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这份教案范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培养。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二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三、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平爷爷)。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解题:
(1)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澳门舷窗震撼爱戴奔流不息波翻浪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第3小节有困难,重点指导)。
(1)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2)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飞向大海。
二(2—4)撒向大海。
三(5—7)告别大海。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3、学生在书p126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活动:
理解操。
(二)沟通理解。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四)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五)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六)创读,读出新意。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四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文章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故事一波三折,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注重了细节描写。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另外,本文的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二是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充分预习,认识生字新词,理解生词,读通读顺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深读描写刷子李“黑衣服”的语段,揣摩曹小三的心理变化,领悟间接描写的妙处。
3.精读第五段关于刷浆的描写,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领悟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一)读课题,初闻刷子李。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3.简介冯骥才,齐读《俗世奇人》中同类文题,如《泥人张》、《快手刘》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五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六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二、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
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三、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七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结束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八
1、认识本单元会写的17个字,会认的字17个。
2、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积累识字方法。
重难点。
选择好方法,记住难记的字,理解“陡峭朦胧”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
乐学善思。
办法小组竞赛。
教学流程。
1、自由读文,把生字圈画出来,读一读。
2、给生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1、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交流、理解、运用词语。
3、组内有同学不会的`字词,请组内成员教会。
1、分小组,每小组出一名同学,说一个字的记住方法,再每组派出第二名同学“开火车”式接,每组100分,接不上的扣一分。
2、开火车式读字词、
3、选字组词,每错一名同学扣一分。
4、汇报多音字(加分)。
5、教师选词语,说一句话(加分)积分高的小组为胜。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九
1、懂得什么叫启事,写启事的作用。
2、会写常用的招领启事,归还启事等,懂得启事的书写格式。教学重点:学会写启事
写招领启事的注意点与书写格式
1、出示“招领启事”,说说这则启事“公开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2、写招领启事有哪些要求?为什么物品的特征不要全写出来?
3、说说写招领启事的书写格式。
招领启事
我在操场上拾到十元钱,请失主到我处认领。
红星小学 王小刚
6月1日
1、根据课后题1(1)写招领启事。
2、集体评议。
3、修改誊抄。
启事的种类很多,但格式基本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写一种“寻物启事”。
1、读“寻物启事”,说说寻物启事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写“寻物启事”?
2、写“寻物启事”要写明什么内容,注意什么?
3、写“寻物启事”与“招领启事”有什么异同点?
1、根据课后题1(2)写一则“寻物启事”。
2、评议修改。
3、誊抄在作文本上。
1、请按照下面的内容写启事。
(1)四(2)班陈亮同学在学样游泳池边拾到一件衣服,希望找到失主,归还原物。
(2)学期即将结束,学校体育室在整理器具时,发现少了两只篮球,希望忘了归还这的班级速来归还。
省略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听写。
2、交流人物资料。
三、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
1、几次拜师?分别在哪里写到?
2、简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次“请教”
1、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莫泊桑怎样请教的,福楼拜如何指导的?
2、通过莫泊桑的话体会他的困惑到底是什么。
3、抓住福楼拜关键的话“功夫还不到家”,品味大师第一次指导的针对性。
4、福楼拜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呢?体会福楼拜就是指导莫泊桑在观察方面肯吃苦,勤练习的。
5、感受莫泊桑“万般无奈”的心情及困惑。
五、学习第二次“请教”
1、抓住人物的语言特点,感受福楼拜的善教。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六、小结。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则故事。
2、学习故事《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能结合课文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故事给予的丰富而深刻的寓意。
3、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1、小组交流:你解决了预习作业中的哪些问题?
2、小组交流: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小组内先试着解决,再大组交流。
1、牧童开始大叫“狼来了”的目的是什么?
2、村民们开始怎么做的?几次受了骗后会想什么?说什么?他们态度为什么前后不同?
3、牧童前后两次大叫各是什么心理?(练读句子)说谎的结果怎么样?
(: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书本,超越书本,从语言文字中解读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5、练读这个故事。
二、读故事《蝉和狐狸》、《狐狸和乌鸦》,比较这两则寓言有哪些异同?乌鸦为什么受骗,而蝉为什么没受骗?。
1、这两个故事中,狐狸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2、蝉为什么没有受骗?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
3、为什么乌鸦会上当?结合寓意,谈感受。
4、你遇到过或听说过像狐狸这样的人吗?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人?
5、练读这个故事。
(学习建议: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在读书的基础上思考故事的相同点,再深入到每一个故事中,紧扣课文语言,在语言的比较中走进人物内心,联系生活,找到不同点,丰富感知,领悟寓意。)。
三、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1、《牧童和狼》这则故事中,牧童第一次大叫时的心理是,狼真的来了后,他大叫的心理是。
2、《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是因为;《蝉和狐狸》中的蝉没有受骗是因为。我们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狐假虎威兔死狐悲鸡鸣狗盗蛛丝马迹杯弓蛇影亡羊补牢。
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口若悬河对答如流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花言巧语。
(重点推荐: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使自己的知识更为丰富。)。
学了这三则寓言故事,我最想说的是。
一、阅读《伊索寓言集》,完成以下的习题。
1、《伊索寓言集》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其中我最兴趣的一个故事是,它主要讲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2、我知道了《伊索寓言集》的作者是(国家)的一个奴隶,生活在(时间),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
(重点推荐:我们要利用语文课本,由精读到博览,由课内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拓宽阅读面。)。
二、(选做题)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谎”小故事,试着写一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学习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内涵美和语句美。(另附纸)。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1~2课时。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了解黄河近20xx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4、投影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5、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8、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2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