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2:46:14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1-24 12:46:14     小编:MJ笔神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指导教学的书面计划。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的三个例题都是补充题,例1在的一组判断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条件,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再增加一些判断的题目;例2是利用矩形知识进行计算;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题,三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综合应用矩形定义及判定等知识的.

四、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爬楼梯。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使学生理解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能应用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4.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计算方法证明几何问题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对开阔思路,提高能力有很大意义.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1.(跨学科综合题)若把x克食盐溶入b克水中,从其中取出m克食盐溶液,其中含纯盐________.

2.(数学与生活)李丽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s,无风时她以平均a米/秒的速度骑车,便能按时到达,当风速为b米/秒时,她若顶风按时到校,请用代数式表示她必须提前_______出发.

3.(数学与生产)永信瓶盖厂加工一批瓶盖,甲组与乙组合作需要a天完成,若甲组单独完成需要b天,乙组单独完成需_______天.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学习目标:

1、巩固对整式乘法法则的理解,会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学生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是学生认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是整式乘法的关键,“多乘多”、“单乘多”都转化为单项式相乘。

3、在通过学生练习中,体会运算律是运算的通性,感受转化思想。。

4、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整式乘法的法则运用。

学习难点:整式乘法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你能写出整式乘法的法则吗?试一试。

2.谈谈在整式乘法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

利用课下时间和同学交流一下,能解决吗?

2.合作探究。

1.练习。

(1)(-5a2b)(2a2bc)(2)(-ax)(-bx3)。

(3)(2x104)(6x105)(4)(x)•2x3•(-3x2)。

2、结合上面练习,谈谈在单项式乘单项式运算中怎样进行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3、练习。

(1)(-3x)(4x2-x+1)(2)(-xy)(2x-5y-1)。

(3)(2x+3)(4x+1)(4)(x+1)(x2-2x+3)。

4、结合上面练习,体会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中,都是以单项式乘单项式为基础、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自我测试。

1、3x2•(-4xy)•(-xy)=。

2、若(mx3)•(2xn)=-8x18,则m=。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x-4,2x和x,它的体积是。

4、若m2-2m=1,则2m2-4m+的值是。

5、解方程:1-(2x+1)(x-2)=x2-(3x-1)(x+3)-11。

6、当(x2+mx+8)(x2-3x+n)展开后,如果不含x2和x3的项,求(-m)3n的值.

7、计算:(y+1)(y2-y+1)+y(1+y)(1-y),其中y=-.

8、(北京)已知x2-5x=14,(x-1)(2x-1)-(x+1)2+1的值。

9、某公园要建如图所示的形状的草坪(阴影部分),求铺设草坪多少m2?若每平。

方米草坪260元,则为修建该草坪需投资多少元?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3.疑点及分析和解决方法: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又是学生前所未见的,是运用代数计算方法证明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后会逐步见到,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所认识.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教材xxx例x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测试次数12345。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强10131614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的成绩比xx的成绩要稳定。

略。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紧紧抓住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这一点,然后利用上节课分式乘法运算的基础,达到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目的。课堂练习以学生自己讨论为主,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

2,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

计算。

(1)(2)。

五、例题讲解。

(p17)例4.计算。

[分析]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补充)例。计算。

(1)。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判断运算的符号)。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

(3)(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2)(3)(4)-y。

七。(1)(2)(3)(4)。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四、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5.在同一平面内,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纸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梯形。

答案:b。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长都为a,根据菱形的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根据题意得,拼成的四边形四边相等,则是菱形.故选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定义.

6.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

答案:d。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由于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相等,则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题意可得: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即是菱形.故选d.

分析:本题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学生分析:

该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特意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是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

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是进行例题讲解。

4、课堂练习: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题,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择题,通过体现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方正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业设计:作业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11.如图,图中的曲线表示小华星期天骑自行车外出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小华八点离开家,十四点回到家,根据这个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几点?离家多远?

(2)何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多长时间?

(3)小华在往返全程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平均速度最快?最快速度是多少?

(4)小华何时离家21千米?(写出计算过程)。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该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特意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本节课重点是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是进行例题讲解。

4、课堂练习: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题,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择题,通过体现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方正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业设计:作业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一、新课引入: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化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课讲解: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人教新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人数1124225。

每人创得利润2052.521.51.51.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年龄频数。

28≤x。

30≤x。

32≤x。

34≤x。

36≤x。

38≤x。

40≤x。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2322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