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做出改进。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在思路上清晰,表达上具有个性和独特性,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总结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希望这些范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次小实验篇一
今天早上,我早早地来到教室,拿出作业认真地做了起来。写了一半,只见王老师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好像要给我们一次惊喜,我心里充满了疑问。
上课了,王老师像往常一样点名,点完名后,神秘地举起一个东西,问:“这是什么?”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鸡蛋。”对,今天我们要做个小实验。一听要做实验,整个人都沸腾起来,心中的疑问也“解除”。老师接着说:“谁能用一只手把这个鸡蛋捏破,成功的有奖哦。”
大家都纷纷举手了,几乎都是男生。谁知,老师先请了个“小女子”——陈思。陈思用手把鸡蛋都给“包”了起来,再使劲地。可是看她的样,好像根本没使出力气来,老师在旁边给她加油,但怎么也捏不破,接着是我们班的“大块头”——王志华地场了。只见他把鸡蛋握住,用力地。瞧,他的脸涨得通红,手就像“发电机”一样“震动”,看得出来,他已经把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捏不破,最终他还是放弃了。杨镇辉不顾一切,冲上去去拿着鸡蛋,摆好资势,使劲的捏,整个人看上去好像是一把弓呢!
三个人,都试了,可谁都捏不破,王老师问:“为什么,三个人捏了,都捏不破呢?”大家都在纷纷议论着,只有徐云飞举手,说:“因为鸡蛋是圆的,我们的力量都均匀分布在蛋壳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大家都捏不破。”大家听了都说是。王老师说:“许多科学家,也运用了这个原理,比如说建筑物的悉尼大剧院,整个形状都是圆既美观又结实……”
就这样,一个愉快的小实验做完了,看来,生活原来是那么得奇妙!
一次小实验篇二
今天写完作业后,我非常无聊,就来到厨房一不小心把胡椒粉和盐混在了一起。妈妈看见后,气得脸都绿了,大喊道:“汤斯雯,你今天不把盐和胡椒粉分开,你就完蛋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忐忑不安地站在厨房里,越想越害怕。于是,我赶紧向姐姐借了一下电脑,才知道用气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信心十足地对妈妈说:“老妈,你就放心吧,一会儿我给你表演个魔术,立刻就会把盐和胡椒粉分开。”一开始,我把气球吹得鼓鼓的,然后把气球在衣服上摩擦了一会儿,接着就把气球放在混合物的.上方来回移动。可是,我期待的奇迹并没有出现,气球上只吸上来几粒胡椒粉。我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想:这可怎么办呢?对呀,我可以问问姐姐。我立刻向姐姐求助,姐姐告诉我:“你如果想把它们快速分开,必须多摩擦一会儿,这样才能吸上来更多的胡椒粉。”没等姐姐说完,我急忙跑出去继续开始“摩擦”起来。这一次,我把气球在衣服上用力地摩擦,争取一次性把胡椒粉全部吸上来。过了一会儿,我把摩擦完的气球再一次放在混合物的上方,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胡椒粉全部都被吸上来了。我成功啦!我开心地拥抱着妈妈。她也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吃晚饭的时候,我好奇地问姐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姐姐耐心地给我解释:“这是‘摩擦起电’的道理,气球和衣服摩擦,就会产生静电,胡椒粉比盐轻,所以气球就会先把胡椒粉吸上来。”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一次小实验篇三
这学期我们在科学科作了个试验:证明金属能导电,我对这个实验非常感兴趣,一回家就准备物品。
“灯泡,恩有。”我随手拿了一个。“电池、电线也有。”说着把一核心的电池放在桌子上。我准备开始试验,我先把电线接在电线负极上,然后把灯泡也接在电线上,不亮。我心里想:肯定是电池少了,于是我把全盒电池加上了,可仍无济于事,我连忙去请教爸爸,爸爸说:“很简单,只要把电线接在负极上,另一端靠近灯泡边缘,把灯泡接在正极上,就可以了。我试了一试,嘿真的亮了。
星期五到了,我带着用具到了教室,终于上课学科了。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遍,便让我们自己做,有的同学担心地问:”会不会电到我们?”李老师耐心地说:“不会的,我们人体等承受的电压为36伏,而试验的电量只有1.5伏。”同学们打消疑虑,放心地开始做实验,可不巧的是,我们一组在用三个电池,超过一个电池承受压力,啪的一声灯泡闪了一下后,被烧坏了。我们只能袖手旁观,过了一会,老师把望月一个组交上去,表演了三个灯泡在一起亮的试验,这个实验用了3节电池。科学老师告诉我们:滇池之所以会亮,是因为金属能导电,点说着铜丝像水一样传递到灯泡上。
我喜欢科学,因为它带给我们许多生活中的启示。
一次小实验篇四
今天在《快乐41》的课堂上,老师说:“这节课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烧手绢》,就是手绢被火烧过之后依然完好无损。”听到这,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说这不可能,有的说太奇怪了,都急切地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这时老师让同学关上灯,拉上窗帘,教室里光线暗下来,实验开始了。只见老师先拿出一块手绢,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碗里,把手绢浸湿,然后提起来,再放入一个有酒精的瓶子里沾一下,紧接着用镊子夹出,最后擦着一根火柴点燃了手绢,这时蓝色和红色的火苗呼呼的,同学们都看呆了。一会儿火焰由强变弱,终于熄灭了。再看被烧过了的手绢依然好好的,老师怎么扯也扯不坏。我很惊奇,于是亲自又试着扯了扯,确定是真的。老师问大家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有的说“是酒精的浓度。”有的'说:“是因为有水。”最后老师告诉我们刚才燃烧的是外层的酒精,手绢因为有水的保护才没被烧坏,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我觉得这个小实验真有趣。
一次小实验篇五
今天下午,我兴高采烈地来到班。上课了,老师说要和我们做个有趣的实验,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
做实验的工具有: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盆清澈的水,一张洁白的纸纸。这时老师先给我们示范了一次。她先把水杯灌满了水,又把纸盖在杯口上,然后把杯子倒过来,纸居然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真是太神奇了。老师又说: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我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老师叫了一位男同学,只见他把水杯灌满了水,然后把纸盖在杯口上按紧,这时,我发现纸上有一个小洞。我想他不会成功了,果然他刚把杯子倒过来,水就流了下来,同学们哈哈大笑,他也十分沮丧。接下来又有很多同学上去尝试,他们有的成功了,高兴地笑起来,很是得意;有的失败了,有点失望。
终于轮到我了,我很激动,我先把水杯灌满了水,又检查了下纸,把纸盖在杯口上,因为担心纸会掉下来,所以我一直按,结果因为按的太用力,纸破了,所以水流了下来。老师说:按的时侯不能太用力,不然的话水就会流下来。我这才恍然大悟。
这个实验真有趣呀!回家我还要再做一次,体验其中的乐趣。
一次小实验篇六
叮叮叮……上课铃声打响了。沸腾的校园顿时变得安静起来。科学课的李老师拿着课本走上讲台,说:“同学们,今天下午我们按照基础训练上的活动来做。”“做实验室,太好了!”同学们的欢呼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
实验开始了。只见老师拿着一张纸,把它撕成绿豆般大小的纸屑,均匀地撒在桌面上。然后拿着一把粉红色的槊料小尺子在衣服上来回摩擦,然后把尺子移到小纸屑的上方。这时,奇迹出现了:小纸屑在桌子上跳起“舞”来。有的飞了起来,牢牢地粘在了小尺子上;有的连串粘在一起,摇摇欲坠;有的飞不上尺子来,就在桌面上跳动……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看得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大家正看得起劲时,小纸屑却从小尺子上往下掉。你看,纷纷扬扬,像小雪花似的,可有趣了。最后只剩下几颗比较小的粘在上面,同学们都觉得十分奇怪。老师问:“谁知道小纸屑为什么会被尺子吸上去?”同学们纷纷议论,可还是没有头绪。唉!解铃还需系铃人!除了老师,我们谁也不清楚。我们只好去请教老师。老师笑着说:“槊料板摩擦久后,会发生静电,静电可以把小纸屑吸上槊料板。但静电消失后,小纸屑就会掉下来了。”哦,原来是这样。我们好像拨开云雾,见到蓝天一样。
这次的实验不但有趣,而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科学道理呢!
一次小实验篇七
一进课堂,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放孔明灯。”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很好奇,高兴得又是拍手又是欢呼,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孔明灯的外表是一层黄色的薄纸,里面是由许多细铁丝搭建而成的。老师先把一块叫“植物油”的东西插到铁丝上,老师拎上面,叫一位同学帮忙拎下面,然后将“动物油”点燃。随着火越烧越旺,同学们也越来越高兴。渐渐地,原本扁扁的孔明灯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饱胀。
这时,老师轻轻松开手,孔明灯先是悬在空中不动,不一会儿就慢慢上升,这时的'我突然想到,要是我能坐在孔明灯上,飞上太空环游世界,那该多好啊!
当孔明灯快要升过老师头顶时,老师一把抓住孔明灯。这个情景真是太神奇了,同学们又一次欢呼起来。接着,老师叫同学用水熄灭孔明灯之后,又给我们重新演示了一遍。
后来,老师说:“孔明灯又叫许愿灯,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当时诸葛亮被困围,他利用风放出了自己制作的灯笼向外求救,后人就把这种灯笼叫‘孔明灯’。其实孔明灯是依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这个原理而来的,热气球也是一样”。听了老师的解说,同学们连连赞叹:“噢,原来是这样啊!科学真得是太神奇了!”
一次小实验篇八
今天。
作文。
课上,老师拿出了许多“道具”,有一个透明杯子;半杯子盐;一罐清水;一个生鸡蛋;一个小勺子;一根小棒。我们班的同学不知道老师做什么实验,非常好奇。老师说:“这个实验叫做“鸡蛋浮起来了”。
老师先端起清水倒进透明杯子里,然后将鸡蛋轻轻地放入透明的杯子里,鸡蛋像一个潜水员迅速沉入水底。老师就从半杯子盐水舀起一勺子的盐,放进杯子里,白色的盐像瀑布一样直泻而下。“老师要干什么呀?”我小声嘀咕。我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这时,老师拿出小棒在杯子里慢慢地搅拌起来。鸡蛋也一动也不动,像个懒娃娃一样躺在水底。我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的每一个举动,眼睛也不敢眨一下,生怕漏掉一点变化。后来老师又放一勺子盐,鸡蛋还是在水里沉睡者。老师又放了一大勺盐,鸡蛋就像小猴子一样向上爬。老师最后放了一勺子的盐,再用小棒在杯子里移动。鸡蛋又向上爬了,后来就露出了水面了。
老师告诉我们,刚开始,鸡蛋沉到水底是因为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而盐溶化在水中后将水的密度增加了,当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时,鸡蛋也就浮出了水面。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虽然我们对“密度”这个词并不太了解,但还是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一次小实验篇九
星期天,爸爸笑眯眯地对我说:“你信不信我可以让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我将信将疑,说:“浮起来?真的假的,不可能吧?”爸爸胸有成竹地说:“怎么不可能,试一试就知道了。”
于是,我找来了工具:一袋食盐、一杯水、一只筷子、一个生鸡蛋。可以开始做了,我先小心翼翼地把生鸡蛋放入了杯子里。一瞬间,它就沉了下去。爸爸开始加盐了,他先加了一勺盐,再用筷子搅拌均匀,鸡蛋丝毫没有动静,我心想:爸爸大概说错了。随后,他又一边一勺又一勺地加盐,一边又用筷子把盐搅拌均匀。可是,鸡蛋却仍然像一块石头,纹丝不动,好像在嘲笑我们没能力让它浮起来。我也不屑一顾地说:“爸爸,你又说谎了!”他神秘地笑了笑,故弄玄虚地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爸爸又往水里放入了一勺盐,鸡蛋像一个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小娃娃似的,稍微浮上了一些,然后,他又放入了几勺盐,鸡蛋就像坐电梯似的立即从水底浮了上来。我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又用筷子把鸡蛋按了下去,但鸡蛋竟然又奇迹般地浮了上来,我不得不对爸爸心服口服。
一次小实验篇十
“快来看,快来看!”走廊上传来同学们的声音。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呢?莫急莫急,听我慢慢道来。
李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从高空往下扔鸡蛋却打不破”的实验。你瞧,同学们兴奋得不得了。只见李晓欢拿了两个煮熟的鸡蛋,先用透明胶把一些报纸裹在鸡蛋上,原来一个小小的鸡蛋好像肥了许多,可能是“吃”多了吧!再用四五个废塑料袋把鸡蛋包上,用手拎的.两个绳子扎起来,鸡蛋失去了灰白色,被感染了,蓝白一色,美丽极了!还要再包点儿什么呢?顿时同学们便议论开了,有的说包围巾,有的说包衣服,最后被采纳的办法是包衣服。金超今天来了一个“大义灭亲”,他把衣服捐了出来,哈哈,经过一段艰苦的劳动,终于做成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被打扮后的鸡蛋(这哪是鸡蛋啊?简直就是一个面目全非的球)。李晓欢仿佛想起了什么,她转身向外跑,拿了一个苏果超市的塑料袋回来,装在鸡蛋外面。一切准备就绪,下一步要开始一个任务—放飞。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鸡蛋抬起来放在窗台上,用一根牛皮筋做了一个发射性的东西,只见鸡蛋被放在牛皮筋里面,紧张的时刻到了,“五、四、三、二、一,放飞。”此时,牛皮筋一松,鸡蛋被弹了出去,它在空中似乎借助风的支撑,慢慢地降落。 “鸡蛋号,加油,鸡蛋号,加油……”的确,鸡蛋号没有辜负我们对它的希望,平稳地落到地上。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同学们蜂拥而至,冲到楼下,有的甩自己的衣服,有的亲,还有的高声欢呼……,那一刻令人永生难忘!
第一次实验我们成功了!从而我知道了降落伞可以缓冲,衣服也可以减少冲击力。
一次小实验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文本的内涵,设身处地地感悟女孩的危险。
3、准确理解女孩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和同伴间的团结合作。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引入。
齐读课题 (强调次数读,强调实验结果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这次实验的准备,这节课我们具体来感受一下实验的过程。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
2、实验的过程。
实验开始了,教育家是怎么做的?
出示:第4自然段。
这里的水就像什么?
多种形式的读,评价。
那三个学生是怎么作的呢?
出示:第5,6自然段。
学生读,你读了以后知道了什么?
a:三个学生顺利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
(一个一个;三字的引号;)。
b:女孩给他们作了安排。
(低声;语速的控制)。
是啊!这次实验是成功了,但回想起来还是让人后怕,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想;思考)。
想什么呢?
在如此危机的情况下,女孩还能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答 (沉着,冷静,善于思考……)读一读这句话。
女孩安排的顺序怎么样?
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帮助别人,先人后己,安排合理)。
是啊!女孩的精神不仅仅感动了我们,也深深触动了远道而来的教育家。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问道:
出示:7,8自然段。
如实 。
老师当教育家,你来当那位女孩。我们来演一演好吗?
学生读。
出示:9,10自然段。
不假思索。
你今年几岁?
你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回答了?
你家在哪?
你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回答了?
女孩这不假思索的话,令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听了女孩的话,教育家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出示:11自然段。
(激动)。
从哪看出来?
是什么让教育家如此感动?
(实验成功,失败很多次,终于)。
仅仅是这些令他激动吗?
读这段话。
三个学生安全脱险的事,令我们感到骄傲,它们的表现让我们自豪!让我们再一起读一度课文第二部分。
3、感情积淀。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用我们手中的笔,把发生再我们身边这样的事写下来。
4、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书上,电视上有很多这样先人后己,很好合作的故事,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关心他人。遇到这样的事,也一定会想女孩那样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的。
一次小实验篇十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文章《在水里的鸡蛋能浮起来》。在水里的鸡蛋怎能浮起来呢?向来喜欢寻根究底的我不禁感到纳闷。
我苦思暝想,可是却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忽然想起科学老师的话:“同学们,当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光怪陆离的现象感到好奇或疑惑时,可以通过实验,那时你们会发现世界真奇妙。”对,我豁然开朗,还是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谜底吧。
我按书上所写的,找来了一个盛着清水的杯子,一只新鲜的鸡蛋,一个勺子和一包盐。有模有样的开始了我的实验。
我先把鸡蛋轻轻放入杯子里,只见鸡蛋像潜水艇一样钻了下去……看鸡蛋好久都没有浮上来,我想大概是鸡蛋重而水轻的缘故吧。于是我倒进一勺盐,用勺子搅拌,可鸡蛋还是不听使唤,半天也没浮上来。我顿时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但是我还不想放弃这次实验。我继续陷入沉思:鸡蛋为什么不能浮起来呢?可能是撒的盐不够多,水的密度小的缘故吧。我再多撒些盐,说不定它会给我一个惊喜呢!说干就干,撒盐,搅拌……我仿佛看到过鸡蛋慢慢地浮上水面。
啊!实验成功了,我顿时欣喜若狂。看,鸡蛋在水面上荡漾起伏,好像欢快地跳着迪斯科呢。
实验成功完成了,我终于相信有时在水里的鸡蛋也能浮起来。可是旧的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来。在水里的鸡蛋为什么能浮起来呢?我又开始了新的探究,找资料,和同学讨论……后来终于在读高中的姐姐的启发下,明白了原来是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的道理。
感谢书籍,它让我产生疑惑,又让我获得真知!
感谢生活,它向我们展示神奇的魅力,又显示丰富的情趣!
感谢实验,它释放无穷的趣味,又将我引向真理的彼岸!
一次小实验篇十三
我们拿出4个玻璃杯、胶水、洗发液、酒精、食用油和醋。先用胶水、洗发液做了实验,然后用酒精、醋、食用油做了实验。
取一小勺胶水,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是否溶解了?”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一们边观察,一边动脑筋。几分钟过去了,我们得到了答案,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脸上露出了微笑。
接着我们便拿出醋、酒精和食用油,在三个玻璃杯中,各盛约10毫升至15毫升的水。分别往玻璃杯中加入1毫升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老师分别对这三种东西提出了刚才那3个问题。同学们观察了几分钟,便开始答题。同学们一起说道:“醋和酒精的.答案一模一样,都是滴到水中较快地进入水中。在水中较快地扩散,溶解了。而食用油的第一个答案是滴到水中后,浮在水面上。第二个答案是:浮在水面上。第三个答案是没有溶解。”老师又说了一个“棒”。
就这样一节开心的科学课就结束了。
一次小实验篇十四
科学是人类的成长之门,它让人类得知了那么多深奥的科学知识,它让人类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它让我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启发......
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在大厅里看着电视节目里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实验:将胡椒粉和盐巴混合在一起,用塑料汤勺服上摩擦后放在胡椒粉和盐巴的.上方,胡椒粉会先粘附在汤勺上......
我半信半疑地拿出了实验所需要的用具开始做起实验来。我先把盐巴和胡椒粉混在一起。然后,用筷子搅拌均匀,再拿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和胡椒粉的上方。可是胡椒粉还是没有粘附在汤勺上。我尝试了几次,还是没有成功。正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老师说过:“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于是,我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做了一次。这一次,我终于成功了,只见胡椒粉粘附在了汤勺上。接着,盐巴也粘附在汤勺上。此时,胡椒粉和盐巴就像孩子们见了母亲一样,飞快地扑向妈妈的怀抱,然后又牢牢地粘在汤勺上了。几分钟过去了,胡椒粉、盐巴和汤勺还是那样依依不舍。
我想:为什么胡椒粉会先粘附在汤勺呢?于是,我便在网上查了有关资料。哦!原来是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同学们,科学是要我们去发现的。只有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才能发现科学,让我们一颗探索真理的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科学吧!
一次小实验篇十五
有一次,我在电脑上看到了一段视频,其中有一个叫”铅笔插水袋水不流“的实验。我看了十分感兴趣,觉得这一定是骗人的。便决定把这个实验做一遍。
根据视频的样子,我找来了一个胶袋,把袋子的四分之三装满水,再在胶袋的口头打了个结,这样就有了一个水袋。然后,我从自己的笔袋里找出两支平常一直不用的绿色铅笔。为了防止水袋漏水,把桌子地板弄湿,所以这个实验我在水池里做。
原来,能耐高温的胶袋都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当铅笔插进这种胶袋时,就会与胶袋表面产生磨擦,通过磨擦就会产生热量,热量就会使胶袋膨胀,胶袋膨胀时就会把铅笔插进时的空隙缩小,这样,水当然就不会流出来啦!
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有趣的实验,只要你善于观察,多多动手就能发现许多奥秘和乐趣。生活处处有知识,只要你是有心人,就一定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次小实验篇十六
在一本《我们爱科学》的杂志上,我看到了“点水成冰”的实用科学课,觉得这个实验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就和妈妈按照书中的`步骤一起做实验。
首先,我们准备好实验用的硫代硫酸钠、小电炉、石棉瓦、烧杯、玻璃棒、冰水,还有角匙等。
我开始在烧杯中倒进100毫升的水,然后用角匙把硫代硫酸钠加入,把烧杯放在电炉上,电炉上垫一块石瓦棉,这是防止加热太快。接上电源,我开始小心翼翼地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硫代硫酸钠很快地和清水溶为一体,我不断地加,不断地搅,不知不觉中,满满的一瓶硫代硫酸钠见底了。烧杯中的溶液满了起来,妈妈奇怪地问我,“你加水了?”我摇摇头。哦,原来硫代硫酸钠由固体变成液体了。硫代硫酸钠一直在溶解,全部加进了,也不见饱和。没有辙了,只能让它冷却了。
我从冰箱里拿出冰水,把烧杯浸入冰水里。过了5分钟,我拿出烧杯,看了看,还是水,没有结冰,实验失败。原因是硫代硫酸钠不够,没有达到饱和度。
实验虽然失败了,但这是我第一次做化学实验,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学到了一些知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61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