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反思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7:17:06
我的数学反思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4 07:17:06     小编:琴心月

在工作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工作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和不足,以便在下一阶段进行改进和提升。在总结当中,可以运用一些图表、数据等可视化的内容,使总结更直观、易懂。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路。

我的数学反思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师:(出示表格)。

松果的堆数。

1

2

3

4

5

6

7

8

9

个数。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师:你想知道怎样记住这些算式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是用乘法口诀来记的)。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诀。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2×5=103×5=154×5=20。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5×5=255×6=305×7=355×8=40。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5×9=45。

五九四十五。

我的数学反思篇二

1、加深对1和2的数的理解。

2、完整地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节奏美并尝试仿编。

3、能画出自己相貌的突出特征。

活动准备。

1、“1”和“2”数字卡片。

3、图画纸、彩笔、水笔。

活动过程。

1、出示“1”数字卡片,请幼儿用手指着脸上数量是1的器官。

2、出示“2”数字卡片,请幼儿用手指着脸上数量是2的器官。

3、出示《我的脸上有什么?》儿歌大挂图,请幼儿在内贴上适当的数字,然后一起念儿歌:

()个嘴巴会唱歌。

()个鼻子闻气味。

()只眼睛水汪汪。

()只耳朵在脸旁。

4、引导幼儿在原来儿歌的节奏和韵律基础上仿编儿歌,在仿编中,引导幼儿关注器官的'数量和功能。如1个嘴巴哇哇叫,1个鼻子闻东西,2只眼睛看世界,2只耳朵听声音,等等。

5、请幼儿画一张自画像,表现出自己相貌的突出特征。完成后,向同伴讲述,并交换欣赏。

活动评价。

能数出1和2的数量。

能画出自己相貌的突出特征。

活动建议。

可以让幼儿将仿编的儿歌内容画下来,然后由教师为画配上诗句,做成《幼儿创编诗歌集》,投放在图书区中,让幼儿随时翻阅。

活动反思。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使儿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当前的社会已步入一个数字时代,数字已随处可见,并正日益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孩子,也每天接触着出现在不同地方,发挥着不同作用的数字。

我的数学反思篇三

我平时不上课不认真,数学竟然还到90,为此,我想出了几个办法。1)在做题前,时刻要记得还有个"";2)解答题时,不要急于下笔,要先在草稿纸上列出这道题的主要步骤,然后按照步骤一步步做下来,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尽量把每一道题都答得完整漂亮;3)平时多做一些不一样类型的题,这样就会对大多数题型熟悉,拿到试卷心中就有把握;4)适当做一些计算方面的练习,让自我不在计算方面失分。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我以上提到的这几眯,我必须能把考试中的失误降到最低。因此,我必须会尽力做到以上几点的。

但我想仅靠以上几点还是不够的,我还就该拥有几点科学应试技巧。于是,我根据我自我的实际状况想出了几点。第一点:拿到考卷后,应把考卷整体审视一遍,看一看哪些题比较容易,哪些题比较难。第二点:先从简单的题做起,把那些好拿的分数全部拿过来。第三点:如果有选取题不会,乱蒙也要写上一个。因为如果你写了你就有的机会,总比没有机会好。第四点:遇到难题,实在写不出来的话,就过。不要死死地盯着那道题,而忽略了别的题。第五点:考完后,认真地检查,看看自我有没有把题目看错或抄错。

在下一次考试中,我必须会尽自我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我的数学反思篇四

期中测试已经结束,静下心来思索前一段时间的教学和本次期中考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简单地予以小结。

我觉得在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统计表统计图、比和比例的概念等)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时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我觉得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对此我想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同时,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数学反思篇五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借助小猴为“分苹果”发愁的画面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动手分,自主观察,记录分法。然后交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3.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既强化10以内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通过学儿歌,给数字卡片找朋友,师生、生生的伸手对口令游戏,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4.通过“爬台阶”看图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想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教材的设计不但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例如:第41页第4题“说一说,填一填”,完成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远远不够,学生抢着说:我和他们想得不一样。结果学生从鱼的颜色、游的方向、翘尾巴的方向、吹泡泡、张开嘴巴和身上画虚线等不同的观察角度,列出好多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的数学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9个词语的意思;了解多义词“生、开”在句子中的意思。

能力: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根据段落大意,并能借助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道什么是中心思想,初步学会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情感:懂得农村经济发展快,农民生活富裕,靠党的经济政策好。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中心思想,初步学会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1、知道什么是中心思想,初步学会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懂得农村经济发展快,农民生活富裕,靠党的经济政策好。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题,齐读。

2、同学们,看了课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知道?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放声自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思考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2、读后交流。

说说自己已经发现了什么?

3、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讲给同学听。

4、说说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浏览课文,结合我们刚才的讨论,请你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说说分段理由。

3、集体交流。并说说各段的大意。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看看从第一段中你能有什么发现?

2、划出自己有所发现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

3、读后交流:

重点理解:

“瞧,满桌的菜,竟是个蛋的天下:青椒炒鸡蛋,油煎荷包蛋,还有蛋面、蛋糕、蛋汤……”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读好这句话,读出菜多,蛋多。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一、二两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数鸡》的第一段,现在谁来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过渡:

外婆家哪来这么多的鸡蛋呢?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二、研读第二段。

2、抽生读这一段。

3、提问:

你知道“我”在外婆家一共数了几次鸡?

4、生自己站起来回答,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5、统一意见,明确理由。

“……一有空就去数鸡。”看出“我”数了很多次鸡。

6、再看看课文具体写了几次,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数?

(1)自由读。

(2)交流。

7、再找找,“我”还用了哪些方法数鸡?

8、“我”数了这么多次鸡,数清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我”还没数清?(找出多处理由)。

9、同学们,假如给你一个机会去数鸡,你会用什么方法去数鸡?你觉得你能数得清吗?

不管是数得清,还是数不清,总之“我”是没数清,为什么“我”不写自己把鸡数清了呢?

(突出鸡多)。

10、再找一找,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鸡多?

生读书,找句子。

交流:引导读出鸡多。

(1)啊,满满一箩筐蛋:白的,粉红的。

(2)院子里,公鸡、母鸡、白鸡……使我眼花潦乱。

(3)鸡听见这熟悉的声音一窝蜂似地拥来。

(4)并排十几个鸡筐里都有鸡在生蛋。

……。

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11、思考:

三、研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一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交流:

(1)重点体会外婆的话。

(2)我的心理乐滋滋的.仅仅是因为带回了三只小鸡和一篮鸡蛋吗?

句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心里为什么乐滋滋的。

四、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提示,思考:这一学习提示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

你从学习提示中读懂了什么?

3、小结:今后,我们要运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后记:

本课教学设计,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有两处。一处是我让学生来数鸡,看他们是否数得清。反过来讨论“我”为什么数不清,说明了什么。这样欲扬先抑,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处是我的板书设计,从数鸡到一有空就去数,再到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数,最后到数不清,得出结论“党的政策好,农村发展快”。条理清晰,易于学生读懂、理解。最后一条曲线连回来,说明了只有党的政策好,才能有外婆家这么多的鸡数,才能有农村人民生活的富足。

不过,我也有个疑问。如果没有学习提示,学生是不是能领会到本课的中心思想呢?我看有困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数学反思篇七

这次的期中考试我觉的我考的不是很好就说数学,在这次考试中我明白了单单书面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要多做一些课外习题,扩展知识面,这样数学成绩才能节节攀升。除了课外的辅导,还要细心,因为有可能在考试时,一道题的列式正确,可最后的计算却错了,这也是时常发生的,所以一定不能马虎,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后悔莫及。

这次考试告诉了我,不能再骄傲了,数学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基本学科了,我们基本知识都学完了后,现在是真正的几何知识。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快速掌握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成绩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我的数学反思篇八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教学反思,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的回忆,并具体、细致、形象地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和个案的进一步比较细致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如果是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教学反思,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得深刻一点的想法,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使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自我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忘。而写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

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现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中,笔者提出问题:把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圆锥形铁块,这个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原以为学生通过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之后会积极发言、顺利解决,不料问题提出后却冷了场,笔者只好作引导性讲解。

解后反思:本题的隐含条件dd正方体铁块与圆锥形铁块体积相等,远离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学生难以“发现”。于是,在接下来的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准备了体积相等的正方体和圆锥体空心实物各一个以及一些沙子,问题提出后进行演示:把正方体空心实物里装满的沙子,倒入圆锥体空心实物里。在这一实物演示情景的启发下,大多数学生很快发现题中两种实物体里所装的沙子一样多,实物的形状虽然变了,但沙子的体积不变,从而得出体积相等的这一隐含条件,由1/36×36×h=6×6×6,求出h=18厘米。

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出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dd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也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因势利导加以探究,教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分析学生思维的火花及认识错误形成的原因,总结因势利导的优化方法和处理突发问题的灵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记录(再备课),以便教学的改进。

例如,3台台扇与5台吊扇的价格相等,每台台扇的单价比每台吊扇多54元,台扇与吊扇每台各多少元?对于学生a、b、c提出的解答及其思想方法,教师除了课堂上应给予肯定并充分利用其增强教学效果外,教后对此进行反思并加以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我的数学反思篇九

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需加强指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本站)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今年送完一届毕业生后,我又从三年级教起。学生人数19人,比上学期六年级的44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觉“轻车熟路”。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19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2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我的数学反思篇十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我的数学反思篇十一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这学期本人担任四年级(2)班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为了今后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反思:

一、取得的经验。

本学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外出学习、校内外听课评课等,让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后天培养。

2、参与了校内外的听课活动,让我学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也从他人课堂活动中的一些小失误吸取了一些教训。总之,从每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中,我都有所收获。首先,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能在灵活多变的课堂环境中正确引导孩子自主探究是当代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通过听课,我认识到如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如何让孩子相互帮助学习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不足。

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标,从理论上说我都不陌生,但从实践经验来说,我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手,在实践中总存在很多不足。

1、表象最明显的还是觉得力不从心,想好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可许多时候却需要两节课或更多时间才能完成。

2、在许多时候,实际课堂表现不如事先假象的那么好。有时自我陶醉的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但通过学生练习却感觉到还有遗漏之处和疏忽的地方,还得回头做亡羊补牢之事。

3、引导能力比较薄弱,事先设计好的一堂“精彩课堂”因缺乏有力的引导而表现出“学生不热情”的另一番景象。

4、语言表达不够精准和简练,有时候学生总结遇上了困难,我总。

是心急如焚,想用更科学的语言来表达,结果会把学生弄懵。

总之,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都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却难以克服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别人学习,希望能够克服这些缺点,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真正的得心应手,如愿以偿。

我的数学反思篇十二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意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我的数学反思篇十三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我的数学反思篇十四

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成了“维修工”,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成了“工程师”,可以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的数学反思篇十五

经过连续两年的高三教学工作后,我开始投入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平时也研读教材,探讨过新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但是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如何落实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为我平时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课题。白板技术的应用,为攻克这一问题增添了催化剂,推动数学课堂逐渐走向动态的课堂。也是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次很好的反思。

这节课存在很大的计算量,如果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计算,就会减少思维量,减少解题的数量。如果只做分析,不求解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同时也失去了这一部分内容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常规、典型的习题留作学生课前预习题。实践表明,学生很重视这次展示,做得非常认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内容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解决,从而带来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它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一堂有实效的数学课应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广度,深度的发展。这节课是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复习,但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学生的思维开阔不起来。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我设计了让学生类比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探究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探究即找到了共性的方法又发现了差异的所在。在解决椭圆中点弦问题时,让学生主动去比较曾做过的双曲线的中点弦的问题。只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发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领略数学知识的联系、丰富,且富于变化的一面,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为学生树立数学发展过程的数学思想。

以往数学教学一根粉笔讲到底,缺少生动性,很难让数学课堂动起来。如今白板技术的应用,能给学生提供数学动态的演示过程。在整合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时,我应用白板轻松的将直线动起来。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位置关系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体现于问题的呈现方式。好的问题呈现方式对问题的求解,学生思维的拓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探究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时,我采用了连线题的形式,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分别联立后消去y得到关于x的方程,让学生区分哪个是椭圆的,哪个是双曲线的。让学生发现不同,进一步探究产生不同的原因,再去探究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在探究“点差法”求中点弦问题应注意的事项时,我设计了“找不足”的问题。让学生找错,改错,最后应用几何画板演示轨迹,让学生切身经历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学习始于疑问,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积极参与,经历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了的思维、情感发展的空间。但本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问题。教学中能关注到学生情感变化,但安慰,鼓励的语言没能跟上,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应用电子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熟练。在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真正的主人上力度还不够。学生能总结的,能发现的,而在教学时无意中又抢了学生的角色。所以今后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平时课堂上尽量多地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我的数学反思篇十六

针对此次期中考试,整个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对此次考试对此做出了总结与反思。

首先,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以在上课时要紧跟着学生在展示时的思路走,然后采取自己不同的见解,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特别是要强抓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复习时首先要强调学生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先回忆而不是在不清楚的情况下立即翻书。

其次,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导学案和课本上的习题为准,进行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328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