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教师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案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一些教师精选的教案示范,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方寸之间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朋友之间不仅需要互相信任和尊重,还需要沟通,
交流和爱护,得到对方的肯定和鼓励,并感受到友谊的珍贵。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情感交流的方法,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怎样才算朋友?怎样才能保持真正的友谊?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弄明白,好吗?
2.生自读课文。
1)默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2)师查学生默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3)生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4)生说说自己又了解些什么?
5)生大声朗读课文一遍。
二.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男生读第一段,想想这段讲什么?
(两个好朋友被干渴威胁着,互相鼓励,克服困难,凭着坚强的意志往前迈步。)
哪些词写出了他们的艰难,想想下他们艰难的处境。
2.学习第二自然段。
了解两个好朋友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中相互谦让。
1)生自读一次,自己去体会意思。
2)同桌赛读。
3)找三名学生朗读。
(1)找出描写他们处境危险的句子。
拼尽力量向前爬去。
(2)他们对待果子的态度,认真读读,体会他们的友谊。
坚持让对方吃大的果子,谁也说服不了谁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
2)指名读
3)思考:醒过来的朋友发现了什么?他纳闷什么?猜猜此时他心里想些什么?
朋友不见了
发现{ }纳闷: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先走了?
树上留下一个小果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思考:
前行的朋友再次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你从这里明白了什么?
1)同桌讨论
2)生汇报
3)师引导学生小结:
朋友晕倒在水洼边
发现{ }明白:朋友是要把大的果子留给我
发现朋友摘下的果子比自己的小
三.生熟读课文 ,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说说学了《朋友之间》你懂得了什么?
二.学习生字
1)生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一类字:
漠,克,坚,尽 ,量 ,持,拖,扶
2)生汇报生字学习情况
3)师归纳生识记方法
(1)比较法: 坚__竖
(2)巧计:十兄弟____克
(3)形声字识记:扶,漠
......
三.生独立写生字
四.学习二类字
1)生独立学习
2)同桌讨论
3)师出示二类字,生上黑板注音
4)齐读二类字
五.生熟读课文
方寸之间教案篇二
1、通过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2、能区别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有益于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哪些行为和做法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3、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学生搜集《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资料。
2课时。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他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给我们以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二、教学活动。
1、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好朋友向大家作个介绍,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你们之间的浓厚友谊。
2、学生自主交流介绍。
3、引导讨论:在你的心目中,把朋友比作什么?
我认为朋友就像,
(学生围绕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过渡:朋友之间相处融洽,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可是有些不好的做法和行为,不仅会给朋友带来烦恼,还会伤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在你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不愉快的事呢?(学生自主交流)。
2、投影出示友谊树:朋友之间的友谊如同一棵友谊树。有些行为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友谊之树茁壮成长,使它枝繁叶茂,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而有些行为则像毛毛虫一样,侵蚀着我们的友谊树。你认为这些行为分别有哪些?请把它们填写在树上的相应位置。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作业)。
3、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的话:“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纯真的赞美。”请结合自己或周围同学的实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结合实例来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达40年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能结合《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来谈谈他们的友谊之树为什么常青常绿吗?(学生读《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5、教师小结:“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交,重在诚信,贵在理解,胸怀坦荡,志同道合。这样友谊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活动三:读故事,明道理。
1、除了上面这些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朋友情深的故事?能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吗?
教师提示:可以从古人的诗句中去理解,可以从自己看到的课外读物中去感受,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提炼。
(小组交流。可以谈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等)。
2、到底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本p13“故事与思考”,然后思考讨论:
(1)文章题目“朋友”为什么加引号?
(2)读了这个故事,你对“朋友”这个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四、作业设计。
1、在你的眼中,朋友像什么?
2、用你学到的知识善待朋友,和朋友真诚相处,请友谊之花长开不败。
方寸之间教案篇三
5月12--14日,南平市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在顺昌县一、二中隆重举行。
面对新课改如火如荼之际,课堂教学何去何从?参赛选手们的精彩纷呈的表现,给听课观摩学习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益的启迪。
纵观各县、市的。二十一位选手,多层面展示了“以学定教”,开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特定情境中,直面困惑,师生平等对话、参与、理解、反思、修正、分享、体验、提升。
更为突出的是,灵活使用多媒体手段,课堂信息量大、超越教材文本,突显教师个性化的理解、感悟!
更加可贵的是,尝试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从哲学的高度,纵横稗阖、演绎分析。有机地综合多学科知识。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娴熟地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思想政治课中恰如其分地挥洒!
在短暂的三天比赛中,让人感受到课堂方寸之间,英雄有用武之地。
当然,百密一疏,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个人认为,其一,在突出活动、感悟,课堂“动起来了”,但有的活动似乎与本课时所要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观点有一定距离,让人担心“学科本位的东西会在浮躁中失去”。
其二,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总是少数人竞显风流,突显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缺憾!
其三,积极尝试创新,但又如何善待教材文本,不走极端,既不能是本本主义,又不会是天马行空,尽情发挥。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在文本、创新之间和谐,让人忧思!
概而言之,为选手们的精彩演出,击掌道贺的同时,清楚地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思想政治教师的路还漫长!需要为人师者“海纳百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探究者、永不停息的学习者,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方寸之间教案篇四
前些日子在演讲与口才课上认识了个青年作家,这人了不得,得过全国一等奖,到过人民大会堂领奖。他引发了我关于文字和生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的思考。是人就要生活,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写文章,而且写文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抒发内心的不平,有的是为了揭露社会阴暗面,我认识的那个作家就是这一类人,有的是为了记录下生活的点滴,等等。而在我看来,写文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写作能让我们明智。如果一个人能长生不老,却要永远与世隔绝,那么他还能写作。有了写作,就算没有朋友,也有了和别人分享的无尽可能。
文字是什么,是你抬头看天时的满天繁星,是孤独时可以述说的朋友,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个是心里都有的那盏明灯。杜甫说文章要为事而抒,诗歌要为时而著,写文章就要写当今的事儿,言人所未言,发人所为发。社会在飞速发展,你要想生活得更好,唯有加紧步伐,跟着时代走。也许有人会问,我迷茫了,自己的路都不知道在哪,怎么跟着时代走。周国平说过:“人生就像在大海里航行,不要急于抛锚,但一旦发现适合你的港湾,就不要犹豫,果断的抛下你人生的`锚。”如果说生活是远航,那么写文章就是要我们去思考,找到回家的路,找到时代的路。所以写文章就要为实事而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发挥行文的用处。
文章还得率性而为,随意而发。有的人写文章,喜欢追求词藻华丽。其实不然,文章应该发于心,归于自然,往往这样的文章能让人产生共鸣,给人以生命的启迪。你若不信,我有证据。你看,《红楼梦》算是古今词藻华丽第一了吧?可曹雪芹还说它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再有当今有很多人写文章纯属抄袭,末尾还要加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怀念朱自清《秦淮河上的的歌声》没有什么堆砌,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欢喜。那河那人,此情此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发自内心的,他看不见摸不着,却让我们感到充实。
厚积薄发,勤而尚学。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值得一看。我不否认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更多的人是平常人。平常人要想成功,就得比聪明人更努力。记得俞敏洪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没有人说俞敏洪不成功,但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是浸满努力的汗水,洒满辛酸的血泪。
文章可以让我们明智,当你迷茫的时候不妨静下来,写点东西,用你的笔尖去探索生活的奥秘。这个世界很大,大得我们穷其一生也探索不完,世界又很小,当你懂得了文字的真谛时,于笔尖之下,尽可书写浪漫人生。
方寸之间教案篇五
1、让幼儿初步了解动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扩展幼儿知识经验,引起幼儿观察周围动物之间关系的兴趣。
2、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好品德,进行初步的生态意识教育。
重点幼儿初步了解动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难点扩展幼儿知识经验。
动物活动图片。
1、导入部分,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幼儿认识动物之间关系。
--你知道动物有朋友吗?
--你知道青蛙的敌人是谁。
2、引导幼儿看图,讨论动物之间的敌人关系。
--你知道图上的这些动物吃什么?
--它们是朋友还是敌人。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相互是敌人。
3、引导幼儿讨论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
--你认识图上的动物吗?它们在干什么?
--它们是朋友还是敌人?
--它们怎样互相帮助的?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朋友。
4、活动小节。
教师小结。
延伸活动,请幼儿画一画。
方寸之间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邮票设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邮票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票面结构。
2、通过设计一枚自己喜欢的邮票,提高学生设计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鉴赏邮票的兴趣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邮票的常识。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邮票。
材料准备:(师)课件,(学生)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邮票,并能自己设计一张喜欢的邮票。
3、师课件出示课题《方寸之间》。
二、探究新知。
1、师课件出示世界上产生第一枚邮票的故事。
学生自己读并感知。
2、师继续把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故事讲完。
3、师课件出示邮票的种类。
并讲解邮票的分类、特点及作用。(归纳出以人物、动物、景物、事件等为主题)。
师简单讲述邮票的实用性(代替邮资传送信件)和艺术性(收藏价值)。
4、请学生打开书,观察书中的邮票图样,小组研究邮票的票面结构。
教师巡视并指点。
5、学生汇报。
师补充:根据国家和时代等不同,有的还印有年号、志号、每套邮票的数量等等。在整张邮票纸边上印有邮票编号、版号、张号、色标、设计者和印刷厂名等,统称版铭。版铭是研究邮票的重要资料,收藏者很注重版铭。
三、设计创作。
提示:我们在以前的简笔画中学过了很多,那就请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简笔画内容来设计属于自己的邮票吧。
学生开始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注意邮票票面的合理布局。
四、展示评价。
每小组评选出最好的作品,帮老师把信邮出去吧。
好作品展示到黑板上老师画的大信封上。
五、教师总结。
虽然现在各种先进的通讯方式又方便有快捷,很少有人会写信了,邮票也被人们慢慢的淡忘了,但那种只有笔和纸才能勾勒得出的倾吐方式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替代不了的。
板书:笔纸+心情=信。
方寸之间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朋友之间不仅需要互相信任和尊重,还需要沟通,交流和爱护,得到对方的肯定和鼓励,并感受到友谊的珍贵。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情感交流的方法,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
3、师述:
我们该怎样保持朋友之间的友谊呢?学习可今天这篇的问题。她们是怎么解决的呢?通过这件事,她们又有什么收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朋友之间》。
3、指名朗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兴奋、欲言又止、*、
光彩夺目、糟糕、自不量力。
震惊、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学习质疑解难。
3、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在学习课文时找答案。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左右结构:段词扭证。
左中右结构:傲。
上下结构:简。
上中下结构:意。
(3)重点指导书写“傲”字。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15课,你知道了什么。
二、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友谊得真正内涵。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1)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讨论交流。
师问: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习课文5—28自然段。
(1)讨论:“我”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2)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不理解——“我只是觉得……”林童欲言又止。
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
生气——我转身离去。
难过——一想起和林童过去是那样友好,现在却不能共同分享欢乐,我就很难过。
怀疑——也许很糟糕。
3、学习课文29—33自然段。
(1)请同学读演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谈谈自己的体会。
(2)分小组表演。
(3)全班表演。
(4)学生评议,交流感受。
(5)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课文的感受。
方寸之间教案篇八
虽然父母并不是文人墨客,也没有真知灼见,但我从一降临在这世上,便受尽唐风宋雨的洗礼。从一出生就与书息息相关,根脉相连。我相信这就是缘。
从呀呀学语开始,话都还没会多说,已经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戚邻居都说我是个“小才女”。其实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小才女”,只知道大家都这么说,肯定是个好东西。打那以后,我对“背诗”这件事的兴趣如大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别的小朋友在屋外玩得热火朝天,我在屋内背得振振有词。诗的内容,含义都与我无关,我只想借此获得父母的表扬,或者是一根棒棒糖。
年岁稍长,便开始对“背诗”这件事失去了兴趣,为了应付老师才背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小说。那时候还小,没什么自制力,捧起小说一坐就是一上午。看什么?《三国演义》、《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水浒传》等等一系列的武侠小说。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红楼。我却偏偏来个大逆转,才十一、二岁就把中国古代著名的武侠小说看个够!当然,对作者那些巧妙的`布局,曲折的情节,动人的文笔简直是一窍不通,当时只在乎这个跟那个打得怎么样,那个跟这个又怎么了?不过,也没少挨爸妈的骂,收书、罚跑自然不在话下。
直到上了初中,在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下,我才真正了解到书的另一面。我开始像一个丢了宝贝的小孩一样,去寻找曾拥有的宝藏。去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妙趣;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去尝试“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无奈。去品味文字的优美,去探索修辞的精巧,去拆解结构的奥妙。去看毕淑敏的深沉,去品路遥的朴实,去悟戴望舒的伤感。更是学会了把书中那份意蕴藏在心底酝酿,等待升华。
用灵感去描绘我的世界,用情感去绎动我的生活,用书缘去书写我的未来。“书”写人生!
方寸之间教案篇九
院子里的水泥地裂开了一条小缝,缝中长出了一颗小草,一开始我不以为然,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颗杂草罢了。次年春天又回到郊区的家里,院子里比往年多了一缕清香,那颗小草竟焕然一新,长成了一束鲜花,看着那不起眼的水泥缝,我不禁感叹,方寸之间便能成就芳华。
蒲公英随风飘摇,只是在边角方寸土地中成长,秋风吹拂下,就会化为满山的白色,找到自己栖息的方寸之地再次生根发芽。茶叶炒制后被长期封存在小罐之中,也不过方寸之间,却能融入茶壶,给人满屋飘香。有的人不过是一人、一笔、一张纸而已,写出的思想却足以轰动世界,温暖人间。我们都只不过是这方寸世界中的一粒尘埃,生活在方寸之间,但依然可以耀眼,依然能够绽放。
我看到了太多人们不满足于方寸之间的例子,“我的文章要是在报纸上发表”“我要是能够被提报”“我要是生长在那样的环境”太多的人对自己的环境不满,我们渴求着多一寸土地,我们祈祷着多一点空间,我们抱怨着环境的恶劣,却忘了世上还有多少在“水泥缝”中成就自己的生命。
环境就好似一个大盆,再善游的鱼也不能跃出盆中,人亦然会被环境限制,但在方寸之间努力的内心却比环境更重要。生物课时,老师提到的沃森和克里克两人,在咖啡店边交谈着生活趣事,边研究出了dna的结构模型,很多伟大的运动员从小就是在贫民窟长大,司马迁即使身陷囹圄,也在努力创作《史记》,多少成就盛开在方寸之间呢!
所以下一次失败的时候,不要抱怨环境,不要停止前行,多少星星在闪耀,多少灵魂在绽放,纵使环境恶劣,纵使前路荆棘遍布,我都要在这方寸之间,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芳华。
方寸之间教案篇十
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字,认识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朋友之间不仅需要互相信任和尊重,还需要沟通、交流和爱护,得到对方的肯定和鼓励,并感受到友谊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我和林童之间发生的事。
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学习作者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你一定有许多朋友,在你和好朋友的交往中发生过争吵的事吗?发生过相互误解的事吗?讲给大家听听。
2、指名讲述,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正如大家所说,朋友之间的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怎样保持朋友之间的友谊呢?这不仅是我们的难题,也是课文中的我和高朋友林童遇到的难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这件事对他们有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朋友之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5、同桌互相读生字,纠正字音。
6、出示以下词语检查读:欲言又止骄傲自不量力简直证明。
7、指名轮流读课文,读通顺,随机纠正字音。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需要问问别人。
2、全班交流。
3、提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相互解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词,回顾课文。
二、指导朗读课文重点部分。
1、出示“欲言又止”认读,联系一二自然段解释该词。同时体会林童此时的心理。
2、指导读第五自然段,联系上文以及“欲言又止”体会此时我的心理。
3、同桌分角色读12—15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师生合作读16—28自然段,随机指导朗读。
5、分组合作读29—36自然段,小组讨论人物的心理活动,交流感受。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29—36自然段,联系全文体会我内心感受。
四、总结全文,指导实践:
板书设计:
争演主角——不欢而散——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起因)。
(产生误会)。
(交流沟通)。
朋友。
方寸之间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2.能区别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有益于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哪些行为和做法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3.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二、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学生搜集《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资料。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他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给我们以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我和朋友的故事。
1.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好朋友向大家作个介绍,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你们之间的浓厚友谊。
2.学生自主交流介绍。
3.引导讨论:在你的心目中,把朋友比作什么?
我认为朋友就像。
(学生围绕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过渡:朋友之间相处融洽,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可是有些不好的做法和行为,不仅会给朋友带来烦恼,还会伤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在你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不愉快的事呢?(学生自主交流)。
2.投影出示友谊树:朋友之间的友谊如同一棵友谊树。有些行为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友谊之树茁壮成长,使它枝繁叶茂,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而有些行为则像毛毛虫一样,侵蚀着我们的友谊树。你认为这些行为分别有哪些?请把它们填写在树上的相应位置。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作业)。
3.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的话:“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纯真的赞美。”请结合自己或周围同学的实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结合实例来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读《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教师小结:“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交,重在诚信,贵在理解,胸怀坦荡,志同道合。这样友谊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活动三:读故事,明道理。
1.除了上面这些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朋友情深的故事?能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吗?
教师提示:可以从古人的诗句中去理解,可以从自己看到的课外读物中去感受,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提炼。
(小组交流。可以谈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等)。
到底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本p13“故事与思考”,然后思考讨论:
(1)文章题目“朋友”为什么加引号?
(2)读了这个故事,你对“朋友”这个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六、作业设计:
1.在你的眼中,朋友像什么?
2.用你学到的知识善待朋友,和朋友真诚相处,请友谊之花长开不败。
方寸之间教案篇十二
只见淡泊老师左手披着衣服,右手拿着蛋糕碟,悠闲地向我们走来,将碟子分给我们。此时,我犯傻了:不是说要画画,分给我们这小碟子干嘛呢?难道要请我们吃蛋糕?淡泊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这点谁也猜不透。
原来不是要吃蛋糕,而是要在蛋糕碟上画画,害我白高兴一场。淡泊老师还向我们开玩笑:“同学们,你们闻一闻这蛋糕碟上有没有蛋糕的味道。”
我抓起笔转了起来,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要画什么,便四处张望着,目光落到了“背诵大比拼”上,定睛一看,“诶!我可以把小树林画下去呀!我真是太机智了。”请大家为我的聪慧点个赞。
我再次抓起笔来,定了一下位置,开始创作,刷刷两下,一幅佳作便完成了,我将小树林画在了中心部分,显得更加引人注目,在右上角画了个火红的太阳,还有边缘绣上了装饰。请大家叫我“神笔马良二世”吧!
画完了我悠闲极了,脸上露出了放松的神态,一丝紧张的表情都看不出来。我瞄了瞄边上铠铠的作品,差点笑出声,最后还是没忍住,他跟我说,自己画的是蛋糕,我看活脱就似一坨大号的“绿翔”。
愉快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精彩的画画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方寸之间教案篇十三
大与小,瞬间与永恒,在我看来皆为相对而言,蚂蚁生活在地球,显得微不足道,可当视野放大,寰宇之中,人类也不过是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但人类与蚂蚁终究不同,因为我们的思想,信念让我们于方寸之间,成就伟大,成就永恒。
以居所之小,探求宇宙之大。伟大的天文物理学家开普勒生活在一个连望远镜都尚处于设想之中的时代,当世人对于天体运行一无所知时,他埋头工作台,用整整六年的时间,对前辈第谷穷尽一生所记录的火星运动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并最终提出了开普勒三大定律,准确的判断出行星运行轨道形状和位置关系,初步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是立志探索宇宙的执着和无与伦比的意志力,让他通过一串串天文数字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身处方寸之境,却能放眼天地之外,成就伟大。
以韶华短暂,捍卫千年文化。抗日战争时期,连绵的战火曾让无数珍贵历史文物毁于一旦,正在法国留学的常书鸿先生结束学业然后,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同学一同回到战火纷飞的故乡,在酒泉建立敦煌文化研究所,对贮藏于莫高窟的壁画及文物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记录,维护。艰苦的生活环境与法国生活几乎天壤之别,加之极不稳定的地方局势,让他们时刻面临粮食断供和身陷战火的处境之中。但这群怀着满腔热血的学生没有退缩,直到新中国成立,绝大部分的文物都被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十几年的战火让一代人不再年轻。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青春是如此的漫长,但当他们用青春换来中国数千年文化结晶的存留时,十几年便恍如一瞬。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沉的热爱让他们身处方寸时光,却使文化的之永恒得以延续。
人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可并非人人都有追求伟大的勇气。而开普勒,常书鸿等许多伟大之人用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成就伟大从不曾受困于空间与时间,只在我们想与不想,坚持与放弃的一念之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1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