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论文(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2:36:19
文化自信论文(专业15篇)
时间:2023-11-24 12:36:19     小编:字海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挖掘并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资源,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怎样欣赏文学作品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寓意和内涵,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文学鉴赏的技巧。总结是一种对经验和教训的归纳和总结,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化自信论文篇一

儿时,我一直以为汉族无民族服装。当我在电视里看到少数民族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时,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岁月无言,我用脚丈量的土地方圆渐渐扩大,开始接触到了“汉服”这个词。当今时代,是否传承这一民族文化,怎样传承这一民族文化,成为了每个汉族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汉族文化的瑰宝,汉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只不过在明末清初,汉族xxxxxx,这个象征着汉族文化的汉服也随之淹没。汉族人在节日宴会时不再身着民族服装,取而代之的是旧时的便装。渐渐的,汉族人自己也开始遗忘自己的民族服装,于是,汉服开始沉睡。

当汉服在传统文化中沉睡了数百年后,近几年又突然之间成为了“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穿着汉服出门。有人吐槽汉服是奇装异服,有人阐明汉服应该与时俱进,继续传承汉服文化,也有人则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汉服文化或是发展或是湮灭都随其自然。

如今,现代人所追求的方向在于美观,兴起的汉服热潮不过只是追求古代宫廷中那种华美彰显权利与富贵的风格。这种华丽无比的宫廷式汉服制作复杂,成本高,穿着不便,成为了休闲时的奢侈品。在这个急匆匆的时代,宫廷式汉服显然就如一个精致的饰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简易的平民式汉服并不受大众青睐,平时所看到的现代汉服都是一些宫廷式汉服,于是现代人给汉服戴上了一个“繁琐”的帽子。

消费决定生产方向。现代市场上的汉服商家,为了迎合顾客的口味,大抵都是在售卖那种华而不实的宫廷式汉服。而生产方向对消费有反作用,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在学习和工作,繁琐的宫廷式汉服自然不会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相适应。所以直到现在,举办一些正规庆典时,汉服还是不能与其他民族服装一起翩翩起舞,汉族人依旧穿着便装与西装,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诟病。

既然汉服文化能在埋没几百年后重现于江湖,这也算是汉服本身的魅力。汉服之美并不仅仅在于那些刻意放宽的衣领袖口,在现代服装的基础上点缀些许汉元素,或者让宫廷式汉服与时俱进,让大众易于穿着,让汉服出现在更多的场合中,这都会有利于汉服文化的传承。

不同的民族服装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直接标志。汉服文化理应被继续传承,被发扬光大。当今汉服文化热潮绝不是流星划过天际的一时惊艳,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见辉光,我们应继续保留这千年瑰宝,让它时隔千年依旧闪闪发光。

文化自信论文篇二

张潮曾说“所谓美人者,以冰为肌,以玉为肤,以柳为态,以花为容,以月为神??”也曾说“定于舟中看霞,城头看雪,灯下望月,此为最美”。可他又说了:“人不可以无癖。”是啊,这世上多的是一些“镜不幸而遇嫫母,剑不幸而遇庸将”的悲苦无奈的事情。所以这“癖”字在我看来就是在人生之路上难免的错误、硬伤、缺陷。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形色各异的女子,性格也颇为不同。而让世人们记住的,也许是黛玉,贵在其悲啼与反抗;也许是湘云,贵在其粗犷与娇憨;也许是凤姐,贵在其泼辣与世故。这些性格中的小缺陷,使她们常犯一些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错误”,却使她们特立独行了起来。反观薛宝钗,圆滑而聪明,是老一辈人眼中举止最合乎度的完美女子,却偏偏让人唏嘘她的过于中庸,八面玲珑的。所以人的这一生,何必苛求于完美,只要活得自然纯粹,便是最大的完美。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偷偷羡慕陶潜的飘逸人生,其实若无少年从官这一人生中的错误,也不会有中年之后那般任意旷达的姿态吧。也许,无弦琴中还会有对世才更自然而完整地走进他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天地中。

苏洵也是史上文学的大家。早年其风随六朝骈文,有说不尽的脂粉香风和风流繁华。只是经历了这一错误,他却也决绝地焚了早年的诗文,依然走出了浮华的阴霾和甜腻,开启了厚重古典的踏实文风。

正因如此,那位即将逝去的老人才会说:“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善。”你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你也知道这世上多的是瑕疵和错误,在未经历错误之前,所追求的完美不过是天边的云气。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名人、才子,因为他们的一生也会经历无数的错误,但他们遵循了本心的自然和要求,活出了自己,才成为了后世所流传的完美。

张潮所说的美人是美,但她却少了许多生气,也许只能成为神像或者存诸纸间。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西子捧心的愁态才能造就最不朽的美丽与传奇。也就是说,这真正的完美,其实需要许多错误的点缀。

文化自信论文篇三

创新。

创新。

性发展,让这份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肌体的重要内容。所谓创造性转化,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所谓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为其增添新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从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中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也使世界上向往社会主义的人们增添了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体现,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经过长期探索,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始,我们形成并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全国兴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正在转化为人们的自觉遵循和行动。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论文篇四

巷口,一位老人鹤发童颜,只见他手持一支羊毛大毫在地上书写,笔足有一米多高。我忍不住站立一旁,欣赏这副画面:老人紧握着笔,将笔浸入身边的砚盘,吸水、提笔、起、顿、转、出锋,笔画是那么遒劲有力……沾上水迹的青石板瞬间变得极富神韵。老人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那大笔之下似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又似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

华灯初上,人群涌动。“快点快点,晚了就赶不上圣诞晚会了!”几个人推推搡搡地从巷口跑过,踩在了老人那还未干的字迹上。我正想走上前去阻拦,一个小女孩停了下来,退后一步,歪着脑袋看那本站些字。她的母亲一个箭步冲过来,也踩在那几行水墨书写的字上,对女孩叱道:“快走啦!不要靠近那个穿得老土的老头儿,还有那个烟灰缸,脏死了,别动!”老人低头瞄了眼身上的旧长衫和地上的砚台,嘴角掠过一丝苦笑。

带着忧叹,我离开了巷子。大街上,圣诞树依然散射出诡异的光,坚定了我内心的信念:我要从自己做起,找回我们的文化传统,找回那不该丢失的文化自信力!

文化自信论文篇五

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

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

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可以在特定场合不要目中无人地放肆,让言行举止午休总该可以吧?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文化自信论文篇六

在实施均衡教育的大背景下,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要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让残疾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使其在今后能独立、平等地参与社会,发挥作用,贡献力量,让残疾孩子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和普通孩子平等的接受教育是当下一个新的课题。但残疾儿童由于生理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等原因,时常被周围的人歧视,甚至被同龄人欺负,致使他们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久而久之,这些残疾儿童失去了自信,生活中没有了阳光和快乐,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自卑、孤独,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简直是“活受罪”。“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让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找到自信,获得快乐,融入集体,得到发展。

一、沟通中让学生摆脱自卑。

沟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做好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沟通工作,才能让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远离自卑,才能对这些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实现有效教学。学校应该把他们安置在“限制最少”的环境中,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在回归主流教育中,学习困难学生部分教学时间里被安置在正常班级中,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他们融入社会做准备”[2]。孩子们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孩子们的状态,与他们友好的沟通,善意的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关心他们的,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不容易产生叛逆之心。这些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他们本身自卑心理就较为强烈,所以更应该注重与他们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以诚相待,耐心、仔细的倾听,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从而逐渐摆脱自卑,获得认同感,找到归属感,建立自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彻底离开自卑,感受到在校学习的阳光和快乐。“要让正常同学接纳接受回归主流教育的儿童,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合作学习和同伴辅导,即教师引导学习困难儿童与同学一起学习,会带来友好的交往,被同伴接纳”[3],而融入集体,是他们相信自己,确立价值观的基础。

二、关爱下让学生建立自信。

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学校里,教师和同学共同的关爱,能给予残疾学生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首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不要轻视轻度智残孩子,内心要对教育这样的孩子有信心,在教学和生活中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爱护,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拥有活泼、勇敢、敏感与智慧的品行”,而对于随班就读的缺陷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接受爱的教育,从中得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自己的老师在班级里重视、关怀自己,期待自己有进步,那么他们的自信心理品质会得到加强。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机会,在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耐心细致的与轻度致残儿童谈心、交流,熟悉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用自己的眼神、平时的行动等把“老师相信你”、“你能行”这样的鼓励、信任传达给他们,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实践的艺术告诉我们,教师做什么远比他们说什么要重要。“孩子和老师身上的潜力你怎么去评价都不过分。只有自信,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4]当教师俯下身子和残疾学生平等对话时,学生才会感受到爱心,感受到关怀,才能消除内心的自卑和孤独感,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

其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在班级里开展班会或品德教育,让普通孩子不要歧视轻度致残孩子,主动与他们成为朋友。残疾学生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讽刺是常有的事,这让他们本身就脆弱的内心更加受到伤害,渐渐地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是自闭症状。导致轻度致残孩子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课堂上也不愿意听课,没有兴趣学习,逐渐产生厌学、逃学行为。这时,教师要像父母一样积极和每一位学生认真的沟通,教育学生帮助和关爱残疾儿童,鼓励学生主动和残疾儿童进行交流,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参与讨论等,不让这些残疾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同伴接纳是心理适应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尤其是被拒绝儿童,会成为不幸福、被疏远、成绩很差的低自尊儿童。”[5]给予这些残疾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不断的帮助和关爱中,培养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快乐地成长。

三、成功中使学生自信飞扬。

让随班就读的轻度致残孩子有自信,关键是教师要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不断的创造机会,例如制定教学内容时,不同的孩子要确立不同的目标难度,對这些残疾孩子要降低目标难度,作业量也要适当减少,评价方式更要多样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面对残疾学生取得的成功,甚至是一举一动或喜怒哀乐,都要及时予以关注和沟通,要从体贴鼓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进步、每一个优点。例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课堂中利用鼓励的语言、小红花、小星星、“加油”等给孩子们加油鼓劲,学生的作业、作品有出彩的地方也可以标注出来予以表扬,走在上学放学路上,课间操,课间巡视等间隙,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笑一笑,摸摸头,竖大拇指等都可以给孩子一点自信。这些小小的举动虽然不起眼,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是对他们进步的肯定,会指引着他们朝成功的方向向前迈进[7]。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人的生命本身应该是完整的,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那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使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8]。

随班就读生和普通的学生一样,不仅是学生,同样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只要我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搭建一个舞台,他们同样会奏响欢乐的乐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去关爱这些有轻度智力残疾的儿童,用教师的爱去温暖、影响、鼓励孩子们,让轻度致残儿童树立自信,远离自卑,让他们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用自信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著,《新教育实验》,第15页.

[2][美]劳拉.e.伯克著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2页.

[3][美]劳拉.e.伯克著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3页.

[4]朱永新著,《新教育实验》,第17页.

[5]》[美]劳拉.e.伯克著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64页.

[6]何履花.《浅议新时代、新视野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的走向》.《甘肃教育》2018第15期16页.

[7]蒋婕,廖启云.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

[8]李拉.论残疾儿童教育的几个特点[j].绥化学院学报.2014(01).

文化自信论文篇七

摘要:职高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学习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如何让这些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即时评价”,体验进步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本文提到了五种的评价方式。并提议不要吝啬评价,让尊重和赞美给学生一个未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即时评价职高学生自信风帆。

教育心理学家佩奇的“不同诱因对算术成绩的影响”实验表明不受任何评价的学生的成绩往往低于受表扬或批评评价学生的成绩。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新课改后的课堂“即时评价”,所谓的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如何对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职高学生使用正确“即时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让学生体验进步成功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更是我们本课程教师要反思的一个问题。职业高中的学生们普遍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操作技能培养的信息技术课,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几次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这种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统一标准轻个体差异的单一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利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让学生品尝进步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下面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中几种如何让职高学生体验进步愉悦,树立自信心的“即时评价”方式,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信息技术课上,对于起点不同的学生,不应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同层面的学生,要求不同,评价方式也不同。因为城乡富裕水平的差距,还存在一小部分从没接触过电脑,水平相当于零的学生。在分层评价中,我一般采用“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横向评价”是指对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同一个层面的学生间的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本堂课中自己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与同一层面其它同学间存在的差距,及时调整,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促进学习,使知识技能得以发展。“纵向评价”是指对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评价。通过学习后的纵向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现在知识结构水平与以往知识结构水平进行对比,体会到自身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比如:对于第一堂上机操作课,接触键盘时,我一般对学生进行一次打字预测试,给同学们一个初始评价,做为以后学习的参照。采用qq上的星级制,不同层面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级别的星级,但是通过练习,星级的级别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会打击初学者的学习信心,只是让他们感觉自己的起步比一些同学晚些,过段时间就会赶上。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的打字速度的差距不断拉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分层评价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学习目的,逐步树立起学习自信心。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参照老师给的一个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一个评价,它能让老师通过自评表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这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能做出相应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通过自评,能够发现自己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心知肚明,避免因知识的漏洞,阻碍自己享受学习上的进步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在最初的学生自评实验中,我们发现自我评价有它自身的优点,但在操作实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的问题:1、反馈的信息有时并不能如实的反映出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填表时学生的面子问题或态度问题)。2、纸张的消耗很大(每堂课每个班级发反馈表)。3、无纸化的教学,却要带笔,不习惯,在电脑操作室填写自评表成问题。为此,为了让自我评价能够顺利的进行,我们作了一些改进:1、不记名填写。2、上网下载一个评价表的程序,进行相应改动,让学生进行电脑填写和提交。

自我评价有时虽不能立即让学生体会进步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但它像“果树”的“杀虫剂”,直接影响“果实”的丰收,同时,“学习果实”大丰收所带来的愉悦以及学习自信心的逐步积累,与课堂中的“自我评价”是分不开的。

职高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学习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信息技术课不会受太大的基础水平的限制,作为本课程的教师,我们要保护好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模糊评价则可以创设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有时学完一单元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时,我会让学生做一些发散性的练习,比如:海报制作时,定了一个“环保”的主题,给学生一些素材,但有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组织不合理或缺少一些知识元素的情况,不是一些原则性的操作错误时,我一般会给些模糊评价,适当指点、建议、引导,告诉他们怎样做会有更好的效果,这样即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针对性评价是针对学生答案中的优缺点作中肯评价,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学习中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收获的过程中能够更坦然地正视自己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弥补。在教育心理学家佩奇的评价实验中,这种效果也是最好的,他称这种评价为“顺因评语”。

职高学生,很在意老师对他的关注,合理的针对性评价,学生还是很乐意接受。它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更有目的得改进学习。比如:在上internet课时,我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完成一篇有关“搜索引擎方法”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能动手,熟练对查找内容准确的搜索,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与“搜索引擎”相关的课外知识。一位学生提交的作业中发现,他是从多篇的网上文章随意拼凑,还一部分明显离题,我想这位学生可能并没仔细的阅读相关的资料。针对这种情况,在评价中我首先指出它这篇文章的开头引入部分非常切合题意,搜索的内容也很到位,但有些部分衔接不是很理想,结尾太仓促。虽有点像是作文点评,但点评后,这位学生很快做了修改,又提交了一份,这样,我就达到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整理,增加“搜索引擎”课外知识的目的。当教师给学生针对性评价时,学生感到你对他的重视,他会认真考虑你评价的合理性,并会做出相应的改进。针对性评价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但有些自傲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让他们在改进得以提升,在提升体验进步的喜悦。

展示性评价,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学生的制作结果,进行评价,可以是老师点评,也可以学生互评。

职高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不如普高学生外,他们的交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往往比普通高中学生强。每次的展示评价时,都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记得一次“电子报”(word综合题)展示评价时,学生争先恐后的喊自己的机子号(我们给每位学生的电脑标了号),因为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作品,学生们很有成就感,学生更愿意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让同学们一起来享受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评价的方式很多,不要吝啬你的评价。每堂课中,都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尊重和赞美可以改变一个人生命的方向,作为教师,每一句评价其实是在给学生一条路、一个未来。如果说孩子的物质营养来自粮食,那么,它的精神营养则是评价。让你合理的“即时评价”给职高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带来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进步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在学习的旅途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2]袁丽英.职高生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提高途径.职教通讯.2006年第7期。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化自信论文篇八

文化自信,自从十八大以来就被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并在此的基础之上,对本民族的文化积极地进行实践,以此产生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进而积极地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它既不自恋也不自负,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自信。它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化自信的提出,主要是因为文化在国家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21世纪的今天,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习**也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可见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习**站在时代的高度,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挂,要努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推动我国的发展。毋庸置疑,这个强调不是没有道理的。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塑造精神家园的作用,它是民族的立根之本,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不热爱,那又何谈精神家园呢?何谈民族的立根之本呢?只有对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才能更好地铸造精神家园,民族才有存在的根基。也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才能繁荣发展。因此,在2011年7月1日胡**同志的首次提出文化自信之后,经过习**的反复强调,终于在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将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例如思想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字文化和制度文化。虽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但它的本质的部分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核心价值观。所以,对于文化来说,它的本质就是核心价值观,因此,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既然,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那么在今天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对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习**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习**的话中可以得出文化自信的重要胜,必须将其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加大力度地加强全民的文化自信,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因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信。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与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有必然联系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和提高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多年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可谓是博大精深,其文化传统的深厚可想而知。像古埃及、古印度、两河流域的文明早已灭绝或者被其它的文明所同化了。五千多年所孕育的文化精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所在,是中华民族存在与发展的重大支撑。习**强调:“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确实,中华文化是极其优秀的,它是璀璨的东方明珠,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化,亦或是音乐文化等,都显示出其巨大的魅力,中华民族也因此而自信。而且在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因为它能提供一种思想的指导。

2.因红色革命文化而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因其优秀曾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是,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化革命的开展,在西方文明的强势袭击之下,中华文化开始慢陧走向衰弱,以致被西方文明超越。那么,在当时能改变中华文化这种危险的状态,使其重生的方法就是要在传统文化中融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新鲜血液,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和环境。这种红色革命文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实际的革4睛况而产生的。在共产党成立初期形成的“五四文化”、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形成的“井冈山文化”和“长征文化”、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西柏坡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战胜敌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重要的是,把这些红色革命文化放在今天来看,对国家全面推行从严治党的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华民族因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而自信。

3.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能够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从其内涵中可以看出,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的。这种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也因为这种具有优越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信。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提高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有重大的意义。明确提高文化自信的意义,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地采取措施加强文化自信。

1.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指国家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已经能够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与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与西方的文化强国相比,.我国则属于文化弱势群体,远不及西方文化强国。无论是从内部来看还是从外部来看,我国都需要加快步伐,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然而,要改变我国当前这一现状,赶上西方的文化强国,首要的就是要提高文化自信。通过提高文化自信,我国能够更加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实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能够更加努力进行文艺创作,提高我国的文艺创作水平;能够更大力度得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当自身文化遇到问题时,能更加努力得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文化自信的提高,我国的文化水平就大大提高了,进而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没有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威胁而处于安全的状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安全有两个基本方面,即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文化安全。”所以,保护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而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想要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也主要是通过这两个方面进行。当前,全球文化深入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无障碍,造成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交融式地发展的"态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发生激烈地冲撞,随之而引发各种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民族文化的掠夺,以威胁中国的文化安全。

要改变当前中国文化这一严峻情况,首要的就是要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提高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我国民族文化的安全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进而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免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所以,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无疑是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

提高文化自信,无论是从内部来看还是从外部来看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当前我国存在许多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不自信的现象,为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文化自信。

1.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尤其是其思想文化,在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融进了中国人民的血液当中,成为了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所在。所以,必须结合时代条件,传承与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加强文化自信。对于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它的精华部分,也要看到其糟粕的部分;同时,不能厚古薄今或者薄古厚今,必须古今两者兼具,这才是应有的态度。二是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众多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文化,它能构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保障。所以,要着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部分进行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以期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三是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与之相适应。所以,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对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进行改造,对其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创新,可以改变其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激发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井冈山革命稍神、长征精神和西柏坡革命精神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优秀党员们的自身实践下形成了雷锋精神、抗洪救灾精神、大庆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等。党的这些优良传统与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有的精神资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所以,必须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以加强文化自信。对于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有两个措施。一是在全社会贯彻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根本的精神资源,不仅是党必须具备的重要武器,也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只有全社会都贯彻好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才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可以在全社会宣传和学习革命先烈或英雄人的先进事迹。

3.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要想增强文化自信、无疑就是要从核心价值观入手。在当前,加强文化自信就是要大力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练,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将其加以弘扬和培育,文化自信的增强才能得到保障。对于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二是坚持示范引导。在全社会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例,惩戒不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以此起到引导作用。三是在全社会开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习**.习**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习**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盖晓明,谭朝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渠长根,大众话语镜下的红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3.

[6]李江涛.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7]用蔡武.i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8]涂成林等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完以广州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9]黎德化,程广云,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0]周建华,略伦习**的传统文化观d】,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3).

[11]薛玉成,文化自信的概念界说与现实意义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c).

文化自信论文篇九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一种文化就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等,以及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产物。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论告诉我们:5800年前后,黄河中游(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良渚)、西辽河(辽宁牛梁河)出现文明起源迹象,5300年以来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河南偃师二里头),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文明的曙光出现在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不是偶然的。由于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只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有限,必须选择比较适宜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利用天然的生活、生产、生存条件。在五六千年前,这些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地形等都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例如气候温和,降水或水源充沛,便于用水又能规避洪水,土壤肥沃疏松,或容易开垦,物产比较丰富多样,能就近获得建筑材料,便于与外界的交通等。

地理环境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没有规定或限制文明发展的类型和程度。在同样的条件下,人群中的天才人物和杰出分子往往能发挥特别大的作用,把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推到极致。传说和史籍记载中的黄帝、炎帝、神农、伏羲、尧、舜、禹都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进步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但有的逐渐暗淡,有的戛然而止,有的迁徙无常,唯有黄河中下游地区渐趋成熟,日益壮大,形成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和引领者,并逐步扩大到全国各地。主要原因在于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的平原地势平缓,土壤疏松,表面植被容易清除,使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开垦耕种,能形成大规模的连片农业区,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物资供养一个政治实体的全部人口,进而构成统一国家的物质基础。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已经将疆域扩展到当时的全部宜农地区。与今天中国的领土比较,未包括在西汉疆域的大致只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而西汉未将它们囊括在内的主要原因,并非由于缺乏军事实力,而是因为在当时条件下这些地区无法进行农业开发或者适合农业人口居住。

随着人口的扩散和迁徙,以黄河流域为基地的诸夏(华夏)民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或者因与其他民系融合而实际增加了夏华民系的数量及居住地,最终發展成中华民族的主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也逐渐覆盖全部农业地区,并最终为国内牧业地区所接受。正因为如此,北方牧业民族曾多次建立自己的政权并入主中原,甚至统治全国,但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毫无例外地接受了华夏文明。

地理障碍使中华文明远离其他主要文明,因而在整体上没有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保持了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大航海带来了西方文明,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中华文明不仅没有中断,更没有灭绝,而是浴火重生,迎来了新的复兴。

五千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发源于这片土地,植根于这片土地,最适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生产和生存的人。中国由封闭到被迫开放,到积极自主开放;中国由专制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通过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由农村为主而快速城市化;在这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更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文化当然值得我们自信。

文化自信的另一个理由,是中华民族善于向其他民族、其他文明学习,能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其他文明的长处。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由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利弊并存,由此孕育的文化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保持先进。总体上先进的文明、文化,都是不断自觉地吸取其他文明的精华、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的结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证实,自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就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马的驯化、饲养和改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被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如青铜,由主要用于制造工具演变为制造礼器,一方面使铸造技术更加完善,更为精湛,另一方面赋予青铜器更多的精神价值,使之成为艺术、文化、历史、制度、信仰的载体。

一些源于外界的产物、知识、技术、观念、科学、宗教,被学习、引进、吸收,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以至我们长期忽视了它们的真正源头。如一直被视为传统文化时间系列指标的天干地支,根据西晋时郭璞的《尔雅》注,它们都有一个奇怪的别名:甲—阏逢,乙—旃蒙,丙—柔兆,丁—强圉,戊—著雍,己—屠维,庚—上章,辛—重光,壬—玄黓,癸—昭阳。寅—摄提格,卯—单阏,辰—执徐,巳—大荒落,午—敦牂,未—协洽,申—涒滩,酉—作噩,戌—掩茂,亥—大渊献,子—困敦,丑—赤奋若。这些词,除了个别能望文生义外,其他用汉字的意义根本是无法解释的。唯一的可能是它们本来就来自另一个语系,只是用汉字记录了它们的发音。早已有学者注意到,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形成的时间早于中国的地支,而地支中某些别名的读音与巴比伦的发音非常接近。

如果说这个问题还需要寻找新的证据深入探究的话,大量源于其他文明、其他文化而早已中国化并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国人已习以为常。外来的佛教因为成功地中国化而被中国民众当作本土信仰,禅宗更被文人视为一种中国文化。近代日本人用汉字翻译了大多数西方科学和人文的词汇术语,中国几乎照单全收为现代汉语词汇。

有学者注意到,夏朝的兴起与小麦的传入和推广同步,商人的崛起与战车的引进密切相关。十六七世纪以降,来自美洲新大陆的烟草、番薯(红薯)、玉米、马铃薯(土豆)、花生、辣椒传入中国,并且很快普及。17世纪初明朝的人口接近2亿,19世纪中叶清朝人口已超过4亿,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增量人口大多是由这些新作物养活的。今天中国已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够生产全部工业产品的国家,但这些产品大部分并非原产于中国或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但这些商品大多曾经是中国从外国进口的,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学会生产的。

“文明互鉴”就是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并应该相互借鉴,其前提就是承认其他文明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确立文化自信的同时,必须尊重、欣赏其他文明、其他文化的自信。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曾经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文化自信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文化自信;在赞美自己的文化时,也赞美其他文化;这样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才能和谐相处,发展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正确地理解文化自信,真正确立文化自信,中国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复兴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自信论文篇十

摘要:

摘要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要最大程度发挥和利用好这项功能,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主要手段才能切实培养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群体宣传进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战场,它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门必修基本课程。政治理论课不仅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政治理论课往往只突出和注重思想政治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对于它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往往被忽视。本文拟从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入手,重点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素质如何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培养。

1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功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存在令人担忧的弱化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说、理论、观点、人物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在中国粉墨登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观念,在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影响或改变更甚。在2003年一次中国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歌星王菲和已故影星张国荣与鲁迅、老舍、巴金、钱钟书等文学、文化大师共同入选,足见当前国人对文化价值的评判、对文化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自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支撑下,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向中国扩大影响力。他们以功利的务实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价值理想,很容易误导、诱导我国民众用极端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放大自己的不足与问题。长此以往,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们对自己文化产生不自信、不认同,最终变得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不加取舍地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自由观和民主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然会被摧垮。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攻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具备这一功能。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时候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文化素质教育在于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熏陶、进行社会文化活动与实践,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保证其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尽管重点、性质不同,但都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力。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与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融交叉的。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已不是各种不同的专业素质,而是人文素质。所谓“做学问前先做人”即是这个道理。

2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手段。

2.1强化主流文化。

在当前全社会掀起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基石、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文化的内核。总体而言这一主流文化内核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主流形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现实中,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强烈冲击着主流文化的地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挑战、冲击和侵蚀下难以经受诱惑,不时出现怀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内核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信仰危机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较为严重。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存续下去,和谐社会、主流文化的根基必然会遭到危害。有鉴于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思想,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表征的主流文化内核及其地位。

在强化主流文化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完全不用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理论宣传优势理直气壮地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热情、鼓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培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力。对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可以首先主动切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阐发理论和论证实践来增强主流文化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说服力。然后以形势政策教育切入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盲目、浮躁、彷徨等问题来增强主流文化凝聚力。再者,在大学生所钟爱的互联网上狠抓主流文化信息建设,加强多媒体、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挖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媒体数字引导功能,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让它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最后要在有机统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别予以重视,以主流文化的共性吸纳、包容个性,使主流文化成为所有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2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然而,在西方文化蜂拥而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与普及中优越性渐失,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责任挑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大学生中传播、普及。在大学生于政治理论课上领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自然能得以增强。具体而言:

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思想资源与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表现得极为迫切。在此前提下,整合并向大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元素势必正面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与行为,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等等都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生生的好素材。

其次,在利用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内涵和意义,即传承历史、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当前,大学生孝敬父母、忠诚祖国、尊重师长等思想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向。对此,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忠君报国、尊师重道等思想内容有必要与时俱进、加以更新,填充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这也为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有关孝顺、忠诚、诚信等新的教学内容。因为只有在思想穿透力较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让大学生重拾传统文化的要义与精义,并从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后,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深受封建小农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难以改变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时,不仅首先自己要正确区分糟粕与精华,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择善而从之,提高他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力。

2.3正视西方文化。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以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国际优势,经常以人道主义为幌子推行西方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公然挑战和试图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符合本国家和民族国情的、历史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影响下,我国社会上日渐盛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相违背的思潮,有的时候这些思潮在年青学子当中尤为泛滥。在校大学生受此影响的几率和程度也越来越高,直接干扰和破坏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有鉴于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与对待,让他们在吸收西方优秀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能有效抵制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的那些文化侵害,提升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

为发挥和利用好这一手段,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为大学生拓展视野,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判断如何理性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和批判。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基础上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于当前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信地站在本民族立场来扬弃西方文化。

3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项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毋庸置疑,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关键是要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手段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治邦.换位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4.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4—106.

[3]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9—11.

[4]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85—87.

[5]潘维.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三联书店,2008:1—3.

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一

摘要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要最大程度发挥和利用好这项功能,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主要手段才能切实培养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群体宣传进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战场,它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门必修基本课程。政治理论课不仅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政治理论课往往只突出和注重思想政治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对于它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往往被忽视。本文拟从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入手,重点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素质如何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培养。

1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功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存在令人担忧的弱化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说、理论、观点、人物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在中国粉墨登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观念,在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影响或改变更甚。在2003年一次中国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歌星王菲和已故影星张国荣与鲁迅、老舍、巴金、钱钟书等文学、文化大师共同入选,足见当前国人对文化价值的评判、对文化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自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支撑下,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向中国扩大影响力。他们以功利的务实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价值理想,很容易误导、诱导我国民众用极端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放大自己的不足与问题。长此以往,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们对自己文化产生不自信、不认同,最终变得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不加取舍地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自由观和民主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然会被摧垮。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攻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具备这一功能。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时候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文化素质教育在于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熏陶、进行社会文化活动与实践,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保证其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尽管重点、性质不同,但都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力。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与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融交叉的。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已不是各种不同的专业素质,而是人文素质。所谓“做学问前先做人”即是这个道理。

2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手段。

2.1强化主流文化。

在当前全社会掀起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基石、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文化的内核。总体而言这一主流文化内核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主流形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现实中,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强烈冲击着主流文化的地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挑战、冲击和侵蚀下难以经受诱惑,不时出现怀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内核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信仰危机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较为严重。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存续下去,和谐社会、主流文化的根基必然会遭到危害。有鉴于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思想,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表征的主流文化内核及其地位。

在强化主流文化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完全不用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理论宣传优势理直气壮地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热情、鼓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培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力。对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可以首先主动切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阐发理论和论证实践来增强主流文化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说服力。然后以形势政策教育切入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盲目、浮躁、彷徨等问题来增强主流文化凝聚力。再者,在大学生所钟爱的互联网上狠抓主流文化信息建设,加强多媒体、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挖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媒体数字引导功能,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让它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最后要在有机统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别予以重视,以主流文化的共性吸纳、包容个性,使主流文化成为所有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2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然而,在西方文化蜂拥而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与普及中优越性渐失,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责任挑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大学生中传播、普及。在大学生于政治理论课上领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自然能得以增强。具体而言:

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思想资源与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表现得极为迫切。在此前提下,整合并向大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元素势必正面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与行为,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等等都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生生的好素材。

其次,在利用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内涵和意义,即传承历史、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当前,大学生孝敬父母、忠诚祖国、尊重师长等思想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向。对此,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忠君报国、尊师重道等思想内容有必要与时俱进、加以更新,填充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这也为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有关孝顺、忠诚、诚信等新的教学内容。因为只有在思想穿透力较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让大学生重拾传统文化的要义与精义,并从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后,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深受封建小农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难以改变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时,不仅首先自己要正确区分糟粕与精华,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择善而从之,提高他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力。

2.3正视西方文化。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以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国际优势,经常以人道主义为幌子推行西方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公然挑战和试图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符合本国家和民族国情的、历史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影响下,我国社会上日渐盛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相违背的思潮,有的时候这些思潮在年青学子当中尤为泛滥。在校大学生受此影响的几率和程度也越来越高,直接干扰和破坏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有鉴于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与对待,让他们在吸收西方优秀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能有效抵制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的那些文化侵害,提升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

为发挥和利用好这一手段,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为大学生拓展视野,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判断如何理性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和批判。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基础上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于当前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信地站在本民族立场来扬弃西方文化。

3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项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毋庸置疑,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关键是要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手段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治邦.换位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4.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4—106.

[3]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9—11.

[4]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85—87.

[5]潘维.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三联书店,2008:1—3.

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二

内容提要: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各有自己的文化精华,如德国的交响乐、意大利的雕塑、法国的绘画,英国的文学等等,中国的文化精华可总结为一种雅文化,雅文化体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更体现在现代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喜好中。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人应充分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精华雅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其实就是一些列价值判断,比如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那些是善?那些是恶,又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喜欢吃汤圆,喜欢山水画,常京剧昆曲,崇尚天人合一,重孝道等等,说白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化就是咱中国人的喜好,比如口味上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这就是文化。

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各有自己的文化精华,如德国的交响乐、意大利的雕塑、法国的绘画,英国的文学等等,其中贝多芬、罗丹、莎士比亚等人连中国小学生都广为熟悉。大家共同的喜好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也成为咱们区别于外国人的特征。谈到中国的文化精华时,国人一是觉得很多,二是觉得说哪一样都觉得不甚合适。中国人有一个文化,就是谦虚。一场日常对话的开场白往往是,“我没文化”。谁没个喜好呢,既然有喜好,怎么能说没文化呢?所以,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又对别人无碍,就应该大胆说出来,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精华可以总结为一种雅文化,如以昆曲为代表的“雅曲”,以和田玉为代表的“雅玩”,以古琴为代表的“雅弹”等等。松下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山间草亭,拍便栏杆,烹茶煮酒论英雄,追求的是心与自然的和谐;有诗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品人生、看历史,惊涛骇浪平淡看,是洒脱,也是一种一贯的态度。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古人早已在探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思考的结果大概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他们的表现或结舍为庐,隐居世外桃源,或行侠仗义,把栏杆拍遍;或兼济天下,出卿入相,文采斐然。他们因此给我们的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安静文化,所凭借的表达形式如书、画、音乐、玉、茶、香以及建筑、园林等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答案,也就是说,艺术是文化的一个出口,文化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而艺术又是一个人灵魂的出口。无论身居高位的宰辅,还是日出而作的农夫,都会自省,而这种自省的表达,便成为艺术。

我们的艺术是安静的,也偏重内心的省察和远大志向的抒发,或者寄情自然的散淡,因此对于观点的表达都是一种内向形的。比如饮茶,大部分都是于静室之中,三两好友,饮茶对谈,往往高于意境而疏于分享;又比如作画,往往大画家都不是职业画家,所做画品都要求意境高致,不落俗尘,画成后多为赠送佳友,或自己收藏把玩,大多曲高和寡。在社会结构扁平化的今天,这就造成了艺术是文化的出口,而艺术却没有为自己找到出口,因为受众窄,无论是古琴,还是茶道、书法、绘画、园林、建筑,能者寥寥。

西方是商业文化,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商品交换,财富的创造的这一过程中,影响了西方艺术创作,他们通过绘画、音乐来表现社会普遍的思潮,以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抓住大众的眼睛而生,他们花费巨资拍摄的影片,却通过每张电影票几块钱的价格售出,几乎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电影艺术的成果。有人说西方也有高雅艺术。比如小提琴,交响乐,梵高的绘画,或者是那些雄伟教堂里的高大壁画,那些有着几千年的雕塑等等。我以为那也是商业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

商业的价值在于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财富的创造与分配,这也是我们感觉西方财富分配相对平衡,大部分人都可以过上体面生活的原因。正是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这些所谓的高雅艺术有着相对较高的普及率。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的很好,他能从中感受到宇宙那美妙的节奏,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小提琴拉得好的人可能大有人在,我们觉得是雅的艺术,在西方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一种优雅的通俗艺术。

这大概是我们总是对自己文化没有自信的原因,这种不自信,曾经自上而下的传播过,导致的结果就是,至今中国人深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总以为外国的就是好的。总觉得大英博物馆比故宫博物院好,总以为金色大厅就比北京那个鸟蛋大剧院好其实,这是一场田忌赛马,老拿人家擅长的跟自己的不擅长的比,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老祖先留下来的饮茶、书写、绘画、佩玉等雅文化,在社会生产力大爆发的今天,仍被我们所追求。现代人崇尚的安静、舒适、和平恬淡的生活方式的没有改变,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将我们的雅文化发扬光大。现在我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财富的大爆发以及相对多的财富被分配到了普通大众手中,让他们有能力消费高雅文化——茶道、园林、玉器、昆曲、书画、古琴,这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高雅艺术形式将会随着财富创造和分配方式的转变,变得高雅而普遍,就像传说中的西方每个家庭都有一架钢琴一样,未来的中国家庭,应够都知道几个中国书画家的名字,如范宽、韩滉、赵孟頫、王蒙、黄公望、沈周、文徵明、祝枝山,郑板桥、黄慎、吴冠中等等;知道几个中国当代玉雕大师的名字,如顾永骏、刘忠荣、宋世义、江春源、高毅进、薛春梅、易少勇、杨曦、蒋喜等等。

财富的创造分配方式的改变,会让中国艺术找到自己的出口,艺术在普通民众中所形成的凝聚力将爆发出非常巨大的能量,就像美国大片一样,我们只有建立起非常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才能迎来真正的盛世!

参考文献:

[1]董俊峰,沈乐敏,《中国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三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崇尚真实。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以诚实守信为准则的国家,在文化方面,更应如此。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违背诺言。他们散布谣言说:有一批诺贝尔的得主在结束时的宣言,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去涉及孔子的智慧。但是经过核实后,并无此事。这使得我们的文化遭到了外国人的置疑!我要说;我们的民族精神是真实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更是不容置疑的!

弘扬中国文化,我们坚守自信。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某件事情或某个商品只要得到洋人的夸奖,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而某些商品一旦贴上“洋”标签,价格便会比普通的贵上几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自信,缺少一种对文化的自信!朋友们啊,我们的东西哪点比外国差,难道我们的文化一定要得到外国人的认可才是文化吗?我们要自信,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重在复兴。朋友们,当英国占领香港时,你们不会心痛吗?当韩国人说端午节的所有权是他们时,你们不会心生怒火吗?当日本人说茶道是从日本产生并发展时,你们不会为之愤恨吗?难道我们不该自觉的扛起复兴文化的责任吗?难道我们不该力争将中华文化弘扬吗?文化复兴,刻不容缓,我们,义不容辞!

中华文化自从产生以来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发展到现代。世界文化支脉很多,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两河流域文化及古美洲玛雅文化等早就夭折了;曾辉煌一世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经历了中断发展。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文化虽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经倾履消亡的厄运,却一次又一次地哀而复兴,蹶而复振,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使得多少国家为之惊叹!

朋友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文化自信论文篇十四

文化自信,自从十八大以来就被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并在此的基础之上,对本民族的文化积极地进行实践,以此产生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进而积极地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它既不自恋也不自负,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自信。它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化自信的提出,主要是因为文化在国家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21世纪的今天,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习**也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可见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习**站在时代的高度,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挂,要努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推动我国的发展。毋庸置疑,这个强调不是没有道理的。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塑造精神家园的作用,它是民族的立根之本,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不热爱,那又何谈精神家园呢?何谈民族的立根之本呢?只有对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才能更好地铸造精神家园,民族才有存在的根基。也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才能繁荣发展。因此,在20**年7月1日胡**同志的首次提出文化自信之后,经过习**的反复强调,终于在20**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将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例如思想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字文化和制度文化。虽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但它的本质的部分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核心价值观。所以,对于文化来说,它的本质就是核心价值观,因此,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既然,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那么在今天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对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习**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习**的话中可以得出文化自信的重要胜,必须将其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加大力度地加强全民的文化自信,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因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信。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与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有必然联系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和提高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多年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可谓是博大精深,其文化传统的深厚可想而知。像古埃及、古印度、两河流域的文明早已灭绝或者被其它的文明所同化了。五千多年所孕育的文化精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所在,是中华民族存在与发展的重大支撑。习**强调:“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确实,中华文化是极其优秀的,它是璀璨的东方明珠,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化,亦或是音乐文化等,都显示出其巨大的魅力,中华民族也因此而自信。而且在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因为它能提供一种思想的指导。

2.因红色革命文化而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因其优秀曾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是,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化革命的开展,在西方文明的强势袭击之下,中华文化开始慢陧走向衰弱,以致被西方文明超越。那么,在当时能改变中华文化这种危险的状态,使其重生的方法就是要在传统文化中融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新鲜血液,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和环境。这种红色革命文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实际的革4睛况而产生的。在共产党成立初期形成的“五四文化”、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形成的“井冈山文化”和“长征文化”、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西柏坡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战胜敌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重要的是,把这些红色革命文化放在今天来看,对国家全面推行从严治党的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华民族因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而自信。

3.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能够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从其内涵中可以看出,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的。这种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也因为这种具有优越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信。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提高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有重大的意义。明确提高文化自信的意义,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地采取措施加强文化自信。

1.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指国家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已经能够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与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与西方的文化强国相比,.我国则属于文化弱势群体,远不及西方文化强国。无论是从内部来看还是从外部来看,我国都需要加快步伐,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然而,要改变我国当前这一现状,赶上西方的文化强国,首要的就是要提高文化自信。通过提高文化自信,我国能够更加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实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能够更加努力进行文艺创作,提高我国的文艺创作水平;能够更大力度得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当自身文化遇到问题时,能更加努力得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文化自信的提高,我国的文化水平就大大提高了,进而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没有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威胁而处于安全的状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安全有两个基本方面,即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文化安全。”所以,保护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而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想要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也主要是通过这两个方面进行。当前,全球文化深入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无障碍,造成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交融式地发展的'态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发生激烈地冲撞,随之而引发各种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民族文化的掠夺,以威胁中国的文化安全。

要改变当前中国文化这一严峻情况,首要的就是要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提高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我国民族文化的安全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进而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免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所以,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无疑是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

提高文化自信,无论是从内部来看还是从外部来看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当前我国存在许多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不自信的现象,为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文化自信。

1.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尤其是其思想文化,在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融进了中国人民的血液当中,成为了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所在。所以,必须结合时代条件,传承与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加强文化自信。对于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它的精华部分,也要看到其糟粕的部分;同时,不能厚古薄今或者薄古厚今,必须古今两者兼具,这才是应有的态度。二是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众多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文化,它能构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保障。所以,要着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部分进行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以期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三是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与之相适应。所以,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对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进行改造,对其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创新,可以改变其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激发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井冈山革命稍神、长征精神和西柏坡革命精神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优秀党员们的自身实践下形成了雷锋精神、抗洪救灾精神、xxx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等。党的这些优良传统与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有的精神资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所以,必须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以加强文化自信。对于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有两个措施。一是在全社会贯彻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根本的精神资源,不仅是党必须具备的重要武器,也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只有全社会都贯彻好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才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可以在全社会宣传和学习革命先烈或英雄人的先进事迹。

3.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要想增强文化自信、无疑就是要从核心价值观入手。在当前,加强文化自信就是要大力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练,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将其加以弘扬和培育,文化自信的增强才能得到保障。对于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二是坚持示范引导。在全社会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例,惩戒不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以此起到引导作用。三是在全社会开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上的讲话[m].xxx:人民出版社.2014.

文化自信论文篇十五

人生需要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奋斗的方向,而当你为目标而奋斗时,你会有一种乐趣,一种充实,每当做成一件事,你就会富有成就感,而强烈的成就感也就更加奠定了你的自信心。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有顺心,必然也有逆境,在人生的道路上越向上走,你越会发现它是一条充满艰辛坎坷,而又充满挑战和挫折的。当面对挫折时,就需要自信。自信反过来就是“信自”——相信自己。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的天文学家、自然科学的先驱哥白尼,第一个对地心说提出怀疑,当时的地心说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了。而他一直相信自己,不轻易放弃,经40年潜心观测与研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日心体系,最终被证实了。他成功了!即使面对被天主教活活烧死的血腥镇压,他也义无反顾。

哥白尼的自信是科学的,并非盲目的任性。是的,自信并不是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诚然,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盲从,而当别人诚恳的想你提出异议时,我们也要虚心的听取或接受。

每当太阳升起,新的一天拉开帷幕的时候,你是否已做好准备,以充实、自信面对新的困难?每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是否已有充分的把握迎接新的挑战?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一个自信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在困难面前,他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想方设法去解决。而不自信的人会咳声叹气、低落消沉。比如很渴的人看到桌上有一杯水,乐观自信者会说:“真好,还有一杯水。”而不自信乐观者则会说:“咳,才有一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信是多么重要啊!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只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两个条件。可见自信的重要。相信我们只有拥有自信,就会战胜恐惧和畏缩,迎来成功的曙光。

人生的航船要靠我们自己掌舵,只有高高扬起自信的风帆,乘风破浪,勇敢前行,穿越层层险滩暗礁,才会抵达成功的彼岸。让我们一路高歌: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以满怀的信心,用智慧和汗水,去开创我们辉煌的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203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