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34:04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3 13:34:04     小编:笔舞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价值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先回忆起自己读书时的心理变化和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思考书中的关键问题和主题思想,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现实生活,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与书中的内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描写书中的场景、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更加深入地传递给读者。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引用书中的精彩语句或者对比不同章节的写作风格等手法来丰富我们的读后感,使其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红与黑》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朱利安这个年轻人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活着》是一部令人触目惊心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的描述,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和尊严。这本书让我领悟到生活的宝贵和珍贵,让我更加明白了珍惜当下和感恩的重要性。《1984》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反乌托邦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和他的生活的描写,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控制的危险。这本书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思考。以上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写下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一

想到兰芝对我忠贞的真如蒲苇一样坚韧,我定当如同磐石一样不能辜负了她的一片真情,更不能违背我们当日的誓言。

她果真去了,我当日真不该说那样的话,真不该冲动。我当初就应该坚信兰芝对我的忠情。我不应该像懦夫一样诋毁兰芝对待我如蒲苇的真情。当初或许我应该百般地请求她留下,当初,我应该不顾母亲的反对,把她留下。谁知孝与兰芝的爱情不能兼得。

今日,她走了,我该怎么办呢?我是在世间苟且活着,忍受丧妻之痛吗?这样的日子又什么趣味呢?人心已死,世间即使再繁华,我也不想留恋。兰芝走了,或许我也该走了,在这世上,所有的相思都伴随着凄凉的秋风吹散,所有的沉痛都伴随着冰冷的秋雨拍打在我身上。我不该懦弱地逃避现实,我多么地应该把公务与你分的孰重孰轻。于是我错过了你。终于我失去了你,以至于此刻我如此想念你,想念你的勤劳,想念你的温顺。

你也不会被遣回娘家,受弟兄的逼迫,才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遇到你,注定将与你黄泉为友,我对于真正想要的东西,在这一刻,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你才是我世界的所有,我懂得了没有你的日子就像隆冬一样毫无生机。秦罗敷即使再倾城倾国,也比不上你的美丽与温顺。

在此刻,在你死去之时,我的世界已经消失,让我一起追随你而去,去追寻你,追寻我们之间温存的爱情。即使世间再多繁华,这对于我来说,早已经如深秋一样凄凉。即使世间有太多的羁绊。

如此逼人,风已彻底吹进了我的骨头缝里,仅仅一天时间,一切全变了,这不禁使我暗自惊心,把自己稳住,是到了在风中坚持或彻底放弃的时候了。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二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这部经典的爱情史诗讲述的是我国汉末建安年间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却不能长相斯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为了摆脱独自徘徊的悲凉,他们选择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孔雀东南飞》这部剧被称作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流传千古的爱情神话。

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戚然,依然还在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缠绵的悲剧爱情而感叹、而惋惜,一对多么恩爱的少年夫妻就那样匆匆的离去了,一段多么美丽的佳话就那样匆匆结束了,他们还不满二十岁,正值豆蔻年华,却走本文来自的`那么仓促、那么凄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那坚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焦仲卿不是没有抗争过,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仲卿绝望而悲怆的呼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在那个所谓"孝"字当头的年代,母亲举起"孝"的大棒逼散鸳鸯,贤惠美貌的儿媳含冤受屈被遣送回家,从此人隔两地,两颗心也隔绝了。悲剧的序幕被慢慢拉开"揽裙脱丝履,举身赴青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生不同衾,死同穴",害人的休妻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一个无奈而无悔的选择。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感情的忠贞,他们用生命拒绝了私欲的诱惑,写下了如歌如泣的凄婉爱情。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三

到底是什么让焦母看焦妻(兰芝)“别扭”:“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焦母的“正词”。但证人焦却说“女行无偏斜”。兰芝本人则讲“奉事循公佬”,“昼夜勤作息,邻频营苦心”。兰芝母说该女“十三教汝织,十四...兰芝见了焦妹则“泪落莲珠子”,说明姑嫂关系也不错。?看来问题是在焦母。但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可能是“无后”的缘故。焦已结婚时间不短:“共事二三年”。在汉末,避孕大概也只能靠安全期。在这二三中,焦妻仍无“事”,的确有点儿问题。这大概让没了老头,全心全意等着报孙子的老太“怒火中烧”!在人前人后,街坊邻居中觉得抬不其头来。儿子当然不能骂了。于是所有的火都发在了焦妻的身上。

兰芝本身的性格也有些问题:其兄也不过说了句“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痞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和云?”这样的话。可能人家不懂妹妹的“心底秘密”,但不管从什么角度说,这是很“有理有据”的“贴心话”。别忘了兰芝也说其兄“性行暴如雷”。但这样一个急性子却在这时候也如此的对妹妹“晓之以理”。我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有逼迫兰芝的意思。兰芝的心理可能太敏感了。

到底是什么让兰芝在县令,府君如此“抢手”?文章中未提县令。但府君则显然受了县丞的“进言”:“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即兰芝出身好。哇塞。这难道就行啦!也太随便了吧。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读完孔雀东南飞,真的没感觉,平静的如一汪死潭。爱情的悲剧太多,多得让人啧啧称奇。太完美的东西总是没人欣赏,如同给断臂的维纳斯加上双臂,那无疑是一个败笔。

死,是大多数悲剧中的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活着,相思之苦会让你生不如死。有一句话叫做: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他们的道行不够深。刘兰芝这个形象,比较之下还是比较喜欢,我觉得她反抗焦母,只是一种无奈,或者自遣回家只是留一个较软弱的`尊严,比起虞姬的乌江自刎,简直不值一提。他的心理活动很简单,爱情是纯洁的,容不得一点瑕疵,它可以为了爱去死,但又太多俗套。如果她真的是想反抗到底,那么死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如果她是一个忠孝的人,那么死又是一种不负责任。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他,看着她得到幸福其实更是一种伟大的爱。只是有人将爱看得太自私,零距离接触,你只会看到它更多的缺点。距离不会让爱变得淡泊,只会让爱变得更无形,但你却随时能感觉到他的爱。如果刘兰芝能明白这些,他会觉得赴清池是多麽的不值。焦仲卿更不必自挂东南枝。

喜欢你并不怕别人爱你,但害怕你站在我面前心里却想着另一个人。所以即使刘兰芝嫁给了别人,但她还是爱着焦仲卿,而焦仲卿也同样忘不掉刘兰芝。这就足够了。爱不一定要海誓山盟,爱不一定要相依看夕阳西下。只要你爱过一个人,真心爱过,这就足够了。

思念一个人是幸福的,被人思念更是一种幸福,因为你知道在天涯海角,有一个人为你伤心为你流泪。

痴情并不一定等于殉情,殉情只能证明你爱一个人,但不能说明你比别人更爱她。有一种爱叫放手,为爱放弃地久天长。

时间在你的感叹和惋惜中划过,没有一丝痕迹。当你再读这篇文章时,发现时代变了,但爱情的忠贞没有变。忠,就是拿一把剑插在自己心里,当你选择忠的时候,你已替自己掘好了坟墓,只是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掉进去而已。这时时间对你来说已毫无意义,因为结果早已注定。爱也如此,完美的爱太稀少,只能用泪水来弥补。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五

现在世俗的爱情让我有点看不大懂,现在更多的爱情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也许在朋友之间,谈起真爱还真有点不好意思,最近看了《孔雀东南飞》一书,去找一下传说中的爱情。

在看之前,还特意了解了一番:此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被人称之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它讲述了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如果问爱一个人需要什么?也许我会想半天,转着眼珠还想不到一个让我坚定的回答。

也许那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怀疑、猜忌、误解,一波没停一波又起的兴风作浪,这些渗透进了他们的爱情中,出现裂缝,一定要及时补全,不及时修复这后果根本无法想像。

文中由于男母的极度冷眼,嫁入才两年的妻子无奈之下回了娘家。

对此,男主人宫却无能为力,在孝字当头的社会里,他断然选择了妥协。

也许当初只想缓和一下局势的他,根本不会料想到由此而引发的后果,从此人隔两地的同时也隔绝了两颗相爱的心。

按照当时的风俗,媳妇被婆家赶回家也就相当于被休弃了。

在这种风气的时局下,经过了漫长而又消沉的岁月中,男主人宫当时鉴别时给她的誓言和希望,犹如残留的烛光一样越来越暗。

在家人的再三劝说让她重新再嫁下,与处在当时环境的她心里萌生的怀疑,种种的叠加之下,她终于还是支持不下去了。

心神不定的她糊里糊涂的答应了家里人说的再嫁一事。

也许当时的她只仅仅为了知道他还是爱她的,他马上就会来接她的,她是在为了确定什么还是在试探什么呢,在我看来,这场爱情皆因此而暗淡下去。

如果那个熟悉的声音再次传来时,那种雨过天晴、心花怒放的心情怎么能不使她欣喜若狂,此时的他们深情对望着,她的心结不复存在。

但男主人宫的话却深深的刺痛了她,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这时后悔不已的她面对另外一个误解,她无能为了了。

在她认为只有死以证明她对他的爱之深,爱之烈。

结局是美满的,他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最能保留这段爱情的唯一方式。

在最后他们临死前,心中不再疑惑什么,不再猜忌、没有误解。

那些曾经让他们尝尽心酸的事情将永远不会再撼动他们的爱情了。

他们可以相爱到永远。

爱一个人需要什么?我说不出。

但焦仲卿与刘兰芝会坚定的告诉你:这份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致死不愈的信念,真心的告白等等。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围绕在焦、刘身边的种种事端全都被一样东西所驱动和主宰,那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怀疑、猜忌、误解,无不一波未停一波又起的兴风起浪,这些渗透进他们的爱情中,如不及时化解,后果是灾难性的。

由于焦仲卿之母的极度冷眼,嫁入焦府才两年的刘兰芝无奈的被遣回了娘家。

对此,仲卿显的'无能为力,在孝字当头的社会里,他选择了妥协。

且不谈焦母与刘兰芝谁对谁错,单是焦仲卿为兰芝极力的袒护中,焦仲卿爱刘兰芝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送走刘兰芝只是权宜之计,公务缠身的他实在无法顾及这家中变故,也许只想缓和一下局势的他,怎么也料想不到由此而引发的后果。

从此人隔两地,两颗心也隔绝了。

根据其风俗,媳妇被婆家赶回娘家无异于被休弃了。

在这种风气的定势下,在漫长而又消沉的岁月中,焦仲卿临别时给她的誓言与希望,犹如残留的烛光一样越来越暗。

在家人的止不住的劝说再婚下,与内心里萌生的怀疑,种种的叠加,她终于支持不下去了。

心神不定的她糊里糊涂的答应再婚。

不要责备她,她仅仅只为了知道他还是爱她的么,他什么时候来接他?她是为了确定什么还是在试探什么,我想这场爱情皆因此而暗淡下去。

当那个熟悉的声音划破夜空传来时,那种雨过天晴心,花怒放的心情怎能不使兰芝欣喜若狂,奔出门去,两人深情对望时,兰芝的心结不复存在。

但仲卿的话却深深刺痛了她“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悔恨不已的兰芝面对另一个误解,她无能为力,唯一死以证明她对仲卿爱之深,爱之烈,超越生死与时空。

结局是美满的,他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最能保留这段爱情的唯一方式。

在临死前,他们心中不再疑惑,不再猜忌、误解。

在此之后,那些曾令他们尝尽辛酸的东西将永远不会再撼动他们的爱情了。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六

爱一个人需要什么?我说不出。但焦仲卿与刘兰芝会坚定的告诉你:这份感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致死不愈的信念,真心的告白等等。不明白你发现没有,围绕在焦、刘身边的种种事端全都被一样东西所驱动和主宰,那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怀疑、猜忌、误解,无不一波未停一波又起的兴风起浪,这些渗透进他们的感情中,如不及时化解,后果是灾难性的。

由于焦仲卿之母的极度冷眼,嫁入焦府才两年的刘兰芝无奈的被遣回了娘家。对此,仲卿显的无能为力,在孝字当头的社会里,他选取了妥协。且不谈焦母与刘兰芝谁对谁错,单是焦仲卿为兰芝极力的袒护中,焦仲卿爱刘兰芝是有目共睹的。或许送走刘兰芝只是权宜之计,公务缠身的他实在无法顾及这家中变故,也许只想缓和一下局势的他,怎样也料想不到由此而引发的后果。从此人隔两地,两颗心也隔绝了。

根据其风俗,媳妇被婆家赶回娘家无异于被休弃了。在这种风气的定势下,在漫长而又消沉的岁月中,焦仲卿临别时给她的誓言与期望,犹如残留的烛光一样越来越暗。在家人的止不住的劝说再婚下,与内心里萌生的怀疑,种种的叠加,她最后支持不下去了。心神不定的她糊里糊涂的答应再婚。不要责备她,她仅仅只为了明白他还是爱她的么,他什么时候来接他?她是为了确定什么还是在试探什么,我想这场感情皆因此而暗淡下去。

当那个熟悉的声音划破夜空传来时,那种雨过天晴心,花怒放的情绪怎能不使兰芝欣喜若狂,奔出门去,两人深情对望时,兰芝的心结不复存在。但仲卿的话却深深刺痛了她“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悔恨不已的兰芝应对另一个误解,她无能为力,唯一死以证明她对仲卿爱之深,爱之烈,超越生死与时空。

结局是美满的,他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最能保留这段感情的唯一方式。在临死前,他们心中不再疑惑,不再猜忌、误解。在此之后,那些曾令他们尝尽辛酸的东西将永远不会再撼动他们的感情了。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七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整理书柜时,我无意间看到了自己高中时的读书笔记,而这篇《孔雀东南飞》则被自己工工整整的抄在了第一页。至今仍记得自己初读此文时眼泪潸然、泣不成声的样子。

其实故事也很简单,人物也很平常,情节也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切是那么的平淡,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双情笃伉俪殉情于世的故事。然而我每每读之,总会伤感至极。世界上真的会有如此美好的爱情吗?我不信,我不敢相信。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纵然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些千古名句不管是甜言蜜语的搪塞还是应诗应景的做作,着实让人揪心的感叹、羡慕了一番。而文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地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一番感情的忠贞与圣洁。

傻,真的很傻。在今天这种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充斥我们视网膜的大多是那些用青春在男人这座金山上蹭下绚烂的粉末,等待着聚沙成塔的娇艳女人;或者是打着爱情的旗号,盯着男人的腰包,不惜横刀夺爱、鸠占雀巢的第三者,与刘兰芝的完全不必煞费苦心便可名正言顺的坐享其成,却不去享受,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八

近日重读,有所感,与诸位共赏之:

2、到底是什么让焦母看焦妻(兰芝)“别扭”:“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焦母的“正词”。但证人焦却说“女行无偏斜”。兰芝本人则讲“奉事循公佬”,“昼夜勤作息,邻频营苦心”。兰芝母说该女“十三教汝织,十四...兰芝见了焦妹则“泪落莲珠子”,说明姑嫂关系也不错。看来问题是在焦母。但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可能是“无后”的缘故。焦已结婚时间不短:“共事二三年”。在汉末,避孕大概也只能靠安全期。在这二三中,焦妻仍无“事”,的确有点儿问题。这大概让没了老头,全心全意等着报孙子的老太“怒火中烧”!在人前人后,街坊邻居中觉得抬不其头来。儿子当然不能骂了。于是所有的火都发在了焦妻的身上。

4、兰芝本身的性格也有些问题:其兄也不过说了句“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痞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和云?”这样的话。可能人家不懂妹妹的“心底秘密”,但不管从什么角度说,这是很“有理有据”的“贴心话”。别忘了兰芝也说其兄“性行暴如雷”。但这样一个急性子却在这时候也如此的对妹妹“晓之以理”。我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有逼迫兰芝的意思。兰芝的心理可能太敏感了。

5、到底是什么让兰芝在县令,府君如此“抢手”?文章中未提县令。但府君则显然受了县丞的“进言”:“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即兰芝出身好。哇塞。这难道就行啦!也太随便了吧。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九

焦仲卿对刘兰芝的凄美爱情也实在可歌可泣,从前是不孝有三,无儿为大,无儿就是最大的不孝。而刘兰芝嫁到夫家两三年,早晚侍奉婆婆和照顾小姑。但是,她最大的错就在于没有生养。这在封建的礼教下是不可饶恕的。

就是到了现在这开放的两千年后,一个家庭中如果没有了子女,也是有点不合常情。如果公婆有封建思想而且还是个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那作为儿媳如果不会生养肯定在这个家中是既没有地位也许也要被驱逐出门。如果一般的家庭丁克家庭的根基也是不稳定的,这个要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基础和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不这个婚姻也会受到很大的挫折!

我对“孔雀东南飞”的记忆还是小时候看绍兴戏时留下来的,我还是为了焦仲卿和刘兰芝流了好多好多的眼泪。焦忡卿在同房一场戏,那充满期待和情意蜜蜜;从起先的:“红罗帐,垂香囊,娘子端坐在床中央。

半遮面,浅丝笑,面似红来笑也香。”到表示对爱的忠贞不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其实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有重复性和永恒性的,就是到了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还是反复重演。一般来讲年轻漂亮的姑娘用美貌而嫁到豪门,这个婚姻肯定是不幸福的,豪门中就有那浓重的封建文化。一般还是以门当户对、年貌相配为上上之策。

而像现在的焦仲卿们他家的地位也不是豪门,但是这婆媳关系是几千年的家庭矛盾,想一想,想现在凡是大家庭住在一起的没有一对婆媳会相安无事,尽管母亲对儿子都是关爱无比,但是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是肯定不会和谐的。就像林黛玉所说;“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

这一点还是要说西方比较开明,孩子在18岁后独立,自己上学自己贷款买房子,今后来偿还。自己成家立业住在外边。而我们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子女和父母分开居住,这对创造和谐大家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因为我们的贫富差距比较大,有的还是没有这个条件来达到父母和子女的分居住开。为家庭矛盾的激化来助涨声势!因此,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安居房、廉租房的兴起可以化解多少家庭矛盾,小家的安顿对国家大家庭的长治久安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

半残轮回半无圆,沧月犹现那时凉。望绝望月绝望月,空白离合转成空。

在这个苍凉的夜里,独剩她一个人在回忆。她是多么希望他能理解她啊!但是她现在只会对着清澈的池水发表感慨。

她十三能纺织,十四会裁衣,十五善箜篌,十六懂礼仪,十七为人妇。但她还是被休回到娘家。她在想他说过他会像磐石坚固沉稳,不管什么都不会使他动摇。她曾经也说过她会像蒲苇柔软结实,如丝一样不断裂。但事与愿违,有些事她自己也不能l左右。上天也给过她一段真挚的感情,她也心满意足了。今晚的'月亮真圆啊!她的命在今天也即将完结。“池水清清,悠悠我心”她纵身跳进清冷的池水中,在阴间去与他相会。那声音令人心碎,回响在池水中,消失在苍凉的夜晚。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一

我说不出,但焦仲卿与刘兰芝会坚定的告诉你:这份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致死不愈的信念,真心的告白等等。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围绕在焦、刘身边的种种事端全都被一样东西所驱动和主宰,那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怀疑、猜忌、误解,无不一波未停一波又起的兴风起浪,这些渗透进他们的爱情中,如不及时化解,后果是灾难性的。由于焦仲卿之母的极度冷眼,嫁入焦府才两年的刘兰芝无奈的被遣回了娘家。对此,仲卿显的无能为力,在孝字当头的社会里,他选择了妥协。且不谈焦母与刘兰芝谁对谁错,单是焦仲卿为兰芝极力的袒护中,焦仲卿爱刘兰芝是有目共睹的。或许送走刘兰芝只是权宜之计,公务缠身的他实在无法顾及这家中变故,也许只想缓和一下局势的他,怎么也料想不到由此而引发的后果。

她是为了确定什么还是在试探什么,我想这场爱情皆因此而暗淡下去。当那个熟悉的声音划破夜空传来时,那种雨过天晴心花怒放的心情怎能不使兰芝欣喜若狂,奔出门去,两人深情对望时,兰芝的心结不复存在。但仲卿的话却深深刺痛了她“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悔恨不已的兰芝面对另一个误解,她无能为力,唯一死以证明她对仲卿爱之深,爱之烈,超越生死与时空。结局是美满的,他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最能保留这段爱情的唯一方式。

在临死前,他们心中不再疑惑,不再猜忌、误解。

在此之后,那些曾令他们尝尽辛酸的东西将永远不会再撼动他们的爱情了。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二

人间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纵然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已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些千古名句不管是甜言蜜语的敷衍还是应诗应景的做作,着实让人揪心的叹息、倾慕了一番。而文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rd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地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一番感情的忠贞与圣洁。

要是说西方的恋爱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恋爱的史诗,那么中国的《孔雀西北飞》将是恋爱追逐的绝唱。孔雀西北飞,飞到天涯纵不回。百般的缱绻爱恋,柔情的相思只为彼此可以或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刘兰芝深赴黄泉,焦仲卿自挂西北枝,当仁不让反抗对不公平运气的束缚。为恋爱,为自在,他们不吝一切,这是多么的倔强啊!应该说,这是对恋爱倔强的追求。但无情的偏见,霸道的褫夺了一个懦弱女子爱与被爱的权益。

实故事也很简略,人物也很通常,情节也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切是那么的平庸,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报告了一双情笃夫妇殉情于世的故事。然而我通常读之,总会伤感至极。天下上真的会有如此优美的恋爱吗?我不信,我不敢相信。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三

对于兰芝为焦母不容而致使夫妻分离的缘由众说纷纭,各执其辞。我虽不才,也还想置喙几句。在我看来,还有两大可能:

《礼记内则》中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仲卿甚宜其妻,这无疑问――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仲卿绝望而悲怆的呼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从前嘘寒问暖,无所不谈,可谓母子深情矣。此刻小夫妻昵喃燕语,忘乎所以。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失落感猛然袭向焦母,她踉跄失措。试问向来都把全副精神寄托于独子身上的她,情何以堪?于是,杯具的序幕被拉开……此或为其一。

其二,焦母守寡多年,独独地守着这么的一个宝贝儿子。深闺一贯孤独寂寞,自我的日子不好过,也便见不得别人比自我幸福。时下,却忽然地瞧见儿与媳的卿卿我我,如胶似膝,好不恩爱。不论是嫉妒也好,忌恨也好,反正,她愤怒了!

你听我说,这并非谬论。张爱玲的《金锁记》里,主人公七巧就是翻版焦母。七巧出身低微,嫁入豪门。丈夫却是患有骨痨,离不得床半步的。且豪门是非多,这样的生活,尽管七巧非善男信女,与幸福大概也沾不上边吧。守到大女长安长大了,要嫁人了,七巧还困着女儿不放。别人以为是爱女心切吧。推掉了几个忠实信徒,长安步进了尴尬的年纪,最后遇了那么的一个男人,她以为幸福就要到来了!这时,七巧却轻手轻脚地从阴森的木梯上吱吱地走下来。应对着准女婿,她也许只要轻轻地问候一声,甚至仅是牵动嘴角的一丝笑就能够了。然,她没有,轻轻地张口,微微地笑道:长安还在上方吸着烟呢,再等一下吧,或是……幸福的水晶苹果让七巧轻轻地一抹,碎片散落一地。天明白,为了这男人,可怜的长安早已戒掉烟了!

曹七巧,这母亲,她到底怎样了?难说不是仲卿的母亲心里怀的鬼胎在曹七巧身上还魂了。

终究,兰芝还是穿着新娘妆向清池赴身而去了。这与祝英台葬身梁山伯的坟里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身的嫁妆,漫天的通红,本该都是洋洋喜气的一片,然而这轻轻的一跃,那生不偕老,死求同穴的追求却教这一切都于瞬间停止了,这美丽举动如流星被定格,在数千年的时间荒野里,数亿人的心灵深处,是瞬间,也是永恒!

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戚然,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那坚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四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整理书柜时,我无意间看到了自己高中时的读书笔记,而这篇《孔雀东南飞》则被自己工工整整的抄在了第一页。至今仍记得自己初读此文时眼泪潸然、泣不成声的样子。

其实故事也很简单,人物也很平常,情节也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切是那么的平淡,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双情笃伉俪殉情于世的故事。然而我每每读之,总会伤感至极。世界上真的会有如此美好的爱情吗?我不信,我不敢相信。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纵然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些千古名句不管是甜言蜜语的搪塞还是应诗应景的做作,着实让人揪心的感叹、羡慕了一番。而文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地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一番感情的忠贞与圣洁。

傻,真的很傻。在今天这种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充斥我们视网膜的大多是那些用青春在男人这座金山上蹭下绚烂的粉末,等待着聚沙成塔的娇艳女人;或者是打着爱情的旗号,盯着男人的腰包,不惜横刀夺爱、鸠占雀巢的第三者,与刘兰芝的完全不必煞费苦心便可名正言顺的坐享其成,却不去享受,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青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生不同衾,死同穴”,这就是他们的选择,一个无奈而不悔的选择。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感情的忠贞,他们用生命拒绝了私欲的诱惑,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如歌如泣的凄婉爱情。

这样的感情对于今天的我们是多么渺茫啊。可以执子之手的不少,然而能够真正与子偕老的却有几人?对于他们的选择,我能够说的只有羡慕,让我在这个感情廉价的社会中又重温了花季时节的纯真,不过那些对我来说似乎是很遥远的了。

如此看来,焦仲卿与刘兰芝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他们不但情结连理,而且身化鸳鸯,这比梁祝的化蝶似乎更高一筹噢。

你以为那?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五

世间本有一种记忆叫“刻骨铭心”,世间固有一种思念,“牵挂”而已。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随着满天颤抖的繁星,伴着牛马的嘶鸣,兰芝挽住自我对感情的忠贞,举身赴清池。仲卿心知自我与兰芝永远的分离了,自挂东南枝,用瞬间深深埋藏了昔日的记忆。

一袭嫁衣,将感情天涯相隔,仅有鸳鸯仰头相鸣,点点相思泪,浸湿了枝枝相覆的梧桐叶,留下的仅有对后人的劝诫。

“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多年之后,梁山伯与祝英台心守着这份坚定双双化蝶。在沈园中陆游与唐婉的相逢,又何曾不那么凄凉?当年紧握红酥手,饮尽黄藤酒的幸福时光早已不在。此刻呢,相思红唇万般恩情都已付诸东流。一首《钗头凤》换来的仅有对那段记忆的刻骨铭心,对现实的抑郁与惋惜。

蒲苇的一时韧,却也留下了如昙花般绚烂的.一瞬。它的坚韧是刻骨铭心的记忆,留下的是如磐石般的牵挂。

世间本有一种记忆叫“刻骨铭心”,世人留恋于人生,对情“忠贞不渝”而已。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六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且看仲卿与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誓别,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他们“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凄美场面不禁让我们潸然泪下,焦母的逼迫,使这对恩爱夫妻劳燕分飞,各奔东西,直到双双殉情,仲卿与兰芝在历史上演绎了美丽的“孔雀东南飞“的感情悲剧。

几百年后,一个叫梁山伯的寒士,一个叫祝英台的士家女子,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仲卿的'份,有情人要被生生拆散,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怎能不让人叹息?人世间竟不能生相依,那么死则化蝶翩翩起舞吧。“渐行淅远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我认为梁祝化喋不应有恨,因为这种凄美已成永恒,代表了感情的忠贞,成为千古传奇。他们的感情悲剧着实浪漫凄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又是几百年后,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陆母逼迫夫妻离异,陆游随母意而另娶,唐婉也易嫁赵士诚。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又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残灯灭!”美丽的邂逅竟铸就了一个感情悲剧,但它却留下了永恒的美丽。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啊,放手让爱的人走,谁能做得到。焦刘之爱,梁祝之情,陆唐之恋,哪个不是悲剧,但哪个又不是美丽的,浪漫的呢?文学史上,从《关雎》到《静女》、到《氓》、到《孔雀东南飞》、到《王西厢》之张生和莺莺、到《牡丹亭》之柳梦梅和杜丽娘、再到《红楼梦》之宝玉和黛玉,这些文学作品表现了多少感情的完美、多少怨男恨女、多少始乱终弃、多少出生入死终成眷属,一代代青年男女大胆地追求着真爱,憧憬着完美的生活,他们为爱而歌而欢,为爱而怨而恨,为爱不求功名,为爱忠贞不渝,为爱抛洒滴滴红泪,他们因爱而生,因爱而死,因爱还魂,谱写了一曲曲感情悲歌。

谁以前拥有过的一切完美回忆,就算结果是悲剧,又能怎样?虽然每一个人都不喜欢悲剧,因为悲剧总是把完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令人伤怀,但也只有悲剧才会有如此的艺术魅力,值得人如此回味。因为悲剧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更在于它往往不仅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人们总是向往大团圆式的感情,殊不知那惊天地泣鬼神,经受风雨洗礼的悲剧感情是更美丽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七

“眉黛频低,远山何如离恨长”,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对仲卿温柔体贴,深情专一;她果断忠贞,为爱情而牺牲。

“妄自多情,空诉离殇”,他忠于爱情却不给直接抗争,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他善良孝顺,正直淳朴,为了爱情最后走上叛逆的道路;他可以为了爱情克服性格上的弱点,他可以为了爱情挣脱思想的束缚,他可以为了爱情放弃大好仕途,他甚至为了爱情不惜生命!

就这么为爱情忠为爱情贞的两个人,却最后落了个不好的结局。是什么原因,逼得这么相爱的两个人落得这么个结果。

我羡慕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却遗憾他们之间的结局;我羡慕他们之间情誓深深,却遗憾他们以死赴誓;我羡慕他们坚持自我、维护爱情,却遗憾他们所遭受的种种困难!

到底是什么原因,蹀躞情深的二人面临生死考验,上天似乎中要给相爱的两个人制造些困难,使他们在爱情道路上坎坎坷坷,不论焦刘之情还是唐陆之爱,结局总是不尽人心意。

对于爱情道路上的人们,彼此包容、理解、关照、信任才是最重要的。不论前方有什么样挑战,只能且行且珍惜。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八

今天再次读到高中学过的一篇《孔雀东南飞》给我最大的感受还是逼迫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

原来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过,这是一篇爱情故事的`悲剧是凄惨的美。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写刘兰芝跟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什么是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掉。刘兰芝跟焦仲卿本来是恩爱的夫妻俩,却因为外界的逼迫不得不使得两个人分开,到最后的双双自杀。

文中写到:“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刘兰芝在被迫嫁于太守的黄昏里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焦仲卿听说刘兰芝投水自杀的事情后,心里知道从此要与刘兰芝永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所以注定结局是悲惨的!

如果焦仲卿和刘兰芝生活在现在,可能不会选择去死。我觉得刘兰芝和焦仲卿之所以选择自杀,除了是殉情,还有就是对生活的绝望吧,刘兰芝觉得自己从小就学习各种女工琴棋书画,嫁到焦仲卿家里不分昼夜辛勤织布,即使这样努力,还是被休弃,回到家又被哥哥逼迫再嫁,她感到了生命的完全不能自主和生活的残酷,而焦仲卿呢,他有这样一个顽固专制的妈妈,他在事业上又不会有大的成就了,家庭生活上有这样强势专制的妈妈,也不会有什么幸福的希望了,所以他向生活投了降。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如果时间重来,这一定也是个悲剧。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篇十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誓言只不过是过往云烟,相爱的人总会因为外界的一些东西而被迫分开,一如焦母的蛮横无理又或是兰芝哥哥的逼迫。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焦仲卿由最初对母亲抱有幻想到最后的绝望,徘徊东南枝的他还是放心不下生养自己的母亲,还是记挂自己年幼的妹妹,却又记挂着与兰芝许下的诺言。走来走去,思思量量,望向东南方向的天空,仿若,他又看到了昔日与兰芝相守的画面,却也看到自己在府衙忙碌而顾及不上兰芝,兰芝独守空房的场景,是啊,那一刻,他愧疚了,假若时光能倒回,可惜,时间只会一刻不停的向前。

是啊,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973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