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案(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5:18:12
中学生物教案(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5 05:18:12     小编:书香墨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中学生物教案篇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以及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值这两部分内容,知道真核细胞有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一下真核生物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丝分裂这部分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4、有丝分裂的意义

好,时间到!下面请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学生回答)

恩,很好!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板书: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就不具有细胞周期。其次,是从分裂完成时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我们如果在细胞周期图上标出甲乙这两个点的话,那么细胞分裂间期也就是从乙到甲的这一段,甲到乙的这一段表示细胞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乙到甲再到乙的整个阶段。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这张表格显示的是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同学们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分析一下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恩,我刚才听到有的同学说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没错,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另外,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比如说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7。3小时,而人的肝细胞细胞周期为22个小时。

下面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这幅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的模式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各时期细胞的变化,尤其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内讨论,总结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十分钟后我们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好,刚才老师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看到大家都很积极的参与,那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呢?好,这位同学!(伸手示意)恩,总结的很好,请坐!还有哪个小组对他们的总结有补充的?或者说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的吗?好,那位同学!恩,非常好,请坐!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归纳一下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检测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全面准确。

首先看一下分裂间期细胞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左右两幅图,我们发现,细胞核内染色质发生了变化,右图中的每个染色质都包含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实质上,这是染色质复制的结果。之前我们在学习细胞核的结构时,讲到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所以染色质的复制实质上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分裂间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另外,间期细胞还存在适度的生长。那么间期染色质复制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这个是正常情况下的染色体(实际情况是以染色质丝的状态存在),这个是细胞分裂时才出现的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的1个染色体含有1个dna,经过复制,dna数目加倍,变成两个。这里,同学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的数目,也就是说当我们看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或者染色质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数有多少个着丝点。所以,复制前后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变的。归纳一下就是,每个染色质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细胞中dna数目加倍,染色质数目不变。

有丝分裂的前期,我们首先来看染色质的变化,比较前后两幅图,我们会发现,前期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这是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的结果。另外前期细胞中的核膜、核仁消失了,而且从细胞两端发出了很多丝状结构,我们把这种丝状结构称为纺锤丝,众多的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我们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前期的特点,那就是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这里,老师教给大家四句口诀,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分裂前期的口诀为“膜仁消失显两体”。膜仁指核膜和核仁,两体指染色体和纺锤体。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点主要在于染色体的变化,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一个与纺锤体纵轴相垂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是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板状结构的存在。另外,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那么中期特点的记忆口诀是什么呢?“形定数晰赤道齐”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平均分为两组,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两极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而且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每条姐妹染色单体称为一条子染色体,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点裂数加均两极”

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这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归纳一下,分裂末期的特点有三点:

1、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2、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丝状的染色质3、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指的是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两现指的是核膜核仁重现,重开始是指新形成的子细胞大多数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学习完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同学们参照这幅图,比较一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哪些不同点,我们找同学来说一下他有什么发现?(同学回答)恩,请坐,这位同学说他发现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多出来两个中心体,还发现动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板。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点有两个,分别在前期和末期:首先,前期中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在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就形成了纺锤体。而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其次,在分裂末期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把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经过染色体的复制,使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再经过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由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所以说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中学生物教案篇二

a、血小板b、血浆c、红细胞d、白细胞。

2、某人手指不慎划破出血,血液中与止血和避免发炎有关的是()。

a、血小板、血浆b、血小板、白细胞。

c、红细胞、血浆d、白细胞、血浆。

3、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a、蛋白质b、无机盐c、水d、葡萄糖。

4、人们在患有急性炎症验血时,往往会发现血液中增多的是()。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红蛋白。

5、血液里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会引起()。

a、缺钙b、营养不良c、发炎d、贫血。

中学生物教案篇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中学生物教案篇四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人教社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血液,立足于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小肠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不能进行直接交换,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才能完成,而运输是靠血液的流动来实现的。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倡导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要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要有质疑精神。

(2)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体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实施策略。

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见血的经历,对血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因此,要重在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重在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观看课件——繁忙的交通运输线和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动画。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说出有关血液的知识。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教师:血浆里面溶有多种物质,请同学们看血浆成分示意图,看看主要含有那些物质?并通过成分推断—下血浆的主要功能。

学生:看图、分析、推断了解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分小组表演;要求头戴各自血细胞的模型,以各种形式介绍表演。配备了齐全的运输工具——红细胞,2设立了清除异物的特种部队——白细胞,3组成了养路队来保证运输路的完整——血小板。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化验单上的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课前各小组同学提交了你们在预习和查询资料中想到的一些问题,问题都很好,同学们的知识面广,有一些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解决,还有,些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

1、血液为什么会凝固?

2、发炎后流出的脓是死亡的白细胞吗?

3、白细胞多就是白血病吗?

4、血友病、血吸虫病、血癌都与血液有关吗?

学生:概括总结。

教师:我们对血液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想不想看看血液的真面目?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提出问题深化本节的内容。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了解骨髓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爰心的精神。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师生共同商讨解决书后练习。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具有了一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仅感受到血液为人类带来的一切,而且懂得要关爱身边的人热爱生命。

中学生物教案篇五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以及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值这两部分内容,知道真核细胞有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一下真核生物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丝分裂这部分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4、有丝分裂的意义。

好,时间到!下面请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学生回答)。

恩,很好!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板书: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就不具有细胞周期。其次,是从分裂完成时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我们如果在细胞周期图上标出甲乙这两个点的话,那么细胞分裂间期也就是从乙到甲的这一段,甲到乙的这一段表示细胞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乙到甲再到乙的整个阶段。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这张表格显示的是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同学们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分析一下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恩,我刚才听到有的同学说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没错,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另外,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比如说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7。3小时,而人的肝细胞细胞周期为22个小时。

下面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这幅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的模式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各时期细胞的变化,尤其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内讨论,总结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十分钟后我们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好,刚才老师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看到大家都很积极的参与,那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呢?好,这位同学!(伸手示意)恩,总结的很好,请坐!还有哪个小组对他们的总结有补充的?或者说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的吗?好,那位同学!恩,非常好,请坐!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归纳一下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检测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全面准确。

首先看一下分裂间期细胞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左右两幅图,我们发现,细胞核内染色质发生了变化,右图中的每个染色质都包含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实质上,这是染色质复制的结果。之前我们在学习细胞核的结构时,讲到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所以染色质的复制实质上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分裂间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另外,间期细胞还存在适度的生长。那么间期染色质复制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这个是正常情况下的染色体(实际情况是以染色质丝的状态存在),这个是细胞分裂时才出现的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的1个染色体含有1个dna,经过复制,dna数目加倍,变成两个。这里,同学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的数目,也就是说当我们看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或者染色质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数有多少个着丝点。所以,复制前后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变的。归纳一下就是,每个染色质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细胞中dna数目加倍,染色质数目不变。

有丝分裂的前期,我们首先来看染色质的变化,比较前后两幅图,我们会发现,前期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这是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的结果。另外前期细胞中的核膜、核仁消失了,而且从细胞两端发出了很多丝状结构,我们把这种丝状结构称为纺锤丝,众多的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我们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前期的特点,那就是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这里,老师教给大家四句口诀,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分裂前期的口诀为“膜仁消失显两体”。膜仁指核膜和核仁,两体指染色体和纺锤体。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点主要在于染色体的变化,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一个与纺锤体纵轴相垂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是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板状结构的存在。另外,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那么中期特点的记忆口诀是什么呢?“形定数晰赤道齐”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平均分为两组,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两极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而且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每条姐妹染色单体称为一条子染色体,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点裂数加均两极”

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这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归纳一下,分裂末期的特点有三点:

1、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2、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丝状的染色质3、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指的是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两现指的是核膜核仁重现,重开始是指新形成的子细胞大多数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学习完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同学们参照这幅图,比较一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哪些不同点,我们找同学来说一下他有什么发现?(同学回答)恩,请坐,这位同学说他发现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多出来两个中心体,还发现动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板。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点有两个,分别在前期和末期:首先,前期中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在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就形成了纺锤体。而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其次,在分裂末期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把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经过染色体的复制,使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再经过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由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所以说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中学生物教案篇六

一、活动背景泡菜、果酒、果醋等是以发酵方式加工制成的浸制品,成本低廉,营养卫生,风味可口,味道咸酸,口感脆嫩,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二、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校园生活,我校生物科组举行发酵食品的制作活动,促使学生学习生活更融洽和谐,进一步塑造良好的校园饮食文化,并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活动要求。

1.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加活动;

3.请参赛者自备纸张详细填写:姓名、班别、作品名称、制作过程、生产日期;

4.制作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卫生和安全。

四.活动评比时间------5月4日(周一)下午第三节课。

注:比赛将评比出一、二、三等奖,奖品丰厚;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发挥最好的水平。

中学生物教案篇七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本套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是以生态学为主线,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同时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能力体系,强调对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思维和应用等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是认识生命,这里总括地介绍了生命的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简要的介绍了生物学的来历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单元具体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和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同时用实验和演示的方法介绍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验证了生物体由器官和系统组成。这两单元内容不多,具有综合性,但必须要慎重对待,特别是要介绍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要讲究方式方法,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学习生物学状态,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第三单元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的内容较多,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详细的介绍了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这部份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难点。也是、本教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多运用生活实例,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第二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在这儿告诉我们了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第三部份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这部份是需要同学们多看课外资料,多观察生活环境,明确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

三、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法。

1、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外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参加工作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这两个观点的教育,要使学生理解现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动植物都是逐渐进化来的,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课外作业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要积极地自制直观教具,密切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要重视密切联系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补充讲述当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种类。

四、布置作业和单元测试。

配合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材课后设计的作业,不需要另外布置作业,以减轻学生负担。期中、期末之前各进行1次单元考试,第10周要进行期中复习。期中考试题不能出得太难,让好学的学生有较好的成绩。期末统考前要留有充分的复习时间。

五、课外兴趣活动。

为了加深和巩固本学科的知识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和倡导学生勘察本校园绿化状况,画出示意图,收集资料绘出设计校园绿化方案示意图。

中学生物教案篇八

知识目标:

1.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知道出血的初步护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知道止血带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毛细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热爱体育锻炼。

重点: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三种血管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学习了血液的组成,对于运输血液的管道并不陌生,但具体的特点以及功能还不了解。

挂图法实验法观察法分类比较法。

挂图止血带(布条)木条。

教学双边活动。

一、引入新课。

提问1)我们每天都用水,那你每天用的水都是从那获得的呢?

2)现代化的家庭中,用天然气做饭,那天然气的运输需要什么呢?(天然气管道)。

3)人体内有血液,血液在人体内是怎么样流动的呢?(运输血液的管道)。

二.讲授新课。

出示)血流示意图和血管示意图。

讲)根据血管内血流方向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划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观察)血流示意图,说明三种血管。

实验1.摸手腕动脉。

观察)动脉的结构特点(管壁厚)。

过度:动脉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如同树干,与分越细,最后与毛细血管相连。

提问)图中哪个是毛细血管?

生)第三个。

过渡:毛细血管的另一端与静脉相连。

实验2.观察手背的的静脉。

提问:静脉是那一个?

学生:第二个。

问:管壁又有何特点?血流速度又怎样?分布在哪里?

师生总结:管壁较薄,血流速度较慢,有的分布较深,有的较浅。

讲:静脉功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送回心脏)。

小结:整体看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过度:生活由于磕碰划破,就会引起血管出血,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出血?

学生自学出血的初步护理。

试验3演示:用止血带止血。

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了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还知道了出血的初步护理。

习题:课本p55填表。

想一想:1,2题。

思考:动脉血和动脉有何区别?

静脉血和静脉有何区别?

中学生物教案篇九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这表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达到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安全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对转基因安全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当这些目标都达到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达到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也达到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巩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独自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与所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部分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则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忽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学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自然科学,课本里的有些内容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体验减少,与之相对应,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掌握或许就不会特别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学生学到的一些知识无法得到实践和验证,这些知识也就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或素养,这也给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局限。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已开展素质教育二十余年,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和改进,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

摘要:生物教师的语言应该达到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语言;艺术。

一、生物学语言以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原则。

生物学语言的两大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也是生物学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教材中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学习,从中吸收和理解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准确,表达方式不明确,就会很大可能地使学生产生误解,与所传授的知识意义相违背。因此,语言准确、深思紧密是每个生物教师所必备的能力,并且用专业的术语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生物学名词概念和实验。

二、生物学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生物学本身是一个深奥的学科,在生物学中还有着许多的秘密,能够吸引许多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巧妙设置悬念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出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生态环境所必需的因素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阳光,为什么有些生物能在黑暗的环境下生存?(2)为什么在缺少阳光的神态系统最终会崩溃?通过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启发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我提出的问题不要过难,但一定要有深度,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和相互商议后能够答出。(2)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本质性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3)打出问题后应适当地鼓励学生,从而活跃班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传教的艺术性。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教师以什么形式开始上课是很重要的。它不但体现到学生能学到什么,而且还决定着教学质量,如果以一个好的开场白开始,就注定这节课是成功的,是有深刻意义的一节课。例如,在讲植物的根这节时,可以应用一个成语开始。“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一天农夫去田地里看禾苗,看到禾苗后他大失所望,为什么我们一块儿种的禾苗,别人家的比我们家的高呢?他垂头丧气地围着田地转了一圈,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他们家的`禾苗全部都向上拔了一些,心里想这次我家的禾苗长得最高了。于是农夫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天他来到了田地,同学们你们说他们家的禾苗怎么了,没错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死了。”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为什么农夫家的禾苗死了呢?是因为他拔禾苗时把禾苗的根拔断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植物根的作用,从这节课中我们就能明白植物的根是怎样给植物提供营养物质的,它是怎样维持植物正常生长的。所以以一种巧妙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喜梅。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学周刊,(11)。

[2]王凤霞。中学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04.

(作者单位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第二中学)。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一

调查报告,是行为主体对特定对象在认真深入了解考察的基础上,经过准确的归纳整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形成的汇报性事务文书。下面是一份关于生物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掌握后寨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以便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和对以后生物新课改提供经验,我选取“教学环境、教师素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作为调查的核心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的方法,抽取后寨中学生物教师6人、学生100人(男50人、女50人)作为调查对象。

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内容包括“教学环境、教师素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四个板块,采用开放性的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学环境包括学校与教师对新课改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资源的拥有与利用情况。

调查表明,66.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后寨中学教师对生物新课改持支持的态度,其他的教师则认为不支持或不清楚。有50%的教师认为可以实现或基本实现课程理念和目标,而23.3%教师则认为实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难度很大。这表明,经过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新课改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实现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抱有信心。

在回答当前存在课改中遇到哪些困难的问题时,有50%的教师选择了负担重,这与当前学校编制与经费困难有关,但负担重无疑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关于课程资源方面有83.33%的教师认为在本校实施生物新课改的`不利条件之一是教学资源不足;有66.7%的教师认为在生物新课改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缺少课程资源。持这些看法的教师主要是老教师。调查表明,学校图书馆中的藏书册数少,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从读书中扩大知识面,树立科学价值观的需要。生物实验仪器是按课改前的标准配置的,不能满足生物新课改的需求,学生实验很少开放,学校添置实验器材,只能依靠修修补补来进行一些生物实验。

调查表明,有32%的学生认为教师能经常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来做生物实验,有68%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能这样做,这种做法部分弥补了后寨中学教师生物实验器材的不足。调查表明:50%的教师能够通过家用电脑或网吧上网查询教学参考资料,但没有学生能通过因特网获取生物学习所需的信息。所有教师认为自己的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和图书。以上现象表明,后寨中学仍处于生物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的地步。

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师素质的调查内容包括学历、教龄、培训、教学适应性、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教研热情等方面。

调查表明,有本科学历的生物教师比例为0,全为专科学历。有5-10年教龄的教师比例为33.3%,11-20年教龄的教师比例为0。全体教师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认为培训后收获很大的教师比例为66.7%,其余教师则认为收获很小。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能适应或基本适应新的生物教学,有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对新的生物教学不适应或有较大差距。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已掌握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技能,有的教师则认为仍需参加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才能适应生物教学。

上述现象表明,后寨中学生物教师群体是一支年龄结构轻、学历基本达标、能基本适应生物新课改的队伍。

后寨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查内容包括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调查表明,50%的教师认同生物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50%的教师认为生物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将生物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0%的教师认为生物教学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36%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在生物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生物挂图,或通过讲生物故事等方式来营造教学情境。而64%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只是偶尔为之。3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能经常列举生活中的生物实例,并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62%的学生则认为教师仅仅是有时能做此项工作。26%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关注差生,经常进行个别辅导。71%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

由此可见,虽然一部分教师对生物新课改理念呈认同态度,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予以体现,但由于受到条件的制约,而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有所忽视。

教学行为正确与否是能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调查表明,有66.7%的教师完全按教材组织教学,有33.3%的教师能对教材作适当调整后组织教学,这表明仍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有85%的学生认为当课堂上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会给予鼓励和耐心的解答,而其余学生则认为教师会批评学生。65%的学生认为生物课生动有趣,其余学生则认为生物课较为平淡。7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而其他学生认为只是有时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由此可知,生物教师的教学行为获得了多数学生的认可,同时给学生带来一些负担。

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通过哪些方式来进行后寨中学教师生物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调查表明,66.7%的教师认为课堂中师生能经常交流互动,33.3%的教师则认为师生交流不多,课堂气氛难以活跃。4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经常与同学合作学习。32%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得到教师的帮助。39%的学生认为的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同学的支持。以上表明,虽然合作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但实际应用还不够广泛。

50%的学生能从给出的生物探究实例中区分出科学探究过程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31%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活动,69%的学生则认为探究活动开展得不多。11%的学生表示自己参加过生物研究性课题学习,89%学生则表示没有参加过。而83.3%的教师则认为班级人数太多,在有限的学时数内,教师无法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提问、交流等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探究的实际数量太多,教学时数有限无法完成,会影响教学进度。以上表明,探究性学习虽然得到了师生的认同,但由于教师对探究活动费时太多的担心,实际应用的力度不是很大。

三、几点建议。

1、要多渠道的培养和提高教师。

针对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师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培训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方面。

2、教师要养成学习和反思的习惯。

广大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师要通过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通过学习和反思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学习空泛的理论上。

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广大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师要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理念与反思教学行为。

3、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要努力筹措资金购置相应的图书,并全面开放图书资源,使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取生物学习资源。在已具备多媒体教室的学校,要提高它的利用率。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能力。

4、要努力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积极的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生物概念与规律,了解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师生合作与学生合作,使学生体会到个人之间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二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实验教学,尤其注意培养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逐步引导使他们成为对未来生物学的发展有创意的人才。

在观察细胞时,注意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结构特点,能区分动物和植物细胞。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并通过对亲自动手制作的实验材料观察到的现象,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

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自学能力。

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课堂上分组讨论、小组竞赛既可以增强学生组织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通过生物学的调查研究,教育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看待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总之生物兴趣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三

反思之一:课程价值的追求与现实取向的偏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价值在于弥补单一学科课程的不足,通过它全新的教学方式的辐射,带动学科课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然而,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该课程时的价值取向却发生了根本的偏移。一是某些学校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导致课程实施中出现许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如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提升学校品牌为惟一价值追求,当有上级检查时开出一些课来做样子;二是在经济体制转换的复杂环境中,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集体主义向利己主义偏移,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决定对工作的取舍和投入精力的程度。调查发现,有大部分教师在课程伊始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失去了热情。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复杂、琐碎的指导工作和相当广泛的指导空间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而经济收入却不如中考考试科目。

反思之二:课程执行的难度与教师素质的薄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师要设计整体的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因此,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追溯教师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毕业后作为教师所受到指导的过程,主要是在分科教学的环境中,受学科教材、教法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多年来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更适应传统的学科教学形式。在完成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上的滞后,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不明,对其本质不了解。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教师的地位、任务不清,教师不知道使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去活动,离不开教材的束缚,摆脱不开“教”的方式,在头脑中缺乏学生自主活动的概念,面对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往往是束手无策。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的改变更是受简单的分数评价的影响,教师更是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学校甚至干脆忽略评价这一环节。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四

在研修日日夜夜里,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并且积极参加了培训的全过程。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观摩了教师的优秀课例,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即将结束,我的心中除了不舍还是不舍,是远程研修平台拉近了我们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的距离。

在这次远程研修学习中,我们按时观摩学习了每一个专题的讲座,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初中生物教学的指导和解读。对每一个专题的问题都和本期研修同学们进行了探讨,同时按时完成了作业。积极参与交流,广泛阅读了学员们提交的作业及发表的文章并及时做出评论。认真阅读了每一期班级简报。

各级领导对这次研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做好远程研修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更有效探讨分散学习教学管理的方法,大家分担着存在的困难、分享着能参加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的喜悦。最后大家表示,一定会合理安排时间,克服一切困难,认真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网络途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按时完成每天的课题作业,每天的收获颇多。指导老师在研修过程中,对我们学员的作业及时的批改和鼓励,促使我们学习热情一直高涨。因此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学员尽管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我们的学员都能想尽办法解决,保证每天的上网学习时间不少于6小时,研修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正因为有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指导老师的跟踪学习,学员们的主动参与,在研修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在理论知识、学习状态、教学技能上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多次得到专家组的好评。在这个知识舞动的平台上,我们所有参加研修的学员们累并快乐着!通过本期研修培训,我认真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借鉴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资源的综合利用,来加强自身的建设。

通过这次研修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信心百倍,热情高涨。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了孩子的明天!感谢国培,让我学会智慧的工作,敏于观察,善于钻研,从小处着眼,关照教育细节,探索创新。

参加骨干教师国培初中生物的学习研修,这既是教育发展形势的新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升教学工作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后劲的关爱和期待。2011年4月,我结束了国培初中生物培训研修第一阶段的培训学习后,又投入到紧张的为期三个月的在职研修阶段,在这阶时间的学习中使我更新了教育观念、开阔了教育视野、增长了新知识、提高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现就自己在岗研修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 培训计划贯彻情况

网上培训学习后,就和生物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认真学习国培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在岗学习研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详尽的在岗学习研修计划。学习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在岗学习研修要求,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在岗学习研修工作。

二、把国培精神贯彻到在岗学习工作中

革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在国培中所学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大张旗鼓的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教学中体现了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的知识讲授和学科的趣昧性教学。

三、认真完成了在职期间的研修任务

培训研修后,我分别于2011年4月30日和5月13日向全校教师汇报了国培学习研修的成果,一次是学习情况汇报,介绍了国培学习研修的具体学习任务、内容和要求。一次是学习成果情况汇报,让老师们了解我在国培中的作品和培训期间完成的作业。其次,我根据国培要求和学校安排,主办了公开教学三次,独立设计了5个教学案例,坚持每周写2篇教学反思,每月读一部教育名著,并撰写读后感。并在今年的6月份完成了《农村初中生物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的艰巨任务。

四、培训触动了自己的思维,逐步更新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我觉得受益颇多。从网上的经验交流中,我看到了在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学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感受到了教师们积极创新的意识;从教授们的讲座中,我领略了初中生物最前沿的理论,学习了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怎样才能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活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们深知,安排一次学习研修不容易,安排一次全国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更不容易。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经常自主到网上查看各种资料,收集各种教学的先进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在网上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使我成了自觉的学习者、积极的参与者。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事业的激情,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不断取得新成绩。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五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教材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生情况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1、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注意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的落实,并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4、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倡导探究性学习。

6、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7、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8、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想听并听懂。

9、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10、管好班级的纪律和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六

20xx年10月19日―20日,在xx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与刘银华老师有幸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20xx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近距离聆听各位专家对课标、教材的解读以及课堂、科研的经验介绍,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1.课怎样上?教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而教。

研讨会邀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牵头人刘恩山教授作《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主持人赵占良研究员介绍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特点,教学评价研究院胡兴昌教授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的介绍。

这一次的高中课改站在“立德树人”的制高点落实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关于生命观念,刘教授列举“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这一重要概念,指出不同水平概念教学的“保质期”不同。教材通过数十个生物学术语、概念如“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等来形成“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彩,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这个生物学观点,最终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的生命观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始终要牢记我们所讲的每一节课、每一段内容都要服务于学生长久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最终达成生命观念的素养培养。

关于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和严密推理以期达到更好结论的方法。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堂课,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尤为珍贵。通过教材的范例,帮助学生提升管理思维结构,使用理智标准、应用逻辑、权衡事实形成良好的思维范式、习惯和工具。质疑是思考的视角,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辩论的准绳,通过不断对学生提出科学思维的学科要求,达成学生自主、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思维习惯,让清晰、准确、质疑、客观、逻辑、深刻成为思考和决策的原则。

关于科学探究,继续强调科学探究,坚持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解科学家如何思考和工作,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特征。关于社会责任,刘教授指出我们并不为社会责任而教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渗透在生物课程之中的,将不断渗透的生物学观念作为学生考察和思考社会科学议题的视角和立场,用生物学的规律进行判断、作出决策。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赵占良教授介绍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思路。从老教材到新教材,实现从“着眼于学生掌握生物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转变为“以生物学核心的基础内容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观念、思想、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通过例举具体的章节变动指导教师理解教材安排的意图。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讨会安排了《细胞学说》、《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其他植物激素》三节公开课与专家点评,展现了当今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围绕新要求展开工作而最终为培养符合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2.教科研怎样展开?要像一名科学工作者一样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然后才是教导我们的孩子。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何奕o教授通过讲述自己从无意中读书读到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好氧菌与叶绿体实验开始,然后引导博士不断寻根究底,通过“质疑―研究―再质疑―再研究”直至引导博士生完成博士生论文的写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何教授只是不停地发问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何教授幽默风趣、聊天式的讲谈中,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研究不仅仅发生在科研所,可以发生在一本书中、一节课中甚至一篇文章一句话中,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有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善于思考的心。同样,爱在显微镜下看这看那的张柳老师,通过勤快地看、细致的发现、合理的归纳总结,也看出了与众不同的镜下细胞世界。唐俊颖老师和沈z老师,介绍了自己独创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努力实践,引导学生从发现中学习生物,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北师大二附中的倪川老师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名专业素养极高、善于冷静思考的高中生物一线教师形象。他带领学生借鉴工程学原理与实验技巧相结合自制模型3d打印,采用diy分光光度计定量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将生物学中的工程技术与数学相结合,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得失,客观质疑数据中的疑问,他带领学生研究具有临床意义的肠道炎症生物检测器等等。倪老师将有限的课文资源进行无限的挖掘,构建了stem理念下独特的生物课堂。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那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达成不同程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怎样利用教材和挖掘教材正是一线教师要不断钻研的问题,而这,恰恰就是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教科研哪里来?来自一颗好问的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物科学不断发展,学生不断成长变化,教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当好一名教师,当好一名好教师。这次培训不仅仅让我了解了高中生物学的新发展,更激励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钻研教材教法,首先把自己变成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其次才能教好生物学科。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七

我担任初二(95、97、99、101)班的生物教学任务,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想学生已适应了课改的新教法,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能够,成绩较好。95班是全年级的第一名。97班相对来说差一些,有一部分学生的而成绩较差。要想提高成绩也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加强学生的纪律性,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那些差生。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争取考试的成绩有所提高。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进取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交流和表达本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职责。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2、经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经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掌握;

2、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原因;

3、认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学目的任务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2、经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经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完成教学任务的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随时和学生交流。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念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我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探究贴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重量。

4、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本事,实际动手本事,分析本事。

5、在教学中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6、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异常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7、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8、进取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9、鼓励学生自我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0、结合具体的教学资料,采用多种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到达课程标准。

1、课前10分钟预习。

2、课堂上进取发言。

3、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4、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能够互相讨论问题,但要坚持课堂纪律。

5、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在总结前三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

从数量和类型上看,八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28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调查、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本册书共有“探究”(包括模拟探究)4个。与前三册相比,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对学生思维本事和动手本事的要求也较高。例如,关于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用什么植物进行扦插也由学生自我决定;制订探究计划时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扦插的植物成活所需要的水分、土壤、温度等条件,还需要设计对照或比较实验,设置重复组等;实施探究计划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七年级所学知识,对扦插技条进行适当的照料,并坚持认真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需要自我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研究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已经得到训练,教材在讨论探究思路这一环节不再像八年级上册那样供给模拟讨论的情景。

在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方面,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等一般过程技能外,尤为侧重训练应用和评价的技能,包括证据和逻辑的运用、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对证据和假说进行评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预测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254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