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1:07:07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4 21:07:07     小编:FS文字使者

通过感悟可以提升我们对世界的洞察力和领悟力。那么如何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感悟呢?首先,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将生活中的每一个经历都当作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从中寻找启示和教训。其次,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关注身边的细节,思考其中的原因和意义。此外,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倾听他人的故事和经验,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感悟。最后,坚持写作是获取感悟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可以不断回顾和反思,让感悟更加深入和持久。如果您对感悟感兴趣,可以参考以下这些有关感悟的电影和音乐作品。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一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在和呼兰河城一样安静的家中细细读完的。“吁”了一口气,远望的目光中多了一份遐思,也多了一份怅惘。

那个后花园,萧红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的荒凉的后花园,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实的天地;那些蜂儿蝶儿蛐蛐儿,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着唱着。这七分的真实三分的飘渺,在萧红的心中,该是用什么样的彩丝带编织成的裂帛。那些蘸着她的脏手印的大个馒头,那只被罩着眼睛拉磨的毛驴,无不象陈年的米酒,发酵着她久远而凄凉的回忆。

她的回忆是寂寞而凄凉的。我能想象她在大门前写作时,必须时时停下笔来,望着眼前的一棵大榆树发呆,思绪早已飞过树间的叶子,飞往辛酸的.童年。童年里,有跳大绳时人们的热闹的欢呼,有观河灯时壮观的场面,有人们对掉进泥坑子的猪的嬉笑怒骂,还有人们对“李永店”的你称我道。惟独没有一个贴心的伙伴,没有。眼泪不觉就掉下来了,稿纸上顿时湿了一大片。

伙伴,稍稍称职一点儿的是祖父,这后花园里唯一开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结出甜美果实的樱桃树,给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温情与爱,也给了她幼稚的心灵以美丽善良的憧憬,虽然她长大以后经常不懂得别人的欢乐。那个在我脑海中回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向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样,因为我也从来没有见过我的爷爷。但想来他应有着长长的胡须,能够让我任意编织花样的胡须。

温情,这带着远古回忆色彩的词眼儿,仅在祖父出场的时刻到来。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发生在这个世界,却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二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整本书下来描写细腻,令人心生喜爱。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呼兰河传。

读书笔记。

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阳光、芳草、感受那些单纯而温暖的笑脸。萧红——这个内心敏感丰富外表刚强的女子,在写完《呼兰河传》后心中的炉火逐渐无望的熄灭了。

但丁说:“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体会着萧红心中那个叫“呼兰河传”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笼罩着作家的后半生,然后她滑入黑暗、无边无际。

萧红是以对家乡小镇的体验进入写作,这种写作与童年深刻独特的记忆有关。萧红有着真切的乡村体验,作品中充满原始的气息,这种原始的血气构成另外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美。

她的文字是生命的体验,在作品中渗透的是粗糙的生命体验,充满苦难,她的文字很少文学的修辞、粉饰。这种作品风格在五四以来表现启蒙、小资的作品中找不到。

读完小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是“我”?是“祖父”?还是根本就没有主人公呢?或许这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主人公或许就是这座“人吃人”的小城——呼兰河,当然也可以是小城里这些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麻木不仁的居民。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她只活到了三十一岁,在战乱中的香港带着病痛和惊恐辞别了人世,呼兰河带给萧红的,或许正是一个真正作家——萧红要告诉我们的吧。一座本应该是美丽的小城,却到处弥漫着冷漠与孤独的味道。而我们,最终还是要走出那片黑色的世界,去寻找、去体悟、去珍惜自己身边这份难得的和谐与安宁!

高中的时候读过萧红的传记,对其悲惨的身世有所了解,知道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一个,也了解到《呼兰河传》这部自传小说饱含作家的人生况味。

然而真当自己翻开这本书细细品读时,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限寂寞凄凉、悲愁无奈,还是着实令我震惊。在小说里,作者追忆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融进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用一种率直的真实、凄婉细腻的笔触,真实、感人地再现了呼兰河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并通过作者年幼时代的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呼兰河畔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

那些林林总总的回忆,在纸上铺展开来,带给我们的,并非童年美好怀想,而是一种时隐时现的寂寞感,以及掩藏在这寂寞之下的沉重的悲哀。

呼兰河是一座小城,在小城里有一个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在水中不停的挣扎。我仿佛看到那些所谓驱妖道具在哪儿瞎摆弄。他被滚烫烫的热水烫了三次,几天后,小团圆媳妇死了。我看真本书的开头我感觉十分轻松,读到后面有点沉重。

在东二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灾难,淹死过狗,淹死过猪,用泥浆闷死过猫,鸡和鸭,到家第一个想法是填坑,但是他们的方法总是五花八门的。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他与他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

矛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还不像之处,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就是我写的读《呼兰河传》有感。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三

《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

“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多么典型的东北小镇,多么有意境!

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听吧,有趣的童年歌谣亦声声入耳。作者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造作。

小说的后几章写了漏粉的生活,虽贫苦却能苦中作乐,让人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写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评头品足,使人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最后写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特别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读文章,感受作者娓娓道来,感受语言中透出的机智的幽默。你绝不会因为一个个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让我们既同情呼兰河镇老百姓的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

最喜欢“祖父的后园子”,有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有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恣意的任性的成长快乐。真好!

合上书,觉着茅盾先生的评价真是太到位了,《呼兰河传》——如诗、如画、如歌!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四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而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五

童年,人生难得一现,可昙花的开放也仅仅只有那么一霎那,美丽不在。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童年。

在《城南旧事》中,林海英以孩子的目光去构织故事和环境,为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在《呼兰河传》中,晓红则以大众的目光视野详细介绍了呼兰河城,以及这座小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繁琐的日常生活故事。可以说,林海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从她的文笔能看出来;萧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亦能从她的文笔中能得出现这现在的结论。

林海音写的是自传体小说,不过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的,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自己的感受,让人更加感到了作者林海音当时的独特感受,然后然后越来越不可收拾地让读者产生对作者童年的怀念,更产生了共鸣,给人以一种孩子,天真无邪、稚拙的孩子形象,让人紧扣心弦,不禁与作者始“同甘共苦”来了,似乎自己也成为了林海音。《城南旧事》里并没有直接了当地指出善者与恶人,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真实的情感,我又玩含蓄地揭露了各界人士的人之间恶人的丑恶嘴脸。柔中有,言外有言,一语双关。

愿天下人惜今朝、昨日、易逝、现易有的童年!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六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

在记忆的心扉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快乐。在春天,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可以在树下快乐地乘凉;在秋天,我可以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可以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快乐。但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而且那时的宗法社会是残酷的,为此许多人被折磨死了,这是多么不公平!

现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书,你要去阅读,去发现,这样,你就会发现童年的无穷乐趣。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七

style="color:#125b86">

这学期,老师推荐了《呼兰河传》这本让大家阅读,我读完后深有感触。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她在这本书里叙述了自己童年时候的趣事,也绘制了一幅我国20世纪20年代东北乡镇的风俗画卷,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底层人民在苦难,愚昧,麻木和抗争中的挣扎,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剧的色彩。童年时候的萧红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任性,自由的小女孩,家在呼兰河那边,是个小城,不太繁华。让作者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祖父,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还有宽容的老人,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不少乐趣,也让作者的心灵更加自由。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她成天乐呵呵的,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都支持胡家的行为,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话,用开水把小团圆媳妇烫了三次,几天后就死了。看完这个故事,我十分心疼团圆媳妇,也痛恨像团圆媳妇婆婆一样封建迷信思想的人,因为团圆媳妇婆婆的迷信和无知,残忍的对待小团圆媳妇,才置她于死地。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也是一串凄婉的歌谣,有幽默,也要讽刺,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八

老师要我们买一本《呼兰河传》。晚上,我读了起来。其实刚开始读,我觉得枯燥无味,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开的时候,细细品味,才发觉它的精彩。

打开书的第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代的小镇――呼兰河。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卖麻花粉房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

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童真的语言描绘的生动无比。尤其是“我”和祖父的事情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不觉得拿自己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去比。童年在“我”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到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九

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的五章叙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的折磨死的悲惨而荒.唐的故事。这件事简直是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愚昧而丑陋的灵魂的展现和证明。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竟然把小团圆媳妇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她,还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小团圆媳妇的脚心。对于一个12岁的女孩子,竟然如此狠毒,读到这里,我十分气愤,又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而感到悲哀。

可见,萧红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里,人们迷信,没有同情心,没有道德。和萧红比起来,我们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但我们每天还在抱怨:父母不给零花钱了,父母不买新衣服了,父母不买零食了······但萧红,不管生活有多艰苦,但她依然乐观,不抱怨,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文学巨匠矛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让我看清了旧社会的真面目,让我更加了解萧红。我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小溪娓娓道来。

初一提笔,萧红就写呼兰河的荒凉。通过对年老的人、赶车的车夫、卖豆腐的,卖馒头的等人物的描写,突出天气的冷。萧红在介绍呼兰河时,先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一点一点地详细介绍。小城里的人们,每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每当有小石子击破沉寂的水面,都会引起注意。人们为着那些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兴奋着,不管那些事情是好是坏。透过平淡的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萧红在悲悯,在哭泣,为了那些呼兰河人生存状态的无奈与可悲。一切的残忍,在小城里都被看作最极其平淡的事。

人的人生,就这样被萧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了,生与死的意义,在这里,都没有颜色。人,如同树上的一片叶子,似乎自己的出现,就是为着有一天能无声无息地重归尘土。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十

暑假,我阅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繁华的小城,但它在萧红的笔下却生动独特。

书中,萧红描写了呼兰河城的景色以及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小城里的“大泥坑”,它常常会吞噬许多动物。每当下雨时“大泥坑”就会变成河,总是让车夫和马翻了好几次车,而在一旁的民众不但不帮忙,反而还有喊:“噢!噢!精彩!”十分热闹。这也使民众能够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为此还有许多人想过一些办法。如:拆墙,种树。但就是没有想到要把泥坑填平。

我感觉萧红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同时感觉自己还身在童年而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惜天妒英才,萧红31岁就去世了,否则,说不定她还会写更好的书来给大家看。

但是这本书也有灰色的一面,萧红侧面写到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可是她却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这个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年代,人们始终放不下那些旧思想、土办法,而正是这些旧思想、土办法而使我们的祖国在那个年代显得那么懦弱。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书中的故事,有讽刺也有幽默。它使我懂得了要珍惜童年,同时也让我侧面偷窥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让我了解了过去。我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与此同时我也用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珍惜我现在的美好时光。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十一

《呼兰河传》从第一眼就给我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风貌,它与我平常读的书截然不一样。以前读的书再怎样悲伤也不像它所描绘的那样荒凉,再怎样荒凉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样死寂。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是彻彻底底的杯具。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十二

冯歪嘴子的出现,是另一种精神生活的显现。他虽然处在同样的历史和环境中,同样受到身边人的闲言碎语和精神上的攻击,但他“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得,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

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生活依旧苦难,但我们从未放弃,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十三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必须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必须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欢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头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仅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呼兰河传的感悟心得篇十四

已经很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一本非功利性、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的书了。

越长大而离文学越发地远,从前孩子式特有的好奇和打量世界的目光都快记不清、学不来了。

想到之前看《苏菲的世界》,虽然只看了寥寥几章,但是确实有一种仿若当头一棒、大梦初醒了的被惊异了的感觉。它说,当我们逐渐长大,学会如何得体讲话,如何成熟思考时,意味着我们早已习惯这个世界,也就意味着不再时刻好奇而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了。用书里的话说,apitything。

当时读完觉得似醍醐灌顶,但又有几分落不着边。现在看完《呼兰河传》,倒是有所感却觉得难过。

书中关于植物的、气象的、细节性的物品等等的描述,要么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要么让我不知所云。因为我早不用好奇的、细心的眼光观察世界了。我不知道黄瓜如何长在蔓上,蔓又如何延伸,又各有什么形态;我不会想到书里描述的六月的黑天、七月的红天,八月则空荡荡一片;原来下雨了会有烟冒出树顶,冬天大地被冻裂了。

早远离了真正的文学,那些描述、那些美的动人的话都看不见了。能造成美的修辞,我眼里的样子却只能是幼稚的写作方法,狭隘不堪。用那么多的事物搭配上颜色,看到“黄金的太阳,雪白的月亮”都叫我觉得很好,只能让我害怕惊惧。

方言是很有趣味的,也是不能摒弃了的。之前学古代汉语,就庆幸自己是个南方人,现在读完呼兰河,也更觉如此。方言是个多幽默、多亲切,又多么贴切的东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621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