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论文(实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3:46:12
建筑学论文论文(实用21篇)
时间:2023-11-24 13:46:12     小编:笔砚

责任感是指对自己承担的任务或义务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意识。坚持锻炼身体是保持健康和追求美的重要途径。总结是一种寻找进步方向的有效工具。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写一份好总结的关键。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一

在我和人生哲学里,生命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轮回和重复,每一个生命都应以其独特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希望我的人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或人,都要做自己。

(一)。自我分析:

1.个人成长:

我是一个当代大专生,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性格时而内向,时而活泼开朗,身高176cm,体重68kg,偶尔上上网、玩玩电子游戏,偶尔打打篮球,也看过杂志类的书籍。目前我遇到的最大失败就是高考,以前很傻很天真,没有好好珍惜高中三年时间,导致高考没有考上理想学校。

2.能力优势。

(1)自己的优势盘点:

有理想,有追求,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和全身心投入的激情。做事有责任心、恒心,动手能力较强。

(2)自己的劣势盘点: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交际能力一般,组织一般,口才一般。

(3)生活中成功经验的盘点:

独立自主,很多事都必须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去思考去决定。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

(4)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

利用假期找份兼职工作,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是向心理老师咨询解决自己在性格方面的弱点。

(二)。职业分析。

1.职业动向: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日语专业求职书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具有合理选用和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项目前期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的能力,具有建筑美学的修养。

主干学科:建筑学。

主要课程: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建筑法规、钢结构、建筑混泥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生产实习,一般安排40周。

2.招聘原则:岗位稳定,有发展的潜力。

3.招聘条件:无条件只要有发展的潜力均可。

(三)确定目标:

1、2014年-2022年:

完成主要内容:

(1)学历、知识结构(2)个人发展状况。

2、2018年-2022年。

完成主求职书封面要内容:

(1)工作情况(2)学历、知识结构(3)个人发展状况(4)婚姻家庭。

3、2022年以后:

经济情况较好和人际关系较好的话,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积累财富,让自己的事务所日益壮大。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二

在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近些年一个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劳动力人口的城市方向转移和流动。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城市工程建筑项目的增加带动了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增加,随之自然引发了城市的高密度环境的发展。高密度环境从社会角度分析,主要的特点包括人口和空间矛盾加剧,住房资源紧缺,交通拥堵增加,城市的居住人口大部分得不到应有的生活资源供应。更为严重的一个附加问题就是城市的现存可利用土地资源被不合理利用和超负荷开发。在我国的各类建筑工程中,很多建筑商为了增加可利用的空间不断加高建筑和开发地下空间,应该从整体统一的角度进行建筑学空间开发。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三

笔名:xxx。

性别:女。

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

专业:建筑学。

emal:

目录。

1.自我分析。

2.环境分析。

2.1家庭环境分析。

2.2.学校环境分析。

2.3.环境分析。

2.4.职业环境分析。

3.就业方向分析。

4.未来计划。

5.结束语。

引言。

每个人抱着自己小小梦想,但是当我们来到大学,往往会觉得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么自由自在,仍然一摞摞的书本,学不完的专业课,比起之前多一点的是,校园里还有搞不完的活动。

貌似觉得自己来到大学,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平淡,于是乎也没有觉得有很大的希望。

觉得自己有点迷茫,来到这里没有方向,对自己的未来更是不知所向。

这学期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堂课,我觉得我学到了东西,像是在大海远航的船找到了行驶的方向。

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了目标就是有了发展的方向。

有了目标,我们的斗志才会被激发,才能有所作为。

虽然我还是在大二与大三交接的时候,但是我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定下一份计划,给自己一个目标。

让自己在在未来三年里的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更有意义。

一、自我分析。

性格:我对熟悉的朋友很热情,能聊得来。

但对于陌生人,我总是感到很拘谨,不愿意多说话。

但是这并影响我积极乐观的心态。

我曾经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都想追求最好,我的老师说这有时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经过事实证明,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可取的,因此我会继续坚持,但是有时候我会钻牛角尖,但是现在我学会了变通。

兴趣:我的兴趣很广泛,我喜欢安静的读书。

也喜欢到户外去,羽毛球,足球,网球,跑步。

我觉得自己学东西很快,能够很快的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

能力:我会在大学里好好学习。

加强英语的锻炼和学习,努力获得cet4和cet6证书。

踏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品格:我积极乐观,乐于助人,有理想,有追求,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和全身心投入的激情。

做事有责任心,恒心,动手能力较强。

二、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

我来自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工薪家庭,有一个弟弟,作为下一代我们的压力和责任很大。

家人的希望都放在我身上了,家人希望我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以后有个稳定的家庭。

因为从小在安逸的小县城长大,没有太多类似大城市压力的熏陶。

2.学校环境。

我所在的学校河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省属骨干大学,学校师资雄厚,教师队伍以博士、教授为主体。

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社会环境。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是得高校毕业生这只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4.职业环境。

建筑职业特殊社会环境,由于中国的建筑科学发展较晚,建筑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建筑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将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作为面向新世纪的两大战略重点,城镇化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意味着需要进行大量包括城镇住宅、城市商业、市政基础在内的建设。

中国急需建筑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建筑人才。

建筑学专业的'内容: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是建筑学的最终目的。

建筑设计是一种技艺,古代靠师徒承袭,口传心授,后来虽然开办学校,采取课堂教学方式,但仍须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

有关建筑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总结各种建筑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建筑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另一类是探讨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以及有关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等等。

后者称为建筑设计原理。

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分化出来的,它主要研究室内的艺术处理、空间利用、装修技术及家具等问题。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指导建筑细部设计和施工,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建筑历史研究建筑、建筑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研究人类建筑历史上遗留下来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为建筑设计汲取营养。

“建筑理论”探讨建筑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建筑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

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物理研究物理学知识在建筑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用这些知识,为建筑物创造适合使用者要求的声学、光学、热工学的环境。

建筑设备研究使用现代机电设备来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建筑设计者应具备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专业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已经结束,建筑行业的市场在中国以及其他尚未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国家比如中东,因此,出国留学可以,可能还是需要回国工作。

在高度商业化的事务所,可能会需要你特别精通某一方面,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尝试各个业务单元,因为工作以后,你的工作面可能会很窄,比如你是做方案的,那么你做施工图的机会就很少,但是如果你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知识面比较宽,基础比较扎实,综合能力比较强,那么什么工作你都能很快适应,干什么都得心应手。

而且,即使你的设计自认为很好,但是如果无法通过施工加以实现,那么也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如果你设计能力强,画施工图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这会让你的设计更加具有可空姐求职书行性。

因此在校期间应该广泛涉猎,尽可能拓宽知识面,不局限于建筑领域,文学、美术等领域都可以涉及。

工作以后再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就好了。

由于企业效益不同,因此不同的单位,待遇不同。

另外,不同性质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薪酬制度。

通常分为年薪制和提成制,前者比较有保障,但干多干少拿得都一样,而且,年薪通常是根据上一年的绩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新酬标准,个人收入也会受到企业效益影响;拿提成的话,根据完成业务量的多少,按照一定比例来提成,活少的话钱少,活多的话钱多,因此不像年薪制那么收入稳定。

通常来说,国有的建院没有民营的建院收入高,而且,工业院和民营院的收入差别很大,民营院可能不及工业院保障体系完善,但待遇更高。

三、就业方向分析。

建筑是一个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专业毕业生是建筑行业专门人才,也是日后成就事业的主力军。

一般会在建筑设计单位、设计所、工作室、等相关单位从事工作。

内容可涵盖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群体的综合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建筑修复、建筑雕塑、有特殊建筑要求的构筑物的设计,成为了建筑师一般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建筑物调查与鉴定,对本人主持设计的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专业技术工作,目前国家建筑师的缺口很大,完全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并且由于它的专业性极强和无可替代性,建筑师的年薪也就水涨船高,一般的建筑师年薪会达到10-15万,成熟的建筑师年薪可达到20-30万,故这个专业也真真正正成为了金饭碗专业。

四、未来计划。

年主要完成内目标:学历、知识结构:获得大学本科文凭,英语过四六级,考研且获得硕士文凭(在老八校)并且能说流利的美式英语;个人发展状况:与同学和老师相处融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较好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

202025年主要完成目标:工作情况:进入一所设计院或事务所工作,有较好的收入;学历、知识结构:获得一级建筑师资格,不断进修升值自己;学会日语;个人发展状况:结识一些建筑界的精英人物,提高人际关系网的质量。

婚姻家庭: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供车供房。

2025年以后:经济情况较好和人际关系较好的话a.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积累财富,让自己的事务所日益壮大b.开一家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餐厅(自己设计的)。

五、结束语。

这就是我的职业规划,说实话目标定得有些大,当我并不想定的太平庸。

这也是我今后奋斗的目标,通过对职业自我的分析和职业信息的搜索,我对自己,对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将职业自我和职业信息的匹配,我初步判断出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合适的工作方向。

进一步规划,让我对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公司类型有了了解。

思索自己的职业环境要求和职业目标计划,让我对职业有了一个细致的描绘。

现在我比较清晰的理清了自己的职业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职业规划,拨开迷雾,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职业之路。

但是我也了解现实变化很多,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所以我有了心理准备,面对不同的情况适时调整职业规划的细节,长期目标是明晰的,职业自我系统是明确的。

我会有原则的根据现实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以后不一定会完全按照这样去做,并竟未来还是未知数,但我会努力按照去做的。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四

我校近年来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更加系统深入。同时,美术基础课的课时也相应增加,并规范了美术基础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出五年制建筑专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学理念。

一、设计素描与色彩基础课程训练。

在五年制建筑专业美术课程中,我们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素描、色彩与速写的基础训练上,这里体现了对基础课素描、色彩与速写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专业素描教学与绘画实践中,要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发挥其优势,建筑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招,学生入学文化课考试分数高,他们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但相对来说学生缺少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以严谨较科学的设计素描为主全因素素描为辅。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素描造型形式。它是以建筑设计为教学目的进行各种素描写生和素描创作的实践活动。即以形的本质为结构,排除物象的明暗色调关系,集中对物象形体结构进行研究,将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与综合贯穿干作画的始终,利用线的粗细、曲直、强弱、疏密的表现,运用穿插、重叠等手段来体现物体的形体结构。学生在作画时可以大胆地发挥分析和想象的空间,不受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学生在大量的设计素描训练中发现其造型变化规律,并学到各种独特的表现技法,有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性与空间认识和艺术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还要学习以面为主用明暗调子来表现的全因素素描。

二、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在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速写课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强化训练的方法,它的执导思想体现了美术基础课程从技能灌输转向开发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集中速写训练的授课中使学生强化学习,增强快速、准确地制作建筑设计方案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于建筑专业学生的速写练习,画面效果要体现高度的整体与概括精神,要自始至终以塑造形体为目的。例如画复杂多变的树冠,不应着眼于局部的、琐碎的形体,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观察与表现,在整体上要把树冠看成一个完整的球体,而这一球体是由不同形状的局部块面来构成的;又如在建筑中进行室内设计时房屋空间结构较复杂,把它可高度概括为一个大的形体空间,在其内部陈设的家具是由不同大小形状的体块构成的。我们视不同形体的家具为点、线、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而这一整体的认识观念是有赖于美术基础课的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在绘画中正确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有助于对建筑形体结构与空间的正确认识。

要使学生认识世界艺术大师的成功与他们坚持画速写是分不开的。世界著名画家的速写作品是一些风格化的线描,更加简练注重神韵,或凝重质朴、或空灵秀丽、或夸张变形具有装饰趣味。安格尔毕生注重并坚持速写训练,他的速写线条优美典雅,手法极度精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法国的罗丹、马约尔、布莱尔堪称现代雕塑三巨匠。罗丹留下了五千多幅速写和素描作品,其线条洗练飞动、造型生动精彩,有音乐般的节奏,有诗一般的韵律;马约尔则用粗实的笔触找到山野、大地、海洋、空气般的造型力度;布莱尔则有浪漫主义气质,其速写具有强烈的动感。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日本浮士绘与西方的凡·高和马蒂斯都有着强烈的装饰绘画风格,装饰画在用线上具有简洁质朴的特点,它们用线来界定画面的形象与结构,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艺术表现力。著名大师的作品使学生收益很大。

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赣悟现代设计理念。

学生对美术基础课程的选修课热情高,此课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语言。广告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在学习中,能体会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相似之处与内在的关系;而在pop平面广告设计作业中,共五张作业:(1)pop字体练习;(2)pop服装、食品广告设计;(3)pop书画展、博览会广告设计;(4)pop立体广告设计;(5)pop房地产广告设计。在作业过程中,学生领悟到pop广告设计关键是简洁鲜明、造型优美、富有动人的感染力,在造型、构图、色彩安排、pop字体、艺术美术字体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产生了一批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全国广告设计作品获奖展览等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广告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对建筑设计课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开设中外美术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通过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美术基础教学对建筑专业有着特殊意义,也是我们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在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还要积累经验,认真探索,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远.新素描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45.。

[2]杜仲.新概念素描[m].上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45.。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五

【内容提要】书目信息服务是我国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出版社、图书发行部门之间书目的差异,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整合书目信息的方法。并指出,应该从在版编目入手,制订规范的书目信息格式,通过编写不同书目信息格式的转换软件,实现书目信息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促进我国信息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开展书目信息服务,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整合书目信息,以便提高书目信息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是我们近几年一直进行的研究课题。

1我国书目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书目信息服务情况可用几句话来概括:书目信息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加,书目信息服务的范围不断拓展,书目信息服务的领域逐步扩大,书目信息服务的方式越来越多,书目信息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逐步提高,书目信息服务的手段越来越先进,书目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1我国图书情报机构的书目信息服务状况。

从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中披露的调查资料可知,国家书目信息、专题性文献及出版物推荐目录信息、地方文献及出版物目录信息三者的被利用率,分别占调查样本数的51.7%、48.53%与33.1%,由此可见书目信息资源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书目信息服务的提供方式,一般有传统印刷型方式及现代技术型方式两种。长期以来,我国书目信息主要是以传统印刷型形式出现。1996年以后,随着因特网及其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我国书目信息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明显增加,如通过网络向社会大众及本馆读者及时通报馆藏文献信息;通过网络查阅、订购、下载书目文献信息及出版物内容信息;利用网络享受联机文献借阅和复印等信息服务内容;提供cd-rom封装盘片形式的可供货书目信息;网上发布并可下载的图文并茂的出版物外观、内容提要及其他书目服务信息,等等。

我国图书馆界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将marc等书目信息新技术、新规则介绍到国内。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开始进行微型机西文编目、查目、新书通报和流通管理的试验。当时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出“北京地区西文新书通报系统”和“西文图书联合目录系统”,南京大学图书馆采用简化marc格式进行了“西文编目研究”,中南工业大学图书馆研制出“微型机湖南地区西文期刊目录系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研制出“微型机图书情报西文书目检索系统”和“图书馆流通管理自动化系统”等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更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进入计算机文献信息服务研究领域,陆续开发出实用的微机编目系统,并开始进行局域网环境下的联合编目工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联合开展的“上海地区西文书目信息检索网络”研究计划,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三所图书馆联合开展的“aptln”书目信息检索网络建设与研究工作等。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工作开展至今已近30年。在众多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中,原北京图书馆与深圳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在图书馆界有较大影响,并且已推广到全国多家省市公共图书馆与高等学校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图书馆界加快了编目自动化的研究进程,利用网络环境实现计算机编目的应用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1995年国家投资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学研究计算机网络(cer-net)”加快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编目和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进程,全国各高校通过校园网就可进入cernet,方便地通过网络利用其他高校的信息资源,而且还可以借助cernet与internet相联,从而直接利用因特网信息。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等,为我国高校、公共和专业图书馆开展联机编目、合作编目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近些年我国电信部门陆续推出了isdn、adsl等多种较高网络传输速度的新型数据传输方式,为我国图书情报部门提供了较过去更好的书目信息传递工具。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推出了中国文献机读目录标准(cnmarc),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文献机读目录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我国出版发行界的书目信息服务状况。

我国出版界于1991年开始正式采用cip(在版编目)规则,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专门成立了cip处,负责组织、规划、协调与管理全国的在版编目工作。目前,全国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出版社已进行cip工作,并正在研究利用计算机处理出版社在版图书的目录信息。在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被引入出版业之前,传统印刷型书目一直是我国出版发行部门的主要书目信息服务工具。通过印刷型书目信息报纸预告新书及可供图书信息,为书店及广大读者提供有效的订购参考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社数量不断增加,出版物的品种与数量直线上升,传统的印刷型书目信息服务方式已暴露出诸多不足。因此,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出版信息的传递和出版物的交易,已成为我国出版发行部门的共识。1995年,新华书店总店与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广东等八家省级书店联合研制我国出版发行业的互联网――“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络(cprn)”,并希望将该网络建设成为覆盖全国、以新华书店为主体、以出版社为源头、兼容其他发行渠道和社会读者,集批发、零售、订购、查询于一体的出版发行信息系统。1998年10月,该项目完成了网络“中心”和八个省网络“分中心”的硬件配置建设、软件安装以及与信息产业部chinapac和chinaddn通信骨干网的联接工作。1998年底,“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络”投入试运行,并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发展网络成员及建设可供书目数据库等方面。一方面,希望能够吸收更多的出版社、地市县书店、集个体图书发行机构成为网络成员,使它们能够享受通过网络订购图书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希望各个网络成员不断将可供书目与征订书目信息充实进网络数据库,满足网络成员订购、查询与余缺调剂的需求。该项目后期进展不理想,多种原因导致网络成员的发展工作陷入停顿,“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络(cprn)”的运作出现困难。目前,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已改与网络信息技术公司联手,建设具有电子商务功能的网站,利用因特网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书目信息并开展出版物销售服务。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在积极推动建设“中国出版物在版编目数据库”,使广大读者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出版信息和可供出版物信息。与此同时,一大批站(如“当当书店”、“人民时空”、“旌旗书店”、“北京图书大厦”、“上海书城”等)正通过网络向广大读者提供可供货书目信息,方便读者在线浏览与购买出版物。

2我国书目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书目信息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国家书目信息报道的时滞过长,文献被重复报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与发达国家的书目报道仅需一周时间相比,我国《全国新书目》的报道周期长达一个月。此外,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中收录的文献及出版物存在大量的重复;就是出版发行行业自己编制的《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以及省级书店的宣传书目中,重复的书目信息也不少。

(2)书目信息格式不一致。无论是出版机构在网上发布的书目信息,还是书店系统长期使用的传统印刷型书目信息,其格式与我国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的书目信息格式不完全一致,与出版社在版编目的格式也有许多差异。由于格式的不一致,直接影响了书目信息的兼容与共享。

(3)统一书目信息格式存在着困难。就cip数据而言,它对书目信息服务部门的确重要;但对出版社而言,有没有cip数据,cip数据的质量如何,并不影响出版物的销售,所以它们对cip的重视程度就不如信息服务部门,目前仍然有将近一半的出版社未执行cip数据;那些已执行cip数据的出版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数据不详尽、标识符号不准确、著录项目遗漏、著录格式不规范等。

(4)图书正式出版后的数据与出版前征订目录中的数据时有变动。例如图书的“估价”项,据武汉大学出版社总编室的同志介绍,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图书正式出版时,“定价”与原“估价”不同。又如“页数”、“出版时间”、“书名”等项,出版后的正式数据与出版前的宣传数据都会有所不同。如果将出版前书店的征订目录数据直接作为图书馆的目录使用,必然有部分数据在出版物到馆后需要修改。这时在图书馆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多个数据文件之间,就很容易因修改的遗漏而产生记录彼此的不一致。

(5)书店征订目录不适合图书馆直接使用。一般来说,书店征订目录中没有提供图书信息检索点的排检项,其分类也比较粗略,仅指出了出版物所属大类,没有给出具体的分类号。在图书馆等信息部门的信息服务中,书目信息中的排检项十分重要,它是读者能够接受正确信息服务的切入点(如书名、作者、主题、分类号等常用的检索点)。如果图书馆直接用缺乏主题词与详尽分类号的书店征订目录作为自己的目录,将对读者通过书目进行的信息检索十分不利。

(6)出版社在版编目(cip)数据产生的延迟直接影响书店征订目录的编制与出版物的推销宣传。书店系统编制征订目录,是希望社会公众在图书正式出版之前就能了解这些出版物的信息,以便赢得更多的订数,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获取较好的经济收益。为了改变传统发行方式下出版物信息产生与传递不及时的问题,出版发行部门非常希望出版社能在图书正式出版前就尽早提供准确的出版物信息,以便书店及时编制出征订目录。一般情况下,出版物的在版编目(cip)数据都是先由出版社编制,再报送并等待国家版权局审核批准,然后由出版社以订单的形式传递给发行部门。这种运作方式使得直接利用cip数据编制征订目录的设想难以实现,也无法满足书店获取订数所需要的充足的宣传时间。

(7)书目信息来源于它所对应的出版物以及编辑生产它的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稿件编辑、组织与加工能力,但缺乏能够准确确定每一种出版物的在版编目数据的知识,也缺乏编制书店征订目录与图书馆书目所需的知识。因此,目前我国出版物的在版编目数据(cip)质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无法满足书店与图书馆等书目信息服务部门在编制书目时的各项要求。

3网络环境下整合我国书目信息的措施。

为了提高书目信息的通用性与兼容性,我国图书情报界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采用文献信息著录交换用国际标准(marc),并开始书目自动化应用的研制与推广工作。我国图书发行部门为了增加出版物的销售,非常重视编制与发行出版物征订目录,各种征订目录(如《科技新书目》、《社科新书目》、《上海新书目》等)一直都在为宣传推销出版物服务。出版社编制的图书cip数据,有不少地方与图书情报界的书目不同,与书店的征订目录也有不少差异。这三类书目的数据来源、编制单位及信息传递路径都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一种能整合三种不同书目信息的途径与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也会遇到各种阻力与困难。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整合书目信息的前提。

要使书目信息整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三大书目信息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人员都能认识到整合书目信息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这项工作。具体而言,出版社必须加强在版编目(cip)工作的组织及在版编目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cip数据的编制质量;书店等图书发行部门要加强征订书目的组织工作,提高书目数据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责任心,以保证所给出的出版物分类号、主题词(或关键词)的质量;图书馆与情报部门应提高对书目信息整合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对出版社、图书发行机构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cip及征订书目数据的质量,同时需要改变自身对cip数据及征订书目数据的不信任态度,制订直接采用cip数据及征订书目数据的措施,为整合书目信息营造良好的软件环境。

3.2以出版社在版编目为基础整合我国书目信息。

抓源头、带全面是整合我国书目信息的主导思想。由于出版物书目信息的源在出版社,所以,建议以出版社在版编目数据(cip)作为三种不同书目信息格式整合的突破口。具体来说,应在国家在版编目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在版编目的补充规定,对在版编目数据项做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使cip数据成为一种能满足各方面书目信息应用要求的`书目信息数据。为此,建议由国家信息服务主管部门发布对整合后书目信息格式的具体要求,由国家信息与文献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出面组织协调,成立由国家重点(权威)出版社在版编目编制人员、书店及出版社征订书目信息组织人员以及图书馆和情报部门编目部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中国书目信息格式整合工作小组”。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文献书目信息交换标准(参照有关的国际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业务特点与要求,制定出符合书目信息资源共享要求的新的书目信息著录格式。出版社在版编目人员只要严格遵照新的书目信息格式组织cip数据,经国家版权部门审核通过,就可以传递给书店、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部门直接加以使用。

3.3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书目信息的整合。

为了满足书店征订目录与图书馆藏书目录多方面的要求,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出版社、批发书店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形成全国范围的庞大书目信息广域网。审核后的出版社在版编目(cip)数据可经过这个网络迅速传递到批发书店和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使它们在第一时间就能直接用cip数据编制征订目录和馆藏书目。为此,整合后的书目信息格式必须与在版编目(cip)数据格式高度统一,书店、出版社、图书馆(包括信息所等信息服务部门)都必须具备网络应用条件。为了给规范化的书目数据的传送奠定物质基础,需要加快“金版工程”建设。应在国家信息产业部与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和协调下,继续完成“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络”和“全国新闻出版管理信息网”以及与之配套的四个大型数据库的建设。这四个大型数据库为“新闻出版管理数据库”、“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库”和“国家新闻出版版权数据库”。一旦“金版工程”完成,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在版编目信息、征订目录信息传送慢的问题。这项工作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金版工程”的统一规划下,集中全国出版社、书店、图书馆、电信部门与网络公司等多方面的力量,建设这个全国性的网络平台;各出版社可以通过该网络直接将本社出版物的cip数据传递给国家版权局审核,核准后又可以经由网络传递给书店,书店据此能顺利地转换成征订目录。国家重点信息工程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已运行了五年多,它在上世纪末就已吸收我国大多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入网,使数以百计的我国高校图书馆通过该网络共享书目信息资源。如果再将全国公共图书馆自身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也接入cernet,就能实现以图书馆系统为基础的书目信息服务广域网。由于cprn与cernet都以电信数据通信网为基础,所以,通过电信部门的网络平台完全可实现这两个全国性的广域网的对接,使整合后的书目信息能够真正在网络环境下快速传递,实现书目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利用与共享。

3.4编制书目格式转换软件,灵活应用整合后的书目信息。

为了整合我国的书目信息,让我们先对三大书目的格式及内容作些分析。一般来说,书店的征订目录包括征订号、书名(丛书名)、版本、出版者、类别、责任者、开本、字数、页数、装订形式、估价、出版时间、isbn号、内容简介、读者对象等;出版社的在版编目(详细级)包括书名(及有关信息)、责任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丛书的详细信息、附注、isbn号、排检项、其他注记等;图书馆的图书目录(详细级)包括的内容与cip数据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增添了索书号和定价项,去掉了其他注记项。可见,三者的信息很大部分相同。不过,由于书店是依据出版社的新书预告编制征订目录,当时该出版物的cip数据尚未完成,二者的著录格式、著录项目及内容明显存在差别,且产生的时间不同步。一方面,由于双方的信息都来源于出版社,所以通过出版社能够做到著录信息内容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整合书目信息后还能有效解决征订目录著录不够规范、缺乏统一著录标准的问题,并能解决《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等书目报及出版社征订书目单中书目信息重复、彼此体例不一致等问题。至于出版社的在版编目数据和图书馆目录数据,由于双方内容比较一致,可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统一书目的项目。

由于三种书目信息都源自出版物,所以可设想以在版编目(cip)作为整合三种书目信息的纽带。虽然目前我国cif数据还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但只要做好cip数据的编制与核查工作,实现出版社、书店、图书馆(以及信息所)书目信息的共享是完全可行的。具体思路是:以现行在版编目的著录格式为基础,按cnmarc(国家文献信息机读目录通信格式标准)的要求设计规范化的书目信息格式。建议其主要著录项目包括:书名、著作者、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出版日期也可以待图书正式出版后通过网络即时传送))、估价(出版物正式出版后,通过网络迅速将定价传递给书店和图书馆,以便修改此项内容)、预计出版日期(此项目供书店征订目录使用,图书馆可作为订购时的参考因素)、装帧、开本(包括外形尺寸信息)、字数、页码(此项目待出版物正式出版后再传送)、类别、isbn号、内容提要(此为新增项目,有利于信息检索及用户订购)、关键词(由出版物著作者在提交书稿时一并提供)、读者对象、附注等。

为了实现书目信息资源共享,节省三家单位书目编制的人、财、物力,实现一家编目、多家共享,需要对整合图书馆目录、出版社在版编目和新华书店征订目录的编制工作进行具体规划。如果从现在起就规定这三家单位要按照整合后统一的书目格式著录和传递信息,则首先必须对这三家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立即按照新的规范生产和传递书目信息,同时要逐步将过去已建成的庞大书目信息数据库加以改造,使数据库中的记录内容都符合规范化的要求。为了使这三家单位目前已经建立的书目信息数据库还能够继续使用,而且不至于因为对新书目规范的不熟悉而导致书目信息的编制与传递利用出现差错,笔者建议集中技术力量编制几套相应的书目格式转换软件,使整合后的书目信息能够得到灵活的应用。这一设想的操作思路是:集中我国三家书目信息服务部门及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力量,编制在版编目(cip)数据和以cnmarc格式为基础的整合后书目信息数据的转换软件,编制图书馆(信息所等)目录和以cnmarc格式为基础的整合后书目信息数据的转换软件,编制征订目录和以cnmarc格式为基础的整合后书目信息数据的转换软件。目前这三个部门内部的书目信息的著录、编制以及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等,仍然可以按照过去的方式运转,本单位过去已经建立的庞大的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也继续保留使用。这样做既能够尊重过去业务人员书目信息工作的习惯,保证目前的书目信息服务工作效率与速度不受影响,也能够充分利用过去建立的庞大的书目信息数据库记录。这三家单位之间的书目信息的传递与资源共享。可以借助网络及转换软件实现。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书目信息服务部门之间需要传递与共享书目信息时,借助转换软件,先将本单位的书目信息转换成标准(规范)的cnmarc格式的书目信息(项目的选取可参照上面的分析确定),然后通过网络快速传递给对方;对方收到信息后,只要利用自己的转换软件将其转换成本单位自己的书目信息格式,就能够直接加以利用。这样的操作方法不仅大大降低了书目信息整合的难度,而且执行起来也比较容易。

【参考文献】。

1李敏.关于建立我国西文文献计算机联合编目系统的一些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7(11)。

2黄凯卿.关于整合我国图书馆与出版发行部门书目信息的思考.情报学报,2000(2)。

3郑琳.从cip数据看我国文献编目质量.高校图书馆工作,1998(4)。

4孙更新.实现我国图书馆与出版发行部门图书编目标准化的思考.情报杂志,2000(2)。

5刘嘉.21世纪中国编目网络之构想.图书情报工作,1997(11)。

6黄凯卿,赵琴.关于整合我国书目信息的几点看法.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5)。

7别立谦.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现状、障碍及对策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3)。

8郝诗仙.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的著录和规范.编辑之友.1997(4)。

9黄凯卿.图书发行企业的计算机应用问题.出版发行研究,1999(2)。

10申枫.浅谈出版物宣传征订的电子化.出版发行研究,1997(5)。

11林小平.对当前北京高校计算机编目系统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7(11)。

12黄凯卿,赵琴.二论网络环境下的书目信息整合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

13文榕生,阚元汉,图书在版编目(cip)若干问题探讨.山东图书馆季刊,1998(2)。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以此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在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各种教学活动都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学生集中在学校,老师只是根据的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差;

2.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3.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比较窄;

4.课堂缺少实时的交流;

5.学生缺乏探索性,而借于网络的多媒体语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图、文、声、像并茂和多互性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做到多媒体网络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意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但是,我们发现,在网络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同时,很多教师在认识和操作上的正陷入无所适从的教学状态,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因此我们开始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一、确立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在网络化教学过程当中,不少人在“主导”和“主体”认识关系上存在误区,他们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化,结果达不到教学目标。实际上,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若想取的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引导。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他们完全可以在网络条件下统一起来。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网络化语文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

1.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资源丰富多样;

3.各别化交互便利等。

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生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教学平台。在网络环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了,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被削弱,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同时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准确把握,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要精心设计,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自由的驾驭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利用自己在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上的优势,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培养其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教师应该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学生误入歧途。网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激增,实现了信息的多渠道,全方面,立体化的新局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学生被汹涌的网上信息淹没了,超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变得心浮气躁,学生们丢掉了教材,丢掉了涵咏吟诵,精读深思等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学生的言语思维深度急剧降低,不规范,粗俗的网络语言,出现在学习的口头作业中间。由于信息过量,学生在语文学习迷失方向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在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教授郭沫若的《雷电颂》一课的时候,我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对于屈原生活的春秋战国,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抗日战争不甚了解。于是我们在课前在网上进行了搜索,选择了一部分网址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花功夫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自主地阅读,去学习。同时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会自主探索,尽量多了解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领悟文章中各种人物的象征意和文章的主题。这样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后。教师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浏览阅读,你们知道了什么,了解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先通过这些浅层次的问题来检查学生感性层次上对文章所写的事情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体会,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次的反馈机会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新近的发现和问题。这样,通过师生的交流和讨论,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化,学生也逐步的接近了知识的前沿,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屈原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这种探究的过程既有独立的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达到了良好学习效果。

二、学生在网络化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由于条件的局限,教学中知识与信息,信息的匮乏限制了学生的探索活动,禁锢了学生的手脚,将学生的学生仅限于课堂的方寸之间。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可以借助于网络。网络上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丰富多样性,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的呈现在学习者得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多种外部的刺激,为了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学习舞台,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方式主动探究,分组协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的从时间,需要和自主性的满足等方面体现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主体特点。

三、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的教学特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以语感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依据教材,让学生经历一个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积累运用词语的过程是十分必要和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走进文本,从而感知人物,体验情感,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和结构布局的巧妙精当,进而为他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功底。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材尽管只是个例子,但是这个例子的作用不可或缺。地位无可替代。因此从语文的教学和技术使用的关系看,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手段之一,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其在教学中的使用必须坚持:依据教材,服务教学。纵观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文,情,辞”的聚合体,具体形象的“文”的是“情生”、“辞发”的刺激源。作为“作品再创造”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深刻领悟文中之情,自觉内化文中之辞,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恰当的方法与手段,再现具体的生动形象,让学生“触文而生情”,“情动而辞发”兴趣然地进入思考的王国,与作者产生共鸣。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持续学习,走向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在教学当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尝试。在教授《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我们启动搜索引擎,在网上进行搜索,打开相关网页进行浏览,把有价值的东西下载下来,进行信息整理,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以文本为依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必要的时候,点击课件中的相关连接,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文本的理解内化得生成。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效果较好。

实践证明,网络技术为语文教学开拓了关阔的空间,透过这个窗口,学生们将看到无限的风景,收获无穷的希望,在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当中,广大的教师应该让网络技术成为学生认为知探究、情感激励和谐作交流的工具,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条全新的绿色通道。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七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加快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就是城市内部和外部环境高密度发展。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必然引起人口数量的膨胀和增加,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社会角度分析,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都是必然引发高密度环境形成的。针对这一问题就应该积极思考可行的城市建设微缩方案,将城市从宏观的整体角度进行微缩和细分,经过对城市现存高密度微观环境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城市空间利用空间使用品质的提高,增加城市空间紧密性,提高城市的空间重塑能力。可以从宏观高度对城市的现阶段和未来阶段建筑区域设计进行规划和分析,做到全面的了解,同时为具体的建筑实施方案提供重要信息依据。

2.2全面有效的利用城市空间。

在城市高密度的发展环境背景下,城市建筑物的连续整体化发展是直接对城市可利用空间造成影响的因素,应该积极进行城市可利用空间的调查和研究,准确掌握城市可利用空间的实际范围,从而让城市人口的比例与城市自然生态保持平衡。通过全面有效的城市空间利用也可以节约城市自然资源,提高有限建筑空间的舒适实用程度,提高城市居住人们的生活质量。完整的城市空间改造需要从可利用空间的规划入手,从而实现各个独立空间资源与各个局部分散空间资源的整体性设计、使用、连接。

2.3落实公共空间的垂直化和高密度要求。

城市密集环境下,另一个应该从建筑学角思考的问题就是公共空间的垂直化和高密度要求,应该在步行环境和公共区域领域进行空间的品质塑造,合理进行高层建筑的加高和地下空间延伸。在城市内部空间环境调整的过程中对公共交通空间进行合理规划。通过落实公共空间的垂直化和高密度要求提高城市的生活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各类生活资源的融合和共享,推动公共空间进一步集约化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用地资源的节约。落实公共空间的垂直化和高密度要求也需要从城市建设的基础实际出发,分析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现状,综合多方面因素科学考量,不但要高效提高公共空间使用效率,而且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4注重对人性化的设计施工要求。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最突出的消费需求就是要人性化,注重空间的'舒适度。从建筑的基础不行环境层面塑造起近人尺度的内部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社会和细节处理。在城市的高层建筑中,对高层建筑的近地面区域空间进行人性化贴近处理,从而整体上带动密集区域的相邻空间活动版块的自由调节效果,在可利用空间较小,居民密集区设计人性化的基础上,应该落实好小尺度开放空间的人性设计,常见的例如:休闲广场、居民休息区、水井等公共基础设施,在此类居民的休闲居住区域,应该增加区域的观赏性和舒适度,可以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人性化设计减少因为空间狭小带来的空间局促感。在居民休息区还可以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通过雕塑和喷泉等实现水、阳光、植物等多种自然元素实现微观协调布局。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种类之一,这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学院素质教育平台将道德教育生态体验论融入其中,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力求在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建立新的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专家学者在思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而社会在疑惑: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师?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国际上建筑师的道德标准与各行业的标准却是一致的。,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道德标准的`推荐导则》,作为各会员的精神和行为约束[1]。不难看出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对建筑活动充分的理解,应先基于以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来先行辩识。

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我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全票通过和历年毕业生就业、还贷率双100%的成绩下,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高要求是社会衡量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标尺,是衡量学院德育教育工作的标尺[2]。为了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在学生中推行德育教育新理论,从“吸收、反馈、回归”三阶段完成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而学院院学生屡次在国际、国内设计大奖赛上获奖,形成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这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注重生态体验论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导引者”转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提出德育教育应从知性论到生态体验论。“生态体验论是将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景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感动的过程与状态。”[3]生态体验论将“职业道德教育者”改为“职业道德导引者”,把“职业道德受教育者”改称为“职业道德体验者”,导引者亦是体验者并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大环境中,主动和被动的去影响周围的学生和与环境形成共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性影响,让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道德教育的矛盾性和共享性的不断转化从而获得不断向前的动力。知性论中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则强调“导引者”引领“体验者”做了什么。具有共生性特征的教育模式将让师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将不断提高体验者和导引者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

二、将第二课堂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人文底蕴。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师生平等轻松交流的生态体验平台。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高低年级培养目标的异同性,狠抓低年级的职业理想渗透教育模式和高年级的职业理想引导教育模式。在新生入学初,精心组织和开展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辅以心理引导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定,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文明守纪的大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引导性。每学期组织的文艺晚会、设计竞赛、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专业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通过人文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经历职业道德教育的生态体验三阶段,而触发内心的感动,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生活,开辟教育学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为载体,以“三下乡”支教活动、科技扶农等系列主题为主要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群体活动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理想。在党员帮扶活动中,建筑学院社会实践队凭借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辟了大学人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持的新途径。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组合而成的实践小组,对因工业建设而失地的农民住所进行农家乐改造设计,使失地农民成功转型成以经营商业为主的城市居民,此举改变了农户经济收入模式,使农民月收入由1200元/月增加到4000元/月,创建了科技扶农的新途径,而搭建学生专业实践的新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同时,建筑学院还积极建立一系列的大学生实习及就业推荐机制。利用暑期和大五实习,将学生的课业进修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与用人单位甚至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接触。同时,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广泛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合作,广泛的给予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将学院学生培养成在理论、实践和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发展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1]刘惊铎,姚亚萍。生态体验臻于美善境界的教育模式[j]。环境教育,2004。

[2]沈辉球,张金华。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规律、特点及方法[j]。中国农村科技,2006。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九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紧密的重要原因,应该在城市的高密度建设环境背景下积极思考城市的建筑实践方案。由此可以在城市的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兼顾好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问题,发挥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效,提高公共基础社会使用效能。除了公共建筑空间之外,城市的交通问题也是居民生活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应该从整体的城市环境入手,减少城市交通环境的可能性破坏,从而实现人们生活环境的改良,从整体上实现城市形象的提高。

3.2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更加有序。

我国的城市经济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必然会对城市经济建设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实施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建筑学理论,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先进文明的整体体现,可以有效推动城市朝着自然协调的方向发展,从多个角度推动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与此同时,也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进一步的保障。我国城市在高密度环境下建筑学思考和建筑学方法改进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进程加快。规范整体的建筑市场,以单一的建筑领域带动整体的经济市场的规范合理发展。

4结语。

在城市的高密度环境背景下,城市建筑设计应该积极结合建筑学的应用理论,做到有方向有指导的科学建筑施工,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实现城市空间密集问题的合理解决,最终达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职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探讨,根据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专业原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综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原课程体系分析。

1.1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1.2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这11门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具体做法。

3.1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3.2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

(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

(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

(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

(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

(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小结。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一

我国的高考制度中,高校艺术类学生的选拔要经过艺术类的单独考试,通用的考试模式是素描和色彩写生,这种“断章取义式的一锤定终身”的模式,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潜力的艺术人才,但也给投机者提供了方便。有许多考生都是文化课无望的分流者,这给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制造了困难。还有一些接近艺术类专业的生源,如广告学、艺术学等,是从普通文化类招生,这类学生相对文化基础好,但没有美术基础,对这部分学生的艺术熏陶与培养,需要从零开始,循序渐进,其过程也有相当的难度。广告讲究的是创意,无论是哪一种生源,我们都很难把学生训练成素描大师、设计专家。美术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位创造性思维,以便服务于其他广告学课程。

我国高等教育强调通识人才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我校广告学专业的生源特点,多为美术基础薄弱的文化课考生,偏向于广告策划方向。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美术基础的训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绘画技法是需要仔细研究的课题。在一年级开设素描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二年级开设电脑图文设计。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完成手绘到电脑辅助设计这一系统的美术基础与艺术设计训练。

二、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绘画属于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告诉学生如何构图,就是要告诉学生怎样表现一幅画的意象。学习素描并不是单纯在画形式、结构、明暗、光影等,而是要展示画面的内涵、气质。

(一)培养学生准确描绘的能力训练。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素描造型的基本原理,学会透视关系、线条、明暗。但一味地全因素素描的训练,强调比例准、结构准、造型准,不仅起不到训练观察、培养感觉、发挥想象的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学生的兴趣逐渐淡薄,达不到“通过素描,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应重点学习结构素描,理解对象结构,画准对象的造型。它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基础。

(二)艺术是思维的产物。创造力“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方式,是一个认识和改变的过程”。

1.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由两种思维类型所构建的,这就是聚合思维和扩散思维。如果我们着眼于素描的视觉思维性质,从多元思维的角度反省以往的素描教学,我们将会看到整个教学体系过分强调聚合思维的发展,而忽视了扩散思维的训练,这样影响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在素描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进入到构想能力的训练。可鼓励学生从超现实主义、错视觉艺术、表现主义、波普艺术中的一代世界广告视觉设计大师那得到创作灵感。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将具象的形象变为抽象的形象,这是现代艺术常见的手法。“抽象是艺术的生命力”,“所谓抽象性就是给人一种在心灵上的绘画感觉。所谓画的生命力就是画的抽象能力,超越一幅画的实际能力”。

2.在素描教学中,将具体摆设的实物、模具,从写生中提炼、分解、压缩、抽取、改编、转换、翻译成构成效果、写意表现、具体形象几何化。

鼓励学生应用不同材料如毛笔、钢笔、炭笔等各种单一的笔在素描纸、宣纸、水粉纸、木板、亚麻布、宣纸等不同的材料上做素描训练。

在素描课堂上尝试“基本形象联想与想象简笔训练”课,形象之间要求形似或意连,例如从圆到圆的多级连环想象简笔作业,即可画上圆——钟表——风车——海鸥——斧头——喇叭——声波辅射圈——耳朵——耳机——光碟——镜子——美女——梳子——饭叉——羽毛球拍——排球——充气筒——自行车——走路的`两条腿——芭蕾舞腿的造型(圆规)——圆形(又回到开始的圆形)。通过这些基本形的形似或意连的简笔画连环想象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平面构成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是将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的材、质、形)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力学的概念。三大构成课是设计的基础课。平面构成课程的设置是让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了解丰富构成语言的方法。目的是创造形象的基本练习。点、线、面的综合构成训练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特异构成、发射构成等基本形式的构成训练必不可少。材料肌理构成、打散构成、矛盾空间构成的练习,都是对前期素描教学的很好补充。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说:“我认为有种情况不能被忽视,那就是如果死死盯住墙上的一个点,壁炉中燃烧的一块煤,一朵云,一条流淌的小溪,你就可以记住它们的一些特征,如果你看的足够仔细,就会发现一些绝妙的创造,画家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创造成群的动物和人,风景和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可见,观察和想象的重要性。平面构成的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设计意识,创造出稳定、和谐、运动、夸张等不同的画面风格和视觉效果的构成图形。

四、色彩构成课程中审美修养的培养。

色彩构成课程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课程。它是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此课程的训练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学生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色彩心理、色彩对比与调和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互动主题性设计,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课,让师生一起研究与分析,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色彩与数学”,“来自音乐的感受”,“分析艺术与色彩”等。

借鉴传统民族色彩,将本土传统文化与西方色彩构成理念相融合。如中国传统色彩典范:宗教壁画、服饰、京剧脸谱、民间年画、剪纸、香包、鞋垫、皮影等等,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同样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培养学生审美认知能力,能够掌握绘图工具及一些手绘的表现技法和效果是色彩构成课的重点。尝试运用电脑辅助训练,利用phtoshop图形处理软件,诸如空间混合练习,用手绘训练,耗时耗力,学生要花几天时间画小方格,然后并置颜色。用phtoshop滤镜中的杂点或马赛克功能处理,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这样能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为后面的电脑辅助设计课程做好铺垫。

这是我从事广告学美术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高等学校教育不可能穷尽或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学科变化,更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今后美术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参见乔治·普林斯顿,《创造力的实践》,转引自《交流》,1982年第3期,第38页.

[2]钱家渝著,《视觉心理学》,学林出版社,第163页.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进入历史舞台,而bim技术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新型产物,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bim技术融入房屋建筑教学课程是至关重要。同时这一新型课程的改革关系到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推进,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探讨,确定正确的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对此掌握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说,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改革必然影响到未来整个建筑行的发展。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工程技术也在飞快发展,bim作为信息技术的新产物,对于建筑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重要的作用,而运用好bim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将bim与房屋建筑学课程相结合进行课改,是为培养新技术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掌握好新技能,才能够在未来真正实践时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国家建筑业的发展。而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根据课程体系的规划,学生的接受程度,制作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新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了解bim并将其融合到课程中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bim,又称为建筑信息模型,从根本上讲就是将在建筑中所涉及的数据等信息构建出一个虚拟的仿真建筑,从而使得建筑通过数字媒体展现在我们面前。bim技术使得我们所构想的建筑体数字化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完善了我们在对建筑信息进行相关表述时所存在一些语言描述上缺陷,使得各种信息能够清晰完备的体现。并且bim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存在问题的几率,通过bim技术构建出的建筑体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建筑存在的某些问题,使得建筑师及技术人员能够在策划阶段就能够发现并实施相应较完备的解决策略,从而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性。

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于bim技术的态度是一种支持并积极推行的态度,除了bim技术本身的可行性,也因为在信息发展迅速的今天,缺少信息技术的支撑在很多行业领域是难以前行和突破的。而目前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了某些问题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bim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的技术人员十分欠缺。这十分影响bim技术在我国的推行发展。因此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是对于技术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为了推进bim技术的发展,我国多所建筑院成立了bim研究中心,并且多所学校也开始将bim技术与学校课程相结合,进行课改。

房屋建筑学课程作为日后从事建筑行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成为了主要与bim技术相融合进行课改的科目。而bim技术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与房屋建筑学课程相结合,那么对于日后建筑的发展是十分可观的。

房屋建筑学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平面涉及,空间布局,建筑艺术造型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而目前主要的授课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教师的正常理论授课加以ppt等工具辅助外,还可以利用cad等软件实际进行设计操作。目前房屋建筑学课程最大的问题就出现在教学形式所展现出的图像等信息都仅存在于二维平面内,而二维平面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要学生自行在脑中想像出三维结构,而在三维结构中,又无法完全展现出在二维条件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课程无法理解,无法掌握的情况。那么我们就在此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简单分析。第一,在我们目前的房屋建筑学课程中需要向学生展示建筑平面图,建筑的立面图,建筑的剖面图等多种图形,而就目前所应用的教学辅助工具来看,这些均展现的为二维图形。而想要学生完全理解吃透,光依靠于二维平面是很难达到的,只有将三维与二维相互结合,才能够完备的将只是展现给学生,使其掌握。第二,目前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使用的软件主要以cad软件等为主,而cad软件所能够绘制的仅仅是二维图,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想像进行绘制,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问题。根据以上两点直指目前存在的不足:缺少三维立体技术。

利用bim技术制作出的三维立体建筑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建筑本身的情况,更加直观立体的分析建筑视图,在方便学生的同时,同时推进了bim技术的实施。

教师教学与bim技术的结合。

在教师进行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时,利用bim技术所体现出的辅助教学工具相比二维层面更加直观明了,而在原本课程中所使用的单一的二维层面教学就可以提高到二维与三维教学相结合,不但使教学变得丰富,对于学生而言也更容易理解掌握,与纯文字概念所体现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相互对应融合,进一步变为自己的知识。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bim技术,不但使得学生的理解更直观,浅显易懂,对于教师来说,更是减少了本身对于课程涉及的二维与三维图像结构转变时言语所无法表述的部分。运用bim技术后,学生也将对bim技术有所了解,这为推动bim技术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课程实践与bim技术的结合。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课程实践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采用cad软件进行实际操作,这对于立体感不是很强的同学来说是极大的问题,那么经过与bim技术的融合,由原本的二维图形转变为三维立体图,将大大减少学生的失误率,同时也降低了操作难度。对推进bim技术的进程起着很大重要的作用。

bim技术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新技术正在逐渐被应用到实际中,而想要对其进行广泛的应用关键取决于对于这项技术的人员掌握情况,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学生作为技术人员最好的培养方向当加以运用。那么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人才足够的充足优秀,技术才能够被更好的推行实施。

参考文献。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三

: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科学管理的价值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降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率,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动态性管理效果等方面,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且提出相关的改善与发展对策,达到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目的。

: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科学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工程,对现代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控制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的情况,能够彰显出一个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及深层次的管理水平。建筑工程单位需要在全面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管理价值,应用科学的管理对策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的综合效果,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文章将结合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带来一定的借鉴价值。

建筑工程更项目施工现场施工科学管理的价值,突出表现在降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率,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动态性管理效果等方面。1.1降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层层检查、层层管理的方式下,对整体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管理,保证整个工程的建筑质量。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科学管理,是降低现场施工中不良问题发生率的重要方式[1]。在明确的管理内容划分方式下,打造权责分明的管理体系,增加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投资力度,保证现场施工中各类安全措施投放的有效性,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性,降低各类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率。1.2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动态性管理效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具有动态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故而对现场施工管理的要求较高[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科学性管理方式下,有助于提升施工建设的效率,保证工程质量[3]。每一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均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解决当前施工现场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类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多在露天环境下开展,故而高空作业项目难以避免。每一位建筑施工人员均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将科学管理理念、安全管理理念等融入到实际的现场施工管理中,为施工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纵观当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多存在着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匮乏,施工现场工作衔接效果不佳等方面问题。

2.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匮乏。

当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现场施工科学管理、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实际的执行效果不佳[4]。施工现场安全责任制度划分不够清晰,无法从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明确的施工任务分配,安全制度不够细化,且没有将安全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一位施工人员身上。建筑企业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意识匮乏,则会减少施工现场的投入力度,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投入情况也会受到影响,大打折扣。

2.2施工现场工作衔接效果不佳。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具有连续性、融合性的特点,各个施工项目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施工现场管理中,需要科学且全面的管理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责任。但是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中,却存在着施工工程现场各环节工作衔接不够密切的问题,施工过程中轻微的施工脱节就会造成施工整个过程的严重后果[5]。因为许多企业不完善的制度管理,导致施工现场的工作与另一些工作的脱节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使施工过程不能高效率地完成,影响了施工效率和施工效果。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中,可以通过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管理,培养高素质现场施工人员;强化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管理,保证现场施工的质量合格以及注重建筑工程现场各项技术管理,满足建筑工程的工期要求等方式加以管理,全面发挥现场管理的价值。

3.1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管理,培养高素质现场施工人员。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中,施工人员为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施工人员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管理。(1)需要构建良好的现场施工氛围。和谐的施工氛围能够使每一位施工人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个人才能,避免走神等问题发生率,减少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2)需要建立健全施工队伍管理制度。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完善施工队伍管理制度,明确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个人责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范畴等,将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与职工实际的工作内容密切融合。同时,可以引入适当的奖惩制度,给予工作能力较强、表现较好以及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鼓励,给予工作能力较差,工作态度不佳以及频频出错的员工惩罚。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发挥每一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且有利于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不断提升。

3.2强化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管理,保证现场施工的质量合格。

建筑工程现场材料管理,即为对施工现场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材料、成品材料及配件按照相关计划和规定进行管理和控制。建筑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其规格和质量直接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质量,符合施工材料规定的标准和高质量的材料是建设优质工程的关键。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管理中,需要全面强化材料管理、采购以及质量检验重视程度,做好施工材料的试验。施工材料需要基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明确材料的规格、质量级别、品牌、数量等各项标准。材料采购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材料的价格,通过产品和报价对比等方式进行综合性分析,在各项要求达标的情况下选择价格最优者。同时,每一个所选择的材料必须具备出厂证明、合格证明、检测证明等。如图1所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在科学制定材料购买清单之后,对材料进行检验与实验,检验合格的情况下登记入库。材料管理中需要秉持着科学的管理态度,各项材料均需要按照材料出料单、领料单进行领取或者发放。通过上述方式,对材料进行验收与分类管理,保证材料质量的合格性,且通过发放材料的全面追踪,避免材料的丢失或者浪费,也能够减少材料不合格影响施工进度问题的发生。

3.3注重建筑工程现场各项技术管理,满足建筑工程的工期要求。

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中,需要注重各项技术的管理,充分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从技术、管理、操作、组织、成本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既要保证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又要保证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实际的工作中,需要通过如下方式深入展开。(1)需要全面了解工程施工图纸内容,按照施工合同的要求制定工作,对施工工序进行优化与整合,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工作,明确施工管理控制的重点,保证工程施工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当中。(2)需要深入分析工程的特点,做好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准备工作,全面提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性,保证其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增强建筑单位的市场竞争力。(3)建筑施工单位需要认识到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与指导活动,将更多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规范融入到工程管理中,满足建筑工程的工期要求。

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对整体施工现场进度管理、施工安全管理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管理,培养高素质现场施工人员;强化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管理,保证现场施工的质量合格以及注重建筑工程现场各项技术管理,满足建筑工程的工期要求等方式,为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创设良好的条件,发挥科学性管理的价值,推动建筑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1]王会聪。基于现场施工的建筑工程项目现场科学管理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3):36.

[2]马廷成。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存在问题与科学控制分析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14):24.

[3]刘华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施工现场管理与优化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4):43~44.

[4]黎兆丹。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4):49~50.

[5]岑永权。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成效的途径与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14):164~165.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四

:建筑工程涉及不同的风险管理内容,它包括业主和承包商以及监理方,还包括设计方这几部分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贯穿于各行各业,它在不同行业中展现出的特点也不一样,建筑行业体现了复杂而典型的风险管理。社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工程造价,当然还包含其他方面,建筑工程如何做好造价管理,通过采取哪些管理措施使造价管理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本文阐述的最大意义。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建造一项工程所需的价格,要对造价风险进行管理,需了解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内容,如技术规范以及造价定额,还包括计量规则等。只有准确计量整个建筑工程,合理编制相应的工程造价文件,才能管理好工程造价风险。风险管理对发展建筑行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使造价行业呈现出良好的运营状况,同时还能提高其持续发展力。建筑企业想要完善当前的风险管理,必须进一步分析哪些因素对风险管理造成影响,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1.1来自各工程参与方的风险。

设计人员一味追求产值,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设计过程中没有参考相关文件,设计初期由于考虑不周,或是思想不够成熟,致使有的方案很难符合施工图要求,进而导致设计发生变动,这样明显增加了工程成本。与此同时,监督单位盲目追求利益,与施工方勾结在一起,没有做好监督工作,需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使得工程埋下许多隐患。有一些业主不懂得如何控制好建设费用,再加上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只知道乘机获取利润,甚至出现浪费现象。

1.2客观事件风险。

经济环境指的是处于恶劣的客观环境,或是经济容易出现波动等,它存在物价或是币值等风险,与利率和汇率以及关税也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容易受资金筹集或是还贷等方面的影响,当然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对其都可造成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工程受到自然力的影响之后,可能致使人员伤亡。承包商处于怎样的地理环境,可能发生怎样的非人力、不可抗力事件,或是将造成哪些自然灾害。而政治环境更多是指改变当前的国家体制,政府行为将增大承包商的风险性。市场环境针对是目前的建筑市场,以非法方式进行工程造价交易,或是暗中进行交易。

1.3其他风险。

信息不完备:工程造价信息包括规章制度和资料数据,还包括图纸表格等,这些信息可反映出造价管理目前的状态及其规模,还可体现其相关特征。一旦缺失部分信息,将很难确定出工程造价。合同管理:它主要体现在不合理的报价策略或是做出错误的决策;缺少投标文件或是工程物料没有采购齐全,管理制定不够健全,劳务工缺乏较高的素质,都可能延长工期,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分包商:部分分包商不具备分包资格,利用其他方式得到了分包机会,一旦发生工程事故,最大因素就是技术水平太低,进而阻碍工程的进行。材料:采购人员应慎重选择合适的工程材料,最主要的是要经得起诱惑,采购应按照设计方的具体要求,所采购的材料必须保证其质量,以防工程由于不合格而导致出现返工现象。

2.1建筑工程管理与风险解析。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对经济和技术,包括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工程造价达到怎样的管理水平,可知道建筑项目获得多少投资效益,它还可反映出建设单位具备怎样的工作能力以及管理技能。然而,建筑项目想要实现造价管理目标,不管是哪个环节都难以确定,这将导致建筑工程很难得到控制,对建筑工程效益也会造成较大冲击,甚至将可能致使项目失败。这里所说的不确定性,是指建筑工程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且其来源相当广泛,其中包括自然风险以及社会风险,还包括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此外还有政治风险。建筑工程应管理好造价风险,主要是规避项目中一些重大的风险因素,可通过事前管理好风险因素,也可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控制好以上几种风险,进而实现工程目标。

2.2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影响因素。

(1)技术因素建筑工程企业由于受到我国提出的规模调控、信贷等相关政策的影响,使得建筑工程造价在技术上受到制约。造价管理不是很完善,缺乏规范的工程造价市场,导致工作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时,无法熟练平衡好经济、技术这两者的关系。有的工作人员抱着不负责任的心态,由此引发各种技术事故。由于缺少足够的技术经验,导致很难选择出合适的技术方案,再加上没有全面了解技术信息,致使建筑工程造价面临各种风险。(2)不可抗力因素不管是在哪个地点或是哪一时刻开展施工作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可抗力因素,这大大增加了造价风险。需注意一点,所有的造价风险都是难以预见的,不管是哪种风险都可能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开展。一旦发生战争或是下达了禁令,包括发生火灾事故等,都可能导致工程造价被提升,或是使工程造价遭遇无法预知的风险,进而导致工程造价很难实施风险管理。(3)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在工程造价中是一种最基础的因素,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项目造价的决策或是设计两个阶段,也可参与到项目的实施阶段。不管是项目的参与方还是相关负责人,都可提前分析哪些人为因素会影响到工程造价,通过采取有效的预测方法,它决定了工程项目、活动程序等。然而,负责人存在学识和认知上的差异,所处的背景也不相同,再加上个人意志、意愿都不一样,导致项目造价包含不同的内容且其程序也不同,影响到方案的正常实施,甚至可能会导致工程造价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3.1风险管理机构的建立必不可少。

工程造价一定会涉及到风险管理这项活动,其设计领域主要体现在勘察和规划以及设计等,还包括施工和材料以及供应这几个领域。有一些项目投入了上亿资金,要实现这些管理目标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机构。可见,建立一个风险管理机构很有必要,首先业务流程必须合理,其次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使整个决策变得规范化,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保障,确保信息之间可进行有效流通。

3.2风险管理计划的有效制定。

为了确保风险管理能够顺利实施,应尽可能规避工程造价的所有风险,寻找容易引发风险的潜在因素。这样可提前指示可能发生哪些风险,确保决策者、管理人员能事先知道将要发生的风险。可通过制定一些可行的预防或是缓解之类的计划,也可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确保这些计划能够在风险管理更好实施。通过所制定的计划,可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防止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对于已经发生了风险应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3.3风险管理中控制方案的制定。

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案应结合各种风险事件,及时修正造价方案中的相关内容。根据目前所开展的风险控制方案,组织相应活动使工程造价得到更好控制,同时应密切关注风险事件最终的控制结果。可搜集与风险事件有关的控制信息,将这些信息如实反馈出来,以此实现对控制方案进行有效管理,确保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实施。当发生风险之后,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这样可防止企业出现不同的施工问题。

3.4风险响应方案的制定。

建筑工程造价一定出现过风险响应,它主要针对的是项目风险,由此采取的有效对策。通常,最常见的风险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规避和减轻以及自留,还包括了转移、组合等其他策略。为了使风险对策更加有效,应制定出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它要求风险管理应提出明确目标,划分出具体范围并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可借助相关工具提供所需数据。风险响应要求建筑项目工程必须向保险公司做好风险投保工作,这是实现风险转移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风险响应能准确预算出控制项目的现有资源,因此它也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重要举措。

3.5建立工程造价的宏观产业调控机制。

工程造价应重视宏观调控,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调控机制极其关键,这样可防止环境因素增大工程造价的风险性。政府通过对每个行业进行预测,及时关注宏观环境的动态变化,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对各种预报信息进行识别,可分析信息是不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出现造价风险,然后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出现更多的风险。大多数工程,尤其对于桥梁或是公路等,包括其他建筑工程都购买了保险,可以说工程保险在风险管理中极其重要。

我国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之后,建筑工程也随之出现各种风险,其中造价风险最为明显。风险管理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负责管理该体系的工作人员应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尽可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确保早日实现项目目标,使工程以最少投资获取到最大效益。工程造价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可推动建筑行业取得更快发展,同时还能保证造价行业实现规范运营目标,使造价行业乃至整个建筑行业更上一层楼。

[1]夏志坚,黄德源。谈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j]。科协论坛,2012(12)。

[2张文乾。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五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

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

整合课程优化的总体原则应着重把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是核心,建筑技术类课程配合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类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加强整合,深化建筑技术支撑建设。技术类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技术类课程所传授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设计课程中检验运用。在课程整合中应注意下列几点:(1)注意技术和设计课程的学科特点不同。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是一门培养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合并艺术修养的主干课程,采用师生研讨方式进行教学。而建筑技术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互动,是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其内容涵盖较广,因此整合设计与技术课程应注意相应的学科特点。同时,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课程整合还应当考虑教师的操作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2)理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技术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不仅仅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会的知识上,还要把重点转移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如,用学到的建筑技术领域知识去很好的解决设计问题。这一过程是有计划、科学严谨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设置计划上调整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涵盖建筑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设计训练、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并进一步明确建筑设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体系的支撑建设,通过调整时段上课的方式,加强建筑设计与技术类课程相互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并协调设计和技术课程的关系。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六

生态建筑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它是基于建筑学的特殊生态学。在生态建筑学领域中,将生态与建筑归为一体,即人是生态机构中区别于其它生态群体的特殊生态体,建筑是由人的能动性决定,是人的外延。鉴于此,建筑属于生态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其随着人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

生活

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态与建筑具备统一特征形态。

其次,生态建筑学又将整个生态系统有形化,物质化,即将生态系统看做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建筑结构,其中的每一个组成均要符合一定的建筑规划。因此不管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学认为建筑与生态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从属关系。因此,在实现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保证建筑与生态之间保证必要的和谐关系,从而使得建筑物与生态万物互相配合,协作共生。

景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既不是单一的建筑学,也不是单一的景观设计,而是建筑学、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等集成的综合学科。简单的讲,景观建筑学研究的方向是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关系,即在进行建筑物设计规划时要结合景观特点,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要与建筑物相得益彰。景观建筑学研究的主体既是景观本身也要兼顾观景,景观与观景之间本身并不冲突。

景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凸出特征,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建筑集合多种元素,包括环境特征、文化理念、外观造型、美感享受等。2.景观建筑是景观与建筑的共同建设,即在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同时兼顾与景观的和谐,在规划设计景观时要兼顾建筑物的风格特点等。

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风水理论的认知上很多人存在一定的误区,但是从风水理论核心思想上分析,风水理论是一种基于天文和地能的文化学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理论,在作用形式上与人的`灵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核心思想的统一,即均追求一种统一,这种统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与自然的统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统一。风水理论认为只有适应生态特征的建筑物规划才能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健康或者财运

幸福

等一切美好的元素,然而与生态自然特征失调的建筑物规划则会形成相反的结果。这样的理论与生态建筑学中生态自然与建筑存在的必然从属关系是高度一致的。

风水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微观物质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作用下的空气、水流和土地,宏观环境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筑物。即通过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和土地的特征判断宏观环境建筑物的特点,这也是为

什么

现阶段很多人买房都会考虑到风水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微观物质表现出较好的特征时,建筑物质量自然与其形成呼应,反之则不利于人们居住,这种判断模式与生态建筑学的规划模式形成了呼应。

景观建筑学的核心元素是表现在景与建筑的统一,这与风水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相关的。自然景观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这与生态建筑学的核心统一理论也是一致的。

景观建筑学是基于对自然的一种情感,即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从而通过对自然景观有节制的美化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并通过这种方式回应自然的给与。风水理论在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时虽然没有景观建筑学直接,但是不难发现风水理论中的任何规划均是以自然为指向,即在某种自然状态下去判断建筑物规划是否合理,而不是通过分析建筑物特点去说明自然特征。

尽管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和风水理论在思考角度和理论依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但是不难发现三者的统一之处,即均是从自然、社会、生态、建筑、健康和生活等多个视角展开的对天、地、物和谐统一发展的一种追求,这与现代建筑追求的环保节能和低碳发展等原则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通过分别分析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说明了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的核心思路以及指向原则。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作为风水理论中研究的基本方向,三者在表达生态、社会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时,均希望形成一种和谐的发展模式,即环境与建筑的协同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这也是风水理论重回现代建筑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践建筑物规划时,要兼顾自然风貌,使得建筑物与自然万物共生。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七

摘要:建筑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社会需求,利用自然中的可用资源和材料建造的构筑物,例如,房屋、桥梁、寺庙等等。而建筑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和生存发展的“空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理解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应该相适相宜、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种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出发点,注重自然、建筑和人类三者之间关系的建筑理论为生态建筑学。而传统的风水理论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实用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物的`选址、朝向和内部布局在某些方面都讲究风水,这里面虽然有一些迷信的成分,但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本文通过对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生态建筑学中传统风水理论的理性表达,以供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参考[1]。

不容置疑的一点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统风水理论被注入了一些迷信的内容,这就导致很多人对传统风水理论有了一定的误解,认为它只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鬼神之说。但是,这种观念是以偏概全的结果。不容忽视的是,剔除迷信成分,传统风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建筑。风水主要观察地势地貌,主张将天道运行、地气流转和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与生态建筑学的某些方面不谋而合,更确切地说,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传统风水理论能够更好地使建筑与自然彼此适应。“因地制宜”在构造建筑物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实用性、坚固程度和所用材料等内部因素,又要考虑环境等外部因素。环境因素也决定着建筑物的质量和稳定性。这也说明了传统风水理论在建筑物的构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筑物的选址。

无论是古代皇帝选择陵墓,还是平民百姓选择房屋,都讲究要选择“风水宝地”。甚至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也经常讲究“风水”。这说明,风水从古至今都是建筑物选址的一个方面。但是,讲究风水不全是迷信问题。抛去迷信的风水理论更加注重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在选址的时候讲究风水,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居住环境。例如,在选址的时候,要尽量避开岩石突兀、植被稀疏、地势险峻的地方;不要选择四周都被山体环绕并且四周而封闭的地形;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带也不适合人们居住。

以上选址时要注意的风水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迷信,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生态理论。在人类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已经证实了其可靠性。地势险峻的地形不利于建筑物的稳固,对人们自身安全也有一定的威胁。而四周封闭的地形一般不容易通气,久住会损害呼吸系统。并且此类地形一般昼夜温差大,不利于人们的居住。避免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带更是能够对人们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也有利于建筑物的持久[2]。

建筑物的朝向。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人们都讲究“坐北朝南”,就连古代的皇帝也是坐北朝南的。皇帝“坐北朝南”也具有一定的意义,风水中认为此举能够攘外安内,国家富强。坐北朝南是汉族先民传统的房屋坐向,风水论中认为,“北为阴,南为阳”。而这种观念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入人心。这其中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我国处于北半球,冬季,窗户和门面对南方能够接受更多的阳光,从而提高室内温度。而适量地摄入阳光能够促进维生素的合成,避免小儿出现佝偻病,并且还能够起到杀菌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在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能够减少阳光的摄入,保持室内凉爽。坐北朝南还能够避风,这里主要是指避免西北风,减少寒风对人体的危害。古代寺庙也大多是坐北朝南,而且处于深山密林当中,人们一直以为寺庙的所在地是“风水宝地”,这跟上述家居房屋坐北朝南的原因相似,同时,因为在深山密林中,依山傍水,空气也相对比较滋润。

建筑物的细节设计。

风水有各种各样的规律,但这些规律从根本上来说是提醒人们根据实际情况来构筑建筑物,例如,安全问题、稳固性、持久性等等。风水中认为,居室的进门不能对着厕所,卧室的床也不能对着厕所,房屋不能太矮,否则就是大凶之兆。但这些都是有理论依据来支撑的,不完全是迷信。比如,回家的人打开门的时候,假如厕所的门没有关严,就会看见厕所里的人,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卧室也是一样,没有人愿意守着厕所的异味睡觉。而房屋太矮就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压迫感。

同时,风水也认为家中布局、墙壁等等也能够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的运气。就风水能够影响人们的学习运来说,风水中认为墙壁应该隔音,书桌应该面向窗户,这是因为,墙壁隔音能够避免学生受外界噪声的干扰,从而能够专心学习和安心睡眠。而对于风水能够影响健康运来说,风水中认为,居室的光线不应该太暗,床头不能朝冲房门。

这些都不完全是迷信,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书桌面对窗户是因为,学生学习疲劳之后,抬头就能看家窗外,有利于缓解疲劳和烦躁,提高学习效率。风水中的这些理论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有利于人们居住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居室里光线太暗就不能让身体接受足够的阳光,而阳光能够促进人骨骼发育,还能够让人的身体焕发生机。床不能朝冲房门是因为能够避免人头部受风,避免引起头痛[3]。

风水理论带来的心理影响。

风水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安慰。确切来说,风水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心理需求。风水是人们长期观察自然环境之后得出的一些能够满足人们美好愿望的理论。例如,风水一般认为在居室内悬挂吉祥物能够祛除疾病,避开灾祸。风水能够改变人们财运的磁场。居室有好的风水,人们住进去的时候就会感觉神清气爽,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好心情。这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让人更加有精神去工作和学习,事业运和学习运自然会上升。因此,风水给予人们的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人们这些美好的愿望的渴求不应该过度依靠于风水,自己的实际努力还是十分有必要的[4]。

人们构造的建筑物本就不是一个绝对独立的个体,它的存在与自然环境、人类息息相关,相互依存。剔除迷信的传统的风水理论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长期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总结,形成风水理论,指导实践。在构造建筑物的过程中,将更加理性的风水理论应用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和谐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做到可持续发展。风水还能够避免在构造建筑物时一些设计上的缺陷。同时,传统的风水理论还能够在某些方面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提供安全感。传统的风水理论是一种值得传承的历史文化,其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在传统的风水理论当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迷信的内容,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一方面的缺点就排斥,更不能用一种极端偏激的方式全盘否定。传统的风水理论能够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就说明它在某一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利处的。我国在建筑方面一直讲究风水,而且风水是我国独创并且独有的,并且传承至今,可见其生命力是鲜活有力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应该用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来看待传统的风水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时间和探索中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构建建筑时,不仅要不断改进技术,还要意识到传统风水理论在构建生态建筑学中的重要性,协调建筑与周围环境,构造高质量的建筑物,在不断探索中进步[5]。

参考文献。

[1]李春妍,罗帅伟,梁亚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制图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6(01).

[2]关长龙.中国礼数传统中的生态思考与实践[j].中原文化研究,2016(01).

[3]钱畅,王一方.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j].现代园艺,2014(22).

[4]一丁,雨露,洪涵.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m].石家庄:河北科技技术出版社,1995.

[5]翟振威.传统建筑中的风水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联系[j].建筑知识,2006(2).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八

摘要: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现象的发生几率比较大,会导致生存环境日趋恶化,针对其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建筑合理化建设工作。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合理应用生态建筑学,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基础,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本文以生态建筑学指标为基础,以贵州省建筑设计作为对象,对其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当前社会,环境污染的现象比较严重,能源消耗比较多,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高层建筑占地比较少,能节省空间进行绿化设计,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建筑学逐渐被应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其重点是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在应用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对生态建筑学的理念进行掌握,将设计目标合理应用到实践中去。

生态建筑学是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生态学和建筑学结合在一起,是以自然系统作为基础,构建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建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生态学知识和现代化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建筑和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比较强的生物气候结合在一起,能满足受众的基本要求。在高层建筑系统应用过程中,需要对生态环境和构建要素进行分析和掌握,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适应能源交换体系的要求[1]。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近些年来我国生态建筑系统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和材料有严格的要求,针对运营管理的具体要求,要从节能指标入手,对节能设计模式和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生态建筑策略在建筑系统的后续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对应的建筑设计形式要求,需要创造出符合生态规律的形式和模式[2]。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其基本设计目标就是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消耗量。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将环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实践证明,生态建筑学理念的落实,能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使人们享受一个高质量的建筑环境,使建筑生态;经济效益取得平衡。

生态建筑学的原则。

(1)节能原则。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进步,节能能源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最大程度改变现有的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使用率。

(2)环境友好原则。

保护环境是生态建筑学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护周边的环境不受到影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

(3)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便于人们更好的居住,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程度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根据生态建筑学设计理念的具体要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提前对建筑系统进行分析,按照设计目标和属性要求落实。以下将对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舒适化设计理念。

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受众对生活质量有了严格的要求,在生活和工作中种要以建筑系统的功能性作为基础,最大程度改善生态环境的设计趋势。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新型设计材料,尽量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影响的材料,避免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以舒适化设计性能作为基础,实施阶段需要对环境和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充足桌面照度,避免建筑空间出现噪声干扰,出现设计不合理的现象[3]。

自然体系的设计理念。

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各类因素变化,要对土壤、绿化以及水和空气等外部环境指标进行掌握,以现实的环境作为基础,为建筑系统的后续设计提供多种可能,此外在后续落实过程中要创造多种可能,减少建筑设备的数量,以节能作为基础,在高层分建筑设计和应用阶段,合理应用太阳能资源,以无污染的能源作为基础,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减少照明对建筑环境的影响[4]。

从建筑系统的生命周期来看,决策阶段需要按照流程变化执行,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等,针对类似生命体的变化,高层建筑要设计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对采光系统、通风系统以及温度和湿度等进行掌握,合理设计,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高层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在高层建筑空间设计阶段,需要综合分析建筑空间的组合和形式,以庭院空间的有效利用为基础,对布局特征以及空间经济指标进行掌握,以生态空间形式作为基础,进一步考虑温度、自然光等要求,进行分区化设计,满足区域性设计指标的具体要求。在设计交通核位置时,不仅要考虑到经济性和结构均匀性,还要考虑热工效应和环境舒适性。在设计平面空间布置时,尽量以南北朝向为主,从而使平面空间布置达到最有效。在组合设计阶段,对建筑结构体系有严格的要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比较特殊,为人类创造需要的自然能源和生物能源,高层建筑设计阶段需要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采用和生长环境相适应的结构形式,以地段设计作为基础,结合土地、环境和植被等特点,全面分析区域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筑物的表面设计。

在建筑区域表面设计阶段,对围护结构有一定的要求,在表面设计阶段,需要掌握共同作用,以附属构件作为基础,按照装饰功能以及表面设计要求实施。外墙、屋面以及底层楼板设计对共同作用下的建筑系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传统设计关注表面设计,以装饰功能和视野变化作为基础,存在建筑设计理念不合理的现象。在生态建筑学的要求下,需要对生态建筑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合理应用自然光、风以及太阳能,全方位的为受众提供健康的建筑环境。

生态和节能设计。

近些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就,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协调性原则作为基础,对能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实施过程秉承最小化原则和循环再生的原则,生态节能应用过程中要对原则和比例进行分析,根据自然环境以及要素等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掌握后,要以保护环境作为基础,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注重自然通风,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努力控制水的消耗,减少污水量是关键所在。设计人员要掌握绿色植物、水以及污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管道系统进行掌握,以建筑材料的设计作为基础,充分开发和利用流失水,在光合作用的影响下,以保证人体健康作为基础,绿色植物也与建筑相结合用于在排入周围环境前治理充满化学物质的肥水。在一些建筑实例当中绿色植物和其他生物甚至被用来把废水转化成饮用水。

针对生态建筑学的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高层建筑设计系统进行分析,以高层建筑的设计体系作为基础,结合具体设计模式和要求执行。以生态学设计理念和要点作为基础,合理应用建筑设计形式,能提升建筑设计的优越性。本次研究中从舒适化设计理念、自然体系的设计理念、高层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建筑物的表面设计、生态和节能设计等方面入手,对建筑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满足系统设计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蕾,王麟.江南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8(01):6.

[2]涂靖.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2,17(13):52+59.

[3]孙建川.探究消防电气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5,01(03):222~223.

[4]陈剑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应用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6,33(12):55.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十九

这种计算技能存在着缺陷的现象被称为数学障碍,而心理学上称之为发展性计算障碍。发展性计算障碍是一种特殊的数学学习障碍。随着研究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成因可能与一般认知能力缺陷有关。对此,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学者李强在汉斯出版社《心理学进展》期刊上展开了具体的阐述。

无论对于儿童还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像工作记忆,执行功能,语义记忆以及加工速度这些认知功能对数学成就都是非常重要的。认知领域中研究最多的就是工作记忆。心理学界普遍把工作记忆定义为在处理复杂认知新颖的、熟悉的或已经形成技能的任务中对与任务相关的信息的控制、规划和主动保持,它涉及多重表征编码和不同的子系统。众多研究发现工作记忆与数学能力具有相关关系。一些纵向研究同样表明工作记忆对数学成就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baddeley等学者还提出了工作记忆系统的三成分结构模型,并把工作记忆看成是“一种具有独特过程的记忆系统”,将其分成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和视觉–空间模板三个组成成分。国内外的学者从这三个部分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多数研究者认为视空间工作记忆缺陷是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原因之一,并且给出了实证性的研究支持。研究者采用视觉矩阵广度、与众不同任务等任务来测量视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发现数学障碍组以及数学、阅读双障碍组的工作记忆容量要比正常发展组的小;数学障碍儿童在这些任务上表现要差于正常儿童。

关于发展性计算障碍的言语工作记忆方面,研究者分别使用多种不同任务测量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进而比较数学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研究者以数学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听句子广度任务测量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结果表明:数学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要低于正常儿童。有研究者采用数点数广度任务研究一、三、五年级的数学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言语工作记忆的差异,结果发现三个年级的数学障碍儿童言语工作记忆都要差于正常儿童。

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的核心、一个容量有限的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是负责各部分间的协调及信息处理过程的监控,在认知中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中央执行功能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包括三个具体的子功能,即转换功能、工作记忆刷新功能,以及抑制功能。多数研究者就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抑制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改进听句子广度任务的计分方法来衡量抑制能力,发现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抑制能力差于正常儿童。我国学者采用数值大小干扰范式来研究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抑制能力。研究发现,抑制能力发展迟缓是数学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关于转换能力、刷新和计划功能等方面的测试也发现了数学障碍儿童的能力要差于正常儿童。

多数研究者都通过实验发现了工作记忆缺陷是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原因之一。对于那些数学能力不好的人来说,这些研究无疑给了他们一个答案。数学不好的人再也不用怀疑自己的智商了,工作记忆缺陷这一认知能力缺陷可是天生的!

智商测验。

理论上测试的是逻辑思考能力,由你上面所述,你的逻辑思考能力一般,不算差。不过对数字不敏感,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反感,应该是心理因素引起的。

你对文学类、新闻类比较感兴趣,有服务、后勤工作经验,并且能胜任,说明你情商不错,平时人际关系应该还好。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二十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近几年改革越来越深入,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也渐渐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观念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随着建筑学不断的发展,绿色理念的渐渐的出现,到了现阶段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建筑学是一项综合性门类的学科,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也结合了很多种理念,而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是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一种。

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近些年,我们国家的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大的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建筑业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建筑行业主要的特点就是:高污染以及高耗能,这就非常不符合现阶段节能环保的理念,建筑行业想要能够持续性的进行发展,就一定要对必节能环保的理念加强重视。随着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使得建筑节能环保的改革越来越深入,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大量的应用以及快速的发展是搭建绿色建筑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2.1绿色环保建筑理念的诞生和发展。

节能建筑的相关理念是在1970年代的时候,在石油危机大爆发的时候产生的这一理念,由于石油资源发生了全球短缺的严重问题,大大的推动了发达国家对节约意识方面你的重视程度渐渐的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节能方案,在对能源进行消耗的项目当中,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占据的比例非常大,因此,怎么才能够更好的发展节能建筑的理念,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就使得节能建筑越来越受到关注。

到了1980年代的时候,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以及二氧化碳过度的进行排放的问题,进一步的导致温室效应等一些其他的自然灾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就使得节能以及绿色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研究的力度也更加的深入,此外,随着世界经济水平飞速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的舒适性还有生活的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行业的绿色建筑越发的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都大大的推动了节能绿色建筑产业飞速的发展。

2.2我国节能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出发,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对能源的利用还是对于高能耗的利用,都会存在很多环保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现阶段各大城市的能源体系架构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阶段仍然有非常大的能耗以及大的污染情况,此外,有一些新的绿色环保能源在进行利用的方面还比较低,比如:太阳能、地热以及风能等,这些都大大的限制了我们国家的节能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

3.1甄选环保型的材料。

在环境艺术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应用天然环保材料,是环境艺术设计非常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天然环保的材料主要的特点就是:污染相对较小,性能方面更加的优越等等,所以,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生态理念主要的应用方式。对于这一情况环境艺术的设计人员就必须要对天然环保的材料加强重视,在对进行采用的材料过程当中,应当尽可能的对环保型的材料大量的使用;此外,在选择环保型材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根据天然材料的实际性能以及具体的优势,根据实际的情况详细的、全面的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使用材料方案。

3.2合理利用土地。

在室外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土地合理的进行利用。对城市环境来说,绿地是整座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整座城市的居民贴近自然最好的一种方式,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周边的气候、环境以及周边的空气环境起到很好的净化效果,使得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的协调。所以,在对城市进行规划以及建设的过程当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要对建筑边角的地带、剩余的位置合理的进行利用,尽可能的打造出城市绿地系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整座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服务。

3.3重视环境自然属性及植物的生态功能。

在对室外环境艺术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尽可能的按照设计周边环境的自然特点,对已经存在的自然条件合理的进行利用,尽可能的降低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施工,防止对自然资源进一步的造成损害。在对基地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主要需要加强重视的就是:植被、地形、土壤还有就是水体等相关的自然条件,对上述的这些条件进行改造的话必然会对基地周边的微气候以及生物链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依照生态文明来进行入手,根据周边基地的自然条件,尽可能的不对周边的自然景观原貌、植被造成破坏。

3.4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学发展前景。

在1870年的时候,麦克哈格就对设计结合自然进行了相应的发表,利用对这一区域城市地区的开放空间还有空气库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提出了系统观点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使得绿色建筑体系得到了创新,从科学的发展来进行研究,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原则上的绿色建筑学进行不断的研究,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绿色建筑学不断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今阶段社会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有效的进行结合,对建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不断的进行优化。绿色建筑学想要快速的发展,必须要从持续性的发展观念角度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筑生态在教育层面也必须要加强重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与现阶段的认识水平是紧密相连的,建筑师也有相应的责任使得建筑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在当今阶段,对于历史还有生态环境的发展要加强重视,而且应当与建筑学有效的进行结合。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代的发展进行结合,从不同的方面来对建筑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改善,为当今阶段的建筑行业持续性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对绿色建筑学的发展历史深入的进行研究,不断的丰富建筑学的理论体系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祎显。浅谈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6(11)。

[2]罗松。绿色建筑理念、建筑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j]。江西建材,2016(19)。

[3]吴敏。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35)。

[4]何忠家。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的应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6(8)。

[5]李雪东。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的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16(7)。

建筑学论文论文篇二十一

所谓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极具包容性的整体,其中包含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进程的变化,涉及面十分博大。而数学文化是贯穿着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最开始由西方学者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而数与量的关系,在人类文明出现之时就已经存在,最开始的草绳记事等原始社会人们计数的方式就是数学的雏形。早期的数的抽象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第一步,数学是在逻辑思维演绎和推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的,从具体的社会生活到抽象的意识概念。

数学是理性的、科学的客观的思维形式。这是广义的数学定义。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数学多是狭义的数学学科,数学学科是教育学习中的重要学科,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数学,甚至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接触简单的数字加减和法则运算。可以说数学是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也是应用性的学科。

广义的`建筑学包含着对建筑的设计、实践和理论的探索。狭义的建筑学则针对教授建筑学相关知识的学科。无论是哪种理解,我们都应该知道,建筑的本质是利用建筑材料进行空间是上的设计建造。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上的扩展和变化是建筑行业所追求的根本,建筑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建筑准备阶段要进行图纸的构画和计算,只有通过大量的数量计算才能够找到最合理的建造方案,这一阶段中,数学知识起到重要作用。而在建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分配也同时需要数学计算地支撑。甚至于现代建筑业,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还会应用到数学模型来进行工程的管理。这些都使得数学文化与建筑学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所谓建筑美,是指利用建筑技术手段对特殊物质材料进行构建,在设计基础上达到形态构造的造型美感。建筑美不仅表现在建筑物的外形上,也表现在建筑物的实际功能上。而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数学可以使建筑的审美要求得到实现。建筑中有很多几何问题,这都是数学研究的范围。最早的几何在建筑当中的应用要数古埃及建设的金子塔,作为世界奇迹,金字塔的建筑美学使用了数学中的一个黄金比例数值。这也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学者研究者发现胡夫金字塔的底座和侧面的夹角的余切刚刚好是黄金数值。而单座金字塔的每一个侧面又刚好是三角形,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框架。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三角结构的使用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房屋的房顶,都要有三角支架作为支撑。而一座建筑物是否稳定,也要通过数学运算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计算。建筑物外形是否具有美感,也要通过建筑师们在构画设计图纸时按照数学比例进行科学的运算最终实现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按照图纸严格操作,达到建筑美的要求。

3建筑设计中的数学知识。

3.1建筑设计中的几何学。

上文中我们说过,几何是建筑学中常涉及到的一个数学概念,而追根溯源它也是源自于建筑实践,从建筑中汲取了实际支撑。几何学这个词出现于古埃及的“测地术”,是人们在治理尼罗河水泛滥时发现的抽象的概念。自然界中存在的几何体多是圆、椭圆、圆柱、多边形等,而少有矩形、正方形。矩形和正方形就是人们在原始建筑时创造的特殊图形。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普遍认同建筑学是一门学科,数学的比例计算在建筑学中得到了应用。建筑学的幾何关系使得建筑物具有简洁的美感,抛去浮华之风,达到建筑物基础的美。建筑师们使用圆顶和弧线来表达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几何体的巧妙结合可以从视觉上带给人们以美的冲击。

3.2建筑设计采用黄金分割。

黄金比例数字,经常被我们提及。而在建筑学中大家普遍认为0.618是一个极具美感的数字,是一切美好比例的象征。黄金分割有被称作为黄金率,数学中认为事物各部分之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一分为二,而大部分和小部分之间的比例为1:0.618.具有这个比例的事物都会达到理性的美感。作为一个数学上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艺术性、比例性、和谐性。在黄金比例定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建筑物为了达到和谐的建筑美,,都会采用黄金分割。有些是应用在建筑群中,有的是应用在门窗的安装等细节上,总之,黄金分割在建筑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3.3等差数列的应用。

所谓等差数列指的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合,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都相等。在建筑设计中也会涉及到等差数列的使用。比如在中国的建筑群中就会应用到等差数列:宁夏有中国排列最整齐的大型塔群——一百零八塔。这一百零八座塔整齐排列成十二行,从上向下,各行的塔数依次为:1,3,3,5,5,7,9,11,13,15,17,19。这就蕴含着数学规律在其中,根据等差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从1开始连续n个奇数的和,当n=10时,得到1+3+5+7+9+11+13+15+17+19=100,而要建108座塔,剩余八座则有:3+5=8,恰好每一行都是奇数个。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应用广泛的一门理性科学,对数学知识的利用,数学模型的构建以及数学思维的使用是学者和研究者以及社会各界所长期关注的。推及到建筑学当中,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建筑学中数学知识的使用和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建筑领域更加具有审美形态的建筑设计。并尽力从建筑学的发展中发现新的数学关系和科学理论,以求达到对数学和建筑学的完美融合和相互促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文一峰,路秉杰.建筑美学理论整体性框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2]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建筑学报,(1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408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