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撰写各种类型的报告,用以汇报和总结。最后,向相关人员提交报告,并及时回答他们可能有的问题。通过阅读下文的报告范文,您将可以更好地理解报告写作的技巧和要点。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一
姓氏是一个人的标签,也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对于每个人,每个家族,不可或缺,每个姓氏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姓缪,所以我对自己的姓氏特别感兴趣。“缪”姓是怎么来的?缪氏人口分布在哪里?历史上姓缪的名人有哪些?缪氏的家训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缪”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
2、搜索百度。
3、询问长辈。
三、资料整理。
1、寻根溯祖。
缪姓,出自百家姓,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缪姓的起源很早,有详细记载的一支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秦穆公的后代。秦穆公的谥好为“缪”,由于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他的庶子以他的谥号为姓,世代传为缪姓。
另外一种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缪吏,缪吏是专职负责绞杀罪犯的刽子手,是一种很重要的职官。师古曰:“缪,绞也。”缪吏多为世袭,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缪氏,世代相传至今。
2、迁徙分布。
在古代,缪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兰陵。有联曰:“秦室家声远;兰陵世泽长。”
缪姓一直十分纯正,自立姓后,一脉相承2600多年,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外族改姓缪的事件。直到清朝初期,才在满族中出现缪姓。
当代缪姓人口约有四十六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9%左右。目前,缪姓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四川、福建、湖南、广东6省,占缪姓总人口的74%。江苏省为缪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缪姓总人口的21%。
3、历史名人。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缪袭,撰述了歌颂曹操功业的诗歌《魏鼓吹曲》12首;南宋状元缪蟾,入赘皇家为驸马,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元代经学家缪主一,撰有《易精蕴》《尚书说》等著作;明代医药学者缪希雍,精通医术,著有《本草经疏》《本草诸方》等书;清代诗画家缪谟,诗文清丽,善画山水,尤长乐府,有《雪庄乐府》等著作传世;近代藏书家、校勘家缪荃孙,是京师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三江师范学堂等的主要创办人。
4、缪氏家训。
缪氏家族源远流长,其“十全”家训更是在家族中代代传承。
仕途一则:缪氏家训倡导为官之人要廉洁,“民勤致富国昌盛,官到守贫才是廉”;
兄弟一则:缪氏家训要求弟兄切莫相煎逼,因为“世间难得者兄弟,和善仁义振家声”;
教子一则:缪氏家训要求潜移默化须身教,毕竟“人之初性本善,娇宠溺爱质变迁”;
结友一则:缪氏家训倡导选择“忠信仁义讲原则”的人;
亲邻一则:缪氏家训要求做到“文明礼貌话家常”。
四、研究结论。
1、“缪”姓源于姬姓和官名。
2、“缪”姓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四川、福建、湖南、广东6省,江苏省为缪姓第一大省。
3、历史上,“缪”姓人才辈出。
4、缪氏家族家训从为人、居家、持孝、立业、仕途、夫妻、兄弟、教子、结友、亲邻十则予以训诫。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二
我们学校好像没几个同学姓詹,“詹”姓是怎么来的呢?历史上姓“詹”的名人有哪些呢?现在的“詹”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姓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詹”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次研究。
研究方法。
一、查阅书籍和报刊。
二、询问身边的人。
三、其他方法。
一、詹姓的的来源。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二、詹字的历史名人。
詹何:战国时楚国术士。善术数,传说坐于家中,能知门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必胜:婺源(今属江西)人,唐末将领。昭宗大顺年间,王审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后审知擢必胜为先锋兵马使,强攻城之西南,必胜冒矢石先登。城破,必胜殁于阵。
詹雄:福州(今属福建福州)人,唐末诗人。工诗,与陈黯等齐名。不第而终。
詹琲: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詹敦仁子,五代时隐士。有文才,能诗。隐于凤山,号凤山山人。清源军节度使陈洪曾向朝廷举荐他,他固辞不就。
詹渊:建宁崇安人,宋代官吏。进士出身,授临江户曹掾。决狱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审决,时有:“宁为户曹非,不愿他官直”之语。累迁监车辂院。
詹先野: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时名士。其博鉴经史百家。仁宗天圣四年领乡荐,继应贤良科。后隐居武夷,吟咏山水间,终日忘归,人谓其有仙风道骨。
詹体仁: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宋代大臣、名士。少从朱熹学,后进士及第。初本站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因参予策立宁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后又改任静江知府,任内减免赋税,赈粮救灾。官终司农卿。其博极群书,疏荐为当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遗集》。
詹师文:建宁崇安人,南宋词人。进士出身,任婺源尉时,捕盗有功,因调江西宪司检法官,治狱无冤。后归家,以词赋名于时。有《幔亭遗稿》、《通典编要》。
詹凤翔:江西乐安人,元末明初理学家、文学家。洪武初被荐于京,以病免,归任本府儒学训导。自少至老书不释手,有《大学中庸章句》、《家礼括要》、《律吕新书括要》、《理学类编》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泮:字少华,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诗人。正德十六年进士。章懋弟子,以讲学为己任。官至礼科给事中。诗文别具一格,有《少华集》。
詹珪:江西波阳人,明代官吏。正德进士。嘉靖初为建宁县知府,有惠政,民为其树“遗爱碑”于名宦祠。官终贵州副使。
詹方桂:清安徽休宁人,字天木。工书画,精医理,通术数,能预测天气。顺治二年,避居松罗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宠:江西婺源人,清代易学家、书画家。性聪慧,通晓阴阳、星纬、术数等书。工书、仿朱熹酷肖。善画,尤善画卉。
詹天佑:广东南海(今属广州)人,近代铁路工程学家。十二岁赴美留学。后入耶鲁大学,学土木工程及铁路专科。一九零五年创建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后,举世皆惊。他是我国自行设计修建铁路之第一人,特授工科进士。有《铁路名词表》、《京绥铁路工程纪略》等。
三、现状。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5年最新排名中詹姓排名152位。
四、探究结论。
历史上,“詹”姓名人辈出。有战国时期楚国术士詹何、唐末诗人詹雄、唐末将领詹必胜、宋代大臣詹体仁、元末明初理学家,文学家詹凤翔、近代铁路工程学家詹天佑。他们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着光芒。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三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于中华姓氏的书籍,了解张姓的来源和张姓的历史名人。
2、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张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张姓名人故事。
张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1999年我国在昆明举办“世界博览会。”世博会内立了《源于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张姓源于濮阳”。(4)根据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资料,汇编的《河南大姓的故乡》地图显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其中张姓、姚姓源于濮阳。根据1、史实依据。2、文物遗址。3族谱记载。4依据当代研究成果。
得姓始祖。
张姓始祖-张挥。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张姓名人。
张飞:三国时蜀汉大将,
张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
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姓人口总数。
2017年中国张姓人口数量为8480万人,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07%。张姓人口数量百家姓排名第三。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四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张,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张。“张”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张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张”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张”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网上搜查。
2、查看书籍。
3、请教他人。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张”字的来源: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历史名人:1、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2、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张飞(165年-221年)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
现状: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四、研究结论。
1、“张”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子挥,属于以职官称谓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2、姓“张”的名人有:张仪、张良、张角、张衡、张飞、张自忠、张天佑……。
3、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李”,排名第二的是“王”,排名第三的就是“张”了。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五
姓氏的起源很早,很有研究价值,所以我对“张”这个姓氏展开了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了解“张”姓的来源。
2、寻找“张”姓名人。
3、上网查阅,了解“张”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4、搜集“张”姓名人的故事。
资料整理。
“张”姓的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种:
1、源于姬姓。
2、出自聂姓。
3、被赐姓张。
4、源于古奚族。
宋朝时期,张姓人口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仅排在王、李之后,为宋朝第三大姓。
明朝时期,张姓人口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三大姓。
当代张姓已有89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4%,为现代第三大姓。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六
中国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族氏区分的标志符号,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的“母糸时期”。有人统计,据记载和现存的姓氏有5600多个。我作为中国第三大姓,张氏家族的一员,对张氏家族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些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阅。
2、查阅书籍和报刊。
3、问问其他人。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张姓由来。
张氏家族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一亿多人口,是我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河北清河县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张姓的始祖是张挥,黄帝长子青阳的第五个儿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发明弓箭,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贡献很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所以姓张是张姓的始祖。
张姓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似弓。张姓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2、历史人物。
自挥公始得张姓,张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至天上玉皇大帝,下到地府阎罗王都姓张。在人间,张氏更是人才辈出,如:张良,张飞,张衡,张学良等。特别是:
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仲景:东汉析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3、发展现状。
张氏家族分为八大分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周,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湖南岳阳的张谷英村,广东的梅州为全国张氏单姓最大聚集地。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海峡两岸张氏宗亲联谊会,每年的4月26日到28日都举行拜祖大典。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改为网上祭奠。
四、结论。
1、张姓的始祖是黄帝长子青阳的第五个儿子张挥。
2张氏的发源地在河北省的清河。
3、2017年年底具调查,张姓在全国已达到9450万人,占全国人口7。07%。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七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王,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王。“王”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王”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资料。
来源:王姓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中敬仍在朝中让司徒之职,诗人因其王族的后代变称“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是氏。先秦时期,这只王鑫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大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姓望族。
历史人物:王诩、王翦、王陵、王昭君、王莽……。
现状:网络查询王姓人口情况统计,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9。74%。
四、研究结论。
1王姓来源复杂,派别胜多,但仍有一些共同点即多以爵但是天子之后代多以为姓,也有不少人是赐姓王的。
2在历史长河中,王姓人才辈出。有女中豪杰,王昭君。唐代诗人王维、王勃,王之涣,王安石。我们以王氏祖先创造的辉煌骄傲。
3王姓是当代中国人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八
我一直觉得林姓是一个小姓,没多少人姓林,就我们班来说吧,除了我以外,只有一个同学姓林。于是,我对林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林姓的来源和林姓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林姓的名人故事。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上网林姓也是一个大姓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如今林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书籍、报刊历史上的林姓名人林则徐、林森、林伯渠、林凤、林完。
书籍林姓的来源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鲁、齐、卫等地。
上网林姓人口数量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姓人口在全球约2千多万。
1、我国的林姓源远流长。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始居九门,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
2、林姓作为一大姓,在历史长河中,著名历史人物却寥寥无几,但也不是没有。比如说:禁烟英雄林则徐,我最敬佩他。我为林姓祖先中,有这样的英雄感到自豪。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九
1、我国的崔姓源远流长。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就是崔氏。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崔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
2、崔姓人才辈出:有著名史学家崔鸿魏,唐代大诗人崔颢、崔护,北宋名画家崔白,军马都元帅崔立,元朝名臣崔斌,清代历史学家崔述,著名书法家崔瑗明代著名画家崔子忠;当代澳门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娱乐明星崔健、崔智友,央视主持人崔志刚……我真为崔姓人创造的辉煌感到骄傲。
3、中国崔姓分布最多的是辽宁,山东,黑龙江,吉林,河北,天津,山西,北京,河南,甘肃及北方所有省份。而南方诸省较少。
4、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崔姓已是我国的一个人口大姓,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新近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崔姓人口约有445万,位列全国姓氏人口第五十四位。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十
1.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杨氏的起源。
2.阅读相关的报刊、教科书,搜集有关杨氏名人的资料。
3.上网浏览有关杨氏人口数量的资料,记录下来。
4.查阅书籍和相关资料,了解杨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上网浏览有关于杨姓族谱的资料。
6.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杨姓迁徙史。
7.上网浏览,了解杨姓的地位。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十一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梓潼,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十二
我曾了解到许多人姓王,这引起了我追溯其源头的兴趣。它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逐渐壮大?现在王姓的数量占人口的比例是多少?针对这些问题,我要展开调查和研究。
查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王姓的来源和王姓的历史名人。
1、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堪称经典。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论》的王夫之。清末有大文学家王国维。现代的名人有:科学家王选、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王震……我们为王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2、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1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琅琊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据2007年最新统计,王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数量达9288.1万人。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十三
2、教科书历史名人杨震、杨坚、杨炯、杨玉环、杨业、杨延昭、杨万里、杨士奇、杨慎、杨秀清、杨深秀、杨锐、杨虎城……资料杨姓人口情况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十四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陈。我们常开玩笑说:“我们1000年前是一家哦!”这个星期刚好让我们写研究报告,于是,我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并写了此报告。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百家姓的书籍,阅读书籍,报刊上网阅览,了解陈姓的来源和陈姓名人。
2、问老一辈人了解陈姓族谱。
3、通过教科书和上网,阅览。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网络。
陈姓本站的来源。
传说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找到顺后人胡公沟,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外族改姓也是来源之一。
书籍教科书报刊。
史上的陈姓名人。
陈元,陈胜,陈寿,陈亮,陈子昂,陈玄奘,陈艺,陈景润…。
上网。
陈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陈姓人口总数已超过8000万以上。
四:总结结论。
1、我国陈姓历史源远流长,若按人口来说,陈姓是中国第五大姓陈姓最要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舜的后裔,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后来,陈国被楚灭掉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
2、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春秋时有孔子弟子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唐代高僧陈玄奘,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陈友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还有近代数学家陈景润…我为陈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娇傲。
3、陈姓氏中国百家姓排名第五的姓氏。据统计,陈姓人口数量超过8000万。
姓氏张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篇十五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李,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李,“李”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李”姓不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李”的来源:传说皋陶曾任尧帝大礼官,(掌管刑法的官职),其子孙以官名“理”为姓氏。后来呢,后来的“李”大多来源于此。唐代时,“李”为国姓。一些姓徐,安,杜,郭,麻,鲜于的武将,因立功被皇帝赐“李”姓。
“李”姓的现状:据统计,2018年全国户籍人口中,王,李,张,刘,陈五个姓氏的数量占据前五名。其中“王”姓和“李”姓的数量均超过1亿,并且“王”姓比“李”姓略多。
四、研究结论。
1、传说,“李”姓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官名。唐代时,大量姓氏改为“李”姓,这可能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增加奠定了基础。
2、历史上,“李”姓名人辈出。有水利专家李冰父子、军事将领李广、桥梁专家李春、“诗仙”李白、李清照、药物学家李时珍、革命领袖李大钊……他们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的光芒。
3、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李”姓排名第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5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