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案时,教师应该注意逻辑清晰,内容全面,语言简明扼要。编写教案前,教师需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下是一些优秀教案的范例,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一
这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据现代中学生不懂生活的艰难,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爱心以及农村中学生阅读量少并本文的特点,我通过引、读、思、品、写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领略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一)引(延伸课外,认识作者)。
1、引导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学生谈对本诗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题材的《永久的悔》。
2、教师结合课文注解简要介绍作者。
(二)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标出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
2、在顺畅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3、教师设问: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痛苦、悔恨。
(三)思(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思考下列问题,现场回答:
1、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四)品(品味精彩,积累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品赏)。
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
归纳妙点: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写(反馈检查、学以致用)。
1、词语的理解性听写(教师说出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本词)。
2、母爱无私,母爱伟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触,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你的感受。
3、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拟题目。
2、亲身经历,情感真挚。
本案例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又创造性地吸收了传统教学方法注意夯实基础知识的特点。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通过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学习词语。在比较阅读中,小组的互动,促使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文以载道”,这是古今大学问家所提倡的。读文章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使优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传。本案例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通过文章的阅读,领悟母爱的艰辛与伟大,明白爱心、同情心的重要性。
3、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听写是传统教法之一,但在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解进行概括性听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达到了夯实基础的目的。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二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3、朗读加深体会。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三
3、在品味和探究中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对信客的工作的细致描写。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快读课文,圈出生僻字词,大致概括文章的四个部分内容。
2、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信客的故事给你的感觉,你想用什么词?说出你的理由。
通过师生共同整合,形成如下脉络:
为老信客所感动---矢志不移做令人感动的事---信客做事结果让人们感动。
三、探究品味,感受精神:
1.逐段阅读,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第二课时。
赏析中插入作者简介,可特意指出其散文特点——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
二、巩固拓展:
肩负人民的重托,高擎正义之剑,
我们党的忠诚卫士,战斗在反腐败的前沿。
一身正气贯长虹,心底无私天地宽,
风霜雪雨志不移,甘于清贫无怨言。
酸甜苦辣,是我们的多彩人生;
燃烧自己,增添了人间的笑颜。
反腐倡廉,我们交了满意的答卷;
保驾护航,我们写下了胜利的诗篇。
党和人民,请放心,
钢铁的队伍永向前。
三、作业:
1、针对信客生平事迹,为信客写《墓志铭》;
2、完成作业本练习。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四
本文写信客,题材特点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而作者是学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除此之外,本文还具有警辟而畅达的特点。警辟表现在比喻句上,畅达则表现在容量大、一气合成的排比句上。
信客是一个多么朴实感人的形象,阅读中你们一定也遇到了震颤你心灵,令你感动的语句和片段,让我们带着对“信客”的敬慕心情,再次跳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用下列的句式简要说出它的美感。用“我认为……这个句子美,美在……”句式说话。
文章的语言不难理解,但是文章的这些特点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到,所以我将这两个特点直接给出并进行解释,让学生对这两个特点有所了解,然后用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印证,从而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从业缘起。
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了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2)信客生涯。
新老信客叙谈从业之苦。
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无奈卸却差事。
3)转业之后。
人们终于想到他的好处,在生活上接济他。打过他的人,幡然醒悟,在乡里设了代办处,并向他道歉。信客以代人写书信为生,后来当了小学教师,进而升为校长。
信客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前来吊唁的人很多。
2、依据情节,归纳信客品格。
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通达事理。
3、主题。
二、研读赏析。
1、在结构上,作者是怎样安排信客和老信客的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怎样理解作者对老信客的态度?老信客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典雅精辟。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六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的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我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老师,你读得太好了。”一个平时课堂上很活跃的男生喊道。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我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学生,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七
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剖析信客的精神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3、揣摩文章典雅而精辟的语言艺术。
1、剖析信客的精神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一个。
课前准备:资料等。
2、解释“信客”及“信客”中“信”的意思(内容略);
3、简介作者(明确:文学和书法成就,主要介绍生平和文学成就);
6、归纳信客的生活景况(明确:收入低,生活穷困;老犯病;终年劳碌奔波,居无定所;常被人怀疑、欺负、憎恨甚至诬陷,满腹辛酸。其中详写了两件事,即一件是为客死者料理后事,一件是为同乡遮丑。)。
1、生归纳年轻信客的精神品质,师整理后板书;
板书:善良厚道诚实无私任劳任怨恪尽职守。
2、析写老信客的作用;
3、析年轻信客留下遗言把他的墓筑在老信客墓边的原因;
4、小结全文(明确:揭示信客的精神支柱----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板书:诚信为本)。
5、挑读文中写信客的一些句子,感受信客的精神魅力;
2、作为学生,应如何把“诚信”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生自由交流);
4、小结本节课;
信客。
余秋雨。
接受重托善良厚道。
无奈卸差任劳任怨。
艰辛从业诚实无私。
执教小学恪尽职守。
诚信为本。
诚信小故事两则。
(一)。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八
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1课时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九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用法。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1.教师导人: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今天学习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板书课题。)
2.生阅读注释。(出示课件l。)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听录音,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注意停顿,然后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3.通译全文,达到疏通文意。
1.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1.朗读课文。
要求:找多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点评至无误为止。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或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读好。
2.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要求: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记,若有错误并及时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3.通译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记,发现错误起来纠正。教师指导学生把重点字、词、句按古汉语现象归类整理。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
明确:(共有三处:(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明白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作用。)
师:再次朗读课文并讨论下列题目。
1.文章三个场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绘声为主,对声音的描绘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闹,由简而繁,试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你分析。
(生读文章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地介绍事情的经过。)明确:(第一个高潮是渐起的,由深巷犬吠,妇人一人惊觉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种声响“一时齐发”有个演进过程作者作了细致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第二个高潮是突发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人有“俄而”片刻时间紧张、纷乱、恐惧,造成了听众“变色离席”的效果。)
(在两个高潮间有过渡的场面即全家再次入梦。这把口技者精心设计的构思表现出来了。)
2.文章结尾处再次出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重复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舞台道具简单反衬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口技
林嗣环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善犬吠妇醒神颈、侧目、微笑、默叹
闹而复静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十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十一
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老人说:“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二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三
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做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罢便大哭大嚷。那位同乡下不了台,便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将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释了自己的身份,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端来几碗食物点心,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
也算这些乡村运气还好,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突然发了善心。此公后来更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读信后已立即离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他回乡来了一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情,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办妥了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问邻里,还亲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请他接受代办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代办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信客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生活在乡村属于中等。
四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十二
出示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谁能说说这则短信是在什么境况下出现的,
过渡:是啊,这样的一则短信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母亲形象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邹韬奋一起走近他慈爱的母亲。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十三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十四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3.背诵课文。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四、学生自己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写景重点以及景物特征。
1.明确: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2.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板书: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飞泉、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文。(教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肃瑟气氛。(教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一、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2.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感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景物,说说隐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感情。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之时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之时的凄婉美。作者听到凄凉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仿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见资料)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连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摩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明确: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初二语文信客教案篇十五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学生活动。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学生回答。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2.思考回答。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思考回答。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2.踊跃回答。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3.思考问题。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6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