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8:30:18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1-24 08:30:18     小编:HT书生

尝试新的事物,开拓视野,拥抱新的世界。总结要突出重点,突出所总结的核心内容,不要过分罗列和泛泛而谈。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发和思路。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一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概括性术语,人类自诞生起就享受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恩泽。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创造物质价值同时,也前所未有地破坏着生物多样性,引发全球生态危机。如今,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人类在思考如何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过程中,必然要把伦理视角延伸到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

随着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性问题”的频繁出现,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生物平等、全球变暖等问题跃进了伦理学研究的前沿。从人类伦理到动物伦理。动物首先进入人类伦理关注的视野,是基于其生理特征和心里表象与人类更接近。从生理特征来看,动物拥有诸多与人类相近的生命属性。

从心理表象来看,动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群体,高等动物与人类还有一定情感基础。动物首先成为人类重新定位、调整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最早“受惠者”也就理所当然,在如火如荼的尊重自然的运动中“,动物权”成为高频率词汇。辛格最早倡导生命权利应扩展至动物,撰写的《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新伦理》(1975年)是“动物权利运动”先锋,主张人的利益和动物的利益同等重要。动物权利论者另一代表雷根也认为,应该像对待人类自身一样给予动物平等的完整生活。

在动物权利看来,“动物权利运动是人权运动的一部分”,利用动物做实验也是不道德的,不管这些探索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利益,这不亚于反动的种族主义或性别歧视。从对动物任意宰杀到尊重它们的生命权,是伦理观的历史飞跃,对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仅把动物纳入了伦理关怀的范围,仍然是一种选择性平等,且认为动物个体的价值都高于任何植物个体的价值,还是停留在一个生命的等级世界。对生物价值区分的尺度,本质上还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和人类价值基础。同时,动物权利论忽视了现在“毫无用处”的某些植物资源在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和潜在价值。

植物作为自养生物,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交换循环的起点和枢纽,不仅有着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美化等功能。实际上,植物多样性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态链的生态金字塔规律,一种植物的灭绝通过食物链发生一系列恶性循环,至少影响到20种昆虫的生存。如果植物生物量不超过动物生物量的100倍以上,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人类中心主义”只关心人类价值的做法不合理,那么“动物权利主义”只关心动物福利(包括人类)的做法同样是不合理的。从动物伦理到生物伦理。在动物权利论基础上,自然保护主义者提出了生物平等论。施韦泽是生物平等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即著名的敬畏生命伦理。泰勒在《尊重自然》中指出,人只是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秩序的一个有机部分,人类本质上并不比其他生物优越。任何一个生物种,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只是体现在不同方面。包括不同的人种在内,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关心和关怀。生物平等论把伦理关怀的视野扩展到了包括一切生命,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义更大、范围更广。

从生物伦理到生态伦理。毫无疑问,生物平等论对由生命个体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关注焦点的仍然只是物种生命的福祉与权利。这必然导致生物平等论的缺陷:否认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直接义务与忽视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难以上升到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高度。人是一个生物物种,和其他生物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生物进化进程,与无机环境和其他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包括人类世界)。每一个物种的灭绝或命运发生重大变化,对其他生命共同体都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于1914年提出“生命之网”,到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3年提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论被广泛接受。如今,生态学从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更生态系统论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生态系统论构建的著名的大地金字塔模型:由底层向上依次为土壤层——植物层——昆虫层——鸟类与啮齿动物层——大型食肉动物。每个层级之间还包括一系列小层,包括微生物、寄生物等作为缓冲与过度层级,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有机体系。大地金字塔模型中的每一物种都有着各自的生态位,以维系生态系统平衡。正如人类职业层级一样,在伦理道义上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功能不同。基于生态系统论,利奥波德1934年提出“大地伦理”概念,其核心观点在《沙乡的沉思》中如是表述:人类必须进行角色转换,由征服者转变为平等成员,伦理共同体的范围应当扩展到土壤、水等生态要素和植物、动物等生命体。这意味着人类除了要尊重物种生命外,也要尊重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论和大地伦理为基础,现代生态伦理日趋成熟,人类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基上分析,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化和理论的进化,人类伦理关注范围的不断扩展,从动物伦理到生物平等伦理,再到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而演化为生态伦理。只有生态伦理,才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伦理关怀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生态伦理认可施韦泽“敬畏生命”的超越,超越了动物权利论的局限性,认为人的存在是相互联系的客观存在,依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像敬畏自己生命意志那样敬畏所有生灵。认为原始伦理源于人类血缘关系,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人类“血缘”范围必然扩大,应该扩大到一切生命,且没有等级之分。“敬畏生命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其次,对施韦泽的“条件平等论”进行批判。因为施韦泽同时认可,一个昆虫或一个原始部落,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

于是必然有以下推论:压迫以至完全毁灭这些所谓“没有价值”的生命是被允许的。这与生态规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悖。再次,修正利奥波德的狭义自然保护主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则把伦理关怀扩充到了一切生命和生态系统:保护所有物种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禁止对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个体的捕杀和利用、拒绝对自然界的任何“破坏”,即保持生态系统的原始完整性。这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取向一致,是一种偏向狭义自然保护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但是违背了生态系统演化规则。生态伦理遵循生物权利和义务对等关系、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协同进化相统一的关系,体现出生态伦理实践意义。前面分析,无论施韦泽还是利奥波德,都设计生命与生态系统平等的原则,却抛弃了物种生存与进化的基本规则,漠视生物(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性。毫无疑问,物种(人类)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体组成,其基本生理需求物质的给养源就是物种和生态系统,如果终止对物种的捕食和利用,按照生态金字塔规律,物种(人类)本身的生存也将成为不可能。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二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构图、多层次雕刻、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平面浮雕。它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精雕细刻,格调高雅,又被称为“白木雕”。一千三百多年来,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它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神韵、精湛的技艺、精美的雕刻而蜚声海内外。为了使东阳木雕更具有艺术表现特色,东阳木雕的老一辈艺人、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以及东阳木雕艺人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其表现形式,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运用粘贴技术,来突出表现东阳木雕的层次、立体及三维艺术效果。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锯空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园木浮雕、圆雕、半圆雕、彩木镶嵌雕、火烧板拼雕、贴片雕、阴雕、彩木多层叠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等,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

1.阴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阴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艺术。阴雕是在木板上用刀以线条雕刻为主,而无大块面铲法的一种雕刻技法。“以刀代笔”是阴雕技法的总旨。即在做好底色的木板上,以刀代笔,用凿刀左右前后加以横铲,要求达到以工带写,掌握笔意,凹刻线条,称之为“铲阴花”或“铲白花”。因它是以凹刻线条,深度一般在5毫米以内,雕刻图案低于平面的一种表现艺术,称之为“阴雕”。刀在木中走,犹如笔在纸上游,但是木材质地有软有硬,木软,刀力可及,木硬,运刀难度大,这就要求雕刻者善于掌握控制,用刀利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阴雕工艺一般是无稿的雕刻艺术。在木板上下刀之前,雕刻者要先构思图案,周密设计,胸有成竹,意在刀下,画在板上;一旦下刀,刀锋利落,刚劲有力,刀刀见功夫,疏密粗细得当,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在雕刻的画面中体现出兼工带写的意境,一件成功的“阴雕”艺术作品,全部显现在刀法的运用之中。这种表现艺术,又分为阴雕嵌色表现法和阴雕不嵌色表现法两种。其阴雕嵌色表现法是在阴雕的凹面内嵌入有颜色的油漆,突出色彩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2.薄浮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薄浮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薄浮雕是在2—5毫米的厚度中雕刻出图案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表现形式讲究保留平面,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它要求雕刻工具以锋利斜面为特色的雕刀,薄浮雕作品所追求的精细线条的表现都要用雕刀施功刻出;要求雕刻艺人基本功扎实、刀法运用自如、刀法流畅、线条清晰、地要平整、层次分明、富有神韵,雕刻深浅把握在5毫米之内。此种表现手法是以刀代笔,刀刀见真情,不允许有半点的差错,整件作品不允许有刀疤伤痕,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精品。其艺术效果是:“远看有层次,近看是立体,细看多有滋味,越看越神韵。”看似一幅图画,其层次感、立体感非常强烈,是一幅立体的画图。

3.深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深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镂空雕为副的一种表现方法。其深浮雕是一种线面结合,以面为主来表现图像的雕刻技法。雕刻深度一般不低于20毫米,深的可达100多毫米。镂空雕也是深浮雕中进行镂空,在深浮雕的物像背部施以镂空雕刻,使木雕作品疏密得当,玲珑剔透。在深浮雕中局部运用镂空雕,使木雕作品的立体感、层次感更加突出。这种深浮雕表现方法往往与镂空雕密切结合,来提高艺术表现形式。运用深浮雕和镂空雕的雕刻技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作品的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有一种很深的艺术感染。

4.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件木雕作品中,运用锯空雕和镂空雕这两种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锯空是在画面物像以外的空地,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琢。其镂空雕是在锯空的物像背后进行镂空雕刻。在锯空雕刻中,又有镂空雕刻;在镂空雕中,又见锯空雕刻。两种雕刻技法穿插有致、使木雕作品粗细得当,疏密均匀,玲珑剔透。此表现法,运用多种雕刻技法,使作品的层次和空间丰富而又强烈。

5.透空雕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透空雕”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浅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透空雕,就是在保留浮雕物像部分中,去除物像以外部分,形成虚实并存的浮雕艺术。是将“地”全部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刻,并且以平面刻线切刀为主,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它可分为:单面透空雕、双面透空雕和异型双面透空雕。单面透空雕是单面图案,单面欣赏的木雕作品。双面透空雕是同一图案,正反两面雕刻,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的木雕作品。异型双面透空雕是两面不同的图案,两面欣赏不同效果的木雕作品。由于空间的通透和虚实的分割,使透空雕显得更为空灵贯气而不沉闷,既有圆雕轮廓清晰的特征,又有浮雕平面舒展的特色。

6.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镂空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镂空雕是一种深浮雕,它最突出的标志是玲珑剔透,使物象有立体感,人物穿插场景层次多,镂空深雕,独具匠心,极富有艺术之美。此表现法是在镂空雕的主体雕刻下,底部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更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效果。

7.高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高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高浮雕,是指将图案外框平面和图案内的“地”设计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使图案雕刻部分高出平面以达到凸显主题图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其画面构图匀称丰满,图案整体、连贯较强,很少露“地”,疏密得当,粗细相融。由于主体图像高出平面的“地”,凸显了主体图像,主体突出,平面立体艺术效果明显增强。

8.多层叠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多层叠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多层叠雕是指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采用分块、分单元雕刻,逐层对接组装而成的一种雕刻技法。此表现法,就是运用这种雕刻技法所创作的木雕作品。它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了由近至远、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画面,达到了在平面背景下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采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和圆雕等雕刻技法相结合,其一层层的层次丰富而又突出,纵深感加强,凸现多层次的立体木雕艺术。

9.镂圆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充分运用深浮雕、镂空雕和圆雕的雕刻技法,但不光光是这几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物像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再进行圆雕雕刻的一种表现方法。此种表现方法是在东阳木雕平面深浮雕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结合福建龙眼木雕的圆雕技艺和广东潮州的通雕技艺而创作的木雕精品佳作。其镂圆雕,不是简单的镂空雕雕刻加圆雕雕刻,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的基调下,对人物、动物等物体块面背部采用30度至45度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到底部,再对人物、动物进行圆雕雕刻。经过此雕刻后,其作品的三维立体艺术效果非常强烈,不管你在前后、左右、上下各个不同的侧面观看欣赏,其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三维艺术效果非常突出。由于在深浮雕、镂空雕中,加进了圆雕雕刻技艺,作品的三维空间完全立体,适宜人们全方位观赏,三维立体效果非常强烈。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凸现了三维的艺术特效。

10.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块木雕作品中,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结合的一种表现方法。平面浮雕雕刻出了凹凸起伏的形象,其形体是“压缩”处理后的二维空间效果;深浮雕、镂空雕由于雕刻深度较深,增加了层次和纵深丰富;半圆雕的雕刻加深了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多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赋予了木雕作品的空间感、三维立体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阳木雕的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很少上色,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也有选用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颜色较深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的。这主要是根据雕刻设计者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决定。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时根据木雕艺术表现的需要,设计创作者会选用几种或者多种颜色的木材来雕刻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1.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镶嵌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彩木镶嵌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有铜、锡、玉石、象牙、贝壳、竹丝、彩木等材料,甚至有用金银珠宝的。此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是用彩木,其彩木就是用各种颜色的木材,如红木、桑木、黄杨木、榧木、柏木、苦槠木、黄檀木等有颜色的木材作为镶嵌的雕刻用材。它是利用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泽,巧妙地拼凑成各种形象的图案。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作陈设欣赏的台屏、壁挂、屏风等木雕作品的创作,也适宜于橱、柜、箱、茶几、案台等各式家具的装饰雕刻。运用多种色彩的木质材料,分清了层次和色彩的艺术效果,使木雕作品有丰富的层次、立体感因木质的色彩一目了然。

2.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就是根据图案设计的要求,分选各种颜色的彩木,分块雕刻,再按设计图案的要求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彩木雕刻,是根据图案内容分深、浅、淡或按景物的特点来挑选彩木,分块进行浅浮雕、半圆雕、圆雕等技法雕刻。在选择彩木时,十分讲究图案远近景物的内容,远景可用浅淡颜色的彩木,近景可以用深一点的彩木。否则,木雕作品制作组合后,会引起色彩的反差,影响色彩的艺术效果。按图案设计的要求分深、浅、淡选择彩木,其彩木雕刻组合完成的木雕作品,让观赏者远看似一幅彩色的图画,近看是一幅立体的彩色画卷。其作品的艺术效果,通过彩木的色彩和多层叠雕展示了立体三维艺术,彩木的色差分清了主景、远景,多层叠雕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画面的纵深感,平面浮雕的立体三维艺术效果更加突出。

东阳木雕因采用颜色较淡材料雕刻,又不上颜色,故被称为“白木雕”。但有些木雕作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对白木雕进行着色处理,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就是运用各种色彩在雕刻的木雕上面着色处理,使其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浅降山色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和贴金表现法等。

1.浅降山色表现法。浅绛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画。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和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浅降山色表现法,就是仿照这种浅绛山水画的方式方法,对雕刻后的东阳木雕,在岩壁崖石线条皴擦的凹面上染濡一层非常浅淡的黑色,凹凸深浅的块面线条在阳光的作用下变成了“墨分五色”,浅绛山水的艺术效果就出来了。其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岩石峻峭、层次分明,远近立体的层次感凸显。木雕作品雕刻后,在山石上施以黑的擦皴,山石的凹凸深浅处墨分浅淡,突出了山石多层次的立体艺术效果。

2.淡彩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就是木雕雕刻制作完成以后,在木雕雕刻的主要部分(局部)或全部施涂淡彩的油漆,使其更具有立体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法是在木雕雕刻完成之后,用淡薄的色彩稍作渲染涂在木雕物像的上面,让色彩的浅淡来表现层次、立体艺术,这种淡彩与木雕融合一体,又能显示木雕韵味,使其产生一种淡雅、朴素的艺术效果。

3.贴金表现法。贴金表现法,就是木雕雕刻制作完成以后,在木雕雕刻的作品中局部或全部贴上金箔,使作品更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金箔具有高贵典雅、永不褪色、耐腐蚀、抗氧化、防辐射等优点,雕刻后的木雕作品贴上金箔,使木雕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木雕作品金光闪闪。木雕作品再贴上金箔后,木雕与金箔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使作品更显得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高贵典雅、豪华气派。具作品艺术表现力强,视觉冲击力大,令人赏心悦目,极具艺术鉴赏价值。

东阳木雕是散点透视构图、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浮雕。木雕作品要达到装饰的效果,有时需要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镶嵌连接组合。运用粘贴技术表现,就是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者镶嵌到底板上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粘贴技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贴片技术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和锯空雕粘贴表现法等。

1.贴片技术表现法。贴片雕,是指木雕作品单独或成组雕刻,然后粘贴或者镶嵌到深色底板上的雕刻技法。贴片技术表现法,就是这种雕刻技法形成的木雕作品,它使浅色的雕刻图案与深色的底板组成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主题突出,装饰性效果强。其木雕作品底板都是用深颜色的底板,雕刻的材料用白色的椴木雕刻,粘贴到底板后,形成了显明的色差对比,作品的艺术效果强烈。

2.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竹丝镶嵌为底板,粘贴木雕浮雕贴片的一种表现方法。竹丝镶嵌贴片,就是用2毫米厚、3毫米宽的篾片,锯出等距细榫,十字交叉衔接,拼嵌成工整的几何图案作为底纹;再用木雕雕刻成的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浮雕的贴片,以暗榫紧扣,镶嵌或粘贴在竹丝镶嵌的底板上。由于画面素色洁净,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它凸现了木雕的艺术效果,显得特别清雅珍贵。作品主体部分用精雕细刻的木雕,底板用工艺细密复杂的竹丝镶嵌,造型别致,雕工精细,独树一帜。既有竹丝清新淡雅的特色,又凸现木雕浮雕的艺术效果。

3.锯空雕粘贴表现法。锯空雕粘贴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先锯空雕刻后,再进行粘贴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锯空雕就是对画面物像以外的空地,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行雕刻。锯空雕刻后的木雕作品,通过粘贴技术的装饰,构成一幅木雕作品。其作品的立体感、层次感也十分突出,具有一定的室内装饰效果。

六、结语。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和写作一直受到重视。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实际上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涵养,整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成为目前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整合的有效方法。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奠定写作的基础。

习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积累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重视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积累。对于词语的积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积累课本上的词语,另一方面进行词语的联想,如让学生摘抄“乐于助人”这一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由此让学生联想表现同一品质的词语,如“无私奉献、大公无私、拾金不昧、舍己为人……”这一类词语;如果再进一步拓展,还可以积累出与以上品质相反的词语,如“忘恩负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假公济私……”,这样,学生不光认识了这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或几类词语,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句子的积累,可以从文中精美的句子、重点句子等加以积累,让学生进行摘抄、熟读甚至会背诵,让学生从中体会其妙处。久而久之,学生积淀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得很,奠定了扎实的写作基础,写作时运用自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写作特色的模仿是强化写作技能关键。

模仿是学生进行个性写作的开端,小学生处于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想要在作文训练中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首先要洞察优秀文章的写法,然后借鉴其写作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运用,才能够进一步强化写作技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优秀的范文,这些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诸多方面独具匠心,给学生学习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可在阅读课中,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用心去体会、感悟范文的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表达方式,并正确使用其写作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模仿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

例如: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掌握作者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分别抓住了各个季节烟台海的特点来写的方法,学习以总分总的方式成篇的写作技巧。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着重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两条写作线索,领悟写景不仅要抓住特点还应做到详略得当;教学《半截蜡烛》让学生感受在叙事中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等。这样,学生在品赏别人语言的同时,写作技能便能够得到提升。教师长期坚持授之以渔,学生定会在众多课例的学习中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心中有法,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从容得多了。

三、内心感情的激发是丰富写作情感的路径。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写作活动中的催化剂,一个没有写作热情,对客观事物毫无情感体验的人,是写不出什么好作文的。”由此看来,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是学生写作的原动力。如果学生笔端倾注激情,文辞就如充沛的源泵,汩汩不绝,反之,则如死水一样,文思呆滞,语言干瘪。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设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情感,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而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进行相似联想,不断思维发散,丰富自己的写作情感。

例如:《轮椅上的霍金》教导学生需要重视科学,追求真理,并且需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运用自身的热情和力量解决现存的困难;《小草和大树》一文引导我们要学习夏洛蒂三姐妹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最后终于获得成功的精神;《船长》一文教导学生要像哈尔威船长那样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优秀品质。通过阅读教学,教师从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找到文章的灵魂,促进学生思考与发散,应用于写作中,观察和挖掘身边令人感动的事件与精神,赋予文章最动人的灵魂。

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

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曾说过:“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宝贵经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身边的人或事例联系,注意从学文中再现生活、描绘生活。通过整合阅读与写作训练,有效挖掘学生潜力,在促进知识与思维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学生的习作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教学方案,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强化写作技巧探究,更好的促进学生释放内心情感,实现学习--领悟--表达为一体的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双重提升,也强化了学生综合的素养,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四

摘要:

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与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转载于:)1968年在其通俗读物《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adifferentkindofcountry)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是biology和spanersity的组合,即biologicalspanersity。此后的十多年,这个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生物多样性”(biospanersity)的缩写形式由罗森()在1985年第一次使用,并于1986年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由此“生物多样性”才在科学和环境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它关系着人类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为保护自身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基因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陆地生态系统599个类型,有高等植物32800种,特有高等植物17300种;脊椎动物6300多种,特有物种667个;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特别是有些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保留了同质性极好的人群,具有极大的遗传学研究价值。这些丰富的资源是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重要的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无时不在宗教、艺术、文学、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与支持等方面反映出来。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对整个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巨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和呼吸的空气),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和疾病之苦(如,调节气候、洪水和病虫害)。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3)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多保护一个物种,就是为人类多留一份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做一份贡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五

我们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的安排,自然因素的破坏是进化的结果,人为的破坏会改变自然的安排,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危机。作物品种多样性是一种资源,有着重要的价值,人类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它,一旦失去生物多样性,人类生存的基础可能就会造成破坏。农作物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机会,我们人类所需的食物、药物及多种工业原材料均来自于这种多样性,多样性的维持有助于我们获取食物,会丰富我们的营养,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一旦这种多样性减少甚至丧失,我们遭受的首要危机就是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不断发出警告,现在人类生存所依赖的食物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种,一旦遇到气候变化或地质变化就可能会减产,而其他的作物我们已很少种植,甚至已经没有种植了,若干年后人类的食物必然匮乏。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项目组专家也断言,作物多样性的减少除了引发粮食危机外,可能还会引发其他危机,如导致药物原材料、工业材料的减少,严重的则会引发疾病无药医治的局面;人类的食物过于集中几种食物,导致人类饮食出现均质化的倾向,可能助长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等的患病率。农作物的多样性在保持土壤、水资源品质及气候调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经物种丰富、土地肥沃,但是由于长期战乱与过度开发,现在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已基本丧失,土地贫瘠,土地荒漠化严重。作物多样性对于大气成分调节、地球温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所知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是千万年来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作物多样性还像今天一样在减少,有科学家预测,大气层中的氧气总有一天会由于氧化反应而消耗殆尽。今天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作物多样性的减少,还可能会影响生物链,最终会导致某一区域生态系统的崩溃。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作物多样性的存在,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难以再生。尤其是现在的一些濒危作物种类,如果消失了,我们将失去宝贵的生物资源,对于子孙后代、对于社会发展都是巨大的损失。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作物的多样性在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需要探寻其原因,才能够寻找到保护良策。从整体上来看,导致农作物多样性减少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也可能会出现变异,在变异中如果能够胜出,有利变异才可以将遗传信息延续下去,有利变异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慢慢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就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也会形成多样化的生物样态。生物如果出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将会被淘汰,直到生存环境改变而消失。当然自然选择过程缓慢,只有在长时间内才能看出影响。另外,气候的变化、地质条件的改变、降雨量的减少或增多都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人为因素是导致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生物科技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虽然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物多样化的发展。比如,美国已经放弃了传统农业及耕作技术,大规模发展基因作物及产业化经营,其作物品种正在不断减少,多样性在丧失,有95%的蔬菜品种已经没有在美国出现过。人类活动对作物多样性的减少负有直接责任,具体表现在:第一,作物品种改良、外来品种的引进或遗传物质的杂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物的多样性,但是也使得作物类型简单化,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品种的丧失。比如,在印尼,过去来,已经有1000多个水稻品种丧失,现在75%的水稻来自单一母体,导致了水稻遗传基因的丧失。第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导致了农户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必然会出现单一品种独大的局面,而忽视来对其他品种到培育与种植。第三,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人类的开发,过度的开垦、放牧,不合理的开采,土壤污染及水质污染等,导致了作物品种的减少或没绝。第四,城市化的发展,大型工程的建立,侵占了大量土地,需要在一些特定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可能会消失。

农作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任务。首先,应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不对立,农业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不矛盾,现代科技可以用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也可以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多种需求。任何地域均有自己的环境特点,没有一个农作物品种能够适应所有区域,在一个地域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优势农作物本地品种,这是传统农业发展的根本希望所在,本地物种是在长期耕作中形成的,不能轻易放弃。当然,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也需要培育种植,需要用现代科技来改造或是培育新的作物品种。现代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耕作方式,比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但是不能废弃传统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方法,需要从农田整体生态系统上保持高产品种与本地品种的平衡,需要保持农作物与其他作物的协调。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持续与传统农业的发展。其次,加强基本农田和农家保护。农作物多样性的存在依赖于丰富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就是要恢复退化的农田生态,恢复农作物多样性生存的环境。可以运用必要的法律、行政或经济手段,强化对基本农业耕地的恢复与管理,防止耕地流失,防止耕地土壤肥力的下降。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强化农田区域内生态系统建设,可以将农田基本布局、水利设施、水资源和其他的林木、草地资源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该系统内农作物与其他作物、生物形成合理配置,构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农田格局。如果说农田保护是一种宏观格局的农业保护,那么农家保护就是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微观保护,是农民在种植生产与管理中进行的就地保护。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决策与管理在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某一作物品种的去留,被保护的种质资源在生态系统继续进化发展,使得该资源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同时,在生态系统内,被保护的种质资源可以与其他生物发生基因交流,能够提供该资源栽培品种的变异机率,从而最大丰富该品种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因此,农家保护值得重视,不仅能够为育种、选种及留种提供方法,还可以在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使用,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办法。再次,优化耕作种植模式。当前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单一式的种植及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所导致的。在耕作种植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构建农田作物的资源及种类,将现在的单一作物种植改为复合立体式种植,强化农林牧渔的优化搭配,实现不同作物之间的轮换耕作。尽量采用绿色耕作模式,少用化肥农药,采用生物防虫手段,增强土壤肥力保持水土,提供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持。复次,加强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技术及监测手段。现代科技为农作物多样性保持提供了条件,需要大力发展物种保护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种质资源监测技术及水土保持技术等。需要积极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与基因库。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区。

20xx年我国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30)》,这是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持方面重要的官方计划,其中提到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及全天候监测技术,并不断强化这些技术的落实与实施能力。最后,需要加强立法与宣传教育。农作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持久的工作,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需要国际社会的全面合作。同时,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供社会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尤其是向农民加强宣传,传授新型立体式耕作方式与农业生产技术。在政策上,要将农民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积极性与各种税费减免相结合,发挥农民保护的能动性。保护农作物多样性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各种技术、政策、法律的支持,也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但是我们也须注意在农作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几个偏差。其一,过分依赖现代科技。物种基因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物种资源保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用科技毁灭物种。现在的转基因工程,通过基因逃逸制造转基因新物种,从生物多样性保持的角度看,这是反自然、反人类的行为。物种是长期以来天然进化或长期驯化的结果,其基因自有其合理性,人类在没有弄清转基因风险的情况下制造转基因作物,实际上会造成物种消失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其二,我们过度重视种子库、基因库的形式建设,有可能会忽视物种的实质保护。如前所述,就地保护是一种比较妥当的办法,既能够保持作物远离干扰,也能够使得一些濒危作物种子获得人工救助。现在建立的各种种子库、基因库是属于迁地保护。由于迁地保护是一种静态保护,一旦离开原居地,种子可能会丧失进化的机会;一些靠营养器官繁殖的种质资源在种质库中难以存活;另外迁地保护有时候难以获得原来种群的认同等。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的形势必然会呼唤新的思路与对策,必然需要以新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引导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探索与实践。作为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应时时关注: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学生究竞能依靠什么素质应对未来?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教师切实应以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为己任,努力培养兼有各种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思、写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与之矛盾的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涂沫几笔,敷衍了事。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由于我们训练方法的陈旧、单调,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去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

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是相对于“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调、传统、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来讲的。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使训练收到实效。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材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其实,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有了这个“契入点”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

综合性是指在作文训练中,以多方面有利因素的结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综合,既是作文本身听、说、读、写,字、词、句、段,摘、抄、记、写、改、编、评、赏的结合,也可以是作文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作文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作文与生活的结合,作文与做事、做人的结合……这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训练方式,避免了过去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显示了一定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积累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

关于训练形式的具体操作,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1][2][3][4][5]。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七

我们的地球因为有了數以万计不同种类的生命,才变得绚丽多彩。灵动的地球,孕育着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生物多样性让这个地球生生不息,与众不同。“从撒哈拉地区酷热贫瘠的沙漠,到亚马逊平原上葱翠的雨林,再到中国南海深处艳丽的珊瑚礁,自然界拥有着数不尽的地貌、材料、色彩和纹理。从最小的昆虫到最大的动物,地球的土地、空气和海洋是它们的家园,由无数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力量交织在一起。”但未来,却只能成为一张张图片被历史所淹没。

我们都知道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得不引起全人类广泛高度的重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根源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对此我们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笔者认为跨国公司、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突破传统国际法主体的限制,将跨国公司纳入到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的主体之中。跨国公司很多业务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全球资源的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与到国际程序之中,这些都是佐证这三类主体可以成为治理主体的理由。

笔者着重针对四大主要领域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就一些关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

第一,为了实现遗传资源的持续利用,我们肯定要对地球上的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但是,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确认,如果获取权得不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确定,终究使得遗传资源获取权没有法律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所以,《生物多样性公约》应该将提供遗传资源的主体和获取权作出明确规定。

第二,技术转让面临另一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掌握了技术,是不是反过来会对发达国家这些利用国的遗传资源获取权造成威胁?对于这一个问题,应将技术转让之后的不利影响进行附条件说明,发达国家可以在提供减让或优惠条件的同时,基于自己的利益,与提供国进行协商,进行附条件的转让,消除利用国提供技术转让之后的顾虑。

第三,关于共同商定条件与事先知情同意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两者其实是一种程序上的先后关系,有了事先知情同意,才可以共同商定条件,共同商定条件就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状态。那么作者对该术语的解释似乎是不妥的,其将“达成一致”作为该术语的落脚点,但共同商定条件并不一定非要达成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没有谈判成功。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达成一致”改成“协商”。

(二)生物安全国际法。

当下,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法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于如何化解与wto贸易关于转基因方面的相关规范之间的冲突。《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基于对生物安全,也就是从环境法的视角予以调整规制的,但wto相关规范都是基于国际贸易法等规则来予以调整,环境保护的视角与国际贸易的视角显然存在着不同,利益冲突是显而易见的。要想解决这一冲突,就需要完善相关国际法文件的内容,使之更适应处理转基因产品贸易中的纠纷,对此类涉及生物安全的产品贸易予以制定统一的法律规则,完善整个生物安全国际法体系。

共管的目标在于使保护地治理得更好,保障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共管就需要几个管理主体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例如,当地土著居民可以负责对保护地治理的直接管理工作,负责日常的维护;而政府部门,可以在土著居民实现自治的基础之上,进行资金和保障机制的帮助,以便支持土著居民更好地对保护地进行治理。那么土著居民也不能不听从政府的统筹安排,因为相比而言,政府部门的执法水平以及决策能力较高于土著居民,所以自治权不能对抗政府部门的权力。

(四)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

第一,现行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国际法的履约状况,依旧很不乐观。一方面,要提高公约的地位,对公约进行完善,例如对各国的具体义务进行细化规定,对违反义务或者拒绝履约可以采取的措施等等都要做出具体细化的规定。

第二,由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非常棘手,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此束手无策。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原则的作用,各个国家建立合作的机制,共同致力于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同时,还要建立技术和资金保障机制,共同致力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技术研究。

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原理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制建设,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研究。生物多样性国际法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依旧充满信心,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生物多样性法制建设,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地球家园。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八

在《史书》中记载:“赵简子漆智伯头为饮器”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晋地。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漆器就有所发展;北魏时期,髹漆工艺高超。而平遥推光漆器始于唐朝开元年间。在明清时期,山西商贾活跃全国,平遥推光漆器在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光绪之后,平遥推光漆器逐步走向衰败;直到1958年,任茂林成立平遥推光漆器厂,平遥推光漆器为堆鼓描金罩漆的金碧山水和青绿山水屏风的家具,全国闻名。此时,平遥推光漆器广销往欧、美、东南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平遥推光漆器又一个鼎盛的时期。

1975年,在福州市北郊所发现的南宋黄昇墓中出土了7件漆器,福州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福州脱胎漆器却开始于清朝时期的乾隆年间,清代髹漆艺人沈绍安潜心研制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夹纻(脱胎)技法。光绪年间,沈绍安的子孙沈正镐和沈正恂又创作出很多脱胎漆器进贡朝廷,慈溪大为喜爱,钦赐官职。在1898年,沈正恂陆续参加了国外的博览会,获得了头等金牌,这段时期是福州脱胎漆器的鼎盛时期。民国初年,国内军阀混战,福州脱胎漆器产业才逐渐萧条。建国后,福州脱胎漆器才逐步复苏,福州著名漆器艺人李芝卿归纳了漆器的装饰技法,并对其有所创新。

2、平遥推光漆器和福州脱胎漆器的艺术表现。

2、1平遥推光漆器的艺术表现。

平遥推光漆器起源于唐朝开元期间,经过历代山西人的传承与创新,是山西人智慧和审美的结晶。平遥推光漆器最著名的工艺特点主要有“手掌推光”“堆鼓罩漆”“描金彩绘”。平遥推光漆器中的“手掌推光”技艺使漆面手感细腻,光滑如镜。“堆鼓罩漆”的工艺最具地方特色,这项工艺立体感强,层次分明,金碧辉煌,很适合表现山水楼阁。平遥推光漆器中的“描金彩绘”是常见的工艺形式,这使平遥推光漆器上所绘的人物、花鸟、山水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形神具备。

平遥推光漆器的造型设计并不丰富多彩,器型单一。平遥推光漆器具有实用性的工艺品,造型古朴,主要延续了明清时期的一些器型。在器型上一成不变,大都是传统的古板的器型,缺少现代的元素,缺少创新。

平遥推光漆器的髹饰纹样取材广泛、种类繁多,主要以植物动物、山水楼阁、文字为主。髹饰纹样中植物动物类所占的比例较多。在色彩上,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为主,配以图案物体的固有色。在表现手法上多以写实、写意风格为主,但也有将写实写意相结合的风格。总的来说,平遥推光漆器大多都采用传统的髹饰纹样,虽有一些与现代相结合新的纹样创作,但还是缺乏创新性,过于传统。

2、2福州脱胎漆器的艺术表现。

福州脱胎漆器自从清代发展以来,由福州历代漆艺艺人不断改革创新,使福州脱胎漆器在各类艺术品中独树一帜。福州脱胎漆器主要的工艺特点有质地坚实轻巧、髹饰技法繁多、色泽光亮如镜。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的特点是“轻”,这取决于它独特的脱胎技法,而它的“巧”取决于脱胎漆器的造型可以自由设计。福州脱胎漆器多样的髹饰技法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多样的髹饰方法使漆器表面鲜艳华丽,满目琳琅。

“脱胎”技艺的产生使福州脱胎漆器的造型千变万化,形态多样。福州传统的脱胎漆器器型主要有各式花瓶、茶具、果盘等。福州脱胎漆器的器型可以自由设计,造型灵活。一些艺术家、各大高校学生尝试设计制作各种富有创新的脱胎漆器器型,将传统的漆器造型与当代艺术相结合。

福州脱胎漆器的髹饰纹样也丰富多彩,艳丽夺目,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具象和抽象的髹饰纹样。具象的`髹饰纹样在色彩上,底漆多以墨黑、霞红为主,配以纹样固有色,还带有金银斑驳的色彩。在表现手法上多为写实的风格。抽象的髹饰纹样通过运用各种媒介,制作出各种各样抽象的纹样机理。自然形成的各色斑纹与金银铝箔的光泽相结合,在色彩上明艳华丽,斑驳夺目。

3、平遥推光漆器和福州脱胎漆器艺术表现的比较。

在总体上来讲,平遥推光漆器与福州脱胎漆器都有其独特的工艺、精湛的技艺以及精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在漆器的造型设计方面,福州的脱胎漆器在造型设计上更上一筹。平遥推光漆器造型过于单一,很难适应现代审美观。但平遥推光漆器的器型却更具实用性。福州脱胎漆器可以自由造型,艺术家、各个高校的学生对脱胎漆器的造型不断创新,使福州脱胎漆器的造型千变万化,更有艺术感。福州脱胎漆器在造型设计上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福州脱胎漆器虽然在造型设计上更新颖,但缺乏实用性。当前,福州脱胎漆器主要是作为装饰品和艺术品,用于观赏的较多。在造型设计方面,平遥推光漆器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采纳现代家具造型中的精华,将现代的造型与传统技艺相结合,使平遥推光漆器与现代审美观相联系,这样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福州脱胎漆器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设计一些生活中常用物品的造型,让脱胎漆器更具有实用性。只有实用性与装饰性共存,才能更容易被大众所喜爱。

在漆器的髹饰纹样方面,平遥推光漆器和福州脱胎漆器都很好地传承了传统的髹饰技艺与纹样,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与发展。平遥推光漆器在髹饰纹样方面更具有民俗感。髹饰纹样大都延续了明代的髹饰纹样,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纹样上的创新,但有些髹饰纹样缺乏艺术感,髹饰纹样大都偏于写实。而福州脱胎漆器的髹饰纹样比平遥脱掉漆器的髹饰纹样更为多样,除了传统的髹饰纹样之外,抽象的不规则的髹饰纹样各具特色,更具艺术感。福州各个艺术家以及高校学生的漆器作品上的髹饰纹样,主要根据器型的形状来设计纹样,设计出的纹样与器型的机构相结合,使其更具有构成感和艺术感。这使福州脱胎漆器注入了新的元素,与现代审美更为贴近。

4、结语。

平遥推光漆器与福州脱胎漆器同作为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工艺、精湛的技艺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在漆器器型方面进行比较,福州漆器的器型更富有创新性与现代性,更为美观,更适合作为现代的装饰品,平遥漆器的器型更富有实用性。在髹饰纹样上,平遥推光漆器与福州脱胎漆器对传统的髹饰纹样都在继续传承,在此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但福州推光漆器却更胜一筹,髹饰纹样新颖,创新,更具艺术感。平遥推光漆器与福州脱胎漆器都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造型艺术、髹饰纹样方面独树一帜,有各自的亮点与不足,只有在传承中继续发扬他们的亮点,改变他们不足之处,并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平遥推光漆器与福州脱胎漆器符合现代的审美观,才能使它们在新的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九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分析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现代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文章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性措施。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1.潜在的经济价值:目前,在世界已知的265000种高等植物中还有大量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植物需要加以研究和利用。

3.生物多样性还是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促进重要营养元素循环的重要因素。

总的说来: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人们的心理和思想所起的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1.人口迅猛增加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结果,毁林造田、过度放牧和捕捞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2.环境污染

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效应,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3.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

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促使野生动物资源过度开发,是推动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原动力。

4.非法贸易

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

1.通过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规模控制在资源与环境可以承受的极限之内。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保健,提高人口的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2.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我们应根据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技术、清洁生产的工艺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森林、草原等植被是生态系统的核心。为恢复生态平衡,有必要利用计划手段,由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植被遭到破坏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建设。

4.调节生产,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水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

5.加快野生动物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进程,尤其是完善野生动物的管理和立法,提倡新的饮食文化和饮食观念。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十

每个农作物新品种都有其适宜的种植范围,而且会因为市场需求状况、同类品种和后续新品种的应用状况而有一定的生产应用期限,有一个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过程,即品种的生命周期。新品种在其应用期限内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分析新品种推广应用各阶段的特点,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合理的措施,可以对新品种推广应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使其在生命周期内充分发挥作用,使新品种推广成本尽可能经济有效。目前,大田作物新品种从通过审定进入市场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达到高峰一般历时5年左右。本文将大田农作物新品种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市场认知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成熟期、下降衰退期、退出市场期这五个时期,分析各个时期品种特点和应采取的推广销售策略。

1市场认知期。

新品种通过审定初次投放到市场,生产者、经营者尤其是终端的用种者从初次认识到认同这个品种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市场认知期。在此时期,人们刚刚认识此新品种,对它还不了解,对其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同其它的新发明一样,刚开始使用农作物新品种也可能存在风险。一般来说,人们不会一下子就接受一个新品种,刚开始对新品种都持有观望和怀疑的态度。在市场认知期,对新品种应采取快速渗透的策略,推广工作的中心在于宣传推介,对品种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和推介,让人们了解新品种的特点,尤其是其各方面的优势,使人们从认识它到了解它,接受它,此时切不可将销售和追求利润作为重点。此时期的宣传推介要实物和资料、媒体宣传密切配合进行,同时进行种子赠送活动。具体措施有:。

(1)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墙体等对品种广泛宣传、介绍,印制宣传资料广泛散发,重点宣传新品种优良特性。

(2)严格种植好示范地。在今后将要推广的区域布置足够多的示范田,让品种各方面特性在示范田中充分展现出来。示范地要选用上等地,严格按品种本身特性进行管理。在品种生长的关键时期,积极组织广大种植者、种子经销商到示范地实地观摩。

(3)免费赠送少量种子给种植者。要选择科技意识强、勇于使用新品种、生产条件比较好的种植大户,对其种植过程进行精心指导,使农民种植的新品种充分表现出增产、优质、抗病等方面的优势,使农户对品种认可、放心,让农民通过自己实际种植主动宣传该品种。很多种子企业在市场认知期,对推出的新品种采取高价位、高促销的方法,想迅速扩大品种的销售量,企图尽快占领市场。新品种刚刚进入市场,人们大都不认识,定高价位可能给人以高品质、高价格的感觉,也许可以让某些种植户动心购买,但农作物新品种不同于工业新产品,对它的了解需经过从种植到成熟收获的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在此过程中,栽培管理、天气状况都可能对品种最终的表现产生重大影响,再加上现在同质化的品种很多,新品种竞争很激烈,此时定高价位很可能造成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的局面。市场认知期品种推广工作的中心是推介、宣传新品种,让人们广泛认识、认知新品种,而不是销售种子获得利润。所以,此阶段不宜搞促销,相反还要免费赠送种子进行示范展示,将新品种推到市场让大家认知。但是要特别注意种子的质量,试验示范用种一定是质量最好的种子,切不可因用了质量不很好的种子而影响了试验示范种植的效果。市场认知期时间越短对新品种的推广和种子企业越有利,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广大种植户从初次见到品种到认可该品种,喜欢该品种,这是此阶段新品种推广的核心任务。优秀的新品种市场认知期一般为1~3个生长期。如果企业的示范田和农户的种植田表现都很好,现场观摩和宣传及时到位,各方面工作配合得很好,也许一个生产期即可。此期实际种子需求量很小,企业只能很小量生产供试验示范和赠送的种子,切不可大量生产。

2快速增长期。

从种植者认可、规模化种植该品种到该品种种植达到顶峰,此阶段我们称之为新品种推广的快速增长期。这个时期人们对该品种已基本熟悉、认同,开始规模种植,对此新品种抱有较高的期待,种植面积逐渐上升,也是新品种逐步替代老品种的一个渐进过程。一般新品种此期大约二三年,不同的品种相差会很大,也有非常少的特别优秀的品种一年就到达顶峰。推广新品种,就是要替代老品种在市场上的份额,使新品种成为主栽品种,老品种退出市场。快速增长期,就是新品种快速占领市场的过程,此时期推广的中心是如何快速提高品种的市场份额,即如何尽快地多销售种子,更快地获得较多的利润。此时期企业的.推广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品种的宣传和销售要并重。此时期是宣传的关键时期,除了继续在各种媒体上宣传品种特点、优势外,重点还要宣传该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在不同逆境下可能会出现的不利状况以及如何尽可能避免灾害和损失。

(2)进行技术培训。对该品种进行配套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措施示范、培训,在示范地举办新品种现场观摩、交流会,并专门召开新品种种植技术经验交流会,请有关专家对品种各方面的特性、特点、优缺点、科学栽培技术进行详细讲解,让广大种植者尽快掌握该品种的种植技术规范、栽培技术标准、种植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

(3)开展各种有益的促销活动。如在一个区域设立最大面积奖、最高产量奖等,给予适当的、很有吸引力的奖励。

(4)严格控制种子质量,搞好种子的外包装,作到优质的种子优美的包装,提高新品种的吸引力。

(5)跟踪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配套栽培技术指导和服务一定要及时、准确、热情。

(6)尽可能帮助种植者联系其产品的出路,有条件的可以与加工企业联合或合作,解决种植者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在快速增长期,种子销量逐年扩大,种子生产要根据比较准确的市场预测进行大量生产。此期销售种子定价要适宜,一般刚开始时价格可以定得高些,要比市场主要销售的品种高,体现新品种优质优价的特性,销量上来后可以适当降低,对购买一定量的客户给予优惠折扣等。

3稳定成熟期。

一般一个优良的新品种推广达到顶峰后都要维持一定时期,然后又有新品种来替代它,销售开始下降,此段过程我们称之为新品种推广的稳定成熟期。这个时期人们对该品种已完全熟悉,非常了解,种植规模一般比较稳定。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性能,一般品种的稳定成熟期在3~5年,但不同的品种相差很大,个别特别优秀的品种稳定成熟期可长达多年甚至十几年。在稳定成熟期,品种已被人们广为熟知,其种植区域、种植规模、种子销售都比较稳定,此期推广销售的中心是如何维持品种的销售,尽可能延长其大规模销售的时间,即延长成熟期时间。此时期也是其它品种积极进入市场、竞争非常剧烈的时期,推广销售重点不再是宣传,而是尽可能维持、留住老客户。此期采取的营销措施有:。

(1)品种宣传已不是重点,一般维持即可,但也不可取消,否则易给人造成品种衰退的不好影响,主要宣传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

(2)加强营销。采取各种促销措施,对稳定的用户给予适当折扣、赊销等,对大用户邀请旅游等。

(3)严格保证种子质量,种子的外包装要更加精美、鲜艳夺目。

(4)加强市场服务。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要经常回访用户,除了及时解决种植中的问题外,更注重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同时要十分注意其它同类产品竞争信息,尽量避免客户的流失。在成熟期,种子供求和价格基本稳定,除非市场供需状况发生较大的波动,一般价格不做变动,尽量给人成熟稳定的印象。此期种子生产量一般也保持稳定,不可盲目扩大生产,否则易造成积压,对维持客户稳定不利。

4下降衰退期。

品种成熟、销售达到高峰、市场占有率稳定一定时间后就开始下降,市场份额逐渐降低,直至成为市场份额很低、可有可无的产品,这一时期我们称为下降衰退期。在下降衰退期,由于竞争的其它新品种销量在上升,该品种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所以该时期营销的中心是尽可能减缓衰退的速度,尽量避免出现快速下降、快速退出的局面。此时期企业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宣传品种在适宜区域的适应性,其比较好的特性,强调品种更新换代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尽量减缓品种影响力的衰退。

(2)注重对老客户的回访和服务,尽量留住老客户的心,尤其是各种服务不能松懈,要更加积极热情。

(3)采取各种优惠、打折促销活动,用比正在上升势头的其它新品种优惠的价格、措施促销。在衰退期,品种的市场销售量逐年下降,所以种子生产要严格限制,切不可过多生产,否则很可能造成压库甚至报废。此期种子价格要根据市场情况、销量的逐渐下降而逐步下调价格,不要像前两个阶段一样追求高利润。品种下降衰退期的长短取决于市场产品竞争情况,也取决于企业对此品种的态度和营销做法,长则数年,短则二三年,甚至一年。

5退出市场期。

从品种市场份额已很低,成为可有可无的产品,到品种基本退出市场,这一时期我们称为退出市场期。在此时期,其它新品种已占据市场,是该品种淘汰出市场的时期。在品种退出期,基本没有用户主动大量购买,一般只有在突然遭受灾害其它品种紧缺的情况下才有客户主动购买,在市场上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此时期该品种市场需求量极低,所以不要再规模生产,否则种子会积压报废。在退出期,种子企业无需再做宣传、营销活动,只需灵敏了解市场信息和天气变化,若某地发生灾害或有特殊顾客需要,及时将种子送去。此期种子价格会比较低,有时为将库存种子销掉还要采取较大幅度的降价措施。品种退出市场期应尽量短,越短越好,这主要取决于以前种子库存量的大小和市场竞争情况,只要把库存销掉就退出市场。有的企业对品种把握不准,以前生产库存过多,较长时间都很难销售出去。若碰到这种情况,不要费力去销售,应将库存种子尽快转商,尽快将力量转到经营替代的新品种上去。新品种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过程是连续的,以上的划分是根据新品种在不同时期在市场所处的不同状况进行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的品种各时期区分可能不很明显,也有的可能会跨越某个时期,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品种可以大致做上述划分。一个品种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市场状况不同,市场营销就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性,审时度势采取正确的策略,围绕不同时期的核心目标和任务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影响一个品种市场寿命的因素很多,很复杂,除了品种本身的优劣外,竞争品种的好坏、市场需求、气候变化、产业政策和形势的变化等都有可能影响品种市场存活时间的长短,没有任何一个品种会是市场上的“常青树”。对于种子企业,要想在种子市场长久经营,关键就是要不断推出优良的新品种,在前一个品种进入稳定成熟期的时候就要推出后续的新品种,在前一个品种进入衰退期的时候后续新品种就要达到快速增长期。这样,在前一个品种衰退、退出市场的时候,后续新品种就可接上茬,正好进入稳定成熟期。一个企业只有不停进行科技创新,不断获得优良的新品种,合理地进行新品种的推出、接力、传接,才能一直在市场站住脚。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十一

福州绿树成荫,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4.9%,绿地率达37%,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2平方米,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6处。本地乡土树种十分丰富,据统计,共有3门160科1136种,为福州市生态园林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福州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称号,闽江口湿地获评“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同时,福州还有环保协会、观鸟协会等众多社会组织参与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因此,福州无论从自然环境、资源环境,还是从社会发展环境来看,均已初步具备建立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良好条件。

1.城市空间拓展相对滞后于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福州进行了“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建设滨江滨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城市发展空间一直没有拉开,越江临海的步伐缓慢,仍然囿于闽江沿岸,导致中心城区的人口过于密集,中心城区用地压力大,交通拥堵,社区绿地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闽江沿岸和南台岛开发建设的建筑阻挡了沿江通风廊道,阻碍了城市空气流通和污染物的扩散,近年来热岛效应明显。总之,城市基础设施的超负重影响了居住环境的优化。2.湿地和内河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随着城市部分湿地区域的过度开发,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滩涂围垦、吹沙造地破坏了湿地滩涂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生物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闽江口附近的近海海域水污染严重,导致近岸海域近年来赤潮多次爆发,给河口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威胁。由于湿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还有城市内河沿线一些居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企业污水排入内河中,造成饮用水取水口的污染趋势加重,加之受闽江潮汐影响,水源地水质盐度指标呈上升趋势。城区内河遭到有机质污染,达标率不足60%,氨氮、总磷指标超标严重。

1.打造生态城市文化,开启大公园生活。

福州应凭借大自然给予的资源禀赋,凸显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积极打造“绿城、花城、水城”,使福州成为海峡西岸经济的核心区、人文和谐的文化城和一个宜居的大公园。因此,福州建立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不仅是建立一个对外展现福州生态建设成就的窗口,同时也是建立一个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生态教育的基地,这能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和推动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要求学生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接受大自然的哺育的同时,精心呵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湿地。例如开发体验类科技实践活动,开展采摘、劳作、科普教育、拓展训练、农副产品加工diy等体验活动,或在沿江滨海地区漫步或骑行,将“纯生态、科技体验”的理念植入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实践体验中。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建设,以生态学为指导,合理布局城市湿地系统。福州市具有丰富的河流水网,以闽江、乌龙江等为主干的水系脉络纵横全城。另外,要充分挖掘内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内涵,营造亲水公共开放空间、游憩休闲空间,使内河充分“透出来”,成为学生的公共活力带,充分展现福州“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2.建设应尊重原生态,突出文化品位。

从生态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的建设出发,我们应重视对生态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建设城市公园时尽量保留原生面貌,维护生态平衡,这样一来,保留的生态价值才更高。笔者建议,生态公园教育基地的建设应尽量保持原生的树种植被,保留原来的自然环境,略做升级改造,不宜全部铲平。如福州旗山自然公园,公园在淡水河边,以农田、池塘等人工湿地为主,应保留原生的面貌,包括农田、池塘、水道、植物等,可做部分改动,以木栈道连接各处,多架空力求不破坏绿地。想要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就要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生态科技实践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科技文化产品,扩大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建立自然教育中心、森林体验营地、观鸟平台、森林体验攀爬架,举办生态博览会与科普知识论坛等。在组织观光方面,可组织五大精品路线:闽越自然文化探索发现之旅、闽都温泉休闲度假之旅、闽江黄金水道观光之旅、福地生态峡谷亲水之旅、跨越海峡榕台风情之旅。

3.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建设生态教育人才队伍。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我们要深入挖掘城市的生态文化内涵,将城市的生态和文化品位相结合,例如挖掘滩涂湿地的悠久历史,探寻温泉的传说故事等等。在宣传生态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将生态课程引进学校,通过开设生态环保课程、组织生态体验与生态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宣传离不开教育,笔者认为,应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普及生态知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自然生态教育,这样才能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打造文明生态家园,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五、结语建设生态文化城市是当今城市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我们要发扬福州“美丽、幸福”的先天优势,进一步展现福州经济的活力美、社会的和谐美、文化的繁荣美、生态的自然美和城市的宜居美,从而打造令人向往的“美丽之都、有福之都”。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十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十三

我国整体上是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但是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两条河长江和黄河,这造成我国局部区域水资源丰富,而其他地方水资源匮乏的局面,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重视水利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体上形成了以下的局面,其一是大江大河的干流基本上建立了防洪减灾体系,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了百年甚至两百年一遇的等级。其二是水资源的配置也渐趋合理,通过兴建水库等蓄水工程,并采用跨流域甚至跨区域的引调水工程,解决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其三是我国的农田灌溉体系也基本建立,目前全国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4亿亩上升到9.26亿亩,占据我国总耕地面积的52.3%。其四是对于水土资源的保护得到了提升,对重点区域实施了封育保护,也加强了生态脆弱河流的治理,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但是,水利事业大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们注重的往往是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带来多少的经济效益,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建设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传统河道治理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常见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多地人为改变河流原始形态,采用了许多不必要的改道和裁弯取直工程措施,使河流渠道化。尤其是裁弯取直工程,它使得河流的流水速度加快,对岸边及河底造成严重的冲刷,彻底地颠覆了河流原有的急流、缓流、弯道相间的格局,对河流水域中生物群落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而使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失衡。二是过多的设置边渠、堰坝工程,大量的采用混凝土堤防结构,破坏了河流的原始形态,造成了大量生活在河岸和浅滩的鸟类、两栖动物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三是由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过度地对河道周边的河床进行开挖和填高,对河床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原本聚居在岩石缝、砂砾或者黏土中的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环境。

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环节遭到破坏,其负面影响将是全局性的。水利工程过度地扰动和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将会大大地降低大自然服务人类生存发展的功能。当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大自然将丧失服务人类的功能,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极大威胁。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综合治理原则和措施。

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开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大量的大型水利建设工程的陆续上马,使不少自然河流渠道化和非连续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河流适合生物群落生存的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小,河流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使得以河流为栖息地的鱼类、动物和鸟类等各类物种被迫离开家园,寻找其他栖息地。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以维护生物群落多样性为重要前提,尽量避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兴建水利工程过程中必须明确和达成共识的一点是,任何类型的水利工程措施的采用和实施,都不能违背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原则。保护生物群落多样性目前常采用的措施是:在实施生态水利工程前对受工程所影响的环境和生物群落动态进行监测,通常可以通过监测其生态变量的最优值和监测生态变量的最低值两种方法实现事前的生态系统监测;在得出这两个生态变量值的基础上,在这两种反差值间,形成一个关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后包络图;然后,对生态水利工程实行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这五个环节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使设计方案不断调整优化并最终形成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小的最优方案,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不被破坏。这种反馈调整式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建立在监测基础上通过对工程方案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影响变量进行评估,继而定量评估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群落的影响程度,最后在上述基础上进行调整的总体方案设计。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能从根源上尽可能地减少水利工程对附近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人工植被种植、鱼、鸟类和其他本地物种的'引入等方法修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实施中应把握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异构性河流的形式,尽可能使它符合自然河流地貌学的原理,为保护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供条件。

2、最大化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古老的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到当代,大家依然秉承着老子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这反映了崇尚自然,遵循自然法则的哲学的建筑理念,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的,这也体现了当代社会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指的是要在原有的生态系统中自然存在的组织功能以及自我修复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辅助性的加工设计,以达到人力与自然力相互和谐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流域的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和植被种类、生物种类及其密度等生态属性,通过对相似自然属性地区及本地其他成功案例和反面案例进行挖掘和比较,从而采取最符合当地自然属性和特色的工程措施和物种选取及培育措施,避免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伤害,从而最大化地保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建造生态水利工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改造环境,所以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当放下用人类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的观念。相反的,人类应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原始属性和规律,引导其在不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框架内发挥出自身的蓬勃力量来为人类社会服务,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赢。

三、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传统的治河工程只限于对河流本身的治理,而忽略了河流与周围生态系统环境的关系,忽视了河流自身调节系统和自我组织能力。与之对应的是,目前更受推崇的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则考虑了河流与周围生态系统的结合,在建设前充分地对方案进行分析和规划。在进行常规的监测及评估外,还要对相关范围内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只有明确了这些关系才能针对其特点提出更合理的建设改造计划。1、防洪工程规划原则。防洪工程的规划应从防灾减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权衡土地开发利用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工程方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估和比较,从而选择出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2、堤线的去人工化和堤型多样化。堤线和堤型的完美结合是河流形态多样化及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必备条件,河流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抉择生物物种的形成。因此,在堤线布置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江流湖泊原有的自然形态,保留其曲折分散的状态,尽量不破坏其特点,避免造成对生物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堤型选择上,应在满足工程稳定等安全条件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需求,最大可能地运用当地材料,选用符合当地审美习惯的多样性堤型结构。

3、河岸防护。河道治理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最大冲击点是水陆交接地带的河岸防护结构。水陆交界地带是水生物繁殖的重要地带,是动物觅食、繁衍后代、避难的重要场所,也是陆地生物与水生物之间的迁移地带,是至关重要的区域。因此,在河岸防护工程中应该着重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为基点,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的景观设计模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最大化地保护生态景观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在河岸防护和堤防结构中,应最大限度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而更多地使用渗透性强的多孔混凝土结构和自然材质的柔性结构,为生物生长、繁衍提供条件。

4、河岸绿化和景观设施。河道两岸的绿化及景观设施是关系到沿河居民生存环境的大事,因此,如在河道绿化建设中充分体现生态性与景观性,往往是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点睛之笔。

应在原有自然河岸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可更多地使用园林绿化和生态绿化的手法,如水生、湿生,中生性河岸带植物种类的大量应用和互相搭配,使河道两岸绿化布局显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在绿化品种的配置上,也应更趋本地化和多样化。

结束语。

河流生态系统也就是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是属于水生态系统中的一种,也是陆地与海洋联系的重要纽带,其在生物圈物质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水利工程目的只是改造并控制河流,从而满足人们利用水资源及防洪防涝等多方面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这一词语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思考传统水利工程的弊端,同时开始寻找能更好地处理好人类与河流生态系统关系的新型河道治理工程形式。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尽魅力就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城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翻看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发展的脉搏,在各个时期艺术发展的背后,有那么多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画家,通过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和执着追求,才使他们艺术作品大浪淘沙般地载人灿烂多彩的、充满文化气息的绘画艺术史册。当我们在为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而倾倒和敬仰之时,我们也许无法抑制自己的想象,会情不自禁地问:是什么使这些艺术家们在渴望着张扬自我个性的状态中,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那么多感人的充满个性色彩的艺术作品。

在汉语中,风格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指人的风度品格,用以说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或行为方式。所谓艺术风格,则主要是指“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1.艺术的多样性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伴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浪潮,艺术也逐渐被看成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观念的世界”)的方式。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为艺术家依靠自己所特有的感性方式,通过认识的深化,进而完成从素材向绘画语言的转化,并最终塑造出可视、具体的艺术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构成了艺术创作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无疑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着的,艺术家的这种思维能力越强,感受能力也就越敏锐,判断力与创造力也就越强。

人较为开阔的艺术境界。

当欧洲18世纪的工业革命伴随着隆隆的机鸣声,将大量的机械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时,一种在工业社会形成的“技术理性”左右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近三百年。它反映了人预测与控制自然的技术旨趣,也导致了工业社会的一整套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自然的量化、有效性思维、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和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等。此种生存逻辑在其发展之初的确起到了进步的作用,可是至20世纪,这种生存方式因其对自然的肆意掠夺给人类家园带来了毁灭性的生存危机,同时也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使人成为单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机械化、标准化、组织化等现代方式,严重腐蚀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似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却是一种被压缩的、异化了的平面,在心灵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已然淡化,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人们不再欣赏玻璃幕墙光斑的闪耀,也不再眷念水泥丛林里的躁动与喧哗。当今社会中,人们更期待回归,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文化的源头。人们普遍寻求通过艺术来补偿现实中的精神的失落,抚慰疲惫的心灵。在这里,艺术作为一种来自心灵空间的变换多彩的语言,以其极具个性化的浑茫意象,正体现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生命状态,净化着人类心灵。

时代的发展已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发挥创作个性,开发艺术生产力,才能扩展艺术的种类,达致艺术的多样性。因此,艺术间的相互借鉴、吸收、渗透、融合,将导致艺术的多样化、交叉化,使当代艺术发生很大的质的飞跃,许多艺术创作艺术上的问题也才能相应得以解决。总之,没有艺术个性的创作行为,会使艺术停留在无法创新、无法变通,没有民族意识和风格、没有文化心理、时代精神,导致艺术形式上的单一化,甚至产生艺术创作的枯揭,逐渐失去艺术的恒久生命力。

艺术个性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它能充分的发展,不受束缚。当作者将自己思想感情熔铸于自己笔下的形象时,由于它们饱含着生活气息,又高于生活,给人的启示、联想,往往会大于超越作者原来的思想,而具有更广、更深的、更为普遍,更为丰富的意义。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上,作品的个性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至西方近现代,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乃至成为衡量艺术家成就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标志。

1.创作情感的个性化。

致情绪激化而放纵了想象机能。因此,当人们情感冲动时,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适当的词和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而有一种紧迫感,这就是艺术语言的蓄势。这种蓄势所蕴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语言出现畸形。可以看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人们情感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赋予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观的,但由于人们的情绪记忆不同,经过主体化了的情感信息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个性化的艺术情感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艺术语言的交际价值。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全过程看,就观照者而言,他必须理解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产生自己的情感。可见,观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构,是他的情绪记忆与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间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换言之,正是创作情感的个性化,才使艺术在人类的观念世界得以永生。

2.表现形式的个性化。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情感是艺术语言运思的内趋力,它是创造艺术语言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审美感受。审美感受的动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现化,它使整个审美感受过程的心理活动都融汇在情感的体验之中。在这体验中,既体现了发话主体情感的特点,也反映了发话主体认识问题的个胜。艺术语言是情感体验激发下的产物,它与常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的功能不同,它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体验系统。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经由艺术家在画面形式、色彩以及笔触等诸方面构成。事实上,绘画史上一些著名的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普遍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风格,而被后人所称颂。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中的许多画家也都善于利用直率、粗放、多变的笔触,以及个性化的色彩与形式等去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如梵高那厚重的笔法,仿佛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的明亮色彩堆到画布上一样,以旋动而又粗重的笔触,描绘着画家眼中悲情的世界,带着儿童般的稚气和粗野,用强烈而又个性化的色彩去表现自然中的星云、大地、向日葵。

个性化艺术语言价值的实现就在于打破语言的局限性,使话语充分体现出艺术魅力。借用符号学的理论,艺术语言在语言规则与语义设置上的特征为艺术语言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础,可接受性的最终实现还要依赖于在具体表达中、在特定语境中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艺术的无尽魅力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而风格的独特性,主要来源于个性化的创作手法。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独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艺术家们在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艺术灵感的程度上的天才表现,决不可能来源于他们业已僵化的创作与表现模式。事实上,一部风格多样的绘画艺术发展史,离不开那些天才艺术家们极富艺术个性的艺术创造。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文章来源于:美术园-美术交流社区|原文链接: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十五

以上的平衡点,都是人可以选择的位置点,在这样的点上,可以在不同的力量较量中获得比较稳定的环境。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力量越多,供我们选择的位置也就越少,但是也不意味着一种单一的力量就比较好,因为在单一的力量模型中,人是完全没有自我的,是在一种力量的指引下行动的,完全没有自主性,跟随着力量的变动而变动,人也就是个行尸走肉。极度的光明和极度的黑暗是一样的,都让人看不到任何东西,找不到任何出路,在一种力量之下就如同在极度的黑暗之中,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达到了四个或四个以上就需要很大的智慧对他们进行排列组合,自由排列好了才能寻找到平衡点,但是这个点是指向“单向度”(马尔库塞)的,在单向度的甬道中,生活也是找不到人自身的,就是极度的光明,纯粹的光明。而在二三个力量的主导下,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人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并且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下获得比较好的发展——这也于我门狭义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但是,这样的模型是被亨廷顿所描述的事实否定的,他说世界上有七八种文明相互作用,重建着新的世界秩序。这么多的文明实际上真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如何排列他们可以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如何排列他们可以得到更加稳定和平的环境,为发展提供空间?任何一个排列不好,就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后果。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七八种文明进行整合,形成更大的两三种文明?亨廷顿说不行,那是简单化,反映的不是事实情况。

既然这七八种文明,很难寻找到平衡点,那么其冲突是否就不可避免了呢?其实也不是绝对的,至少还有三种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一就是生成一种更加强大的文明,对这些进行整合,所有的文明吸收为一体,行成一个共同的文明,从而在内部消解冲突,但是整体却保持着稳定。但是这样的设想是很难行得通的,现在没有人允许这样的力量出现。其二就是好好排列这几种文明,使之可以寻找到平衡点,从而在这些平衡点中获得和平的环境,促进发展。但是这也是一个极度困难的事业,谁拥有这样的排列权威?谁拥有这样的排列能力?最后一种,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散这些文明,形成更小的文明甚至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文明,就如同满天繁星,没有月亮,甚至没有突出的星星,这样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平衡点可言了,也就是任何点都可以是平衡点,但是这里的平衡点完全是依靠个人的判断去寻找的,不是强制的力量,也不是盲目的追随。只要没有突出的力量出现,整体也可以保持平衡与稳定。那么如何可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所有文明都抛弃一统天下的野心,顺其自然发展,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局面。但是就目前而言,所有的道路基本都是行不通的。西方文明现在还野心勃勃,企图无限推广自己的文明,甚至不惜以武力为工具;中国文明,在被压抑几百年之后,也急于扬眉吐气,虽然其本身并不具备侵略性,但是也不允许无声无息的消失;还有其他的文明,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发展,如果说马上消解这些是几乎不可能的。

如此看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明的多样性使得冲突变得不可避免,而最后文明的多样性也有可能成为解决冲突的很好选择,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然而,世界究竟走向何方?我们还需观察,只有擦亮我们的眼睛,让将来告诉我们答案。

箫爻。

风雨书桌。

2

页,当前第。

2

1

2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十六

摘要:音乐鉴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如何把握音乐中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就是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架和水平。

关键词:音乐;学生;鉴赏;教学。

音乐鉴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对音乐鉴赏实现对音乐的理解,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一、体验音乐魅力,获得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音乐能让欣赏者可通过所掌握的音乐鉴赏知识和自身听觉能力,感受音乐旋律的美妙。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课程导人的方式,为学生设置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相应的问题,制造音乐作品的悬念,引起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此音乐作品疑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在聆听中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和音色,和声、调式、词性等。然后教会学生是如何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又是如何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中音乐元素的体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引发他们自身的情感起伏变化,让学生去发现音乐中的美,并充分利用各种音乐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和理解。教师应该根据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充分认识和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社会经验、自身兴趣和欣赏需要,开阔自身视野,结合与教学有关的背景知识,拓展教学内容,不仅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并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关注学生内心情感,教授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教学。

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给与人美的享受和体验,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抒发创作人的情感,并引起欣赏者对艺术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音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因为自身美妙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所以被公认为最擅长抒发感情、最能激起欣赏者感情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初中学生的生活往往简单而规律,所以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百态,因此,通过音乐体现情感,是涉世不深的初中生了解人生、深入生活、剖析世界的重要手段,使他们对未来生活既有憧憬和向往,又有准备和考虑,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考验。这种心灵交流的上课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在体会的同时还会有利于对学生处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音乐鉴赏的最初阶段是聆听阶段,是欣赏音乐韵律的阶段,而真正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鉴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鉴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情感共鸣的过程。

三、重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音乐活动,营造互动式的教学情境。

音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使学生产生对音乐作品的无限思考。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而专门设计综合实践音乐鉴赏课程,即在进行鉴赏教学后,以合作教学为依托,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音乐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能力的开发。摆脱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听从”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动脑筋思考,并鼓励学生积极说出自身感悟体会,尊重学生针对同一作品所提出的不同见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真正的主人。在此时,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心智不成熟、思想会出现偏差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和美感,利用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组织上台表演、合唱、合奏、音乐剧等手段,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嗣,锻炼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表现能力,更能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合适的音乐素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产生感情的共鸣也能加强增强协作意识和合作观念观念。因此,音乐教师不应拘泥于一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音乐气氛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的融人到音乐中。

四、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式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如何激发学生鉴赏每种音乐类型的兴趣,使所有的学生有必要在日常和生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符合教都在音乐鉴赏课中,积极主动的地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教师学要求的情景和教学形式,找到知识之间联系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习到新的鉴赏理论,因此,教师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鉴赏课中所需要的音乐、影像等通过电脑ppt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做成教学视频、音频,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处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中,使其很快进入音乐的殿堂,体会音乐所带来的各种柔美、细腻的情感,激发他们对音乐美感的追求。

总而言之,一堂音乐课是否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不仅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准备,更需要教师对音乐日积月累的感悟和体验。教师应当趁新课改的大好契机,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兴趣,走进教师的音乐课堂中,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情趣。只有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心灵上的家园、精神上的乐土,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张欣.普通初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j].黄河之声,,(21).。

[2]冯育红.浅谈初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资源的利用[j]宁夏教育科研,,(1).。

[3]车听竹.初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初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5).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十七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目标模糊。

由于教学的改革以及招生制度的影响,造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匮乏,职业院校的招生原则是只要愿意上就招收,不看分数。这样的招生标准导致学生的基础差,在上课过程中不认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甚远,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从另一方面来讲,很多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是无奈之举。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上学校的教学制度叫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很低,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师资力量欠缺,质量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是在今几年来踩开始开设的课程,旅游管理的办学历史不是很长。这样的问题就在于,院校在开设该课程之前的试训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并不高,而且很多的院校专业课程教师严重匮乏,在必不得已的情况下让不是该专业的教师改行,或者聘请刚毕业的大学生任教。长久以来,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业知识并不丰富,普遍的缺乏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大大折扣,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学科特色。

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的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落后,在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的情况下也无法进行补修,更无法实现教学场地以及教学基地的筹建。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关的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将旅游管理专业看作教学的辅助课程。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缺乏创新,还是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的旅游职业素质并不高,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在教学中缺乏和市场的结合。照本宣科,无法实现旅游管理的学科特色。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时刻关注该专业的最新动态,及时地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掌握,以市场为导向,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探索新的办学方式,校企合作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创新举措,在为学校的旅游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还让学生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学科特色。

应用性强以及综合性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旅游管理的教学目标中,既要实现其行业性,同时还要注意宽泛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培训与讲解,还有注重技能操作与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善管理,精技巧的实用性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快步入社会,适应管理工作。已经掌握的管理知识使学生就、更具竞争力。

(三)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针对性。

我们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普通的高等院校学生相比较弱,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首先要保证大学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来满足学生在高职阶段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其专业的实践性强,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着重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适当安排学生在旅游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以市场竞争为手段,实现教学的内涵发展。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数量的追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就是将其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得旅游管理专业逐渐走向有序扩展,实现教学规模的不断增长,突出教学中的学科特色。

三、总结。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好不仅是教学的要求,同时还是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要想实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顺应社会的需求,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加大其建设力度,集中学校内外的优势力量,突出旅游管理的学科特色,多渠道,多途径改革旅游管理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创新。

论文明的多样性论文篇十八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学中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评价应该充满激励、关怀、导向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无声的评价。

谈起课堂教学评价,我马上就想起了一件事。那一次我在讲一道数学题,当我讲过之后,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道题这样做行吗?”我看了看那道题的另一种解法,没多想,随口说了声:“也行。”这时,本来挺高兴的那个学生,一下子蔫了。而且还小声说了一句:“怎么是也行,就是行”,这时我才意识到刚才说“也行”时,语气不够肯定,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换成:“行,你真聪明!”效果会截然不同,这件事一直都影响着我,促使我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字斟句酌。下面我就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多样性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一)教师的评价还要有艺术性。

(二)教师的评价要有爱心。

有一次,听我们学校一位数学教师的公开课,教师提了一个问题(树上有几只小鸟?),有一个小男孩手举得特别高,都快举到教师脸上啦,于是教师让他回答,他声音特别大,“树下有6只小蚂蚁”,话音一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是啊,错得也太离谱了,要在平时有些教师肯定会狠狠地批评这个学生,以解心头之恨。可是,这位教师很平静,依旧带着笑容,充满爱意地看着这位学生说:“刚才手举得那么高,有积极性,很好。不过,你知道同学们笑什么吗?”生回答:“老师,我错了。”教师:“怎么错了?”生:“不知道。”教师:“你自己问问同学,怎么错了。”生:“老师,我知道了,我以后会认真听课。教师:“知错能改还是个好孩子,老师相信你。”教师对小男孩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亲切感,使学生信服他。后来,这个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听课非常用心,一直坚持到下课。这不就是爱心评价的作用吗?曾经有人说,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其巨大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部分学生的落后是暂时的,是因为其潜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在学生失败时去批评他们,而是要在他们取得成功时去评价他们,评价的语言要有激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契机,及时鼓励评价,使评价能真正地起到作用。

二、学生的自我评价。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以及学生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各种表现等。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长期地由教师进行“裁判”,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要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如:现在你可以自己来判断一下,自己原来的猜测对吗?如果有错,是什么地方错了?你觉得自己这种解法能让别人信服吗?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我们数学课堂上,有小教师讲解这一环节,讲完以后还有自我评价这一环节,如:哪里讲得清楚,哪里讲得不清楚,声音大了还是小了,讲课时哪些同学听了,哪些同学没听等等。通过讲析和自评,小教师成长得很快,听过我们课的教师都说:“现在的学生太厉害了,真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思考,还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在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某个学生所表现出的包括合作的态度等素质,其他学生有一定的发言权。因此,学生之间的互评也不可忽视。比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设立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说,我说,大家说”,给学生创造一个互评的机会。先分成六个组,每人画三个对称图形,先在小组内评出画得最好的!再在全班之内评出最好的,最后把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再评好在什么地方?就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特别好,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家的帮助下工整地画出三个对称图形,而且有的学生还画出了像蝴蝶、蜻蜓、树之类的美丽图案。我们现在数学课堂上是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最有利于互相评价,如:小组中第一个写好作业的学生,就可以去帮助其他学生,检查其他学生的作业,告诉他们对了还是错了,错哪里了,包括字写得不工整,答语写得不完整等等,像这些是可以互相的,你检查我的,我检查你的,有时候会因为一道题而争执不下,这时候可以找一号组长评判,一号组长很厉害的,就是一个小教师,当然了,也可以找教师最后评判。通过这样的互评,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空间,都在进步。

四、无声的评价。

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当一个胆小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小,这时,教师一个真诚的、鼓励的眼神就会给他勇气,也许就这一个眼神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再也不胆小;还有,看到学生传小纸条,不如轻轻走下去,轻叩一下课桌面,然后,拿起小纸条,悄悄装进兜里,此时,教室依旧风平浪静,比教师大声批评的效果要好很多;再有当学生表现特别好时,教师面带肯定的笑容、投向赞许的眼光,同时竖起大拇指,此时,是不是无声胜有声呢?总之,课堂教学少不了评价,没有评价的课堂是干燥的、无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多样化,利用好课堂评价,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不光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鼓励下,自我的反思下,同学的激励下不断进步、成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523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