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还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教案范文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一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3、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读活动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学生活动)
【落实】闷热 凸出 凝视 吸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法练习、体会。
〖指点读这一课,要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1)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
(2)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
(3)注意读出 我 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
【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活动】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二)认识课文
1、我们学习课文,阅读文章,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地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依据记叙的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把故事分成三个阶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来。
(3)这篇课文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个有什么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4)通过阅读,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
〖指点(1)、讲故事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记叙要素,先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起因;第二步讲述脱险的经历。
〖指点(2)、根据文字内容或指点(1)来概括。
〖指点(3)、可以从故事内容、从人物、从文章结构、从文章技法、从文章给人启迪等角度来认识课文。
【落实(2)】冒险---遇险---脱险
【落实(3)】只要学生抓住语言材料来概括,言之成理就行。
【落实(4)】这是一篇:
※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此点“哲理”应结合末段及标题中的“再”来感悟,并把这种“感悟”延伸到整个生命的长河之中。)
三、读品结合,领悟语言。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用“变”的手法进行比较品味,方能理解其深意。下面请大家运用“变”的手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言。
【落实】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删掉,将“感觉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至今”强调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虽己年过花甲仍然记忆犹新,而且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得到”那种闷热,“感觉得到”是从生理器官的感觉角度突出了记忆的清晰与真实,如在眼前,而“回想起来”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如前者有表现力。)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将句中的“只有”“但”删掉,比较一下效果。(“只有”强调了悬崖并不算是险峰,用“但”字将语意一转,突出了它对“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侧面表现了“ 我”身体的柔弱和内心的自卑。)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可以吗?(原句言简意丰,将多个信息组织进一个句子,让“瘦骨嶙峋”作“胸腔”的定语,比改后的句子更有表现力,更让读者为之担心、揪心。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删去“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终于”突出了整个过程对于“我”的艰难程度以及“我”紧张得丝毫不敢放松的心情。“尽量”比“努力”更能表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不停地一点一点地往里靠,直到再也没有一点空间可以挪移,更能表现出“我”的极度恐慌。)
※“我听见有人吸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为“我忍不住吸泣起来”,这不是表达更直接、更简洁吗?(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现了“我”当时己因极度的恐惧和绝望失去了判断力,六神无主,意志崩溃了。改后的句子,语言虽简洁明了,却无法表现这种恐惧到了极点以至产生幻觉的心理状态。)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改后无法表达“我”当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是父亲见到孩子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似乎没有一点紧张和关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爸给担心死了!你怎么样?受伤没有?别害怕,爸爸抱你下来!”效果如何?(文中的父亲懂得怎样锻炼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他虽然担心,也不会表露出来,而是用最为日常化的话语尽量淡化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放松心情,学习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改句中,父亲自己就已经先慌乱了,又如何帮助孩子学习镇定呢?而抱孩子下来的决定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老是让父母抱着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删去这句中的“似乎”“而且”效果如何?(“似乎”表明“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有了一点勇气和信心,删去后语气变得十分肯定,不符合此时“我”才刚刚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形。“而且”表现了“我”在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时的欣喜,信心也有所增加。删去后,无法表达“我”在这过程当中的心理。)
※“最后,我一脚踩在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吸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后矛盾的,删去加点部分,效果如何?(“吸泣”真实地再现了劫后余生的“我”心有余悸,同时也有一种获得安全感之后的舒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战胜困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删去后,会显得过于单薄,而且情感没有了发展和过度,也显得不够真实。)
四、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二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纳罕 。
(6)暮色开始四合, 。
(7)暮色苍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三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体验反思 :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四
1.学会复述故事,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多种阅读方式,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3.展开多角度阅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能力。
目标1、2
目标3
:两课时
本文是篇叙议结合的文章,宜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等方面去把握文章的故事,并结合议论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另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章提倡多角度阅读,同学们可以从父亲、“我”、“杰利”等角度去想一想他们的做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音,并把整个词语读几遍。
迂( )回 啜( )泣 纳罕( )
瘦骨嶙峋( )( ) 头晕目眩( )
(2)用楷书把下列的词语工整,规范的写一遍,力求美观。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结合文下注释或查字典,弄清上述词语的意思,并至少选择其中五个来造句或写段话。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1)默读要求:提高速度、把握要点、五分钟左右完成。
(2)复述要抓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求表述连贯。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的内容。
3.朗读训练,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4.探究文章主旨。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走一走,再走一走”是什么意思?
(3)作者在这次难忘的经历后,有什么深刻的感悟?这当中有什么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五
1了解本文结构特点,体会本文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1课时。
1、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2、学生课前一分钟口语表达练习。
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经历让你至今依然不忘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找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三、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找学生范读,边读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读完后,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家长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请小组讨论完成。
四、质疑问难:讨论明确以后,集体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适当指导点拔。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2、研讨与练习二。
3、研讨与练习三。以上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2、布置作业:a类: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理解词语含义。b类:根据“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写一段话。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六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激情入景:
2、材料分析: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五、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成语。
2、名人名言。
3、相仿事例。
4、一首歌。
5、一首诗。
6、用一组排比句。
六、小练笔:
附:板书: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七
自己根据同事的笔记整理一下,学习一下,但愿没有曲解的意思在里面。
一、导入 。
二、任务。
1、练习朗读。
2、认识课文。
3、品位细节。
4、表达感受。
三、活动一:练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方式练习体会。
活动二:认识课文。
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全文主旨等角度来做正面的练习。
1、用“这是的一篇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2、用“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的故事”的句式来说话。
总结:1、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2、先叙事再叙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4、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5、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动三:品位细节。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选择句式说话。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的人。
2、课文对亨特的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
文中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写。
活动四:表达感受。
现在我们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学习课文之后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坚持作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先把自己写的句子念给自己听。
本节课活动小结:
1、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2、理解活动——认识活动。
3、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4、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教学重点: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略)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二、检查预习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5、文章结构(提问)。板书: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1~6段)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三、主旨研讨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四、课文研讨(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和22段中)是否一样?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板书: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2、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五、课外作业1、背诵最后一段。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六、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九
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一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耸立()颤抖()嶙峋()凝视()
啜泣()纳罕()头晕目眩()小心翼翼()迂回()
2、解释下列词语。
迂回:灰心丧气:
应付:告诫:
瘦骨嶙峋:纳罕:
3、读课文2—3遍,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时讲清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复述。交流复述得失,记录经验。
2、教师指导,进行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语气语调合适、情感把握准确)
3、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4)读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4、指导多角度阅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讨论: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2)评论杰利(3)评论四个孩子
临窗看柳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一会儿,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1、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首段的“窗外”和结尾一段的“窗外”含义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3、从写作意图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看似写柳,实际上写出了__________。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______,实际上写的是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4、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作者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困难到来的时候,有的人因之一飞冲天,有的人因之倒地不起。——列夫?托尔斯泰
3、谁能用勇气迎接厄运,用笑脸来应付不幸,谁就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
4、困难就像一只砂轮,它能砥砺出勇进者奋斗的利刃,也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
5、困难是懦夫回头的便桥,卫士前进的阶梯。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二
一、朗读课文,思考:
1、学生朗读,提要求。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无漏字漏字,注意语速、语调。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难,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归纳:从小多病,不能活泼勇敢颤抖“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这算困难吗,从哪儿可看出?
归纳:悬崖不高伙伴们轻松爬上去了“我”后来很容易地下来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来的呢,心理有什么变化?
归纳:走一步顿生信心。
慢慢爬下悬崖巨大成就感(只有几米高,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讨论,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出这样的生活哲理的?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体会文章的蕴涵)。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
2、你觉得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儿?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个人物的?(多角度阅读评价)。
教会学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质量。
确立角度的方法: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或者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一情节。
举例:评价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们的做法有不当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四、质疑与交流:
1、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探讨的?
2、你受到什么启发?该如何面对困难?
同学畅所欲言。
五、教师小结。
六、延伸与拓展:读汪国真诗句。
七、布置作业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细心留意身边的事,感悟生活,写一篇短文。(学生在课内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自由漫谈,课后写在作业本上)。
八、板书设计:
莫顿·亨特。
慢慢爬下悬崖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学反思:多角度阅读方法较好,课上加强渗透和指导。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三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四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五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诫。
(3)向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六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七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
课文导入 :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合作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
体验反思: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
以上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八
一、导入新课: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读全文。
要求:(1)读全文包括课题、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钟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钟读完。
学生默读后,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标出生字词,,交流生字词。
闷热弹子训诫耸立峭壁颤抖瘦骨嶙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恐惧安慰头晕目眩经历屡次抵达暮色苍茫小心翼翼灰心丧气。
三、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2、复述方法指导:
a、抓住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数字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
c、复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文章主体的一个提炼加工过程。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学生复述(3—4人),自评复述得失。
4、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明学生默读的速度和复述过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确复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第一次复述的不当之处进行二次复述。
5、学生根据复述的得失,将经验和复述方法记下来。
四、布置作业:20个词语,每个5遍。
第2课时:重点是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十九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二十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教案篇二十一
1、了解本文结构特点,体会本文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本文语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写,又有哲理性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比较适合朗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1课时
1、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2、学生课前一分钟口语表达练习。
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经历让你至今依然不忘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找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三、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找学生范读,边读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读完后,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家长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请小组讨论完成。
四、质疑问难:讨论明确以后,集体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适当指导点拔。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2、研讨与练习二。
3、研讨与练习三。以上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2、布置作业:a类: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理解词语含义。b类:根据“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故事:遇险——脱险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4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