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范文(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7:15:04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范文(12篇)
时间:2023-11-24 17:15:04     小编:QJ墨客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所读内容,反思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工具,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读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后感对于个人成长和知识积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用心去感受作者的笔触和情感,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其次,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思考作品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思考。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作品,可以从情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流于表面和泛泛而谈,而是要深入思考,用真实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去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观点和感受。这是一些读者分享的读后感,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一

很久都没有读过这样好的书了——看得累到半夜,实在看不动了,睡着,睡几小时起来,又继续读,终于算是断了一口气接上又读完了。

小说讲了智障儿查理的故事,他在三十二岁生日前一个月,查理接受了史特劳斯博士和尼玛教授的治疗,于是他的智商开始逐步恢复,逐渐从一个智障儿变成了天才,不但超越了普通人,也超越了他的医生们,并且最终,由查理本人而不是他的医生们找到了整个试验的破绽所在,他本人虽然拥有了超凡脱俗的智商,也无法解决这其中的bug,终于从天才又回复成智障儿,住进华伦寄养之家。

在这个故事的最前段和最后段,查理都是没有痛苦的,而他的痛苦出现在他的智商逐步恢复正常之后,他这才发现原来所有人都在欺负他,那些他称之为朋友的人,之所以愿意跟他做朋友,是因为在他身边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强烈的身份感和优越感。

身份感代表社会地位,优越感代表自我认同。是啊,很难比查理这样一个被抛弃的智障儿社会地位更低,或者更难以自我认同吧。

而查理自己,其实对自己一无所知,他的智商使他没有能力认识并且把握住自我,对于他,一切都在空虚与混沌之中,唯一具有意义的是妈妈跟他说的那些话,“你要对人和善,这样才会有人愿意与你做朋友。”

“朋友”成了查理确认社会身份的唯一手段,“朋友”代表群居性,它证明查理不是一只被扔在旷野的小狗,而是一个可以在群居中被接纳和认可的人。而查理保住朋友的唯一手段就是,向他们无偿地供应自己的缺陷,以使得他们在他的缺陷面前显得有所为,有价值。这些朋友从头到尾都不认识查理是谁,因为当查理智商开始提高后,他们一个两个三个地,都离开了他。所以他们不过是在和自己的虚荣、愚蠢、残忍做朋友罢了,当查理这只免费的痰盂和垃圾箱变形之后,在他们没有那么方便往里面吐吐沫和倒垃圾之后,他们biu溃了,他们抛弃了他,因为对于他们,他已经失去了作用。

于是,聪明的查理开始感受到孤独,在这种孤独中,他第一次感受到他必须去爱某人,尽管在这个必须爱某人的过程中历尽艰险,他还是走出了第一步,一直走下去,直到他再度失去了爱的能力。

在他智商回到白痴之前,他保留住自己最后的一点儿做人的尊严,让他的爱人艾丽斯离开他,他要单独度过这最后的一段属于他的,可以阅读和思考,可以去爱因此也可以去恨的时间,他要单独陪伴自己走过这最后的旅途。

所以查理的收获就在这里,他在痛苦中获得了自处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庸俗的仅仅只需要群居的哺乳动物。他可以承担属于他的痛苦和悲伤,还有一望无际的孤独和绝望。

这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幸福吧。他于是完满了。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二

读完这本书时,周身洒满了蛋黄色毛茸茸的冬日阳光,手指和心里却没渗进丝毫温度,冰凉的就像阿尔吉侬的墓碑。

无良的充满剧透的序言告诉我们这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三段式结构,开始是智力有缺陷的查理高登,中间是天才查理高登,最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查理高登。本以为作者不过是想带领读者穿梭于失去与得到这种辩证关系从而体味一下人生如戏般的悲喜。

然后我知道我错了。无论是痴傻天真的查理,还是智慧深邃的查理,这个查理从头至尾甚至没有让我松一口气,露出一个些微快慰的笑容。

弱智者就像隐身在黑暗中的房间的人,透过钥匙孔往外面的花花世界窥视,眼睛被闪烁的光线刺痛得几乎睁不开。他们不知道要想像正常人一样享受这种光明只有打开锁推开门沐浴其中,就如开始的查理一直笨拙地学习读书写字,认为这是他可以变聪明的途径——幼儿不懂得喂饱自己,但是他们确实饥饿。可查理周遭的人大都没有对他像对幼儿那样耐心宽容。母亲和妹妹视他为瘟疫避之不及;面包店的伙计们,查理所谓的朋友用耍弄查理当做他们的日常娱乐;尼玛教授(这个翻译很有喜感,不知是不是译者有意为之)和他的朋友们有限公司把他当做和小白鼠阿尔吉侬一样的试验品,为他们取得名誉或学位的工具和手段。而我们的查理想变得聪明的动机不过是为了让这些人能稍微喜欢他一点,认可他一些。我不知道善良和智慧原来如此南辕北辙,这些正常人所谓的聪明,不过是为自私自利和排挤打压弱者的事业添砖加瓦,没有为关爱这个世界留下一点残羹冷炙。也许,他们也有过善意,可黑暗的世界原本就需要更多的持久的光和热,不是壁炉里的余烬或是心血来潮的施舍。

查理如愿以偿的变聪明了。可他发现他仍然是特别的。他的确是特别的。悲哀的过去像丝线缚的他喘不过起来,无论他做什么,那个痴傻的查理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他被众人欺瞒凌辱的曾经。他尝试用得来的智慧改变他的生活,反而变得更加糟糕:他发现以前的朋友从来都不是他的朋友,将来更无瓜葛;以前忠厚老实的同事竟是爱贪小便宜的混蛋;以前憧憬喜爱的爱丽丝变得迟钝又不可理解;充满权威的教授都是为保全自己权威苟延残喘欺世盗名的无赖。他变得尖刻,易怒,歇斯底里。他最终知道,原来大家崇拜的智慧与教育,如果没有加入感情的施与受的能力,竟是一文不值——没有智慧,他似乎还有很多朋友,有了智慧,他却形单影只。

查理很快地忘掉了他快速取得的智慧。这一段让我想起了海伯利安里教授和他的逆时间成长的小女儿,她忘掉了她的专业,她的爱人,最后忘掉了她的父母,漟过苦涩的忘川之水,回归到原始的婴儿状态。幸运的是,她不知道在她身上发生的这一切。而我们的主人公查理,却是有意识的每天失去一部分可控的自我。从艰难晦涩的弥尔顿,到轻松诙谐的堂吉诃德,不忍去想象,查理是如何从光明一步步重新跌入黑暗,那种明知道一直在变化,却又无法触及无法阻止的感觉,名叫无能为力的感觉。一直觉得,萧煌奇应该很讨厌唱他那首你是我的眼。因为这首歌中,有着太多残忍的如果,记忆中如果真实存在着美妙的蓝天白云,就会一直有种冲动质问上帝是不是忘了掀开遮住在眼前的厚厚的帘。幸运的是,我们的查理,没有能力去追忆。

我想,这本书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读过它的人,心中都会出现一把花束,就像查理想献给阿尔吉侬的那把,随时准备赠与周遭像查理一样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人,然后开心地嗅着手中剩余的芬芳。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三

阿尔吉侬和查理,两个“试验品”。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为他在墓地献上一束鲜花吧。

最初的查理单纯天真,他说:“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但随着科学实验他的智力成倍地快速发展,而回忆也像浪潮一样袭来,想到“朋友”对自己的嘲笑,来自家人的伤害和遗弃,面对从未体会过的孤独和痛苦。而智力越高越让他无法停止思考,看到身边人其实很平凡,愈发离人群越来越远,哪怕是真心爱上的人也没有勇气与她走得更近。最后阿尔吉侬的变化令查理察觉到这一切终将归于尘土,他试图在消失前再看看他的父亲,他的母亲,再抓住一点点爱的痕迹。

当天才查理和蠢货查理在争夺一个躯体,他想自我放弃,又时刻提醒自己在掉入深渊前只要不停的攀爬总能拥有一点点维持在原处的微薄希望。命运的残忍再给予后又夺回他的希望“我现在已经走到死巷,再没有什么好做的了。不要管我,我已不是自己,我正在解体,我不希望你在这里”

最终一切归于平静,只有坟墓的痕迹证明阿尔吉侬,他们来过这个世界,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水滴。

虽然文章本身是科幻小说,但我觉得更多的感受是人性。情节一望无余但丹尼尔凯斯在这篇里的文字我觉得好过24个比利,更细腻更挣扎更令人痛心。

我哀悼查理,愿他不再痛苦,能够面对平凡与平静。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名iq63的弱智青年,作为科研研究对象进行了手术,变成了iq惊人的天才,最后又回到弱智的故事。

最近时常会看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很久没有阅读小说体文献。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书架上待了很久,开始并未有多大期待,开篇阅读后却停不下来。内心的感触,以自己的文学素养无法去清晰描绘。

这是一篇第一人称日记体形式小说,当手术前查理还是个弱智,他心地善良,内心有盼望,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他拥有很多“朋友”。手术后的查理在短时间内智商指线增长,他开始看懂曾经看不懂的书,开始懂得人情世故,开始理解曾经自以为充满的“善意”朋友背后的动机。随着他智商的升高,他开始变得傲慢,他心里会有愤恨,他不再满足曾经拥有的世界,欲望在他身上急速滋生,他感受到了孤独,比原来弱智时更孤独。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一只名叫阿尔吉侬的小老鼠,和他一样接受实验,拥有惊人智商的老鼠。他看着笼子里受人摆布的老鼠,好似看到自己,作为大家的研究对象,未受到身而为人的平等对待。查理在经历这一切后,智商开始衰退,回到了曾经的自己,甚至比曾经更差,他感到害怕,想到自己又将被周遭人傻子般的对待,他觉得无法接受。一个人就算智商达到上限,但仍然可以说是非常孤独和痛苦的,因为他不会爱。在他真正变回曾经的傻子后,他的内心又迎来了纯真,他开始看到身边的善意,他觉得自己又拥有了很多“朋友”。

这本书好像暗喻了人生历程,童年时我们想长大,渴望变聪明,那时被大人的不公平对待我们无力反抗并欣然接受。孩子的世界总是很单纯,用最简单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人与事,对自己的经历也不会有所保留,他们很容易交朋友,很容易赢得信任。随着个体不断长大,智慧的提升,开始变得复杂,彼此带着滤镜去看待世界,心里滋生傲慢、偏见、嫉妒,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再到年老,身心灵又重回柔软,对待人事物持开放态度,一切都又变得平和,最后等待死亡的到来。

查理一直想变聪明,当他真的变聪明的时候,他开始想念曾经愚笨的自己。他获得了智慧,但他也失去了很多东西,例如友情。文章中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在查理是个低能儿时,身边的朋友同情他,愿意帮助他,在他变聪明后却被大家一起孤立了,在最后他又变回弱智,他的朋友又愿意做他朋友了。其实,人们不太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处,很多时候,人们内心里一定要与他人有个高下立见,在某一个层面上,你必须要输给他,才可以得到友情的延续。人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内在世界,一个是外在世界。外在世界是他人,社会和自然等等外在的体现,而内在就是一个人思维,心灵以及身体内部的反应。然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发现对比外在,内在反而更加不了解。很多种疾病,包括精神疾病都无从应对。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更多靠心,非靠智力。

值得一读的好书,引发人深思。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五

查理是一名智障人士,他的最大愿望是变聪明。所以他欣然接受了可以让他变聪明的手术,然后就真的变聪明了。他每天都比前一天聪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聪明成几何倍数递增。最后他成为了天才。他会很多种语言,在很多领域均有涉猎,并成为专家。但就是他的聪明接近顶峰的时候,他发现了这个实验中的漏洞,那就是他以多块的速度变聪明,他就会以多块的速度失去他的智商,最后他又回到了疗养中心。

作者是多重人格分析大师,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本写人生的小说来看。

在查理是个智障人士时,他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有很多朋友,他们喜欢和他一起玩,他是一个爱笑的招人喜欢的傻子。但当他变聪明后,他发现那些他原来以为的喜欢他的人其实只是在取笑他把他当个笑话而已,而已随着他越来越聪明,他发现了人们身上的伪装,他没了朋友,成了一个暴躁脾气差的天才。也就是当他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楚时,斑斑点点都突显了出来,原来一切都是糟糕的。

就好象我们小时候觉得爸爸好牛,会讲故事,懂那么多东西。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才发现其实爸爸一点都不牛,甚至很卑微。其实爸爸没有变,变得只是我们而已。但好在,我们长大的同时,懂得更多知识的同时,我们的情感也在日益丰富,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可以同理我们其实很平凡的爸爸。但查理不行,他通过手术只是增长了知识,却没有同步增进情感,所以当真实的世界日渐清晰出现在他眼前时,他被吓到了,他未能采取的处理办法就是与世界为敌。因为他看到了曾经的屈辱和委屈。

在发现了实验漏洞之后的查理,开始想办法在有限的,还“聪明”的时间里找回自己的过去,和去看一看自己的“将来”,也就是那个疗养院。他开始去找抛弃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爸爸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开了一家小理发店,但已经认不出变聪明的查理;查理被送走后,爸爸就离开了家,所以现在家里只有妈妈和妹妹相依为命。当查理去找她们的时候,才发现妈妈当年倔强要强的妈妈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她又一次上演了当年的一幕,她拿着刀子冲着变聪明后的查理,说:不要靠近你妹妹。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其实很难受,当初坚决送走查理的妈妈其实这些年也很不好过,她送走查理,是因为她怕查理会伤害女儿,她用这种方法保护着自己“正常”的女儿,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就欠下了一笔债,要用余生来还。

其实这本书里面,我好想看到了一点宗教情怀,作者借书中一个护士的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如果上帝想让查理变聪明,在他生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聪明的了,没有人有权利改变这件事。其实我想作者要表达的是没有人有权利改变别人的人生。

如果真有一种手术能让智障人士变聪明。我们到底要不要推行这个手术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想有一天这也许真的会成为一个切实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到那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真的要改变上帝的旨意吗?我们真的有权利改变别人的人生吗?即使这个人是个智障。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六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树》从一团很乱的线团慢慢抽出来变得整整奇奇的。因为你变得奇奇整整的你就会狠高幸。

查理是一个希望便匆明的本但,因为他觉的便匆明会有朋友,不会孤单,会幸服。

书里办虽查理体言了两次便化,查理真的便匆明了,旦是无论如何变化查理使钟都是个外人大家都不把他当一个人看,而他可旺被当做一个证长人对待,这是小说让人最辛碎的地荒。

他们说这就是杯具,杯具就是命中祝腚无论你怎么蒸炸都没有用。你蒸炸的时后以为得到了什么就可以解觉自己的问题,比如说认维自己不幸是因为自己不匆名,如果自己便匆名了就会幸服。然而自己便匆名以后是更大的不幸服这就是杯具。

查理九呆表了同一个石洁同一个人的两种看法,他们都是对的,却是相反的,一个白吃一个甜菜,他是查理也是美一个人,只是查理不能自己决定怎么去转幻,旦是线代人须要切幻自如,这也是这个社汇对现代人的要求。

但是查理或许是唯一把阿尔吉侬当做阿尔吉侬而不是石岩小白许的人了吧,所以啦个单纯善良的查理也一直在。

这样的蚊子看起来恨菲力,旦是网上有很多人每天都这样写字。那也是现代社会里才会出现的现象,而在小说里,查理这么写是因为脑损伤。

也有些像初入职场的我们,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一定认为非黑即白,但是灰色地带总是让我们猝不及防,我们慢慢开始接受灰色地带,但是最初的查理还是会一直在。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七

后劲有点大,看到最后莫名的感到难过。

他短暂的路过了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世界,变得更聪明,但只有智力增长却没有心灵的进步,最终再次回到他原本的世界。

有点像是他原本的心灵上得了近视,看不清世界所谓真实的样子,这场手术让他逐渐恢复了视力,他在智慧上迅速成长,到心灵上依然是那个脆弱的小孩,最终又回到了原本的样子,回去的过程中就像是“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没有见到光明”他能感知到自己智慧上的退步,从而格外沮丧又暴躁,最终,回到了最初的自己。

我脑子里好像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原本的查理是一个在山脚下玩耍的`人,但大部分人生活在山下,查理渴望能走上那座山,被大家喜欢,他以为只有走上那座山,才会被大家喜欢;有一天机缘巧合,他真的上了一个上山的自动扶梯,他逐渐看清了山上的景色,甚至走到了比所有人更高的位置,但是他也发现,原来并不是上了山就会被喜欢,甚至得到了他人的恐惧与厌恶,并且哪怕他在山上,他也依然是个小孩,但这架自动扶梯并非上帝所造,并不完美,终点并非山顶,而是会重新回到山脚,但他也无法下梯,他恐惧,焦躁,自暴自弃,被动接受着自己重新回到山脚,好像一切都只是一个梦。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八

作为今年开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我希望我像查理一样,能对未知的世界抱有渴望,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更聪明的人,对这世界更友善,有更多的朋友。

读这本书很仓促,我读书一直也是囫囵吞枣。但我也想记下一点我的感悟,让自己开始学思结合。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人,接受了一所大学的智力改造后,逐渐变成一个天才,拥有了超人智力,在接受改造之前,他有朋友,虽然朋友们会经常嘲笑捉弄他,他还是经常微笑,相信真善美。在他拥有智慧之后他却发现世界充满了歧视,世界并不完美,他变成了天才却焦虑暴躁。在不久之后,他突然出现反智行为,智商急速坍塌又变成一个智障。而阿尔吉侬则是该项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他的一系列变化都在主人公的身上完全体现出来。

这本书读下来,不禁让人觉得是个悲剧。查理体验了不同的两种人生,他的两种人格在现实世界和潜意识里不断切换,这一点其实可以从查理处于智力高峰时写的最后一篇著作里看出来,不论是天才还是智障,他都是查理本人,他都希望别人尊重他,理解他,爱他,接受他,让别人承认他更聪明。他这一生,都希望被接受、得到爱。在查理愚笨时,他有很多朋友,虽然别人都拿他取笑,但他内心充足而幸福。当查理变成天才时,他变得更加孤独,他看出了每个人不同的心思,他变得比一般人更聪明,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情绪,锋芒毕露,不被他人接受。

人不应该被智商界定,不管如何,我们都希望拥有更多朋友,希望自己更受欢迎,人性是复杂的,我并不应该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能拿起笔来剖析人性。我之能记下一些我的浅显的认知,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能重新阅读,体会自己的认知过程,就像查理写进步报告一样,不管自己的逻辑有多混乱,以后读的时候应该是能理出一些思路的吧。

一、查理的童年很不幸,母亲强势且神经质,喜欢强迫他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父亲温和但懦弱,所以查理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变得更聪明。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需要一生来治愈。每个人都有一段处于混沌期的时光,我们不能决定别人对我们做什么,也无法改变,但那些东西就是组成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是人格的基石,只会在暗夜出现,在梦里追逐。

二、世界本就是一个大迷宫。我想我们普通人其实也像阿尔吉侬一样,一辈子都在被训练走迷宫,从最开始的认知世界,到后来学习工作,适应不同的环境,我们一直在接受教训,一辈子都在这个迷宫里寻寻觅觅,磕磕碰碰,恐慌迷茫,直到机体无法动弹,神经再无反应。

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查理。在高峰时被人追捧,在低谷时被人奚落。但人应该有最后的尊严,就像查理那样,在人生最后的时间,不给他人造成困扰,自己安安静静得回到自己应该在的地方。人也应该时刻保持善良,就像查理重新变成智障时,对待欺负他的人做的那样,不是因为他受到欺负,而是他想到了那个人的妻儿,慈悲是一种高贵的人性,每个人都不能丢掉。

四、关于恐惧、期待和进步。查理最怕的是男女之情,这是他的恐惧造成的,书里也没有明确提到他做了什么错事,但我宁愿相信他善良而无知。查理的身上有三个特质是整个故事的暗线,一是他的愚笨让他不被母亲接受,二是他对女性的态度造成他被送到寄养之家,三是他变成天才之后愚笨查理一直在他的潜意识之中,我不懂心理学,但是我认为他内心最深的恐惧是他被抛弃了,所以造成他对爱情和女性的抗拒,好在最后他治愈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从这一点看来,也许查理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恐慌的小孩。

五、如果我是查理,我也会选择做那个实验吧,让生命绽放了一次,让自己的存在成为存在,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如果有时间,请帮我放一些花在阿尔吉侬的坟墓上。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九

首先,我很想写写关于查理前期想要变聪明的感受和后期学习时总是忘掉的事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愚蠢和智商不够,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于是很努力地去追赶别人去想要变得跟别人一样敏捷。这是多难的事情,只是旁观的人是不懂的。这样说可能好像是把自己跟查理强行地连在一起了,不是的,我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我说一百次阅读并不是背诵并不是背书也改变不了我总是忘掉我看过的内容的事实。说多少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我也能把事情做好也改变不了我确实反应不够敏捷的事实。这种状况只是还没严重到令我无法生存,我还能保护自己能够不受到太多的嘲笑。一颗想要变得更聪明的心,这是查理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最近第四季奇葩说闹出的事情中,马薇薇说:“都第四季了你还不知道谁是朋友。”这类的话语,是查理们以及像我这种不够聪明的人却想企图捉住点什么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聪明,却受到嘲弄时的难过之一。聪明人弄出了一个综艺节目愚弄愚蠢的人,我想我永远忘不了这个。有的人有天赋也努力,所以她们就应该那么厉害。而我很努力才保持了正常人的水平,不值得称赞,但也绝不能因此受到耻笑。因为每一个向上的人,ta的任何努力,都比一个耻笑别人短处的人,更值得尊敬。

事实很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恶意,却也很自然地有着善意。这是一个能量守恒的世界。我很心疼查理们所遇到的遭遇,也希望所有查理们都能遇到真心为自己着想的人。即使一个人带着目的的举动,但是能授惠他人,也是好事。就像尼姆教授、伯特等人,就算是再功利的目标,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步。

或许,读一本书,让自己产生怀疑,是迈开了思考的第一步。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十

书中抛出了一个很引人深思的问题:智商和智慧的区别到底在于什么。智商,从概念上来说,更像是人作为生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具备的生物学属性,它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嵌入人的生理结构中的固有属性,除非人体结构收到破坏或者其他外界干预,智商不大可能有巨大的改变。而智慧与之不同,智慧中饱含着后天的学习和成长,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并且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查理手术前后的智商发生了阶跃,可是改变后的他无法正确看待世界的不完美,也无法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热爱,甚至失去拥有朋友的能力。所以查理的智慧水平大概并没有受益于“科学”的进步。

那么我们又在想,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提升人的幸福感吗?可是,一个生来就有智力缺陷的人,他的快乐真的比普通人感受到的少吗?我一直认为,幸福感是相对的,一个从来没有聪明过的人,大概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智力缺陷而悲伤愤懑。

但是我们又看到,幼年的查理其实也是十分受伤的,他时常恐惧,也一直渴望拥有爱。但是从一个旁观者视角,查理并没有从他的原生家庭感受到一个正常孩子应该拥有的温暖和爱意。科学是无法制造爱的。但是,相比于盲目地不计后果地打破自然的安排,无知地介入一个人类知之甚少的领域,科学能否创造更多适宜爱生长的环境呢?科学的发展本身是全向性的,当世界上没有情感时,科学的方向大概也是无所谓的。但每个人偏偏都拥有神圣的精神世界,那么作为科学家,大概应当对方向加以更加审慎的判断,为科学注入更多人性的光辉吧。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十一

当你是一个善良,无忧无虑,不会伤害别人的白痴时,你眼中的朋友只不过是把自己当做开玩笑的猎物,他们取乐的玩物。可怕的是自己被玩弄被嘲笑还跟着一旁笑嘻嘻。当你以为努力让自己变聪明后就可以拥有很多朋友时迎来的却是被嫉妒的敌意。

你可能不会发觉自己一天天变聪明,但慢慢地你能知道自己的智慧的确到达了一定的高度,或者可以说是巅峰,但这并没有以前想象中的智慧能够带来的欢喜,因为在别人眼中自己就是一个傲慢,不知感恩的家伙,留给自己的除了智慧之外,只有无限的孤独。但更可怕的是成为天才之后你不能继续维持这种水平更不用说提升了,你只能看着自己跳跃式地倒退却无能为力。你慢慢地失去你曾经努力抓住的东西,你甚至回不去自己最初的样子。曾经嘲笑作弄你的人如今为你感到难过,也真的成为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朋友。而看着自己最爱的人,最渴望的朋友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沮丧,自责时何尝不是另一种痛苦!世界很残酷世界很也美好愿所有善良的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小说读后感篇十二

查理这么朴素的愿望,源于孤单。母亲说“因为我要他和其他人一样!”,她急于证明查理可以是正常的孩子,倒不如说她急于证明自己在别人的眼中不必被怜悯。她与学校老师吵架,一遍遍带着查理求医,但正如变聪明的查理再次见到她时所说“她未必是为我难过,因为她对撕裂脚爪的狗或在打斗中被抓伤的猫也会做同样的事,而不是因为我是她的查理”。

“我想要你只是为我难过”

她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她不爱查理,她只是爱查理身上的自己,一切为了查理所做的事情大抵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形象还值得挽救吧。最后生下诺尔曼证明自己没问题的她选择抛下查理,“你只有一个孩子吗?”这是小查理对亲情的呼唤与渴求,也是他孤单的最佳写照。查理变成聪明孩子,她就会爱他吗?第一次觉得有时候爱是如此不堪一击。之前听过一句歌词“我曾经相信,这世上有一个温暖的人,只为我悲喜,为我阻挡这世间的锋利”。人类对爱和陪伴的渴求一直很强烈,以至于我们总是幻想会有那么一个“只为我悲喜”的`人。

“智慧离间了我和所有我爱的人,也让我从面包店被赶出来。现在,我比以前更加孤独。”

“我要你过得好,但最好别比我好”,我想这便是大多数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吧。人性的善告诉我该盼望你过得好,但是又是人性让我不得不与你比较,希望你最好没我好。给予的快乐有几分真正来自给予本身呢?我突然能慢慢理解纪伯伦诗中所写“有些人拥有很多却给予甚少——他们给予是为了得到承认,那隐秘的欲望使他们的礼物不再纯美。”如果给予是为了衬托自己在平庸之中的优越与安全感,那不纯粹的给予将会有痛苦侵蚀。

“也许那种恐惧与恶心不再是会让我沉溺的大海,而只是一摊在现在中倒映出过去的水池。我自由了吗?”

过去的苦痛总会有缓解而消失的那一天,可是即使大海变成水池,它也总会在你心里留下某种印记。读阿德勒心理学,我总觉得水池的存在是现在的自己做出改变的表征,想要消灭这印记,可若这印记本就不该被消除呢?我们依靠所得经验知识行事,现在种种,无不源于过去,倒映着过去的水池或许只是警醒自己不要再受到同样伤害。这印记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或许我们接纳这印记也不感到疼痛的一天,便是从过去被释放最终自由的那一天。

关于过去和未来,关于伤害和治愈,关于纯粹和坚定,关于给予与获得,关于智慧与情感,关于科学与伦理,关于不得不错过的爱情,关于沉重的亲情,关于温暖却难得的友情,关于那么丰富的人性。

我想它之所以引我哭泣,是因为对人性的描写如此真实而立体。没有纯粹的善恶,我只期望自己保留查理最纯粹的的,对爱的渴求,对世界的热爱。我只期望自己不要用知识和技术去衡量一个人来找寻可笑的优越感,而是热爱每一双清澄的眼眸和每一颗炽热的心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977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