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某种意义。总结需要客观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表现,避免过于主观。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一
(2010至2011上学期)。
六年级数学学科教师:高春枝。
学习。
内容位置。
学习。
目
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难。
点及。
突破。
措施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课前。
准备。
导学案设计个性化设计。
预
习
学
3、用例1中表示班上同学所在位置的方法,表示出例2中的示意图上各场馆的位置。
自
主
乐
学
合
作
交
流1、学习例1。
小组合作学习。
(1)、如果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先说列后说行)。
(3)××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4)通过学习例1,你得出了什么结论?(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两个数据,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2、学习例2。
(1)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
(2)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3)小组合作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3、练习。
(1)同桌合作,一个说出班内某个同学的名字,另一个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3)练习一第3、4、6题。
检
测
反
馈1、小明在教室的位置是(3,4),他在左边同学的位置是(),右边同学的位置是(),前面同学的位置是(),后面同学的位置是()。
课
外
拓
展作业:练习一第1、2、5、7、8题。
教
学
反
思
审核人: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二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1.导入:
《孙子算经》中记载有这样的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向学生解释题意。
2.新授:
(1)复习用列表法解。
鸡只数。
兔只数。
脚总数。
1
34。
2+4*34=138。
2
33。
2*2+4*33=136。
23。
12。
2*23+4*12=94。
师引导学生得出此方法比较繁琐,特别是数目较大的,要试多次。
(2)复习假设法解题。
(b.)师引导学生得出:是由于35只里有一些是鸡,而每只鸡只有两只脚,比每只兔子少2只脚。
(d)师要求学生自行列出综合算式。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3)列方程解题。
(a.)师引导:笼里有35只鸡和兔,一共有脚94只。
板书:鸡的脚数+兔的脚数=一共有脚94只。
(b.)分析:由于题中鸡和兔的只数是要求的问题,我们无法得出具体的数字,也不能得出鸡和兔的脚数,但我们可以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
板书:解:设有鸡x只,那么有兔(35-x)只。
画表:。
只数。
每只脚数。
脚总数。
鸡
x
2
2x。
兔
35-x。
4
4(35-x)。
板书:鸡的脚数+兔的脚数=一共有脚94只。
2x4(35-x)94。
即:2x+4(35-x)=94。
(d)解答。
学生自行解方程,师巡视解答过程,如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特别要提醒学生要写答句。
(e)师生总结:
此类数量关系中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可以先设其中一个为x,另一个用含有x的代数式来表示,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答。
3作业练习:
(提示:李老师和43位学生一共有44人)。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诗歌,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配插图,增强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
2、在搜集到的诗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个性化鉴赏。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3、练写诗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2、学写诗歌。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叩响诗歌的大门,与大诗人交朋友,与诗同行,进一步提高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板书:与诗同行)。
(二)诗歌鉴赏。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搜集了很多诗歌,有些同学甚至还把自己搜集到的诗歌背了下来,这种学习热情真令人感动。那么,在你搜集到的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呢?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生自由答)。
你们怎么理解呢?(生浅谈)。
师:诗歌,谱上曲便是一首歌,它具有一定的押韵、优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现在,在小组里交换读一读你搜集到的诗歌,你觉得哪一首诗在节奏、押韵方面处理得很好?(小组交换读,自由谈)。
师: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他曾经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到日本访问时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日本的友人与诗人送别的情景,诗人用几句话,抓住最富有日本女性特点的温柔娇羞的神态来描画,表现了对日本女郎的由衷赞美。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莎扬娜拉……。
----徐志摩。
1、你觉得哪一句诗最具音乐美呢?(生答)。
2、这首诗的用词非常讲究,娇羞与忧愁就是很巧妙的押韵,同时“道一声珍重”在诗中出现了几次,达到了反复吟咏的效果。在歌曲中,我们也常常唱到某一句歌词,反复唱几次,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3、这么优美这么浪漫的诗,我们要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读出他的音乐美。
4、我要听出“反复叮咛,一遍又一遍的向诗人道珍重”读出依依不舍。
师: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除了音乐美,诗歌这种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对,它的断句分行,所以诗歌也被称为“长短句”。这也就是指诗歌的建筑美。
5、建筑美。
师:一首好诗,会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分行断句,在你搜集到的诗歌中,读一读,哪一。
首诗最具建筑美?(生答)。
师:有很多诗人,喜欢追求新奇巧妙,把诗设计成不同的形式,老师这里就有一首宝塔诗,你能读懂吗?试着登山的方法读,就像沿着小路蜿蜒而上。
(读宝塔诗)。
开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6、绘画美。
其实,不管建筑美也好,音乐美也好,一首真正的好诗,应该具有优美的意境,这也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绘画美”。他认为,一首诗的辞藻最重要,要有色彩感,美感。昨天同学们都给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了插图,现在你能说说,那首诗能把你带到诗情画意的境界里?(生答)。
(生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读完这首诗,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样的画面?(生答)。
师:老师也很喜欢海子的这首诗歌,所以读着读着,也忍不住画了一幅画,尤其是这两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这些优美的诗歌,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啊!
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好吗?
小结:今天,我们交流了很多诗歌,认识了不少诗人,同时更认识了诗歌的一种审美角度,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如果今后大家还有兴趣,读更多的诗,你们也会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
(三)学做小诗人。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带着一颗诗心,一双慧眼,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你是否发现,我们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事物呢?比如---(取出墨汁,演示墨的变化)你看到它,觉得它象什么?(生答)。
看到它,你联想到什么?
我们也可以象大诗人一样,用细腻的语言描绘我们看到的这一切,用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表达心中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当一回小诗人吧!你可以看视频,写一写“墨”给你来来的想象,也可以写大自然的一阵风,一场雨,一棵树,一朵花。开始动笔吧!(播放墨韵视频,在音乐中练笔)。
10分钟练笔。
写完先在小组交流。选出一首较好的,集体评议,提醒学生以三美主张这个角度评。
师出示自己写的诗歌。学生评议。
墨
在古典的深处奔涌。
丝丝缕缕浓淡相宜。
氤氲在司马迁的竹简。
曹雪芹的丝帛。
它是。
王冕洗砚池上飘来的一瓣梅香。
是古老的京剧的一张脸谱。
长须伴随着密集的鼓点飞舞。
细笔勾画的柳眉。
任是无情也动人。
渺渺天地。
黑白分明。
泼墨,泼墨。
凝成历史的烟云飞沫。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上完了这节课,课后你想做什么?或者说想给自己布置一道怎样的作业呢?(生答)激发学生编辑诗集。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四
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课本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了解统计在世纪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出示课本第106页上面的情景图。
提问:这是六(1)班同学进行课外活动的情况,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哪些运动项目?进入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利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投影出示条形统计图。(课本第106页)。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提问:
1.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明确:
1.六(1)班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是12人。
六(1)班喜欢足球的人数是8人。
六(1)班喜欢跳绳的人数是6人。……。
2.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同学们喜欢每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四、讨论发现:
投影出示扇形统计图。(课本第107页)。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试归纳其特点。
明确:
(学生分组讨论,各方阵代表回答。)。
1.占30%。
2.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从扇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7页的“做一做”。学生板书演示。
六、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五第1、2、3题。
第二课时:合理存款。
教学内容:合理存款。课本第110、1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重点难点:
1.认真的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1.分别说明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及利息税?
2.如何求利息?
明确: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进入课题:合理存款。
二、展示学习目标:
巩固复习百分数,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储蓄的几种方法。(学生阅读)。
1.存款。
按银行的规定:一般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种。定期存款一般期限为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四种。按国家规定都要缴纳20%的利息所得税。
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单位:年息%。
存期利率。
零存整取。
存本取息存期利率。
定
期
整存整取三个月1.71一年1.71。
六个月2.07三年2.07。
一年2.25五年2.25。
二年2.70。
三年。
3.24。
活期利率0.72。
五年3.60保值贴补率0.00。
2.教育储蓄。
3.国债。
四、讨论发现:
出示例题:妈妈准备给儿子存1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怎样存款收益最大呢?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组讨论,哪种方案实得利息高?
如果选择定期储蓄存款,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案。
方案一:先存三年,再存三年。
方案二:先存一年,再存五年或先存五年,再存一年。
方案三:两年一存,存三次。
3.你能给妈妈提出什么建议?你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各小组汇报。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到期收入。
1
2
3
……。
五、巩固练习:
王老师有现金3万元,要定期存入银行,存两年,请你设计两种方案,并分别计算每种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存款期限年利率。
一年定期2.25%。
二年定期2.70%。
三年定期6.24%。
五年定期3.60%。
利息税20%。
六、作业安排: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年利率3.33%,到期缴纳利息税5%。
银行存款定期三年:年利率5.40%,到期缴纳利息税5%。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年利率5.74%,到期不缴纳利息税。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五
一、导课:诗歌是中国的文学之瑰宝,从上周开始,我们就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开始了“与诗同行的日子”。我们共同在诗海中徜徉,共同在诗海中拾贝,一路同行,留下了一串串快乐的音符。
二、精彩回放与诗同行。
1、复习要求:快速浏览《与诗同行》几篇课文,注意每篇文章中的“泡泡语”
三、补充资料给诗加腰的作诗方法。
1、习题法2、依句法3、依韵法4、推敲法5、反意法……。
读诗的方法。
1、联系生活读古诗,就容易读懂诗意。
2、读诗时将诗句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图画,这样就能进入诗的境界里。
3、拿不同的诗对比读,在比较中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考考你,相信自己。
让学生仔细观察配套练习题《与诗同行》看看题型、内容、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基础知识题;应用练习题;课内外阅读拓展题)。
1、基础知识题(我会画我会补):认真;快速;准确。
2、方法与技能(我会写我会辨我能行):善思;灵活;正确。
3、课内外拓展(我会填阅读屋):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有些什么技巧和方法呢?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2、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4、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上下联系。联系生活。立足中心。
5、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知识竞赛。
1.填颜色:
(1)_________日依山尽,_______河入海流。
(2)日暮_______山远,天寒_______屋贫。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_______桔_______时。
2.填数字:
(1)飞流直下_______尺,疑是银河落_______天。
(2)朝辞白帝彩云间,_______里江陵_______日还。
(3)碧玉妆成_______树高,_______条垂下绿丝绦。
3.填植物: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__村。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口_______别样红。
写出含有下面字的诗句(12分)。
1、月:“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
3、雨:“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写诗句。
(1)描写山水的有关诗句:
(2)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
(3)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
(4)反映边疆将士的有关诗句:
(5)表现爱国主义的有关诗句:
学生感情诵读自己写的诗歌。
五、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就是那大海中的朵朵浪花,装扮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起读诗,读书,读人生。可谓:诗行碧波上,人在书中游。腹有诗书气自华,发奋学习强中华。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六
《穷人》这片课文很久以来就入选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我小学的时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曾经被文章中的渔夫和桑娜深深地打动过。这篇文章有点长,记得以前老师要我们课堂上读课文,基本读完课文再认识一下生字词,一堂课就过去了。还记得老师要我们分段,写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复述课文。这篇课文我的老师足足上了四节课。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对本课设计旨在“删繁就简”,力争在最短的时间能理清课文脉络,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整个课堂,我紧紧抓住“穷”字深入学习,他们什么地方“穷”?为什么穷?为什么又可以说不穷?可以使学生借机了解时代背景和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又通过重点词句的阅读思考很快抓住人物高尚品质,玩味课文语言,体会用词造句的生动准确,学习作者通过平实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与学生一起理解、赏析、朗读文中的词句,打破了传统的分段式教学程式,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样会有助于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
导入部分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环境、心理和语言的环节可以灵活调换。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还是从“穷”字入手,紧扣文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比出了那些腐化堕落的所谓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穷人。
本来想再拓展部分设计让学生续写,考虑到时间关系,再者我也想锻炼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将这部分改成了学生说话,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为以后的续写做好了铺垫。
我对课件的设计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抛却了哗众取宠的花哨的东西,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部分,形象直观地展示了重点句段,由点及面,力图学生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方面能做到得心应手。
考虑到时间掌握的不确定性,所以我在课堂结束部分设计了课件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曲,让学生在欣赏歌曲后再读课文,这样做在于使学生情感得到深华,促进他们做到感情朗读。
有人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谁的课就是标准就是典范,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满怀希望能上出好的效果,但是,理论和现实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在座的同仁能对我今天的课多提宝贵意见,我将感激不尽!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七
本单元主要包括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通过熟悉的事例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会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描述。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和刚刚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素材,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之后,对已经学过的三类统计图进行整体性的回顾,使学生学会根据统计目的,结合不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描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使学生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3.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统计表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8~9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培养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扇形统计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对它了解了多少?
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我国居民平均月膳食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它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你还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点击出现相关内容。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发现,生活中有时用扇形统计图,有时用条形统计图,还有用到折线统计图的情况。那么人们在选择统计图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3.揭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板书)。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八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九
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重点分析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积累鲁迅的名言。
难点分析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积累鲁迅的名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自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指名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
y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组织学生自读。指名读。
2、引导理解重点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指导朗读。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问题。
4、布置作业。
1、听教师导入。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4、听教师小结。
5、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和教师一起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6、学生自读。
7、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8、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9、展示课外搜集的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10、听教师引入。
11、学生自读。指名读。
12、思考: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13、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十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十一
密切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这则童话故事,体会童话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学会“嗅、舔、逆”3个生字;认识“蔷、薇、棘、逆”4个生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则童话故事,体会童话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兔子信息传递的方式,体会破耳兔一家的信息传递与它们的生存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通过预习,你知道文题中的‘嗵嗵’是指什么吗?自然界里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传递讯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兔子是怎样生存和传递信息的。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三、自学生字。
学生学习生字,教师巡视,有问题可以提出。
字音:荆棘。
字形:嗅舔。
四、朗读课文,关注内容。
1.莫利妈妈最初教给孩子什么,等它长大了之后又教给他什么?
2.课文重点写的是哪部分内容呢?
3.莫利妈妈教给破耳的信号有哪些?
5.学生讨论:破耳兔一家的信息传递与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怎样的关系?
五、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分角色朗读课文,你从不同人物的语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查找其他动物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复述内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莫利妈妈教给破耳兔的信号有哪些?
二、莫利妈妈和破耳兔出行时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尝试着把这些情景表演一下。
三、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传递信息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四、作业。
请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破耳兔的一家》这本书。
我所讲的是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嗵嗵”》一课。它是一篇动物小说的节选,向我们介绍了莫利妈妈教给破耳兔传递信息和避开敌人的方式,包括用后腿敲击地面的“嗵嗵”声、嗅气味以及“逆行”三种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本课,我紧紧地围绕着这个重点开展了教学。
首先,我采取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学生学习“嗵嗵”这一传递信息方式时,我采用了“浏览”这一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抓住文中自己最想了解的信息,并做简单的批注和圈画;学习其他生存本领时,引导学生用默读的方式开展批注式阅读,使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对文本的语言、内容、思想感情、重点词句等方面,在感悟处,矛盾处,困惑处等地方,用线条符号或语言文字加以标记,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培养学生读思结合、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满足了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促使个体品质的发展。
其次,我本着精选内容、朴实阅读的宗旨。在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提倡简洁朴实,去掉花架子,以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基本的活动为主,通过朗读、默读、浏览等方式有层次的阅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在读的训练过程中注重指导与评价的作用,力求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然后是对于扩展阅读面的培养。《课标》中对于课外阅读总量的提示是不少于25万字。那么,教师在课上通过文本这个载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本课中我非常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动物小说,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作为主线,紧紧抓住文本特点,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文章的有趣,动物传递信息的奇妙,形成积极地阅读心理,走进名著。
还有就是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适用于每节课的一点小思考。如果想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语文学习中,教师也应该抓住每个学习契机进行引导和训练。例如本课中,利用换词、品词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还有首尾照应写作手法的学习;感受标点符号的精妙;“逆”字的扩词、扩句训练等,都是语言文字学习感受的良好切入点。
最后,我也极力正确地处理语文学科与其他区学科的关系。这篇文章涉及科学知识,教学中我也向其他动物传递信息和摆脱敌人的方式进行了拓展交流。但是为了避免上成科学小品文,我更注重语言文字,关注文本的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是如何向读者介绍兔子传递信息和摆脱敌人的方式的,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生命不息,学习不停。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会不断的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积累经验,勇于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十二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重点分析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难点分析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
2、教师小结: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然而,事隔,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读诗。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组织全班齐读诗歌。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布置自学题目,小组合作自学课文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指导朗读。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引导说话。
布置作业。
1、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2、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1、指名让学生朗诵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听教师小结。
3、齐读课题。
4、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5、学生读诗,师生评议(读的好不好?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不好?)。
6、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7、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8、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9、交流学习心得。
10、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1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13、课下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十三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分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分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随机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组织分段朗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启发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4、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5、引发思考,启发谈话。
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提出思考问题,并出示重点理解的句子。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疑问。
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3、组织学生做游戏。
1、随着教师的导入进入本课的学习。
2、全班齐读课题。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学生自读圈画,
5、质疑。(学生自读后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全班交流解决)。
6、完成练习:连线。
其间只知道。
无端稀奇。
素不知道如此。
如许从来不知道。
希奇其中。
单知道无缘无故。
7、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8、思考:“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9、思考并回答: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0、思考并回答: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1、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1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13、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十四
一本薄薄的书,一个多小时就读完了,这就是奥地利女作家艾迪特.施莱伯尔—维克写的《人鸦》,合上书,感觉作者写的很好。写出了儿童的心声。把握住了儿童的心理、语言、行为的描写。我最感兴趣是男孩变成乌鸦后的奇遇。
“咱们交换一下,你当乌鸦,我当儿童。”当那只乌鸦对男孩说这句话时,我一下子就感到很稀奇。男孩是否真的想当乌鸦他们之间一问一答,语言很幽默,当乌鸦就可以不用做算术题,可以飞,这对大多儿童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变乌鸦的过程也是很简单,我读到这里,也把那几句咒语读几遍,看看自己是否也能变成乌鸦。
作者幽默的语言随处可见。例如这句话“静悄悄者活得长!”我就很喜欢。
变成乌鸦的瑞夏德被两只乌鸦挟持到乌鸦群,却因为他没什么特长不被喜欢。当读到乌鸦的头领摇头说:“这里容不下我行我素的乌鸦!你需要群体,群体也需要你!”这些话看似简单,读着,就能体会到一些深奥的哲理被作者以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团结不仅仅是人类需要的一种品德,在乌鸦群中,这也十分重要。
“人鸦”瑞夏德继续在思考,自己以前是人,现在是一只乌鸦,他不断对比做男孩与做乌鸦的差别,时时怀念自己的家。
有一次乌鸦群被稻草人吓得不敢降落找食吃,瑞夏德知道那是农夫用来吓唬鸟儿们的稻草人,就勇敢地降落在稻草人肩膀上,这种行为表明他的内心还是一个男孩。
瑞夏德想保住他的记忆力,实际上是想记住那句咒语,好让自己能变回到男孩。当他找到鲁娜,说明自己的来意,鲁娜教他的办法是如何提高记忆力,并非我原先预测的,能帮助瑞夏德变回男孩子。
ufo真的来到了,瑞夏德看到的是奇怪的“鸟人”,这些“鸟人”对于人类的评价真的很到位,如:人类只不过找到了大秘密中的小部分,称为发明,他们的知识少得可怜,……胡乱发明,只会带来危险!“我为作者前瞻性的预言感到震惊,现在日本的核威胁,真的为人类的将来感到害怕。瑞夏德问的问题:”变回人能做什么呢“一个人,加上一个人,再加上一个人,谁改变了自己,谁就改变了世界!”这些哲理,如果单调地说教,谁也不喜欢听,单作者把它与ufo结合起来,小孩子们就再无形中接受了这些观点。
故事的高-潮是乌鸦群里的头领罗高被人类猎手打伤时,瑞夏德勇敢地表现,让我们感到更加喜爱。更惊奇地是他想法设法去找宠物医生,治疗罗高的伤。没见到罗高回来,乌鸦群以为瑞夏德背叛了他们,瑞夏德只好逃亡,等待罗高恢复健康。瑞夏德做记号等待罗高,最后用事实说明自己的清白,最终赢得了信任。
瑞夏德(现在的乌鸦)已经成长为勇敢的乌鸦,也是勇敢的男孩。当他从狐狸手底下救起小矮人,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童话里的小矮人,这次经历,让瑞夏德懂得了关于友谊的真谛:“友谊之火是不会烧伤手的!”
最后瑞夏德决定变回人,头领罗高指点他去找拉姆赛斯,一只白乌鸦。瑞夏德又费劲周折,忘记恐惧,抓住机遇,终于在白乌鸦的帮助下,凭借一根白色羽毛,背诵了那段咒语后,瑞夏德终于变回了男孩。
合上书,我感觉很轻松,小时候、成长中的种.种乐趣浮现在眼前。本书将人与乌鸦,乌鸦与人;人变成了乌鸦,乌鸦变成了人后的思想改变,思想的进步。这些角色的变换,有磨难,有冒险,有幻想,把孩子们最关心的一些话题给予解答。
读着这本书,我的心又回到童年。也许夜里我就会长满羽毛,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3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