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4:42:39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精选16篇)
时间:2023-11-24 04:42:39     小编:雨中梧

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小编搜集了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一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二

(一)解题,看图导入。

1卑迨榭翁猓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情趣。

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小荷花池看到的美丽景色。

2蓖学们仔细看图(投影或挂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蔽颐翘一听诗中是怎样描写小荷花池美丽景色的。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弊约撼錾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练习把每句诗读通顺。

3奔觳槭蹲趾投量挝那榭觥s蒙字卡检查识字;指导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诗句,了解诗意。

1弊远潦句,提出不懂的'词语,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了解词句意思。(先一、二行,再三、四行)。

2笨赐枷胂笮〕氐拿谰埃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景与情。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把景物读活,要读出景物间的密切联系。可参考“教学建议”中的提示,也可再次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在模仿的基础上读好。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默写课文。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材解读: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初步了解《母鸡》一文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三、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

1、同学们见过母鸡吗?说说你印象中的母鸡是什么样的。

二、自学感悟,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先后有怎样的变化?

2、交流,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3、根据这条线索,给课文分成两部分,怎么分?

三、聚焦“讨厌”

1、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请大家轻声读课文1-3小节,哪些地方你和老舍先生有同样的感受,做个记号,然后有感情地多读几次。

四、感悟“可敬”

1、你看,就是这样一只嘎嘎乱叫,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又拼命炫耀的母鸡,作者对它的感情却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由“一向讨厌”转变为“不敢再讨厌”,这是为什么?快速默读4—10小节,找出能概括回答这个问题的一段话。

2、交流,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article/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指名读。

(2)在这里,作者用了哪些词来形容母鸡?(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认读本课2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转、漂、好”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认读生字,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浓厚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感悟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盲从别人的做法,要弄清事实之后再去做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情境图、生字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一个小男孩望天。

说一说:小男孩在干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你们的想法太好了,那么小男孩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课本。

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卡片。

3、小组合作认字,并奖励小星。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可开火车读)。

5、认识三个多音字。

由于本课新字词比较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次认读生字,加深印象。

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可分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给予评价。

2、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帮老师想一想好吗?

(1)小查理仰着头,是怎样站着的?

一动不动(板书)。

(2)看到小查理一动不动的仰着头,别人是怎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把找到的句子读给组内的同学听,看看你们找的准不准)。

班内交流:胖太太……(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读)。

街上的人……。

(3)那么小查理到底在干什么呢?(读读最后一段,要读出你自己的感情来呀)。

3、谁能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

学会倾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朗读中,体验文中的感情,领悟其中的道理,感受出文中人们的可笑与无知。

拓展延伸。

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读完这篇课文都笑了?你为什么会笑呀?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你的`同学听吧。

(课下记在你的小本本上,这是你的收获呀!)。

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文中的道理,使自己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书写。

1、了解生字的字型、字音、字意。

2、注意字的结构,重点区分“买——卖”,强调“止”的笔顺。

3、独立描红写字。

在同学的配合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生字,注意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五

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丰富学生语言实践的形式。

【教学流程】。

一、紧扣题目,导入全文。

课文的题目“我选我”是王宁同学美好心灵的展示,也是课文内容的概括,可这样入:

1.先出示课题“我选我”,要求把课题读好。

2.出示阅读要求: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反馈。

(1)检查生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在读“今、林、名、让”等生字时区别出前鼻音和后鼻音。

(2)说说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二、分步导读,加深体验。

王宁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呢?课文又是怎么写的呢?我们还要再认真地读课文:

1.请同学来读课文。(课文有4段,可以请4个同学来读。)。

2.集体评价。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把课文读通顺。

3.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三、重点引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的学习,可分以下3个练习板块进行。

练习之一: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练习步骤: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一句话?

(“选谁呢”是每个同学都在思考的问题,大家都在想,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因此,这一句话既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声音又不能太重;“我选我”反映了王宁为同学服务的愿望,但这种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读的时候语气要真诚、坦率。)。

2.我们再来读读下面的两句话,想想他们的`意思:

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选谁呢?

教室里静悄悄的,选谁呢?大家都在想。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这两个句子,不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还使学生初步学会捕捉句子中的语气信息,并知道对于同样的意思,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达。)。

练习之二: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要选自己?”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练习步骤:

1.我们怎样来读林老师的话呢?(读对话要注意提示语,留心这些词语,就能帮我们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王宁的话该怎么读呢?我们先学着给他说的话加上提示语。

(在学生说出“王宁认真地说”“王宁诚恳地说”“王宁笑着说”“王宁回答说”等以后,可加以评价:提示语可以是表示神态的,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运用恰当,就能把话说得更明白。)。

练习三: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练习步骤:

1.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同学们对王宁的举动由“愣”到喜的变化,感受同学们对王宁“我选我”大胆举动的鼓励、赞赏和钦佩之情。

2.指导学生用“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大家说”的句式表达各自对“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所含的意思的理解。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继续练习朗读,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从朗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准备:竹子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读给大家听。

2、分组竞赛读文。

二、朗读。

1、轻声读课文: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

的?

2、你能读出春天的美景吗?(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感悟春。

光的美好。

3、仿句训练: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你还能像书上那样说几句。

吗?

三、想象。

1、默读课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株健壮的竹子,你最想说什么?(可以对春雨姑娘说,也可以对雷公公说……)。

2、再读感悟: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

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教师巡视指导。

2、班级推选表演好的小组,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五、写字。

1、学习写“冈、世界、轰”四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冈”字的。

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部分不能写得太小,第二。

笔是长点。“轰”字左边的“又”字捺要变成点。

2、学生练习书写,组内互相评价。根据同学的建议,把自己写。

不好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全班交流展示,评选“小小书法家”。

六、作业。

读一篇童话故事,把故事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相关链接:

1、笋芽儿是人们食用的蔬菜之一,可以鲜吃,制作各种菜肴;可。

以腌制,能吃上几个月;可以干制,能吃的时间更长;还可以制作罐头,

销往世界各地,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2、竹子在夏天,是生长期间走向成熟的季节,躯干由嫩绿色转为。

青绿色。竹叶可做造纸的原料。竹子在秋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生长现。

―东、南、西,不会向北生长。它很顽强,所到之处,不管是石缝,还是。

破缸底、墙脚、瓦砾堆,都能穿过去,就是变换了它的体态(本来是圆。

的,变成扁的)也要长过去。竹子在冬天,是最顽强的植物,被誉为。

“岁寒三友”之一。

板书设计:

沉睡的笋芽儿。

春雨姑娘弹乐曲。

雷公公敲打鼓。

我长大啦!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七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以及他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生活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他就是司马光。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22,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3.你看,司是一个~~~~~~~(平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

4、(出示图片)你瞧,这就是长大后的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啊,司马光可不姓司,他姓司马,这是复姓。光是他的名字。

5、老师还告诉你:司马光曾经做过宰相。他花了19年的时间主持编修了有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课文又写了什么呢?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读。

1、读生字词。

(1)出示“一”。同学们,这个字,你会读吗?

(2)你再看,这些词你能读准吗?(谁来读前两个?)。

后两个你来读。你瞧,在不同的情况下,一的读音会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一起读准它们。(齐读)。

(3)除了一,课文中还有些生字宝宝。现在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指名读)。

3、去拼音,开火车检查。

4、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宝宝你都会读了,把它放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双手捧书,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章一共有~~~~~~?(手势)。

(2)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请你来读。你呢?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听听,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帮着他们读读课题吧。(课文22,司马光)。

(3)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呀?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出图,你瞧,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

(出示句子)你能通过朗读把他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吗?

3、出示第三句话。再读读,花园里还有什么?

(1))(出示“水缸”词)这个缸是一个(后鼻音),我们读准它。

(2)水缸是做什么用的?

是的,古时候的人不像我们现在都用自来水,他们用水需要挑水,这种水缸就是用来装水的。

(出示图片)你看,这口水缸和我们小朋友比比个子,还非常(大),(出示“一口大水缸”)谁能读好水缸的大?看,水缸不但大,里面还装满了水。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水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个)。

4、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

(2)课文第一段有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事情发展的起因,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发生了什么事?

(1)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2)刚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又大又装满了水的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么样?

(出示第一句)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那其他孩子怎么样?

(出示第二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情况危急呀,孩子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

(3)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4)是的,我们都很着急,很担心,人命关天呀。一起读读这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读文章的第三段。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却(没有慌),(出示第一个断句)。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哭,去喊,去找大人。他很镇静。这就叫“从容不迫”。一点儿也不慌乱,这也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一点儿的意思。我们读好这两个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板贴两个词,并说:此时的司马光是从容不迫的,是方寸不乱的。司马光他没有慌。

2、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指名读第一句。

4、结果怎么样呢?

面对危险,司马光不害怕,想出了好办法。这就叫“临危不惧”。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5、孩子得救了,读到这儿,你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救落水的孩子呀?你是怎么思考的?

6、也许,当时的司马光也和我们一样,他的脑子里有许多的办法,可他果断地选择一个办法,这就是“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他想出了这个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且立刻去做,这就叫“多谋善断”。出示词卡。你读,你读,全班读。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好,好在哪里?聪明,聪明在那里?)。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你瞧,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司马光,当时也就只有7岁,和你们一样大。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呢?(四个成语)。

四、总结全文。

1、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我们一起读。

2、出示课文填空。

学完了课文,这个填空一定难不倒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练习说话。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九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健康情感,这些固然都很重要,但开发学生思维也是不容忽视的。

1、明确目标,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思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备课时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我准确地把握了《司马光》一文思维训练的切入点与落脚点,抓住水与人的关系来开启学生的思维。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慎重、稳妥;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司马光》一课教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这种求异、求新的思维品质一旦养成,意义非同小可。

2、化静为动,巧用激发思维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喜动厌静的特点,精心制作两组投影复动片。一是演示“人”离开“水”,二是演示“水”离开“人”,两相对照,清楚、生动地显示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思路,辅之以简单、明了的.板书,年幼的学生也都领悟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教学手段是巧妙的。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文内容化静为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思维模式形象化,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各项能力。因此,当前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肩负重任的我们应更加努力,更加大胆地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十一

1.生字的呈现。

指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给生字正音。学会在课文中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语,认读、识记。

将生字词集中,写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给生字着色,通过色彩强化,整体感知生字。

2.生字的识记。

学生自主识字,并介绍自己是怎样识记生字的。

识字方法举例:

(1)换偏旁识字:块、救、劲。

(2)猜字谜识字: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

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砸)。

(3)组词识字:

假—真假、假装;。

使—使劲、天使、大使馆、使用。

3.识字的.巩固。

用问答对唱或说反义词的方法巩固识字。

4.写字指导。

本课要求写的六个字,都有规律可循。“别、到”二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立刀旁的竖钩要写正直。“吓、叫”二字都有口字旁,可以一起指导:(1)两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2)“口”字应该写得小而高。“那、都”二字均有双耳旁,可结合第18课的“阳”字进行指导。现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带双耳旁的字,如“啊、那、阳、都、邮”,建议将这些字集中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写字方法:左双耳,“耳朵”要写得高、小,竖为“垂露”;右双耳,“耳朵”要写得低、大,竖为“悬针”。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试着补充课题。

2.切入重点句进行对比读书,抓住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在朗读中感悟。

(1)读到“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让学生体会假如自己在场会是什么心情。指导读出紧张的语气,“一不小心”语速略快。

(2)别的小朋友见到这情景都怎样了?指导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

(3)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他在做什么?结合课件展示或课文插图,在课文里画出司马光的表现及救小伙伴的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分小组议一议。怎样读好这句话?把自己扮作司马光,表现出镇定思考的神态读一读,做“举起”、“使劲砸”的动作读一读。

3.用讲故事的口吻自由朗读全文。必要时,老师可再范读。

(三)实践活动。

1.开展积累词汇活动。

2.创新故事会。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老师可利用课件介绍,或引导学生事先问家里人、读课外书,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上网查阅等),然后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十二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十三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命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里面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延伸阅读: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1)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2)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1)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2)给课文标段号。

(3)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4)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伙伴捉迷藏亭子躲在扑通急中生智哗夸机智勇敢。

5、作业。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3)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砸缸救人。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1)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2)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砸缸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十四

文描写细腻,感情浓郁,寓意深刻,非常值得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思考以下问题,请同学们在十二分钟内完成。

在关爱之情的驱使下,“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文中,小鸟和“我”距离越来近。在这个过程中,是小鸟主动来亲近“我”;而实际上“我”和小鸟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种举动为前提条件的。请找出表现“我”的举动及小鸟相对反应的句子。

(小结:由此可见,人与鸟形体距离的逐渐接近,清晰地表现了二者心理距离的不断缩短。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的举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我”用超脱私欲的爱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记得到了它对人的信赖。)。

文章开头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怕人”有哪些用意?

为下文特别关爱鸟儿作了铺垫;(加工巢;按捺好奇心不轻易去打扰它们的生活。)。

和下文的鸟儿亲近人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4、作者怀着对珍珠鸟的怜爱之心,在文中赋予了无知的小鸟人的性灵,把小鸟描摹得娇憨可爱。请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赏析。

(从以上的描写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爱,作者才会格外细致地观察小鸟的一举一动,珍珠鸟那娇憨可爱的形象才会在作者的.笔端下表露无遗。这种融情于写作中的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齐读11-14段。

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什么感受?(用原文语句回答)(这句话是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

在你看来,为了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依赖关系的条件,而有了依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七、作业。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珍珠鸟)。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挡、挤、悄、顶”四个字及以下词语:挡住、悄悄地、顶不动、拥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笋芽儿在春天里成长,破土而出的过程。

3、教育学生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奋发向上,才能茁壮成长。

教学重点:

学会写“挡、挤、悄、顶”四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笋芽儿在春天里成长,破土而出的过程,学习笋芽儿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表演用的相关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读给大家听。

(二)分组竞赛读文。

二、朗读。

(一)轻声读课文: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你能读出春天的美景吗?(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感悟春光的美好。

(三)仿句训练: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你还能像书上那样说几句吗?

三、想象。

(一)默读课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株健壮的竹子,你最想说什么?(可以对春雨姑娘说,也可以对雷公公说……)。

四、表演。

(一)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教师巡视指导。

(二)班级推选表演好的小组,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五、写字。

(一)学习写“挡、挤、悄、顶”四个字。教师重点指导“挡、挤”左窄右宽。“悄”字左边竖心旁和右边“肖”上边的小字头笔顺不同,要注意区分。

(二)学生练习书写,组内互相评价。根据同学的建议,把自己写不好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全班交流展示,评选“小小书法家”。

六、作业。

读一篇童话故事,把故事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小学课文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十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板书: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诚实守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909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