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的诠释和自我的表达,是知识与情感的碰撞。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先对书籍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进行把握。以下是一些读者自己创作的读后感,他们用心呈现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一
《五猖会》讲的是“我们”想去看五猖会,但父亲却叫“我”背书,说背完后才可去观看。“我”背完书之后很诧异父亲的做法,至于“五猖会”到底是什么,似乎对“我”没有什么大意思了。
本文中五猖会起源于明初,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据传,五圣庙是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后被奉为财神。《明史》记载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诋五猖”之说。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届时四乡百姓云集,祈求五猖神主驱鬼驱邪,消凶化吉。
或许,“迎神会”(五猖会)本身并不如鲁迅在童年时因不得见而想象得那般热闹,但由于长妈妈(鲁迅家的保姆)的爽朗和朴实的影响,那个原本是咫尺距离但绝壁森然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和他亲切起来了,这样,就算是家里放鞭炮,听在他耳朵里,也是比外面的更好听些。至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在对童年生活追溯时,鲁迅的文本语言中总是清晰地显示出一个“家里”和“外面”的二元结构。简单一些说,文章的题目已经显示出这些属性来,比如,“百草园”对应“三味书屋”,“长妈妈”对应“山海经”。直到《五猖会》,鲁迅也一如这样把两个世界清晰区分开来。从而,他的童年或者说整个时代完全呈现出一种对话的味道。
这是一个高明的写法,这意味着,鲁迅的文学创作在很早时候就体现出“复调小说”形态。复调小说理论和对话原则正是二十世纪文化理论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根据复调小说的一个原则,即“小说的复杂性位于小说言语与其众多的称述者之间”,那么,鲁迅的短篇小说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出“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就是通过叙述中的二元结构来体现的。但,单就五猖会的语境来说,鲁迅仍然在用对话的形式逐渐揭示自己和礼教的决裂过程,因此,五猖会的格调仍然是怀旧的,甚至可以说是抒情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二
读过《五猖会》与《风筝》后,对着同一个作者的两篇文章,和这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颇有一番见解。
《五猖会》记述的是鲁迅儿时在乡间迎赛神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表现的是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鲁迅自己小时,不愿意让弟弟玩风筝,甚至踩掉弟弟的风筝,晚年又明白了“游戏是儿童的正常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道理,从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忏悔。揭露的是封建沉浮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这种封建社会的憎恨。
“我”小时候“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改要数赛神会的时候了”可“我”家住的“偏僻”,等到“赛神会行列经过时”已经是下午了,能看到的新奇人物也就“极其寥寥”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等着赛会的行列来的时候,尽管只能看到寥寥几个人,可是依然感到高兴。看不到隆重的队伍,买一个便宜的纪念品,也是不错的,花一文钱,买一个“吹嘟嘟”,也能高兴的玩上玩两三天。
这表现的是“我”纯真的童年,和我那极易满足的好奇心。比起我们现在简简单单的童年,和永远也不满足的渴望,这真是天壤之别啊!现在孩子的童年,无非是高科技和数码,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无常”,却也知道什么是游戏中的“怪物”。这就是时代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今的青少年,大部分都缺少一个纯真、有趣的童年,有的都是现代社会教育,却忘了用传统文化来熏陶心灵,当今传统文化较八十年前的旧社会相比,相差甚远,很少有人能看到迎赛神会的景观,也没有当时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也就面临很大的威胁。
“我”想到关东去看五猖会,可父亲却让我拿起了《鉴略》,“我”高兴的心情,瞬间也就湮灭了。当“我”将无趣的书儿背完了。起初的高兴也不能恢复,虽然去了,可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没什么大意思”。“我”至今“还诧异我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这是作者对于“封建教育,是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的亲身感受。试想一下我们当今的社会,是很和谐。但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有所欠缺的,当今中国,很少有明智的家长,能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青少年以学习为己任,客人们还没发觉,青少年在几年至几十年的学习中,慢慢抹掉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纯真,被繁重的学业压得直不起腰。
《风筝》与这篇文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筝》是以另一种形式来阐明这些道理的,只要是以“我”对弟弟玩风筝的态度和做法来体现的。当我看到弟弟做风筝时,气急败坏的将风筝踩烂,因为“我”认为风筝是一种低俗玩物。
“我”的想法,可谓是荒谬至极。玩具并没有低俗高雅之分,当每个孩子玩起玩具时,所表现的都是他们最纯真、最可爱的面貌。人们也会在玩玩具的同时,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童真,也会忘却身边烦恼。
好在鲁迅晚年才明白了这一点,对自己曾经的做法,发出了最真挚的忏悔。想和弟弟再一同放风筝,可弟弟却“和我一样,早已长满了胡子”。
童年一去是不会再回来的,只有抓住童年,在童年中体会童真,人生的第一阶段,才算过的值。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三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去怪卷子没印清楚,怪老师批的太严,怪这怪那,后来想想,其实是我的作业写字写的太潦草,上课没有认真听。
九斤老太,她有一句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想我们可不能真被九斤老太说中了哦!社会要进步,我们就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在袁世凯要当皇帝的时候,七斤因为没有了辫子(袁世凯当皇帝的时候需要辫子没辫子可能要被砍头的),他自己也没有什么文化知识,被略有文化的赵七爷白白恐吓了一翻。担惊受怕了好几个月,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学知识,才可以不被别人欺负。
读了鲁迅写的文章,让我感想很多,建议大家去看一看。
2/2。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谈《水浒传》,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谈碰壁,第三件事是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车夫。这几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品质。
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作者读书不认真,看《水浒传》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伯父问作者,她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伯父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表面上伯父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在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我以前买书只看封面好不好看,再看插图好不好就买下了,回到家一看,结果一点也不好看,读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感到愧疚。
第二件事是主要讲了“我”和伯父谈起了鼻子,“我”对伯父说“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伯父问:“哪一点不像呢?”作者说“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呢,又扁又平。”伯父说小的时候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表面上是伯父碰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是伯父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残酷迫害。
第三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助人为乐。鲁迅救了一个车夫,还给了他一些钱,鲁迅的品质太高尚了。在帮助了车夫后文章中说“我”看到伯父的脸变得严肃起来。我对这句话不太懂,问了老师后才明白了。
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爱戴。我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高尚的品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深深地为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五
最近,吧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看完了,让我有了很多的感悟和感触。
《五猖会》主要记叙“我”对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诗经时“我”的痛苦感受《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五猖会》通过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感受的强烈对比揭示了新民主主义代表的新生力量和现实封建体制下思想余毒之间的矛盾。
鲁迅先生字里行间透漏出对旧社会封建体制的强烈不满。因为小孩子对于文言文难以理解意思,而且很难被,就算背过了也是记不长远的,况且,只背古文,这不是有费孩子们的脑细胞吗?用我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一种摧残!对孩子天赋的扼杀。《五猖会》指出愚昧的封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抑与摧残,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有个和谐民主的国家,对儿童的爱护和教育都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努力学习才不会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五猖会》值得每一个人都去看看,这样,大家才会知道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是多么的美好。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种很难再改变的思想观念,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觉得可能是《鉴略》很重要父亲才会让我背,这没有什么,可是为什么偏偏会让我在那个时候背呢鲁迅先生当时的反应是这样描述的: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可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并且要背出来。而后又“梦似的就背完了。”最终导致了在上船之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鲁迅的父亲肯定没有想到那时鲁迅的想法,此刻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我觉得家长是最该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一些家长会说:“哦,鲁迅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受到了这种教育才会成功的。”我觉得就是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种敢于向封建不好的思想作斗争的品质才是导致以后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告诉大家有些看似正确无误的想法和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却会适得其反,要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和家长都需要成长,我们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的优良传统需要学习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抛弃,期望大家能够深深体会。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我们的教育方式会更加成功。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七
每个人读一本书或一篇故事都会有一个启发和感悟。打开这本书,走进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人生。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而文学无疑是灯塔上那盏最闪亮耀眼的明灯。
在鲁迅小时候有过罕逢的一件盛事,那是全县中最盛的会,鲁迅大清早就起来了,他笑着跳着,但上父亲却让鲁迅去背书本站,顿时他的心,便得心灰意冷,直到一气把梦似背完,才肯让鲁迅去看,现在,鲁迅还不知道父亲当时为什么叫他去背书。
我对鲁迅父亲的做法有一些理解,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学习,考个好的成绩,而不是让孩子每天只知道玩,不把学习放心上。鲁迅父亲之所以叫鲁迅去背书,是因为鲁迅现在只知道要看五猖会,没有去背书,所以鲁迅父亲才这样做。
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是亲身经历过的:记得有一次,我的作业特别的多,写得我的手疼酸,想要放松一下,刚拿起手机看一下,便听到了门口"噼啪噼啪"的脚步声走了过来,但我并不在意,而是继续看着,突然,门外大喊,震得门快逃跑了,墙壁上出现了一大条裂缝,窗帘被吓得直闪躲,他大声说:"你不是说作业特别多吗?怎么还有空看手机?"他很疑惑,随后便走开,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居然买了一大堆课外书让我看,直到我看完了一本,才肯让我休息。但我疲劳不堪,几乎记不住几个。
我觉得学习应该在适当时间学习,不能太劳累,也不能一直死读书,不然,总有一天你会爆发你全部的劳累,后果不堪设想。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八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这是1961年9月25日,在纪念鲁迅诞辰80周年时,毛泽东热情洋溢写下的两首诗词。
诗中评说了鲁迅的人格和诗品,热情赞扬鲁迅在国民党反动派黑暗势力统治下勇于周旋和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歌颂了鲁迅伟大的人格和刚烈的血气。其实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他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我喜欢读鲁迅,喜欢他的文章及文风。虽然上高中的时候学得有点涩,但他的傲骨和不训,深情和执着让人感动。喜欢他的百草园,喜欢他的孔乙己,喜欢他的雪,更喜欢他的刘和珍君。其深沉的目光、泼辣明快的语句、高亢的笔调、犀利的文风,都让我很喜欢。我觉得他的笔力足以力透纸背,将那个特殊时代所造成的人性与社会的阴暗描绘得入木三分,不仅悲天,而且悯人。带给我的绝非只有震撼,而是更多的思考。
《鲁迅全集》一书收录了包括鲁迅小说、散文、杂文在内的全部作品。其中,《呐喊》表现出了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后期作品,风格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但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散文集《朝花夕拾》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内心深处最为柔和的一面;《野草》诗集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二十年代中期鲁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在《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文集中,鲁迅运用杂文这一“匕首”、“投枪”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等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批判,暴露并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对国民卑怯保守的病态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
鲁迅的伟大在于敢于剖析民族的劣根性,敢于剖析自己,我们现在谈论鲁迅,更多的是谈论他的一些精神:正直,勇敢,忧国忧民,敢于牺牲的爱国情怀。鲁迅不仅仅是一个文人,他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他所做的,不仅仅是创作,而是在“为一群行尸走肉注入灵魂”。他以文为剑,“刺入一切腐朽思想的心脏,从中剖出国民的劣根性,然后血淋淋的丢到国人面前,用那刺眼的红色来震动人们麻木的灵魂,来惊醒所有沉睡的梦中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对敌人,他犀利如匕首,口诛笔伐,声声呐喊;对民众,他恳切如师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以一己之力提升了整个时代的高度,他的呐喊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我以我血荐轩辕!然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只信仰现实,还有几人在谈论奉献、敢于牺牲呢?还有多少人在阅读经典、在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呢?不只是鲁迅,在学校里读老舍、钱钟书、茅盾等文学书籍的又有多少人呢?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不容回避。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和发扬鲁迅的爱国精神,韧的战斗精神和博采众长、敢于牺牲的精神。虽说我们生活在和平社会,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象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以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面向未来。鲁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体炎黄子孙的骄傲。毋庸置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强大的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九
读了《鲁迅与时间》这篇文章,我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一个能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产。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以前,我不知道珍惜时间。放学回家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看动漫书。直到爸爸妈妈要下班了,我才慌忙坐到书桌前,拿出作业写了起来。这样写出来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为此爸爸妈妈没少批评我,我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往心里去,做作业照样拖拖拉拉。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流走了。
学了《鲁迅与时间》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放学后我会抓紧时间写作业,手酸了,活动一下,继续写,这样我就会很快地写完作业。虽然有时作业还会有错,但随着我的努力,错误会越来越少的!因为我写作业的速度快了许多,妈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并且每晚奖励我半个小时做自己喜爱的事。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我们每个人都应珍惜,把握时间,不要虚度年华。这样到年老时就不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尤其是我们这些学生,浪费它就没有阳光般的前途.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被时间抛弃。这样我们才能获取人生的最大奖赏---幸福!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十
今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文章中的爸爸和伯父帮助黄包车车夫这件事,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大意是爸爸妈妈和作者去她的伯父鲁迅家,作者的爸爸在鲁迅先生家门口看见了一位受伤的车夫,并经过询问,知道车夫受伤的原因。作者的爸爸叫来伯父一起来帮车夫包扎好伤口,并给了他钱,让他安心养伤。
鲁迅先生的行为使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亲眼目睹过一件跟文中恰恰相反的事:一个小男孩踩到香蕉滑倒了,他大哭起来。很多人都冷眼相看,有的人还袖手旁观地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甚至还有人在议论他的狼狈。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惭愧,鲁迅先生的心境和品格我们是无法达到的:假如我是一只发着微光的萤火虫,那么鲁迅先生则是发着耀眼强光的太阳:假如我是一株长在山间的小草,那么鲁迅先生就是一棵长在山顶的伟岸的青松。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我读了《文学之魂——鲁迅》这本传记,一位伟大人物的事迹马上把我给吸引住了。
这本传记叙述了鲁迅的一生。鲁迅的骨头最硬,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看得清,恨得深,斗争得最坚决;他甘当人民大众的牛,在帮助和培养文艺青少年方面,更是无私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但我最敬佩的是他那种珍惜时间的品质。
时间是宝贵的,所以历来就有人把时间比作金子,可时间又是买不回来的,只有做时间的主人,才能把握好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学习上的。”鲁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学财富。其实,掐掐指头算一算,哪一位伟人不是惜时如金呢?画家达。芬奇废寝忘食地作画,每天平均只睡4小时15分;欧立希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困的时候就在办公室里打个盹……如果谁再抱怨时间不够用,就请他再次聆听鲁迅的教诲吧——“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可宝贵的时间,从我们的指甲缝里流去了多少?就说我吧,还记得五年级上学期,“珍惜时间”和我是一点儿也没沾上边,反而“浪费时间”在我的身上倒是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作业一写完,就看电视,看漫画书;周末的早晨,舒适的小床是我的归宿,“赖床”便成了我的“家常便饭”。不知不觉中,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成绩如瀑布般“飞流直下三千尺”。而我却依然麻木不仁,直到我垂头丧气地走出考场时,我才得到了教训:不能浪费时间,应该把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上。后来,在我的词典里又多了四个字——珍惜时间。我给自己订了学习计划,把全天时间都安排得紧紧的,甚至连上厕所我都带本书看看。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把成绩搞上去?果然在下一次的考试中,我的成绩明显地提高了。
“时间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好好地利用时间去学习,才能得到丰硕的果实。亲爱的同学们,做时间的主人吧,只有时间才能换取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十二
一、学习要点:
了解背景。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人物形象。
运用对话和细节刻画人物。
二、出处。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0年九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套第1号,收入《呐喊》。
三、背景:
本文描写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是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部下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效忠清王朝,因称辫子统帅,1917年,他利用与北洋军阀政府内部矛盾(黎元洪为政府总统,段其瑞为国务总理,围绕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北洋军阀内部发生了“府院之争”,国务总理段其瑞在日本怂踊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当段黎矛盾不可开交时,徐军督军,辫子军统帅张勋进京调停,乘机复辟了帝制,在北京扶持清废帝薄仪复辟,在举国上下一片声讨中,这场复辟只延续十二天,就以失败告终。
当时鲁迅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为了抗议张勋的倒行逆施,他于七月三日愤然离职,事件结束令他才回到教育部。
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
主义觉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痛苦”包括农民的不觉悟;封建复辟的可能性;辛亥革命的不彻。
底性。以此告诫革命者:只有真正唤醒民众,才能进行彻底的革。
命。出于这种动机,鲁迅写了《**》。
三、层次剖析。
本文中“辫子事件”是贯穿始终的结构主线和叙述中心。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辫子危机的起因和开端。
这段文字采用了场面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江南农村宁静平和的气氛,。
nn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十三
教学。
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造成辫子**的原因。
3、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重点:
1、解造成辫子**的原因。
2、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
对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认同。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略)。
二、篇名“**”的含义。
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中激起的**为题材的。**由辫子问题引起,船夫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大剪去,可是在张勋复辟的时日里听说“皇帝是要辫子的”。便因怕坐牢杀头,而全家惶惶不安,并且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有改变,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七斤,普通村人则围观着热闹,最后由于皇帝未坐成龙庭,也就一切归于平静。张勋复辟事件在农村引起如此一场**,很快就平秘。这些描写表明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像剪辩子这种事,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慌乱与骚动。
三、
情节发展(见课本)。
四、人物性格。
1、七斤:
他是辫子**的主角,他的身份,经历与一般农民有所不同,不捏锄头柄,只是帮人撑船,几乎每天进城眼界宽些,因而比别人多知道一些事,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的人物了”可是这样一个有条件多接触外部世界,有机会多接近新事物的人,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只是在城里勉强被人剪了头发,头发短了,见识却未长,他所知道的时事仅仅局限于“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下一个夜叉”而已一旦听说“皇帝坐了龙庭”“皇帝要辩子”便惶惶不可终日,守着门槛坐着发呆,头脑中一片混乱,他根本无法认清形势,根本不能整理思绪,他仍然是一个愚昧无知,不觉悟的农民形象。见识稍多的七斤尚且如此,一般农民也决不会有高于七斤的觉悟程度的。这一形象无疑表明辛亥革命未能便农民、觉醒。
2、赵七爷。
他不仅是个酒店主,还是个“三十里方园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有“遗老人的臭陈”显然他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在农村的势力与基础。革命的影响只是使他把辩子盘到了头顶上。辛亥革命不仅没能使农民觉悟,甚至连农村的封建势力都少有触动。虽然赵七爷暂时有所收敛,一旦“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传来便立即放下辩子,穿上“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个个布长衫,跳将出来,选复辟舆论,恐吓人们,他的所谓学问,只能作维护封建统治之用,本质上是个顽固守旧,投机、不学无术的封建遗龙。
3、七斤嫂:
因循守旧,落后无知且粗野泼辣。
4.八一嫂:
热心善良,然而在**中却受孤立。
5.九斤老太:
九斤老太有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个年老无知的农村妇女的心理,她是一个极其守旧,看不惯任何新事物而整天唠唠叨叨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五、作品中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小说中辩子**的发生发展,甚至平息,都是在人物对话过程中构成的,对话描写是这篇小产的重要艺术手段人物对话不仅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现出作品的主题。
如
一、三部分的末尾,各有一段七斤与七斤嫂之是关于皇帝是否坐龙庭的对话,既展示了**的发性与平息,又使我们看到了两个愚昧无知的农民形象,同时还说明了张勋复辟与辩子**的关系,两者都仅是一体骚动,农民仍蒙昧无知未觉悟。这种简洁生动的对话显然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
六、环境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
小说的开头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纳凉吃晚饭的场景,无论是乌柏树叶、小桌矮凳、大芭蕉扇,还是乌黑的蒸于荣,秋花黄的米饭,都洋溢着江南农村的生活气息,为“**”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物定环境,表现了一种因循守旧的传统生活方式。小说的结尾又描写了这一村落有过一场**之后的情景,一切恢复原样。开端与结尾前后呼应,说明了辩子**不过是死水微澜,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并无真正的变革,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
七、关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个性方面所作的细节描写很富特色。例如九斤老太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反映了她的守旧;赵七爷的一件竹本长衫,在穿与不穿中,便能极喜或极忧;他的一条辫子的盘与放,使这个封建遗龙的复古,投机心理暴露无遗;七斤口里含一根湘妃竹长烟管时的不同神态,有时表达了他的骄傲,有时又显出他的忧愁;而七斤嫂骂人时手里挥着一双筷子生动地体现了她粗野泼辣的性格。诸如此类的种种细节细节都很简练,并且符合人物身份颇具生活气息,富有表现力。
八、运用白描手法的总体特色。
详见课文提示。
九、重点段落分析。
结尾一段:
作品的结尾记叙了**平息后的结果与影响,其一:七斤仍受到相当的尊敬这与他在**高潮中待遇正好相反、七斤曾被认为犯皇法,并且人的固七斤可能受惩罚而“觉及有些畅快”,这两种不同的情景,正说明农民对于究竟该不该剪发毫无认识,对于革命毫无所知。
其二,他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仍像九斤老太那样按照封建的旧观念平详判周围的一切甚至六斤也已裹起小脚,继续走七斤嫂与九斤老太的老路他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潭。
其三,这种结果暗示了辛亥革命给这村落带来的影响只是像辫子**那样,起一阵微澜,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显然这一结尾,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十四
读罢鲁迅先生的文章,会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征服,心目中先生的形象时常浮现,挥之不去。的确,从小到大,学的最多的便是鲁迅的文章,开始也总觉得很难读懂,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思想的日趋成熟,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便开始喜欢先生的文章了。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的。鲁迅作品的成功不仅建立在生动的人物的塑造上,尽管孔乙己的迂腐,华老栓的麻木,阿q的落后……这些形象的完美塑造,已让我们领悟到了一代大师那饱满的笔墨和深邃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那无畏的气概和对正义,对光明的追求,充斥于字里行间,让人肃然起敬。
犀利的笔墨剥落了封建旧制虚伪的外表,让丑恶无容身之处,无愧于“刺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的称号。其中的含蓄与深沉正是作者成熟的思想与精辟独到的见解的表现,从中不难看出先生的执着与人格的伟大。哪怕风雨如晦,哪怕血荐轩辕,先生都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
1的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就是吃人。先生敏锐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战斗呐喊,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俩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一根来当火把点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鲁迅也是这样的,他在敌人的监视下燃烧自己,无论是上刀山、下火海,他始终在为祖国命运、人类出路进行着哲人式的思考。
从发人深省的《狂人日记》,到错综复杂的《**》,再到浓重阴冷的《药》,无一不反映出鲁迅先生心中的呐喊,表现了先生惊人的精神震撼力。
对于先生的钦佩还在于他的骨气,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能用手中的笔来书写,对判国贼等人的讽刺,更是“骂”出了中国人的愤慨,“骂”得淋漓尽致,“骂”得实在精彩!
正是这些风行不衰的文章,鲁迅先生的形象也时刻鼓舞我们,既然是华夏儿女,既然是热血青年,就应当知恩报效,只有有了这样的雄心,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才会走得越加坚实,越加富有信心!
我读了,《鲁迅**》这本书之后,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鲁迅用他那独特的眼光穿透国民性,在当时有意义,在目前仍然有意义。
2非政治革命家。鲁迅就是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思想家。读鲁迅的着作,特别是读他的杂文,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助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己》、《祝福》和《阿q正传》等等,他的这些作品,每每读后,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使我们至今读他的作品,仍常常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他这种对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完整观照和深入思考,表现了他独特的文化观,他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彻底、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批判者。在对旧文化进行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不仅胡适比不上,林语堂更比不上。没有鲁迅式的深刻反思和他那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我们这个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不能完成由旧到新的质的转化,同时国人对这种文化以及对于自身状态的认识,也不会达到今天的水平。
是中国和世界的现代文化共同塑造成了鲁迅的文化形象及其文化精神。这种形象和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
小说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封建的主题。
3三折也是围绕着“**”而发展的。其中从七斤带给人们城里的新闻和赵七爷有学问而受到尊敬中又可以看出,知识是多么重要!最后六斤还是裹了脚,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脱离封建的阴影。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有学问的人。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长期以来封建势力对人民的统治之严酷,毒害之深,造成了国民的愚昧。()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七斤嫂是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从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国民的劣根性。七斤是《**》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恍惚。村里的人都躲着他,甚至有的幸灾乐祸。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社戏鲁迅读后感铸剑鲁迅读后感。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十五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药》后,我才知道新中国的道路上是多么的坎坷曲折。
《药》讲的是华老栓为了给小栓治肺结核,向刽子手买人血馒头。从茶馆里的客人们的口中得知,这是用革命者夏瑜的血做的。夏瑜在狱中还不忘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叹息牢头不知道革命的真正意义,还被大家说是“疯了”,最后被处死。
“吃了人血馒头就能治好肺结核”如果是现在,有人这么说的话,一定会被人嘲笑,不相信科学,去相信这种无厘头的传言,实在是令人耻笑。可是在旧中国,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有人拼命工作花大价钱去买这一点用也没有的东西,愚昧至极。
而为了人民的革命者夏瑜却被他想拯救的人民给害死,他们丝毫没有愧疚,还幸灾乐祸,可以说旧中国病了,人民病了,社会病了。有的人知道自己病了,他喝下逃离迂腐的药,喝下了清理害虫“封建思想”的药。可有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病了,还将良药看成毒药不愿喝它。这良药中最有效的一味便是“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让人民当家做主,才能慢慢地将人民迂腐的心理转换来,社会才会健康。
人民对革命者的冷眼旁观,才是革命者最大的悲哀。
五猖会鲁迅读后感篇十六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鲁迅先生去世了,他的侄女因怀念鲁迅先生而写了一篇文章。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每一句话都记忆犹新。作者读《水浒传》,囫囵吞枣的看一遍,好汉的个性都搞不清楚,鲁迅先生委婉的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这表明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读书、知识非常关心。
我默默的看下去,发现鲁迅先生非常友善,在灰暗的灯光下,作者与爸爸、伯父救了一个被玻璃插进脚底的车夫,但作者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车夫要光着脚底拉车?我想了想;也许是旧社会的压迫吧?虽然书中没有给予我答案,但我从鲁迅先生的严肃与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感到事情虽小,但在那个旧社会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比,表现旧社会的罪恶更加深厚,受迫害的中国人民会更多,包括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严肃表情表示了对旧社会的憎恨,深叹一口气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伯父的女佣阿三夸鲁迅先生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为自己却很少。是的,我也觉得鲁迅先生是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受万人景仰的人。
“没有伟大人物的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的民族,而不知拥护、爱戴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段话,我们每个人都应铭记在心,因为他是伟大人物用生命换来的结论。
鲁迅先生的死,有悲有喜,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喜,也许我不该说这个字,因为鲁迅先生的死,也让别人看到了中国是一个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再见了,鲁迅先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5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