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0:08:02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优质12篇)
时间:2023-11-24 20:08:02     小编:文轩

读后感是通过阅读来获取新知识或者情感,进而进行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在写读后感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书中的思想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读后感,可以参考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帮到你。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一

《与神对话》是一本非常古怪的书,我们很难界定它的门类。从头到尾,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只是用了同一种语调,写了几段非常冗长的对话,而且据他本人所述,这几段对话全部发生在他与神之间。

其实,我并不确信世间真的有神,即使有,我也并不确信?真的会与一个凡人沟通,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些对话理解为作者的臆想,或者是假借神名启示世人的`宣传手册,或者是一部小说。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二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灵的对话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个出生在塔斯甘比镇的小女孩又盲又聋,如果这句话当成新闻告知人世,简直是微不足道中的微不足道。但把那个盲聋哑的小女孩会读、会写,还考上了哈佛大学这句话广而告之,那就足以震惊世界。是的,就有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女孩,一个被马克?吐温称为19世纪奇人之一的女孩――海伦?凯勒。

常言道: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正是这种苦难铸就了海伦坚强的性格。一个终生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一个只有在莎利文老师帮助下才能学习的人,一个将毕生心血倾注在残疾人事业上的人,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人,怎不叫人肃然起敬?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句话是对海伦最真实的写照。

坚强的背后就是成功。海伦是不幸的,她很普通,只是个最无助的孩子,很多人会把她看成一个神话,把她当作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去顶礼膜拜,很少有人把她当作一个平常人去看待。从小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光明――对她只能作为毕生的渴望。是坚强的活下去,还是如其他残疾人般颓废地了却余生?面对这个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庆幸的是,小海伦选择了坚强,也成就了她的成功。学识渊博,掌握多国语言,考入世界名校,这种连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听起来像天方夜潭,她却用行动证明了这一切。她又是幸运的,没有沙利文,海伦可能永远平庸甚至绝望,没有对生活的爱,海伦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海伦的幸运只在于她拥有了一份不寻常的爱。我们比她幸运,拥有健康的双眼。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看清世界的颜色。我们也许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对未来的无知和恐惧让我们成为了生活的瞎子。想想海伦,我们只是些暂时迷路的孩子,只要朝着坚强的灯光走下去,就能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毋庸质疑,海伦是成功的,而她的成功究其根源在于她过人的毅力。古今中外,一个个响彻耳畔的名字:保尔柯察金、霍金、张海迪他们的成功无疑是这最好的见证。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像瓷器和花朵那样脆弱娇嫩,经不起一点磕碰和吹打;我们的生命应是那天空中的繁星,即使云雾遮盖,也要在自己的位置上闪光。一切都不是神话,选择坚强,选择成功。

用心去欣赏世界。我们的周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这句名言多少勾勒出人们对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漠然麻木的现状。在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一个小故事引人深思。海伦的一位朋友从树林里远足归来,一路觉得没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事物。而海伦却坚信,仅靠指尖的触觉在树林里走上一个小时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她感兴趣的东西。而她所发现的恰是我们最不以为然的。她会用触觉去感受树木微微的震动,用指尖去体验花瓣的娇嫩,用嗅觉沉浸在花的馥郁中。尽管海伦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残缺的,但她却比常人更能扑捉生的气息。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都有妙境。落日晚霞、霜叶秋林需要欣赏,晓风残月、敲窗冷雨也需要欣赏。欣赏高山,自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海,自会在大海的澎湃中感悟到气度与洗礼;欣赏大树,自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会在小草的坚韧中汲取执著与希望。用心去欣赏,会发现生命中其实也有很多值得留念,哪怕是司空见惯的笑脸,一句无心的关怀,一个亲切的动作,一份平淡的亲情,你也会深深的感动,享受其中。生命真的很短暂,一切都像是白驹过隙,当我们用心去欣赏,美好的事物才会在心中永存。

乐观的态度是快乐的源泉。忘我就是快乐,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到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这便是海伦?凯勒生活的动力。现实中太多的人用消极的态度去生活,总觉得处处遇挫折,无处寻快乐。他们总把快乐放到凹透镜下去看,而把所谓的小挫折放到放大镜下去无限扩大。在书中,你可以领悟海伦积极开朗的人生观,像她那样活的洒脱精彩。生活的色彩不仅有红、绿,也会有灰有黑,让我们用微笑去迎接它。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的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太伤心,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自己一定会成功!相信明天会更好。在每一次的心灵对话中,海伦总会像这样给我带来些深刻的启发。是啊,作为正常人的我们只有比她更为出色,比她活得更为精彩,才无愧于这位可爱可敬的女人。生活道路中的挫折并不意味着结束,我坚信,风雨过后见彩虹,经过风雨洗礼的花朵才会显得更加美丽、娇挺。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三

用了大约一周时间看了尼尔·唐纳德·沃尔什的《与神对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没太有意思,后来想想,既然很多人推荐,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就继续了下去。看到后来感觉本书说的很多观点可能真的是对的,但是却与我们日常的很多原则相违背。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日常的很多思维模式和原始思维其实是错误的,所以这种错误的思维创造出了错误的结果,所以很多人就生活在这种错位的'结果里,感觉生活非常的不幸和痛苦。

本书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人有了思维,进而有了话语,然后有了行动,也就有了结果,然后就有了经验,进而又有了思维,话语,行动,如此循环下去。所以想要有快乐幸福的生活的话,就要先有这种思维,然后才会真的有这种快乐幸福的生活,如此良性循环先去。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四

小绿爱画画但患有气喘病,经常在家不能上学,他喜欢站在家中的阁楼上看多年废弃的工厂,因为废弃的工厂里长满了绿树,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树林,现在里面住着很多动物。白天晚上都能听见不同的叫声,树林是小绿的秘密基地,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但是有一天树林被摧毁了,树木被砍倒了,挖土机开进了树林,这里要盖大楼了。眼中的绿了,风中再也闻不到绿草的清香了,小绿很伤心,但是小绿捡的树种在阳台的盆中发芽了,小绿非常兴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护自然,才能看到和小绿一样的小森林。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五

《再见小树林》这本书描述的是一个由阳光、绿树、各种小动物和美丽的野花交织而成的一片可爱的小树林。开始画面很温馨、很柔和。小树林是本书主人公小绿的心灵乐园,也是小动物们美好的家园。

小树林给男孩小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小动物们提供了美好的生存环境。画面是那么地和谐而美好。可是,没想到这个秘密基地一夕之间被大人摧毁了:”挖土机像一个怪物一样挥舞着巨臂。树林不见了,小绿的秘密花园消失了、动物们的家园也随之消失了。

这给小绿的冲击是巨大的。好在最后画面在小绿种下一颗小树苗之后,给了我们一个对美好生存环境的希望!一个融入自然希望!不要因为我们住进了由钢筋水泥建造的牢笼里,就忘记了我们的地球,我们是自然的孩子!

我曾经想过,如果有钱了,就去养一匹漂亮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如果有钱了,就在美丽的湖边建一座小木屋,向芬兰人那样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去慢慢的生活,慢慢地变老!我从没想过如果有钱了去为我们的地球做什么!当我有了自己的宝宝,我看着宝宝那黑的像晚上的夜空一样的眼睛,它是那样的纯、那样的真、那样的没有一丝凡间的欲望,突然觉得惭愧。当宝宝长大了问我,那些由于我们的原因,而消失的动植物它们都长什么样子?他们美吗?这些问题时,我又该如何回答呢?看着我们犹如至宝一样的孩子生活在日益恶化的环境中时,我们的心又会是什么滋味呢!自私一点想,就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也应给为地球、为环境做点什么。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保护环境从我们自身做起,从一张纸、一个塑料袋,一件件小事做起吧!让我们的生活从此不再充满无止境的欲望,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去倾听心灵的声音,回归童年的那一份纯真!留住孩童般的美好!

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静静地去感受,去爱………。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六

与神对话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本书与《追风筝的人》同是李继宏翻译。我有幸与李继宏先生在网上取得联系,他推荐了这本书。这大约是半年前的事了,如今才买来读完。虽然此书十多年前在美国是畅销书,我仍然怀疑在中国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中国总体哲学都是更关注人,而不是神,求神拜佛也多是为了求得个人福祉,而非心灵启迪。当下中国,经济翻滚,人们的生活理念更为实用。因此哲学在中国目前成了个很尴尬的话题。人们大体分成三类:一类是不敢谈哲学,生怕谈多了会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怀疑,缺乏信心和恐惧兼而有之,甚至产生排斥心态,一听哲学就避而远之,我的很多朋友就是如此。另一类是遇到问题需要哲学,却懒得多思考,于是干脆找个东西钻进去,这大多成了迷信,稀里糊涂,人家怎么说,就怎么信。人家说的真道理未必听得明白,人家说错了也跟着来,这类人在各宗教的道场随处可见。第三类人则是极少数,他们愿意开放地讨论和思考,愿意并且有信心通过思考不断改进认识和重新了解世界与人生。(那些把哲学当学术的我没有归类,他们拿哲学搞饭吃而已,对他们而言,哲学和锄头计算器没什么区别)本书作者当然属于第三类。但他讲故事的方法类似宗教,所以第一类的人不会看,第二类的人若看了此书,要么不信,要么就迷信,那也很糟糕。作者通过思考的确有很多收获,我们分享他的收获;但文中的矛盾和牵强也随处可见,值得进一步探讨。以下不妨简单列举和分析。1、作者说本书是神所写,即写作过程中神操控其笔写就。这话也对也不对。如果你理解他说的神其实就是宇宙统一的东西,也包括你自己,那我们任何人写作其实也都可以说是神在写作,这样理解就合理。但如果按神话小说的逻辑,那就错得太多了。2、作者的逻辑融合了各个宗教和哲学,因此有所超越也有所混乱。所谓超越,是他没有把自己放在太低的位置仰视,而是与耶稣、佛陀等古代先知们平视,因此他敢于指出他们并不十全十美,也敢于称自己为神的使者,这不是神话,这是一种逻辑,我也有时候半开玩笑。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七

读《与神对话》第三卷,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渺小,感觉自己是站在宇宙间的某个星球上看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情是那么的透彻,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是让人不理解的!就好像人类在看着蚂蚁们的生活一样!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很稳定,很祥和,很感动的.情绪充满了整个身体,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么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相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就像书里一直在说的,这套书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的手上的,他是响应我的要求,被我吸引而来!

写这段话的时候,爸妈在遥远的外婆家,因为外公危在旦夕!

现在想想,自己有一段特别想看书,就觉得没看书很难受!有一次我还在qq签名上写了:很久没看书了,很想看书!为这个还被同学挪揄了!但是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刚好是闻知表姐夫病重的时候!表姐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就靠他和表姐打工赚钱养,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表姐夫有点手艺,一年下来也还不错,养养家也就这样维持着!可能是表姐夫太节约了,一年到头吃了太多腌制的东西(我猜测的),不幸就得了尿毒症!当表姐夫得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的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好点了,不能因为要给我治病就又把大家拖累了!所以他一直坚持着不医治!当姑姑把事情告诉我爸的时候,表姐夫已经病入膏肓了!

爸爸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无言!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人的生命怎么就这么脆弱呢!从20xx年我回国,5年的时间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这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里面牵涉了科学,宗教,社会,政治,环保,早教,教育,物理,哲学,生死,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任何你想到的和你没想到了里面都有了!强烈推荐朋友们买来看!

作为一名早教工作者,本人非常认同书里关于早教的那段阐述,等我有时间的时候我摘录一部分供大家欣赏!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八

上周听了凯洛格的精品课程《关键对话》觉得特别好,而且很实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用得着。

本次课程中有3点让我感触很深,对我来讲特别有用。一是,从心开始;二是,专注你的目标;三是,主导我的故事。

首先,从心开始是,在你说话的时候首先应当将自己的心摆正,从内心就是一个好的动身点,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吵架的;我是对事来讲的,不是对人来讲的。这样你就不会说出一些伤人或是带有攻击性的语言。话说口乃心之门也,你心里是怎样想的,说出的'话就是甚么样的。所以要使我们说出的话让其他人舒服,那我们就必须从心开始,把自己的心态端正,就事论事,不要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人或事。

其次,专注于你的目的,不要说着说着,就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就像,你本来是要解决问题来的,结果说道最后反而是吵起架来了,缘由是你本来的动机也就是目的是讨论问题,结果由于对方说话不太好听,你的动机也从解决问题转到为自己辩解或是翻旧账,乃至是攻击对方。因此本来的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又增加了问题。这就是说为何要专注于我们的目的,只有时刻清晰自己的目的,才不会说出偏离目的的话,也就不会出现太为难的局面。

最后是,主导我的故事,也是强调心态的。只不过是更侧重于对自己看到、听到的信息不加感情色采的、客观的去处理这些信息,或是面对一样的事情时,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的就自己心态的调剂。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客观的去看待人或事,而不是只根据表面的现象去决策,可以找到真实的缘由,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从开始的第一点,到最后的第3点,不论是从心开始,还是专注于你的目的,还是主导我的故事,都离不开心态,也就是我们的想法,所以,从心开始是一个基础,在关键对话中只要掌控好我们的心态,其他的都好解决。由于技能可以学习,多加训练就能够做好,但如果,我们的心态没有放好,那用再好的技能终究都会讲事情弄砸。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九

人生从年青经历中年,不同阶段,不同困惑,20岁的我,因为有较强的侃技也算是交友广阔,算是若干年导游生涯给我人生带来的诸多益处之一。30岁的我发现朋友聚会聊天,我依旧能谈笑风声,可到了官方性质的谈话时却黔驴技穷,为此我很是烦脑。因学生时没有选修过《心理学》这方面我明显落于人后的,心里建设性的书也买了不少,但都比较理论与枯燥,苦寻改善之法而不得。

目前的工作环境很考验人的沟通能力,不管在自己的团队中还是平行的团队中沟通,近一年内,公司因进行合规化治理,作为财务建设的领头人,关键对话无处不在,自己经常陷入暴力或沉默中。

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例如本人就为直女型,平日随性谈话,直来直去,更多的在意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明白,而不会多思考用何方式方法去表述。追求过多的是方便高效的解决问题,很多场景,与人商讨问题时,明明是一场友善的开场,后因意见不合,变成愤怒攻击,或感到无法与对方沟通而选成沉默。事后回顾,想着为什么因为自己有理而变的咄咄逼人。为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准确而从不在意别人内心的感觉。为什么本想抱有美好的目标结局就走向歧路。

我总是对自己说,如果我的生活及工作的环境都是一群有着是同一价值观,同一文化熏陶,同一理想的人有多好,沟通起来不用这么费劲,因为至少理论相同,只是使用方式不同,大家都会相互理解,无需在争辩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就如财务与财务沟通,很多的在于相互理解,争辩的前提是“辩辩出真理”,争辩过后而是达成思想共识,并乐于论道。

但社会总不是按你的想法了存在着,人类本就有差异性,在不同文化不同理想的社会中存续,就会要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理想的人进行的沟通。要从这困局中跳越出来,必须要找到好的方法。

去年在凡登读书会接触了《关键对话》,于是购书入手,如今当成《圣经》膜拜。在谈话前都要拿起书本进行再一次的温故。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十

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作者对人类集体大事件的探讨,而是作者从《与神对话1》一直到现在都强调的与神展开真实的对话,我的理解即是每个人与自己展开真实的对话,不逃避,不敷衍。引导对话的线索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源于爱或者怕。

年终考核是职场人每年的必修课。拿着这个城市的中低收入,过着自以为是的稳定生活,我曾以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又一次让我警醒。

工作不难,我努力做到了优秀,这个优秀既可以用数量也可以用质量,以及同事们的投票来衡量。偏偏我遇到了电视剧里才会遇到的“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

如果不是曾经得到前任领导的赏识,我会以为问题出在自己的身上。还有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样的人”屡次在同事们投票中败下来。没有人是傻子。政治学中有个经典定律,投票不一定能选出最优秀的人,但是一定不会选出最糟糕的人。

写了这么多关于考核的内容,可见我很在乎。在乎考核,在乎升职。这一切根源于怕,而不是爱。我爱的是财务自由,我爱的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实现的财务自由,然而这个目标是不可能靠这份工作实现。那么只能是怕了。怕什么呢?怕丢脸。在这个按资排辈的地方,明明自己付出了劳动成果,而且被客观指标认可是优秀的,却被“这样的人”诋毁。

“任何没有爱的东西,都不是通往神的最快捷路径。”因此在怕的情绪里,我无法释怀,也无助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认清自己,最终想要得到什么,也就是寻求所爱。“生活的目标是认识和重新创造你的身份。”四十不惑,虽然还没到这个年纪,但是在过去一年我越发深切感受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没有前几年那么迷茫了。

我以前不太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单纯”“内秀”“你是这批女生中智商最高的,也是最善良的”“低调”“优秀”“认真”“好人”……这些都是别人贴的标签。我更想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而这是要有一些人生阅历的。碰上一些人,遭遇一些事,才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就像别人老是说我好人,我反思自己其实很懦弱,怕得罪别人,怕毁掉别人心中的好人形象。

坐在年终聚餐的椅子上,我前所未有地清楚自己的想法,我不想要待在这里。我秉持契约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是如果不吃这顿饭就导致不和谐,那么一定不是我的问题。我不想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想在这里闻二手烟,更不想和“这样的人”应酬,总之不想待在这里浪费时间。

越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渴望什么,越是要放弃另一些欲望。我不可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那些遇到的挫折或者障碍,让我更加看清楚自己在实现自我路上的位置。

我曾经渴望外界的奖励。现在我清楚地知道成长都是内在的,是自我积累、自我发现,和别人是什么、在做什么毫不相干。外部会有正面反馈,会迟到,但是永不会缺席。

我能感受到自己文字传达出来的内心的不平静,而这也正好说明了我还在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路上。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因为它的内容来自于神。

整本书从头到尾无不散发着神性的光芒。

一部伟大的著作,总是能写出世人想说的话。读后会令人觉得似曾相识;沃尔什问神的问题,是代替大家一起问的;神的回答,解释的也是普遍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沃尔什自己的。也许很多人都想问神一些问题,但没有机会;神无时不刻给人们以启示,但多数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值得被尊崇的是先知、是智者、是先行者,基督如是、佛陀如是、老子亦如是。

人类最美好的感受是什么?最高级的思维是什么?最清晰的话语是什么?

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看待这灵性的世界?应该怎样审视自己的灵魂?

与神对话,每个灵魂都可以,只要愿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神圣的。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篇十二

对话非决策,是获取观点的过程,丰富的.观点是为了正确决策和行动。当你拥有管理权时,对话后你能决定采取哪种决策方式,也可以直接用命令式,而权责不明时的决策可以采用顾问式、投票式、共识式进行决策。决策之后采取行动我们要充分考虑行动人、行动目标、行动时间、检查方法。尤其要记录结论、决定和安排的细节,用综合陈述法和行动人进行对话以促进行动。

总之,充分理解对话原则,刻意练习对话技巧,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提高风险话题的成功率,有助于打造凝聚力的团队或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对话的套路并非重点,对话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积极若镜”,(语出《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积极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对话中关注目标、提问也好,总结也罢,这些技术干货只是试探,试图让对话者可以从多角度去如实照见自己。“积极若镜”是希望对话者静下来,慢下来,退一步,前后左右,上上下下,仔细通过他人跟自己对话,看看自己,这个自己也许更为宽广、未知……,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好奇,慢慢去发掘……,如此理解对话之道与对话之美,方能立德立言,虽久不废,我认为这才是“关键对话”的要义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464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