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现当代文学论文(专业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2:01:13
2023年现当代文学论文(专业16篇)
时间:2023-11-25 12:01:13     小编:GZ才子

没有总结,我们很容易陷入同样的错误和困境。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梳理好思路和逻辑。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总结写作错误,并避免它们。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一

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的发展趋势。然而,与中国文学相比较,外国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思维方式,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对素质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人文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时代需求,培养具有中西方文化特长和人格特点的新型人才,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加入和选择,是初中学生能够接受西方历史文化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学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极大地重视。文章主要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及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

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语文教材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完善和发展,而且,语文教材的选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下面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能够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加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这一目标而造成的教材变化,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是由于阅读资料的限制原因,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比较低,此外,由于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认识上的偏离及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比较初略,采用与我国文学作品相同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指导者和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受到重视。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进行转变,这是改变目前教学状况的关键,而且,语文教师要使自身的外国文学修养和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及时更新自己的外国文学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充实和丰富起来,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融会贯通,不断的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

考虑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既要注重选文的教育价值,也要重视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设置,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主义理念的培养。对于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要能够突出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可以体现文化的多元性,要对外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有所涉猎,充分摄取外国文化的精髓,使对文化、政治等的了解与国际社会接轨,此外,选材的难易程度和选文的题材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符合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在满足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于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即充分满足初中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学生了解异域历史文化提供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形势。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势在必行,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海锦霞。试析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问题。教材研究,(12):9-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詹虎,赵学斌。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乐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4)。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二

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

59、苏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说研究。

61、林徽因诗歌研究。

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69、论寻根文学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三

高职高专院校扩招以前,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时时间较多,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的增多,高职高专院校对现当代文学的课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课时大约缩减了一半。为此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教师就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代的大学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以基础性的以史带论,代表性的作家导读为主;研究性的强调学术性与史实的结合。进入21世纪,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为此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以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的阅读。通过精选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注重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缺少主动阅读作品的动力和勤于思考、质疑以及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完全的摒弃掉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史学部分,然后为学生设定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最后再进入讨论环节。教师在整个的环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加上调动了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

当前很大的一批学生很少阅读文本,不阅读已经成为制约现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针对学生不阅读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作品的方法。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具体的步骤分为下面三个:第一是直观文本,能够对作品的整体蕴含的情感有一个大至了解;第二是观看影像资料,在直观文本的基础之上辅以影像资料,能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三是查看相关的文献或者是教材,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2.4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这种文化背景投射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现当代文学发展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作品逐渐的功利化。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为了避免使学生受到不良的风气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应该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和追求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广大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在开始第一堂课时就应该将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阐明,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拾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信心。

2.5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期末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陷,新时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将基础性知识和培养发展能力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中闭卷考试依然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但是考试的成绩只占到学生整体评价的一部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以及写作等也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笔记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落实到年终的考核项目中。以上这些考核方式的融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相比较于单一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3总结。

通过上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及优化策略的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依然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探索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改革中依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通过更多的努力和实践,最终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质量和学术研究等都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四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的:在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认为是“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的文化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处处透露出来的寻根意识,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文学寻找的文化根基来体现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思索寻根意识对当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义:本文通过探索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尝试性地揭示出寻根意识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主要是作家们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寻根意识便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但是对于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方面的研究也有,却没有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余秋雨散文中寻根意识产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众多作品中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寻根意识,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长、思想、经历等有关。

2、“寻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灵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过描写“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够“轻够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透露出中国文人坚韧执着的精神世界。

放逐路上显露出来的强健人格与官格。

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形象,并进行文化反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与世俗无关的文学追求和人格修养。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们阅读余秋雨的作品不难发现,实际上他是有意要进入一种现在“中国式文化团体”的自我放逐的状态。

3、重塑当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结合历史的同时,又与现实相联系,在对文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一种深深地忧患意识,在观看历史的进程中,反省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前途。

4、结语。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中努力实现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职责。正是作者这颗怀古思今,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诚之心,使得笔下流泻出来的`文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文学寻根的主要特点,在现有文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余秋雨散文原文、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等出发,整理分析既有的资料,来发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寻根意识。

四、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

1、20xx年12月3日前报毕业论文题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学院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3、20xx年12月30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按时交指导教师。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定稿并由指导教师完成定稿评语。

6、20xx年5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

五.已查阅的参考文献。

书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余秋雨.《游走废墟》[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1月第1版。

[3]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

[4]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学术论文:

[1]杨亮.《文化寻根的现代性焦虑——再探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05)。

[3]任翔.《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

[4]小耘,马成俊.《对寻根文学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04)。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它不在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大批既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同时又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必须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方面做出调整和转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职高专中文系的重要专业课程,也必须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不断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途径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着力培养具备坚实的文艺理论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的人才,并使之走向社会后能承担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出版编辑、文秘策划、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工作的能力。这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现当代文学这样的基础课的地位也在改变,课时的压缩看来势在必行。不管如何评价这种变化,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这门课的格局和内容、讲法也就必须有所变革。”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构想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有“应用”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准备与实践参照。

一、精选教学内容。

高校(xiao)扩招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课时较多,一般安排为144课时。而在高校扩招后的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所有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基本素质理论课程,总授课学时几乎缩减一半。有限的授课学时要求教师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应对大学教育的多样化,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类型、接受对象,在教学中采取基础型的以史带论,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导读为主;综合型的以史实带史识,突出文学史学科的科学性特征,重文学作品与史料的关系辨析;研究型的以学术性追求带史的简单描述,强化文学史的问题意识。”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中,应以文学史实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细读。如当代文学中的新时期小说,以20个课时计算,3个课时作为文学史的讲授,余下的15个课时分专题来讲,主要讲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每个专题3—4课时不等。每个专题对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解读。这样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语言文字以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当前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讲授法”。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很强,很少主动去阅读文本以及相关理论。学生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并不能因为这样的缺点儿完全摒弃掉“讲授法”。因为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除讲授法的某些弊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文学史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再适度的选一些文本以“讲授法”为主进行细读。除此之外的授课内容我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阅读——查阅资料——讨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读文本,然后查阅资料,在学生查阅资料之前,教师要设计有思索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问题不要过大过深,超出学生能力,就提不起学生研讨的兴趣;主题过浅过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解决,难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是如何评价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沈从文的人性情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例如曹禺的《雷雨》这个作品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忏悔只有虚伪的成分吗?可否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评述。”“你是如何看待蘩漪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她的爱情悲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后,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重视课程实践课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而是一种受制于教育目的和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整体素质的一系列教学环节的组合。

具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和环节:

第一:邀请知名作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让他们讲创作体会和研究经验。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文学创作和研究,深受他们欢迎。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以及各种征文活动,学生的参赛作品多为中国现当代作品。在这些活动中,由指导老师及时点评及排出名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三:由教师担任顾问,或其他课外指导的方式,支持和帮助学生组织文学社团,自办文学刊物,使他们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探索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和提高诸如组织管理、调查采访,编辑策划、出版发行、等文学或社会工作能力。第四:观摩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并让学生撰写影评、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排演剧目:首先让中文系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弄清剧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把握剧本任务动作、表情、言语等,在此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演出的人物角色。这就使学生在排演剧目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把文学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等抽象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准确理解。另外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小说,让学生亲自动手改编成适合演出本,这是一次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改编实践中,对过去难以理解的戏剧理论,如“戏剧冲突”“三一律”等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切身体会。

四、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的一环,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就造成中文系的学生考前拼命记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该课程的考核中,要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方式,侧重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只占整个评价分值的一部分。而学生的课堂发言、小论文的写作则纳入到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同时为了督促学生增加文本阅读量,也要将学生的读书笔记纳入课程考核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点评,并且写详细的评语和打分。这些考核方式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以上每一项评价内容与考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结果将会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更客观。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还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正视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专业教学的现状,积极进行种种尝试和探索,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模式,重建教育理念等,这些改革措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改革仍有缺憾和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努力,才能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最后,我想要提的一点是高等教育在强调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更加“切实”的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伦理体系,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正如王冀生所说:“人文教育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既应该坚持本学科由“启蒙”与“革命”两种现代性价值所彰扬的实践性传统,更应该汲取“五四”新文学“立人”的精神资源,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a].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17.

[2]杨洪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学刊,,(3).

[3]张燕镜。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363页。

[4]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88页-189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六

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9、论莫言的小说。

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22.论《凯旋在子夜》。

26.论《棋王》。

27.论老舍的戏剧观。

28.论张贤亮的小说。

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31.舒婷的诗歌创作。

32.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33.谈莎红的抒情诗。

34.秦似的杂文创作。

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7.李准的小说创作。

38.秦牧的散文特色。

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闻捷诗歌研究。

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

43.论《钟鼓楼》。

44.论《北方的河》。

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47.论新诗潮。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七

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

59、苏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说研究。

61、林徽因诗歌研究。

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69、论寻根文学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

77、戴望舒诗歌与晚唐诗歌关系研究。

78、《围城》中女性叙述话语研究。

79、张爱玲小说中叙述话语研究。

80、施蛰存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81、刘呐欧小说中叙事艺术分析。

82、穆旦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83、三十年代文学“大众化”问题讨论研究。

84、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八

摘要:教学实践领域并不存在技术研究日渐式微的问题。相反,一线教师对待教学技术的态度已经到了技术至上甚至是顶礼膜拜的程度。“红领巾教学法”以及“洋思”和“杜郎口”教学模式移植的失败一再提示我们,教学技术研究决不能异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新课程改革并没有患上“理念依赖症”,理念化腐朽为神奇之魅力往往在技术遭遇困境之时一览无余。我们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远未确立,现代化教学理念要真正树立并深入人心,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是关涉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既不可以轻易启动,也不能随便叫停。中国教学改革所亟须的不是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转换,而是要遵循“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的变革路径。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技术;教学理念。

技术提升和理念推广作为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双翼,其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的问题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争论的焦点。周序博士认为,当前中国的教学改革存在着“技术提升日渐式微”“理念推广操之过急”等问题和误区,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转换”。此观点正中“从上自下”教学改革之痼疾,是对“急风暴雨”式教学改革路径的当头棒喝。几经拜读周序的论文(以下简称“周文”),我们收获良多,但也感觉周文所论及的诸多观点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遂不揣浅薄,笔者就中国教学改革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发表一些感想和陋见,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周博士。

一、技术研究是否日渐式微:

从同样的例子说开去1.实践领域对教学“技术”的关注真的不够吗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领域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达成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教学理论脱离了教学实践。不可否认,目前理论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和理论话语的宏大叙事使得教学理论研究的重心居高不下,缺乏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但我们是否还要进一步地追问:在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同时,教学实践有没有脱离教学理论呢?在我们看来,教学实践领域由于醉心于可作流程的挖掘,埋首于教学技术的更新,其脱离乃至拒斥教学理论的程度可能更甚。

笔者曾受邀为太原市某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做有关“学校课程计划的研究与编制”的讲座。在讲座之前,主办方一再嘱托:“要紧贴实践”“要有操作性”“要多举例子,给出示范”。而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有更多老师抛出的问题是:“您所介绍的课程计划编制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您列举的案例也很有代表性,但是由于我们学校存在×××样的特殊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您能帮助我们设计出具体操作的步骤、程序或相对应的模式吗?”这种要求教学理论研究者直接为实践中的难题开具药方,甚至为其量身定做可以拿来就用的操作方案的情形,在笔者与一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屡见不鲜。而笔者的这种主观印象也在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得到印证和验明[2]。甚至有学者将一线教师追寻程序化、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的倾向名之为“技术崇拜”和“方法依赖”。

因此,周博士通过其讲座主办方所说的“现在的形势就是要全面铺开翻转课堂”这句话,就得出“和对理念的痴迷与热衷形成鲜明对照,我们对教学‘技术’的关注明显不够”这样的结论,可能就稍显仓促了。笔者认为,实践中并不存在对教学“技术”关注不够的问题,恰恰相反,一线教师对待教学技术的态度已经到了技术至上甚至是顶礼膜拜的程度。

2.技术研究决不能异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

从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读出,其所谓的“技术研究”,其实就是“操作层面上可供教师参考和模仿的案例”或者是“备课—上课—评价这样的固定流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所谓的“技术研究”真的日渐式微了吗?笔者以为,教学实践中从来就不缺乏对这种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关注。

从远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教学论专家普希金娜的红领巾教学法在我国曾经盛极一时,几乎成为当时语文教学中的唯一方法,其影响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还能寻觅到踪迹。红领巾教学法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可供模仿”,其固定的流程是:介绍写作背景—讲练生字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勾勒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环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存在大量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教学法对于教师掌握教学节奏、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成为很多偏远地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导航与拐杖。但是这种固定化、套路化甚至机械化的教学流程,却将教师捆绑在“匠人”“机器”以及“传声筒”的角色与位置上。在当今教师学历总体达标甚至超标、师范生教学技能普遍过硬的背景下,这种固定的教学流程很可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的桎梏。

从近处来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后六中学的“导师制”等教学模式均有可供模仿的案例和可操作的流程。从预习交流到分组合作,从展示提升到达标测评,这些处处体现出一线教师在“教学技术”方面的思考与智慧。因此,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并非如同周文所阐述的那样:“对话的操作与设计、讨论的管理与组织、探究的调控与引导等微观的、具体的内容,鲜少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纵观教学一线实践,以洋思、杜郎口、东庐、后六等中学为代表的教学改革,虽遭遇到零星的批判与诟病,但它们在教学技术道路上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曾几何时,“远学洋思,近学杜朗口”成为众多学校师法优秀、相互借鉴的口号。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洋思、杜郎口、东庐和后六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移植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尴尬一再提示我们:教学技术并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机械教条,不是可以脱离情境的固定教学流程,更不是教师“达至优秀可供模仿的案例”。正如杜威(johndewey)所言:“他者,特别是那些已经成为专家的人,在某种情景脉络中所采用的方法,判断这些方法是有所裨益的还是有害的,要看它们是驱使个人更加的明智还是诱导个人不去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学技术的研究,决计不能矮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有固定操作步骤的流程。

二、我们是否患上“理念依赖症”:

以我们课题遭遇到的困境为例1.理念的依赖并不是一种病症作为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双翼,技术提升和理念推广并不是一种你高我低、此消彼长的关系。通常来说,技术作为“硬件”和“血肉”,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具支持;理念作为“软件”和“骨架”,为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理念的推广和依赖并不能也不应该被冠以“病症”的称号。理念的接受和内化,往往能在技术上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开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格局。

笔者曾联合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就新近兴起的“翻转课堂”,在太原市几所重点中学做初步的验证和推广工作。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技术和条件制作短小精湛的教学视频、配备清晰明确的教学信息、打造形式多样的在线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

当我们的行动研究行将搁浅之时,我们在河南大学承办的以“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上得到了灵感和启发。在会议发言时,我们向主持会议的专家李如密教授转述了我们课题推进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李教授是这样回答的:“‘翻转课堂’不应该被视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也不应被视为技术对教学的全面统治。实质上,翻转课堂所表达的是对‘知识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以教师为中心’传统课堂结构的反叛。在国内,我们也有类似的教学理念,比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学生并不使用微视频和在线课程,而是利用习题册、导学案等。因此,将包含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指南的任务单、习题册、导学案等提前发放给学生,可以发挥如同微视频和在线课程同样的作用。”从李教授的阐述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支持理念推广所需之技术尚未具备时,理念的灵活掌握与充分吸收可以为看似穷途末路的教学改革带来豁然开朗的新局面。

因此,周文所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的推广方面,必须以技术上的‘可望达成’为基础和前提”,这可能就需要进一步地斟酌了。改革不同于做饭,要等到所有的配料准备齐全才能开火。改革之所以称之为改革,就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就在于目标和条件之间存在着梯度。如果改革的条件均已具备,改革的技术均已成熟,那么此时的改革只能是现状的延伸、常态的延续甚至是裹足不前了。

2.我国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远未确立。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启动的八次课程改革,姑且依照周文思路,将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认定为“理念先导”的话,那么以“技术为先导”

的改革形式则八中有五。摒除第一次改革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第四次改革所发起的“教育革命,开门办学”、第八次改革所倡导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余五次课程改革均依循了“技术先导”的改革思路。因此,“‘理念先导’的改革形式遭遇到诸多反对和批判的声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便显得并非那么心甘情愿和从容不迫。因此,‘技术先导’似乎是‘理念先行’之外另一种可行的改革思路”可能就不是什么新颖的改革倡议,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改革的常规性做法和相沿成习的惯例。

有学者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这样的一种概括:“从第一次改革拉开帷幕算起,我们已经历经了六十余年的教学改革的征程,教学目的也随时代的发展几经变换。但是现代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深入人心,从而真正地确立起来。传统教学的根基依然盘踞在学校教学领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动摇。”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过于依赖“技术先导”的改革思路,致使改革止步于课程的更迭、教材的更换、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替等浅显层面,而对关涉更为深层次的现代性教学理念的变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偶有学者敢“冒大不韪”,提出一些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发展利益、对接教学实践需要的教学理念,也往往会被冠以“浪漫空想”“不切实际”“无济于事”等头衔。在一浪强似一轮的质疑、商榷、批判之下[6-7],很多学者选择了三缄其口、默不做声。这也导致很多有先见性、先进性和先导性的教学理念,只是轻轻地在实践的表皮刮过一阵风,而后便如“过鸭背之水”,鲜有留下痕迹。

我们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远未确立。现代性教学理念要真正树立并深入人心,任重而道远。叶澜教授就此曾经说过:“传统教学理念的典型形态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定的那样,是‘教师中心’或者‘重教抑学’的。在本质上,传统教学理念要么把教和学视为一个围绕另外一个转的中心和边缘关系,要么把教学看作可以加以分割的单边性活动。欲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转型,我们就不能不首先突破这一始终束缚我们的认识前提。”但在认真拜读和学习周文的过程中,我们不时地会际遇到“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讲授教学”与“探究学习”、“知识传授”与“培养人”这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周文“进步主义教育的最终停产……概因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理念,从而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之论述,一方面说明作者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国家所占有之地位、所产生之影响、所具有之积极意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征作者仍然没有摆脱教学改革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钟摆现象的漩涡。

在这里,笔者改用周博士的一句话来表达笔者的观点:我们对一线教师应抱持的现代性教学理念,根本就没有“重视得过头”,更没有患上“理念依赖”的病症,而是还欠缺关注,还需不断加强,深入研究。

三、中国教学改革是亟待转向,还是更需坚守。

新一轮课程改革采用的是“从上至下型”的变111革路径,这种变革路径由于强调理念的推广和快速移植,而导致了“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上热闹、实质上空虚”等教学怪现象的产生。在对自上而下型变革路径反思的基础上,加之学术界对目前“实践中心”和“实践优先”等西方教学理念的推崇,一种倡导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变革路径便凸显了出来。有学者提出:“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引,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依赖自己的实践经验,遵循日常经验的惯例,对教学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仍然可以出现成功案例。这些成功的案例在国内有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教学’和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实验’等;在国外有泰勒(ralphtyler)的‘八年研究’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等。”作为一种与“理念先行”不同的改革思路,“技术先行”的改革路径也许更加可行。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的转型。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面临的困难以及遭遇到的阻力都空前加大,一些重大的、关涉全局的问题逐渐地凸显和浮现出112来。诸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如何落实、赋予教师课程权力如何兑现、课程评价乃至改革该走向何方等重大课题,仅仅靠一线教师的技术摸索与实践经验是难以解决的。因此,不同于浅水区的我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体验,处于深水区、要啃“硬骨头”的我们显然更需要动力的集聚、共识的凝结和理念的引导。这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良好的顶层设计、先进的改革理念、充足的改革动力“能够为教学实践和一线教师提供有力的行动线路与高明的改革图景,让教学改革能够稳步、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因此,在改革已然迈入深水区的当下,我们在为实践方面让渡出足够的权力与空间,让实践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充分参与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地培育和鼓励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通盘考量、重点突破、统筹规划等教学改革形式。放眼全球,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不论是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欧洲的《波伦尼亚进程》抑或是日本的《21世纪coe计划》,由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形式愈来愈成为破除本国教学之痼疾、汲取他国教学之精髓、把控教学改革之潮流的普遍做法。为此,我们不能无视当前世界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以免再次隔离或者落后于世界改革潮流。

四、结语。

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英国课程论研究者斯腾豪斯曾阐释:“课程改革究其本质是人的变革。”其所谓的人的变革,大抵指的是人的理念的革新。相对于技术改良来说,人的理念的革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正是这种难以即时完成的革新,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的、彻底的变革。技术的改良倘若不以理念的革新为前提,便会将教学中的人紧紧束缚在“工具性”的角色上,更容易导致所谓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有形无实。“合作变成合坐”“伪生成”“乱生成”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异化,都是其结出的恶果。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的不是从理念推广到技术提升的转向,而是要遵循“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的变革路径。

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九

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那关于冷门现当代论文选题是怎样的?下面一起了解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接受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是应届毕业生针对某一选题,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论文的形式把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学术见解反映其中的论述性文章。

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如何完成论文,都是十分关心,而且常常心中没底。

有些学生不知该如何对论文做选题,更多的学生则是对毕业论文写作到底有什么要求不清楚,不知从何下手,常常为毕业论文发愁。

毕业论文的写作确实对学生是一种挑战。

因此,探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思路,提出规范的写作技巧及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毕业论文选题思路。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工作。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

所以对一个初学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确定好选题,更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

除了要考虑有无社会价值(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来做选题)、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资料来源的难易程度、时间上的保证等因素外,一个论文选题的确定有它的思路:

关资料信息出现;二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于这类问题,你有切身的感受;三是一旦你写得好就有机会被有关报纸、杂志采纳。

其缺点是,一个选题有许多学生选,大家搜集资料的来源差不多,写出来的文章七拼八凑,从内容到结构都差不多,难出新意。

指导老师看到这类文章自然不可能给出好成绩。

从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搜集资料的来源有网络、杂志,文章中使用的案例也差不多,照搬照抄的为多数,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

品牌研究是前几年最热门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太多,你就很难有自己新的观点。

当然,在这个选题下,你从另一个角度(不要与多数论文的角度一样),对标题重新设计,内容突出现在企业最关心品牌的问题作更深人的探讨,穿插具说服力的案例,也许会是一篇好文章。

冷门选题也是相对而言的,对学生来说,也就是选得少或不选,资料搜集较难的选题,但也必须具有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指脱离经济生活,太陈旧的选题。

如笔者去年出版了《招商学》一书。

我们在做这么一个选题时,就发现几年来全国招商引资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市场上描写招商引资工作的书也有,但极少,各地招商引资以各部门为主都编辑了手册,但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尚没有;同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各招商引资机构缺的就是这样一本,能够指导他们具体工作的工具类性质的书。

招商引资机构有许多的实例,但很少有人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一年中,搜集资料的困难太多了,似无资料可搜集,只能从边缘学科中去参考和借鉴。

因此,选择这一类“冷门”的选题更容易获得写作上的成功。

是选“热门”选题,还是选“冷门”选题,这要根据你自身的情况来定。

“冷门”选题搜集资料难,你会付出比别人多的劳动,但往往会有好的收获,即论文成绩高于别的同学。

2、大题与小题的选择。

大题涉及面广,可写的东西多,但不容易写深,四面出击,面面俱到,只能是泛泛而谈,也容易出现漏洞。

如在这个大选题下选一个小选题:中国企业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构想等就可将文章写得深入了。

小题虽然可集中精力,但也不能太小,没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又可能达不到毕业论文的要求(5,000字左右),从而把自己限制得太死,搜集起来的资料也没办法安排到文章中去。

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来说,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定不宜宽泛。

如“论企业改革”、“论国有企业改革”、“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由某某公司股份制改革谈起”。

这四个题目,一个比一个小,一个比一个具体。

相对而言,写作难易程度也一个比。

一个容易。

3、选题与实践的结合。

选题无非有二种情况:一是确定选题后搜集资料,有局限性(一般学校都这样要求);二是围绕某一方面,在占有资料基础上或有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小的选题(这种较科学和合理)。

如果你遵循正确的选题思路,确定好选题以后,开始搜集资料,撰写提纲,按要求写出论文固然最好,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你们的毕业论文实际上是在你们下个学期参与实习或实践,或就业一段时间后再完成,毕业前夕再交回学校。

这样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有的学生受到实际工作的启示,或受实习环境的影响,觉得原来在学校的选题太大难于写好,不如换一个小一点的题目,比较容易把握。

这就结合实际工作对选题作了变动,更具现实意义。

这时,学生应该主动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指导老师同意后再作变动。

作为指导老师,对于情况属实的,应鼓励学生,让学生写出更好的毕业论文。

如,有一位学生在一家外资企业实习,发现做好吸引外商投资工作对企业发展影响大,而当前这方面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探讨。

这就对自己原先的选题作了变动。

该学生对新的选题不仅感兴趣,而且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还得到企业老总的支持。

最后,该生的毕业论文既为企业老总出谋划策,又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当然,学生一旦确定选题后,没有特殊理由,一般不主张随意变动,因为选题变动太随意,学校不好管理,指导老师也没办法把握,而学生自己最终可能把握不好,失去成功写作论文的机会,即三心二意,时间浪费了,到最后一团槽。

笔者主张在大选题上再选小选题。

所以,学生在做选题时应选大一点的选题,待某一方面搜集好资料后,再做小选题,这样不容易把自己限定太死。

4、给论文列出一个时间表。

以3个月左右来按排论文写作的时间表。

开始动笔(2月底)。

完成第一稿(6周)。

导师审阅(1周)。

完成第二稿(3周)。

导师审阅(1周)。

完成第三稿(2周)。

导师审阅(1周)。

定稿(1周)。

二、论文结构的内容安排及各部分写作技巧。

1、标题设计。

有的同学把老师印制给你的选题即作标题,这样简单省事。

其实标题与选题是有区别的`:标题设计要吸引人,而选题无需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的标题给人的是第一印象,因此,要精心设计。

这就如男人和女人相对象,精心打扮自己努力给对方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一篇论文,有无兴趣让人读下去,题目十分重要。

标题是否吸引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指导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判定。

依据一个选题,论文写出来后,其标题存在3种情况:

(1)选题即标题,简单省事,但往往缺乏吸引力。

(2)标题太大,文章内容论述太浅,可改标题,使文与题更贴切些,否则,只有充实内容,增加文章篇幅。

如题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探索”一文,正文论述主要从企业文化概念引进回顾,到我国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总结,分成几个阶段,并论述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及典型经验,还有一系列统计数字。

整篇文章无对中国企业文化创新性的见解。

显然文与题不符,应改为“中国企业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

(3)围绕一个选题写出论文后,定题较困难,待文章完成第一稿后,再仔细定题。

大部分学生,通常采用的是“试论?”、“浅析?”、“??探索”、“??初探”,这样的标题无吸引力,而且显得论文档次较低,千篇一律,笔者建议尽量少用或不用。

2、论文摘要。

摘要是反映内容梗概,是供文献检索数据库做重复传播的情报资料,是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写作要规范,要求简洁明了,能概括地、不加注释地表述写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结果或结论。

摘要要不分段落,写法上提倡省略主语而节约文字,不宜用非公知的外语缩写语,要用通俗的语言。

3、关键词。

每篇论文(字数在4,000-8,000字之间),有关键词3-8个之间;一般5,000字左右的论文有3-4个关键词即可。

关键词一般是在论文题目或要点中反复出现的词。

4、引言或引论(即开头)。

这部分引导读者理解论文部分,其地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引起作者的重。

视。

引言即开头可以采用直接切入式(开门见山)和间接导入式(引用案例或从某事件谈起)的方法。

一般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宜采用直接切入式开头,间接导入式开头不易把握,容易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弄得不好,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破坏了整篇文章。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开头,其引言部分即开头的写作应当包括这么几个部分的内容应涉及到:

(1)为什么要选此论题?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有时还要简要介绍前人的研究状况;

(2)论文中主要应用了哪些理论,采用了哪种方法(如调查研究方法);。

(3)介绍论文包括哪些部分以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样会给读者一个论文整体印象;

(4)论文的贡献。

也就是说你写作此论文能给企业或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得到什么借鉴等。

5、正文的写作。

正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写作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论题集中,重点突出。

一篇论文应围绕论题展开不能写散了,因为毕竟篇幅有限,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主题写深写透。

要考虑什么内容该往上摆,什么内容不该往上摆。

如笔者去年指导的高职市场营销毕业班的一篇论文,其初稿有1万多字,洋洋洒洒。

但论文存在以下问题:只是对所有的相关案例进行罗列,没有自己的语言,而且内容太繁杂,不能突出主要论题。

同时,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每一段内容之间要各有侧重,不能来回交叉、重复。

笔者编审过的许多稿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语言啰唆,部分之间、每段之间反复重复其内容。

一般情况下,本领域所皆知的常识,不要再介绍。

一篇论文一般性论述应少一些,着重论述论题的重点。

如有一篇论文“论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其内容包括:什么叫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作用,如何组建企业集团,实践中要解决哪些问题,而论题的重点是企业集团制度的创新,而对如何创新则没有说清楚。

(2)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类论文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了大量案例的文章才更显生动,更具价值。

纯理论的经济类文章没有太大的应用价值,除非是创新理论和某一学科的工具书。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真实观。

·2017年中秋吟月原创诗话。

·黎族长篇小说创作探析。

·浅论黎族题材小说创作_局限中的轮回。

·当今。

散文。

创作的一些现象与反思。

·浅谈网络文学与时代文学的发展。

·论温建生诗歌中的“火车情结”

·在想象中创作:黄礼孩诗歌艺术浅论。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一

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凤凰涅槃》、《再别康桥》等经典作品时,学生总能够被作品中的优美意境、生动的形象、气势磅礴的语言和高尚的生活趣味等感动,进而得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调节,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二)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审美和认知双重功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之为文学界的百科全书,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在审美过程中得以实现。这种实现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对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面貌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本质规律的深化认知。就以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其根植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思想倾向,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由衷的向往和追求,能够加深对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知和认同感。例如在具体分析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药》,巴金的《寒夜》等作品时,学生就能够在体会作品内涵的和接受作品精神教育的同时,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新民主主义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文学作品的核心教育功能。

我国古代文学特别重视教育性,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倾向、精神意志品格等产生影响,人们将文学作品称之为精神食粮就是对其教育性质的最生动表述。高尔基曾经对文学的教育意义进行分析,认为文学的本质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读者正确的认识自己,进而提高其生活的信心,产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和勇气。这表现出对现代文学作品教育意义的深刻阐述,简单的说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在精神层面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转移人的心理倾向,促使人焕发出一定的精神面貌。综上所述,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对我国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现阶段应该加强对现代文学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充分挖掘其教育功用,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二

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且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变迁的每一个时代中,都出现过文人墨客致力于研究中国的文学思潮。然而现当代的文学思潮过于依赖历史,僵化的思维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并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本文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存在的问题出发讨论,提出了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策略,希望能为该方面提供帮助。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学潮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其发展受到政治以及社会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文学创作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模式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重构文学思潮史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想要促使文学思潮史持续发展,相关者在构建的时候,必须尊重文学作品本身,在充分考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1。叙述方式墨守成规。对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先宏观整体(不涉及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是我国文学思潮史最常采取的叙述模式;再对比今夕写作的环境、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文学作品本身”的模式,文学思潮史被圈定在这样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很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文学思潮史叙述模式是人们经过长时间总结、归纳出的既定模式,是前人叙述思路的模板,具备一定的先进性。然而正是这种“先进因素”的存在导致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叙述方式仍然建立在现有的文学思潮史叙述基础上,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继而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拓展与发展。

2。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缺乏创新。因为编写文学思潮史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学史家,这些“大家”们熟知某些时段的文学作品、文学创造理论,正是这些思维主导了他们的编著思想,使他们认为文学主体与文学形式是构成文学创造思想的两个因素,文学形式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于文学创造。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文学史家在编著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尽管20世纪文学界就已经发现了这种问题,也就解决此问题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运动,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新的文学思潮史分析了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以及文学作品的成就,然而作品的个性却被一笔带过,严重者甚至完全被忽略。

1。从作品的风格地位出发讨论。20世纪早期,学者们在研究文学思潮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将“作品作者”当成重点,研究围绕着作者的背景、环境展开,详细地罗列了这些内容之后才会延展至作品本身,开始分析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文本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作家中心”的写作模式,作品本身的特点、个性难以展现,文学思潮变成了舍本逐末的“架子工程”。基于以上,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关注点应被放在文学作品本身上,从作品本身出发,研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力,充分的感悟作品内部蕴藏的意义、精神,尽可能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主观的、过度的、片面的“替作者”阐释作品的外部特征。例如,在论述《阿q正传》时,应以小说的艺术成就为始论点,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讽刺、议论以及古典与文言句式杂糅方面,再研究主人翁的性格、形象,联系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再在最后的阶段内指出小说的内涵及作者想要唤醒民族的英雄血性。

2。从宏观角度出发分类文学思潮。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和著作都以时间为论述的轴线,这种论述方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方便人们快速的查找相对应的时间、历史、事件。然而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论述模式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因为太过于看重时间的先后顺序,因而极易导致社会史与文学思潮史相混淆,并最终使后者变为社会史的“复述”。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著作人应立足于宏观角度,分类文学思潮,使得文学思潮能够形成“块状结构”,继而能够专题化。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应从追求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感性价值出发,利用作品内容展示历史、时代的变迁、发展,并揭示人性的发展历程,这样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科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3。兼顾各种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需要兼顾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思潮,继而形成互补的发展生态以及呼应的叙述张力。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在论述具体的某个思潮的时候,要严格的遵循历史的流动发展规律,按时间顺序描述作品,自然而然的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而不是以论述社会史为方法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4。打破文学研究中惯用的文学史概念。虽然惯用的文学史概念与文学史的论述模式一样具备某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在现阶段已经展示出了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以全面了解现有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和作者环境,然后采用全新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打破原有的概念体系约束,进而更加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思潮史独具特色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构建离不开敢于打破现有文学史的勇气、意识,要在充分尊重作品本身,尊重时代背景、尊重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以“异文体同”思潮的概念为借鉴依据,构建专题化的文化思潮总体框架以及新的思潮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流行线索,也才能实现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三

首先,设想一下,如果是从文学回到文学,也就是通过阅读,进入到文学中去,然后一直停留在文学作品当中,不做任何的跳跃或者提升,那就意味着阅读的过程,深思的过程没有任何的升华,只是在文学的狭小范围内做自我瞩目。只能封存在狭小的分析文学作品中分析内容,分析人物,分析故事结构,最终落到文学的故事性,而不是社会性和哲学性。然而,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所写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了讲一个故事。文学作品则是作家发泄自己,表达自己的工具,也是读者关照自己内心的窗口,是一种可以让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精神,甚至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和超越的媒介。既然是这样一种媒介,它就注定不会为了故事而故事,这也是千百年来西方各种文学流派在叙事方式上诸多争执的理由之一。而这些流派的发展又都和历史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文学的发展脚步与人类个体甚至群体的发展脚步相一致。

早期人类从蒙昧中来,建立社会,建立秩序,因为秩序与结构的初建,显得格外的严谨与规范,人们也没有太多的未来可以预测,也没有太多的横向思路可以发展。所以早期的文学形式也是以讲究理性,秩序的古典主义为主。古典主义通过对宏伟壮丽的,有秩序有组织有结构的社会进行叙述,从而达到文学的最初模样,也即初始模样,中规中矩。而古典主义之后,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兴起,激进的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保守的人们则感到失望,从而引发了浓浓的怀旧情绪,怀念就有的封建制度下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希望也好,失望也罢,人们在经济水平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刺激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热望,对社会有了更高的理想,人们渴望摆脱旧有社会的束缚,旧有体制和理念的约束,渴望进入一种新的状态。

而此时的人类社会也发展了一段时间,正如人类个体进入青春期一样,人类整体也进入青春期,进入梦想勃发的状态,于是浪漫主义兴起,浪漫主义的浪漫情怀,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完美社会的假想都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状态,也符合人类群体走到青春期时的精神状态。然而,理想总会破灭,人总会长大,理想破灭之后,就会看清现实,就会明白现实的含义和存活的最本质的状态,正如人到中年,不复青年时的热忱,不再有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不再有青年时的热血沸腾,不再有青年时的不合实际的幻想,遐想,异想天开,转而变得现实,变得看得清现实生活的直白状态,懂得并且明白许多事情,永远得不到,永远求不来。

人类社会从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正如人从十几岁二十岁的浪漫转到了三十岁的现实一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浪漫主义如同在天上飞,现实主义在地上跑,而自然主义则是在地窖中蜷缩。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却比现实走得更远,更惨,更悲痛。人虽现实,却仍然在生活中苦苦寻觅,到四十几岁,方才发现一切的一切,梦想也好,生活也罢,都已支离破碎,人到四十岁,仍然一事无成,便会焦虑,便会考虑生死,便有了在存活与死亡之间的跌宕摇摆,犹豫不决,人类到了中后期,也会如此,经历了古典主义的华美、浪漫主义的自由、现实主义的悲戚,终于走到如同个体四十岁左右的年纪,已经对生活彻底绝望,有种生死难以揣测的感觉,终于开始考虑死亡的理由,考虑死亡的作用,死亡的价值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开。

此时的`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发展,不仅转变了西方人的命运,也转变了东方人的命运,并且永久地转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大命运,人在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机械的冰冷,而不是手工作坊里人与人相接触,相交流的温情。机械化的社会节省了人力成本,节约了劳动力,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道围墙,一道看不见,却也冲不破的围墙,在这围墙的两侧,不同的人们在各自生活,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精神就越来越容易孤独异化,在加之人类社会走到这个程度,刚好也是如同个体般四十多岁的焦虑的年龄,所以西方社会整体的这种焦虑感变得灼灼燃烧,这种焦虑感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这种文学是以描述人的精神的孤独异化为主体,从过去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那种描述外界世界的叙述中摆脱出来,进而描述人类内心世界,描述内心世界的寂寞苦楚,无依无靠,无可依赖的存活状态。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这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视正是在物质大发展的前提下展开的。所谓"盛世兴文",正是经济基础稳固,人才能更多的关注上层建筑,关注文学艺术,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境界。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四

《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

小说对阿q饱受摧残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给以有力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的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热烈愿望。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始终是把暴露国民性的痼疾作为《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意在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改造国民性。

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贪腐无能,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畸形,畸形的社会必然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

《阿q正传》所选择环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滋生和传染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从而形成。

阿q的生活、生存方式是卑琐陋劣的,无不一一在展现着一个国民的的劣根性。

在卑琐陋劣常态的生活方式下,阿q做稳了奴隶,在自己的小满足里不自觉地活着。

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

而在这种情况下,阿q似乎看不懂、摸不清真心还是假意,只觉得高兴。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五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真实观。

·2017年中秋吟月原创诗话。

·黎族长篇小说创作探析。

·浅论黎族题材小说创作_局限中的轮回。

·当今。

散文。

创作的一些现象与反思。

·浅谈网络文学与时代文学的发展。

·论温建生诗歌中的“火车情结”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六

在今天,图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甚至有人宣称我们的世界就是个图像世界,海德格尔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预示着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所以,把今天的时代称为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并不为过。

自然,我们的文学也难逃图像的侵袭。

因此,不少的文学理论研究者谈“图”色变,认为文学正在被大规模地图像化,而原本属于文学的领域正逐渐被图像蚕食鲸吞。

有些悲观的学者甚至抛出了“文学消亡”的论调,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附和。

这里,显然是把图像作为文学的发展的消极因素来看待的,把图像看作是文学的对立面。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图像文化的出现对于文学自身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图像文化的出现来更好的促进文学的发展。

法国文论家热奈特曾提出“副文本”的概念,用以指称封面、插图、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正文本”之外的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将这些“附属物”正式纳入文学研究领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292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