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文稿,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详细规划,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设计教案可以使教学更加有条理,学生学习更加高效。教案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教案中的教学步骤应该清晰明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接下来是一些教案编写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一
引例:问题: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发现了)。
归纳: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测试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强1013161412。
给力提示:先求平均数,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但s=,s=,则ss,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2,5,3,1,2,3(2)5,2,1,5,3,5,2,2。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诵读全诗。
4.思考、合作探讨。
三、讨论交流,针对重点难点,教师适当讲解。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学生诵读全诗。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4.回答思考、合作探讨中的两个问题。
(1)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2)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三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2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列表:
问题2列表:
3
22。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根.
2
22。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222。
(1)x-64=0(2)3x-6=0(3)x-3x=0。
三、巩固练习。
教材思考题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1.教材复习巩固3、4综合运用5、6、7拓广探索8、9.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四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五
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察。
2.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索,促使学生对轴对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六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七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八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2.1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小结。
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7板书。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九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
(2)通过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考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分享快乐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强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培养训练,在新授课时,凡是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比速度和准确度,谁先完成谁就先交给老师批改,凡是做的全对要给予奖励。
7、加强个别辅导,加强面批、面改,加强定时作业的训练。并进行作业展览,对作业书写的好又全部正确的贴在学习园地中。
8、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教师协同配合,认真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不断学习他人之长处。
以上内容来自京翰教育一对一辅导——针对全国中小学开设课外辅导班,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成长,辅佐老师更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十
1、尝试实验,获得有关容量守恒的经验。
2、乐意动手动脑探究水的变化,了解它的主要特性。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容量比较)。
2、标有刻度的瓶子,水,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提问。
1.出示趣味练习:容量比较。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这六瓶水是一样多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现在我们想办法做一下实验,比较一下水的多少吧。
二、实验操作。
1、教师:用什么办法验证呢?怎么操作?
要求:实验用的两瓶水不能混在一起,实验时动作慢一点,避免将水洒出影响实验结果。
2、记录实验结果。
(1)高矮不同的两只瓶子。
方法是通过比较水位的高低,我们可以看出瓶子的水是一样的。
原来瓶子的高矮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2)粗细不同的两只瓶子小。
选择两个相同的空瓶,把装在大小不同的瓶内的饮料倒入其中,比较出饮料一样多。
方法,任选一个瓶子,将一瓶饮料倒入,用笔画或粘纸条的方法做标记,
把饮料倒出后再将另一瓶饮料倒入该瓶,看饮料位置与原来留下的标记是否一致,
比较出饮料一样多原来瓶子的粗细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一只含内容物的的瓶子内容物为石子。
方法是取出瓶中石子,比较水位的高低。
内容物为海绵小结:方法是将海绵中的水挤回瓶中,比较水位的高低。
原来瓶子里面是否有物体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总结:瓶子的高矮、粗细、内含物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这种现象就叫做容量守恒。
三、活动延伸。
想一想,如果把两块一样重的橡皮泥塞进不同形状的瓶子里,橡皮泥会变重吗?
回去试试看吧!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十一
解析:对众数的概念理解不清,会误认为这组数据中80出现了三次,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0.根据众数的.意义可知,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而在数据中70也出现了三次,所以这组数据是众数有两个.
答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70和80.
好题2.某班53名学生右眼视力(裸视)的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则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中位数是_______.
解析:本题表面上看视力数据已经排序,可以求视力的中位数,有的同学会误认为:因为11个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有:0.1、0.2、0.3、0.4、0.5、0.6、0.7、0.8、1.0、1.2、1.5,则知排在第6个的数是0.6.但注意观察可以发现:题目中的视力数据实际是小组数据,小组的人数才是视力数据的真正个数.因此,不能直接求视力数据的中位数,而应先求出53名学生视力数据的中间数据,即第27名学生的视力就是本班学生右眼视力的中位数.
答案:(53+1)2=27,所以第27名学生的右眼视力为中位数,从表中人数栏数出第27名学生所对应的右眼视力为0.8,即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中位数是0.8.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十二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十三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头饰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字下边是个“口”字。
5、做“左右”操。
拍拍我的左肩,拍拍拍;
拍拍我的右肩,拍拍拍;
拉拉我的左耳,拉拉拉;
拉拉我的右耳,拉拉拉;
这是我的左边,嘿嘿嘿;
这是我的右边,嘿嘿嘿;
这是我的左脚,跺跺脚;
这是我的右脚,跺跺脚。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老师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黑板上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6、想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师:老师现在要请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来?(每个小朋友拿一束花排成一队,然后听口令做动作,复习左右,最后让小朋友面对面站着,再来一次,让学生知道“相对”)。
(学生讨论)。
小结: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口述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我们平时都是靠右边上下楼梯的(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要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板书设计:左右。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十四
1.掌握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掌握分式是否有意义、分式的值是否等于零的识别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篇十五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6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