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7:54:13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1-24 17:54:13     小编:QJ墨客

总结有助于我们发现并改正错误和不良习惯。写总结时应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将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进行组织,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思路,或者可以借鉴一些表达方式和结构。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圣杜甫的名句,它道出了社会的不公:在豪门贵族中,花霍过度,奢华成风,过多的酒肉因腐朽而发出臭味,但在路旁边仍有受冻挨饿而死的人。杜甫的这首诗严峻的批评了其时的社会。

你或许会觉得那是封建社会,公民饱尝压榨才形成的,可是在现代社会中仍存在这样的现象。

每天在全国上下的巨细饭馆以及餐厅中,过多的剩菜剩饭被倒进了垃圾桶,一天糟蹋的粮食便是一个家庭几年的口粮,可是,在某些贫困山区里,人们还在喝着能够数清米粒的稀粥度日。

你或许会说,这是由于国家没有重视到山区,等国家全面重视了,一切都会好的。但你何尝想过,当你糟蹋粮食时,你是否想到了那些啼饥号寒的人们。

据有关人士查询,一座大学里一周被倒掉的饭就相当于一亩地的产值;校园一年糟蹋的电满足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这些震撼人心的数字绝非虚拟,而是铁的事实。

回想一下,在炎炎酷日之下,农人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着麦禾的生长,而咱们站在这富贵的都市中,随心的糟蹋着,糟蹋着他人的汗水。

那咱们又是什么人呢?人人都是封建社会的漆黑,却未曾想到现代富贵背面的黑。

记住在一次春节晚会上,牛莉说过一句话:哪个城里人不是从乡村过来的,乡村人便是城里人的爸妈啊!

是啊!咱们在糟蹋什么?咱们在糟蹋农人伯伯的汗水,是他人的劳动成果;咱们糟蹋的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期望啊!一个奢华成风的民族,注定会走向消亡。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韧力为艰”咱们是时分觉醒了,节省从咱们自己身边的小事开端。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二

“《一颗幽默的跳跳糖》到了,到了......姑姑你真好!”我迫不及待的捧着书翻看着,多么期待这本书的精彩故事啊。

拿着这本心爱的书,我每天中午、晚上都抱着她,爱不释手,“姑姑太好看了”,“怎么好看啊?”姑姑面带笑容地问我。“嘻嘻......嘻嘻,就是好看,晚上我说给你听哈”我调皮的做了个鬼脸,撒腿就跑了......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三

“妈妈,过年怎么写?”“啪!”妈妈捡了一本书扔给我:“自己看,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泡大蒜、买年货、贴对联、逛元宵,哦,我明白了,这就是过年!让我也来晒晒我家的年味。

“嗷――”怎么了?阿婆家杀猪啦!我又想看又害怕,大肥猪被杀猪佬从猪栏里拉出来,几个大人把它按在长凳上,大肥猪拼命地挣扎着、吼叫着,我吓得躲到里屋不敢出来。猪叫声渐渐低了,最后没了,我伸出头一看,已经泡到大桶里。杀猪佬三下五除二剃光了猪毛,白花花的大肥猪呀!我捂着鼻子跑开了,晚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红烧肉了。阿婆又把猪肉都用盐腌在缸里,等到二八二九就可以煮猪头肉吃啦!

过年的脚步不慌不忙,搞卫生啦,买新衣服啦,办年货啦,似乎很平淡,直到腊月二十三――炸油豆腐、做麦琪。油豆腐平时我不爱吃,但新鲜炸的味道可好吃啦!阿婆把新做好的豆腐切成很小的正方体,放进烧热的大油锅里,平静的油面翻起黄色的水花,不一会儿,白色的四方形豆腐就变成一个个圆滚滚的黄球。阿婆不时用大铲子翻动一下,小球们就在锅子里翻个不停。夹一个放进调料碗里,金黄香脆的皮就着辣椒酱油,可好吃啦!哪管它烫不烫嘴巴。

麦琪,具体怎么写我也不知道,只知道用面粉做的,里面调了鸡蛋黄酒辣椒酱。将面粉和成团碾成片,切成小菱形,中间剪一刀,将其中一头穿过去拉平,变成梭形。放在油锅里,哗啦啦,几分钟就变成金色的小梭子,又香又脆,既可以当零食,又可以下酒,深受大家的喜爱。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又包了很多很多的饺子,为正月的早点夜宵做准备。我最期待的是煮猪头。猪头里的核头肉最香啦!我等啊等,等爸爸把猪头洗干净,等爷爷烧开了水,等到我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终于听到爸爸说拆猪头喽!我的眼睛骨碌一下全睁开了,迫不及待撕下一块全精肉塞进嘴里,那个香啊!我吃了一块又一块,甚至拿起大骨头就啃,妈妈“咔嚓”拍下我的馋样。

终于到除夕啦!满桌的好菜我不想吃,绚烂的烟花我不感兴趣,你知道我最期待什么吗?对了,压岁钱!阿公阿婆有,舅舅有,爸爸妈妈有,叔叔有,舅公舅婆有,最大的当然是爷爷啦!拿着一大叠的红包,我乐得合不拢嘴。

新的一年开始啦!我们每天忙着这家拜年,那家吃饭。停下来的时候已经初八了。不过我知道,我们还有一个热闹的元宵,因为爸爸妈妈、叔叔及两位舅公都是正月生日,大家统一在元宵过集体生日,这将是我们过年最完美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四

说起

情,也许有人去诗词里翻阅,书上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书上还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起来很美,读起来更是美的透彻。也许翻遍书册,很难找出爱情与吃有太多关联的诗句吧,而我的爱情却在舌尖儿上。

想那些花儿也曾为我开得艳,那是玫瑰花儿呀,哪有女孩儿不喜欢,我渴望已久,连梦里也希望爱我的人儿举着那娇艳的玫瑰来我面前:嫁给我吧,紫烟,献上最美的玫瑰花儿。

多么浪漫多么让人心动呀,我希望着。可是当我的爱情来临时,却没有那梦样的浪漫哦,是那么那么的平常,甚至有点土。

记得那天,他姨又登门了,问几天前提的事想好没有。我就又被老妈数落了无数次的那不堪回首的一次。

老妈看着正在用功读书的我已气从心头起:我说咱们老王家哪辈子没读过书呀,书就那么好看吗?我的紫烟,我的小祖宗,你就收起你的书来吧,也学学针线,也学学家务活,学学做饭洗洗衣。

我用力的将两手捂起耳朵:“听——到——了,我亲爱的`妈妈,我不用您再为我 操 心了,而且您老就放心吧,我刚请书上的仙人算过的,我王紫烟还是能嫁出去的。”

“算过的?还书上的仙人呢,紫烟,你每天捧着那书这书的谁能受得了你,就是嫁得出去,你老妈我还不天天跟着你挨骂呀,女不教母之过,

什么

家务也不会做,人家娶你家里后,不天天骂你才怪。”

“从现在开始学做家务,再不许写什么诗呀什么词呀的,那些是咱们平常百姓家女孩做的吗?今天你就听妈的去他家走走,已经很久了,人家求这人提亲那人说媒的。别提着架子,改改那臭毛病。”

“嗯,知道了,老妈别生气了,我听你的。”

唉,一点点办法也没有,我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向老妈举手投降了。把我刚刚有的灵感全浇灭了。

算了,不写了也不读了,收起书,我就要往外走,老妈又把我叫回:“梳理一下,这样子就去?真是的。”

跟在他姨的身后,我一点也没有精神,想见了他就回绝了他,当面对他表明心迹,再也别求这人提求那人说,有意思吗?懂不懂爱情呀?咋这么老土呀。

坐上公交,又打上出租,转弯抹角的总算来到了他家门前。一推门进去,一眼看见一位身系围裙的男孩,正在忙里忙外的,高高的个头,白净的脸儿,满脸灿烂的微笑。屋子里有很多人,都在看电视的看电视,聊天的聊天。才忽然想起今天是周末,一家人在闲聊,只有这个身系围裙的人里里外外的忙着做饭呢。

我的到来,他姨忙拉系围裙的人说:"鸣儿,人我可给你领来了,这就是紫烟,你说你见过的,你们自己谈吧."屋子里人的人儿听了,都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个从头到脚的细细看着我。

这忙里忙外做饭的人就是我的鸣,我一见到他就把我曾对他一肚子的气给消了,竞情不自禁的问着他:“一家人都在玩,怎么就你一个人在做饭呀?”

“呵呵,我最喜欢做饭,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给你做一辈子饭的。”

鸣闪着一口洁白如玉的牙,笑的很自然很甜,突然就回了我这么一句,我也不知怎么就说了句:“我当然愿意,因为我就怕做饭,我一点也不会。”

“哈哈,我会,我学过厨艺,什么样的菜都会炒,什么样的面食也都会做。”

第一次见到他的面,就在他家吃了他亲自做的饭,那饭菜好香好吃极了。偷偷担心他会不会不喜欢我呀,我那么笨又很懒,好似除了读书也不会做什么呀。

可没想到,第二天鸣就当着我的同事的面,站在我面前举着饭菜说:“紫烟,我来给你送饭来了,快嫁给我吧,我愿意为你做一辈子饭!”

唉,真没办法,还真有不嫌弃我笨嫌我懒的人儿呢,也不知是他的饭已把胃收买,还是一颗心儿被他打动,就嫁给了他。

一直一直就过下来,他总是最关心我的就是吃饭穿衣,每天他换着样给我做各种各样的饭菜,每天他为我洗每一件衣服,帮我搭配穿戴,今天这饭明天那衣。

哈哈,妈妈看到我与鸣

生活

的这样

幸福

,也乐得合不拢嘴:“唉,鸣呀,我们紫烟在家时可是什么也会做的,现在嫁了你什么家务也不做,这可是被你宠坏了。”

“哈哈,妈妈,紫烟很勤的,也很会做家务的,可我不用她,我业余爱好就是喜欢做饭做家务的。我不吸烟不饮酒不搓麻……就剩做家务这点爱好了。”

自从嫁给老公我一下就胖了好多,从前吃饭我自己就愁,这也不想吃那也吃不下,也没有人管我,爱吃不吃随我的便,几乎我就不怎么吃饭,瘦的一风就吹跑了,谁见了我谁都担心我有什么重病呢。

可是自从嫁给鸣,他可不由着我想吃不想吃,而是用他最佳的厨艺来挑战我的胃口,每天一闻到老公炒的菜香我就很有胃口了,要是偶然一顿不想吃,他会再去做,翻着花样给我去做各种饭菜,一回包出水饺来了,一回蒸出米饭来了,一会清蒸鱼,一会清炒虾仁,直到我吃了为止,鸣是决不允许我一顿不吃饭的。

我总开玩笑说:为我做一顿饭不难,难得是为我一辈子饭,而无丝毫怨言。

鸣,他做到了,我真没有想到,我会遇上这样的老公,我已被他惯坏了宠坏了,我的胃也早早被他的饭菜管住了,那颗心儿呢,不用再说了,就唯他所属了。

爱情,舌尖上的爱情,最朴实最恩爱,最后要告诉鸣最喜欢给我做的几道菜,也是我最喜欢吃的:糖醋鲤鱼,外醮里嫩,香甜可口,红烧猪蹄和红烧鸡脚,不仅好吃还都有养颜美容之功效,清汆丸子,山药排骨,焖藕,麻汁黄瓜……嘻嘻,一时还真说不完,不如来家里,请你吃一吃吧。

还有甜甜蜜蜜的抜丝地瓜拔丝山药,水煮鱼,最是那碗过桥米线,一碗热气腾腾的摆在面前,肉和米线均匀的同在碗里,就似那爱情,倾心的去为自己心上人儿着想,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相濡以沫疼爱无比,这就是我舌尖上的爱情,平淡无奇,却恩爱甜蜜,来得那般真实,那般美丽。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五

有一天我在家里呆着无聊,于是便叫上一个同学一起去逛街。那个同学说西施故里的臭豆腐不错,我们便相约去西施故里,品尝臭豆腐。

我们来到西施故里的油炸臭豆腐摊前。哇!这里的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做的臭豆腐技术真娴熟!摊主把没炸过的臭豆腐穿成一串。把它放到沸腾的油锅中冒出阵阵香气,香气入鼻勾起一种想吃欲罢不能的感觉,真是口水快溜出来了。摊主把臭豆腐捞起来,沥干了上面的油,这时臭豆腐更诱人了被炸得金黄金黄的,上面还滴着油,在一股臭气底下你可以嗅到一股香气。摊主将臭豆腐涂上特质调料酱,甜中带咸,脆中带软,入口很有嚼劲,我喜欢这种重口味。

咸、辣、臭,这就是我对臭豆腐的评价。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六

“舌尖上的中国”由中央牵头制作,历经数年的拍摄才完成,每一帧画面都是匠心独运,予观看完之后,感慨颇多。前思后想,追寻千般,仍然心中惆怅,无非念念难忘之情——乡愁,这种千丝万缕的感情,细腻而又强大,已经以一种种美食的形式锻造进了我们的血脉,难舍难分了。

灵与肉的碰撞,调料与环境的融合,天时与地利的携手,镌刻出一部部美轮美奂的美食颂歌,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波光闪动,璨若明珠。它们中最多的,还是家常菜。对的,那些深深镌刻进所有人骨子里的.,并不是三月鲈鱼美、金丝血燕窝、中东鱼子酱之类的稀世珍品,心底里温暖的、呼唤的、带着温度的,永远定格在了家人做的饭菜上。

我外出之时,若肚子不服气,小家子般的拒绝接受异地的口味,我也无奈,只得清粥度日。每每夜晚来临,我想起的,回味的,怀念的,确是家里的饭菜。行程中的美食或许不少,行程中的风景或许不少,但那份心里的悸动却仍然留在了家中的饭菜上。游子思归心不灭。若非经历,倒是真的不知道游子的那份乡愁,全部寄托在的,是舌尖上的味道。

或许我们漂泊江海,或许我们四散分离,或许我们背井离乡,但是,那不忘的,永远是骨子里的记忆——关于食物的记忆!

红炉耀耀,烟火袅袅,锅灶边的身影,依稀模糊的背影在睡梦中浮现了无数次,空气都是甜蜜的味道,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制作糖油粑粑。粘稠的红糖附着在金黄的油炸粑粑上,勾勒了一圈一圈的年轮,母亲给我做了一辈子的糖油粑粑,现在她老了,制作的次数越来越少,可是那味道却永远留在了我心里。在那个小小的火炉上,舅母制作过血浆莲花鸭,舅公制作过甜酒汤圆,伯父制作过辣椒炒肉,伯母制作过百合排骨。黝黑的灶台承载了太多的年岁,早已磨损不堪,但是,身在异乡,这份蛰伏已久的童年滋味却又翻涌起来,无止无休。

再后来,就是自家的滋味了。自己开灶做饭,自己研究食谱,自己将上一辈的滋味传承改善。身在异乡,我想起的是家人是否按时吃饭,饭菜是否可口,注没注意不能吃太饱。我想起的是早春给他们做的杜鹃花汤,立夏煮的薄荷茶,秋收做的糖醋排骨,冬至做的蛋卷腊肉。舌尖上的家常味,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无法磨灭,无法忘记,即使我们远在天边,我们需要的,仍旧是一碗有温度的,投入了感情的家常菜。

年年月月的时间积累下来的中国家常滋味,撩动者一位位游子飘荡的乡愁,只需一口,那蹁跹的家的味道,便胜过人间无数,朋友,有时间,多和家人做些菜。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七

优秀作文推荐: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想是什么美食让我写出这个题目呢?那当然是我爱吃的可乐鸡翅了!

可乐鸡翅是一些大餐厅的“常客”。当然,可乐鸡翅也经常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

妈妈中午说:“等一会儿,我做可乐鸡翅给你吃。”我高兴极了。妈妈告诉我,做可乐鸡翅要先把鸡翅用盐腌好。妈妈怕我不懂,叫我跟她进厨房。于是,我就跟着妈妈进厨房了。妈妈边做边说:“我们再下一些酱油在鸡翅上,用手把配料与鸡翅搅匀,放入锅内。用铲子翻炒几分钟后,放入一杯可乐,再用铲子把鸡翅和可乐不停翻炒。过了大约10分钟,等鸡翅变成橙黄色后,便可以上桌了。”

可乐鸡翅终于做好了。可妈妈说要等爸爸回来才能吃。于是,我就用我的鼻子闻了闻可乐鸡翅的香味。那时我的样子,真像一只在帮助警长找犯人的警犬。妈妈看到我这样子,无奈地说:“你这只馋猫,想吃你就吃一个吧!”我赶紧吃起来。哇!真好吃啊!一入口,可乐的味道已经布满了整个空腔;再咬一咬,鸡肉的鲜味喷薄而出,鸡肉白白嫩嫩,可乐酸酸甜甜,简直就是完美。

可乐鸡翅在我的舌尖上舞蹈,我也不介意。因为它太好吃了!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八

土家酱香饼,又称土家香酱饼。这又是一种土家族餐饮中被人们赞誉为舌尖上的美味,说它美味,主要是它香中有香,甜中带绵,辣而不燥,外脆里软。此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它辣而不辛,咸香松脆。

在远古时,每逢丰收过节时才能吃得上,据我们当地上了一定岁数的人说:“此饼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受洗后在武当山出家的法号为德福仁波切的僧人,他用多年自制的斋菜及多种药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上武当山的香客品尝后都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后来此技术不慎流传,几百年来以他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传承于土乡人间,今天它掀开了面纱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都市,已成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集色、香、味于一体的独特的香酱饼大众口味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畅销热卖于全国大中小城市。

它尤其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特有的小吃。说它特有,主要是它的制作考究,堪称当地小吃一绝。

酱香饼是一种与千层饼外貌相似,但口感和味道有天壤之别的一种新饼,刚推出市场的时候,相当火爆,数十人排队等候成为一道城市的风景线。

如此火爆的.酱香饼,在制作时其工艺还是相当复杂的。它分为面料、馅料、辣椒油:

面料:高筋面粉二十斤、干酵母五十克、泡打粉六十五克、糖二两(一百克)、吉士粉半匙(国际计量一汤匙10ml)、水十二斤、色拉油四百克。

辣椒油:色拉油(适量)在没开的时候倒放辣椒粉(适量)中搅匀;。

制作饼表面油:色拉油三十斤,大葱五根,大蒜,姜各半斤(二百五十克),麻椒二十克,芹菜四两(四百克),花椒二十五克,大料二十克,桂皮三十克,当油开的时候把这些料倒入炸至无水份捞出既成。

制作过程:将面料倒入和面机和面,色拉油分二次倒入和匀;再面揪剂子每个一百三十五-一百五十克,擀皮抹一层满薄薄的馅,包起来擀成饼,在饼的上面抹上一层匀称的馅。在馅的上面在抹一层表面油;紧接着在饼的上面撒上一些芝麻(生)葱花;饧三至五分钟,放入烤箱,烤至表面金黄色即可。

说得更形象直观一点,就是将开水浇入面粉中,搅拌至水分消失,再倒入冷水搅拌成团,用手将面团揉光滑后盖保鲜膜醒30分钟;熟芝麻一汤匙放入保鲜袋,擀成芝麻粉;醒面的时候熬制酱料。锅中放油,油冷时将花椒、八角放入小火炸至变色并出香味,然后取出不用,只留油;放入一汤匙剁碎的郫县豆瓣,炒出红油;放入一汤匙甜面酱和一汤匙蒜蓉辣酱,炒出香味;加入半碗水,小火煮至沸腾,放入白糖、芝麻粉、孜然粉,搅拌均匀;保持小火煮,加入适量水淀粉勾芡;用勺子舀起可缓缓流下即可,太稠了不容易刷到饼上;醒好的面擀成一张大薄片;上面撒一层花椒面,倒上适量的油;然后拎起四个角到中心沾油,面皮上都沾到油即可;将薄面片横竖各切4刀,注意不要切断;然后一层层叠起,16叠好后成一个小方块,四周捏死;像包子一样捏成圆形,能擀的比较圆,也可以直接擀;将饼擀薄,要比平底锅大一些;平底锅中倒入油,要能覆盖锅底。烧热后放入饼坯,饼比较大,可以形成自然的褶皱;以小火慢慢烙至两面金黄,记得要盖盖子,否则会烙的干硬;刷上酱料,撒上葱花和芝麻即可关火。酱料比较咸,注意用量。

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一共四人在外面办事。路上小孙孙喊肚子饿了,恰好街道对面的路边有卖土家酱香饼的,我们把车圈了一大圈才转过去停在路边,我拉开车门下车,前去买了四个土家酱香饼,大家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我看着他们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再闻着扑鼻的香气,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于是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好香,真是人间美味呀!我发自肺腑地在心底大喊一声:实在是太好吃了!

土家酱香饼酱料是关键,正宗的土家酱香饼一共由30余种不同的调料配制而成,在制作酱料的过程中分量,时间先后都极为讲究。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酱料才能使土家酱香饼更加奇妙。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九

前几天路过街上的小摊,在不远处我便闻到了一股烤板栗的香味,板栗的味道从烤箱里面溢出,依旧是那么熟悉、温馨。来到摊位前,我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摊位上烤好的板栗,金灿灿的,我不禁陷入了回忆的深渊。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吃板栗,那一粒粒深褐色的板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吃的,嘴馋的我就常常惦记着外婆家的板栗。舌尖上的板栗,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又是一年秋季,正值这个周末有空,我去外婆家看望她老人家。一年四季,我也去不了外婆家几次,去看望她老人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一路上我还在脑海中想象着外婆家的场景,脑海中不禁浮现院子里的那株板栗树。那段美好光阴,是爱的见证。

来到外婆家门前,我打量了一眼,一段时间没来了,眼前的景象还是那么熟悉、温馨。我推开虚掩的门扉,走进院子,喊了一声,外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外婆看见我来了,非常高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么和蔼可亲。

一晃眼,我长大了,而那个极其疼爱我的外婆却老了,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额头上留下无情岁月的痕迹。此刻的我,在时光洪流的面前,似乎无能为力。

外婆来到院子里迎接,连忙招呼我去正堂坐下,转身便去端来茶水、拿些瓜果。望着外婆的背影,不禁有些心酸,那一刻,我多想时光能够慢下来一点,再慢一点。

从小到大,在众多兄弟姐妹当中,我一直是外婆最疼爱的孩子。外婆去集市总是会带上我,小时候特别调皮,出门前我答应跟着外婆一起走去集市,可是走到中途我就说脚酸,走不动了。外婆见状,蹲下身来,欣然背着我去集市上。到了集市,外婆会问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或者是想买的。那个时候,我一味向外婆索取,不懂得这深沉的爱。

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有关于外婆的点滴情景,我不禁出神了,还是外婆端来瓜果把我思绪打断。回想起小时候的美好,不禁感慨时光飞逝,一转眼,已过去好多年。

在外婆端来的果盘里,还有板栗,我拿了一粒,剥开,细品,还是熟悉的味道。

我不禁来到院子里,打量着眼前的这株很大的板栗树,金秋时节,板栗树上挂满了板栗,一如当年。外婆家的板栗树有十几米高,枝繁叶茂,遮住了大半个院子。我小时候就常常站在板栗树下,看着着眼前这株板栗树,眸子里满是深情。板栗树上,悬挂着的不只是一个个板栗,还有我的期盼。

还记得小时候,到了秋天,一眼望去,外婆家的板栗树上缀满了带刺壳的板栗,藏在叶子下面。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婆家板栗树上的板栗也由青色变为暖黄色,在太阳的折射下,板栗树在闪烁着光芒。

童年时期的我总是迫不及待,看到板栗树上的板栗成熟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会偷偷地拖着长竹竿来到板栗树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慢慢扛起长竹竿,靠近板栗树。看到结了好多板栗的地方就是胡乱打一通,可是树上的板栗没掉下来,倒是打落了不少的叶子,散落一地。眼看着树上的板栗没打中,我便调整好长竹竿,瞄准板栗,使劲一敲,刚还挂在树上的板栗应声而落。

听见板栗掉在地上的声音,我放下手中的长竹竿,跑到板栗落地的地方,拾起板栗。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板栗是包裹着的,外面有一层带刺的壳,等到板栗成熟,外面的壳会自动破开,板栗就会掉在地上。看到板栗落地,抑制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捡起刚才打落的板栗,放置在一旁。毋庸置疑,紧接着我又是用自己瘦弱的臂膀艰难地挥动长竹竿,一次次敲打着树上的板栗。拿着长竹竿很费力气,我的手心没打一会儿就变红了,轻轻触碰一下,手心有些疼。

我和表弟把刚才打落的板栗堆放在一起,把板栗分开,有的板栗带刺的外壳有些破裂了,就不需要用石头敲开,穿上鞋子就可以把里面的板栗取出来了。看到板栗带刺的外壳裂开了,我就把板栗放好,板栗裂开的地方朝上,放在平整的地上,一只脚踩住地上的板栗,另外一只脚踩住另一边,一用力,带刺的壳就开了,用手取出里面的板栗即可。一般来说,一个带刺壳的板栗里面有两到三个饱满的板栗。板栗外壳的刺还是青色的,也没有裂开就需要用石头敲开,板栗带有点白色,还没有完全成熟。

板栗一个个从壳里面取出,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板栗就往嘴里送,一咬,板栗开了,里面的板栗肉,黄里透白。我和表弟把刚才打的板栗平分,都把口袋装得满满的。

外婆看见靠在板栗树上的长竹竿,一切都明白了,准是我们这几个小家伙刚才打板栗了。不过外婆也没有过多责备,只是担心我们,怕没注意出什么意外,弄伤了自己。外婆看见我们这样,便把我们几个叫过来,外婆说是给我们再打点板栗,正好晚上给我们做板栗红烧肉吃。板栗红烧肉,那可是我去外婆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也是外婆最拿手菜之一,这舌尖上的记忆,最为深刻。

外婆拿着手里的长竹竿,挑选着大的板栗,一敲,板栗就落下来了,比我轻松多了。外婆娴熟地把一个个板栗从带刺壳里面取出来,放在了盆里。看着盆里深褐色的板栗,心里满是欢喜,在脑海中不禁想象着外婆做的板栗红烧肉。

板栗红烧肉,这需要把一个个板栗剥开,用板栗肉来做红烧肉。这把板栗肉取出来可不容易,而且还要保证板栗肉完好无损,难度可大了。不过这些对于外婆来说,小菜一碟。外婆把板栗洗净,放在盆里,加入适量的盐,再用开水差不多浸没板栗,等上个十来分钟就可以了。眼见外婆拿来小刀,在浸泡好的板栗上面划出一个小口,一剥开,便是一个完整的板栗肉。

外婆把剥好的板栗肉放在盘子里备用,一颗颗板栗肉映着盘子的琉璃白,煞是好看。外婆把五花肉切块,用白糖腌制下。等到锅里温度升高,外婆倒入适量的油,先把板栗用温油稍炸,然后盛放在盘子里。紧接着油温升高,把五花肉放进去,稍微油炸后加入八角等其他作料,加适量盐,用水烹煮红烧肉。等到锅里面的红烧肉差不多要烂的时候,把先前的板栗肉放进去下锅同煮便可。

灶堂里的火焰,红通通的,可以清晰地听见锅里沸腾的声音。锅里溢出了板栗红烧肉的香味,扑面而来。五花肉的软烂,板栗肉的香酥,色香味俱全,板栗红烧肉,肉香而不腻。

我在院子里回忆着那些记忆,外婆此刻已经早早地就去准备午饭了,外婆知道我非常喜欢吃她做的板栗红烧肉。恰好现在自家的板栗树上结有板栗,特意给我做了板栗红烧肉。看着满桌子的菜,都是我爱吃的。看着我吃得很香,外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将脸上的皱纹,抚平。

舌尖上的板栗,记忆犹新,那板栗肉的酥香,轻闭眼帘,便可闻到那久违的馨香。

板栗成熟的季节,是我最欢乐的时光,装饰着我的童年!秋风一吹,树上的板栗便纷纷落地,碰上夜晚有大风的话,第二条早上,板栗树下那一颗颗深褐色的板栗落了一地。调皮的我就和表弟一起跑出去,偷偷地找来一块空地,去拾些柴火,生起了小火,把随身带来的板栗投进去。我们不断添加柴火,那炽热的火焰摇曳,偶尔还能够听见火堆里板栗爆破的声音,强烈的情况下板栗还会从柴火里蹦出来。等火焰熄灭,我们从里面把板栗找出来,一个个都崩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板栗肉。烤的板栗特别香,现在回忆起来,这美好的时光,恍如昨日。

这些深藏在我心底的记忆被此刻唤醒,蛰伏的情愫穿过斑驳的岁月,在心头萦绕。板栗,满足我的味雷,在板栗的馨香里细细回味那时的美好。板栗的那抹暖黄,让我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忘记了外婆的呼唤,忘记了时光!

外婆在饭后和我聊了好久,提到了我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外婆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那么亲切。在外婆的心中,那些往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转眼间,我已经长大,外婆,却老了,头发白了。我看得出,外婆的眼睛不再那么炯炯有神,手上布满青筋,起了皱纹……我不敢直视外婆的眼睛,生怕我的一个不小心,便会让外婆发现我的心事。

黄昏时分,我向外婆道别,起身回家。一路上我泪眼婆婆,外婆一直是我心里牵挂的人,这个院子里有我最美好的回忆。

外婆老了,步履蹒跚,看着我心里不禁生生地疼。那舌尖上的板栗,浸染着眷眷温情。看到板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外婆,那个疼爱我的外婆。那舌尖上的温情,那份来自外婆深沉的爱,值得我穷极一生去细细回味!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

第一次吃汤圆是三十多年前。

大舅在离家几百里的保定府上班,并娶了城里的媳妇,在大舅结婚的第一个春节的正月十五,大舅妈在邮局上班,春节正赶上值班,不能回来过春节,说好回来过十五。我们一群孩子都期待着那个传说中的舅妈驾临,正月十五母亲和两个姨妈就帮着姥姥收拾中午的饭菜,孩子们在一边玩着各种游戏,不时还有人去路口看看。

在大家的期盼下,终于看到大舅魁梧的身影,在他的旁边有一个娇小玲珑的姑娘,我们大声嚷着:来了来了。把他们迎到屋子里,大舅给大家介绍着那个漂亮的姑娘,我们在姥姥的示意下纷纷喊着舅妈,舅妈一边给听着大舅介绍一边喊人,手里也没闲着,拿出提包里的礼物,先是姥姥的一件上衣,接着是母亲他们每人一条漂亮的围巾,接着抓出花花碌碌的糖果分给我们,最后从另一个挎包里小心翼翼的取出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些白色的小面球球,我从没见过这个东西,大舅妈对姥姥说:妈,听说您爱吃甜的,我特地给您包了汤圆,一会我煮给您吃。

说着就收拾了东西和母亲他们一起做饭,我们围着不肯离去,都想看看这个汤圆怎么做,之间水烧烧开后,大舅妈把那些白色的汤圆小心的放进水中,等他们飘起来说了一声好了,就用勺子盛到碗里,恭恭敬敬的端给姥姥,姥姥笑眯眯的直夸:他舅妈真的很巧啊,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东西呢,别说做,都不知道怎么吃呢。转身看看身边直勾勾看着的我们,就小心的给了最小的弟弟,并吩咐母亲把给我们每一个盛上一碗。

我小心的端着碗,仔细端详,白色的`汤圆浮在清水里,晶莹透明,一口咬下去绵软香甜,在唇齿间留下令人难忘的味道,姥姥看着我们吃的高兴,只是在尝过一个后一直端着碗给这个孩子一个,又给那个孩子一个,最后把汤都给了弟弟。大舅妈看到后说:你看我准备的少了,娘就吃到了一个!

姥姥却说:不少不少,是咱家人多,看着这帮小崽子们吃,比我吃了好!

大舅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把提包里所有的吃食都掏了出来,分给了我们。

大舅妈走后姥姥一直说:这个媳妇好,心眼实诚。

以后每年大舅妈都会准备很多汤圆,给每家一包,并特地为姥姥准备上一包馅大皮薄的五仁汤圆。而姥姥又是照例给我们分了,后来我们长大了也会故意说不爱吃了,逼着姥姥吃上一大碗,在姥姥吃的时候有人就使劲咽着唾液。

现在姥姥走了二十年了,大舅妈也走了几年了,但我依然忘不了那香甜濡软的汤圆,在每一个正月十五都会想起她们。

那些汤圆承载着三代人之间的孝心和慈心,那些汤圆永远留在了我的味蕾上,我用那些味道记忆着三代人之间的亲情。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一

乡村的冬夜是一首粗犷、豪放的宋词,呼啸的北风漫卷飞舞的雪花,凄厉的寒气浸淫着村庄的角角落落,天地间昏黄黯淡,低矮的房舍抖抖瑟瑟地站立在冰天雪地间,做着春天的美梦。

筑一座泥炉,烧三五段木炭,温一壶陈年老酒,捧读一两卷古书,那是乡村冬夜的极致。然若非文人墨客,这种宁静致远的雅趣是断断享受不到的。不过,独自享受的乐趣还是有的。仍是那座泥炉,还是那三五段木炭,随手找一两块地瓜,或一小捧黄豆,再或一小把玉米粒,那香喷喷诱人的味道立马就氤氲于整座房间。狂风也好,大雪也好,寒气逼人也好,都抵不过这种撩人的香味。在乡村,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你要是从未享受过,那真是一段缺憾的人生经历。

一袭柔媚的春风飘过,自是冬去春来。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大地一派生机盎然。溪头的荠菜花,用清水洗净,热水一过,生拌凉调,或做成精巧别致花样繁多的水饺,味道清新爽口,真是人间的一道美味佳肴。在北方,一场春雨,各种野菜星星点点地从苏醒的泥土中钻出来,灰灰菜,纯菜,苦苦菜,鱼腥草……这些菜啊,对于吃腻了鱼肉的都市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品。萌动不久的柳芽,刚刚吐须的毛毛虫,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大众餐桌。其实啊,乡村的春天,春天的乡村,就是一道清新可口的菜蔬。

转眼麦苗飘香已过,再后来打包出穗灌浆。悄悄走近麦田,摘三五支麦穗,躲到僻静无人处,双手轻轻一搓,吹掉麦壳,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立马让你陶也醉也。别忘了注意四周,吃新麦,品香甜,只宜“偷”摘“偷”吃,否则,那乐趣情调定会大打折扣。

暑气一到,三五场大雨骤降,乡村的池塘就会满满荡荡,这正是鱼肥蟹黄的时节。随便走出家门,去池塘边,水渠旁,甚或田地里,都可以捕捉到各种类型的鱼儿。草鱼啊,青鱼啊,鲫鱼啊,鲶鱼啊,鲤鱼啊,泥鳅啊,大蟹啊……应有尽有,大点儿的带回家,小一些的尽可放生。这时候的鱼味道鲜美,最好的吃法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序,洗净,放入水中,加些常用的佐料即可,吃得就是那个鲜啊!其实,吃鱼的味道远不在“吃”,而在于捉的整个过程。看看清水渠内一群儿鱼朝你靠近,屏住呼吸,双手捏紧网绳,待到全部进入,猛提网绳,七八条几乎同样大小的鱼儿尽在网中,狂跳的心全是与生俱来的惊喜。

在北国的乡村,夏天的美味远不止这些,各种瓜类更是让你魂不守舍。甜瓜,菜瓜,西瓜,黄瓜,白瓜……还有更多不知名的瓜……你只需走到田间地头,向瓜棚里的老汉说上三言两语,就可以亲手摘上一只瓜。比如说西瓜吧,急切地打开,红瓤晃眼,清凉四溢,香甜浓烈。这时啊,说实话,再不吃就真有点对不住自己。看瓜的老汉看到你垂涎欲滴的模样,定会翘起大拇指,笑哈哈把种瓜的酸甜苦辣如数家珍般向你细细道来。北方的瓜,雨水少,阳光足,味道甜美十足,这是南方的瓜所无法比拟的。乡村的夏季,是蛙鸣蝉噪的时节,也是一道永远也品咂不完的.美肴。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最具风味的瓜果儿纷纷走进农家小园。金黄金黄的玉米成熟了,成块成块的地瓜从泥土里翻出,麻麻点点的花生一串儿一串儿的排放在田间,红艳艳的沉甸甸的高梁穗儿在风中摇曳,饱满丰硕的豆荚儿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不定的光彩,瓜果飘香:这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时节。在僻远的田地间做一个土炉,从不知谁家的庄稼地间摘一把豆,偷两块地瓜,抱回三两穗玉米,收拢一些干柴,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边看小人书边有滋有味吃这些刚刚出炉的香脆爽口的收获,四十岁以上的有些乡村经历的中年人大都有过类似的回忆。乡村的秋天,其实啊,就是一种遥远的梦幻,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中总要与美味相牵相连。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二

前言:下午,老妹在哀嚎她明天要开学的事情,于是出门买了好几包辣条回来,说要吃个够,因为她是要走回大山的孩子。于是顺着辣条,我脑洞大开。

很有意思的是,在那段奴隶揭竿,武将操戈,谋士鼓舌,君王伏血的青铜岁月里,一碗肉汤往往会改变历史的走向。马克思老先生说“中华民族是个早熟的民族。”他不知道的是,中华民族的早熟并不是因为地理环境,而是源于食物的芬芳。在散发着食物温热的中国历史中漫步,会惊异地发现一个真正一统天下,贯穿全国的存在:辣条。

诸君不妨坐下,听我盘点那些与熊孩子小学生相伴而寸步不离的辣条。

最常出现的,叫“红烧牛筋”,算是豹子头林冲的级别。那是一种鲜明,浓郁的辣。另一种叫“大中原”的也辣,但它质地极软,吞咽的极快。因此得以留存的还有香味,非要到一定程度,才会觉得辣味翻滚涌动如潮。两者之间的关系大抵如川菜和湘菜,尽管都以辛香鲜辣著称,但大中原带着湘菜的重油浇头,红烧牛筋则偏向于川菜的饱满生动。所以我见过不少边吃牛筋边跳脚的小学生,却极少见干干净净吃完大中原嘴角没油光闪烁的熊孩子。

牛筋极韧,故难以嚼咽。当它入口,被津液层层包裹,每一次齿唇的接触都会晕开一圈有形的辣意。鲜红色的,氲着麻香的汁水滑过喉管,连带着相邻的气管一起,沦陷于一种近乎战栗的震撼中。这是味觉与嗅觉的感官盛宴。廉价却足够实惠的血潮澎湃。唯有这样的血潮澎湃,才能真切的意识到生命的跃动,欢欣与无比激昂的潜在活力。

于是我把大中原比作口感绵柔醇厚,后劲汹涌翻腾的黄酒,而将牛筋视作原浆的二锅头,如火的炙热席卷而过,烧唇烧齿烧舌烧心烧肺,一路烧将下去,一路醉意弥漫。而那些借酒消愁,大白度日的迁人骚客,和街头成群分食辣条的少年,从骨子里是一样的:酒不醉人人自醉。

比起它们诗人般的写意,香菇丝多出了几分“罢百尊儒”的霸道王气。佐料的调配包装的渲染,使它呈现出近乎黯淡和血红的色泽,杂乱的短根,则有如思绪的触角,使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荒原》。仿佛是无名英雄的前赴后继。牺牲的血雨浸透梦想的旗帜。

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很绵长悠久的辣。从口中一点一滴的蒸腾,到饱和后缓慢而势不可挡的凝结,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这样的辣,有煌煌君临天下之意,堂堂正正统领世间。

摆脱了极微触嗅的层进式推衍,香菇丝在厚重之余多了一份灵动。每一根都容纳了由盛转衰,再由衰复兴的过程。织田信长在桶狭间血月里吟出“人生五十年”,那份极尽绚烂而又转瞬即逝的'华美,在香菇丝上得以长驻。每一次咀嚼由是成为永恒的轮回,是辣意的千回百转,是味蕾的兴尽悲来;是口水的肆意流动,是心灵的跌宕复环。在其中领悟到的,是个体生命的凌波横塘,是集体意志的暮雪千山。

吃下去的只是辣条,但却有拥抱世界的错觉。在并不刺骨的辣里,透过琐屑庸常的纷繁复杂,贴近革命般的昂扬悲慷。

卫龙,有一种宗教般的朦胧。

它的辣会让人觉得极为古典,近似于儒家理想人格的俗世化,内涵明确而外沿模糊的君子风范,难以接近。它是辣条,却又不像辣条,而是以士大夫柔静外表下的淡雅风骨,在国际全球化的风景中踽踽独行。

他有不同的包装,有不同的风格。但无论是寻常街头五角一包的“小学生必备款”,还是走出国门38美元一袋的“高档奢华款”,在黑色外壳与红色食料的交织中某股禁穆的精神凝聚不散。吐纳的内息如此从容不迫,蕴藏的内核又是如此凌然威凛,既出即成圭果。

如果香菇丝是王者,那么卫龙就是宗教。目光越过了一城一池的逼仄国界,径自转向孕育无限的远方。如同在君士坦丁游荡的教徒,即使不被待见,却依然用十字的神秘追觅宗教的灵光。在冥冥的旷远中,在杳不可知的狂野里,卫龙用原教旨般的坚韧不拔,使辣条的格局更为开阔,迈出远销海外的第一步。

或许平凡到淡漠,哪怕普通到卑微,当它踏上征途,就注定会有殉道者,以狂信徒的姿态相随。

肯定还有更多我没有提到的,但那以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该如何发掘辣条背后的内涵。它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剖析,在道,佛,儒的模型中找到各自的归属;也可以理解成功用,信念,信仰的不同境界。当然,我更愿意划分成过去,当下,未来的类别。当红烧牛筋守着传统的风味,当香菇丝将即刻的享受做到极致,当卫龙眺望未知的将来,辣条承载的就以蜕变一个民族的期盼。宛若青萍之末的风,纤弱却包容着无限可能。

一碗羊肉汤决定的历史,是历史本身的黑色幽默,但也在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脆弱。也许陷入了过度阐释的悖论,可我依旧坚信,在辣条的背后折射着古老国度的基因。让它茁壮成长吧,借此从舌尖寻觅一条波澜壮阔的星河,璀璨如星辰,照亮前路。

献上老妹在一旁像只老鼠,在解决几包辣条图。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三

河套平原位于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广义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黄河在此先沿着贺兰山向北流,再由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

一个五线小城市,巴彦(yan四声)淖(nao四声)尔市,居于其核心位置。

一年四季,美食云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以农业为主,勤勤恳恳地耕耘,大地也回赠他们丰富的'食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临着黄河,每到初春,开河鱼便是人们守候的美味。

开河鱼,冰封一冬,安而不动,净化五脏,排解体表,储存营养,肝糖转化,养尊处优,肉质鲜嫩无比,纯净无污,这种变化增加了鱼肉质的鲜美和纯净,使鱼的风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鲜,故有“开河鲤鱼赛人参”之说。

吃鱼讲究一个字,鲜。

凌晨的时候,就有渔民在黄河上捕鱼。如何保证到达市场上的鱼是鲜活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保持鱼的鲜活,渔民们不仅用黄河水运输,还增加制氧机。早上7点,到达当地早市,开始新鲜售卖。大鱼肥美,小鱼鲜嫩,各家主妇会根据各家饮食爱好挑选。

生活在河套平原的人们,对于吃鱼,各家有各法,你要问谁家的鱼最好吃?他肯定会回答,我家的鱼最好吃。

来自大自然的新鲜食材,无需复杂加工,无需诸多调味,简单柴火铁锅侉炖,鱼肉鲜嫩,鱼汤鲜香,有滋有味。吃鱼吃到七分饱,喝点儿鱼汤刚刚好。

当我们品味到这鲜美开河鱼时,是否应该感谢那些越冬挨寒的捕鱼者们,是否应该感谢辛勤忙碌在厨房里的家人,是否更应该感谢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人们。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四

我的家乡——张家港市凤凰镇,虽然不如湘西凤凰有名,但与湘西的凤凰一样,古朴、美好。悠久的历史,蕴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

二月二,凤凰乡间人人都要吃“撑腰糕”。为什么要吃“撑腰糕”?老人们说,二月二,天气暖和了,意味着农民们又要开始新一年的辛苦劳作了。吃了糕,把腰撑得直直的,就有力气劳动了。这天,家家都要忙碌地在土灶上蒸糕,按照各自的喜好,有纯白糕、黄糖糕、赤豆糕等等。讲究些的人家就做“西施糕”:糯米粉先要用细密的筛子筛过,放入糖,用水调和成干糊状,然后放锅上蒸熟,捣粘,再中间放进豆沙,面上铺上红绿果脯丝,再蒸一次,熟后切成菱形块状。传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与西施一起,在河阳山下以牧读为业,教习乡人做糕点,因为做出的糕晶莹光亮,配上红红绿绿的果脯丝,与粉面桃腮的西施极为相似,所以乡人们称这糕为“西施糕”。“西施糕”糯软、韧滑,水乡人的精巧灵动在“西施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立夏那天,母亲总会一大早送来一碗草头面衣。面衣是家乡人最常吃的一种面食。但草头面衣只有在立夏的这天才端上餐桌。草头也是家乡常见的一种蔬菜。草头与面粉相遇,草头的清香便在油煎的过程中得于充分发挥。母亲送来的时候,那面衣上的油星还在闪闪发亮。老人们说,立夏这天吃了草头面衣,就不会“忌夏”了。这天,香气充溢在空气中,暖暖亲情,就在这香香的面衣里。

麦收时节,正是做酱的时候。把新麦磨成的面粉拌匀,切块,煮熟,放在自制的“藤条”里让它们自然发霉。到一定时候,取出霉糕,开始下酱。一天又一天,淡黄色的酱汁在烈日的灼烤下逐渐变成了深褐色。酱熟了。夏天瓜儿丰富,生瓜、黄瓜、香瓜甚至西瓜皮都可做成酱瓜。爽脆香甜的酱瓜,是夏季最清爽的佐粥小菜。酱还可做成酱炖肉、酱炖毛豆。酱香、肉香、豆香,把一个个平常的日子渲染得鲜香四溢。

绵软、爽滑的蒸团,让六月廿四的乡村笼在腾腾的雾气中。这天,亲戚们总要汇聚到事先定好的某一家,一起动手做蒸团。天蒙蒙亮,这家的主人便早早地起身,把预先浸好的米淘净,在石磨上悠悠地磨。磨好的米浆灌入棉布袋子,搁空在木桶上,用重物压上,等米浆里的水份慢慢渗干,便可以开始做团子了。大家分工协作,切肉、烫菜、和米粉、椿豆子。用石磨磨出的米粉软糯柔韧,做出的团子特别滑爽,小巧精致地排在蒸笼里。欢声笑语中,亲情也在层层团捏中越来越紧密。团子排满了几大蒸笼,便放在地锅上隔水旺火清蒸。因为是清蒸,高温锁住了肉汁天然的鲜,咬上一口,浓浓的汤汁流过舌尖,回味无穷。那豆沙,因为是纯手工石臼捣制,有着一种最质朴的豆香。

夏末初秋,乡间的芦稷是最美丽的植物。它们一根根隔着相同的间距,在地边站成一排或几排,高挑挺拔,亭亭玉立,青翠欲滴的叶片,仿佛水袖一般,在风中阿娜轻舞。穗儿“秀”了,便是最甜的'时候。这时挥镰砍下,那芦稷汁便是最清爽甘甜的纯天然饮料。朋友、邻居来串门的时候,主人家就会拿出芦稷来招待。这时,大家一边撕皮、吮吸,一边聊着家常里短,那淳朴的乡情,也随芦稷汁一起浓浓地滋润着人们的味蕾。

在四季中芳香了每一天生活的,要数凤凰豆腐了。纯手工制作,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凤凰豆腐,是凤凰人的最爱。一块小小的凤凰豆腐,要经过浸泡、打浆、煮浆、点卤等七个步骤。烧制正宗的凤凰豆腐,除了用凤凰豆腐作原材料,还要用凤凰桃园鸡的鸡汤配上十几种作料长时间的熬煮。一碗凤凰豆腐,让多少人淹没在这醇香的乡愁里。

年年岁岁,凤凰人,将他们对生活的感恩和聪慧融进美食中,象山歌一样,世代传承。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五

出门三五里,一处一乡风。意思是说,各地的风气民俗差异很大,可能隔几里路,民风民俗就有不同。

你就拿长阳、五峰、宜都来说,三地相邻,但乡风习俗就有很大的差异,仅肉糕而言,长阳、五峰是少数民族土家族聚集地,土家人喜好猪肉糕,而宜都偏好鱼肉糕。

是的,肉糕,是我们土家人最喜爱的美食,就像怕辣的人难以称为四川人一样,不吃肉糕的人,恐怕也很难被看成土家人了。

肉糕,常见于酒席上,那会儿生活条件不好,要办酒桌的话肉量要的大,而肥肉吃的人又少,所以就有人发明了肉糕,将肥肉打成泥,再加上淀粉和各种调味品打成糕状,放入蒸笼里,表层涮上蛋液,蒸熟后切成片,再做成扣碗,像极了肉片,而且吃起来又不腻,还挺体面,所以是酒席上常见的菜。

土家所用的调味料较为齐全,特别是辣味调料,可与川菜媲美。土家人口味上嗜酸喜辣,一般农户家都有泡、腌菜坛子十多个,常年装有稀广椒、榨广椒、泡菜等多种酸辣味小菜。

肉糕是用猪肉末加面粉调和大火蒸出来的块状物(三角形,片状居多),然后在肉糕快好的时候在表面加上一层搅拌好的蛋黄,蒸上一会即可出锅。

十碗八扣的第一份头子碗以肉糕为主,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照顾到所有人,辅料没有像以前那样固定为粉条黄花,而是有所变化,有肉丝青椒的,有粉条黄花的,也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总之灵活多变,同时也给这份头子碗增加了许多魅力和文化。

肉糕,我们土家山寨最负盛名的美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因鱼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鱼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在土家,肉糕是最重要的待客佳肴。人们是把大宴宾客称作“吃肉糕”的,就可以想象到肉糕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穷,平常如果不是有红白喜事,需要大宴宾客,是吃不上肉糕的。只有过年的时候,再穷的家庭,也要做上一些肉糕。肉糕对于过去的土家人来说,是衡量家庭底子好薄,是衡量你为人是否厚道的重要标准。前者很好理解,家里富,肉糕当然做得多些。对于后者,是因为肉糕是我们土家人待客必备佳肴,质量是否好,煮得是否可口,都能够折射出一个家庭是否热情待客的态度和境界。

那时候大集体,所有农村家里都很穷,到年关节期间家里总要准备好肉糕,但是,妈妈只允许我们小孩子们每人吃一小块,说是要留着过年或招待客人。尽管现在早已年过花甲,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已和肉糕一起,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曾记得,在我们老家那里有个习俗,正月里拜年,初一是拜同村或者一般朋友的,可以不煮肉糕吃。可是到了初二初三一直到元宵节,来家里拜年的都是家里客人中的贵客,开年一上门,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煮上一碗肉糕。

那个拜年第一碗肉糕的煮法,用料是极考究的。首先是肉糕要切得薄薄的,如果家境不好,肉糕做的质量不高,就切不到那种薄薄的水平。然后是煮肉糕的汤料,那可是上好的鸡汤,炖的厚厚一层黄油的样子。还有就是,肉糕煮熟出锅的时候,还必须在上面搭上梢子。就是选择上好的瘦肉配上黄花、小葱之类做成梢子,盖在肉糕上。待客的主妇用圆盆,掇上桌子,请客人品尝。肉糕香、鸡汤鲜、小葱绿,尝着肉糕,就是和主人一起分享上一年的丰收的快乐,憧憬着来年好收成的希望。

人老了,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总是在我脑海倒腾着,肉糕的香味也时常撞击着我的鼻孔,那种诱人的滋味勾引起我对母亲的回忆,回忆之中我又身不由己地回到了那个年月,母亲打肉糕的情景涌上了我的心头:

每到腊月二十三,全村几乎家家都会传出“咚咚”剁案声。听到这声音,就会兴奋不已,早早地守候在灶台前,等着肉糕出锅。

只见母亲准备好豆腐、鸡蛋清、苕粉、瘦肉和肥肉、佐料等,将剁好的猪肉沫与豆腐、苕粉参合在一起,揉碎,成沫;再加佐料,再揉,直至成糊,倒进蒸笼,在蒸之前,再用鸡蛋黄撒洒,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哦!鸡蛋黄撒满整个蒸格表面。再在表面随意撒洒一些红色的汁液,原来是用红纸撕碎后浸泡后的水。

等到肉糕即将蒸熟,揭开蒸笼,将搅拌好的蛋黄均匀涂在肉糕上。10分钟后,一笼黄松松的肉糕热气腾腾出锅了。迫不及待的几个小馋鬼忍不住端起碗筷,争先品尝,我捻起一块放入口中,只觉鲜美滑软。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六

有一句话叫“食色性也”,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书都说是孔子说的。据我查证并不是孔子所言,而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且不管是谁说的,可见“吃”是人的一种本性。不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确实是孔子在《礼记》中所讲。

牛肉,很多人都爱吃的食物,有“肉中娇子”的美称。目前为止我还没吃过像大理那样好的红烧牛肉。“红烧”不是别的'地方加了酱油闷煮的红烧牛肉,也是清汤的,不过大概牛肉曾用红染过,故肉呈胭脂红色。“红烧”是切成小块的。这不用牛身上的“好”肉,如胸肉腿肉,带一些“筋头巴脑”,和凉片相较,别是一种滋味。它不像其他地方的“红烧”,端上一盘,大块的牛肉颜色出奇诱人,没有筋头巴脑,没有汤,吃起来确实有牛肉的味道却感觉干涩。要么就是零零散散掺些杂菜。在下关的时候,吃过几家味道不错的,一个人吃饭可以喊“一碗红烧一碗饭”。人民南路的清真饭店,大理一中对面的牛菜馆,其次,泰安路边有个苍邮巷,一个很不起眼的巷子和小店,那么隐蔽的地方我不知道自己以前是怎么找到的。前次去下关特意去找这家,已经没有了。鹤庆金菩提对面有家回族饭店,味道也是一样的。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出这种感觉。

狗肉,又叫“香肉”或“地羊”,有至尊肾宝美誉。在粤语地区也叫“三六香肉”,因为三加六等于九,“九”和“狗”在粤语中同音。下关洱河南路有一家花江狗肉,是贵州人开的,云南人不怎么爱吃狗肉,也很少吃。不过“不知狗肉者,不知天下大味,神仙下凡寻味,和尚闻香犯戒”确实不是浮夸。狗肉很有讲究,不能用一般的狗,得用特养的土狗。花江狗肉口感细嫩,肉质紧密,饱满,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吃狗肉先讲究喝汤润胃,这样吃起来的口感会更加的新鲜。汤是狗肉原汤,它是以清凉见底而著称。火锅是鸳鸯火锅,一面麻一面辣,可谓一绝。不过狗肉不易多吃,容易上火。

生皮,估计只有在大理才能吃得到了。生皮也就是生猪肉凉拌了吃,听起来着实有些吓人。不过它也像国外的牛排,讲究个几成熟,也有带血丝的。第一次吃生皮也是欧阳带我去的,蝴蝶泉门口的一家饭店。它的选材与制作都特别讲究。上好的生皮选取猪后腿肉和里脊、腰脊作为主料,生皮要切得细而不碎,蘸水的配制才是整道菜的关键,如果蘸水不好,那生皮立马降格了,甚至会闹肚子。蘸过汁水的生肉片吃到口里,绝对感觉不出平时生猪肉片具有的腥味,感到的只是从未感受过的鲜嫩可口和满口溢香。第一次和欧阳吃就点了两盘生皮和一个汤,许多来吃饭的游客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们。不过味道确实难以言喻。

海菜花,鹤庆人叫海guou(阳平),中国汉字里确实没有这个字。海菜花一般生长在淡水湖中而且得是活水。洗净后煮和炒都可以。煮成汤的海guou有一种特殊的香,在腊猪骨熬的汤中,装入洗净不切的海菜藤茎,其味鲜爽甘香,而且有一种滑腻清馨的感觉。据我了解海菜花属于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不过在鹤庆吃它好像没人约束,因为确实很多。鹤庆北门街的思味餐馆,做海菜汤就是一绝,看着不怎么起眼,不过吃起来让人大饱口福。

不管什么样的菜,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吃中自有生活味,吃中自有平常心。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七

说起童年时的美食,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碗妈妈做的凉面。

夏日,太阳照着大地,室外的温度已经达到38度左右,家里虽然开了空调凉快些,可我也丝毫不想吃热乎乎的饭菜。妈妈也表示同感,我脑洞大开,对妈妈说:“妈,我们不吃热的,吃一点冷的。家里有面,今晚我们做凉面吃,行吗?”妈妈听了,连连点头。

开始做凉面了,我站在厨房的一角,静静地望着忙碌的妈妈。只见妈妈先烧了一大锅水,抄起一把面条往锅里放,盖上锅盖。过了一会儿,锅里就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妈妈掀起锅盖,一团白雾飘了出来。面条熟了,妈妈把面条捞起,放在一个装满冷水的大碗里冷却。在等面条冷却的时间里,妈妈又切了几片番茄,将黄瓜和萝卜切丝,放在碗里备用。20分钟过去了,妈妈把面条从冷水中捞出放进碗中,又倒了点酱油、醋、麻油,加些盐,再把刚刚切好的配菜摆上去,最后再撒上点白芝麻。哇,这配色,这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像饿虎一样吃起来,面条入口爽滑、咸香,简直是这夏日中的绝世美味!

我永远都忘不掉妈妈做的凉面,也忘不掉这炎炎夏日里的一碗清凉。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八

对于美味的食物,我们与生俱来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嗜好和无法抵御的诱惑。过年,是普天下炎黄子孙一场集体的狂欢典礼,是人们用一年的辛勤耕作换来得浓浓年味,也是一年中最惬意和最快活的时光。

瓜籽、花生和糖果,是我孩提时代对过年最期盼、最甜蜜的记忆和最具标志性的道具。当初的瓜籽、花生和糖果远没有现在品种丰盛,品牌多样,口味多元,包装考究,价格高昂。瓜籽和花生都是当地人私人作坊小批量炒制,流动销售,没有商标,没有包装,没有生产日期,价格自然也很便宜,大约四五毛钱一斤。那时候,有几分零花钱就可以买点瓜籽或花生解解馋,如今回想起来仍感觉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而且,在乡村的腊月和春节期间,小孩子走家串户,都能得到主人家赏赐的瓜籽、花生和糖果,让农耕文明沿袭的甜蜜和喜庆祖祖辈辈地传承和分享着。尽管,糖果只有普通的水果糖,没有现在的奶糖、花生糖、夹心糖等。往往,一颗糖有时要分几次享用,每次幸福地舔一舔,让甜味在唇齿间回味,然后用糖纸包起来以备下次再享用。等糖果完全在唇齿间融化后,还要拿起糖纸舔一舔,不让一丝一毫的甜味浪费……这些难忘的记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事实上就曾经存在和发生在我们身边。

进入腊月后,家家户户辛辛苦苦养了快一年的生猪也该出栏了,大多会赶在腊月二十左右屠宰,留下猪头、猪蹄、猪肝、猪肺、猪心和小肠、大肠等自家过年用,大部分的猪肉都要拿到市场上去变卖换钱,来购置各类年货。杀猪当天,虽然眼睁睁看着自家的猪被活活宰杀,心里有些许的伤感,可想着一家老小就可以大快朵颐地饱餐一顿渴望已久的大餐,即时仅嗅到空气中弥漫的久闻的香喷喷的肉味,便会暂时忘记了杀猪那血腥、惊魂的一幕。

猪肉卖掉换了钱回来,除了买瓜籽、花生和糖果外,做父母的都会想方设法为我们准备过年的新衣,购置和操办过年所需的基本年货。由于当时农村每家的兄弟姐妹普遍较多,而且农作物产量普遍偏低,食物和食品供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左邻右舍两三家拿出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些许黄豆,联合起来自己动手做豆腐,然后按黄豆比例重新分配豆腐数量,仅有的几斤豆腐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前后。同时,家家户户都要赶在除夕之前,准备好过年吃的白面馒头、花馍,以及油炸蔬菜丸、红薯丸、年糕、豆腐等,这些都是只有在春节才能的享用的美味,也是我孩提时代的最爱。

腊月二十六、七,家家户户将里里外外的卫生彻底清扫一遍,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过年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都基本就绪,下来就是一家老少,团团圆圆,舒舒心心,快快乐乐地过年啰。除夕这一天,各家各户到处张灯结彩,门上贴上红对联和门神,屋檐下挂上红灯笼,家里的墙上贴上年画,格子窗子贴上窗花,床上换了洗涤干净的被褥……从里到外,窗明几净,亮亮堂堂,处处洋溢着辞旧迎新的喜气和热闹。一家老少其乐融融,围着桌子唠唠家常,诉说着过去一年的开心事和种种不如意,谈论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梦想,然后,乐滋滋地吃上一碗象征长长久久的肉臊子捞面,与过去的一年告别。晚上,小孩子与伙伴们拿着花炮四处乱串找乐趣。大人们则一边看电视,一边开始准备大年初一的主食——饺子,饺子里包上面额不等的硬币。据长辈说,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越多,谁这一年的财运和福气就比较旺。结果很容易发生小孩子为了尽可能多地吃到硬币,而不惜用筷子将刚煮出来的饺子叉得体无完肤。看似普通的一顿饺子,却从此拉开了过年的帷幕。整个正月里,人们都沉醉于衣食无忧的单纯和快乐之中,尽享劳动创造的成果,沉醉于人间最普通的天伦之乐之中。

年味,来源于周围环境带给我们的节日氛围,食物带给我们的味觉刺激,亲情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的综合享受。只可惜,物质的丰富,文化的多元,通讯的便捷,不但没能让年味和亲情更浓,也没让人感到更幸福和满足,反而让传统的年味渐行渐远,只留下缺吃少穿的孩提时代,有关过年的一些美食、美味的点滴酸涩记忆萦绕心头,久久地挥之不去。这是现代人面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抉择,是精神信仰遭遇物质诱惑的一次嬗变,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的碰撞。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九

还没进门,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使劲地吸一口气,那香气直往鼻孔里钻,你看,每一个小汤包都小巧玲珑,长得矮矮的、胖胖的,成锥形坐在深深的笼子里。在那锥形顶端,有十几条褶子均匀分布,当中还有一个小而深的“洞”,好似一个个迷你小火山,即将爆发;又好似一个个倒着的陀螺,自由地旋转着……肥嘟嘟的小汤包,在笼子里,等待我筷子的光临呢!

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嘿,这小家伙可真沉哩!举起它,对着灯光一照,仔细一看,哟!隐约可以看到肉馅呢;再摇一摇,还可以感受到肉汁慢慢地在晃动哩!

轻轻地夹起一个小汤包,慢慢地送到嘴边,温柔地在小汤包的外皮上,咬一小口,那浓郁的汤汁与鲜嫩的肉馅显露出来。轻轻地去吮吸包中的汤汁,每一滴都是那么的鲜美,而且油而不腻,咸中带甜,使舌头上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口腔里也溢满了香味,而那肉馅更是又嫩又香,富有弹性,嚼劲十足,入肚后,唇齿留香,真是应了那句“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才能品尝到小汤包的‘鲜味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093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