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0:09:02
小学二年级教案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4 10:09:02     小编:琴心月

教案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编写教案要注意灵活性,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教案的编写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一些教案实例。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一

《画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这篇课文生字少,句子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不难读懂,但是人物多,对话多,文本极具示范性和启发性。只要教师尽可能创设情景,教材利用适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读,乐听,乐说,乐想,乐做,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这篇课文内容特点以及编写意图,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7个生字,学会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领会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1,重点是让学生划出人物对话的内容并指导角色朗读课文,找准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并把创意转化为对事物的认识,又把认识转化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指出:阅读教学的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篇课文我准备采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读读划划,想想说说,轻松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启发。

新课标指出:直观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听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核心。因此本课的设计立足直观探究理解,重点放在识字,听说和阅读理解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启发。

教学必须努力实现预设教学目标,教学要为目标服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一定教学理念。要捕捉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说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悬念揭题。(这个环节我准备五个步骤)。

指名板画:房子,小树,太阳,乌云等,构成一幅画。------。

猜谜语:"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也没味道"是什么(风)。

我想把风也画进去,谁能帮我画呢------。

揭题板书:《画风》。

(这样导入揭题,不仅新鲜有趣味,初步认识风的性质,过渡自然,又为下面理解"画风"埋下伏笔)。

〈二〉,认识生字,巩固识字。

1,媒体或图片出示三个小朋友人头像,试着让学生给三个小朋友命名,激发情趣。

2,让学生跳读课文,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姓名(即生字),相机出示。

4,出示12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读巩固识字。

5,选择指导书写。[要求认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这个环节旨在完成教学目标1,完成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三维目标的知识目标的基本要求)。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二

1.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内容,自主识字9个。

2.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课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祖国》的首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小诗,这首小诗既充满了款款深情,有蕴藏着浓浓的情趣。它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学生的口味。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1.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生字,使自己更加了解祖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树立起努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生字卡片、课件。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理念: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我们周围的田野山村,高山河流吗?祖国大地风景如画,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图片)下面我们就和一位小朋友一起登上火车,去看一幅流动的画!(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2.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二)自主识字。

1.一起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课件,这排字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记住他们的?(呜腰纱扔浮颊似脏)学生观察后会发现,这排字都是形声字,有的可以读半边,如“呜腰”,有的可以做换偏旁小魔术,如“纱扔”,有的可以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认识,如“浮颊似”。

小结:这些都是形声字,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加减偏旁、换偏旁,或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认识它。将汉字归类,使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字的特点,并说出识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这里有两个难字:“梭”“橘”,谁能想出记住他的办法?出示字卡。

4.巩固识字。

(一)游戏法检测。(课件)看!现在开来了一列小火车,满载着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生字朋友,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读对了,小火车就会继续前进。

(二)随文识字,读准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化感悟。

(一)第一小节:

1.创设情境读课文。请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开啦,让我们坐上这列火车,一起去看这幅流动的画,你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是怎样的?放课件:

2.(1)交流:课文读完了,小朋友们谁能来说说看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读一读书中对这幅流动的画的描写。

4.出示对比句子,请学生读,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对比句子:山腰飘着白纱山腰飘着云汽车往来穿梭汽车来来往往水库好似明镜水库水很清从语言因素入手,设计了对比读,让学生在品读中增强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5.指导朗读a配乐朗诵。b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6.发散思维:火车在不断地前进,它又到了哪里,你又看到了什么?续写课文,激发爱国情感。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说话,为写话打基础,拓展升华。

(二)第二小节:

1.看图谈感受。面对这样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做,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放课件)。

2.“我”忽然看见了什么?破折号后面会是什么?让学生想象,并了解破折号的作用。

4.国庆节就要到了,你也可能跟随父母坐上火车去外地旅游,你会怎么做?通过发散思维,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使其在内心油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5.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四、巩固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巩固字词自己喜欢读哪节就站起来读哪节。小结:课文里的小朋友是个热爱祖国的孩子,我们小朋友要向他学习,做个热爱祖国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文中的小作者用诗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喜爱之情,你还可以有什么方式表达你热爱祖国的感情呢?(画画,唱歌跳舞)。

六、布置作业(3选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画一画你眼中的祖国。

3.用手中的相机摄下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

4.抄一段能表达出你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

二年级孩子的学习任务还是以识字为主,所以在识字、写字环节中花较多的时间,从学生的作业来看,识字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本堂课中,学生学习的热情挺高的,课堂很活跃,基本达到了预计的目标。但学生对有感情、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需多加训练。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田野庄稼耀眼。

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四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颗落在岩缝里的小草的种子,在阳光、春风、雨露及岩石的关爱下,凭着自己顽强不屈的意志长成了一棵健壮、结实的小草的经历。赞美了小草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一颗小种子,落在贫穷的岩缝里,没有泥土、没有养料,没有水分,只要一点雨露,一丝阳光,就冲破重重的阻力,在贫瘠的岩缝中,在坚硬的泥石下,在风雨雷电的考验中顽强地生长。它的不屈不挠,它的奋发向上,让人油然升起赞美和钦佩之情。但现在的孩子是在父母的呵护与祖辈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根本不能体会在逆境中成长的小草那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文中没有词句对小草成长过程的艰难作直接描叙。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创设情境,体味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去感悟小草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1、创设岩石与种子的对话情境。以“贫穷”一词为切入点,从小草的生活环境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贫穷”在这篇课文中的特殊含义。初步了解小草生活环境的恶劣,感受小草的自信,为体会小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埋下伏笔。

2、师生合作,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小草的角色之中,在课文情景中去体验小草成长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体会小草的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师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感悟,理解“小草慢慢长大,长得很健壮,很结实”。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了解小草成长的历程。

4、以读带讲、读中感悟。在第5、6自然段的教学中,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阳光、春风、雨露、岩石对小草的关爱与呵护。

教学目标:

1、认识“润、抚、柔”等9个生字,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穷、担、冒”等10个字,认识多音字“缝”。

1.1关于要学会的字。

1.1.1能读准字音。

1.1.2能认清字形,在离开课文与语境后也能认识这个字,能给生字组词。

1.1.3了解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1.1.4能正确书写。

1.2关于会认的字。

1.2.1能读准字音。

1.2.2能认清字形,离开课文后也能认识这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1正确:不掉字、不加字、不漏字,读准字音。

2.2流利:词儿连读,不读破字,特别是文章中的长句子要读通顺。

2.3有感情: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表现出小草的顽强与可爱,及对小草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3、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1能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通过做一做、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等方式理解“贫穷”、“冒”、“阳光照耀”、“春风轻拂”、“雨露哺育”等重点词句。

3.2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初步了解小草生活环境的恶劣,感受小草生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到小草是在岩石、阳光、春风、雨露的关爱与呵护下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一棵健康、结实的小草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识记生字、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1~3自然段。

2、噢,岩石老妈妈又是怎么说的呢?来,打开书,快去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

3、谁愿意读读岩石妈妈的话?种子宝宝呢?其他的同学和老师一起读作者的话。

5、噢,岩石老妈妈原来是想到自己没有泥土、没有养料,没有水分,实在是太贫穷了,担心养不活种子宝宝呢!谁来读出岩石老妈妈的担心?相机指导朗读。

6、岩石老妈妈多担心呀,咦,种子宝宝,可是我听见你在说:“老妈妈,别担心,我会长得很好的。”你怎么想的?说后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那这颗种子宝宝最后到底长得怎么样呢?快快往后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吧。

3、岩石妈妈没有泥土,没有养料,没有水份,它实在是太贫穷了,她都担心养不活种子宝宝呢!可种子宝宝为什么能长成一株这么健壮、结实的小草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4、5、6自然段,再和小组里的伙伴说一说。

4、交流:

(1)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经过阵阵春雨的滋润,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这句话。经过阵阵春雨的滋润,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瞧!春雨来了,她下呀,下呀,蓝滋润种子宝宝,给他水分呢,种子宝宝,你在哪里呀?哦,在岩缝里。春雨下呀,下呀,滴到了你们身上吗?你们又在干什么呀?你怎么想的?喝足水了吗?你想干什么呢?那就往外冒吧!咦,种子宝宝,你好费力呀,怎么啦?这颗种子宝宝,你的头上怎么有个大包呢?你打算怎么办?这颗种子宝宝,你的身体擦破了,疼吗?你怎么想的?种子宝宝,原来你们就是这样沿着窄窄的岩缝,顶着坚硬的岩石冒出来的呀,真是不怕困难,大家都是勇敢坚强的小种子,来,把你们的勇敢读出来。

齐读第4自然段。

(2)学习第五自然段。

种子勇敢地冲破重重困难,冒出了嫩芽,太阳看见了,春风看见了,雨露看见了,他们都来了,来干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

现在我们都是那株嫩芽,阳光爱抚地照耀着你,春风柔和地轻拂着你,雨露慈爱地哺育着你,你有什么感觉?来,读出你的感觉,这时你会怎么做呢?男女生读,齐读。

〔以读为主线,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3)学习第六自然段。

“坚强”?岩石妈妈为什么说颜小草坚强呢?

是啊,和那些生长在花园、草地、田野里的小草相比,这株在岩缝里成长的小草真是了不起!难怪岩石老妈妈会高兴地说――(齐读岩石的话)

岩石老妈妈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岩石老妈妈多爱这株坚强的小草啊!可是她太贫穷了,只好用自己身上因为风吹、日晒、雨淋而风化的尘泥将小草的根拥抱得更紧。

小草就是这样,在大家的帮助下,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终于长成了一株很健壮、很结实的小草。来,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4、5、6自然段。

四、学习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1、一个诗人走过来,看见了这株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健壮结实的小草,忍不住欣喜地说,来,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诗人要千百遍的赞美小草,你们也是小诗人,你也来赞美一下这株小草吧?

〔在感受小草的生命力顽强之后,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油生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五、诵读全文,回归整体。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草吧。来,再把课文齐读一遍。

六、识字,学写“穷、实”。

1、出示“穷、实”,想把这两个字写好吗?

2、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4、那老师就按大家说的来写,师范写“穷、实”。

5、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五

1 学会8个生字,认读6个字。

2 读指定的一段话。能够用“优秀”写一句话。

3 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知道蟋蟀、青蛙和蝉都是奇妙的歌手,他们都不用嗓子唱歌。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本课生字“奏”、“秀”、“节”。

1. 指导朗读,读好对话。

2. 了解蟋蟀用翅膀发声,小青蛙用声囊发声,蝉靠响板震动发声。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小动物,自主扮演喜欢的小动物,自主选择到不同的小组里去,扮演小黄莺的学生自主选择请哪一位歌手参加合唱队。在选歌手之前,让学生在个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组员之间共同合作、想象,练习请歌手时的情景,这又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共同交流的学习方式。

1 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蟋蟀、青蛙和蝉都是奇妙的歌手,他们都不用嗓子唱歌。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歌手不用嗓子发声。

师:大家快来听一听,是什么声音这么动听呀?(课件:美丽的大森林中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

师:原来是一只小黄莺在唱歌(飞来一只黄莺),在这个美丽的大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要举行一次合唱比赛,小黄莺也想组织一个合唱队参加比赛,它现在正要去选几名金嗓子歌手呢!(板书 歌手)

师:小黄莺找到了那些歌手呢?合唱队成立了吗?赶快打开19课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随着生的发言,师贴四种动物的.图片。)

师:那么,在这四位朋友中,你最喜欢谁呢?

生:(自由说一说)

师:(课前将座位摆成四个大组,每组分别放有四种动物的标示牌)你喜欢谁,就坐到哪个组里去,今天来当一当这种小动物,好吗?(尊重独特体验,按自己喜好分组。)

巧用课件创设设关答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认读生字、词及难读的句子,扫清文字障碍。

把生字新词带入文中再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情境中理解课文。

师:现在我们可都是生活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了,小黄莺马上就要选歌手组织合唱队了,你想参加吗?(生:想)那可要好好准备一下了!小蟋蟀、小青蛙和蝉,你们都认真读读课文中自己的话,想想一会儿小黄莺来请你时该怎么说呀?小黄莺们可要把这几个相关的自然段都读读,想想应该怎么去请小歌手呢?自己练好了,就和本组的小伙伴一起商量、准备。

1、自主准备。

2、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参与选拔小歌手。

3、在情境中学习课文,在情境中理解、表演。

师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谁的歌声最动听,就会吸引小黄莺来请你当歌手,小歌手们,快唱起你们动听的歌吧!”

扮演蟋蟀的学生:“曲曲曲……”

扮演青蛙的学生:“呱呱呱……”

扮演蝉的学生:“知了知了……”

师:小黄莺们,哪位歌手的声音最吸引你?快去请它们参加合唱队吧!

生:(一只只小黄莺分别飞到自己喜欢的歌手那里请它们参加乐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柔和的音乐中,美丽的小黄莺分别飞到了草丛里、水田边、大树上,和三位小歌手对话,请它们参加合唱队。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学生置身其中,朗读课文,表演故事。)

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指导他们的对话,渗透口语交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4、总结知识点。(因为它们分别用翅膀、声囊和响板震动发声,所以是奇妙的歌手。板书揭示课题)

(四)拓展延伸,分角色表演。

师:小黄莺还有可能飞到哪儿?遇到那些不用嗓子发声的歌手?你能不能照着书中的样子说一说?(出示提示语):

小黄莺飞到____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在唱歌,

小黄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让学生课前适当准备,比如向爸爸妈妈请教、和父母一起查找资料等,然后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到学习之中。)

2、分角色表演,口语交际渗透其中。

1、课文学完了,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下课以后你最想做些什么?(尊重学生的选择,自主留作业)

例:我想和小组的同学继续练习分角色表演这篇课文。

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备课时我希望“课堂就是森林,学生就是歌手,故事就发生在身边”这一主旨能贯穿始终,而课件则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导入时美丽的大森林、鸟儿清脆的鸣叫,到初读时大家闯关答问题,再到精读时在优美的旋律中小黄莺分别飞到草丛中、水田边、大树上去请歌手的精彩画面,没有一处不营造出美丽的童话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大森林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名小歌手,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四十分钟。本课中理解小蟋蟀用翅膀发声是个难点,而青蛙怎样用声囊发声和蝉怎样用响板振动发声对于学生来说则是知识上的盲点。如何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呢?抽象的语言描述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我将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了形象直观的画面,三种小动物的发声方法一目了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1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习生字

3 能有“优秀”说一句话

读准生字,写好生字

教学难点:

生字的书写

1、说生字

自己读生字并观察生字的结构,看看那些生字时左右结构,哪些是上下结构。

2、记生字

分析生字的结构,如何记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先描红,在临写。

4用这些生字试着组一个、两个词语。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六

教材练习四5~9。

1、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2、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一、计算练习。

1、练习四5。

1)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练习四4。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89(2620)。

87105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七

1、师范读课文,听清每个字的字音。

2、自由读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文。

4、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课文中介绍了那些人物?

出示“瓦”,组词,写笔顺,说儿歌识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爱提问题)

大声读2、3、4段,找出他们提出的问题,用笔画出来。

2、问题一: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呢?出示“而”,减一减,写笔顺的方法识记。

3、问题二:壶盖为什么要跳舞?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八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简单的构成知识。

1、形体的概括能力及想象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教师:(出示粉笔)它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写字、画画等

教师:对(画上一条鱼 )

(出示磁铁块)这些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把东西吸住的

教师:还能做什么?可不可以也用它画画啊

学生:行或不行

教师:(示范)可以想一想办法啊(摆出一条鱼)现在教师“画”出这条鱼,像不像!

教师:(出示一张彩纸或报纸)教师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做这条鱼(可以用撕出一条鱼 展示)

现在教师把这张纸变变样子,(用手撕出一条,搓成绳)也可把它当成画笔来画这条鱼,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好么!(邀请学生上来,圈出一条鱼,教师可提示,摆出鱼的形状,转折处用磁铁压住)

这也是一条鱼,它用的是什么材料?

学生:纸条

教师:刚才教师用了几种方法来表现这条鱼啊 ?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三种:画的、磁铁摆的,纸条绕的。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对了,不管是画的还是摆的都可以“画”出鱼来,只要我们能够把鱼的形状抓住就可以“画”出来。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我们想要的线条,今天就让我们用变化无穷的线条(板书)来摆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蜡 笔) (绳子 纸条) (综合运用)粉笔、彩纸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这些同学如何运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他们的画

现在请大家按小组分开,讨论一下小组要做什么?教师现在出几个主题,你们选择一个或自己小组想一个(如:海底世界、动物园、太空宇宙等),把准备好的材料拿出,一起创造一幅美丽的图画(提醒摆放时要注意位置,材料的巧妙运用及队员的配合)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九

1、会4个生字,认读8个字。

2、能恰当地进行词语搭配,积累词语。

3、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体会诗歌中小哥哥和小妹妹的心情。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春天的课文:《我最喜欢春天》,很多同学都找来了有关春天的诗、文章。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展示学生的摘抄、搜集作品。)

老师也找了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读出诗中生字的读音:蕊、底、墙、即疑、邻)谁来读一读?

春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什么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雨后的诗歌,请大家打开书第3课:《雨后》

自己把这首儿歌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儿化音和轻声。

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

指导读:

1、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

2、诗中没标儿化音的,有些也可以读成儿化音。

检查生字。

踩:做个踩的动作。所以踩是足字旁。

骄傲:你什么时候感觉很骄傲?

痛:注意痛的读音。

这首诗歌写的是雨后的哪呢?请大家边读边思考。

生:他们很自由,开心……

看谁能把雨后广场的美丽和小朋友们的快乐读出来。

你在雨后会做什么呢?

诗中的小哥哥也在踩水,他怕不怕溅湿衣服呢?

板书:使劲地

学习“使劲”两个生字

摔一跤还骄傲?你怎么理解的?谁能读出骄傲的心情?

生:他玩得这么痛快,根本不在乎摔了一跤和那水淋淋的泥裤子。

板书:欢喜、兴奋、骄傲。

小妹呢?她怕不怕摔跤呢?(如果也摔一跤,不用再有顾虑了………和打雪仗泼水节一样的心情)同时,也提醒大家,不要在下雨的时候把身上弄湿了。

板书:紧紧地,小心地,轻轻地

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呢?

朗读全文

观察板书:使劲地,紧紧地,小心地,轻轻地

填上合适的词,想一想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大都是动作)

找一找书上“的”字后面也都是动作吗?

请你说说你看出了什么规律?(解决有同学常问为什么有时候用“的”有时候用“地”的问题。感受一下不同就行了)

课下可以观察什么时候用“得”字。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十

1、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2、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学习橡皮泥制作方法及其运用。

2、学习橡皮泥的色彩搭配。

垫板、牙签、彩泥

引导阶段

1、作品展示

教师出示“橡皮泥姐姐”作品,启发、提问学生并导入新课——“有趣的彩泥”。

师:“这个小姐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橡皮泥做的。”

2、激发兴趣

1、欣赏范作

师:在我们学习制作橡皮泥贴画前先来欣赏几幅贴画作品。

出示范作,并结合课本的范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让学生了解橡皮泥贴画的材料特点,从构图、用色、造型、内容让学生了解每幅画的特色。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在讨论观察中发现橡皮泥贴画的技法——压、割、戳等多种手法,以及如何使用色彩搭配,让橡皮泥贴画更丰富美丽。

2、教师示范制作并讲解贴画制作的步骤: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橡皮泥贴画《小帆船》,并归纳出贴画的步骤:

(1)橡皮泥贴画的构图设计(以向日葵为例,指出构图要考虑到画面安排、作品大小。)

(2)橡皮泥贴画的色彩搭配。

(3)橡皮泥贴画的造型设计。

要求学生用橡皮泥贴画形式做出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

同学们这节课又学会了一种新的橡皮泥制作方法,做出了好多精美的橡皮泥作品,其实啊,橡皮泥的制作方法可不仅仅是这些,在平时你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去探索,你们就会觉得橡皮泥制作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十一

1、指导学生用急吸急呼的方法按句换气,练习清晰的咬字吐字。

2、能用轻巧的声音演唱叙事歌曲《小红帽》。

3、能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跟着歌曲音乐作律动。

:跟着歌曲音乐作律动

课件、打击乐器等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练一练

1、律动:《拍拍拍》

2、发声练习:《音阶》《小黄狗》《小花猫》

3、节奏练习:

课件1:认一认,说一说

课件2:你会划小节线吗?

课件3:拍拍节奏,读读句子

三、故事导入

四、新歌教学

1、教师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课件答题)

2、听flash范唱,感受歌曲节奏节拍。(课件答题)

3、跟琴哼唱,熟悉旋律。

4、按节奏朗读歌词。

5、用急吸急呼的方法齐唱歌曲,教师纠错。

6、设计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歌曲律动

1、律动动作说明

动作一:踏点摆臂

做法:正步站立,左脚开始做原地点踏步,同时双臂前后摆动。

动作二:动胯托帽

做法:左手叉腰,右手托帽,双脚踏点左右各两拍,同时动胯。

动作三:踏点挥帽。

做法:左手叉腰,右手上举挥帽,双脚踏点左右各四拍,同时动胯。

2、学习过程:分句教动作后,在音乐伴奏下反复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听音乐出教室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十二

1、通过读新闻、模拟扮演、交通平安知识抢答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交通平安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和交通标志,知道自身在道路、乘车、乘船、乘飞机以和铁路道口应怎样做,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

2、组织同学排演小品。

3、选好和训练班会主持。

4、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5、了解一些常见的标志。

(一)主持读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以引入主题。

1、主持a读新闻。

2、主持b:大家听了这则新闻有什么感想呢?

3、同学们议论,各抒己见。

4、主持小结:

a: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平安不容忽视。

b: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交通规则,并要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二)交通知识竞赛(抢答形式)。

1、交通讯号灯有哪些颜色?都有些什么作用?

2、红灯亮时行人该怎样?黄灯亮时还可以过马路吗?什么灯亮时才可以走?

3、行车、行人应靠哪边走?过马路应怎样走?

4、小同学过马路为什么要戴小黄帽?

5、乘车、乘船、乘飞机应注意什么?

6、出示各种交通标志,让同学们说出交通标志的名称和其意义。

(三)看模拟扮演,议一议:

1、扮演内容:一名小同学放学回家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结果出了车祸。

2、议一议:

(1)这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

(2)我们应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3、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4、谈心得体会。

(四)小结:

1、同学们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班主任小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五)课外延伸。

请你做个交通督导员,带领一年级的弟弟妹妹遵守好交通规则。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十三

本课的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物体入手,有层次的安排观察活动。第一道例题首先提供了两张同一间教室的,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后面拍摄的,从中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第二道例题让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带尾巴的玩具猴,并提供4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图片特点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3题,分别让学生比一比,连一连,说一说,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1.知识: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拍的是。

2.引导揭题:生活中,观察一个物体的位置不同,得出的图片往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1.教学例一。

谈话:你们知道这是在哪拍的吗?(继续播放2张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启发:拍的是同一间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小组合作,探索例二。

指导观察,出示例题图介绍“小猴”

谈话:你能分别说一说“小红、小玉、小芳、小云”各拍到了“小猴”的。

哪一面吗?(小组讨论)。

引导:在小组内把准备好的玩具摆在桌子中间,4位同学下位相互观察。

谈话交流:有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边示范边讲解。(任选一组)。

3.教师引领,全班总结。

老师引导并纠正示范:先观察小猴的前面,从前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接着观察小猴的后面,从后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后面;再观察小猴的左边,(转到小猴的左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最后观察小猴的右边,(转到小猴的右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强调观察时一定不要高于小猴的高度)。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清了老师是如何观察的了吗?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4.启发比较:找出小猴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两张图片,区别并判断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5.小结:把自己当做小猴,看到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6.引导:请再小组内相互的走动观察。说一说你又看到了什么?(换位观察)。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哪一张照片是在学校外面帕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抓住了物体的特点就应该给予肯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提出要求:根据图中3个小朋友的观察位置,把每个小朋友与他们看到的汽车形状连一连。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请小组长拿出茶壶放在桌上,进行观察。先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再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

引导: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十四

这是一项发现词语内在联系的练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两个词中含有同样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接着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左边一栏的每一组词,前一个表示活动(动作),后一个表示完成活动(动作)所需使用的工具,即“照相”要用“照相机”,“洒水”要用“洒水车”,“集邮”要用“集邮册”。右边一栏的每一组词语,前一个表示物品(东西),后一个表示场所。

该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词语形式和意思之间的联系,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估计学生首先会说每组里两个词语字数的不同,老师要引导他们想想每组的两个词语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在学生发现词语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作一些拓展练习。如:

游泳火车

洗衣服装

这部分包括三项内容:“读读认认”、“我会填”和“我会读”。

1.“读读认认”是通过反义词的形式,认识九个生字,同时也有自主发现汉字的反义关系、积累反义词的作用。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学生读读认识的字,并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看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窄、恶、善、内”等字的读音。

(3)可分男女或同桌之间进行对比读。

(4)去掉两字中间的破折号,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规律后,再两字连词读,熟记反义词语“宽窄、贵贱、善恶、强弱、胜败、内外”,并适当运用。

(5)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九个生字。

2.“我会填”是搭配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对词语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1)回忆所学课文,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教室)绚丽多彩的(广告)

繁华的(城市)川流不息的(汽车)

茂密的(枝叶)风光秀丽的(公园)

(2)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大家认为正确后,再填在括号里。

(3)用线连接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市场绚丽多彩的日月潭

繁华的森林川流不息的舞台

茂密的灯光风光秀丽的行人

3.“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看插图或者录像课件,感受草原一望无际、辽阔无边的美景。

(3)学生自由朗读,再通过教师范读、个别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夸家乡”。课前要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等等。可以把自己观察或了解到的情况通过画画、拍照、写话等形式记录下来。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2)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在小组里交换阅读和欣赏,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3.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在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本次“展示台”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材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词语接龙游戏中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教学时,可利用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学生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学习成果。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示例: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或自己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

这次“宽带网”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主题,展示了我国民族和行政区划的知识。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二是让学生通过查阅地图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教学时可安排下面几个环节。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十五

态度和情感: 引导儿童形成对大师、名人的正确看法。

行为和习惯:初步学习讲故事、辩论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了解几个大师童年的故事,激发学生与大师交朋友的愿望。

知识和技能:认识和了解一些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大师。

2课时

1、认识和了解一些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大师。

2、了解几个大师童年的故事,激发学生与大师交朋友的愿望。

(一)、走近大师。

1、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知大师。

2、小赛台:“大师知多少”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大师知多少”竞赛活动。以说出大师的名字多的小组为胜方。

3、 课件出示“大师风采展”,学生谈体会、感受(大师们真了不起啊,有那么多发明创造。

(二)、寻访大师的童年

1、 每个小组合作表演一个爱迪生童年时的趣事。

(1)、爱问为什么的孩子

(2)、爱迪生捐马蜂窝

(3)、爱迪生孵小鸡

(4)、爱迪生配“助飞药”

2、 学生交流感受:原来伟人爱迪生小时侯和我们一样也是那么的调皮、可爱。

3、 你还了解哪些的大师的童年?找一个自己喜爱的大师寻找他童年的故事,下一次我们将举行“大师的童年”故事会。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步学习讲故事、辩论的方法,交流和分享对大师重年的感受,引导儿童形成对大师、名人的正确看法。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一)、大师童年故事会

1、 导语。

2、 故事会:指导学生讲清、听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名字,事情发展的经过。

公布评比标准,设表演奖、口才奖、故事大王奖等。

全班讨论:听故事的秘诀。

3、 小组(4――6)人内先交流故事,每个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这个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我做的好吗?

听故事( )讲故事()

我听了个关于大师的童年故事

我喜欢的是 。

4、全班进行评选:表演奖、口才奖、故事大王奖等奖项。

(二)、“大师生来就是天才吗”辩论赛

1、 同学们看过辩论赛吗?今天我们举行一个“大师生来就是天才吗?”的辩论赛。

2、 每2个大组推荐4名选手。

3、 辩论方法和过程的指导:

4、 进行辩论赛。

1.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大师传记类书籍。

2.推荐故事讲得好的同学到校广播站、电视台演讲。

3.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讲一个大师童年的故事,并请打分。

小学二年级教案篇十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肯动脑,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

1、学习生字、词;

2、指导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通过不同的语气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课题并读,说说你想知道什么?你从这个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会认字:

2、画坏之后,苏雅和爸爸都有什么样的表现?请你读一读。(指导看图)。

3、从文中勾划出你喜欢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把你喜欢的词语读给同桌听听。

4、交流词语:

端详楼梯参加客厅弄脏卧下但是评比懂事。

变成全班满意比赛道理坏事。

自由读、齐读、抽读)。

5、学习会认字。

(1)小组长主持学习会认字;

(2)指导学习一:析字组词。

洋弟叁丁庄但苹董。

详梯参厅脏担评懂。

(3)指导学习二:连一连。

艹立王臣讠忄。

卜廾办董平端。

()()()()()()。

(4)卡片识字(抽读、开火车)。

三、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1、抽生分角色读一读,其余同学思考,文中苏雅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能举些“只要肯动脑,就会把坏事变成好事”例子吗?

四、练习加标点符号,再读一读。

1、爸爸的主意很妙。

2、爸爸你的主意真妙。

3、苏雅你怎么会想到画小狗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有情入味;

2、会写字描红,注意想哪些字特别需要注意,为什么?

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我在新课改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恰当运用远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课后反复认真反思。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情境,如:“苏雅满意地端详自己画的图画”我让学生拿起手上的书本当作是一幅自己画得相当满意的图画去满意地端详;“苏雅哇的哭起来”我让同学随着苏雅的心情变化由高兴变得又气又急,读出非常难过又非常着急的语气,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在课堂上;“爸爸,你的主意真妙!”学生读时兴趣盎然,高兴得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在读书中感受到人物心情的变化,把整节课推向巅峰。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课堂小结。学习了《苏雅的画儿》一课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他们的'回答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我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妈妈给我补了一个喜羊羊的补丁,看起来更好看了。”有的说:“我画画的时候,本来想画一只天鹅,结果画得太低了,就画成了小鸭。”有的说:“我的裙子太长了,我把它剪下来一截,结果又短了,我就把妈妈的别的布缝上了,结果多了一层花边更好看了。”有的说:“我本来想画太阳,画的有点大,我就把它画成了呼啦圈。”……我觉得多给孩子们训练空间,老师当个忠实的聆听者,这样才能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792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