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5:38:08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范文(18篇)
时间:2023-11-24 05:38:08     小编:笔砚

教案是一种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详细设计和安排,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编写要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利用。希望大家能从以下的教案范例中发现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一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知道白光由不同的色光组成。

3。知道同一介质对不同的色光折射本领不同。

4。知道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色散光谱的七色排列顺序。

5。初步了解彩虹的成因。

6。知道光的三原色。

7。知道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8。明确棱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及折射规律来改变和控制光路的光学仪器。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出射光线向底面偏折。

能力目标颜色之谜科技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实验新颖,饶有趣味。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开发科学潜能,培养动手技能,加深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质。

德育目标为了我国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光的色散现象及原因(不同的单色光对同一种介质的折射率不同)。

2。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色散光谱的七色排列顺序。

3。知道光的三原色。

知道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现象及同一媒质对不同色光折射率不同。

实验法、讲授法、练习法与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激光演示仪一套、三棱镜、光源。

教学环节。

演示实验:一束白光(复色光)通过。

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形成由红、橙、黄、绿、

蓝、靛、紫各色组成的光带,这个光带叫光谱。(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

(一)、通过棱镜的光线。

1、明显地向着棱镜的底边偏折――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演示实验)让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棱镜的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光线通过棱镜,从另一个侧面射出来时,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光线向棱镜的底面偏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利用光的折射定律就可以得到结论。

结论:光线在棱镜的两个侧面上发生折射时,两次向底边偏面的缘故。注意顶角和底面的相对关系。

如果将该棱镜放入折射率较大的媒质中,折射光线如何偏折?

光线将向顶角偏折,关于棱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我们不能死记。

注结论,而应从光的折射定律出发来分析。

延长线的交点s射出的,s'就是s在棱镜中所成的像。

这个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顶角方向偏移,

物像同侧。确定像的位置,关键还是折射定律。

二、光的色散:(多媒体模拟)让学生观察思考几个问题:

1)、各色光是怎样排列的?

2)、各色光偏向角关系如何?

3)、同一媒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大小关系如何?

4)、不同色光在同一媒质中的速率大小关系如何?

3、说明:同一媒质对不同色光折射率不同。

4、不同色光在媒质中(真空除外)的速度不同,v红v紫。

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样,都是c,由公式n=c/v,因折射率不同,它们在同一媒质中的速度不同。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红光在媒质中的速度比其它色光中大。

彩虹是常见的一种色散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太阳光被悬在空中的许多小水珠色散而形成了彩色光带。

光的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偏向角小大。

折射率较小较大。

在媒质中的光速较大较小。

单色光。

单色光:严格说,单色光是指只有一个频率或波长的光;实际上频率范围很窄的光,就可认为是单色光。利用单色光源(如气体放电,激光器)、滤光器或根据分光原理制成的单色器可以获得各种纯度的单色光。

复色光。

复色光:亦称复合光。包含多种频率的光,例如太阳光、弧光等。

三原色。

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彩色电视就是利用色光的混合调出各种色彩来的。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有很多微小的格子,分别涂有能发出红、绿、蓝色光的物质,当三束电子流分别打到这三种物质上时,就发出红、绿、蓝色的光,这三束电子流的强弱分别影响着这三种色光的强弱,由此混合出绚丽多彩的各种色彩。看电视时,如果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的荧光屏,就能看到屏上红、绿、蓝的光点。画家用颜料调出各种颜色的道理与上面所讲的色光的混合不同,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见彩图)。这是因为每种颜色的颜料,在阳光照射下,除了反射跟它相同的色光以外,还反射一些其他的色光,例如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还反射橙光和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蓝颜料除了反射蓝光,还反射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这两种颜料混合在一起,就反射绿光,混合颜料就呈绿色了。

三、全反射棱镜。

(多媒体模拟)两个直角边ab和bc代表了棱镜上两个互相垂直的镜面,当光垂直ab面进入棱镜到达ac面时发生全反射,(因为此时入射角为450,而光从玻璃到空气的临界角为420),光线沿垂直于bc方向射出,光线的方向改变了900。如果光线垂于ac面进入棱镜,光线将在ab面上发生全反射,射到bc上,再在bc面上发生全反射,最后垂直于ac面射出棱镜,光线的方向改变了1800。

结论:我们把这种能够对光实行全反射的棱镜叫做全反射棱镜。其作用控制光的传播方向。

思考:这两种全反射棱镜改变光路和什么相同?

上时其两个表面表面都要发生反射,而且镀银的表面不能使。

光全部反射,大约10%的光被吸收掉,会使光线和所成的像。

模糊些,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全反射棱镜优于平面反射镜。

3、应用:潜望镜(如图所示)。

练习:

1、如图所示的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棱镜,光线垂直。

一个面入射,在底面上发生全反射。由此看出构成棱镜。

的媒质的折射率不可能是:dddddddd[]。

a、1。

7b、1。8c、1。5d、1。36。

总结(回到教学目标,由学生总结)。

如果光从真空或空气射向三棱镜的一个侧面,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1)通过两次折射,出射光线向底面偏折;

2)通过三棱镜成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在棱镜同侧,而且偏向顶角;

3)利用全反射棱镜可以控制光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二

2、了解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及其应用;难点:实验演示的操作。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回答)有外力作用----状态改变----速度改变----有加速度产生。

在上节课中我们还讲了: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的,状态越难改变。这就涉及到三个物理量: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介绍。

实验是我们掌握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就利用实验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f、m、a三者都是变量,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我们先使其中一个量保持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1)原理:f可以用弹簧秤测量,m可以用天平测量,那加速度呢?

a=(s2-s1)/t2。

测量加速度的方法:a=(vt-v0)/t2。

(2)设计。

在光滑的导轨上放一量小车,一端系有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砝码,砝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受到恒力作用的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s=v0t+at2/2----s=at2/2------a=2s/t2,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取两个小车做双轨实验。当时间t相同时,有a1/a2=s1/s2。

(3)实验操作(1)。

平衡摩擦力;将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不同的砝码;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4)实验操作(2)。

将两辆质量不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相同的砝码。

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m一定时,f与a成正比;f一定时,m与a成反比。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公式:f=kma;注:取国际单位时,k等于1。

平衡摩擦力分析(导出)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本节小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作业第1、2、3题。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三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四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五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说板书。

采用横向板书。一什么是电功。二、怎样计算电功。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讨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索法。

五、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填空题:采用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国际单位是()。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能转化成()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能转化为()能。

3.实验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和()成正比。计算公式是()。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和()。生活中常用()做电功的单位。

4.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40月末示数12962,本月用电()。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若t相同w1:w2=(),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六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1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2注意每个环节。

1、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要花费一些时间,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有目的的做题。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习题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做题不是说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有目的的做题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选择性地做题,包括认真分析教科书上的例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度选择课外习题.选题不能一味依靠老师,要品味出老师选题的思路和要求,逐步做到能自己选题;在解题时要保持思路清晰,围绕知识点加深学习效果.当然,在学习中多向老师请教,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一直是我们的极佳选择.

4多读课外参考书。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来说,课后利用剩余时间可以阅读物理课外参考书以及其他读物。此过程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延伸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非智力优秀品质。

选择课外参考书一定注意:所选课外参考书的数量不要太多,太滥。要注意阅读参考书最好在学完一部分或这一章内容之后进行。阅读课外参考书时,要对重点内容深入钻研、领会内容。

磁场知识点。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磁性材料。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知道光速是3×108m/s。

4.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得到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学器材:

水槽激光笔水牛奶烟饼镊子烧杯滴管纸杯蜡烛火柴玻璃砖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利用“影子”现象引入新课。

学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则邀请学生进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图片,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导: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也许学生根本讲不出来。)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种与光有关的现象,它的'形成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

(1)光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过,观察水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水中的光线看不清楚怎么办?(滴几滴牛奶)。

光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气中通过,观察空气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空气中的光线看不清怎么办?(喷一些烟雾)。

光在气体(空气)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气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过,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现象描述: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阅读教材【生活物理社会】有关“小孔成像”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研究伟大成就。

【学生实验】按照教师提示,分组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

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阳,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月球挡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

5.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学生阅读“激光测距仪”介绍材料。

二、课堂小结。

三、巩固训练。

四、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八

2.声音的频率和音调。

4.光速,光年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及知识要点。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依*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在真空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零,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或者在不同的温度时传播速度是不同的(0度的空气中为331m/s,20度344m/s)。

3.乐音有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音的频率大小决定的,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动的'振幅或远近来决定的,不同的乐器工具是有不同的音色的。

4.光在同一物质中传播的路线是直的,是小孔成像、影子形成的原因。

5.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c=3*10。

6.光年: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是一个长度单位。

【典型例题】。

1.某人为了测量所在位置与山之间的距离,在山谷中喊了一声,10秒后听到回声,此人离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解:因人发出声音后,通过空气传播,经过山崖反射又传到他耳朵中,所以声音在10秒钟内往返于人与山之间的路程,就是人与山之间的距离的2倍。

所以:2s=ds=1/2d=1/2×340×10=1700米。

t=t―t=2.79―2.5=0.29秒。

所以,铸铁中的声速为。

v

点评: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上题还可以用它们传播的时间差来求,即所以。

3.要将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变高,应采取的方法是()。

a.放松琴弦・b.拉紧琴弦・c.增加部分弦体的长度d.换些粗弦。

4.人走路经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长的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长・d.逐渐变短。

点评:由于人走近路灯时,人离灯越近,影长越短,人离灯越远,影长越长,所以选b。

解:根据题意,设竹竿长为h,影子长为l=h,如图所示,

则:ac==2h・・・。

则:sin=。

文件大小:32k文件格式:rar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九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十一

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2.设计实验:(1)画出电路图(2)选取不同规格的灯泡以及其它实验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3)分别测出uab、uac、ubc,计入表格(4)更换小灯泡的规格,重做上述实验。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通过多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发现uac=uab+ubc。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三)巩固提高。

(四)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十二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十三

初中物理教案???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伏安法测电阻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实验。因为,它既涉及学生对相关重要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又涉及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许多学校推荐学生使用的“vcm仿真实验”软件,它是为学生拓展课堂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而研发的。用vcm仿真实验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课堂课外都可以随时地、反复地亲自动手做实验。同时,作为对学生物理学习知识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它还是学生成绩考核的必出题之一。因此,怎样让学生理解实验、学会实验、做好实验,真正掌握实验所包含的物理要领和实验技能,就成为许多教师探索的课题之一.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十四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引入新课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请你们阅读书上关于噪声的来源的描写,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观察我们的周围噪声的来源,总结一下。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总结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下面我们用示波器离开观察以下噪声的波形。

活动一:用示波器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波形分析波形规则。

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观察噪声的波形可以看出,噪声是由众多的频率组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声音。音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

总结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

总结 3: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总结 4: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

(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

(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

(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

(5)小商贩的叫卖声。

(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

(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

(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

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三)控制噪声的危害,学会自我保护

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首先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并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总结: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3)鼓膜的振动。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教师播放录像“降低噪音危害的方法”:

生活中,当我们不可避免的处于噪声环境中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在活动课上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十五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十六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 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 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 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十七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 体验运动的感觉

体验运动的感觉

学生活动小组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篇十八

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学生听讲。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0432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