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8:09:08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专业18篇)
时间:2023-11-24 18:09:08     小编:影墨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资源准备、学生活动等要素。教案的编写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生物》教案范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一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二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三

教学过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简介消息。

(三)、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四)、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一个特点。

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

(五)、课堂拓展。

1、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霰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2、体会课文中议论的思想性。

板书设计。

标题。

主体。

背景。

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四

结果:顺利渡过长江。

(为解放全中国)从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以三路大军顺利渡过长江。

自主概括。

教师介绍。

学生记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例:从“至发电时止”我听出了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

“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

“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不料”含讽刺意味,体现了解放军强大的攻势。

“不含”准确。

“横渡长江”

小组研讨。

1、确数:中路-30万;西路,东路各35万。

2、第1、2句,从兵力、战线、战况三方面。

3、三层,分别为中、西、东路军。中路渡江早,结束早。西路与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接在一起较为方便。

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营造背景。

了解背景。

了解学习新闻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了解新闻知识,以便更好的阅读把握新闻。

了解新闻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小结。

检测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气势雄浑、感情浓烈,语言简炼准确,充分体现了新闻结构的特点,是短新闻报道重大题材、广阔场面的典范。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课文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课堂练习:

作业复习生字,解词。

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向校刊投稿。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五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以上这5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是来自于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六

难点:学会预习。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科书、预习题卷、投影、报纸(当天买的)。

在教学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不懂得预习的方法,往往老师布置下预习的作业,总是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学来说,不啻于是一个缺陷。因此,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明白自己学什么,怎样学。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来阅读、分析课文,将课文作为阅读、分析的对象,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一)导语设计:

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气氛,用直接导入法,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的及具体做法,以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二)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1、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2、理解新闻定义要注意三点: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注意三点: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例如:美国总统竞选,总会抖搂几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中国云南发生了地震,2002年初仍载文报道详情。

虽时过境迁,但仍有很强的报道价值。

(2)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教育作用: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怡情作用:不包括低级趣味在内,那些对影视明星的私家事情不厌其烦地加以报道的所谓新闻,实在是把肉麻当有趣,我们所说的“情”指积极的乐观的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4、了解消息的知识:(结合“写作”第四单元进行教学)。

(1)消息的概念。

(2)消息一般有3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3、语言简明扼要。

(3)消息的写法:

“倒金字塔”式:结果—过程(重要—次要—再次要)。

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

(4)消息的结构:

电头:可有可无。

标题。

主体。

背景。

结语。

(5)消息的表达方式:多用记叙手法,因此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的使用。

(6)消息格结构部分具体内容及特点:见书p165—167页。

关于评论:

1、概念。

2、阅读评论注意三点:

(1)弄清它是针对什么事件或问题而发的;

(2)要看评论对该事件或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3)注意评论是从哪些方面或通过怎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评论是新闻文体,但它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七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八

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排山倒(dao)海高屋建瓴(ling)气势磅礴回肠荡气溃退(kui)锐不可当(dang)荻(di)港要塞(sai)。

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建,倾倒。

回肠荡气:形容音乐或文章婉转动人,也形容感情充沛强烈。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九

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

二说教法学法 。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

五教学过程(): 。

(一)内容呈现 。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

(二)师生互动 。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 。

(三)交流对话 。

1.教师与学生对话 。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

3.学生与教师对话 。

4师生与作品对话 。

(四)链接生活 。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

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西(较详)中(略)东(详)。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一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出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二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西(较详)中(略)东(详)。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三

一、导入  :

介绍从1946—1949年的历史背景而入题。(具体内容此略)。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然后按照课文中的渡江图形来复述课文内容。

(注:分组讨论复述)。

2、教师出示一张扩大的渡江示意图,请一为表述能力好的同学来讲述。

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3、提问:文中哪几句话能够概括刚才所复述的内容?

注:第1、2两句——导语 。

4、提问:最能概括全文的内容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注:标题。

5、板书设计 :

中路军20日夜30万安庆等。

|横渡长江东路军21日下午5时35万南京九江|。

||||||。

||||||。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

||。

标题导语 主体。

总结:(1)、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尾。

(2)、新闻的写作方法:“倒金字塔”。

(3)、仿写一则新闻,题目自拟。

三、局部品味:

1、举例说明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2、举例说明的主要表达方式。

3、找一张的报纸,自己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分析一则新闻。并拿到小组中交流。

四、教学反馈:

注: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作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四

3、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4、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5、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五

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闭幕式上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开明出版社95年9月第一版)。可见“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反之,如果离开教材、学生空追灵活,就会走向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为使课堂教学展现出灵活性,实用性,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模仿广播员朗读这条新闻。“如果你是当时的广播员,你将以怎样的情感和语调向全国人民播放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大家准备播音”。此令一出,学生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读得格外投入。此后又让学生当讲解员,到讲台上指着地图向全班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新闻的内容,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紧接着又鼓励大家,看谁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消息。概括之后,又引导大家看书,找出文章中概括性很强的语段,并顺势告诉学生,这就是导语。其后通过分析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导语的特点。接着又鼓励大家概括得更精练些,结果大家发现:标题,是最有概括性的。于是教师便顺势讲明标题的特点。至此,新闻的基本结构知识已教授完毕。整个知识传授,都是在学生有所领悟后,教师才点明的,丝毫没有强加、硬灌的意思。

接下去,又让学生体会新闻的另一特点,真实性。请学生看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数字,是实数还是虚数?同学们通过读书,发现是实数。教师顺势告诉学生,新闻的另一特点,真实性。通过寻找三个数字,实际已经将教学的重点移到了主体部分,并接触到了课文的分段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层,结果在分层时,学生发生分歧,“……不料……突破……”有的归上,有的归下。“谁不料?”,“不料什么?”这一引导学生豁然开朗。至此便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本段的指导上。“不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能表达情感的词语还有那些,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新闻的语言特点,准确性。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把握新闻的另一特点,及时性。最后,让学生学写一篇消息,结果他们欣然同意,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投入,真正实现了高效减负。

1、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教学主线,突出一“点”(知识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新闻(消息)。消息具有三大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结构也比较固定:标题,导语和主体。根据教材这一特点,我用较为灵活的方法,把知识点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以知识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的“活”的教学。

2、注重学生特点,设计多维训练,突出一“着”(艺术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主要特色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趣味性。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参与,而且各个环节的参与形式都各有特点,决不雷同。尤其注意到了,实践性和活动性,使学生的参与有趣,有用。每一个环节的进程,都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决不自做主张。

3、抓住教学重点,注重因势利导,突出一“段”(拓展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主体部分,但我并没有硬性进入,而是在学生分段出现问题时,相机引导,通过朗读和找关键词,完成了主体部分的学习。在这一部分分析时,注意把新闻的其他特征纳入分析的范畴,起到了举纲带目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教学的应变性。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一个“活”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及结构。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学生齐读这首诗: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2、教师介绍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感知情节。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文中哪一句话也能概括这些内容?请找一找。(教师明确新闻的三大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2、学生齐读标题,讨论:你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内容?

(人、地、事——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4、这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三层次是不能互换的,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报道,并且是由易到难顺序。)。

三、品味语言。

(1)“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能否改为“共”?——课后练习二。

(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

(2)“不料”能否改为“结果”?——课后练习二。

(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上体会)。

(3)“占领、控制、切断”这三个动词能否与相交换?为什么?

(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介绍及时性。

3、讨论:请问人民解放军为何能取得如此的胜利?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的人心所向)。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八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2)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讨论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3)分析详略。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

为什么详写东路军。

(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关于新闻。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4表达方式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分析课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135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