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美术教案(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9:04:04
艺术与美术教案(实用20篇)
时间:2023-11-24 09:04:04     小编:文锋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教授某一学科或课程所设计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应当符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使用教案范文时,教师应该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和改进,以符合实际情况。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一

1、欣赏图片或雕塑中角色的表情、动作、眼神。

2、能模仿雕塑中母与子的动作或表情,大胆摆出造型,进行表演,相互欣赏。

3、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1.体现母子情深的图片或雕塑。课件

2.将师幼共同收集的反映母子关系的小型雕塑布置成展台。

1.请幼儿在展台前自由欣赏雕塑,说一说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看出来的,可请个别幼儿模仿雕塑的动作。

到图片后自己想到了什么。引导幼儿从动物的表情、动作、眼神等方面欣赏,感受母子情深。

(2)欣赏人物母子图片。请幼儿说一说看到了谁,在做什么,妈妈和孩子是什么表情,学一学、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情。欣赏时,提醒幼儿关注画面的色彩、光线,感受画面美感。

(3)欣赏母子情深雕塑图片。请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妈妈的造型是什么样的,头发怎样,正在做什么,妈妈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动作。

引导幼儿感受妈妈对宝宝的爱,以及妈妈造型的夸张。告诉幼儿这种艺术形式叫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欣赏雕塑造型夸张、均衡的特点。

3.请幼儿自由两两组合,扮演母与子,交流看到的作品中自己最喜欢、最让自己感动的动作或表情,摆出一个造型,相互欣赏。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二

1、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伞型,并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装饰伞面。

2、能快速、光滑地剪下自己设计的伞,并粘贴在画面的合适位置上,注意合理布局。

3、知道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1、背景图(粘贴好上一次画好的雨中的路人)

2、音乐,录音机,

3、粗细黑笔,蜡笔、粘纸,剪刀等。

一、听一听

1、律动入座

2、音乐情境导入

3、教师小结

二、说一说

1、你见过什么样的伞?

2、你喜欢什么样的伞?

三、画一画

1、请画下你喜欢的伞的轮廓

四、剪一剪

1、请剪下小伞

2、请撑伞走一走

五、穿新衣

1、认识操作标记: 第一组是黑白线条装饰;

第二组是黑白线条与蜡笔结合装饰;

第三组是黑白线条与剪贴结合装饰。

2、自由选择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布局

3、撑伞走一走

六、去送伞

1、展现故事情境境,移情想象

2、送伞活动(粘贴好上一次画好的雨中的路人)

3、音乐,录音机,

4、粗细黑笔,蜡笔、粘纸,剪刀等。

撕纸是小班幼儿很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锻炼手部肌肉的精细动作,还可提高手眼的协调性,纸被撕碎时发出的声音以及撕后的形状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极大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感兴趣,他们团结协作,共同的在轻松的氛围中欣赏了美、创造了美、感受了美。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到的事物,在石头上画画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一种美术形式。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从无意到有意的观察,从对石头外形的基本观察开始,启发幼儿想象每一块石头像什么、可以创作成什么…千姿百态的石头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空间,让幼儿在感受石头的自然之美和形态之美的同时,提高绘画能力及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想象,尝试在石头上作画。

2、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体验用不同方式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石头,棉签、彩笔、水粉或丙烯颜料、调色盘等,“《幼儿学习材我的想象》。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形状的石头,请幼儿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想象。

提问:这些石头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的石头像什么?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大胆说出自己的创意。

提问:怎样把手中的石头变成你想象的东西?你想怎样装饰自己的石头?

3、教师重点演示用棉签在石头上作画,引导幼儿观察、掌握作画的方法。

提出要求:可以自由选择棉签、彩笔等不同的作画工具,用棉签画时蘸色要均匀,画出的线条尽量清晰、流畅,颜色没干前不要涂抹。

3、鼓励幼儿大胆绘画、装饰石头。

4、教师巡回观察,分层指导幼儿,鼓励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幼儿尽量根据石头造型进行创作;提示想象力比较欠缺的幼儿,可在石头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用花纹、图案装饰石头。

5、作品展示,引导幼儿分享、交流作品。

(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重点说说作品的主题和作画的方法。

(2)请幼儿相互欣赏,说说谁的石头画最有创意,引导幼儿重点从想象力、画的内容、色彩等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延伸:

请幼儿阅读《我的想象》第19页,说一说书上的石头变成了什么,进一步拓展思维。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四

1.发现硬币中有趣的各种纹理、图案,感受拓印画的美。

2.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拓印。

3.感受动手制作活动带来的乐趣。

1.拓印好的作品。

2.不同大小的硬币、蜡笔、纸张。

1.欣赏拓印作品。

(1)师:你们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2)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怎么制作的?

2.教师讲解,幼儿欣赏。

(1)教师拓印一枚硬币,幼儿仔细观察。

(2)师:看看这个图案是不是跟硬币的图案一样?你试过这种方法吗?

小结:这种方法就叫拓印。

2.讨论正确的拓印方法。

师:用什么方法才能拓印出好看的图案?

小结:同一方向涂,不移动硬币和纸张。

3.幼儿作画。

(1)引导幼儿先构图,再进行制作。

(2)师:一枚硬币印出来的还不算漂亮,我们可以将硬币组合成一幅画,再拓印就更漂亮了。

(3)提醒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少用力,不移动,同一方向涂,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

4.欣赏作品,幼儿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寻找不同的物品进行拓印画延伸活动。

1、认识番禺土特产——莲藕,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莲藕内部纹路特征。

2、能大胆地根据莲藕的内部纹路特征合理地组合、制作彩印画,体验创作的快乐。

1、莲藕若干个,菜板、菜刀各一。

2、蘸有颜料的抹布若干,盘子、纸张若干。

1、谈话导入。

师:“你知道莲藕是番禺哪个地方的'特产?”

师:“你们吃过莲藕吗?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认识莲藕是万顷沙的土特产。

2、出示准备好的莲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师:“那莲藕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大胆进行猜测,请幼儿说一说。

3、验证猜测结果:教师现场切开莲藕,请幼儿进行观察、交流,发现莲藕内部特征。

4、制作彩印画。

(1)引起幼儿对莲藕内部纹路的兴趣,加深印象。

师:“你看到的莲藕切开后是什么样的,你喜欢里面的花纹吗?”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

(2)出示印有莲藕内部纹路的图画请幼儿观察并猜测做画方法,然后进行介绍。

(3)介绍活动材料和要求。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作画步骤:选择自己喜欢颜色,将莲藕平的一面蘸上颜料,然后用力在纸上按下,再垂直提起,多次选择进行组合,边印边进行构图。

6、欣赏作品、交流作画感受。

鼓励幼儿间相互欣赏并大胆向同伴介绍。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五

1、引导幼儿愿意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引导幼儿从头到身体有序地添画,并能均匀涂色。

重点:幼儿能够添画五官和服饰。

难点:幼儿能画准五官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花纹装饰衣服。

娃娃1个、范画、水彩笔、纸

2、出示范画,引导幼儿学习添画五官和服饰。教师:丁老师可喜欢娃娃了,还给娃娃画了个像呢。(引导幼儿从头到身体有序地添画,画准五官的位置,启发幼儿运用简单的花纹装饰服饰。)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绘画要求:

1)画的时候要先画五官再给娃娃画漂亮的衣服,涂色要均匀。

2)画画时注意坐姿,眼睛不要离画纸太近保护好眼睛。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六

1.初步了解制作kt板版画的步骤。

2.尝试用kt板创作一幅kt板版画。

3.乐意体验版画独特的作画方法。

kt板、水粉颜料、铅笔若干、水粉笔、夹子、a4纸

1.创设情景,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海底美工坊举行画展,邀请我们一起参加展出,让我们出发吧!

2.出示各种版画,激发幼儿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版画。

(2)初步认识版画的特点。

3.教师示范制作过程:画稿--制版--印刷,引导幼儿了解版画的作画步骤。

(1)勾画图案:先用铅笔在kt板上勾画图案.形成凹凸的图案底板。(注意在刻画的过程中不能太轻,太轻轮廓线不清晰,也不能太用力,太用力kt板会坏掉。

(2)固定画纸:将准备好的a4纸与kt板对齐,再用夹子固定,以免错位,然后翻开备用。

(3)涂色拓印:拿水粉笔蘸上颜料均匀的涂在已刻画好的底版上,然后把纸覆盖上,用手掌来回压印,最后将纸轻轻揭开,一幅漂亮的版画就做好了。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动儿大胆尝试制作版画。(提醒幼儿轮廓线要反复描画,对线条加深加粗;涂色要均匀,拓印时注意固定;并按教师的提示有序地进行操华活动。

(2)注意清洁卫生。

5.展览作品,相互评价。

说说自己喜欢的版画,为什么?(图案清晰)

去海底美工坊布置画展!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七

1、初步了解制作kt板版画的步骤。

2、尝试用kt板创作一幅kt板版画。

3、乐意体验版画独特的作画方法。

kt板、水粉颜料、铅笔若干、水粉笔、夹子、a4纸

1、创设情景,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海底美工坊举行画展,邀请我们一起参加展出,让我们出发吧!

2、出示各种版画,激发幼儿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版画。

(2)初步认识版画的特点。

3、教师示范制作过程:画稿――制版――印刷,引导幼儿了解版画的作画步骤。

(1)勾画图案:先用铅笔在kt板上勾画图案、形成凹凸的图案底板。(注意在刻画的过程中不能太轻,太轻轮廓线不清晰,也不能太用力,太用力kt板会坏掉。

(2)固定画纸:将准备好的a4纸与kt板对齐,再用夹子固定,以免错位,然后翻开备用。

(3)涂色拓印:拿水粉笔蘸上颜料均匀的涂在已刻画好的底版上,然后把纸覆盖上,用手掌来回压印,最后将纸轻轻揭开,一幅漂亮的'版画就做好了。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动儿大胆尝试制作版画。(提醒幼儿轮廓线要反复描画,对线条加深加粗;涂色要均匀,拓印时注意固定;并按教师的提示有序地进行操华活动。

(2)注意清洁卫生。

5、展览作品,相互评价。

说说自己喜欢的版画,为什么?(图案清晰)

去海底美工坊布置画展!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2、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把“形”和“神”结合起来。

3、结合人物的外表和神态向同学描述自身喜欢的肖像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形”“神”互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肖像作品(国画、雕塑、油画、版画、线描),让同学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工具和画法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伟大,最著名的肖像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流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3、小结: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同学讨论。

如何才干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猜一猜。

拿出自身的照片,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神态猜一猜你当时的心情。并想一想如何进行发明性的表达。

四、画一画。

选择自身喜欢的肖像图片,用自身喜欢的绘画方式改画。并可依照自身的理解加上背景。

五、课后拓展。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观察更多的人物肖像,并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表和神态。

课后记:经过一个暑假的调整,加上同学们也懂事了许多,课堂的配合还有相互的合作都比较好。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九

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在石头上装饰与绘画。

2、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一)出示石头导入:

“小朋友这是什么?(石头)我们教室里来了几位动物艺术家,它们知道我们在收集石头,所以带来了和石头有关的礼物,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看时想一想是什么?猜猜是怎么变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师引导幼儿观察石头变成了什么,想想用了什么办法(材料)。

(三)提出创作要求:

1、大胆想象动手创造。

2、使用颜料的幼儿注意颜料不要过多。

3、尝试一种以上的方法创作。

(四)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染石子: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任意涂染石子,使其成彩色石子,并欣赏石子的美。

2、画石子:将石子涂成白色或其他颜色后晾干,然后在石子上画自己喜欢的东西。

3、石子组画:几块不同的石子组成一物体贴在纸上,再涂上颜色成为一幅画。例如:一小石子、一大石子上下连接粘在纸上,涂上颜色成为不倒翁娃娃。

(五)互相欣赏、分享成功的喜悦。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于展示台,请幼儿互相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无论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能创造出抽象的雕塑。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难点:

认识抽象的基本特点。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教学准备:

各种线材、板材、块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抽象雕塑。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抽象雕塑》。

二、发展阶段:

1、抽象的特点:几何形体。

2、《抽象雕塑》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欣赏雕塑作品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学生讨论)。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

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作品。

3、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

抽象雕塑作品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环境中。观察、收集我们的城市有哪些抽象的城市雕塑作品。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一

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美术学科越来越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因而美术欣赏也相应地要求欣赏者的个性化创造,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体验、感悟、共鸣,进而把握人生哲理、历史真理和宇宙奥秘。

雕塑是美术艺术内容之一,在生活中接触的也比较多,也是很重要是一门艺术。对艺术是了解不能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时间段里,而是要向各个层面、各个时间去了解。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本课采用的是欣赏式教学,通过对图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让学生自己去发觉身边美的事物,去感知它的内涵。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自己当时的情感。

本课课内讲解为一课时,结合学校研究性课程的学习,采用书本与现实生活、身边的事物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案。

课型:欣赏课。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1、雕塑的形体: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

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

c、雕塑具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例如,河南洛阳《卢舍那大佛》的体积之大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数量之多,都是构成迫人气势和宏大气魄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方面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因素。

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3、注重作品的材质和内容的关系。

材质美和材质与内容的统一,便是雕塑艺术的重要特点。《鳖》是一件因材施艺,构思奇巧,造型成功的小石雕。作者琢磨得精细逼真,同时在印体石上留有粗糙的砸痕来保持石材原有的特点。这是利用材质肌理对比和加工留痕,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霍去病墓的各种动物雕刻多是利用石材的原形稍加雕凿,既使其具有生命,又保持了石质的美感。

4、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使作品作用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爱得华的《美人鱼》,是置于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中的巨石上。她倚坐在水边礁石上,是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为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

美国的《红色立方体》是纽约海上保险公司大厦前的雕塑。在林立的高楼大厦间,斜立的几何体和几何形楼群,形成了正与斜的对立统一关系,暗示了保险公司。强烈的红色使它成为公共环境中的点睛之作。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二

1、仔细观察七星瓢虫的主要特点,大胆设计美丽的外衣和舞台。

2、尝试运用深浅颜色表现空间的同时能用黑线流畅勾线。

3、学习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同伴的作品。

七星瓢虫ppt、教师范画、蜡笔、画纸、知识准备熟悉儿歌《大老虎照相》

1、谈话猜谜语引入。

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蚜虫怕见它,棉花最欢迎。

2、欣赏图片,认识七星瓢虫。教师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并用语言描述。

(1)头是什么形状?头上有什么?

(2)身体是什么形状?身体上有些什么?

(3)仔细观察,七星瓢虫的翅膀有几个花纹?是什么形状?

教师小结:七星瓢虫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和两对翅膀;翅膀覆盖下的腹部成节状,这样的小虫子就是一只小昆虫。

3、教师示范绘画,学习用黑线流畅勾线。

(1)教师示范画七星瓢虫的样子;(先画椭圆形的身体、再画半圆形的头,头两侧有一对半圆形的眼睛,头顶有一对触角。身体用一根横线分成胸部和腹部,两侧共六只脚)

(2)教师请幼儿大胆想象设计七星瓢虫的外衣并用语言描述;

(1)提问:你想给它设计什么图案的外衣?

(3)教师请幼儿大胆想象自己画的七星瓢虫生活在哪里,添加背景并用语言描述;

(4)教师出示范画,幼儿仔细观察教师作品:(鲜艳的外衣、彩色的舞台、浅色的背景、黑色勾线)。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提出作业要求。

绘画的时候注意物体的位置大小是否合适、添画的图案是否有创意、画面是否干净、自己的坐姿是否端正。孩子们,赶快设计吧!

5、评价活动:用合适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看法。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三

2、能运用拓印的形式表现秋天的美景,能够大胆的运用拓印描绘秋天。利用拓印的形式,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3、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能积极参与绘画活动,感受秋天的色彩,热爱大自然。

1、掌握简单的拓印技巧。(难点)。

2、感受秋天的色彩,热爱大自然。(重点)。

1、物质准备:儿歌、示范画、画笔、颜料、白纸、涮笔筒、收集5~10片树叶。

2、经验准备:感受过秋天。

一、音乐导入,引出主题。

听一听秋天。

教师:大家仔细听,儿歌里都讲了什么?(教师播放儿歌《秋天到》,幼儿自由回答,教师评价。)那请小朋友想一想,秋天是什么颜色的?(随机提问幼儿,鼓励评价。)。

二、积极讨论,深入探究。

看一看秋天。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收集的树叶拿出来吧。大家来观察一下手中树叶。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适当回应。通过描述树叶的形状,激发幼儿想象力。)。

小结:银杏叶像一把小扇子,枫叶像鸭爪一样;银杏树叶是黄色的,枫叶是红色的、、、、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红色、橙色、黄色时,有没有觉得暖暖的,很热情?能让你感觉到这些感觉的颜色就是暖色系,那相反你们看蓝色、绿色、黑色时,是不是感觉有点冷冷的?这种颜色呢就叫做冷色系。(提升幼儿对色彩的认知,并从固有色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

教师:再仔细观察一下,叶子上还有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及时肯定评价)。

小结:叶子上的细线叫叶脉,它长得像网子一样,是叶子的血管,是用来把营养运输到身体里的。(拓展幼儿科学知识)。

教师:秋天的叶子是不是很好看呀?但是你们看枯了的叶子很难保存,一碰就碎了,是不是呀?(教师拿出枯叶轻轻掰碎)。

教师:那我们怎么把它保存下来呢?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给予回应)。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好不好看呀?(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图画)。

教师:那我们一起画一画好吗?哪个小朋友可以把叶子借给我呀?

(调动幼儿积极性)。

找几个小朋友,拿几片不同的叶子。用画笔蘸取颜料,刷在叶子上,做示范画。

教师:你们看这是画笔,我们先用画笔在叶子上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当你换下一个颜色时,要把画笔在涮笔筒里涮干净,然后设计一个你想表达的秋天图案,取出一张白纸,把上颜料的叶子按照你的设计放在相应的位置,用手轻轻按压,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图案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拓印的样子代表了老师心目中的秋天,小朋友们你们拿出你的小手创造你们心目中的秋天吧!

三、自主想象,发挥创作。

画一画秋天。

教师分发画笔、颜料、白纸等。

教师:请小朋友们,拿起画笔,把你想到的秋天画在叶子上吧!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

分享作品(教师及时肯定评价)。

教师准备一张长长的白纸,将幼儿的画作,拼接在一起,进行展览。

美丽的秋天是一个有趣的美术活动,在活动中运用多领域融合,它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幼儿自主发挥,幼儿在交流合作中也发展了其社会性。教师在巡视指导中,注意对幼儿习惯的培养,对于用完的树叶用该如何处理,要进行及时指导,对于个体差异较大的,要调整教学方法。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四

1、知识与能力:了解校园艺术节标志、海报、请柬、节目单设计,以及画展展厅、文艺晚会舞台设计和布置的相关知识,并初步掌握设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完成,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搜集信息、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责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用美术的方式设计制作策划书。

难点:如何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制作出精美的策划书。

多媒体、策划书、制作材料等。

1、导入。

(1)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及一些主题性的宣传周,都离不开美术设计。

(2)教师板书,揭示本课课题:《艺术节策划与美术设计》。

2、合作探究。

(1)艺术节的美术设计一般包括哪几部分设计?

(2)策划书包括哪几部分?

3、学生实践。

(1)结合学校的活动,实际或模拟进行整体策划的美术设计。

(2)分小组共同研究、挖掘能表示出本校的特质和风格的色彩和图形,进行策划设计。

4、展示竞标。

(1)展示自己作品,说出设计构思。

(2)学生们交流评价,教师点评。

(3)评出最佳设计。

5、教师总结。

策划的设计方法和图文并茂性。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五

1、尝试用油画棒与水粉作画,体会油水分离的特殊效果,激发幼儿的兴趣。

2、学习水彩平涂的方法。

3、培养活动的观察、想象能力及大胆创作画面。

1、活动前,带领幼儿观看了动物世界及有关动物的图书等。

2、白纸、油画棒、水粉色、毛笔等

一、变魔术形式,导入活动

1、老师出示一张白纸(事先用蜡或白色油画棒画好图案)平涂颜色,变出其图案。

2、请幼儿模仿老师平涂的方法,进行操作,变魔术。

二、观察讨论

1、提问:你变出什么没有?老师变出了什么?怎样变的?

2、还可以怎样平涂颜色来变?使画面更漂亮?

三、操作探讨活动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画面。

2、指导幼儿大胆涂色,在颜色交界地方不要停笔,两种颜色可以碰在一起。

3、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蜡不溶水)

四、展示、评价

1、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不同底色间相互渗透的效果。

2、表扬颜色搭配好、涂色均匀、画面具有想象力的作品。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六

在前面的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于画圆形的实物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利用《白天和黑夜》这个主题来帮助幼儿巩固圆形的画法。所以,我设计了借助圆形物体来帮助孩子们学会圆形的画法。

在以往的绘画作品中,常常能在孩子们的画中找到太阳。但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们的太阳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因此,本节活动,我激发孩子们用勾线笔、油画棒等不同材料,让孩子们在涂涂、画画中画出不一样的'太阳,从而体验色彩的美、感受活动的乐趣。

1、引导幼儿借助圆形的物体(圆形的碟子等)来画太阳,知道圆形是头尾相连。

2、喜欢画画,体验活动的快乐,知道太阳会给大家带来温暖。

3、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炫彩棒、勾线笔、圆形物体(碟子、双面胶水等)。

一、回忆经验,引出课题。

1、师:早上,我们一起去晒太阳,太阳公公晒在身上觉得怎么样?(暖暖的)。

浦老师可喜欢太阳了,你们呢?你们说还有谁也喜欢太阳?

2、师:可是太阳公公今天不开心,不想出来了,到底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讨论)噢,原来没有漂亮的衣服怎么办呢?我们帮它穿衣服吧!

二、引导讨论,画太阳:

1、太阳公公的身体——我们用圆圆的东西来画出太阳公公的身体吧!(借助圆形物体)。

2、穿新衣——太阳公公出来了,穿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呢?(红色)。

4、太阳公公的宝宝也来了(出示太阳宝宝)我们小朋友那里也有太阳宝宝,帮太阳宝宝穿件新衣服吧!

三、激发创造,幼儿作画:

1、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借助圆形物体来画圆形,并掌握勾线笔的使用。

2、注意个别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添画,能力弱的幼儿教师个别指导。

3、提醒幼儿注意作画的常规和卫生习惯。

四、展示评价,引导欣赏:

1、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太阳。

2、游戏:与太阳宝宝捉迷藏。(师幼同乐)。

师:太阳宝宝穿上了新衣服很开心,想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七

通过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激发幼儿喜爱树木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树干、带有一小段树干树枝和树叶的上半棵大树;

2、故事绘画的纸、笔;撕贴的纸、糨糊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出示小熊)小熊想做什么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猜猜看小熊想画什么?

小熊为什么要画一棵大树呢?老师来讲一个故事。

二、听“小熊画大树”的故事。

1、教师边讲故事,边相应地出示大树的各个组成结构:

粗粗的树干是大树的身体,(什么是大树的身体?)长长的树枝是大树的'手臂,(什么是大叔的手臂?)树上还有许多好看的树叶。

2、小熊发现:咦,大树没有脚,怎么能站着呢?(个别幼儿想象回答)大树说:“哈哈,我的脚长在地底下,树根就是我的脚。”(大树的脚是什么?平时我们看得见吗?)

3、提问:

大树的身体是什么?

大树的手臂是什么?

大树的脚又是什么?

你们喜欢大树吗?为什么?

3、小结:有了大树,小鸟就有地方筑窝,松鼠才可以在大树上窜上窜下忙个不停,夏天还可以在树下乘凉。大树可真好,我们都喜欢它。

三、画大树。

1、老师画大树(引导幼儿用动作辅助表达有关语句)

小朋友,老师做小熊,你们做大树,画出一棵棵的大树。

什么是大树的身体?

什么是大树的手臂?

什么是大树的脚?

2、肢体语言。

(1)你们的身体做什么?

你们的手臂做什么?

你们的脚做什么?

你们的手又可以做什么?

(2)边蹲下从根开始边做动作,边用“我们”来进行语言表达。

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它是那么神气!你们想不想画一棵大树?

3、幼儿画大树:

幼儿尝试用绘画、撕贴等方法画一棵大树。

四、大树变森林。

这么多的大树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森林)你们喜欢吗?

小朋友们可以在树下做什么呢?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八

中班幼儿理解能力和表征能力都有所提高,已有初步的构图意识,涂色时能够注意色彩的搭配。本次活动借助生活气息浓厚的歌谣《晒被子》,再现幼儿非常熟悉的晒被子的生活场景,引导幼儿尝试用图画的形式将对歌谣的理解表现岀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添画,体验绘画创作的乐趣。

1、根据儿歌内容画出大小、颜色、图案不同的.被子,用点、线、圆圈、小花、格子等图案装饰。

2、能较均匀地着色,大胆配色并创造性地添画图案。

3、体验歌谣绘画的乐趣。

1、活动前请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晒被子。

2、学说儿歌《晒被子》。

3、水彩笔,“幼儿学习材料”——美术用纸第1页。

一、创设“哂被子”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被子”。

1、请幼儿观察“被子”的花纹、颜色、大小。

提问:小朋友的被子和爸爸、妈妈的被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宝宝的被子小,爸爸、妈妈的被子大,每床被子上的图案、颜色是不一样的。

2、请幼儿观察范画,进一步感知“被子”的不同。

提问:被子上有哪件花纹?是什么颜色的?晒被子时你还看到什么?

小结:每床被子图案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点点的,有的是条纹的,还有小花和格子的,被子颜色也不一样,深浅不同,搭配得很漂亮。晒被子时除了有暖洋洋的太阳,还存大树、小鸟、白云等景物。

二、请幼儿根据儿歌自由创作,教师指导。

1、教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绘画,根据儿歌内容想象绘画内容。

提出绘画要求:根据儿歌内容画出大小不同的被子,注意用点、线、圆圈、小花、格子等不同图案装饰。

2、幼儿绘画,教师重点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想象添画晒被子时的其他景物,大胆运用深浅对比的方法给被子着色;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根据儿歌内容画出大小不同的被子。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提问:猜猜画面上是谁的被子?运用了哪些不同图案装饰?

选择太阳好的日子,带领幼儿晒被褥,帮助幼儿了解晒被子有益身体健康。鼓励幼儿在活动区中将自己见到的人们晾衣服的情景画下来。

附:

晒被子。

大太阳,晒被子,爸爸妈妈大被子,弟弟妹妹小被子,娃娃也要晒被子。

小班数学《开心果园(5以内的点数)》公开课视频+有声ppt课件+教案和反思大班健康《小豆子旅行记》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案教具图(了解食品消化过程)。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十九

1、在照照、看看、玩玩中认识自己和同伴,并愿意在集体中交流。

2、有编唱歌的兴趣。

3、学唱歌曲,感知歌曲的节奏形式。

重难点分析:学唱歌曲,感知歌曲的节奏形式。有编唱歌的兴趣。

活动准备:镜子一面电钢琴活动过程:

1、导入。

2、展开。

3、结束一、导入部分:

组织幼儿一起唱对唱,老师问小朋友答。"好宝宝,我问你,你的鼻子在哪里,李老师我的鼻子在这里。"用唱歌对答的形式做五官游戏,引入课题。

1、照镜子认识自己。

1)请幼儿照镜子,观看自己的笑脸。--"你觉得自己的脸上哪些地方长的最有趣。"。

2)引导幼儿在镜中做各种可爱滑稽的表情。--"有的小朋友的眼睛大大的,有的小朋友的鼻子高高的,你能让它们变一变,做一些有趣的怪脸吗?"(幼儿做鬼脸时,教师及时的拍摄下来。)。

2、看看录像认识同伴。

1)教师逐一在电视上放出孩子的脸,并将画面定格引发讨论。"这是谁他叫什么名字?他的脸上怎么样?"(请录像中的本人也说说自己。)。

2)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及集体讨论情况,即兴编唱歌曲,"这是我的嘴巴小小的,这是我的眼睛圆圆的,这是我的头发长长的,这是我呀,我叫xxx"3)根据录像中不同幼儿的脸部特征,师生共同演唱和编唱歌曲,熟悉同伴的名字。

3、编唱歌曲。在音乐伴奏下,幼儿根据镜子中自己的小脸,编唱"我自己"的歌。"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张可爱的小脸,每张小脸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请你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编进歌里唱唱吧。"。

在愉悦的氛围中,幼儿将自编的"我自己"的歌,唱给好朋友听。

艺术与美术教案篇二十

通过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激发幼儿喜爱树木的情感。

1、树干、带有一小段树干树枝和树叶的上半棵大树。

2、故事绘画的纸、笔。撕贴的纸、糨糊若干。

一、引起兴趣。

(出示小熊)小熊想做什么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猜猜看小熊想画什么?

小熊为什么要画一棵大树呢?老师来讲一个故事。

二、听“小熊画大树”的故事。

1、教师边讲故事,边相应地出示大树的各个组成结构:

粗粗的树干是大树的身体,(什么是大树的`身体?)长长的树枝是大树的手臂,(什么是大叔的手臂?)树上还有许多好看的树叶。

2、小熊发现:咦,大树没有脚,怎么能站着呢?(个别幼儿想象回答)大树说:“哈哈,我的脚长在地底下,树根就是我的脚。”(大树的脚是什么?平时我们看得见吗?)

3、提问:

大树的身体是什么?

大树的手臂是什么?

大树的脚又是什么?

你们喜欢大树吗?为什么?

3、小结:有了大树,小鸟就有地方筑窝,松鼠才可以在大树上窜上窜下忙个不停,夏天还可以在树下乘凉。大树可真好,我们都喜欢它。

三、画大树。

1、老师画大树(引导幼儿用动作辅助表达有关语句)

小朋友,老师做小熊,你们做大树,画出一棵棵的大树。

什么是大树的身体?

什么是大树的手臂?

什么是大树的脚?

2、肢体语言。

(1)你们的身体做什么?

你们的手臂做什么?

你们的脚做什么?

你们的手又可以做什么?

(2)边蹲下从根开始边做动作,边用“我们”来进行语言表达。

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它是那么神气!你们想不想画一棵大树?

3、幼儿画大树:

幼儿尝试用绘画、撕贴等方法画一棵大树。

四、大树变森林。

这么多的大树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森林)你们喜欢吗?

小朋友们可以在树下做什么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621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