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5:31:05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4 15:31:05     小编:MJ笔神

在学习和工作中总结自己的表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要点,以便更好地进行总结。下文是一些值得一读的示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1、出示图片:你看到北京的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教师随即出示词语。)。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字的结构。

2、注重同偏旁的字。

3、突出主笔的字:央、市、旁、城。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五、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读出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二

《舞动的北京》介绍了xxxx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和图的象征意义,以及会徽面世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与赞扬。申奥的成功,会徽的诞生,使我们更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所以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育的好材。

【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我在学过程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学模式。说法:运用启发式学法,对学生进行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学气氛,使学生成为学的着眼和落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读课文,了解xxxx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及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3、情感目标: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体会灿烂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说教学重点】。

【说教学难点】。

理解“会徽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说学法】。

本课时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弄清“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图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会徽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等内容。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师生交流:

你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世界最大型的体育运动会是什么?xxxx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与体验:

通过出示中国申奥成功、会徽揭幕仪式等视频。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并进一步引发回忆曾经经历过的激动场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朗读感悟作充分的铺垫。激发学生热爱日益强大的祖国。从会徽的揭幕引出课文最后一段人们对会徽的反应,既打破了逐段分析的常规学,又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三、自主、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记号画出表示会徽图和象征意义的句子;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会徽是怎么样的?图文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又锻炼了说话能力。这种“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我设计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国文化?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这个“开放性”的学习方法较“人性化”。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式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以说代讲法等,使学生愿学、乐学,突出了学重。为了突破学难。我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理解。我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师只是巧妙地拔。

四、指导朗读。

语文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我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在读中掌握会徽的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回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外延伸。

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到xxxx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们是东道主,请想像一下,到那时该怎样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呢?从现在起你打算为北京奥运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比如:欢迎外国朋友语言不通怎么办?我们要办成绿色奥运,那我们的环境该怎样,等等。这样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七、传递奥运精神:

在师充满自豪、充满激情的话语中把这节课带入尾声:到xxxx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办之时,北京将张开双臂,邀请全世界与中国共同起舞!同学们,请将你们手中的礼物送给你的好朋友和听课的老师们,借小小的卡片递北京奥运精神,播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梦想。让我们在xxxx年一起编织和平、美好的梦。xxxx年让我们相聚北京。(播放《相聚北京》音乐)。

八、说课堂板书。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还把握住了文章的重与难,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把整节课当作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并在创设的情境中内化运用;同时,通过以组为单位,展开想像,将课文内容拓展外延,既深化理解,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提高。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感受北京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向往北京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的字词。研读课文,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二段写天安门城楼前与整体介绍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北京”

1、请小朋友听一首歌,并猜猜歌名,(课件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2、摸清学生对北京的了解。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生:去过。(没去过)。

师:请你说说你在北京看到了哪些景物?(你们在哪儿见过北京?)。

生:……。

二、读“北京”

一读。

1、师:听了这几位小朋友的介绍,大家想不想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

2、今天,教师将与小朋友们一道去游一游……。(揭题,读题)。

3、请把书翻到116页,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比谁读得最认真,最充分)。

4、检查朗读:a、课件出示生字新词;b同桌互读,齐读。

5、师: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对北京的印象,你会用哪个词?

三、“游”北京。

1、师:北京有许多好看,好玩的地方,小朋友们喜欢先上哪儿玩?

2、文中哪个自然段对此作了介绍?

3、自由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这一自然段。

5、(同桌讨论):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教师相应辅导)。

6、集体交流读书感悟。

7、动态生成,据学生的回答来学习文本。

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比一比”,小组讨论。

(2)、反馈时,指导学生读好“闻名中外”、“雄伟”、“雕刻精美”、“永垂不朽”等词。

(难点突破:在广场的北面,除了天安门城楼还有什么?……出示相关图片……天安门前真美,你能把这几句话读好吗?……自由试读,指名读)。

(3)、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4)、学生补读课文;

(5)、认真读课文,独立填写“天安门广场示意图”。理清文本的写作顺序。

(6)、交流。

(7)介绍天安门广场上的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第三自然段:

1、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草如荫、鲜花盛开、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意思。

2、以喜爱的心情来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2、你还知道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北京的美)。

3、引读第五自然段:应带着怎样的感情读?

4、读全文:(自由读、男女生试读)配乐齐读。

四、探“北京”

课后阅读《北京》综合资料。

预设: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文章内容,理解“人头攒动、揭晓、蕴含、韵味、主旨”等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到北京你能联想到什么?

2、看到“舞动的北京”你又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通过读课文你都了解了什么?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说会徽充满动感和活力?)。

三、深入学习,指导朗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8月3日傍晚的北京天坛公园,一起去感受北京的动感与活力。

1、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边读边想想一走入天坛公园,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紧张、隆重)。

(2)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会徽(投影)。

看到这个奥运会的会徽,谁能说出它的含义,默读课文2—3自然段。

(2)边读边画,画出相关的语言。如果你是北京的奥运使者,你能否清楚明白地向大家介绍这枚会徽的含义吗?(学生练说,内化语言)。

(3)想想刚才我们在介绍徽会时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总—分—总)。

(4)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5)出示“国徽”

你能像刚才介绍奥运会会徽那样,介绍国徽吗?(学生练说,读写结合)。

3、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读懂了什么?

(2)默读思考:为什么说这个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3)对比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4)看到我们自己民族的设计,得到别人的赞许,你的心中有什么想法?(自豪、骄傲)。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2、巩固生字、新词。

五、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2、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3、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人头攒动、会徽、揭晓、通讯、蕴含、韵味、协调、媒体、乃至、主旨”等词。

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1、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文章内容,理解“人头攒动、揭晓、蕴含、韵味、主旨”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1、看到北京你能联想到什么?

2、看到“舞动的北京”你又会想到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通过读课文你都了解了什么?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说会徽充满动感和活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2003年8月3日傍晚的北京天坛公园,一起去感受北京的动感与活力。

1、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边读边想想一走入天坛公园,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紧张、隆重)。

(2)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会徽(投影)。

看到这个奥运会的会徽,谁能说出它的含义,默读课文2—3自然段。

(2)边读边画,画出相关的语言。如果你是北京的奥运使者,你能否清楚明白地向大家介绍这枚会徽的'含义吗?(学生练说,内化语言)。

(3)想想刚才我们在介绍徽会时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总—分—总)。

(4)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5)出示“国徽”

你能像刚才介绍奥运会会徽那样,介绍国徽吗?(学生练说,读写结合)。

3、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读懂了什么?

(2)默读思考:为什么说这个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3)对比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4)看到我们自己民族的设计,得到别人的赞许,你的心中有什么想法?(自豪、骄傲)。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2、巩固生字、新词。

查阅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1、巩固生字、新词。

2、运用手中的资料,制作奥运专题小报。

在实践活动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对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有哪些了解?

1、出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形近字组词。

1、教师出示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图片,看谁知道他们是谁?

2、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外貌有什么不同?

3、同学讨论,交流,描绘福娃的外形。

4、通过你们手中的资料,谁来说说这五个福娃代表的含义。

5、学生介绍手中的资料,要求抓住重点。

6、除了这五个福娃之外,你对奥运会还有哪些了解?

7、学生讨论交流。

自主动手出一张有关“奥运”的宣传小报。要求内容突出主题、语言生动、图文并茂。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六

1、认知目标: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3、情感目标: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体会灿烂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理解“会徽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1、导语:2001年7月13日对于中国对于北京真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

2、出示申奥成功的视频。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5、学生表演:学生手捧前几届奥运会会徽出场。

6、观看揭幕现场。你喜欢这个会徽吗?当会徽面世时人们也同样喜欢它吗?从哪些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小组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个别提问。出示重点句子个别提问朗读。板书:不约而同、必将、出色。

7、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引出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记号画出表示会徽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指导朗读。

4、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会徽是怎么样的?

学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奥运会的哪些知识?

到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办之时,北京将张开双臂,邀请全世界与中国共同起舞!

同学们,请将你们手中的卡片送给你的好朋友和听课的老师们,借小小的卡片传递北京奥运精神,让我们在2008年一起编织和平、美好的梦。2008年让我们相聚北京。(播放《相聚北京》音乐)。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七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一、语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 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六、延伸迁移

板书: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1、2、3、

态度: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情感: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六、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的心里活动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八

1.抓住关键词语,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从“中国印章”“篆体字”“毛笔书写”“红色”了解会徽上体现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从会徽的图案及造型感受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涌起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自豪感。

3.利用课文,练习用表顺序的词和关联词说一段话,注意说话的语气。

教学重点。

了解会徽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抓住“印章”“篆体”“毛笔”“红色”理解会徽“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抓住“图案”“造型”理解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块。

师:非常高兴今天与你们一起学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吗?

生:舞动的北京(指导读课题)。

师:课文大家都读过了吧?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生字的认读情况。

(出示课件)。

会徽揭晓通讯乃至一致主旨面纱协调。

浑然一体不约而同。

(师生合作,认真听读,并及时纠错)。

师:同学们,他全部读对了,怎么办?(引导学生一起鼓掌)。

师:他的生字刚一读完,同学们就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你们真聪明,用你们的动作告诉了我“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在这些词语中,有一个生字笔画数最多,很容易写错。请伸出你们的手指,跟我一起写。

(师板书“徽”字,学生跟着书空)。

师:“徽”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某个集体的标志”。这样一来,“徽”

就有很多有趣的词语朋友。(出示课件:)。

说出带有“徽”字的词语。

国家的标志(国徽)。

学校的标志(校徽)。

会议的标志(会徽)。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填出词语)。

二、整体感知板块。

师:大家认识它吗?

生:这是20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名字叫做“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师:你对课文很熟悉,它写的就是这枚会徽。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还是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书之前,我先教大家一个学习课文的方法。(板书:读简单)什么叫读简单?就是用三句话把课文清清楚楚说出来。大家愿意试试这个方法吗?可能对有些同学有点难度,我给你们一点提示。

(出示课件)。

快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词语天空。

()会徽()会徽()会徽。

(生快速阅读课文,思索。)。

师:谁来谁谁,你找出第一个词语是什么?

生:期盼。

师:(板书:期盼)“期盼”是什么意思?

生:“期盼”就是期望、盼望。

师:对,有“等待”的意思。然后呢?

生:展示。

生:评价。

生:赞扬。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语更好?“评价”有好的评价,也有不好的评价。而“赞扬”都是好的评价。我也同意用“赞扬”一词。(板书:赞扬)现在你们已经用三组词语说出了课文的意思。谁能把这三组词语变成三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注意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这样表顺序的词语。

生:课文首先写人们期盼会徽,然后(师:这个地方有点难,想一想,是人们展示会徽,还是向人们展示会徽?),然后向人们展示会徽(师:好极了,继续),最后写大家赞扬会徽。

师:不错,谁能比他说得更连贯,不需要老师提醒?

(另一生说)。

生:知道了。

三、精读理解板块。

生:人们怎样期盼会徽的。

生:人们怎样期盼会徽的?

师:大家都听出问号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好极了!谁提第二个问题。

生:人们为什么期盼会徽呢?

师:你真聪明,不但问得好,而且加了疑问词,问的语气也出来了。问题出来了,怎么办?对,第二步,就是带着问题读书,到课文中找答案。尤其是找关键句子,能找出关键词语。我想请女同学一起来读读第一段。

(女生齐读,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读书不拖音。)。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我想听关键词语。

生:激动而急切。

生(欣喜):可以!

师: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儿是首都北京天坛公园,现在是下午6点,太阳刚刚下山,公园还很热,可是已经人群攒动。瞧,我身边的就是来自首都各高校的大学生们,他们在干什么呢?请随着我的镜头一起去采访采访。(走向一学生)你好!

生:你好!

师:(转向其他同学)他真懂礼貌。(转向学生)请问你在这儿干什么?

生:我在等会徽的揭晓仪式。

师:哦?你等了多久了?

生:我已经等了三个多小时了。

师:都三个多小时啦!你为什么愿意在这儿等这么久?

生:因为今天会徽就要诞生了,我一定要看看会徽是什么样子。

师(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他刚才用了“诞生”这个词语,我觉得用得特别好。因为“诞生”是指人地出生。可见他把会徽当成人了!(转向被采访同学)谢谢你!

师(走向另一同学):你好!

生:你好!

师:请问你等了多久了?

生:我已经等了(迟疑一会儿)四个多小时了。

生:我会等。

师:为什么?

生:我一定要看到会徽。

师:想不想早点看到?

生:想。

师:真对不起,我也没见过会徽,所以不能提前透露给你。谢谢你!

师:是啊,从20xx年7月13日宣布第28界奥运会在中国举行那一刻开始,奥运会就成了所有中国人关心的事情。所以大家无论多久,都愿意等,都一定要等到。这就是“激动而急切”的心情。

师:现在知道怎样把课文读复杂了吗?先要?

生:提问题。

师:然后要?

生:带着问题读书。

生:有!

师:想不想再试试?那好,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谁来提问?

生:人们是怎样赞扬会徽的?

生:人们为什么要赞扬会徽?

师:好,开始读书吧。

(生快速阅读)。

师:找到答案了没有?我不听你们找的句子了,直接开始采访吧。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里是北京天坛公园。现在是20xx年8月3日晚上9点。会徽揭晓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可是人群还不肯散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走向一生)你好!

生:你好!

师:刚才看到会徽了吗?

生:看到了。

师:为什么你还不离开?

生:我还想再看看这个会徽。

师:真的吗?看不够是吧?你觉得这枚会徽设计得怎么样?

生:太棒了!

师:能不能说得更准确点?

生:这枚会徽大气而充满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师(走向另一生):你好!

生:你好!

师:请你也评价一下这枚会徽,好吗?

生:(引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师:采访再次结束。读复杂了没有?有意思吧?还想再学不?

生(兴致勃勃):还想!

师:只剩下课文第二部分了。这一次,你们对自己提问。(生自己提问)你们的问题跟课后习题差不多。

(课件出示: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说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生开始认真读书)。

师:找到了吗?(根据学生找到的答案调整顺序)。

师:你从课文中发现了哪些中国特有的痕迹?(根据学生回答调整顺序)。

师:“毛笔书写”,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它的背后也是一部中国历史啊!毛笔书法与国画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之一,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课件展示书法作品)好的书法价值连城,王羲之的《平安帖》只有四行,四十一个字,价值就3亿多元人民币了。金钱还是其次,艺术价值更为珍贵。

师:会徽神奇不?还有更神奇的在后头。

(课件出示会徽图)想象:看着这枚会徽上的图案,你觉得像什。

么?

生:像一个人。

(指导学生用“既……又……还”说话)。

师:是啊,无论把它想做哪一种人,这个人都充满了?

生:这个人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师:很奇妙吧?图案的造型还像什么?

(学生继续用关联词说话:会徽既像个“京”字,寓意新北京,新奥运;还像个“文”字,表示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

(生再试。)。

师:难怪有人说,这个会徽呀,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与画,寓画于字。难怪人们都会称赞(出示课件,引导学生齐读),难怪人们坚信(出示课件,引领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板块。

师:同学们,这枚会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设计的,他的名字叫做(课件出示)。

生:郭春宁。

师: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记住他给我们带来的骄傲和自豪。你们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话)。

师:今天这节课大家觉得快乐吗?回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期盼展现赞扬。

会徽。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小兴安岭是一个一年四季景色都很美丽的,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重点理解“抽出、密密层层、飞舞、呼呼”等词语,体会作者用语的准确。

了解有关小兴安岭的内容,自觉地进行语言积累。

3.自觉地进行语言积累,领悟作者观察与描写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与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语领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学习作者是怎样准确地运用词语描写景物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2、看了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课文写什么?写它怎么样?

3、提出学习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2、我会用“抽出、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等。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段)。

2、我会悟:。

(1)小兴安岭的春天很美丽,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来写,学生抓住“抽出”“像一支舰队”等词语来理解,突出春天刚刚到来时,小兴安岭景色美丽,生机勃勃的特点。

(2)小兴安岭的夏天很美丽,作者抓住树木,晨雾,太阳,草地,野花这些景物来写的。

(3)小兴安岭的秋天很美丽,很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落叶、山葡萄、木耳、人参等景物来写。

(4)小兴安岭的冬天美丽,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西北风、紫貂、松鼠等来写。

3、我知道:

(1)“抽出”还可以换成“长出”,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2)“飞舞”还可换成“飘落”。用“飞舞”而不用“飘落”,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使我们体会到秋天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用词准确。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2、展示续写、仿写片段。

3、展示创造性朗读。

4、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

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明确:宝库,是指物产丰富。花园,是指一年四季美丽。因为小兴安岭物产丰富,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而且一年四季景色美丽,所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依据课文“总——分——总”的构篇形式,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从文章最后的总结段入手,由“一年四季景色诱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逆推至前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在细读课文时,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一年四季景物的特点。

2、选择小兴安岭的一个季节,为一幅风景图配上介绍的文字。

3、我知道:

(1)“抽出”还可以换成“长出”,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2)“飞舞”还可换成“飘落”。用“飞舞”而不用“飘落”,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使我们体会到秋天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用词准确。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谈感受。

2、展示续写、仿写片段。

3、展示创造性朗读。

4、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

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明确:宝库,是指物产丰富。花园,是指一年四季美丽。因为小兴安岭物产丰富,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而且一年四季景色美丽,所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依据课文“总——分——总”的构篇形式,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从文章最后的总结段入手,由“一年四季景色诱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逆推至前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在细读课文时,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一年四季景物的特点。

2、选择小兴安岭的一个季节,为一幅风景图配上介绍的文字。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十

四月十二号,我参加了英德市第十四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我参赛的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四年级下册的《舞动的北京》。经过评委的指导和我课堂教学后的感受,我觉得基本功比赛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授课者对课题的理解要到点。并要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2、课堂设计要别具一格。

3、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或美术课等。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读,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会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要落实好小组内学习的结果。要追求实实在在的课,教学为目标而定,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在不经意中扼杀了学生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5、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多元化,要注重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体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

6、教师的随堂板书很重要,书中也更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班级姓名。

一、读一读,用带下划线的词语各说一句话,然后写下来。

1.“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刚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到会的全体委员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2.北京奥运会必将办成一届出色的奥运会。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由部分组成。上部分是一个的中国传统印章,上面刻的是一个、迎接胜利的的图案。下部分是用书写的的字样和标志,将与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表明了奥运会举办的和。两部分安排位置,比例,给人以的感觉。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2.为什么说这个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十一

海狸是一种海狸是温和的,不袭击生物,它以树与草为食。它啃树的时候,用前肢抱着树。尾巴支着地,像坐凳子一样。它15分钟便可咬断一棵树。一棵杨树可供6口之家的海狸吃两年。以现今的眼光看,这是很糟糕的进食方式,违犯了《森林法》,虽然它们吃的是北美的湖泊里的树木。但海狸没想过改变自己的饮食。

海狸有三道眼睑,外眼睑上下两道,还有一道透明的内眼睑,适合潜泳,也可防止被树木扎伤———它的视力不好。海狸的'前肢有蹼,也有爪,爪上下分叉。海狸经常用它当木梳,把皮毛梳理光滑,像一个绅士一样,当然是视力不太好的绅士。

海狸过家庭生活。一个家庭一般由6只海狸组成,雌的、雄的和4只幼海狸。海狸是安静的,如果它们之间有了争执,必是海狸父母将幼海狸逐出,即“分窝”,一般两年就要分窝。当然,如果成年海狸知道幼海狸可能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餐,并有“海龙玉树”这样的美名,定会搂着孩子痛哭,永远不会驱逐它们。

海狸出于本能喜欢筑坝,全家合力为之,用石块、树枝和淤泥筑成的水坝最长可达300米。挖淤泥时,海狸把河底的泥抱在胸前潜出,很辛苦但样子很可爱。当然,海狸的坝没什么特别的用处,搞不成水电站,但对人类也没有害处。可能它们在劳动中享受到了愉快,没事看看这条大坝,心里也很高兴。海狸的巢高于水面1米多,像湖心凉亭。巢顶有一间房子,是幼海狸取暖的地方,房子下面有4-6条隧道,通向水下。总之,海狸很巧,很温和,也很迂腐。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会写“脑、袋”等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积累优美的词句。

3、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4、活用相关资料,在拓展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层层推进,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读准“兴”的读音。

2、欣赏图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二、指导书写,积累词语。

1、这篇课文的题目叫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会怎样描绘出小兴安岭的美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识字情况,指导写字。

三、品读课文,学习表达。

在对比阅读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1、小兴安岭的树的确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作者都写到了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四个季节里写树的句子。

2、引导交流,相机出示四个描写树的句子。

3、四个季节里,树各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4、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小兴安岭树木一年四季不同景象的图片。

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在想象拓展中学习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方法。

2、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勾画句子。

3、全班交流。

出示“春天”的句子,感受小鹿之可爱。

出示“夏天”的句子,感受小花之美丽。

出示“秋天”的句子,感受果实之诱人。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十三

说教材:

《舞动的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20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和图案的象征意义,以及会徽面世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与赞扬。申奥的成功,会徽的诞生,使我们更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所以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读课文,了解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3、情感目标: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体会灿烂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会徽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模式。

说教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说学法:

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弄清“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会徽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等内容。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生交流:你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世界上最大型的体育运动会是什么?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与体验。

通过出示中国申奥成功、会徽揭幕仪式等视频。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并进一步引发回忆曾经经历过的激动场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朗读感悟作充分的铺垫。激发学生热爱日益强大的祖国。从会徽的揭幕引出课文最后一段人们对会徽的反应,既打破了逐段分析的常规教学,又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三、自主、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记号画出表示会徽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会徽是怎么样的?图文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又锻炼了说话能力。这种“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我设计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国文化?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这个“开放性”的学习方法较“人性化”。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以说代讲法等,使学生愿学、乐学,突出了教学重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理解。我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

四、指导朗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在读中掌握会徽的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回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外延伸。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们是东道主,请想像一下,到那时该怎样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呢?从现在起你打算为北京奥运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比如:欢迎外国朋友语言不通怎么办?我们要办成绿色奥运,那我们的环境该怎样,等等。这样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七、传递奥运精神。

在教师充满自豪、充满激情的话语中把这节课带入尾声:到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办之时,北京将张开双臂,邀请全世界与中国共同起舞!

同学们,请将你们手中的礼物送给你的好朋友和听课的老师们,借小小的卡片传递北京奥运精神,传播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梦想。让我们在2008年一起编织和平、美好的梦。2008年让我们相聚北京。(播放《相聚北京》音乐)。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还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我把整节课当作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并在创设的情境中内化运用;同时,通过以组为单位,展开想像,将课文内容拓展外延,既深化理解,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提高。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十四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一、揭题,解题。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潮来了。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十五

说教材:

《舞动的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20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和图案的象征意义,以及会徽面世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与赞扬。申奥的成功,会徽的诞生,使我们更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所以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读课文,了解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3、情感目标: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体会灿烂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会徽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模式。

说教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说学法:

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弄清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会徽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等内容。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生交流:你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世界上最大型的体育运动会是什么?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与体验。

通过出示中国申奥成功、会徽揭幕仪式等视频。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并进一步引发回忆曾经经历过的激动场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朗读感悟作充分的铺垫。激发学生热爱日益强大的祖国。从会徽的揭幕引出课文最后一段人们对会徽的反应,既打破了逐段分析的常规教学,又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三、自主、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记号画出表示会徽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会徽是怎么样的?图文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又锻炼了说话能力。这种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我设计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国文化?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这个开放性的学习方法较人性化。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以说代讲法等,使学生愿学、乐学,突出了教学重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理解。我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

四、指导朗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在读中掌握会徽的大气而又别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回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外延伸。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们是东道主,请想像一下,到那时该怎样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呢?从现在起你打算为北京奥运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比如:欢迎外国朋友语言不通怎么办?我们要办成绿色奥运,那我们的环境该怎样,等等。这样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十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背会自己喜欢的段落.

预设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读文,学文(第一轮先学后教)。

1,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写了小兴安岭春季时的哪些景物用"—"画出来.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用"﹏"画出来.

(3分钟后,比谁找得准,画得好,读得好!)。

2,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

3,检测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4,更正,讨论.

(过渡语:总结学习方法:一读,二找,三画,四品,五读.那大家有没有信心带着自己归纳的学习法宝自学3,4,5自然段!继续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投影出示:。

默读3,4,5自然段,思考:每句写了小兴安岭夏季,秋季,冬季时的哪些景物用"—"画出来.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用"﹏"画出来.

(8分钟后,比谁找得准,画得好,读得好!)。

四,读文,背诵(第二轮先学后教)。

1,出示自学指导(二)。

带着喜爱之情读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背诵.

(3分钟后,比谁读得好,背得好!)。

2,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

3,检测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4,更正,讨论.

五,当堂训练:。

四年级语文舞动的北京教学设计篇十七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词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导朗读:

(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

(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694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