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灯泡教案(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5:10:04
点亮灯泡教案(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4 15:10:04     小编:字海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确保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教案,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效果。

点亮灯泡教案篇一

本单元是探究“电”的相关知识,从2.2《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开始,学生开始实践操作,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干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第二部分探索小灯泡的结构以及如何让它亮起来,第三部分展示研讨亮起来的小灯泡电流的流动路线,即初步建立电路概念。

1.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2.探索小灯泡的结构以及如何让它亮起来。

首先,观察小灯泡结构,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小灯泡发光的部位(灯丝)和小灯泡各部分的作用(特别注意两个连接点)。接着,引出小灯泡是如何点亮灯丝的?给学生提供1块电池、1个小灯泡和1段导线,小组通过自学教科书,自己尝试连接等合作探究,比一比谁先点亮小灯泡,老师巡视拍照。最后,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点亮的小组即可加分。(学生拿到干电池之前做好“安全提示”)。

3.研讨亮起来的小灯泡电流的流动路线。

首先,让成功的小组分享点亮小灯泡的经验,共同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失败的小组按照方法,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最后,填写《活动手册》画电路,理解“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电路”的概念。

“点亮小灯泡”这一课,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对电筒如何发光和怎样点亮小灯泡存在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有的学生根本不会点亮小灯泡,他们不知道电路是一个回路。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灯泡亮起来。

1.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没有讲清楚电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没有成功点亮灯泡,这一点在后面的班级改正后,成功率提高了。老师要对教材更熟悉,对实验更熟悉,可以提前找几个孩子,进行“预实验”。

2.课堂管理还需加强。学生对科学课并不重视,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讲话现象严重,以前针对这些问题,我总是停下来点名批评这些孩子。最近在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要用表扬优秀的孩子去影响不乖的孩子。

点亮灯泡教案篇二

生:美。

师:是谁使它这么美?

生1:美丽的灯使城市美丽。

生2: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灯使城市美丽。

生1:有电流通过灯泡灯就亮了。

生2:还要有电源和电线灯才能亮。

师:那你想不想亲自试一试让灯亮起来?

生: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电工,共同研究灯是怎样亮起来的。(板书课题:让灯亮起来)。

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夜景灯光引入来探究有关点亮灯泡的问题,既创设了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认识!

师:谁来说说它们的名字和用途。

生:这是电池,是供电的;这是小灯泡,点亮后可以照明;这是导线可以导电。

师:(课件出示灯泡示意图)请同学们观察小灯泡,看一看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观察示意图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验材料中的小灯泡进行观察。

师:谁来把你观察到的发现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1:我发现小灯泡上有玻璃泡、灯丝。

生2:我发现除了灯丝和玻璃泡以外还有连接灯丝的铁丝和下面的一圈一圈的金属壳。

生3:我发现螺纹部分下面有一个小黑点。

生4:我发现锡点部分和小灯泡的一根金属架以及灯丝相连。

生5:我发现螺纹部分也有一个点和小灯泡的另一根金属架相连。

师:对了,真不愧是我们班里的小发明家,你们的观察真仔细!的确,锡点部分和螺纹部分分别和小灯泡的金属架相连,这两个部分是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简称“两点”。

师:谁能完整的把小灯泡的结构介绍给大家?

生1:小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两个连接点也就是螺纹部分和锡点部分组成。

生2:小灯泡由灯丝、玻璃泡、金属架、螺纹部分和锡点部分组成。

师:猜想一下,电流是怎样通过小灯泡的?

生:电流从螺纹部分进入,通过金属架流过灯丝,又通过灯丝传到另一个金属架从锡点流出。

意图: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对解剖以后的小灯泡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小灯泡的了解,螺纹部分和锡点部分“两点”的着重强调为学生顺利和描述电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打好基础。

师:了解了小灯泡,那么小灯泡有了什么才能点亮?

生:电池。

师:老师也为大家带来电池,电池里的电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电池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电池有哪些部分组成呢?(课件演示电池)。

生1:电池一端有一个小突起,一端是平的,锌壳。

生2:电池突起那端写着“+”,下端写着“-”。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的确,上面像小帽子的一端是电池的正极,平平的一面叫负极,但是为了表示方便习惯上人们将正极用“+”表示,负极用“—”表示,正极和负极和在一起称为“两极”。

师:电池上有正负两极,小灯泡上有两个连接点,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板书:两极?两点)。

生1:我猜想要想,电池的一极可能要连接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上,另一极连接到另一个连接点上。

生2:我猜想电池的两极要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连在一起小灯泡才能亮。

生3……。

师:你们这种敢于大胆猜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到底电池的两极与小灯泡的两点之间有什么奥秘,一会儿通过实验相信你一定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意图:通过悬念的设置再次将两极与两点的关系问题凸显得更加神秘而重要,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师:现在有了电池和小灯泡,就能把小灯泡点亮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电线。

师:我们所用的电线叫导线。导线一般由一层绝缘的橡胶外皮和金属丝组成。

1、小组合作尝试实验操作,注意观察,记住线路的连接和小灯泡是否发亮。

2、请把每次成功的连接方法画下来。比一比,哪一组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最多。

3、思考:a小灯泡能不能发亮和什么有关系?

b电流在连接线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只有这样你们才能顺利的。操作完后把器材放在桌子上,认真倾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对于表现出色的同学老师奖励“合格小电工”奖牌;表现好的小组,老师就奖励“优秀电工小组”奖牌。

意图:简单的提出实验要求可以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颁发“奖牌”再次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小组实践。教师统计成功的小组并表扬他们的合作。对遇到问题的小组予以必要的关注、指导。

1组:我们小组是这样连接的……。

2组:我们小组是这样连接的……(教师对方法独特,叙述正确的小组颁发“优秀电工小组”奖牌。)。

师:大家想一想小灯泡能不能发亮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大约2到3分钟。

生1:小灯泡要完全和电池相连,不能断,不然电流流到小灯泡就不走了。

师:你的比较真细致,确实第一组同学的连接出现了断开的现象。同学们想一下,一个断开的电路小灯泡会亮吗?(生:不会;师顺势板书:中间不断开)。

生2:我认为想让小灯泡发光必须用导线把电池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连起来。

师:你能描述一下具体怎么连吗?

生2:我想用电池的正极连接小灯泡的锡点部分,负极用导线连接螺纹部分。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老师奖励你一个“合格小电工”的奖牌。电池的两极确实要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也就是螺纹部分和锡点部分相连,也就是两极连两点。(教师将板书中“?”改为“连”)。

谁再描述一下你们小组的比较情况,注意体验“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两个词在电路连接中的含义。

生3、生4……。

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遇到问题小组与点亮小组的不同连接,使学生在比较中找到正确连接电路的方法,使“误点”变成“突破点”,使全体学生初步明确的基本要素: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

师:同学们明白了小灯泡点亮的原因,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呢?

生1:电池中的电流是从正极流出来还是从负极流出来呢?

师: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习惯上把电流的方向定为从正极流向负极。

生1: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后先经过小灯泡的锡点部分,顺着金属架到达灯丝,又从另一根金属架到达螺纹部分,然后电顺着导线流到电池的负极。

生2生3……。

师小结:(课件出示讲解)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再经过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顺着导线又流回到电池的负极,流动过程中是不断开的,这样就形成一条封闭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师板书:形成封闭回路)。

看起来,电池的两极必须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并且连接的过程中不能出现断开的现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才能使小灯泡点亮。(师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板书: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形成封闭回路)。

意图:通过学生对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的充分描述,使学生对完整电路产生初步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一个完整电路即回路的理解。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连接方法,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这里也有几种连接方法,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

生1:第一种连接小灯泡不会亮,因为这种连接和我们实验中第一组遇到问题的连接方法相同,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了起来,所以不会亮。

师: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师借助课件介绍短路,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生2:第二种连接小灯泡不亮,因为导线的一端没有连接到电池的负极,而是连接到了电池的外皮上。

师:像这种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的现象就叫做断路。短路和断路都是错误的连接方法。

生3,生4……。

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非常聪明,能自己开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设计让灯亮起来,,而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点亮灯泡教案篇三

能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明形成电路的条件。

科学概念目标。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根据经验制定的教学重难点。

1.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2.理解小灯泡两个连接点的作用。

1.引入:手电筒中的灯泡为什么会亮?(生:有电流流过)。

2.探索。

2.1观察小灯泡的结构,思考小灯泡的哪部分在发光?推测各部分的作用?

(生:灯丝在发光)。

2.2观察电池的结构。

2.3观察并思考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的猜测可总结为以下。

学生:电流从锡点连接点进入灯泡,然后从螺纹连接点出来。

学生:电流从锡点连接点进入灯泡,然后从锡点连接点出来,螺纹连接点是用来固定灯泡的。

2.4实验验证。

如果第一种观点正确,这样连接,小灯泡就会亮,师生对话,教师板书并演示。

如果第一种观点正确,这样连接,小灯泡就会亮,师生对话,教师板书并演示(这种情况灯泡不亮)教师:为什么这种情况灯泡不亮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寻找答案。然后请学生来解释,这个过程我看到了本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差的,不仅说不出来,也做不来,所以非常有必要指导学生理解性地阅读课本。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认识短路,感受通路,学生也感受到实验前猜测带来的成就感。

2.5学生用规定的方法照着点亮小灯泡,学习简单画法。关于画图,我交给了他们一个小口诀,他们觉得很好玩:一个长方形,中间三根须,头上顶个小方块,块上三个圈,躲在洞里不出来。电池也是长方形,正极凸出负极平。

2.6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强调分工,这里关注到本校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是很差),尽管每节课都在指导,还发现学生普遍不喜欢记录,更喜欢直接动手操作,其实我也发现记录计划真的很束缚人的行动力,但做科学研究,计划和记录却又是必要的。

这个环节,学生自己就能发现,电流不是只能从锡点连接点进入灯泡。

2.7分析总结:小灯泡在什么情况亮?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提出电路的概念。

3.研讨。

写在最后:这堂课,三个班,采用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效果最好:学生全部参与,部分学生深度参与。但一节课还是没有上完。

点亮灯泡教案篇四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科学一定要在实验中体验,才能明白科学的乐趣,这次,我终于切实感受到了那种非凡的乐趣。

当科学老师走入安静的教室,大家都欢呼雀跃,整个教室热闹不已。邓老师轻咳一声,让大家安静下来,我们怕老师一生气就打消了这次实验,立刻做好,教室里顿时只有大家急促的呼吸声。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邓老师见大家难得如此听话,也露出了笑容。组织我们排队立刻冲向实验室。

当我来到梦寐以求的实验室,不由自主地赞叹了一句:“哇,实验室果然名不虚传!”那课桌干净整齐,真是让人赞不绝口,大家一边打量着教室,一边啧啧地赞叹着。我们这组更是兴致勃勃等待着老师发工具。

邓老师给每个小组放上工具后便下令马上进行科学实验。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桌上的指南针、回形针、1号电池等复杂的工具,脑海里不时浮现出邓老师讲解的过程。这可把大家难住了,我们都绞尽脑汁。“求人不如求己”,在这个危机之时必须变成“求己不如求人”了!我在无奈之下悄悄走到别的小组,准备“偷窥”别人的做法。

我走到第二小组,发现他们完成了,我如同挖到了宝,心中那股激动劲儿冲昏了头。我马上深吸一口气继续观察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噢,原来在接铁丝时要把它先固定好。我们都忽视了这个问题,此地不宜久留,知道了做法后我立刻回来,告诉伙伴们。便继续实验,铁丝固定好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大家闭气凝神盯着小灯泡,我则去开开关,只听“嘀”的一声,电灯泡亮了!大家欢呼一声,脸上都露出自豪的笑容。组长立刻饱到邓老师面前,骄傲又大声说道:“老师,我们做好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实践出真知,这次科学小实验会让我一直铭记在心。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点亮灯泡教案篇五

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但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成人来说或许很简单,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经验,更不会知道其工作原理。所以,四年级级下册安排《电》这一单元非常有必要。

《点亮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安排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之后,学生对静电有了初步认知,更容易完成本课的内容。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连接简单的电路,了解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电池两端直接和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等知识,从而建立“电”的科学概念。教材从认识小灯泡着手,然后组织学生安装电路,再对多种电路进行尝试的设计,我认为并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点亮小灯泡。出示小灯泡、导线、电池。问学生,谁能点亮小灯泡。

二、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在学生能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四、猜测小灯泡发亮的原因,并说明电流的方向。

五、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

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

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

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在完成整课教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居然有一学生用小灯泡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还用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边上(锌片)的负极,也点亮了小灯泡。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

点亮灯泡教案篇六

今天县里领导来校检查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听了我们学科的三节课。说实话,心里真有点发毛,毕竟科学这一学科涉猎面广,而且我又是现学现卖。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课前虽然有点紧张,可自认为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刚刚接触这一学科,每节课都得细心准备,否则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但一节课下来,才知道毛病还真是不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意识围绕课题,但操作有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知前科学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想运用一下画图法,通过画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小灯泡。孩子们画的还真是五花八门,一个个灯泡残缺不全,但从外形上看还是很像的。只有两个孩子把灯泡的结构画完整了。这一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一环节在课前完成,更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还学生主体地位,但知识落实上有欠缺。课堂上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够画出实物图。然后又检验了四种连接方式小灯泡能否被点亮。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我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小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信孩子们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而本节课后,如果调查孩子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多孩子能点亮小灯泡,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观察电池时,我再行间巡视,一男孩问我:“老师,电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看来孩子的研究兴趣很浓。如果我及时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见识一下电池的内部结构,会对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而我却忽视了这一资源。

4、多余的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我告诉孩子们去实验室上课时带好学具袋。其实本节课用到的学具只有导线和小灯泡。很多孩子们出于好奇,课堂上不按照老师的实验步骤完成,却悄悄地弄起了别的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课堂出现的问题,我把课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还好《点亮小灯泡》这节课才上完一节,还有六个班级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课能避免这些问题。

昨天改完课件和同事聊起这节课,她说:“这就是专科老师的特权,有时间有机会磨课,班主任就不行。班主任每天每节都是现场直播,我们有机会重播。”想想还真在理。一节课经过几次磨合,不精彩都难啊。

点亮灯泡教案篇七

本选自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下册,第三单元“电的本领”(第11)。本是本单元的第一,就是让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电的世界,探索有关电的奥秘。本教材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一是拆开手电筒了解其亮起来的原因,二是据此组装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并画出电路图。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探究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纪录;能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2、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知道开关的功能。

能用导线、灯泡、电源、开关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教师—电流实验盒、手电筒;制作教学用以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有关知识、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

生:图片非常美丽!

师:那你觉得是什么让这些图片如此美丽?

生:是灯光。

师:对啊,是灯光给我们的夜晚增添了无限的美丽!

师:你觉得是谁发出来的这些美丽的光?

生:灯泡。

生:我们需要一个电池。

师:我们为什么要用到电池呢?电池有什么作用吗?

生:电池可以提供电量。

师:原来是这样,老师这里有一节电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池有凸起的一端是电池的正极,没有凸起的一端是电池的负极。

现在电池有了,咱们还需要什么吗?

生:我们还需要电线。

师:你能说一下为什么要用到电线吗?

生:电线可以把电池的电量传给小灯泡。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准备好了电线,电线在科学上的规范称呼是导线。现在,老师将导线的一端轻轻缠绕在小灯泡的金属外壳上,另一端放在电池的负极上,如果现在老师把小灯泡放到电池的正极上,你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灯泡会亮起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实验来验证咱们的猜测了。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取实验器材。开始实验。

小组展示。

师:同学们做得很棒,只用三样简单的器材就让小灯泡亮起来了。

生:要把他们固定住。

师:老师也带来了固定他们的器材。你们看,猜猜他们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

那就用上刚才的器材改善咱们的实验吧!

(学生操作完成,教师真诚的表扬学生)。

老师操作教室里的电灯开关,反复几次。

师: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教室里的电灯可以通过开关控制亮灭,而咱们自己的却不行。

师:那咱们的实验,你想怎么改进呢?

生:我想给它加上一个开关。

师:老师正好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开关,用上咱们的小开关,让实验更完美吧!

完成后展示。

师:孩子们做的非常棒,你能看到设计好的电路图,把它画到纸上吗?

孩子完成以后,选择一个孩子的作品展示。此时老师询问,你这是画的什么啊……你看,老师得通过询问才能知道画的这是什么,在科学上,我们有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他们。(此时,教师展示科学上的规范的符号)。

最后,总结本节的收获。

板书设计。

灯泡亮了。

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

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

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点亮灯泡教案篇八

1、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探究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时,“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的问题是在学生“玩”了小电珠等材料后根据“玩”的结果自发提出来的。提出这一问题后,按照两个研究方向展开下一步的探究,也是在学生小组交流、进行充分猜测设想后自然归纳出来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起到点拨的作用。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这一环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玩弄”,这种“玩弄”其实是一种探究,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亲身去经历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点亮”与“点不亮”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逐步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3、体现教学设计的动机情感原则。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在开始部分,从“介绍材料”到提问“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再到“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充分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急于动手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因此引入相当顺利。避免了这类课引入时很容易出现的“学生不顾教师反应,却急于动手玩弄材料”的现象。在教学观察小灯泡内部秘密时,抓住学生很想搞清“看不清的部分”(也就是小灯泡的关键结构:两根金属柱下端到底连接到哪里?)适时提供材料,使学生带着强烈探究欲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的投入程度就是建立在学生兴趣情感之上。在课的结束部分,点亮小灯泡的环节安排,其实是想再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应及时引导、鼓励和启发,从而创立一个更有利于满足学生探究情感需求的环境。

1、科学知识目标: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灯泡需要一个完全的电路;一个完全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电池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科学探究目标:

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记录与点亮小灯泡有关的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对电流的流向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对周围事物作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观察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懂得小灯泡点亮的道理,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画出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区分短路和断路。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2根导线、2节电池、4个小灯泡、4套电池和小灯泡卡片、4支记号笔。

教师准备:课件(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图)、课件(四种典型连接方式的图)、课件(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导线、电池、小灯泡、电池和小灯泡卡片若干。

(一)创境准备:

1、出示小灯泡,让学生作简单描述。

2、每人一个小灯泡,观察构造并画下来,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借助课件,认识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4、问:要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提供电池和电线等材料。

5、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小组合作,尝试点亮这个小灯泡。

〔2〕请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用实物线路图表示。

〔3〕观察点亮的小灯泡的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再次尝试接亮小灯泡。

〔4〕观察连接装置,讨论电流路线,课件展示电流图。

〔5〕小结: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2、展示比较,区分短路和断路。

〔1〕讨论:为什么这样接不会亮?

〔2〕根据学生情况讲解断路和短路,教育学生注意用电安全。

短路是指把电池的两端直接用导线连起来。如果发生短路,电池和电线会在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因此,一旦发生短路,必须立即断开电线。防止电池发生短路。

3、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1〕小组合作,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画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了解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三)实践创新。

2、自己找材料,想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3、课后利用家中的废电池,把它一点一点地拆卸下来,观察电池的构造。

(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在意外情况上做文章,研究不成功的经验,追求教育的深度,是另一种理念的体现。研究不成功的经验,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行科学、技术启蒙教育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是课内,而且能延伸到他的生活中去。)。

点亮灯泡教案篇九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讨论电路的4种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教材的这种布局,体现了2大优势: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点亮小灯泡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当小灯泡在自身努力下发出灿烂光芒时,会带给学生个体十足的成就感。而课程在设计时,首先介入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这是非常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电路的具体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有利突破。

但这样的安排是否最大价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动的科学内涵,学生是否在亲历活动中,生发了科学概念,体会到了科学学习中一些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学习不但要面对成功,更要从容地、冷静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种子与动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认为需要重新来权衡这些活动的权重,给予新的组合、

首先,描述“小灯泡内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这会令学生觉得有很大难处。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小灯泡的内外结构,同时掌握相关的名词术语。所以观察小灯泡应成为教学的起始活动,且占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连接小灯泡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尝试,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尝试过程,是一场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的尝试活动。其间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学生第一次成功了,或许第二次又失败了;有的学生也许尝试了几次才获得成功;有的同学帮助同伴点亮了小灯泡;有的同学的电路接发竟然不与同伴相同,但结果却都亮了。

这些在努力付出后求的的成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让学生“胡搞”,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失败,总结自己的失败,在失败中体会科学学习的真谛,认识到“科学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真理。

再次,“电流、电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电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凭借想象和猜想。而电路是建立在电流上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电流过的路,外延又很丰富,有通路、短路、断路等。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必须要把电流和电路概念的教学捆绑在一起,设立成独立的一个活动,存放于“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之后。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3大主要活动而展开。所以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印象中的小灯泡,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经历连接小灯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经历小灯泡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连接亮一个小灯泡,探究出接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学概念:

认识小灯泡、电池本身的结构,如小灯泡由锡点、螺线、灯丝等部分,电池有正负极;

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

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达成目标的要求,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探究”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灯泡。操作,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为“引导式操作”、“挑战性操作”、“自主性操作”这样三种状态。针对“接亮小灯泡”这个环节而言,由于内容本身能吸引儿童,而且从本活动的教育意义出发,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层面,这样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连接中的创造性,而且能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4、再认识法(或再体会法)。也称反思法,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堂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谈谈活动后的各种想法环节上。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所以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1、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2、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3、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产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3个小活动而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教师则在活动中做好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把握,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小灯泡的内部放大图,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地产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认真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经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感受到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无形资源,认识到科学失败的借鉴、启发意义。所以,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提醒学生边尝试边思考“自己是怎样接亮小灯泡的?是一次就成功了,还是几次连接才换回的成功,当时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心理想法?”

学生就是围绕这样的问题自主尝试10分钟,同时把成功的、失败的实物装置图都记录下来。

在学生自主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班级学生水平层次发展不同步,所以“近距离层次指导”显得很重要——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与其对话,并做出示范,提供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在变革中纠正教师的错误,从而体验成功感。对于班级中一般的群体性学生,他们在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上,可以经过摸索获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师在指导中把重点放在指导他们反思自己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整个经历。对于班级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很喜欢这种自由的发挥,他们拿到材料会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也会不费力气的把小灯泡连接亮。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新的连接方法,同时提供反例,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初步建立起电流、电路等模糊概念。

最后,教师和学生谈谈尝试连接小灯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科学道理,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的达成。

(三)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难点,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电流、电路等概念已经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还不能在大脑中清晰地建立相关概念。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重点是依据“认识电流流向——理解电路内涵——扩大电路外延”这样一个概念箭来布局的。首先,教师拿出通路电路,要学生猜猜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在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给出科学家讨论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通路电路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过导线——锡点——灯丝——螺线,最后回到电池的负极”。同时引出电路的概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比较通路、短路、断路电路的迥异,在讨论中明晰“电流没有通过小灯泡,直接从电池正极出发回到负极,是短路现象,短路导线会发热,电池会烧毁。”“电流从正极流出,不能回到负极的是断路现象。”进一步丰富电路的外延。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细微处发现差别的观察能力”。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

头顶的灯泡。

当你出去散步时。

路灯上的灯泡。

当你在书房认真地看书时,

台灯上的灯泡。

灯泡,

你多么伟大!

人们从未注意过你,

你还是。

默默无闻地工作。

灯泡,

你多么可怜!

但人们。

从未注意过你。

五年级:张晗。

上一篇:我想。

下一篇:好心情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一

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

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

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

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

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

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

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在完成整课教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居然有一学生用小灯泡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还用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边上(锌片)的负极,也点亮了小灯泡。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二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内容,在物质世界里又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部分内容,在能量的表现形式中又包含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热现象、磁现象、能量的转化、简单电路六部分内容,本单元的知识就是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与能量的表现形式相关的内容。

具体到本单元,第一节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主要是理解电的本质与产生,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随后学习本节课《点亮小灯泡》,在此基础之上又将学习《简单电路》与《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内容,以电路为基础,我们还将学习《做个小开关》、《导体与绝缘体》、《电路出故障》三部分内容,与电路相关的知识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为:1、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了解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其中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具体到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小灯泡结构;知道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学会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敢于根据生活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小灯泡构造,并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教学难点是: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电的教学是比较新鲜的科学课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与电相关的知识。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了解了静电以及电流形成的条件,这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虽然与电相关的知识是第一次学习,但生活中电无处不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校践行真实课堂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的环节为: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达标测试、课堂小结。落实到本节科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为:复习旧知、明确目标;激趣导入、打好基础;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在本节科学课中体现了我校的教学理念有:三真:真思考、真合作、真会;三实: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一及时:评价要及时。

时间预设,本节课五个环节的时间预设为,第一环节2分钟,第二环节10分钟,第三环节15分钟,第四环节8分钟,第五环节5分钟。

在课前,教师为各小组准备:小灯泡、2节1.5伏的干电池、导线、白纸。

综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结构观察法”,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学习新知。

二、“自主操作法”,科学的学习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动手操作,给学生工具,让大家自己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体会电流的流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三、“对比理解法”,让学生把连接小灯泡的方式画成实物图,加以比较,找到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本质。

接下来是具体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明确目标:出示两个问题:1、物体为什么会带电?2、要想产生电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这两个问题是回顾第一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重点知识,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随后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明确学习方向。

第二环节,激趣导入,打好基础:出示美丽的灯光照片,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体——小灯泡。询问学生:你了解小灯泡的.构造吗?请你仔细观察小灯泡,并把它的构造画在纸上。这里提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小灯泡,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体现真合作。让学生把小灯泡的结构画在纸上,让抽象记忆实体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点亮小灯泡打下了基础。

第三环节,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本环节主要分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请你尝试用手头的工具把小灯泡点亮?小组四人,分工合作,并画出实物图。科学学习非常注重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头戏。这里利用“自主操作法”学习本节重点知识,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同学们小组合作,并且在这种有趣的动手操作中积极思考与交流,同时也体现了“真合作”与“真思考”。活动二:各小组展示小灯泡连接实物图,大家一起分析,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会亮,哪些小组的小灯泡不会亮,为什么?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把各小组连接小灯泡的实物图进行对比,找出不同,总结连接要点,这是“对比理解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分析小灯泡没有被点亮的原因,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丰富学生知识。在这里,利用课本插图以及学生所画的实物图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三:小组内尝试说一说在小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由分析小灯泡内部构造,再到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最后探讨电流流向,逐层深入。在学习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电流的流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本环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用电安全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教育。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运用于生活,本环节设计了用电安全教育与绿色环保教育这两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把科学的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在用电安全教育中,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对与错。在绿色环保教育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出示我们天津某些家庭的月用电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生活用电量非常大,随后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发电形式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并且以火力发电为主,这就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进而提倡学生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最后出示一些家庭常用的用电器,体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环节,达标测试,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并出示达标测试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度的一个评价,以基础知识为检测内容也体现普育课堂的“堂堂清,人人清”的理念,是“检测实”的体现。

5、板书设计:

标题点亮小灯泡,主要内容分成三部分:小灯泡的结构,电流的路径以及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的共同特征是:形成回路。

1、小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要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以我班为例,学生四人一小组团团坐,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回答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等级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具体加分方法为我校推行的郎式加分法:a0.1分b0.2分c0.3分d0.4分。在上课的尾声在根据小组的得分情况,把得分最高的小组评定为本结课的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

2、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在本节课中,从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流向,都是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进行的,此外在学习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时,也是通过对比不同的连接实物图找到正确的连接方法,体现了对比思想。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评价中应该关注的地方。

3、多样评价:师生评价,以郎式加分法为依据的小组加分制度,主要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投影展示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小组加上适当的分值。生生评价:在小组合作、大组汇报中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在本节课中主要是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小灯泡结构图以及小灯泡连接实物图时,其他小组的学生给予评价的过程。目标评价:恰当的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这里主要是利用达标测试来完成。

本节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文本资源:课本资料与课本插图。在灌输回路、短路、断路现象时结合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了解。

2、实验资源:本节课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从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到点亮小灯泡最后到探讨电流的路径,都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实验资源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资源。

3、生成资源:主要是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活动中的典型错误资源,教师拿来进行教学。

4、生活资源:实物观察,在学习小灯泡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小灯泡学习新知;联系生活,在导入新课以及展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时,可以充分联系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四年级科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四

(一)教材内容。

《点亮小灯泡》是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后真正开始探究电现象的一课。《点亮小灯泡》注重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探究的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小灯泡的构造;第二部分:让小灯泡发光。从观察小灯泡构造入手,再尝试点亮小灯泡,在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的基础上再作尝试,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并思考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作出最简单的对电流的解释,再通过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区分短路和断路,寻求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区分短路和断路。

(四)教学准备。

1、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只小灯泡、1节1.5伏的干电池、一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2、教师准备:小灯泡剖面图、大灯泡、电池、灯泡图片、双面胶、多媒体课件:(1)电和我们的生活(2)点亮我的小灯泡。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从画小灯泡入手,激发他们观察小灯泡的兴趣,在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后,及时抛出问题:要使小灯泡发亮,至少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提供给学生灯泡、电线和电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怎样接亮小灯泡,允许有成功有失败,通过让成功的小组演示后,讨论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借助课件认识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只有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都接通了才能让小灯泡发亮,突破教学难点,再趁热打铁,迁移观察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接不亮的原因,了解一旦电路不通,形成短路或断路都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而且短路会很不安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合作,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光,并学着画完整的连接装置图。最后进行综合运用,拓展探究内容,如何想办法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让这堂课的结束作为下堂课的开始。

三、说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认识构造。

1、出示小灯泡,让学生作简单描述。

2、每人一个小灯泡,观察构造并画下来,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借助课件,认识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4、要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少需要那些材料?

5、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一个很有趣的活动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学生对小灯泡结构的原有认知。)。

2.请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用实物线路图表示。

3.观察点亮的小灯泡的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

4.观察连接装置,讨论电流路线,课件展示电流图。

5.小结: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设计意图:在探究活动中,我更关注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并尊重学生意见。给予鼓励和引导,尽量让研究过程符合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科学的现象。)。

(三)探究实验,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1、小组合作,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画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了解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4、根据学生情况讲解断路和短路。

5、自己找材料,想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实验结果简单的整理和分析。重新对原有认知进行修正和丰富。知道“短路”是连接过程中的失误。)。

(四)发布信息,提升思维。

1、学生发布自己小组点亮小灯泡的几种不同的方案,发布新的问题。

2、交流电路的意义。

3、多媒体播放:

(1)电和我们的生活。

4、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发布信息时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调查家里的用电器。

家中有哪些家用电器?

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

家中每个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最低用电量是多少?

交流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统计能力,丰富学生关于电的认识。如电不仅仅可以用来发光、发热,还能使电器播放音乐、产生图像等多种功能,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电的兴趣。)。

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电池是1.5v的直流电,是安全的电源。在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不能直接用做实验!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总体思路及构想,我想学生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五

该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二节内容。说起电小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都有过接触,这一单元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题开始,整理已有的电的知识,并引发出电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生真正研究电是从《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开始的,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

点亮小灯泡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灯泡亮起来。学生经过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基于上述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故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小灯泡认识它的结构,知道小灯泡中发光的位置是灯丝,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能力目标:学会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目标: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回路、短路、断路,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学生点亮小灯泡较为容易,但在此基础上要求寻找多种点亮小灯泡的方式就是一种难度的提升,四年级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及现象,但是想象和猜测电流的流动路径将成为他们的难点。

1.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只小灯泡、1节1.5伏的干电池、1根导线、白纸。

2.教师准备:小灯泡剖面图、小灯泡、电池、双面胶、小灯泡及电池的自制图片若干。

1、教学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秉承这一要求,我将课堂还给学生,依照“仔细观察、简单描述、实验操作、大胆猜测、探究学习、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灯泡。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2、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亲自动手汇报实验结果相结合,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易于理解。

(一)激趣导入。

1、ppt出示美丽夜景照片。

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六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正确连接电路。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不同实物图展示:

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这节课上完之后,虽然教学流程比较顺畅,但是整体感觉不是十分理想,某些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要求,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组织还不够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过于平实,没有轻重缓急;对学生反馈的点评,还不到位。

今后我还需多想办法加强课堂常规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教态教法的学习,多掌握一些教学技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七

一、设计理念:

在进行“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主要想体现这几个基本理念:

1、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探究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时,“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的问题是在学生“玩”了小电珠等材料后根据“玩”的结果自发提出来的。提出这一问题后,按照两个研究方向展开下一步的探究,也是在学生小组交流、进行充分猜测设想后自然归纳出来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起到点拨的作用。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这一环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玩弄”,这种“玩弄”其实是一种探究,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亲身去经历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点亮”与“点不亮”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逐步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3、体现教学设计的动机情感原则。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在开始部分,从“介绍材料”到提问“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再到“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充分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急于动手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因此引入相当顺利。避免了这类课引入时很容易出现的“学生不顾教师反应,却急于动手玩弄材料”的现象。在教学观察小灯泡内部秘密时,抓住学生很想搞清“看不清的部分”(也就是小灯泡的关键结构:两根金属柱下端到底连接到哪里?)适时提供材料,使学生带着强烈探究欲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的投入程度就是建立在学生兴趣情感之上。在课的结束部分,点亮小灯泡的环节安排,其实是想再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应及时引导、鼓励和启发,从而创立一个更有利于满足学生探究情感需求的环境。

1、科学知识目标: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灯泡需要一个完全的电路;一个完全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电池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科学探究目标:

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记录与点亮小灯泡有关的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对电流的流向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对周围事物作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观察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懂得小灯泡点亮的道理,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四、教学难点。

画出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区分短路和断路。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2根导线、2节电池、4个小灯泡、4套电池和小灯泡卡片、4支记号笔。

教师准备:课件(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图)、课件(四种典型连接方式的图)、课件(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导线、电池、小灯泡、电池和小灯泡卡片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创境准备:

1、出示小灯泡,让学生作简单描述。

2、每人一个小灯泡,观察构造并画下来,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借助课件,认识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4、问:要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提供电池和电线等材料。

5、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2〕请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用实物线路图表示。

〔3〕观察点亮的小灯泡的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再次尝试接亮小灯泡。

〔4〕观察连接装置,讨论电流路线,课件展示电流图。

〔5〕小结: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2、展示比较,区分短路和断路。

〔1〕讨论:为什么这样接不会亮?

〔2〕根据学生情况讲解断路和短路,教育学生注意用电安全。

短路是指把电池的两端直接用导线连起来。如果发生短路,电池和电线会在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因此,一旦发生短路,必须立即断开电线。防止电池发生短路。

〔1〕小组合作,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画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了解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三)实践创新。

2、自己找材料,想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3、课后利用家中的废电池,把它一点一点地拆卸下来,观察电池的构造。

(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在意外情况上做文章,研究不成功的经验,追求教育的深度,是另一种理念的体现。研究不成功的经验,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行科学、技术启蒙教育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是课内,而且能延伸到他的生活中去。)。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八

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外出旅游时,带回来几种好看的灯,孩子们看非常感兴趣,就开始议论起自己有什么好看的灯,并且也带来了好多种灯,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并试着自己去解决,其中“为什么灯上的灯泡不一样”这个问题,是孩子们的热点话题,于是我们结合黄墟的灯泡厂较多,这个关于“灯泡”的探索活动由此展开了。

班上很多孩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灯泡和制作灯泡的一些材料,与老师一起布置了一个“我们的发现”资料区。

在布置时,孩子们叽叽喳喳发表自己的看法,文倩说:“我的灯泡是红色的,和你们的不一样。”豪豪说:“你们的灯泡上面是圆的,我的还有点尖呢。”徐莹:“老板阿姨说我这个是‘芯子’,灯泡做好后,都要放在我这儿呢。”孩子们一看,徐莹手上拿的是一个纸板,上面都是一个一个的小圆洞,听她这么一说,都将自己的灯泡往里面放,有的说:“我的灯泡可以放。”有的说:“这个圆洞太小了,我的灯泡放不下。”这是一个探究的机会,我问道:“为什么有的能放,有的不能放呢?”“因为这个灯泡的下面有的大,有的小。”孩子们指着灯扣争先恐后地回答。

在区角活动时,很多孩子来到了资料区,比着各自的灯泡不同的地方,我作为旁观者向他提了一个要求:“你们的灯泡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为它们作一个标记呢?”“行啊!”孩子说干就干,拿起了纸和笔为灯泡做起了标记。

在小朋友为灯泡做标记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灯泡的颜色、形状、大小,钨丝形状及螺口、插口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

为了让孩子有更感性的了解,我们带领孩子一起去网上看了看,孩子们的兴致可高了,在网上,他们看到了形状各异的灯和灯泡及将各种灯泡拼搭起来的美丽的图案,回来后,他们将在网上看到的灯及灯泡都画出来展示给同伴看。

这一“了解灯泡的构造”的过程,孩子们大概知道了灯泡的不同的地方,但对“灯泡”各部分的名称还不知道。

为了让孩子们自己找到答案,我们组织了孩子去灯泡厂参观,了解灯泡具体的制作过程及灯泡各部分的名称。

灯泡厂的老板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亲自带我们去各个车间参观,并逐一介绍。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感兴趣,都主动地与工人们打招呼,并不时地问这问那,还与工人们商量,能否让自己也试一试。而每个车间的工人都非常配合,不仅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序,还教孩子如何操作,让孩子亲自试一试,在这一过程里,孩子们为了寻求答案,他们主动与成人交流,我们明显地看到孩子之间交往能力的差异。回到幼儿园他们这样表现自己得到的结果:有的小朋友用画的形式告诉大家灯泡的泡壳是用火烧出来的,用机器大手夹下来放在酷似滑梯的物体上滑下来的,芯柱上面的钨丝是一个一个夹在齿轮上通过大机器不停地转,沾到芯柱上的:……还有的小朋友通过口述让家长记下来做灯泡的过程。最后,我们共同知道了灯泡这样做的:先做芯柱,然后进行碰丝,同时,做泡壳,并要试试毛泡亮不亮,试完后,将芯柱与泡壳用扣子套起来进行焊锡,一个成品就做成了,当然还要试试亮不亮,才能进行包装,包装时要将每一个灯泡都插到梅花芯里,再放入盒内,最后放入大纸箱进行打包就可出厂了,这个过程好多都是机械直接完成的,机械化把以前几道程序合并,原来要18个工人做的,现在只要4个工人做,厂长的介绍让我们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参观这个灯泡厂时,小朋友很厉害,他们问工人为什么这里做的灯泡没有螺纹形的。厂长很多惊讶,她告诉孩子们:这里生产的灯泡都是装在摩托车、汽车上的,而螺口灯泡一般是装在电筒或家里白炽灯上的,还有电压较低的轮船地。在这一过程里,孩子们都非常认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不仅知道了一个完整灯泡各部分名称,还知道了它的制作过程,并能大胆地用自己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为以后的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自制活动。

在活动前,我与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各种纸、双面胶、固体胶、各种盒子等,让幼儿为灯泡打扮,孩子们很开心,都大胆地为灯泡装饰起来了,星星小朋友将灯泡打扮成了一个小女孩,扎上了漂亮的蝴蝶结,穿上好看的摆裙;天天将灯泡打扮成了一个蝴蝶。孩子们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后我提议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盏灯,孩子们可高兴了。

在家长的帮助下,各种各样的灯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立式小台灯、汽车灯、花灯、烛灯等,当我让孩子拿着自己做灯拍成照片后,他们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2、触电了怎么办?

孩子将做好的灯带来后,琦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做的这些灯会不会触电呀?”磊磊:“会触电的,因为上面有电线。”殷凯说:“不会吧,我刚才碰了碰,没有被触到呀。”“那为什么会有人被电触死呢?”寒寒反问道。蒋镇似乎想到了什么,说:“可能是我们这个电线太细了,人家那个电线太粗了吧?”“要是触电了怎么办?”豪豪问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提议幼儿去收集有关的资料。

几天来,孩子们通过爸爸妈妈及一些其他资料了解到触电与电压有关,还设计好多关于防电的标记。老师以欣赏的目光,惊奇的赞赏的语言给予了幼儿肯定。

“灯泡”主题的萌发,关键是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敏感和对孩子发展水平的了解,教师能及时捕捉幼儿兴趣热点,适时介入引导,有意识地将几个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集体的兴趣点。在活动中教师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对幼儿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注重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为孩子提供探索的空间,鼓励幼儿寻找资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灯泡”进行探究,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幼儿在调查、参观的的过程中,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增多,孩子在交往中表现出积极主动。我们认识到: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使课程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和不断努力的意愿,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点亮灯泡教案篇十九

《点亮小灯泡》是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后真正开始探究电现象的一课。《点亮小灯泡》注重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探究的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小灯泡的构造;第二部分:让小灯泡发光。从观察小灯泡构造入手,再尝试点亮小灯泡,在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的基础上再作尝试,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并思考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作出最简单的对电流的解释,再通过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区分短路和断路,寻求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区分短路和断路。

(四)教学准备

1、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只小灯泡、1节1.5伏的干电池、一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2、教师准备:小灯泡剖面图、大灯泡、电池、灯泡图片、双面胶、多媒体课件:(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我的小灯泡。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从画小灯泡入手,激发他们观察小灯泡的兴趣,在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后,及时抛出问题:要使小灯泡发亮,至少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提供给学生灯泡、电线和电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怎样接亮小灯泡,允许有成功有失败,通过让成功的小组演示后,讨论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借助课件认识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只有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都接通了才能让小灯泡发亮,突破教学难点,再趁热打铁,迁移观察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接不亮的原因,了解一旦电路不通,形成短路或断路都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而且短路会很不安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合作,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光,并学着画完整的连接装置图。最后进行综合运用,拓展探究内容,如何想办法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让这堂课的结束作为下堂课的开始。

(一)观察材料,认识构造

1、出示小灯泡,让学生作简单描述。

2、每人一个小灯泡,观察构造并画下来,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借助课件,认识小灯泡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4、要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少需要那些材料?

5、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一个很有趣的活动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学生对小灯泡结构的原有认知。)

(二)合作尝试,点亮一个小灯泡

1.小组合作,尝试点亮这个小灯泡。

2.请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用实物线路图表示。

3.观察点亮的小灯泡的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

4.观察连接装置,讨论电流路线,课件展示电流图。

5.小结: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

(设计意图:在探究活动中,我更关注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并尊重学生意见。给予鼓励和引导,尽量让研究过程符合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科学的现象。)

(三)探究实验,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1、小组合作,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画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了解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4、根据学生情况讲解断路和短路。

5、自己找材料,想办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实验结果简单的整理和分析。重新对原有认知进行修正和丰富。知道“短路”是连接过程中的失误。)

(四)发布信息,提升思维

1、学生发布自己小组点亮小灯泡的几种不同的方案,发布新的问题。

2、交流电路的意义。

3、多媒体播放:

(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我的小灯泡

4、填写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发布信息时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调查家里的用电器

家中有哪些家用电器?

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

家中每个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最低用电量是多少?

交流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统计能力,丰富学生关于电的认识。如电不仅仅可以用来发光、发热,还能使电器播放音乐、产生图像等多种功能,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电的兴趣。)

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电池是1.5v的直流电,是安全的电源。在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不能直接用做实验!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总体思路及构想,我想学生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632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