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案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5:12:04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18篇)
时间:2023-11-24 15:12:04     小编:笔砚

教案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往事依依教案篇一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以及精彩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少年往事的深切怀念和这些金色回忆对她人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2、难点:体会作者对往事深切怀念之情和回忆对“我”人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激起学生少年时代的记忆,让他们重温往事,唤醒他们的思想激情。学生在此过程中,再次思考了现在和未来,对人生重新定位。

1、同学们回忆你们的往事,选一两件使你无法忘怀的事。为什么使你难以忘记?

2、预习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标音,并且使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上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些重要词语。

1课时。

漪()淼()。

徜徉()慷慨()。

凝()镌()。

谆谆()镂()。

娥()婵()。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要求: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再看于漪的一段自我介绍。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1951年夏,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60个春秋。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认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师:从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寻到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吗?

(生发言,师点拨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于漪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我们在联读的同时,也寻找到一代名师的成才源头,相信对任何一个立志成才的中国人来说,对在坐的每位同学来说,这都是必经之路!

往事依依教案篇二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作者的有关资料2、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

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预习检查。

指明学生讲解自己的预习作业,其他学生互改。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磁带,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要求:学生点评)。

3、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a、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b、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学生讨论:

a、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b、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作业:

1、完成相关的基础练习。

2、熟读课文。

3、找一些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准备课上作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二、品味优美的语句。

1、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并讲讲自己喜爱的原因。

2、讨论:找出文中的成语,理解意思,并运用成语造句。

3、分组讨论: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a、给文中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大意。

b、运用诗句写出了家乡的什么特征?

c、这一段写出了读书的什么作用?

d、归结文章语句的特点。

三、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四、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作业。

1、写一段老师讲课或同学听课的情状。

2、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补充材料:

1、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叫眼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七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一、教学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拟人的手法和对话方式。

3,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文学的内容,阅读的价值。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预习要求:1:对下列词语注音。

诠释憧憬裨益广袤帷幕跌宕真谛徘徊。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一课时。

疏导:

赵丽宏,男,上海作家。

指导: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

第二人称你。

第三人称他(她它)。

疏导:拟人,对话的手法好处:形象,生动,给人以亲切感。

指导:过渡段分段的时候一般放在第二部分。

课文中还有那一小节作用和这一节作用相似?

明确:第三小节。

疏导:

求知――获得知识。

阅世――获得生活的经验。

获得知识的好处有哪些?

一,导入新课:

1,找学生将课题写在黑板上。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

课题中的“你”在文中指的是谁?

集体讨论明确:

青少年读者;文学。

二,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中哪几段是围绕“读者”写的?那几段围绕“文学”写的?

明确:1-4和读者对话。

5-11和文学对话。

讨论5节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交代“致文学”这段文字的来历。

以及写作这段文字的目的。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

齐读第五小节。

三,讨论第一部分:

1,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文中“门”指的是而什么?

明确:知识。

2,作者为什么建议我们打开门并走进去?

明确:

浏览新鲜的景物,……。

激动人心……。

乐趣无穷的过程。

3,这些关着的门能不能打开?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明确:概括第二节。

4,下面我们就来打开一扇门:门上写着“文学”

四,总结第一课时:

1,明确要记的词语:注意读音。

诠释憧憬裨益广袤帷幕跌宕真谛徘徊。

2,第一部分作者写作目的。

引出除文学。

五,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第四节,思考其内容。

疏导:

不想进去的人结果会怎样?

精神上贫困衰弱……沉睡。

指导:告诉打开的方法――努力,勤奋学习。

六,教学后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往事依依教案篇三

(2)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朗读感受本文优美地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在老师朗读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出示投影一)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问题一这篇文章表达了于漪老师怎样的感情?

问题二于漪老师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与她的童年生活有关吗?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可讨论)。

问题三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一段或是哪几段最精彩,为什么?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哪一段呢?哪一段最精彩呢?

(欣赏第二段)。

1、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哪些词句写到呢?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梁山泊的自然风光呢?这段中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因为梁山泊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于漪老师对大自然的热爱。)。

(欣赏第四段)。

我们祖国的风光是美丽非凡,表现在一年四季景色的不同,(出示投影春、夏、秋、冬的诗句。)(老师指导朗读)。

1、于漪老师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千家诗》的诗句?表达了老师怎样的感情?(对文学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2、你还能说出哪些有关四季的诗词?

(欣赏第五段)。

过渡句:高尔基说过:诗可以陶冶人的性灵。于漪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除了得益于文。

往事依依教案篇四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往事依依教案篇五

1、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播放于漪录像。简单评价一下:和蔼可亲、热爱生活(最好)、有精神。

1、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可讨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

找规律。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答: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4、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练习第一题)。

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于漪的这篇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就是:美。美在哪里:形美、神美。形美—语言风格、词语优美、神美—思想内涵有深度和广度。

1、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3人左右即可)。

教师范例:2段写看画入了神的几个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凝视”、“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寥寥数词,就把一个痴迷于想像的小学生形象勾勒出来。

阅读文章,要学会扣住关键字词来把握主要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对下列往事的描写中,分别侧重于哪个字,请填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

3、下面我们逐一来感受:

一、以趣动人。

作者能这样做,她用什么方法,你会吗?凭借联想和想像产生的。

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一、培养兴趣;二、融自己于其中(转换角色、角度、时空)去联想、想像,去探求、去感知。(须笔记)。

往事依依教案篇六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侯晓旭。

往事依依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2、优美字词的掌握及运用。

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

1、思考: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有哪些?

小时候:看图画(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讲课:1)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听教。

辛弃疾《南乡子》。

2)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总结:都与读书有关。

2、在文中找一找,这几件事情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读《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3、具体分析第一件事的的影响:

(1)读第二小节,为什么我会入神画面,身历其境?

看得投入,读得认真,想象力非常丰富。

(2)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具体指的是什么?

你看书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具体谈谈。

看图画读书所形成的生动的形象。

找出春夏秋冬对应的诗句,并且找出对应的全诗。(链接)。

5、具体分析第三件事的影响:和作者一起感受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

(1)幻灯片出示两首诗的内容。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眼神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的感动了--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6、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即作者有了后来的成绩与少年时代的这些往事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强调少年时代的往事主要是读书)。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总结归纳: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对照课文齐读)。

结束课文。

徐意淑。

往事依依教案篇八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

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

六、学生分组讨论:

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

参考:

回忆了四件往事: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

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

十一:检测题。

王静。

往事依依教案篇九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以及精彩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少年往事的深切怀念和这些金色回忆对她人生的影响。

1、重点:从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理解成长的过程。

2、难点:体会作者对往事深切怀念之情和回忆对“我”人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激起学生少年时代的记忆,让他们重温往事,唤醒他们的思想激情。学生在此过程中,再次思考了现在和未来,对人生重新定位。

预习安排。

1、同学们回忆你们的往事,选一两件使你无法忘怀的事。为什么使你难以忘记?

2、预习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标音,并且使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上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些重要词语。

1课时。

一、导入: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

漪()淼()。

徜徉()慷慨()。

凝()镌()。

谆谆()镂()。

娥()婵()。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

三、于漪小档案。

四、读读议议。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要求:

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五、作业探寻名人文学踪迹。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再看于漪的一段自我介绍。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1951年夏,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60个春秋。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认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师:从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寻到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吗?

(生发言,师点拨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于漪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我们在联读的同时,也寻找到一代名师的成才源头,相信对任何一个立志成才的中国人来说,对在坐的每位同学来说,这都是必经之路!

板书。

于漪。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看评听。

山千国。

水家文。

画诗课。

唤起激情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教案篇十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但初一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一位长者之手的文章,很可能难以达成共鸣。如果只是朗读,只是赏析,学生会觉得很遥远,我希望于漪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顾能让今天的学生也能领略语文的魅力。新课程注重的是人文与情感教育,我想有了共同的东西才能有共鸣,这就是我设计这堂活动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也能象于漪一样爱语文。

本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流程,分别是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和探讨今日的初一语文。第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制作电视访谈节目吸引学生积极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使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更有层次与质量,使于漪的回答更符合人物身份与情感;还想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搜寻于漪的课外资料,让他们的节目更为丰富;更想让学生通过制作节目完成一种对课文的再创造。第二版块的设计目的有2个,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会收集、整理资料,这些名人的往事,不仅使他们增长了见识,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学对于人成长的深刻影响力;第二个目的是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模仿文章的写法,用第一称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至于模拟名人的声音向同学娓娓道来,那是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个版块是想让学生从过去回到今天,从名人走向自己,真正去体味一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语文是怎样的,不管他们是爱她还是恨它,至少他们关注了语文,他们不再对她冷漠,这恰恰就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1、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出示评价内容:请各协作组依据以下评价标准参与活动,最后评出得奖小组。

1、最有活力奖。

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展开热烈讨论,每项活动都能积极举手。

2、最有见解奖。

积极参与评价其他组的表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最有实力奖。

能在其中一项任务中被其他组的同学称赞。

4、最有勇气奖。

敢于与其他协作组竞争,力争在各项任务中获得最佳。

二、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cctv-10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主持人,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整个活动时间把握在5分钟左右。协作组根据要求展开准备活动。

2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根据同学的投票评出收视率最高的小组。各个协作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节目。

3请同学评价各组节目,选出最佳节目。学生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请同学评价各位代表的发言,选出最打动我的发言。学生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教师评价听讲。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教师评价听讲。

往事依依教案篇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播放于漪录像。简单评价一下:和蔼可亲、热爱生活(最好)、有精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0分钟完成以下内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可讨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

找规律。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答: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4、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练习第一题)。

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品味欣赏。

于漪的这篇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就是:美。美在哪里:形美、神美。形美—语言风格、词语优美、神美—思想内涵有深度和广度。

1、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3人左右即可)。

教师范例:2段写看画入了神的几个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凝视”、“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寥寥数词,就把一个痴迷于想像的小学生形象勾勒出来。

阅读文章,要学会扣住关键字词来把握主要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对下列往事的描写中,分别侧重于哪个字,请填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以趣动人)。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以美动人)。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以情动人)。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以理服人)。

3、下面我们逐一来感受:

一、以趣动人。

作者能这样做,她用什么方法,你会吗?凭借联想和想像产生的。

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一、培养兴趣;二、融自己于其中(转换角色、角度、时空)去联想、想像,去探求、去感知。(须笔记)。

欣赏此图,说说你在画中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的……。

今后在阅读、写作、鉴赏艺术作品中,要运用这种方法去训练自己,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够在艺术的天空中得到陶冶,逐渐脱离低级趣味,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

二、以美动人。

1、全班齐读p37。

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分别用括号括起来。(见课本)。

2、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图片,学生用课本上的诗句或者自己知道的诗句乱猜。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以情动人。

1、欣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创作背景]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黄自选用这首著名的辛词,显然也有寄托爱国情怀的意思。

全班模仿跟读,抽查效果。

2、田汉的《南归》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孤独、惆怅、感伤的感情。(诗中的人如果是男的,他回来找什么?故乡、姑娘。结局会怎样?(家园破败、姑娘嫁人或是死了))。

学生个人朗读训练。

四、以理服人。

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

4、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各取所需,自由朗读,再次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句。

5、本文主旨。

创设情境:

设想一下:于漪老师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她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作者少年时代为什么会爱读文学作品呢?(真正根源)这就要具体从课文中去寻求答案了。

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她明白要去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青少年应该: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本文主旨:这篇课文的内容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两点。

学生思考。

发言。

听讲。

四.延伸拓展。

1、创设情境:通过刚才的品味、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能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关系?(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

五、结束语。

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

六、作业 。

1、cctv-10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言,“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今天就请4个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组长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主持人,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交给组长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

我们将评选出最佳节目。

2、出示活动要求: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请试着模仿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的一件事例,并能模拟名人的语气有感情地娓娓道来。

请各组在课外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以上要求一一在组内交流,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评出“最打动我的发言”。

3、科代表更正字词,规定抄写字词。

于漪赠言。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于漪。

作者邮箱:

往事依依教案篇十二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作者的有关资料  2、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

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

2、预习检查。

指明学生讲解自己的预习作业 ,其他学生互改。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听录音磁带,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 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要求:学生点评)。

3、 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a、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b、 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 学生讨论:

a、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b、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作业 :

1、 完成相关的基础练习。

2、 熟读课文。

3、 找一些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准备课上作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 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二、品味优美的语句。

1、 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并讲讲自己喜爱的原因。

2、 讨论:找出文中的成语,理解意思,并运用成语造句。

3、 分组讨论: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

a给文中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大意。

b运用诗句写出了家乡的什么特征?

c这一段写出了读书的什么作用?

d归结文章语句的特点。

三、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 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 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四、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作业 。

1、 写一段老师讲课或同学听课的情状。

2、 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补充材料:

1、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叫眼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七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往事依依教案篇十三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配套光盘中的powerpoint,或者其他电影片段。自由谈论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教师引述课文相关片段进行小结。

(播放有问题可用realplay)。

二、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xp的系统就用幻灯方式,不然可用豪杰大眼睛、acdsee等件放大)。

2、检查字词。

教师根据《附录三》的字词,适当补充制作powerpoint。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练习。教师投影出示答案,学生互批。

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三、指名配乐朗读。

音乐选自光盘qjwx2、繁星放映繁星和猎户星座音乐(采用循环播放)。

四、学生分组讨论:

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五、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

(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

参考:

回忆了四件往事: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课后学习:1、将文中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讨论,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1、自由朗读,画出表现作者读书产生的感受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总结出来,以供集体讨论。

二、作者这些事的叙述中,你最喜欢哪一段的叙述?为什么?(重点研读)。

(提示学生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交流中穿插有感情的朗读。

(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三、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

四、讨论布置作业,组长主持分工。

“文学伴我一起成长”的手抄报。

往事依依教案篇十四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新课: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配乐)。

听读要求: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检查听读: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

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

2.师板书作结:

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

(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往事依依教案篇十五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作者的`有关资料2、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

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预习检查。

指明学生讲解自己的预习作业,其他学生互改。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磁带,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要求:学生点评)。

3、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a、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往事依依教案篇十六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磕磕绊绊,一幕幕,相信都有值得我们回味和感动的事吧,走进岁月的长廊,翻阅生命的相册,重温那曾经令我感动的事......

在我七岁那年,骑着自行车带我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我在超市里东看看,西看看,挑中了一个玩具,从出了超市门我就一直在玩那个玩具,然后就跟着上了自行车,妈妈再三叮嘱我:在车上不能玩玩具很危险,我一边答应妈妈,一边在玩玩具。

结果我不小心将脚伸进了自行车车轮里,那时我还没有感觉到疼痛,鞋子被压掉后,才感觉到剧烈的`疼痛,车轮在转动着,我的鞋子也被压掉在了路中间,我哭了,哭的很大声,所有人都盯着我看,妈妈听到我的哭声,转过头将自行车丢在了路上,抱起我就跑去了附近的医院。她跑到很快,但很稳。突然我不哭了,用着泪眼看着妈妈。妈妈好像也感觉到了,低下头,这我才看清楚:妈妈哭了,妈妈竟然哭了!我从来都没有看见妈妈哭,唯独这一次。妈妈努力挤出了一个难看的笑容:“瑶瑶,等一下坚持马上就到医院了。”

到了医院妈妈焦急地为我挂号,到了医生那儿,我害怕的朝妈妈的怀里钻去,妈妈安慰我说:“不疼,不要怕马上就好了,别紧张。”其实我知道她比我还紧张,因为她抱我的手是微微颤抖地。我想:为了不让妈妈担心我一定要忍住。我的脚被缝了五针,出了医院妈妈看我没什么大事了那微微颤抖的手才慢慢放松。她用心疼又嘲笑的口气说:“让你皮,还不听话,看见没得到惩罚了吧,嘿嘿”‘“哼,坏妈妈”说完我和妈妈都大笑起来。

回顾过去,盼望未来了,会让你掉进一张感动的网触及到人类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勾起我们无限的回忆。

往事依依教案篇十七

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分成三块进行。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档案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是希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第二块是研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赏析课文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积累的热情。第三块是感悟,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达到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象于漪老师一样爱文学。

二、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  新课:出示作者照片观看。

2出示作者照片:请同学介绍一下所知道的于漪老师的情况。介绍。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想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一下大家的记忆力。用什么方法呢?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小小组活动:为作者设计一份小档案。怎么样?谈到小档案,有同学平时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一些明星的小档案吗?回想一下都有些什么内容?谁来说说。(姓名、性别、出生、兴趣爱好、经历等)下面以小小组为单位,不看书来设计一份“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看哪个组设计的小档案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哪个组先设计好就先来投影展示。协作组根据要求展开准备活动。

2请第一个设计好的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小档案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展示中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协作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设计。

3请同学评价展示的小档案。学生评价,展示其他组设计。

(三)、研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要求:通过设计小档案,我们知道了作者回忆了少年读书生活的哪几件往事,但这只是对文章有了粗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静下心来,打开课本,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来进一步品味文章。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出示范例围绕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并在书上圈点批注。

(四)、感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教师评价自由发言听讲。

(五)、结束语。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往事依依教案篇十八

岁月在不经意的瞬间一点一滴地流走,让我们来不及在下一个路口挽留。流水似年华,年华似流水。有些东西过去了,也只能变成回忆。

小时候也许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吧!回忆起幼儿园的一个个片段,时而模糊,时而清晰老师总让我们睡午觉,而我没这个习惯,等老师睡着后,一个人悄悄穿上鞋,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跑去游戏厅玩耍。然而,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老师发现,又只能灰溜溜地回来记得最清楚的同学是一个女生,她喜欢穿着红色的小裙子和黑色的皮鞋,蹦蹦跳跳的仿佛没有一丝烦恼,看到她就会让人笑起来还记得幼儿园中午起床后,会给每人发一杯牛奶和一块面包,可能是面包太硬的原因,我们都喜欢把面包蘸在牛奶里吃。甜香顺滑的芒果味牛奶,浸满了我的整个味蕾。现在想起这些美好的回忆,让人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美丽的`回忆定格在了永恒的瞬间。有些人,有些事再也忘不了,年纪越长,想起来时越发感觉好笑。记得我在一年级上课时,还不太习惯听讲,时常会走神。眼神飘忽不定,总是东转转,西转转,一会落到这儿,一会儿落到那儿。老师看见了,叫我的名字,把我从神游中“砰”一下抓了回来,因为习惯了幼儿园的点名,于是我条件反射地喊了一声“到”,全班安静了三秒,我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就已经笑的掉到桌子底下去了。奇怪又可爱的回忆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637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