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7:50:11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4 17:50:11     小编:温柔雨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编写教案要注意反复斟酌,保证教学步骤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这是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文,可以借鉴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一

复习位置关系和统计。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1、先小组讨论而后指名口答。

2、练习二十七第1题。

(1)自己做。

(2)订正。

1、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2、练习:

120页第一题。125页16、17题。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三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四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约4课时20以内的数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难点20以内数的组成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字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4=7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后记:

学生很多知识掌握很好,就是数位顺序表不会画,有点不理解,但他们猜数字游戏很有兴趣,看来还是要兴趣促使学生爱上数学。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五

1、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直观的、文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创设情景,在乐学中感知数学,在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

1、出示停车场情景图,一个小朋友说:又开来了6辆。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同桌讨论汇报。

3、教师指导。要求现在有几辆车?,就是把停着的汽车和开来的汽车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问:这道题能算吗?为什么?

1、出示堆雪人图(第121页第11题)

(1)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2)请把你的解答填在书上。(指名反馈)

2、出示对话图(第121页第12题)

(1)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根据对话,提一个问题。

(3)反馈。

从你们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根据9+5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来。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讨论,可以与老师、与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的问题好。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编题练习,深化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六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复习乘法口诀:

齐背乘法口诀。

根据"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能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

复习乘除法的意义:

1、问:46=24表示什么意思。

24÷4=6表示什么意思。

师小结:46=24表示4个6相加或者6个4相加得24。

24÷4=6表示24里面有几个6或者把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问:在46=24中,"4"叫什么"6"叫什么"24"叫什么。

问:在24÷4=6中"24"叫什么"4"叫什么"6"叫什么。

巩固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赛一赛谁做得又对又快;

指名说个别题是如何算的;

集体订正;

2、完成总复习第2题。

a、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完成;

b、指名回答,集体核对;

课堂作业:

1、口算册。

2、根据"七八五十六"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说出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题卡。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

1、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4231579、30050082、3960400000、7000700070、700300009、267400xx0、315400000、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80000、9000000、47000000、xxxx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325600000000、480000000005、求近似数。

1)16483520、9528641、799000、380800、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983536478、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5、比较大小1650010○16500100;350020○530020;2509200○2509000;6309607○670630。

6、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1、2、3。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9页“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2、3-5,第90页上第6题。

1、进一步复习巩固加法和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和除法中的一些运算规律。

2、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3、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1、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请先将第89页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2、说说各运算律用语言文字怎么理解?

3、除了这几个运算律,在减法与除法中还有哪些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减法与除法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达式表示。

1、第89页上第2题。

要求先分析各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2、第89页上第3题。

分析这4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3、拓展练习(一)出示:(见补充练习纸)。

拓展练习(二):第90页上第6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再观察前两题的简便计算过程,再按照这样的方法计算后两题。

拓展练习(三)出示:(见补充练习纸)。

(由于补充的习题中有分数,无法发帖,所以只能发在共享空间了)。

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抓住两点进行:一是明确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如果是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是含有两级运算的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二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又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中,要借助第2题,让学生补充其它一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高教导又补充了一些具体的题目丰富学生的运算知识。

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一些经常练习的简便计算学生基本掌握得不错,但也有个别学习困难生掌握的不好,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九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提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想?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十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乘、除法,这些运算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1.口算下列各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14页的第1题。

(2)指名学生说说口算过程,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算情况。

小结:怎样计算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分数和分数乘整数两种情况)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包括分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整数及整数除以分数)。

2.计算练习。

(1)出示课本第114页第2题上面8题,学生每人计算四题。

(2)结合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讲评,注意分析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及如何改正。

(3)出示第2题的下面三题,学生独立计算。

讲评学生计算情况,请学生说说计算分数连乘和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名数改写。

出示题目:2/5时=()分4/25千克=()克。

3/5米=()厘米5/8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7/20公顷=()平方米340立方分米=()立方米。

54分=()时255毫升=()升。

(1)先请学生说说名数改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左边四题或右边四题,完成后指名口答,说说怎样改写的。

4.先找出单位1的量,再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女生人数占全班的2/5。(2)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增加1/8。

(3)柳树棵数的2/3和杨树棵数相等。(4)已经修了水渠全长的3/7。

请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练习,说说每句话中的单位1的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出示下列题目:

(7)一套服装,上衣120元,是这套服装价钱的3/5,裤子多少元?

学生逐一完成以上问题,交流时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多给予学习困难生发言交流的机会。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十一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性质,并能正确地判定数的范围。

数的概念。

灵活理解数的`概念。

自然数十进制的计数法多位数的读法。

整数。

小数的意义小数大小的比较。

数小数小数的分类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

小数的性质。

2、

3、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预表。

4、整数、小数的读法。

5、万、亿做单位记数。

较大的数可用万、亿作单位进行改写不是整万、整亿的数可用小数表示。

如:18000000=1800万。

110600000=1.106亿。

6、近似数表示:

(1)四舍五入法(常用)。

(2)进一法。

(3)去尾法。

(1)填空。

a.学生练习。

b.反馈:说出正误理由,并讨论如何改正。

(2)判断。

a.学生练习判断。

b.反馈并说明理由。

(3)。

这个五位数是()。

b.把下列各数从小到大用符号连接起来0.70.7550.760.75。

c.用0、1、2、3、9这十个数字,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写出一个最接近十亿的整数。

d.课本第1-----6题。

1、用2、3、4分别去除一个数,正好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小是(),把它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是()。

2、互质的两个数的积是68,这两个数是()和()或()和()。

3、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绕操场滚铁环,绕一周甲要3分,乙要6分,丙要9分。3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至少要()分,3人才能同时在出发地点相会。

作业本。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十二

1、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串,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有序思考、善于类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生成到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师:嗨!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陈老师。

师:大家的声音真亲切!能和我打个招呼吗?

生:陈老师好!

师:个个都是这么有精神,真棒!大家,喜不喜欢玩游戏呢?

生:喜欢。

师:好,我们就来玩一个摸耳朵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听,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摸一只耳朵。

生摸。

师:你摸的哪只耳朵?你呢?

生:我摸的左耳朵/我摸的右耳朵。

师:有的摸左耳朵,有的摸右耳朵。好像都对!再来!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生分别摸对。

师:不错,听的很认真!要加快速度咯!

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摸的不是右耳,停!你摸的哪只耳朵?

生:我摸的是左耳朵。

师:为什么不摸右耳朵?

生:因为你说摸的不是右耳朵,就只能摸左耳朵了。

师:哎?你怎么不摸左眼睛呀?

生:因为这是摸耳朵的'游戏呀!

师:对了,这是摸耳朵的游戏。人的耳朵只有几只?

生:两只。

师:哦!人只有两只耳朵,摸的不是右耳就是左耳。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好玩我们就不玩了,准备上课好吗?(这个游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关,下面我们准备上课了,好吗?)。

教学流程:

1、猜兄弟关系。

师: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两位小朋友是谁?

生:贝贝、乐乐。

师: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根据这个条件请大家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生1: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

师:有可能。

生2:贝贝是弟弟、乐乐是哥哥。

师:也有可能。

生3: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哥哥比较高,弟弟比较矮。

师:哥哥一定就比弟弟高吗?

生4: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

生:能/不能。

师:你们这样争下去,乐乐可着急了!瞧!他说了什么?

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

师:现在还用猜吗?

生:不用了,我知道了!

师:你接着说!

生: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师相机出示答案)。

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确定的?

生:我是根据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个条件确定的!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是哥哥了!

师:这一个条件就能确定啦?谁来帮他补充!

生:我根据贝贝、乐乐是两兄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的。

师:你真是一个会细心观察的学生!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再来说说理由?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就是哥哥了。

师:你说的真完整,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次?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就肯定是哥哥了。

师:你也说的很好!请坐!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了,为什么开始大家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现在又都能确定呢?(课件出示两幅图对比)。

生:因为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所以不能确定,/因为刚开始只说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我们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都是乱猜的。

师:说的很好!大家都能根据条件来判断。板书:条件。

师: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能确定吗?

生:不能确定。(师板书不能确定)。

师:说明条件还?(师摇摇头)。

生:条件还不够!(师板书不够)。

师:对了!条件不够,我们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微笑)。

师:后来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师板书确定)。

师:说明什么?

生:条件足够了!

师:很好!开始条件不够不能确定,后来条件足够才能确定。

师:贝贝和乐乐在玩一个藏花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课件出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

贝贝说我藏的不是红花。

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师: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指名说出图上的条件,有说错的:谁愿意帮他?

师:小精灵问我们?

生: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生:能!

师:请你在练习纸上第一题填一填。

生独立填写后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确定的?

生: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乐乐藏的就肯定是红花。

或: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两朵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剩下的红花肯定是乐乐藏着的。

师:真不错!每个条件都考虑到了!

生:另外一种。

师:做对的请举手!

小结:我们刚才推理了哪几朵花?

生:红花、蓝花。

生:另外一种。

师:看来,推理两种物体,不是……就是要牢记!(贴)。

师:推理两种物体的小妙招是什么?预备齐!(师指板书)。

生纷纷举手。

1、看图读文提取信息。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推理!现在他们的好朋友欢欢也想来参加,大家欢迎吗?(出示课件)。

生:欢迎!

师:认真看!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小精灵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指名汇报。

(预)生1:我知道了,贝贝、乐乐、欢欢三人分别藏这红花、蓝花、黄花,贝贝说我藏的是红花,欢欢说我藏的不是黄花。小精灵问“乐乐藏的什么花?”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十三

六年级下册第38—40页1—5题。

1、使同学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正负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能熟练地读、写数,并进行数的改写。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同学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掌握有关数的意义和多位数的读写法,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谈话激趣。

谈话主题:日常生活中的整理话题。

同学联系实际举例,教师和时渗透整理的意义和整理方法。

2、迁移导课。

师: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有关数的基础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数的搜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数呢?

同学回忆搜集学过的数(随着同学回忆屏幕上显示:整数、小数、自然数、正数、负数……)。

2、分类整理。

师:大家还记得这些数的意义吗?咱们看着大屏幕,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各小组在班上交流,然后独立完成书38页第1题,集体证正。

3、数的读写和改写。

小组探究,一起参与。

同学自身举例,出示多位数,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通过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争辩、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三、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填空:(1)在0、8、-15、10、3.15、-3.7、0.43中()是自然数,()是小数,()是整数,()是正数,()是负数。

(2)九亿六千万四百三十写作(),四舍五入到亿位记作()。

(3)二百零七零零四写作()。

(4)53005300读作()。

(5)3.92保存一位小数约是()。

四、总结全课学习情况。

五、作业。

教科书39—40页3、4、5题。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十四

教科书第100页。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整理和复习中初步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3.在合作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接着复习有关数的运算。(板书课题:数的运算)让同学想一想,在本册中学习了哪些数的运算。

学生经过回忆答出:

(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

(2)加、减法的估算。

(3)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4)有余数的除法。

1.复习口算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教科书136页第8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估算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它们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有办法吗?(估算)指名两人说出估算的结果,集体订正时,说估算过程。

指出:估算时,要把每个数看成跟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口算,这是估算的方法。

3.复习加、减法的笔算

教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精确的结果,又该怎么办?(笔算)

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教师:看着黑板上的竖式,小朋友想一想,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当学生有了想法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时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经过讨论,小组统一认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估计会有以下说法:

(1)首先要书写认真,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应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3)计算三位数加法时,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下一位相加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4)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上借“1”当“10”,和这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经过讨论交流,全班统一认识。

4.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现在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完成教科书136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了,下面有两道填空题,会填吗?

出示教科书132页第5题。

学生纷纷举手,指名回答。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你能根据这两句话列出算式吗?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时,指出列出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强调: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可结合两道填空题加深理解。

1.教科书103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科书105页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十五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等知识。

2、在知识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与反思,使学生学会条理化、系统化思考问题、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这一单元我们对分数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把与分数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络。

(二)知识形成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在课前好的有关分数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都有哪些?

2、(1)各小组代表将你们归纳的知识在全班交流,要求举例进行说明,其余同学可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络图如下:

3、根据归纳的知识络图,就某一部分知识提己的问题,你可以要求全班同学或某一位同不给予解答。

4、通过知识的和对问题的解答,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都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

(三)知识运用。

1、填空:

(1)出示题目: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要求先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师: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段占全长的1/7,每段长4/7米。我是这样想的: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全长4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1份也就是全长的4/7;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4÷7=4/7(米)。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求的是一个分率,而求每段长多少米是求一个具体的量。他们的含义是不同的。

师:(强调指出)同学们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师:说说你的答案,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学生练习后进行全班的交流)。

师:你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题回答的这么棒呢?谁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共享一下?

生1:在做第一题时,首先判断这是把整数化成分数的练习,需要运用分数的性质知识,然后用已知分母乘整数的积作为分子或用已知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为分母。

生2:第二题也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观察分子、或者分母如何变化的情况下,再对相应分母或分子进行同样的变化。

生3:第三题很简单,就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同时除已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最后把他们化成只有公因数1的最简分数。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要力求紧扣重点、难点、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在学生独立试作后,应订正。一旦发现错误,应让本人或其他同学纠正,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以有利于概念牢固掌握。)。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十六

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及组成,初步理解除一以外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是原来的数,数学教案-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

数字卡若干、胸饰、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卡片放在口袋里。

一、开始部分:“复习5的分解”

导入,“我们来看这是数字几呢?”(5)我们将数字5分解,可以有几种分法?(有四种)分别是:(1和4、2和3、3和2、4和1)。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可以用5的分解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数字、请你也说一个数字,我和你们的数字合起来是“5”,幼儿教案《数学教案-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如:“我说2”、幼儿答出“我说3”。游戏进行可根据音乐节奏拍手进行数次。

二、基本部分:“游戏”

1、“游戏玩得真高兴,我们又要到森林里去玩了,森林很远的,我们5人一组开火车去吧!”“好了,我们到森林了,森林之王给我们准备了一个分一分的游戏,请小朋友看数字卡片,在音乐声停止的时候迅速分开站在线的两侧。(举例,请一组小朋友做示范)开始进行游戏。”

2、森林里还有一个更好玩的地方,看那是什么?(魔洞),这个魔洞只允许数字5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先变成数字宝宝),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向我这样变变变就变成数字宝宝了,呢们也快点变一变吧!小朋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你们的数字是5吗?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能够变成5呢?(2和3组合)真聪明,看我和她合起来是5,我们手拉手先过去了,你们也快点找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5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

三、结束部分:幼儿操作卡练习。

今天玩得数字游戏高兴吗?我们把刚才的游戏记录下来好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记录)。

引导幼儿在活动区中进行操作卡练习。使幼儿对今天的活动加以巩固、复习。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篇十七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届学生学习呈两级分化的趋势,优等生占50%,差等生占40%,中等生只占10%,我准备在复习过程中主抓差等生,具体复习措施如下:

1、归纳复习。对整个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例所有关整数的知识。

2、比较复习。把相关或相近知识进行比较和联系,让学生进行区别和概括。例: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

3、及时进行检测。除作业外,每一个大方面的知识进行一次检测,以反馈学生掌握程度。

我把复习内容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用一周的时间复习数和数的运算,其内容有。

1、掌握基本概念及含义:自然数、分数、小数(循环小数)。

2、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4、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5、四则运算的法则和简便运算。

二、用一周的时间复习代数知识:

1、代数式和方程。

2、比和比例。

3、比例尺。

三、用两周时间复习几何部分知识:

1、掌握基本概念及含: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平行、轴对称图形义;

3、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及其灵活运用。

四、用两周时间复习应用题相关知识:

1、简单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行程问题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3、用方程解应用题;

4、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五、用一周时间复习量的计量相关知识。

1、长度、面积、体积常用单位、意义及进率;

2、质量、时间常用单位及进率;

3、名数的改写(重点分析)。

六、用一周时间复习统计的相关知识:

1、会填写统计表和能进行相关的计算,例如求平均数;

2、了解三种基本统计图的作用,能求进行相关的计算,例如求百分数。

3、有趣的平衡,设计运动场、邮票中的数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082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