员工。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聘用“亲友”的比例有大幅提高,增加了4.8个百分点。而选择“同学”“未聘用员工”“公开招聘”“熟人介绍”的比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三)创业平台与载体。

在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仅有不到两成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创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园区”等创业载体中实现初次创业。具体而言,在各类创业载体中实现初次创业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15.4%,其中7.2%在“大学生创业园”中创业,4.1%在“产业园区”中创业,3.1%在“创业孵化器”中创业,1.0%在“大学科技园”中创业。而高达84.7%的大学生在这些载体之外实现初次创业。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大学生创业园”中创业的比例有明显提高,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这说明“大学生创业园”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关注,其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作用正在显现。

四、大学生创业质量。

(一)创业组织形式。

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主要采取“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创业,创办公司的所占比例较小。其中选择“个体工商户”的占48.5%;创办“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别占16.3%和15.4%;而创办“独资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4.1%和3.2%。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各种组织形式的占比分布在整体上维持不变,但其所占比重有一定变化。选择“个体工商户”的占比上升了3.8个百分点,选择创办“独资企业”的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选择创办“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则下降了1.9个百分点,选择创办“合伙企业”的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

(二)创业资金与员工规模。

在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半数左右的初次创业注册资金在“5万元及以下”,注册资金在“501万元及以上”的创业者规模较小。注册资金在“5万元及以下”的占50.1%;注册资金为“6万~10万元”和“11万~50万元”的,分别占22.9%和15.5%;而注册资金在“101万元及以上”的占比很小,仅为5.1%。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各类规模的注册资金总体排名分布没有变化,但其所占比重有一定变化。选择注册资金在“5万元及以下”的人员占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选择“6万~10万元”的人员比例明显增加,增加了3.3个百分点;选择“51万元及以上”的人员占比总体上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选择“51万~100万元”的下降了2.7个百分点,但选择“101万~500万元”的人员占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超过七成的创业者聘用员工的规模为“1~10人”,在“11人以上”的创业者数量不多。具体而言,在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创业当年,员工规模为“1~10人”的占76.7%,“11~20人”的占13.5%,“21人及以上”的占9.1%。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拥有员工的规模从整体上看略有增加。员工数量在“1~10人”的比2012届下降了2.6个百分点,但与此相反,员工在“11~20人”“21~50人”的创业者占比则均比2012届的增加了1.6个百分点。

(三)创业稳定性。

在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接近七成是初次创业者,具有“第三次及以上”创业经历的创业者较少。具体而言,属于“首次”创业的占68.1%;“第二次”创业的占15.6%;属于“第三次及以上”的创业者占3.4%;“没有创业”的占12.8%。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属于“首次”创业的比例明显下降,下降了6.4个百分点,而“第二次”创业和“第三次及以上”创业的分别增加了2.5个和0.2个百分点。同时,“没有创业”的人员占比增加了3.6个百分点。对“没有创业”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来说,其主要去向是“到其他机构就职”或“寻找新的创业机会”,选择“继续上学”或“暂时休息”的人比例不高。有45.4%的创业者在接受调查时已经“到其他机构就职”;“寻找新的创业机会”“寻找就职单位”的分别占14.8%、10.2%;“同时在寻找创业机会和就职单位”的占18.5%;选择“暂时休息”和“继续上学”的均占2.8%。

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没有创业”者各种选择的排名分布基本没有变化,具体占比数量则有一定变化。选择“到其他机构就职”的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寻找新的创业机会”的下降了1.6个百分点;同时,“寻找就职单位”和“暂时休息”的比例则分别提高了2.0个和1.4个百分点。

(四)创业盈利能力。

在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超过七成的人创业当年的营业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下”。具体来看,营业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下”的占73.4%,在“51万~100万元”的占12.2%,在“101万~500万元”的占10.2%,在“501万元以上”的占4.2%。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毕业当年营业收入在“51万~100万元”的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下”的占比下降了3.8个百分点;同时,“101万~500万元”和“501万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下降了0.3个和3.8个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毕业当年处于少量盈利状态。具体而言,在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少量盈利”的占54.7%,“盈亏持平”的占13.9%,“利润丰厚”的占17.5%,而“有些亏损”和“亏损较大”的分别占8.8%和5.1%。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处于亏损状态的占13.9%,比2012届提高了2.6个百分点;处于“盈亏持平”状态的比2012届减少了7.4个百分点;处于盈利状态的比2012届增加了4.8个百分点。

五、大学生创业知识来源和培训需求。

(一)创业知识来源。

在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首次创业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创业实践”“实习与兼职活动”“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的介绍”获得的,而通过各类创业教育或培训获得创业知识的比例较少。具体来看,选择通过“创业实践”获得创业知识的占40.0%,通过“实习与兼职活动”获得的占37.8%,通过“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的介绍”获得的占30.3%;而选择通过“大学课堂授课”“社会宣传”“学校创业模拟或推广活动”“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创业培训”“媒体创业教育与培训”“政府举办的创业培训”获得的占比都较少,分别为15.2%、7.7%、7.6%、5.5%、4.1%、2.8%。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次创业知识的获得来源在分布格局上没有变化,但具体占比份额有一定的变化。通过“创业实践”“实习与兼职活动”“社会宣传”等获得创业知识的人员占比有所下降,而通过“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的介绍”“学校创业模拟或推广活动”等获得创业知识的人员占比有所上升。

(二)创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在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最需要的创业教育与培训方式是“创业实践训练或模拟”,对“创业案例分析”“创业课题教育”等其他方式的需求较小。具体而言,选择“创业实践训练或模拟”的人员占比为42.2%,选择“创业案例分析”的人员占比为15.0%,选择“专业教师或专家的创业课程教育”和“创业者创业课程教育”的人员占比均为11.5%。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创业教育与培训方式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具体来看,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创业实践训练或模拟”的需求下降了5.8个百分点,对“创业案例分析”的需求下降了0.7个百分点,对“专业教师或专家的创业课程教育”“创业者创业课程教育”的需求分别提高了0.5个和1.6个百分点。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学校创业教育内容是“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创业能力开发”。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创业能力开发”“法律与政策”等在学校创业教育内容中重要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而对其他要素在学校创业教育内容中重要性的认可度均有所下降。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法律与政策”是亟待加强的学校创业教育内容,其占比分别为33.3%、31.6%、27.9%。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在创业教育中加强“财税金融知识”“创业实务辅导”“创业环境分析”“创业案例分析”紧迫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而对其他内容紧迫性的认可度则有一定的下降,其中,选择“创业能力开发”的占比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5.7个百分点。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政府创业培训内容是“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

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财税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创业能力开发”等在政府创业培训内容中重要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而对其他政府创业培训内容重要性的认可度则有所下降。

接受调查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是亟待加强的政府创业培训内容,其占比分别为32.0%、31.8%、30.2%。与2012届相比,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在创业培训中加强“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创业素质培养”“创业能力开发”“具体产品技术”“创业案例分析”培训紧迫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而对其他内容重要性的认可度有所下降,其中,选择“法律与政策”的占比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12.2个百分点。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是检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的指标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系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及特殊教育(学前方向)专业的就业情况,我们开展了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我系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两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系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本次调查对象为20xx(请自填)届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及特殊教育(学前方向)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共99人。其中女生98人,男生1人。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出问卷99份,回收9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一)获取计算机和普通话证书情况。

普通话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是师范生必备的毕业条件之一。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专业的同学专业基本技能较为扎实,全部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为100%、在普通话证书方面,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专业毕业生100%获得了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证书,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毕业生98%获得了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证书,其中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普通话获得一级乙等的有1人,所占比例为2%,获得二级甲等有25人,占50%,获得二级乙等的有24人,占48%。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普通话获得一级乙等的有1人,所占比例为2.04%,获得二级甲等的有9人,占18.37%,获得二级乙等的有38人,占77.55%。如图1、图2所示。

图1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普通话证书获得情况。

图2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普通话证书获得情况。

(二)获取教师资格证种类情况。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均获得小学教师资格证,比例为100%。特殊教育(学前方向)47人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比例为95.92%。

(三)职业资格证获得情况。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获得了多种证书。其中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均获得教师资格证,比例为100%。特殊教育(学前方向)47人获得,比例为95.92%。这可以看出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基本技能的掌握优于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获得心理咨询师的达到47人,所占比例为94%,考取育婴师的有20人,占40%,考取其他证书的有3人,比例为6%。特殊教育(学前方向)获得育婴师的有48人,占97.96%,获得保育员的有37人占75.51%,获得其他证书的有6人,占12.24%。

图3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职业资格证获得情况。

图4特殊教育(学前方向)职业资格证获得情况。

(四)就业信息渠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信息的获得比较多样化。其中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中有24人次通过亲友师长提供获得就业信息,占48%,通过实习见习单位的有11人次,占22%,通过校园双选会和网站的有3人次,占6%,通过单位的招聘会和网站的有22人次,占44%,通过其他人才招聘会和网站的有26人次,占52%。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中有26人次通过亲友师长提供获得就业信息,占53.06%,通过实习见习单位的'有4人次,占8.16%,通过校园双选会和网站的有1人次,占2.04%,通过单位的招聘会和网站的有16人次,占32.65%,通过其他人才招聘会和网站的有16人次,占32.65%。

图5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就业信息渠道。

图6特殊教育(学前方向)就业单信息渠道。

(五)就业单位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和事业单位,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了民营企业或者其他工作。说明毕业生的专业思想比较牢固,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观念比较扎实,其中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中有33人选择学校,4人选择在事业单位工作,13人选择了民营企业及其他单位。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中33人选择了学校,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7人选择事业单位,9人选择民营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如图7、图8所示。

图7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就业单位类型。

图8特殊教育(学前方向)就业单位类型。

初等教育(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为较好,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一般,两个专业的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评价一般。

图9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毕业生自我评价。

图10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毕业生自我评价。

(七)学校综合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89.36%认为在校期间教学法、心理学等课程对实际工作最为重要,其次是音乐、美术、形体等艺术课程和科学、数学、文学等常识课程;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中77.55%认为音乐、美术、形体等艺术课程对实际工作最为重要,其次是教学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

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对我校学生管理和学风和校风最为满意,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效果评价一般,说明我们在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仍需要进一步改革。

图11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对学校的综合评价。

图12特殊教育(学前方向)对学校的综合评价。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及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是两个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扎实的专业,要保证两个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就业保障,首先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除了需要心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外,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技能更需要进一步的拓展。而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学生因为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广,既可以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又可以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工作,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该专业的学生,系部一方面要增加两个行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两个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部门的服务功能,培养学生向良好、成熟的就业观念转变。

(三)加强创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也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把毕业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尊重毕业生的主体地位。开拓创新,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七

连续两年考研失利后,中国人民大学20xx届毕业生小高今年3月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辛苦寻觅了一个多月,她发现自己面前已经横起了一道怎么也迈不过去的门槛。“他们要的要么是应届生,要么是拥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者本地户口的,而我都不具备。”小高开始后悔毕业时把户口迁回了家乡,她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初同学们都千方百计把户口留在北京。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xx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历年毕业后未及时就业的大学生超过100万人。对于非应届生来说,在大城市里找到工作并落户尤为艰难,尤其是北京,几乎没可能。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网针对就业人群(11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参加显示,58.5%的人认为应该打破往届毕业生落户的限制。92.8%的人期望,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应届生和往届生在落户问题上应该一视同仁。

往届生落户有多难?

湖南某高校20xx届研究生张茜(化名)毕业后应聘到北京一家外企,户口却只能留在湖南。最近公司安排她出国办事,办理护照需要户口本,她为此专门请了几天假,湖南、北京两地跑。

像张茜遇到的麻烦,在“北漂一族”中并不少见。调查显示,33.1%的人认同“不解决户口问题,会带来很多不便”。

比起这些,也许更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无法落户带来的盲目感和漂泊感。调查中,28.3%的.人觉得解决户口可以获得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还有14.9%的人认为解决户口比高薪、福利待遇更能吸引人才。

如果大学毕业时没找到能解决本地户口的单位,你会怎么做?34.2%的人表示会将户口迁回家乡;25.0%的人会将户口在院校所在地集体户口保留两年;20.0%的人会留下来,不要户口了;14.6%的人不知道怎么办;仅有10.3%的人表示会去另一个城市就业。

根据xx年年北京市关于大学生户口及档案滞留问题调查报告,自xx年以来,超过保留期两年依然不符合留京条件的户口滞留在京的毕业生约有3万人,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9.5%,其中近一半是女生。

北京某高校户籍科王老师说,一般情况下,学生毕业后要全部迁出学校的集体户口,对于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学校也建议他们从学校集体户口中迁出,自行解决户口和档案的接收问题。

王老师坦言,虽然原则上规定,非京籍大学生毕业后户口可以在学校集体户滞留两年。但是户口留在学校就不准再调出了,以后想办理什么手续都没法借出户籍卡,反而会耽误事。而且毕业时滞留在学校的户口,最终转为北京户口的几乎没有。

在北京市海淀区人事局的官方网站上,记者发现不少询问非应届毕业生是否可以落户的留言,绝大多数得到的回答都是“不能”,或者是一句话,“现行的毕业生进京政策的受理范围只是符合进京条件的应届毕业生。”记者随即致电该办公室,对于非应届外地生源毕业生来京工作的落户政策,工作人员均表示不清楚。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八

心理价位:1500——20xx元。

签约单位:某知名通讯公司。

谈薪过程:从20xx年9月起,小莫就在德国汉高(上海)担任一名实习市场助理,上海应届毕业生起薪调查报告。汉高集团是f1麦克拉伦车队的赞助商,因此去年f1赛事开进上海后,小莫参与组织了许多相关活动,得到了上级的一致好评,人事部门也准备与小莫签定合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时汉高集团进行全球人事冻结,不再招收新员工,这让小莫非常失望。在实习结束准备离开的时候,她所在部门的主管为她开具了一份推荐书,将她推荐到现在签约的这家跨国企业。由于汉高的推荐信,公司对她特别重视,最后百里挑一选择了她。

小莫所在的研发部门里的另一位秘书将要调往人事部门,目前各种事务正逐步由她接手,相信很快她将成为公司不可缺少的员工。由于外资公司对外语要求很高,接下来她还准备去进修英语,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签约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小董。

心理价位:模糊。

签约单位:美国英格索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谈薪经过:“薪水比我想象的要多!”电话那头小董的笑声听起来很轻松。能够进入这家公司,仅仅只是因为4天的兼职。去年11月19日,“20xx年世界工程机械设备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小董作为英语接待,主要负责vip包厢。虽然每天要站6——8小时,但迷人、亲切的微笑始终挂在她的脸上,还好几次果断地处理了紧急事件。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公司市场部的负责人恰好就站在她的身边,默默地记住了这个“微笑天使”。

公司问小董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薪金待遇,“那你们能给我多少呢?”她半开玩笑地回答。在这之前,她只是从学长那了解点行情,对自己能拿多少心里也没个准谱。公司的回答比她预期的还高些,于是她便愉快地答应了。她认为,一般外企都有自己一套薪金制度,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薪资标准,一般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所以她也懒得动脑筋去要价了。对于未来,小董打算工作两年后继续深造,这样提拔的空间会更大。

起薪:2500元。

签约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法语专业小帆。

心理价位:20xx元。

签约单位:某知名国际货代公司。

谈薪经过:社交能力很强的小帆,是在班车上把私秘的薪酬情报一一搞定的。货代公司工作节奏紧张,上班大家各忙各的,而且员工薪水是保密的,公司不允许互相打探对方薪水。但小帆发现,下班后班车上气氛轻松,他很快就和同事打成一片,一个小时的车程中有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公司的各种信息。

在第一轮面试时,公司就和小帆谈到了薪水问题,小帆报价20xx元。几个星期后,小帆进入人事部报到。“实习期薪资800元,转正后2500元,每年有一次加薪和15天带薪假期。每个月加班20个小时以内,加班工资为17元/时,超过20小时为22元/小时。”人事部经理详细向他介绍了公司的薪资标准,虽然每年加薪的幅度并没有透露,但小帆心中有底,工作第二年月薪很有可能涨至4000元。

小帆说:“找工作关键是要入对行。前不久我考了个货运代理证书,职业发展方向也基本确定,所以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

基本型月薪1000——20xx元。

起薪:20xx元。

签约人:上海大学广告系小沈。

心理价位:3000元。

签约单位:某实力媒体。

谈薪经过:“应届毕业生在洽谈薪水时是被动的,很少有人能主动要价!”小沈说出了很多应届生的心声,创业实习《上海应届毕业生起薪调查报告》。前几天,人事部经理拿出一份试用期合同给他,上面写明试用期薪水20xx元。“有什么问题吗?”经理问。小沈摇头表示默认后,签下了名字。

“我已在公司问过不下10个人了,他们刚来的时候也是这个价!”周围同事不少都是他的学长,小沈就这样拿到了第一手消息。“和我的心理价位有一定的差距。”但他并没有就这个落差直接与人事部经理进行交锋,而是通过msn向领导旁敲侧击。“你也知道,现在行情是一年不如一年了。”领导的回答让小沈心里凉了半截。

“新人的起薪都一样,你谈了人家也不会给你加薪,反而会招致反感。”小沈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公司开出的薪水还过得去,就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计较,好薪水是靠实力得到的!”

在公司的半年时间里,小沈经历过大大小小10余次培训,“这是个讲道理的公司,我看中的是它的规模、文化和培训机制!”

起薪:20xx元。

签约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小张。

心理价位:2500——3000元。

签约单位:某投资管理公司。

谈薪经过:小张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理工科专业并不对口,能够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他选修“市场营销”作为第二专业。

早在大二的时候,小张意识到工程专业学生人数众多,自己的学校又非名校,在求职时可能会比较困难,于是他将“二专”的目标定在市场营销。理工科专业的学习任务本身就比较繁重,为了顺利取得第二学位,他常常在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一个人去图书馆自学。三年下来辛苦没有白费,当他的同学还手捏简历四处投递的时候,小张已经能够在职位上发挥才能了。

目前这份工作比较稳定,可小张对薪水仍然不太满意。他表示,虽然这家公司规模很大,升职只是时间问题,但自己仍然在寻找更好的机会,不排除毕业前转投其他单位的可能。

起薪:1800元。

签约者: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小王。

心理价位:1800——20xx元。

签约单位:中艺传播广告公司。

谈薪经过:小王是在健身房里得到面试通知的。在他正练得大汗淋漓的时候,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中艺传播广告公司的招聘马上就要进行面试,希望他立即赶过去。于是小王连澡都来不及洗,擦了把汗就冲了过去。不过还好,因为他所学比较扎实,面试时当场制作的平面图顺利进入了主管的“法眼”,并最终得到了这份工作。

当时公司开出的薪水是1500元,小王觉得略低于自己的心理价位,就向面试官提出加薪的要求。由于在设计及绘画方面的突出才能,他的要求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同意。

小王觉得,眼下这份工作能给他更多的时间,接下来他还准备参加专升本考试,并参加一些强化英语的课程培训。

起薪:1000元。

签约者:某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小冯。

心理价位:1500元。

签约单位:浦东某幼儿园。

谈薪经过:由于专业本身的限制性,小冯并没有投送多少简历,只在自己学校举办的“学前教育专场招聘会”上向8家幼儿园投送了简历,并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一家去进行面试。面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当场试教,为中班的小朋友上一堂语言活动课和讲一个故事。20分钟的课程下来,她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小朋友们也很愿意跟她亲近。于是,几天后她就顺利得到了幼儿园的通知,要求她去正式签合同。

目前的待遇和小冯理想中的还有一定差距,但她认为发展空间很大,还可以安心地一级一级考,等到条件成熟时,争取评上高级教师的职称。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九

为全面了解省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大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于9月至11月对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心态日趋理性,而且不怕吃苦,希望提高自身能力以应对就业难。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372人,女生568人;本科生686人,研究生254人。

在“你希望毕业后的去向是什么”的调查中,33.88%的大学生选择了“在工作中寻找机会深造”,30.69%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24.92%的学生选择了“就业”,还有10.51%的学生选择了出国发展。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益理性。在“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调查中,选择“符合自己专长”、“有发展空间”两项的学生都占被调查者的一半以上,34.36%的学生倾向于找“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选择“无所谓”和“要我就不错了”等选项的`学生均占被调查者的2%左右。在“毕业后你希望在哪工作”的调查中,45.98%的学生选择“省内”和“省内发达城市”,23.94%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国内经济发达城市”,10.87%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

此外,在“你是否能吃苦耐劳”选项调查中,75.11%的大学生选择了“可以,吃苦能够锻炼自己的毅力”。敢于吃苦、勇于拼搏仍然是大学生的主流精神状态。

“如果能改变自己,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此项调查发现,38.65%的学生选择了“能力”,19.50%的学生选择“知识”,11.67%的学生选择“习惯”,还有10.33%的学生选择“财富”。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十

“获得更多成长和发展机会”“获得更多财富”是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在8个创业动因选项中,选择“获得更多成长和发展机会”的比例最高,占35.5%;其次是“获得更多财富”,占22.0%;选择“挑战自我”的占14.3%;选择“兴趣所在”的占10.3%;而选择“找不到工作”“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受创业政策或创业服务吸引”的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6.1%、4.5%、1.5%。与xx届毕业生相比,xx届毕业生选择“找不到工作”“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创业动因的比例有所上升。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次创业选择行业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而对“风险收益”和“政策优惠与扶持”的考虑较少。具体来看,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创业行业的占30.4%,根据“市场需求”的占22.6%,根据“所学专业”的占12.7%,根据“行业准入门槛”的占6.9%,而根据“资金规模”“风险收益”“政策优惠与扶持”选择创业行业的则分别占4.7%、4.1%、3.0%。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次创业选择行业的主要依据为“个人兴趣”“资金规模”“政策优惠与扶持”的比例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2.6个、0.7个、0.4个百分点;选择“市场需求”“所学专业”“行业准入门槛”“风险收益”的比例都出现了下降,分别下降了1.1个、3.0个、0.8个、1.6个百分点。

“资金短缺”是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初次创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而生活和商务条件不理想及税费负担并不是创业的主要障碍。在xx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中,选择频次居首位的是“资金短缺”,占61.9%;其次是“市场营销不够”(30.5%)、“自身素质能力不足”(25.5%)、“创业支持服务不够”(24.3%)、“创业团队不理想”(23.4%)、“内部管理不善”(17.3%)、“产品缺乏竞争力”(15.2%)等内部因素;而“税费过重”、“日常生活条件不理想”和“商务活动条件不理想”等外部因素仅分别占9.3%、6.3%和5.8%。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面临的“产品缺乏竞争力”“日常生活条件不理想”“税费过重”“资金短缺”“商务活动条件不理想”的困难程度加大,其选择占比分别提升了2.5个、1.4个、1.1个、1.0个、0.7个百分点;而在“市场营销不够”“创业支持服务不够”“自身素质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减轻,其选择占比分别下降了6.9个、2.1个、1.6个百分点。

在被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接近一半的人选择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和“泛渤海区域”创业,在“西部区域”和“泛东北区域”创业的人则较少。具体而言,“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9.0%)是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地的首要选择,其他地区依次是“泛渤海区域”(20.4%)、“泛珠江三角洲区域”(16.7%)、“西南区域”(13.6%)、“中原区域”(8.7%)、“陕甘宁青区域”(5.0%)、“泛东北区域”(3.8%)、“西部区域”(2.8%)。与xx届相比,聚集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较多的前三个区域和排名均发生了变化。从xx届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27.8%)、“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1.6%)、“中原区域”(17.3%)变为xx届的“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9.0%)、“泛渤海区域”(20.4%)、“泛珠江三角洲区域”(16.7%)。“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由xx届的第二位上升为xx届的第一位,提高了7.4个百分点;“泛渤海区域”由xx届的第五位上升为xx届的第二位,提高了7.7个百分点;“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由xx届的第一位下降为xx届的第三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中原区域”由xx届的第三位下降为xx届的第五位,下降了8.6个百分点。

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的差异加剧态势,在8个经济区域中,第一位的“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9.0%)与第五位的“中原区域”(8.7%)相差20.3个百分点,而xx届处于第一位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27.8%)与处于第五位的“泛渤海区域”(12.7%)相差15.1个百分点。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主要来自“泛长江三角洲区域”“泛渤海区域”“西南区域”,而来自“陕甘宁青区域”“泛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的较少。具体而言,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来自“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占29.7%;来自“泛渤海区域”的占20.6%;来自“西南区域”的占14.4%;来自“陕甘宁青区域”“泛东北区域”和“西部区域”的较少,分别占5.5%、4.2%和2.4%。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的户籍区域分布总体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来自“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和“泛渤海区域”的创业者占比明显上升,而来自“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和“中原区域”的创业者占比则明显下降。其中,xx届来自“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创业者比xx届上升了7.2个百分点,“泛渤海区域”上升了5.7个百分点;xx届来自“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创业者比xx届下降了7.2个百分点,“中原区域”下降了10.3个百分点。

户籍所在地是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选的创业地点。被调查对象中,选择“在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的占44.6%,“在户籍地也是毕业地创业”的占22.9%,“在非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的占20.0%,“在毕业地非户籍地创业”的占12.6%。因此,“在户籍地创业”的大学生占67.5%,“在毕业院校所在地创业”的大学生占35.5%。由此可以看出,熟悉和了解环境是创业者选择创业地点的重要因素。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选择“在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的倾向有明显上升。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户籍地(非毕业地)创业”的比例增加了7.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户籍地和毕业地同为创业地”“在非户籍地创业”的比例比xx届均有所下降。“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是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初次创业地比较集中的选择地点。在被调查对象中,在4个“直辖市”创业的占11.1%,在15个“副省级城市”创业的占20.1%,其余68.8%的人则分散在其他230多个大中小城市创业。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选择到“其他城市创业”的倾向有所上升。xx届大学生创业者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创业的比例提高了6.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直辖市”创业的比例比xx届提高了2个百分点。

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的创业时间主要集中在毕业当年和毕业次年。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初次创业时间在xx年即毕业当年的最多,占57.8%;其次是xx年即毕业次年,占20.2%;再次是xx年即毕业前一年,占13.6%。与xx届相比,各时段首次创业人员的分布基本一致,xx届大学毕业生当年创业的规模有所增大。

xx届大学生创业者初次创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亲友投资”和“个人积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在大学生创业筹资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选择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亲友投资”的比例最高,占51.6%;其次是“个人积蓄”,占46.3%;其他选择比例均较低,其中,选择“银行贷款”的占8.1%,选择“信用卡透支”的占7.0%,选择“民间借贷”的占6.9%,选择“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创业基金支持”的占3.5%,选择“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分别占0.8%和0.6%。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资金来源的总分布格局未发生变化,但个别资金来源的占比略有调整。例如,选择“亲友投资”的比例下降了3.1个百分点,选择“个人积蓄”的比例下降了1.4个百分点。同时,选择“银行贷款”的上升了1.2个百分点,选择“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创业基金支持”的上升了1.4个百分点,选择“信用卡透支”的上升了0.1个百分点,选择“民间借贷”的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创业的筹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市场和政府支持力量出现了提升迹象。

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聘用员工有多种来源渠道,其中,员工主要是“同学”的占比最大,是“亲友”和“未聘用员工”的占比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具体而言,27.1%的创业者在初次创业时聘用“同学”为员工,20.0%的人聘用“亲友”,19.5%的人“未聘用员工”,17.7%的人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聘用员工,7.9%的人通过“熟人介绍”聘用员工。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聘用“亲友”的比例有大幅提高,增加了4.8个百分点。而选择“同学”“未聘用员工”“公开招聘”“熟人介绍”的比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仅有不到两成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创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园区”等创业载体中实现初次创业。具体而言,在各类创业载体中实现初次创业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15.4%,其中7.2%在“大学生创业园”中创业,4.1%在“产业园区”中创业,3.1%在“创业孵化器”中创业,1.0%在“大学科技园”中创业。而高达84.7%的大学生在这些载体之外实现初次创业。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大学生创业园”中创业的比例有明显提高,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这说明“大学生创业园”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关注,其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作用正在显现。

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主要采取“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创业,创办公司的所占比例较小。其中选择“个体工商户”的占48.5%;创办“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分别占16.3%和15.4%;而创办“独资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4.1%和3.2%。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各种组织形式的占比分布在整体上维持不变,但其所占比重有一定变化。选择“个体工商户”的占比上升了3.8个百分点,选择创办“独资企业”的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选择创办“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则下降了1.9个百分点,选择创办“合伙企业”的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半数左右的初次创业注册资金在“5万元及以下”,注册资金在“501万元及以上”的创业者规模较小。注册资金在“5万元及以下”的占50.1%;注册资金为“6万~10万元”和“11万~50万元”的,分别占22.9%和15.5%;而注册资金在“101万元及以上”的占比很小,仅为5.1%。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各类规模的注册资金总体排名分布没有变化,但其所占比重有一定变化。选择注册资金在“5万元及以下”的人员占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选择“6万~10万元”的人员比例明显增加,增加了3.3个百分点;选择“51万元及以上”的人员占比总体上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选择“51万~100万元”的下降了2.7个百分点,但选择“101万~500万元”的人员占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超过七成的创业者聘用员工的规模为“1~10人”,在“11人以上”的创业者数量不多。具体而言,在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创业当年,员工规模为“1~10人”的占76.7%,“11~20人”的占13.5%,“21人及以上”的占9.1%。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拥有员工的.规模从整体上看略有增加。员工数量在“1~10人”的比xx届下降了2.6个百分点,但与此相反,员工在“11~20人”“21~50人”的创业者占比则均比xx届的增加了1.6个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接近七成是初次创业者,具有“第三次及以上”创业经历的创业者较少。具体而言,属于“首次”创业的占68.1%;“第二次”创业的占15.6%;属于“第三次及以上”的创业者占3.4%;“没有创业”的占12.8%。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属于“首次”创业的比例明显下降,下降了6.4个百分点,而“第二次”创业和“第三次及以上”创业的分别增加了2.5个和0.2个百分点。同时,“没有创业”的人员占比增加了3.6个百分点。对“没有创业”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来说,其主要去向是“到其他机构就职”或“寻找新的创业机会”,选择“继续上学”或“暂时休息”的人比例不高。有45.4%的创业者在接受调查时已经“到其他机构就职”;“寻找新的创业机会”“寻找就职单位”的分别占14.8%、10.2%;“同时在寻找创业机会和就职单位”的占18.5%;选择“暂时休息”和“继续上学”的均占2.8%。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没有创业”者各种选择的排名分布基本没有变化,具体占比数量则有一定变化。选择“到其他机构就职”的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寻找新的创业机会”的下降了1.6个百分点;同时,“寻找就职单位”和“暂时休息”的比例则分别提高了2.0个和1.4个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超过七成的人创业当年的营业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下”。具体来看,营业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下”的占73.4%,在“51万~100万元”的占12.2%,在“101万~500万元”的占10.2%,在“501万元以上”的占4.2%。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毕业当年营业收入在“51万~100万元”的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在“50万元及以下”的占比下降了3.8个百分点;同时,“101万~500万元”和“501万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下降了0.3个和3.8个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毕业当年处于少量盈利状态。具体而言,在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有少量盈利”的占54.7%,“盈亏持平”的占13.9%,“利润丰厚”的占17.5%,而“有些亏损”和“亏损较大”的分别占8.8%和5.1%。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在处于亏损状态的占13.9%,比xx届提高了2.6个百分点;处于“盈亏持平”状态的比xx届减少了7.4个百分点;处于盈利状态的比xx届增加了4.8个百分点。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首次创业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创业实践”“实习与兼职活动”“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的介绍”获得的,而通过各类创业教育或培训获得创业知识的比例较少。具体来看,选择通过“创业实践”获得创业知识的占40.0%,通过“实习与兼职活动”获得的占37.8%,通过“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的介绍”获得的占30.3%;而选择通过“大学课堂授课”“社会宣传”“学校创业模拟或推广活动”“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创业培训”“媒体创业教育与培训”“政府举办的创业培训”获得的占比都较少,分别为15.2%、7.7%、7.6%、5.5%、4.1%、2.8%。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首次创业知识的获得来源在分布格局上没有变化,但具体占比份额有一定的变化。通过“创业实践”“实习与兼职活动”“社会宣传”等获得创业知识的人员占比有所下降,而通过“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的介绍”“学校创业模拟或推广活动”等获得创业知识的人员占比有所上升。

在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最需要的创业教育与培训方式是“创业实践训练或模拟”,对“创业案例分析”“创业课题教育”等其他方式的需求较小。具体而言,选择“创业实践训练或模拟”的人员占比为42.2%,选择“创业案例分析”的人员占比为15.0%,选择“专业教师或专家的创业课程教育”和“创业者创业课程教育”的人员占比均为11.5%。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创业教育与培训方式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具体来看,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创业实践训练或模拟”的需求下降了5.8个百分点,对“创业案例分析”的需求下降了0.7个百分点,对“专业教师或专家的创业课程教育”“创业者创业课程教育”的需求分别提高了0.5个和1.6个百分点。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学校创业教育内容是“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创业能力开发”。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创业能力开发”“法律与政策”等在学校创业教育内容中重要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而对其他要素在学校创业教育内容中重要性的认可度均有所下降。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法律与政策”是亟待加强的学校创业教育内容,其占比分别为33.3%、31.6%、27.9%。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在创业教育中加强“财税金融知识”“创业实务辅导”“创业环境分析”“创业案例分析”紧迫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而对其他内容紧迫性的认可度则有一定的下降,其中,选择“创业能力开发”的占比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5.7个百分点。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政府创业培训内容是“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

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财税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创业能力开发”等在政府创业培训内容中重要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而对其他政府创业培训内容重要性的认可度则有所下降。

接受调查的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认为,“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是亟待加强的政府创业培训内容,其占比分别为32.0%、31.8%、30.2%。与xx届相比,xx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对在创业培训中加强“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企业管理知识与技术”“财税金融知识”“创业素质培养”“创业能力开发”“具体产品技术”“创业案例分析”培训紧迫性的认可度有所提高,而对其他内容重要性的认可度有所下降,其中,选择“法律与政策”的占比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12.2个百分点。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十一

日前,经我们人事局等多家单位调查核实,现出具调查报告如下:至0x年8月6日,我市有7029名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在这些人员中,历年剩余的2100名,其中本科生800多名,专科生1200多名。今年新接收4929名,其中硕士30人、本科2196人、大专1980人、高职生723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是国营企业改制,现有的变更身份的职工无法再就业,更谈不上吸收毕业生就业;。

三是我市社会吸纳人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喜欢用相对素质低的人员,工资低,也不谈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的保障;大学生在这里不受青睐。

四是付出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生活费等代价造就了高成本的劳动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认为只有成为正式、稳定的单位工作人员才称得上是就业,是很难有低调的态度面对岗位少,工资低或者无业就的现实。说起对就业概念的认识时拿着资料到人事局报到的学计算机专业的小王说“四年几乎花的家里经济崩溃,出来没有去处,谁能有平常心!”。领孩子报名的李先生激动地说“谁都知道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普通劳动力是大学生的'程度,用不了就不要招。”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但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全社会就业观念调整过程滞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就业缩小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一些更加切实的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政府强化政策导向,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对于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增加。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就业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晋升及进出机制等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树立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要知道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初中学历当总工程师也不是不能。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如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运营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毕业生注册报到高峰期,通过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邀请市内外有关企业参加,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市场配置而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达到2847人。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求职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就业观。正确估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促进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要在成长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有会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在读书期间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实践来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在毕业时顺利完成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不争的社会问题,作为毕业生,只要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状况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的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是可以实现的。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十二

学院层面的问卷调查覆盖全校的29个学院,《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学院)》由各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为100%。

山东大学自合校后,20xx--20xx年,我校共有968名毕业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其中,20xx年120人,20xx年172人,20xx年222人,20xx年232人,20xx年222人;博士23人,硕士174人,本科生771人;面向基层就业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外语、法学、机械、文学、环境、能动、化学等学院,其余学院相对较少。

调查显示,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个学院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普遍认为这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使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锻炼成才,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学院持积极响应的态度,有的学院存在顾虑,担心就业质量不高,会影响专业的发展。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活条件差,风俗习惯难以适应;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家人不理解,亲戚朋友反对等。

各个学院对学校开展到基层就业宣传教育活动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入学教育开始将基层就业教育融入学生就业教育整体规划中,对于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2、邀请正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

3、利用校区内的宣传栏、橱窗进行政策宣传,使学生较早获得相关信息,树立基层就业的意识。

4、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奉献精神,鼓励先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5、为毕业生提供相关信息,加强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指导,提供基层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服务。

6、为基层就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并相应提供一些外部优惠条件。

7、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面对现状,教育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明确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发挥才干、建功立业。

针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选取了法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学院、文学院、信息学院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学院,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各学院的分布情况见表一。

调查显示,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有:基层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34%);渠道不畅通(23.3%);用工不规范(18.8%);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存在误区(17.8%)等等。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网站、宣传栏、橱窗等各种渠道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宣传,使广大学生了解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和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转变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基层岗位是青年学生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沃土,从而增强毕业生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应当服务上狠下功夫,未到基层的学生的排忧解难,尽可能的提供便利。

1、积极开拓市场,努力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尤其注意基层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

2、争取做面向基层就业学生的坚强后盾,做好他们的档案、户口和组织关系的管理和迁移转递工作。落实各项政策,以免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和畅通他们与学校的联系,做好跟踪服务,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积极进行宣传,树立先进典型。

3、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拓展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建构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利国利党利民,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节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工作。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十三

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飞速,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掌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大有裨益。并且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最新社会人才动态需求,做好准备。

xx等五人。

深入农村,城镇,企事业单位,调查走访社会各阶层。

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十四

xx学院xx届毕业生在10月底,共有716名,已经找到工作的有673位毕业生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就业率达93、99%,其中自主创业的有18人。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并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需求信息,教学质量及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按市场需求培养毕业生,我院在05、06届毕业生之后,继续对xx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跟踪调查。

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调查取得了圆满成功。

管理学院xx届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的人事主管部门,包括企事业单位、集体单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

调查形式以座谈会及电话询问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对12个方面的问题:专业设置是否适应社会需求、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单位急需何专业等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为主。

经过统计,结果如下:

表现:很好(%)比较好(%)一般(%)不好(%)。

思想道德素质:65%29%6%。

爱岗敬业精神:69%21%10%。

专业基础知识:51%46%3%。

知识结构:47%42%11%。

计算机水平:28%54%18%。

外语水平:24%51%25%。

团队精神:56%41%3%。

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41%43%16%。

组织管理能力:49%39%18%。

开拓精神及创新能力:76%19%5%。

社会实践能力:47%41%12%。

受欢迎程度:79%17%4%。

(一)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我校学生的评价。

在对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我校学生的开拓精神及创新能力和受欢迎程度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我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与综合协调能力评价不高。

从我院就业服务部的工作人员经过电话询问、和在用人单位的座谈会及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思想素质高,业务过硬,能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一般都会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用人单位不但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希望学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她们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口头表示能力、服务意识等等,使毕业生不但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较好。其中,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我校教师师德、学校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秀;近90%的毕业生认为我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人员素质为良好;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我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中等;个别学生认为我校在图书资料、综合能力培养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是偏低的。从座谈会反映的情况看,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因此然。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学生只能或只会“做事”,而不能“做人”。其结果是学生尖子少。毕业生们一再强调,学校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并不一定非要专业对口,只要学生掌握了开启社会和知识大门的钥匙,就能经过自身的奋斗,到达光辉的彼岸。

2、社会活动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部分毕业生反映,学校生活就是读书,很少接触社会。希望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每学期组织一次到单位实习、实践活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反映,当前某些课程脱离实际,学了没用;更有不少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希望学校要保证基础理论课、主干课的教学质量。

经过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就业服务部的工作人员深受启发。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影响着她们的前途和未来,它也将决定着我校未来的发展,应在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等方面采取措施。

1、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

当前就业愈来愈难,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经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本次调查的结果一样,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过多地反映自己的实践能力低。

2、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加大精品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基础课的教育,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实践课程教学,以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

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利于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

3、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成材创造良好的环境。

4、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在毕业生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各项活动表现出众的学生,在企业也很优秀。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5、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在毕业生调查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对某些上课上得好、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的称赞和感激,也听到过学生对少数课上得不好,甚至对学生也不负责的教师的责备;还有不少毕业生说,学生想不想学,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教得好不好,这些都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极其重要性。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一是从制度上和政策落实上如何维护教师的权利和利益。

二是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积极性。

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篇十五

根据×××学校实习生教学情况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实习领导组到实习学校xx级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听实习生讲课与实习学校领导、指导教师进行座谈及征求实习生意见等形式,了解了有关教育实习的基本情况。

1.在xx实习的xx级学生共有16人。

2.在此期间听了化材学院在初一实习几位同学的讲课,写出教学实习调查表16份。然后实习成绩大都是优,良。基本上如实反映了实习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3.海山中学的校领导对这次实习工作非常重视,由专人负责接待安排,保证了这次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1.-----指导教师普遍认为xx级实习生实习素质多数好于往届。主要表现在:虚心学习,工作认真,遵守纪律,对自己要求严格,能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2.多数学生热情积极参予教学工作,认真写教案,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上课时态度也很认真,知识面较广,个别实习生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受到中学生的欢迎。实习生还积极参加所属教研室的教学活动,从中吸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体会。

3.师专实习生普遍生活朴素,谦虚谨慎,讲课仪表端庄,能深入班级与中学生打成一片,既提高了实习生社会工作能力,又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

4.有的`指导教师反映:实习时间太短,应增加实习时间,时间太短许多知识掌握不了,效果也就差了。他们建议实习最好分两段:第一阶段见习,让实习生多听多看;第二阶段实习,然后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这样效果自然会更好指导教师认为,应多培养“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才能适应中学生之需要。.

5.少数实习生普通话不过关,地方方言太重,有的板书不规范,字迹太撩草,说明“三字一话”的训练还要认真抓紧抓好。

实习生谈了前段时间的收获、体会,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教育实习工作的意见、建议。

1.所在学校对实习生都很关心,指派专任教师指导他们的教学实习工作和班主任实习工作,而且要求很严格。试讲、教案等指导教师都严格把关,不达标不通过,然后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同学们深受感动,从中也学到了老教师们的治学之道。

2.经过指导教师的'辛勤培养,精心指导,多数同学克服了最初的胆怯心理,积极承担辅导或讲课任务,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感到很有收获,初步尝到了甜头,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未来的教学环境打下了初步基础。

3.实习生反映:在大学所学知识,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等与中学实际脱节现象较普遍,然后教学内容不能衔接,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一开始感到很吃力,对现在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学习方法等均不了解,增加了实习工作的难度。建议我校今后应加强对中学实际情况的研究(包括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用,中学生思想状态,心理状况的调查等)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4.有的学生反映,教学实践活动太少,因为学校对他们不放心,不敢将讲主课的任务交给他们,只在最后一周讲两三次课,没有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5.少数实习生反映:大学所学计算机、化学等实践性知识太少,动手能力差,然后适应不了中学“多而杂”,“全能型”人才的需要,希望在这方面能多学些知识,以适应客观需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957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