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当遵循科学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法则,尽量提高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些教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一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它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
以下浅谈我的听后感。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算理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究过程中,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和从个位算起的优越性。
教师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探索过程,比如教学例题列出算式,允许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时的探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这里的计算出现了新的问题,即个位不够减,怎么办?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0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教师还要求学生在交流计算的过程,从而加深对退位减法的算理。
通常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对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老师要给与正确的导向,尤其注意完整地叙述,这样可以让后来回答的孩子有个明确的方向。估算60—35的结果是二十几还是三十几。在探究完算法后,教师再次强调退位减法的计算结果不能只看十位数字。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二
教科书第9页的例题,第9~10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一、教学例题。
1、设置情境。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0+4=4+3=。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还剩4个一。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34,所以4+30=34。
3、解答“试一试”。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4里,减好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想想做做”
1、第1题。
(1)出示20只白兔和8只灰兔的图片,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左边20只白兔和右边8只灰兔,列出四个算式。
(3)组织交流:算式是怎样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口算第2题。
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校对。
4、第5、6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2)列式计算。
三、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并且知道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是“和”;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减法中的得数叫做“差”。
四、作业。
“想想做做”的3题。
教学后记:情景导入得好,注重学生说的能力培养.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三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的例题,第9~10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教学例题。
1、设置情境。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还剩4个一。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34,所以4+30=34。
3、解答试一试。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4里,减好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想想做做。
1、第1题。
(1)出示20只白兔和8只灰兔的图片,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左边20只白兔和右边8只灰兔,列出四个算式。
(3)组织交流:算式是怎样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口算第2题。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交流:说说怎样想的?提问:根据60+3=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校对。
4、第5、6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2)列式计算。
三、全课总结讲述。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并且知道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是和;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减法中的得数叫做差。
四、作业。
想想做做的3题。
教学后记:情景导入得好,注重学生说的能力培养。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四
教学本节课在设计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利用小明和妈妈买酸奶的过程。期望学生能从这一情景中,提出本节课所需要突破的重点问题:﹙1﹚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2﹚还剩多少瓶酸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从出示的课件情景中,并没有一下子就提出教师所需要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我课后就在考虑是否我在出示课件的动态情景时,还没有突出我需要的动态情景。比如:售货员阿姨拿出30瓶酸奶和又递给小明2瓶酸奶。这两个情节如果突出强调一下。我想学生在提问时,一定能够比较准确的回答出老师所需要的问题。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问题时,只会对加以强调的内容关注。所以我想,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时刻要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教师在课上与课下都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与感受。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颇多。上好一节课,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我想,只有善于研究,勇于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五
教科书第9页的例题,第9~10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一、教学例题。
1、设置情境。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4+3=。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还剩4个一。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34,所以4+30=34。
3、解答“试一试”。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里,减号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想想做做”
1、第1题。
(1)出示20只白兔和8只灰兔的图片,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左边20只白兔和右边8只灰兔,列出四个算式。
(3)组织交流:算式是怎样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口算第2题。
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校对。
4、第5、6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2)列式计算。
三、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并且知道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是“和”;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减法中的得数叫做“差”。
四、作业。
“想想做做”的3题。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六
这节课是在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计算,又有利于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从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钟老师在《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比较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教学思路明确、清晰。这节课钟老师围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知教学和巩固新知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主次分明的教学思路,非常好!
2、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和蔼,有亲和力;激励性评价语比较多。
4、注重算理。钟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2的结果,是通过摆小棒理解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0+2=32,所以32-2=30。
6、体现算法多样化。如在教学“2+30”时,学生是利用加法的含义来计算的,钟老师提问:“还有别的想法吗?”让学生先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交换30和2的位置来算,体现了算法可以多样化,学生在交流中,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1、在计算过程中,多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强化算理;
2、在引导学生分析减法时,是不是可渗透逆思维,即:想加做减。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8。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例8的课件、游戏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个十和()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3、65里由()个十和()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二、新授。
1、教学例8.。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提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十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提问:2个一加3个十共是多少?
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30=32]。
2、练习: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3、小结:本节课学习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几十加几就是加上几个一,结果是几十几。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90+8。
20+3。
50+9。
70+6。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30+8=。
70+2=。
9+20=。
10+5=。
3+20=。
90+9=。
板书设计:
30+2=3232-2=3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图,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直观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勇闯社交是买写字本的情景将学生带入到了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从而提出问题,在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八
2+30=32。
设计目的: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并掌握计算的方法,突出本课的重点。
资源分析。
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和应用,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设备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远程教育资源中丰富的图片和课件资源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本节课所用的图片都是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库搜索下载,课件也是卫星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结合自己上课的内容加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课件。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在这节课的作用:。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精心制作课件,图、文、声并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现动态的生活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出各种实在而又鲜活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正确的理解。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我相信远程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在教学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小学也一样可以上出精彩的数学课。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个十和()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3.65里由()个十和()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二、新授。
1.教学例8.。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提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十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提问:2个一加3个十共是多少?
2.练习: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307609208650730960820。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308=77-7=702=。
920=105=28-8=。
65-5=320=909=。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十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时,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教材通过看图解决问题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想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算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目标。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难点: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4、教具、学具准备:玉米卡片、口算卡片、小棒等。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要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
1、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2、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2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2.解决302。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选择一个问题问: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2=32。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解决32-2。
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4.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4人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学生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巩固练习。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a.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学生仔细观察后,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
先摆3捆又5根,再拿走5根。
b.根据教师的描述先摆小棒,然后根据操作列出相应的算式。
先摆8根,再摆2捆。
先摆4捆加4根,再拿走4捆。
2.数学游戏:谁先吃到玉米?
教师创设情境:熊妈妈带着她的熊宝宝来到野外的草地上。熊妈妈架起烤炉,烤起宝宝们最爱吃的玉米。熊宝宝闻到阵阵的香味,口水都快流下来了真想马上吃到香甜的玉米。可是熊妈妈却一点都不着急,她要求她的宝宝开动脑筋,谁能找出结果和玉米前的数字相同的算式,谁就能先吃到玉米。
四.反馈练习。
1.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在书上做第43页的第5题,限时2分钟。学生做题,教师计时,做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75-5,908这两道题的。
2.做第43页的第6题。
五、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自己起来说一说)。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十一
教学本节课在设计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利用小明和妈妈买酸奶的过程。期望学生能从这一情景中,提出本节课所需要突破的重点问题:﹙1﹚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2﹚还剩多少瓶酸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从出示的课件情景中,并没有一下子就提出教师所需要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我课后就在考虑是否我在出示课件的动态情景时,还没有突出我需要的动态情景。比如:售货员阿姨拿出30瓶酸奶和又递给小明2瓶酸奶。这两个情节如果突出强调一下。我想学生在提问时,一定能够比较准确的回答出老师所需要的问题。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问题时,只会对加以强调的内容关注。所以我想,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时刻要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教师在课上与课下都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与感受。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颇多。上好一节课,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我想,只有善于研究,勇于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十二
(p62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5~71t)。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兴趣。
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
课件。
一、基础联系,课件出示口算。
(1)进位加法练习。
8+57+86+8。
5+74+97+3。
(2)旧知复习。
20+92+6069+30。
25+462+352+20。
(全班练习,指明说出算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联欢晚会上的欢乐景象,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3、引导学生讲述图上的意思,明确要求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问题,开动脑筋说一说,你想有什么方法来解决?
5、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
6、全班反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同学交流评价。教师要表扬学生的各种有道理的解法,鼓励学生独立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7、小结: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来解答我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是用进位加的方法,有的是想的已学过的知识,只要是你自己想出的来的解答方法,都可以用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计算方法。
1、p62做一做,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培养学生用语言内化知识的能力。
2、p63练习十一的5至7t。
3、作业设计:
7t:自己看图说出图意,并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问题,后独立解答。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十三
1、钟老师结合课本中的发新书的这一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引发学习兴趣。先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列出算式,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解决。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思考,合理整理出算法,在算法中理解算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体验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题形来开拓学生的思路,由浅入深,巩固所学知识。效果较好。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十四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2—33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时,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教材通过看图解决问题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想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算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图,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主要采用创设小猴摘桃的情境、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我先让同桌两人先交流,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在进行计算时,我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注意把这些计算与非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组成联系起来,一方面使计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安排这些计算以加深对数的认识的意图。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图出示小猴摘桃(摘了三筐桃子,每筐有10个,旁边又放了4个桃子)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看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1、筐里有30个桃子,筐外有4个桃子,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2、一共有34个桃子,筐里放了30个桃子,问筐外有多少个桃子?3、一共有34个桃子,旁边放了4个桃子,问筐里有多少个桃子?)然后教师选择30+4和34—30这两道算式作例题讨论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置入事物情境和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然后结合这两道算式向学生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学生每个小朋友都有名字,当然我们数学中的算式也有它的名字,你们想和它交朋友的话,就一定要记住它的名字。让学生了解: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使学生对这些名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教学100以内加、减法时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让学生初步感知即可,在今后的的学习中注意经常使用,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所以在这里老师要求不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对于例题中30+4=34和34—4=30这两道算式,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1、30+4就是把3筐桃,每筐10个,和筐外的4个桃合起来,也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合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2、还可能出现列竖式的算法,对于这种算法不否定,但也不表扬,还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的组成上来)。再让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得出算理。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可能还是借助学具,有的不是从数的组成的角度说计算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图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启发学生结合图意从数的组成角度来解释。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试一试”中的两道题,培养他们的迁移学习能力。(这个环节主要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要讲究练习方式,讲究实效。例如:本节课采用看图写四道算式、口算、填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这些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系中提高了计算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做练习时不枯燥乏味,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爱玩游戏的性格,每道练习都创设了一些情境来吸引小朋友,有的是小游戏,有的是比赛,有的是帮助别人等等,让学生在玩中解决了练习,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例如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加深对数的组成和十位这个数位的理解,同时也为练习第二题打下了基础。第二题我创设了动物王国举行跳舞大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他们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可以直接知道参赛的小兔子有多少,从而很快的解决问题。第五题我创设了大家来比一比,看谁是算题小博士,激起了学生竞争的兴趣。第六题我创设了闯关和他做朋友的情境,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计算当中,解决问题。第七题我创设了帮帮小熊和小猴,激发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十五
4月12日,袁昌和主任执教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我跟袁主任同样都代一年级数学,这节课我是在自己上完后再听的,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是两位数计算的起始课,是学生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袁主任把这节课作为公开课是很有意义的。
袁主任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学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这节课的处理遵循了低年级儿童机械记忆的特点,对于本节课的重点袁主任总是不断地在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算,让学生明白不只是计算几题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几道典型例题的解说让孩子明白这一类题的计算,这样做不仅让孩子了解了计算思路,也领略了计算方法的趣味。
袁主任对学生的要求非常明确,上课过程中我们明显能感受到这些孩子了不起的语言表达能力,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素质是很令人吃惊的,这都能说明袁主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这是第一次真正完整的听完袁主任的课,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要学习的还很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杜素娅老师上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起始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经历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过程,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体会加、减之间的联系。老师做到了,而且以她的对儿童的亲和力和流畅的教学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具体评析如下:
一、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课题的导入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喜欢的食品---酸奶入手,因为酸奶好喝又营养,很多孩子都喜欢喝,因此学生感到并不陌生,了解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很容易让他们进入学习的角色。因此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图意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掘身边已有的数学信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运用眼前的素材,如:“对口令游戏、评比栏的'评比”等都可以用来比较。由于对口令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因此游戏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参与面广,精力集中,兴趣高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真正掌握了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三、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看一看,说一说,亲自感知数之间的关系。把直观的、形象的事物逐步转化成抽象的数字问题,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经验。从小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数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学,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数学,体会了数学的魅力所在。
四、教师教态自然、得体、有耐心,符合低年级学生教学要求,有亲和力,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师生和谐发展。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十六
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
95里面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8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梳理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桃?
(2)一共有34个桃,去掉框里的30个,还剩多少个桃?
3、怎样列式?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根据看图,数出来的;用小棒摆出来的;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4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是4。
4、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因为30+4=34,所以4+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适当补充。
5、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子,在每一个算式中每个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子。在加法算式30+4=34中,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指名说出算式4+30=34,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说说每道算式表达什么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63你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集体核对结果。
4、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了解相邻数是什么意思,再写数交流。
6、想想做做第6、7题。
先说说每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再自己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教案篇十七
钟老师在《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采用创设情景、观察、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识和创新意识。
1、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算理。钟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2的结果,是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再让学生先讨论交流,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在交流中,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得出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根据图画所表示的应用题,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如:摘苹果,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小法官等都是同学们喜欢玩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若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如几十加几等于几十几,几加几十等于几十几,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就更好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7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