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学设计(专业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57:07
爬山教学设计(专业16篇)
时间:2023-11-23 13:57:07     小编:文锋

思考和总结,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责任和尊重。如何优雅地表达情感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了解他人的总结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自我总结。

爬山教学设计篇一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教学设计篇二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教学设计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学习叶圣陶优秀的做人品质。

3、从文中学习修改作文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给课文划分段落。

3、自学生字新词。

4、找出不懂的问题。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划出有关叶老修改作文的语句。

2、叶老是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作文的?

3、归纳总结出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引导学生体会出叶老的良好品质。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受。

1、学生自读叶老的话。

2、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

4、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四、整体升华,学习方法。

修改作文的方法。

爬山教学设计篇四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3.学习作者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完成仿写。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具体、有序地写下来的。

2、仿写第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

1、课件ppt。

2、学生准备桂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吗?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老师,《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名回答)。

同学们的记性真不错。牢牢地记住了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

二、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一)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呢?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边读边找,并做好标记。(教师巡视)。

2.好多同学真是找得又快又准,老师请同学说一说你找到的答案,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跟你的是不是一样的。(指名回答,并补充,再归纳)。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地写出爬山虎脚的形状)。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爬得的。“一脚一脚”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指名回答)(不可以,爬山虎的脚并不是像动物的脚一样交替向前,爬山虎的脚巴住墙以后,要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触着墙的紧贴在墙上没触着墙的过几天就萎了。

4.作者笔下爬山虎的脚是那么可爱有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读一下吧!(分成三大组,每组读一个自然段,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二)同学们读得都不错,学习到这里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要借助墙或者岩壁等,才能生长得更加茂盛。所以,作者看到的爬山虎是在____。(墙上和房顶)(学生可齐答或指名回答)。

1.同学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文的第1自然段)。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我们的读书四要求:大声、快速、正确、有感情。开始吧!

(三)“占了一大片地方”说明什么?(叶子长得很茂盛)那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爬山虎美丽茂盛的叶子吧!

1.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叶子的?(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重点介绍了长大的叶子)叶子有什么特点?(鲜绿,均匀,好看)。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我们能欣赏到这么好看的叶子,多亏了作者的妙笔。那我们一起来想想作者是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的。(指名回答)(有顺序,有重点,动静结合)。

三、细细品读,认真观察,完成仿写。

过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加上动静结合就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那么美,我们也试着用这些方法来写写我们常见的桂花吧!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桂花,分小组仔细观察,讨论桂花的特点有哪些?

2.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把学生讨论结果的关键词书写在黑板上。

3.总结学生的汇报结果。根据总结给出关键词:花朵颜色清新,小巧玲珑,千姿百态,香气四溢。叶子绿得深沉,枝干粗糙不平。

有顺序。

有重点动静结合。

并能用上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5.学生展示(根据学生写作情况,指名2—3名学生展示)。同学们真厉害!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就能把桂花写得这么传神,真是太了不起了。

四、深深感悟,说说体会。

1.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和刚才的小练笔,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指名回答)(仔细观察)。

2.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感悟,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请大家记住,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小练笔,多读几遍并认真修改。

板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空隙、拂过、漾起”等词语,朗读课文,能背诵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时,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爬山虎的挂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墙上爬的。

二、整体入手,感知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全文,回顾主要内容。

三、自学赏析,品读积累。

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发挥学习自主性。

师:批划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读自批注,再在组内品读赏析,交流感受。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组汇报,师适时指导发言、引导组织。

如: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我给大家读一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得,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排列的,我抓住了“一顺儿”“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说明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茂盛,排列得很整齐。我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感情朗读,师做适当指导训练。)。

师:就像这位同学这样交流、汇报。还有谁对这一段进行补充?

(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一部分一部分有条理得汇报)。

再就其它段落、其它部分进行交流赏析。

师适时板书,以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纲要,把握全文要点。

四、朗读背诵,梳理整体。

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可以借助板书。

五、课外延伸,仿写练笔。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仿写一种植物,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

爬山教学设计篇六

导学目标: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图片、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

1游戏激趣。

2、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四、小结收获,感情朗读。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五、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六、板书设计(略)。

爬山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句子,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爬山虎具体的、有顺序地写下来。

:2课时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图片和作者的资料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的是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怎么爬?爬山虎是怎样的?)

2、介绍资料:(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爬山虎,也称为“巴山虎”、“地锦”、“常青藤”,是葡萄科植物。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细心观察“爬山虎”。

4、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自由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投影生字词,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重点指导:

多音字:

铺、重、着

叠:下面是“且”

4、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理解。

引人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相同,大小粗细,时间的间隔相等。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叶柄:叶片与茎的联系部分。

触角:指某些有爪动物、节足动物或是软体动物等生长于头部的一种感觉器官。

痕迹:指事物经过后,可觉察的形影或印迹。

三、理清课文脉络

1、熟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爬山虎的脚的?作者观察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学生甲:3-5段写爬山虎的脚

学生乙: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的样子、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3、再次读课文,思考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4、梳理课文脉络

(1)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2)爬山虎的叶子

(3—5)爬山虎的脚

四、熟读课文,感悟爬山虎的叶子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

2、学生汇报:

学生甲: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是墙,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3、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观察到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划出关键词句。

4、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嫩红的,长大后就变成嫩绿。

学生乙: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五、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尝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

一、回顾、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观察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

2、我们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

二、熟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一)齐读三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么爬的?划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二)小组讨论交流: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长在茎上,是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品味这句话,抓住细丝和比喻手法引导学生想象爬山虎的样子。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颜色是嫩红)

4、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5、齐读第三自然段,展示图片,加深理解。

(三)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1、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配合示意图,体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触:碰着

巴住:紧紧靠近

紧贴:紧紧贴着

3、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

4、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会怎样?触着墙又会怎样?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没触着墙:萎了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四、总结全文,学会观察

2、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细心、连续地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观察的发现写下来。

3、再读全文,好好品味叶圣陶先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写具体。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墙(没触:萎了触着:变成灰色)

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叶子的尖)

爬山虎的脚:茎上、细丝、触、巴住、拉、紧贴

爬山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神奇,感受到鸟的天堂的勃勃生机,更惊叹于火烧云的多姿绚丽,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简介作者,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

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检查识字,读文情况。

1、强调生词读音: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初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谁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3.结合这张图片,文中描写叶子的美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句子,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指名读)4.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认读生词。

2、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很美。结合这张图片,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背背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指名背、齐背)。

3.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铺得那么美,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2.出示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齐读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6.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读的过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横线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汇报交流。

7.师根据课文内容边说边演示。

抓住这几个准确、生动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并用手演示。

8.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通过亲自观察)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啊?(观察认真、细致、有耐心)齐读。

9.体会比喻句的用法。“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画线的句子,把()比作(),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的喜爱。10.齐读第五自然段,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地巴住墙壁?(不是)那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一个小组读第五自然段)。

11.触着墙的爬山虎怎么样啊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很牢固的?(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代替它们?(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觉得爬山虎的脚怎样?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神奇)。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那你发现哪些植物充满神奇呢?四人小组说说这些植物的特点。

3.既然我们想学习叶圣陶爷爷,那我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向他一样亲自去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也可以象叶圣陶爷爷一样,有惊奇的发现。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生动具体?

1、作者首先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2、作者再(对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板书设计。

位置茎上。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没触墙萎了变化。

触着墙牢固。

爬山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爬山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

教学过程: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质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自己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我们人的脚是一样的)

(3)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解决新词的读音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

(2)说说你找出的这段话中哪一句准确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认真读一读(2—3遍,个人读,齐读)——————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3)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找一找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让同学注意标号的词)

(4)动手画,比一比

(5)肯定同学的正确答案,再引导大家注意划线的词,读一读

2、解决问题三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让同学们找找动词,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2)看到这些动词,你的脑海中战线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吗?

(3)学生困惑

(4)课件展示动画[爬山虎其中一只脚巴在墙上的过程,仔细观察脚的变化]

(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巴在墙上)

(5)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到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生齐读第五段,在读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读一读,比一比连痕迹也没有——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没触墙萎了

变化

触着墙牢固

爬山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中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反馈学习情况:

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爬山教学设计篇十二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会认的生字12个,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2、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3.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1、通过随文识字,会认12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1、指导写好新笔画及带有这个新笔画的生字。

2、课文较长,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山吗?高高的山峰什么样子?爬过山吗?(请爬过山的小朋友谈一谈爬上山顶时的感受)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爬山。

板书课题:爬山。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要认真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字音。感受爬山的经历。

2.自读。

让学生自由地读全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标出自然段,用笔把会认的字圈画出来,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记住它们。根据拼音,自己拼读生字,把自己拼读不出来的字点上点儿。

三、随机指导朗读,并进行文中学字。

1.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2.随文识字,积累词语。

要认识的字可以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随机学习,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生字,并想办法解决字音。

3.分段读课文,认识每段中的生字如:第一段“星期天,我和同学们去爬山”。

(1)自读句子(或齐读)。

(2)指名学生读,找到第一段中的字宝宝“星期”讲解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到星期天。正音,带音节读。指名读字,读词,齐读生字,读句子。

(3)其他自然段也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

指名读第二段内容,随文识字“(到欢路鸟叫加、油、花”)。

(4)老师拿生字卡片,找学生带音节读字,开火车读,齐读,

(5)到文中去找这些字带出来的词语。

拿出笔,把刚才学过的生字带的词语画上横线、自己练习读词。(指名读词语,来到、欢迎、山路、小鸟、欢叫、加油、野花)从读词中进一步熟记生字(师拿词语卡片)。

4.再回读第二段文字。

5.读第三段文字,学习生字“顶”词语“山顶”

6.把生字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准确。

7.读第四段文字,学习生字“心”词语“心里”

8.回读第四段。

四、学生拿手里的卡片问同桌,同桌互查,强化字音。

由同桌的小朋友互相当小老师,你指我认,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五、律动。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这么多生字宝宝,真棒!可是,这些生字宝宝可顽皮了,他们现在都藏到句子里去了,你能准确地把他们读出来吗?(生字用彩笔写)。

(1)星期三,我去公园玩。

(2)放学的路上,我听到小鸟在欢叫。

(3)我为妈妈加油。

(4)山顶上的野花开了。

谁会读了?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

还有一组扩词(课件)。

七、指导写字。

1、心:新笔画卧钩,与“飞”字中的横斜钩比较,强调第一点的走向和后面两点的位置。

2、鸟:知道里面的点是鸟的眼睛,不能丢掉。

3、在:第三笔是竖,不能丢掉。

4、花: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上面的草字头表示与草本植物有关,下面的“化”字表示读音。

看着老师写一个,提醒学生观察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反复书空练习笔顺。在本上写一个字头。

练习书写,教师纠正,注意让学生认真观察范字,对比发现自己的字哪写得好,哪还需要改进。

写字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八、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2个字,会写了4个字,通过读文,我们感受到了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爬山教学设计篇十三

《爬山》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中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反馈学习情况:

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以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

(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体会,用脑去思考。)。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爬山。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上山-----尽力。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爬山教学设计篇十四

清明节到了,我们一家回时村老家祭祖,祭祖后,我们到贡山的姑姑家去爬山。

来到贡山脚下,我抬头一看,贡山连绵起伏,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乱石头,周围很荒凉。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荒山哦!我们在向导小表哥的带领下向贡山进军,一路上那是蝴蝶在为我们跳欢迎舞;野鸡在为我们唱前进歌。不知不觉间,我们爬到了半山腰。这时,妈妈和姐姐越朝下看越害怕,渐渐打起了退堂鼓。不到山顶非好汉,我和爸爸相互鼓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山顶!

爬山可真好玩哦!

三年级:王兴旺。

上一篇:我的生日礼物——文具盒。

下一篇:手机涂改带

爬山教学设计篇十五

“耶,耶!“今天终于去爬我期盼已久的灵白线了!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出发,为了防止堵车,我们选择地铁出行。可是,我却发现今天的地铁真的好慢啊!感觉像坐了一个世纪。

灵白线就是灵岩山和白马涧之间的很多个山头连起来的“一条线”。爬灵岩山,轻轻松松的。我十分高兴,觉得简直太容易了,爬山也没什么难的嘛。可是,接下来的一座山头却大大改变了我的想法。好难走呀,几乎没路,到处是石头和沙粒,特别滑,爸爸在前面为我精心挑选每一步,然后我再跟着爸爸的脚步一点一点的慢慢地移动。

经过了第一个难走的坡,我松了一口气,以为只有最后一个山头了,谁知道更难的还在后面等着我们。其中,一个下山的地方十分艰险,假如不扶稳东西,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掉到山谷去,不过有好心人为了我们爬山方便,在每棵树之间都连了绳子,我们必须扶着树或者绳子,手脚并用的一步一步下移。我有几次都差点掉下去,还好我有非常大的臂力和爸爸在前面接我,所以我们也最终度过了难关。经过了五个小时的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终点。爬了一天的山,感觉体力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我们去吃了海鲜大餐。

经过这次爬山,我觉得:人生好像爬山,要想到达山顶,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每当快要放弃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你就能登上巅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爬山教学设计篇十六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2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2、理解:触巴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018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