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专业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9:00:21
致橡树教案(专业14篇)
时间:2023-11-24 09:00:21     小编:字海

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不断完善和提高。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操作性,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案范文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选择,结合了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

致橡树教案篇一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橡树的句子。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具备了怎样的特点?

齐读本句,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把橡树比做哨兵?

(草原上的哨兵给你怎样的感觉?不怕风吹日晒,笔直挺立有精神,守卫草原有意志)。

橡树和哨兵有共同之处充满生命力,挺拔,粗壮结实经得起考验,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挺立着)。

哨兵守卫草原为草原放哨,那橡树呢?它守卫着什么?

朗读指导,读出橡树的生命力。

4、如此一棵高大、结实、挺拔的大树出现在修路工程中,人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配合读(4-6自然段)。

工程师:什么话也没说(没有命令,不知道怎么办,计划不能随意修改)长久地(内心复杂,可能在想什么)叹气(应该保护、计划不能修改,如何是好,为难)。

工人:沉默不语意思理解,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不想砍,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等待安排)沉重叹气(工程师没有答复,担心,心情沉重)。

3、要保护橡树,只有公路绕行,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是笔直的了。工程师无奈。最后问题解决了吗,采用了怎样的办法?引读第7段。

工程师为什么要在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打进楔子呢?(不影响橡树的成长,让橡树的根部不受到伤害)。

看到这个办法你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保护了树木,为了保护树木而弯曲,甚至影响了美观)。

朗读指导:我们和工程师工人一样,关心着橡树的命运。它被保留下来,大家都松了口气,轻松多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读读这个决定。

4、几年过去了,当坐车过往这条笔直而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的公路时,人们总不约而同地赞叹。

理解“不约而同”的意思,“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做法大家很赞同,认为很好)。

高尚的心是一颗怎样高尚的心呢?(爱护橡树、保护大自然……)。

致橡树教案篇二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致橡树教案篇三

《一棵橡树》是一篇批读文,而批读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独创的介于传统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全新课型,批读课文整合了“三维目标”,是落实学段目标的范本。“批读课文”的课型定位为“精读课文”。它是在“精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要领,学会读书,学生独自边读边批地理解课文。教学策略上是以课文旁批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上落实一个“扶”字,侧重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形成的阅读能力、习得的阅读方法、养成的阅读习惯尝试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自主阅读,既让老师慢慢放手,也培养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基于此,根据学情和学段特点,我努力的激发学生的批读意识,多次为学生创设触摸文本品读批注的空间,比如在两次提示引路环节明确的提出了批读的要求,在反馈过程中,给予学生批读方法的指导,进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努力把该课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让学生找出表现橡树骄傲和高大的词语,通过引导朗读相关句子,理解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对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语进行了积累和拓展训练。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既了解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词语去表达相同的或相近意思的写作方法,并从这些关键词句中明白了橡树的骄傲及原因。这一个环节较好地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目标。

本文中的两个词语我觉得只要准确把握即可全篇效果皆出。第五自然段“独一无二”一词的解析是画龙点睛之词,抓得如扎实则全篇主旨跃然纸上。

致橡树教案篇四

这个童话有趣而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简单的故事,一读就懂的故事,该怎么讲呢?我的教学设计就从最简单的地方出发。

简单的问题:这是一棵——的橡树。学生自己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填空。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橡树呢?很好填,对不对?这是一棵骄傲的橡树。只有“骄傲”一个词吗?不是的,有很多。读过课文,学生很容易找出了许多词语来完成这个填空。粗壮高大、挺拔威武、遮天蔽日,不算错的,这是橡树的样子;居高临下、妄自尊大、不可一世、傲慢、大吵大闹,也是对的,这是骄傲的表现。有学生填“愚蠢”,这是一棵愚蠢的橡树。是的,这是一棵愚蠢的'橡树,所以才骄傲。有学生填“孤独”,这是一棵孤独的橡树。它斩尽了周围的树木,怎么会不孤独呢?有学生填“悲惨”,这是一棵悲惨的橡树,失去朋友,被狂风刮倒,结局悲惨。一个简单的填空,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能够从文字中领悟到一些东西,这比我讲出来要好得多。

这是一棵骄傲的橡树,课文在一开始就讲得明明白白,“随着身材的长高和枝叶的繁茂,橡树的骄傲情绪也与日俱增”。明明白白的内容,把橡树为什么骄傲说得很清楚。在这里,我设计的一个环节是“这棵橡树想些啥?”让学生认真朗读第一自然段,把自己想象成这棵橡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把它骄傲的心理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环节,把橡树骄傲的心理活动描摹得淋漓尽致。他们站在凳子上,模仿橡树高高在上的样子,傲慢地说着。

“你们这些小矮子,怎么能跟我比?我才是这座花园里的王。”

“你们这些枯枝败叶,不配站在我身边。”

“我是这么粗壮高大,这么挺拔威武,我的树冠亭亭如盖,遮天蔽日,你们谁比得上我?”

“谁有我高大粗壮?谁有我威武挺拔?谁像我这样遮天蔽日?我才是花园里独一无二的主人。”

“谁有我繁茂?谁有我高大?我能够挡住你们所有的阳光,你们都在我的脚下。”

这个简单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从课文中找到橡树骄傲的原因,揣摩心理活动,外化为神情、动作和语言。

正因为很好地理解了橡树为什么骄傲,下面的课文是多么简单啊。骄傲的情绪与日俱增,终于控制不住,转化为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终于把内心的骄傲转化为行动,终于斩尽了周围一棵棵树木,也终于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学生把课文读到这里,不由得感叹:这真是一棵愚蠢的橡树,终于成了一棵孤独的橡树。当狂风袭来,就成为一棵结局悲惨的橡树。很自然的就明白了,人,不能骄傲。骄傲的人会失去朋友,失去朋友必然会失败。

通过《一棵橡树》的教学,我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从简单的地方开始,从简单的地方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文本。简单,并不意味着无用。有时候,简单的设计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致橡树教案篇五

1、知识目标:

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学习文中工人和工程师爱护树木的好品质。

4、创新目标:

理解筑路工人的心灵美,知道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致橡树教案篇六

(枝叶茂密、郁郁葱葱、粗壮……)。

2、是的,这就是一棵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橡树。板书:橡树(橡注音,三拼指导)。

3、简单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叶子比手掌还大,它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通常能开出黄色的花朵。果实坚硬,是小松鼠的最爱。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橡树有关的课文。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致橡树教案篇七

3、学生和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吗?

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致橡树教案篇八

在花园中生长着一棵橡树,在雨水冲刷,阳光洗礼之下,他,一年比一年粗壮,一年比一年高大,一年比一年挺拔威武。他那亭亭如盖的树冠遮天蔽口,茂密的枝叶渐渐的遮去了周围的树木,而他,也随之变的越来越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有一天,他用轻蔑的目光俯视其他树木说:“把这个可怜的榛子树收拾掉”随后,榛子树便被无情地破倒于他的脚边,随后无花果树和所有枯枝败叶的果树也纷纷倒下。没有了周围树木的包围,在蓝天下,他更加骄傲,更加狂妄。

一天夜里刮起了暴风,橡树用力地用根攀紧土地,却还是免不了被刮倒的命运,颓废地败在了风下,倒向土地。

我们是不是也如那棵橡树一样?

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便孤芳自赏,不再需要任何帮助,急于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开始厌烦于爸爸妈妈的叮咛,外公外婆的唠叨。可是,我们没有发现,在褪去了周围对我们的保护后,自己将会像那棵橡树一样,被风暴所打倒,被挫折所击败。

我们还未经历过磨练,还未深谙世事,只有在众人的帮助和保护下,才可以茁壮成长。其实,父母是爱我们的,只是我们习惯了无条件的接受他们的爱,所以才会急于独立。可是,到了危险面前,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依然是父母。

我将这个故事铭记在心,因为,我要时刻记住这个故事所告诉我们的含义,我们绝不会如那棵小树一样骄傲自满,忽视周围的人给我们带来的关怀。

致橡树教案篇九

4月5日,巩义杜甫故里景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聚在一起,祭拜伟大诗人杜甫。在这些人中,一位身着黑衣,穿着棕色花格裙的女性,表情肃穆,向杜甫深深鞠躬。脖颈中的黄丝带,在丝丝细雨中随风起舞,她就是诗人舒婷。她的那首《致橡树》,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家喻户晓,也是传诵至今的短诗经典。

上午9时30分,巩义杜甫故里景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团聚在一起,向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杜甫寄托自己的哀思。在人群中,诗人舒婷身着黑衣和棕色花格裙,表情肃穆。在人们的印象里,能写出《致橡树》的舒婷,一定是位漂亮的女子吧?记者近距离发现,她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鬓角华发已生。38年前的1977年,她创作《致橡树》的时候,的确很年轻,只有25岁。今天,她的面庞上已经悄悄刻下了光阴的痕迹,毕竟,她已经63岁了。

致橡树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资料来源:

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

―日光c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叹息”?为什么用“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致橡树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橡树”、“木棉”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的内容。

3、教学难点:理解“橡树”、“木棉”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影视剧爱情《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导入:当女主人公以凡人素素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即使天族太子夜华再爱她也无法护她周全,她不仅失去了双眼,最后还跳下了诛仙台;当她以白浅上神、青丘女帝的身份出现时,四海八荒都对她非常尊敬,她不仅可以夺回自己的眼睛,还可以顺利地站在太子夜华的身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舒婷的《致橡树》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配乐朗诵。

1、诗人在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出现了六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表明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绝不像绝不学不止像。

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来争取一种女性尊严和地位。诗人的抗争决心,这种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3、作者在第二部分,运用哪两个意象来表明自己的爱情观?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

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爱情的?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1、结合现实版的“致橡树”——习近平和彭妈妈的爱情,谈谈你的认识。

2、教师小结:

1、搜集整理和爱情有关的诗词名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

2、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橡树”、“木棉”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的内容。

3、教学难点:理解“橡树”、“木棉”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影视剧爱情《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导入:当女主人公以凡人素素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即使天族太子夜华再爱她也无法护她周全,她不仅失去了双眼,最后还跳下了诛仙台;当她以白浅上神、青丘女帝的身份出现时,四海八荒都对她非常尊敬,她不仅可以夺回自己的眼睛,还可以顺利地站在太子夜华的身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舒婷的《致橡树》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配乐朗诵。

1、诗人在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出现了六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表明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绝不像绝不学不止像。

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来争取一种女性尊严和地位。诗人的抗争决心,这种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3、作者在第二部分,运用哪两个意象来表明自己的爱情观?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

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4、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爱情的?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1、结合现实版的“致橡树”——习近平和彭妈妈的爱情,谈谈你的认识。

2、教师小结:

1、搜集整理和爱情有关的诗词名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

2、背诵全诗。

致橡树教案篇十三

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

一、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

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

四、《致橡树》是怎样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的?

解析:诗的第二部分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首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为树的形象”,这与前面的“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有同样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这种爱,相敬如宾而心心相印,互相理解。“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两个人可以分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刚毅、顽强,是个英勇的男子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美丽、温柔,是个感情丰富的新女性。

其次,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诗人以寒潮、风雪、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云霞、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

最后,作出斩钉截铁的结论:伟大、坚贞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他的外表,更要爱独立的。

人格和扎扎实实的根基。

解析:《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1、象征。“橡树”“木棉”

2、对偶和比喻手法的运用。

致橡树教案篇十四

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a、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象征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多媒体。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整体感知。

1、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具体研习。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2、找一位同学朗诵后半部分,然后讨论: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橡树、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所写的“木棉”的热烈、温情、柔韧、美丽就是女性的阴柔之美,而“橡树”的昂扬、坚毅、果敢、强壮,就是男性的阳刚之美,二者各具特长,又各展风采,二人即相知相恋相依,又独立、平等、互相尊重,表达了诗人共建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细读文章后半部分,揣摩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经教师点拔后明确: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起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达到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爱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爱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爱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4、总结拓展引导: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理智、冷静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她摒弃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价值,虽然全诗情调温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选择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爱情的舵,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那么此种爱情并不是称道、健康的。优美的爱情要求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善自己的筋骨,找到灵魂的皈依一份幸福的爱情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612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