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论文(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0:23:10
糖尿病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1-23 10:23:10     小编:雅蕊

新闻是一种通过报道事实和观点来传递信息和引起公众关注的媒体形式。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词准确、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这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糖尿病论文篇一

目的了解综合性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5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治疗和观察,干预组在常规药治疗、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合并教育性干预、个别心理治疗、患者互助治疗和音乐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仅常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观察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变化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测定.结果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均有显著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综合性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孙富根方润岑程剑赵志刚作者单位:孙富根,方润岑(中国.河南省新乡医学院二附院,453002)。

程剑,赵志刚(河南省人民医院二内科)。

刊名:健康心理学杂志istic英文刊名:healthpsychologyjournal年,卷(期):10(6)分类号:b845关键词:2型糖尿病焦虑抑郁综合性心理干预

糖尿病论文篇二

xx年11月14日是第xx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为有效争强群众对糖尿病的知识的认识,并且要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我院决定于xx年11月14日开展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目的:

1.提高糖尿病的防范知识,要健康饮食,低糖饮食。

2.宣传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和早期症状,提高群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

3.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力度,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二.活动地点:

苇河镇中心路。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上午9点到11点30分。

四.活动内容和形式。

1现场咨询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饮食。

2.电子版横幅宣传。

糖尿病论文篇三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质上就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想法和情感的一种交流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要记住英语单词、语法和词句,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强制灌输学生英语知识,而是要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课堂生态学的观念和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到自然和人的本真,营造具有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环境,从而体现教育对生命本真的尊重。

[关键词]课堂生态;教学环境;英语。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枯燥、生硬,实质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终生发展的素养。基于此,应该在英语教学中采用生态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生态视野下优化英语课堂环境的价值。

课堂教学引进生态学理论是如今教育的一大创新。以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人们创造的一种事物,它与许多其他的事物一样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生态。而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物质、心理、语言文化等生态因素信息的交流过程,只有深入了解这些不同主体之间的性质,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这些主体进行安排,才能使教学发挥出最大效力,就像生态系统只有平衡稳定之后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1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交流是培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最好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讲解、传授和学习活动,就是师生情谊产生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师生感情的培养是影响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环境,这是生态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在一种放松、无拘束的环境下学习。

1。2英语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最好的学习来源。对学生而言,课外生活让他们更加自由和放松,而课堂的严肃氛围让他们觉得压抑。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需要与外界的生态系统协调、和谐相处。这就要求课堂要更贴近生活。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运用于实践生活,因此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目前的课堂学习已经丧失了语言学习的特性,与真实生活脱离,这也是学生只会做英语试题、阅读英语书籍,但是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存在障碍的原因。因此要在生态课堂的英语教学中引入各种课外内容,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从多个维度来掌握英语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1。3深入挖掘课堂资源。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的是课本上的知识,知识面比较狭窄,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单一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利用生态课堂可以将英语学习融入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2英语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分析。

2。1英语教学环境的生态因子分析。

教师行为的改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学生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心情。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如果其中的任何一方打破这种教学平衡都将使得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下去。两者是共生关系,老师是知识的生产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教学系统。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然后在课堂上以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消化吸收自己所学知识,为己所用,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2。2英语教学生态环境的分析。

3生态教学课堂的实现途径。

3。1自然环境的建设。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很多教学活动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合理的教室布局、干净整洁的教室是学生舒心学习的前提。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课桌摆放不必进行统一的横竖布置,而是可以根据课堂活动的需要采取分区设置,这样有利于小组的讨论学习,而采用圆桌的摆放可以让学生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更加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3。2社会环境的建设。

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方式上,不仅可以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换一下学习的思维,不必长时间在高度听讲的状态下学习,或者让学生之间进行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口语运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4人教版必修unit1friendship生态课堂教学分析。

这一节课程是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的第一节英语课。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时总会产生新的期待,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这正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时机。为了让学生了解高效的课堂模式,尽快进入角色,适应高中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己先独学、对学、群学,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班内展示、讲解的课堂教学方案。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生生和师生思维碰撞的任务型合作式教学模式,构建融洽的课堂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自己学习有关“朋友”的知识信息时,可以启发学生对朋友和友谊的思考,在对文章进行讨论交流时,能够深刻理解安妮日记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进行展示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阅读技巧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5结语。

英语教学生态课堂的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对于这项工程的建设,重点在于要牢牢把握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设,这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通过采取各种途径实现教学环境的平衡,是实现生态教学课堂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春霞。高中英语语法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6):107—109,118。

[2]祖瑞,曹薇。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生态课堂教学设计——以省级特级教师的一节初中英语示范课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6):36—40。

糖尿病论文篇四

本文通过对我院1月至11月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进行适当的药学干预,记录及分析干预前后关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知晓率、耐药性等等方面的情况。干预前、后分别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一般资料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期临床观察数据具有可比性[1]。

1.2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严格参照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标准、用药情况调查、处方点评、医务人员教育以及各方面的改进来实现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干预[2]。着重记录及分析干预前后关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知晓率、耐药性等等方面的情况。

具体而言,药用标准主要参照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中的具体规定及相关内容作为本文临床用药的指导思想。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准则,一方面需要考虑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量、实施方法、用药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等等[4]。另一方面还包含了联合用药以及用药后期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范围要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同时制成医用手册,确保人手一本。

用药调查采取的是随机性原则,对我院全部处方数量进行统计,计算出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比例,并做好对调查结果的评价及分析工作[5]。

处方点评主要是通过对喹诺酮类药物处方中随机抽取,然后进行分析点评完成。需要特别注重患者个体的病情、诊断结果,确定其是否符合喹诺酮类药物用药的标准,包括使用的次数、剂量、联合用药方法等等合理性方面。

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借助于用药讲堂实现。根据院内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交流,最大程度上提升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提升用药的安全性、科学性。

另外,还需要建立咨询平台,开通咨询热线,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对患者、医生、护士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6]。同时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消除实际用药中的不合理情况,从根本上杜绝滥用药、用药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对干预前后临床观察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同时引进t统计量及卡方分布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以p0.05来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和干预前相比较,药学干预下的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知晓率、耐药性等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尤其体现在医生及护理人员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知晓率显著提升方面。干预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作为一种临床重要的抗感染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抗感染药物,依靠其抗菌活性强、口服易吸收、价格较低等等诸多优点,在目前呼吸系统感染、肠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等等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另一方面,喹诺酮类药物如果出现了使用上的不合理,非常容易给患者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心慌、心律失常、呕吐等等症状,严重降低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上的不断推广,起耐药性也在慢慢的增加。为此,必须要加大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确保其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本文研究探讨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影响的结果可以发现,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耐药性的发生率,提升治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广运用。此外,对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与其耐药性内在的关系是后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糖尿病论文篇五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如血糖控制不佳,极易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心血管等系统的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除了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外,加强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自12月至年11月,我院对初次就诊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取药物治疗及运动干预的基础上,辅以营养干预措施,旨在探讨营养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病例80例,均为201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60-81)岁,平均(70.5±11.4)岁,病史(2-15)年,平均(7.6±4.5)年,体重超重者14例,伴有高血压者17例,伴有高血脂者20例;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61-82)岁,平均(69.4±12.5)岁,病史(1-16)年,平均(7.8±4.3)年,体重超重者15例,伴有高血压者16例,伴有高血脂者1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史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饮食健康教育及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及口服降糖药物,伴有高血压及高血脂者分别给予降压及降脂治疗;饮食健康教育包括指导患者长期坚持饮食控制,定时定量进餐,告知患者慎食或忌食的食物;运动干预包括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为其制定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打太极拳等,每日运动时间依据患者本身耐力及运动强度制定,20min至1h为宜[2]。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营养干预,根据不同患者每日摄入营养素量、每餐热量分配、膳食结构以及运动情况,制定出适合患者本身的饮食方案,保持每餐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分配比例,以碳水化合物50%-60%、脂肪30%、蛋白质15%-20%为宜,合理控制总热量,不同活动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分别给予热量如下:休息状态105-125.5kj,轻体力劳动125.5-146kj,中等体力劳动146-167kj,重度体力劳动167kj[3]。每日饮食均包括适量谷类、蛋白质及新鲜蔬菜等,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限制脂肪的摄入量,保持饮食均衡,定时定量,戒烟酒[4]。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4统计学处理。

2.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因机体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使体内葡萄糖在转运、利用以及糖原合成方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当前治疗2型糖尿病,除了药物治疗及运动干预外,饮食干预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5]。但由于部分患者缺乏相关营养知识,片面追求控制饮食,导致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患者营养缺乏,机体抵抗力下降,反而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因此加强营养干预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6],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营养摄入充足,既有利于降低胰岛细胞的负荷,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7]。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稳定情况的重要指标,可客观反映患者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及长期血糖控制情况[8]。本研究结果表明,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取常规药物治疗、饮食健康教育及运动干预的基础上,加强营养干预措施,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膳食方案,在保证三大营养素均衡的基础上,控制热量摄入,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取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的同时,加强营养干预,可有效增强血糖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56。

糖尿病论文篇六

1.1病历资料。

98例我院随机从9月到9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患者资料情况为:男52例,女46例,平均年龄为(60.2±12.5)岁,平均病史为(10.5±5.0)年。98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49例,所有患者入院的思维清晰、神志正常,可正常进行语言沟通,具备学习能力,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用于研究。

1.2方法。

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治疗、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并发症预防等知识。观察组在常规教育基础上,进行强化糖尿病足护理教育,一对一讲解糖尿病发生原因、危害、早期筛查方法、高危因素,也可发放糖尿病足护理知识手册。具体措施为:

(1)教育患者每天要检查脚部的变化情况,查看是否有割伤、擦伤、水泡以及其他变化,检查时,也应查看脚趾缝隙,若下肢有割伤、发红、水疱、局部发热、破溃等症状,及时对应处理。

(2)叮嘱患者每天要用温水泡脚,温度计测量体温,体温不能高于37°c,不能用热水袋烫脚且控制泡脚时间不能太长,足部有裂口者,更不能长期浸泡,擦干脚后,在脚面涂上滋润膏,趾间不需要。

(3)教育患者鞋子一定要舒适宽松,大小超过大拇指半寸即可,穿鞋前,查看鞋内是否有异物,运动时患者要穿上袜子,尽量选择棉质的,袜边尽量保持宽松;定期修剪脚趾甲,老年患者可由家人代为修剪,修剪时也不能太短。

(4)足部要保持干爽,出汗量如果过大,在鞋、袜、脚趾缝间撒上爽身粉。

(5)指导患者足部按摩、下肢锻炼,促脚部血液循环,防止组织坏死以及足部发冷。

(7)严格戒烟。

(8)尊医嘱用药及饮食治疗.控制血糖在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水平。两组患者的教育为一周一次,一次1h,连续实施6周。每月到门诊复查一次,1年后评价糖尿病足护理知识、行为以及足部情况。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生率、干预前后的足部情况(足部皮肤损伤、足癣、自我感觉等);评价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日常足部护理评分。认知评分共5项:早期筛查知识(3项)、糖尿病认知水平(6项)、正确修剪趾甲知识和行为(3项)、合适鞋袜选择知识和行为(25项)、日常足部护理知识以及行为(14项),一项1分,正答1分,不正确0分,共51分。足部护理评分:运动神经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感觉神经功能、下肢大血管状态、趾甲、足部畸形、足部皮肤,异常一项1分,正常0分[1]。1.4数据学分析本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18.5软件包分析,用x2、t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糖尿病12例(24.5%),1级2例,2级3例,3级5例,4级2例,观察组糖尿病3例(6.1%),均是1级,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足部护理异常评分。

护理前,对照组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足部护理异常评分分别为(18.70±5.52)、(17.81±2.92),观察组分别为(19.00±6.10)、(17.22±3.20),护理后,对照组分别为(26.75±4.95)、(14.11±3.52),观察组分别为(33.30±5.90)、(10.12±2.82),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认知评分、足部护理异常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且护理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统计,当前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不断提高,做好其防治工作,已是刻不容缓。糖尿病足发生后,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肢端缺血,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溃烂,临床治疗时,患者多因足部伤口小,而护理做好护理,容易诱发感染,出现溃疡、坏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造成较大的负担。因此,针对性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糖尿病足的护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发病原因、危害的了解,教育患者做好检查工作,有利于早期及时发现病变,及时治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糖尿病足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糖尿病足认知评分有明显提高,足部护理异常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强化糖尿病足的护理教育,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发生,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糖尿病论文篇七

[6]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xx,34(17):3482.

[9]邱翠琼,吴秀燕,张广清。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20xx,2(3):58.

糖尿病论文篇八

350例调查对象中,男170例(占48.6%)、女180(占51.4%),平均年龄(55.3±6.01)岁,平均病程(5.02±3.03)年,空腹血糖为(6.92±1.98)mmol/l、餐后血糖为(10.78±2.98)mmol/l;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20例(占99.4%),伴有高血压者占29.2%、伴有高血脂者占15.5%;平均月收入为1000~4999元者占20.1%、2000~4999元者占50.5%;离退休者占70.5%。

本组调查对象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服药依从性的自我管理正确率分别为74.29%(260/350)、80.00%(280/350)、75.71%(265/350)和80.57%(282/350),4项自我管理行为全部正确者仅占32.00%(112/350)。高年龄(55~65岁)组的饮食行为自我管理状况明显好于低年龄(35~44岁)组,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低年龄组差;女性的饮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状况显著好于男性,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男性差。

糖尿病是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实施饮食控制、适当锻炼、定期血糖监测及遵医服药则是实现其治疗目的的基本保证;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实施糖尿病自我管理,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方向[2]。本次调查显示,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和饮食行为正确率均较低,自我管理的4项措施均规范和正确者仅占32.00%;高年龄患者的饮食行为自我管理状况明显好于低年龄患者,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差;女性患者的饮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状况显著好于男性患者,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男性差。其表明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不佳,需要强化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教育和干预,重点是血糖监测、遵医服药和饮食行为干预;应采取全面展开、点面结合、因人而异、重点突出、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干预方法。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建章建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医护人员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中的职责;应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应与社区糖尿病患者突出存在的自我管理问题相结合,制定干预措施和方法时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适合患者的特点,争取患者“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

(3)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合作机制,充分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区卫生防疫站应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4)在实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中,要使各种干预措施和方法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上相互配合,并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好长期、持久开展干预工作的准备。

糖尿病论文篇九

1.临床资料:

通过社区片医对我院航东社区服务中心辖区的18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健康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1调查对象.6.1~2010.12.31我院航东社区中心通过片医入户建立健康档案,筛查出的糖尿病患者。

1.2对被调查者采用问卷及访谈方式,通过社区片医对我院航东社区服务中心辖区的18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101例,女88例。年龄41~80岁。189例糖尿病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全部为二型糖尿病。

2.结果:

调查表明:由于糖尿病病程长,病人失去耐心和信心;部分病人对糖尿病认识及治疗存在误区,认为无法治愈,不能坚持用药;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执行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案,以至血糖制约不稳定。

3.糖尿病健康干预。

3.1做好社区居民健康宣传工作,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社区片医通过举办健康讲座,由我院内分泌科专家到社区进行讲课,提高居民对糖尿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的认识;向居民发放健康小册子,制作健康宣传板报指导合理膳食;社区片医定期到糖尿病患者家中进行慢病随访,进行个体辅导,帮助其制定科学的营养膳食食谱。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运动,制约体重。

3.2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社区片医对高危人群侧重健康行为的干预.着重转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依据三级预防的原则进行健康干预。一级预防:开展群众性的防治知识教育,全方位地宣传并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开糖尿病发病,让人们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发病因素,避开推动糖尿病发病的现代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吸烟、大量饮酒等,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尤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发现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对新发现的糖耐量异常者,可通过生活干预及药物治疗阻止和逆转糖尿病的发生。三级预防:在社区片医的关怀下,使患有糖尿病的人达到良好的血糖制约,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

3.3糖尿病饮食干预。

3.3.1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制约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不是越少越好,要按时、按量进餐。如果患者因发烧或其他理由不能进食,要相应的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剂量,临时有较大的体力活动时,要适量增加进食量或随身携带少许食物备用。所以,不论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也无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饮食治疗计划。。

3.3.2饮食治疗应个体化在制定饮食计划时,要全面考虑包括糖尿病的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是否肥胖、治疗情况、有无并发症。饮食应定时定量,根据标准体重、身高、即劳动强度计算。糖尿病饮食治疗时,限制饮酒、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或油脂,碳水化合物占55%~65%,蛋白质少于15%,食盐限制在4~6g/日。要多吃粗粮、杂粮及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苦瓜、南瓜等食品。

3.4糖尿病的运动干预首先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合适的健身策略,可选择快走、慢跑、跳绳、骑车、爬山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为餐后1小时开始,不主张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如运动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增强体质、降低血压、改善体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制约血糖。

3.5降糖药物的应用。

糖尿病系终身疾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并了解所服药物的剂量和策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药物治疗是制约病情发展的根本。应注意根据糖尿病的类型、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程度及体型胖瘦合理选药,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社区片医应确保患者安全使用胰岛素,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正确保存、注射技术、注射部位,了解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的处理,片医可指导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等含糖食品,同时应随身携带卡片,注明诊断、家庭联络方式及用药情况,一旦发生低血糖便于抢救治疗。

3.6血糖监测管理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制约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制约仍未达标。只有空腹血糖制约在4.4~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制约在4.4~8.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制约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制约目标,即不仅要制约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制约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制约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血糖监测的结果可反应饮食制约、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定期检测血糖,根据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对老年患者和并发症多的患者,应增加检测血糖的次数,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7心理干预糖尿病患者多存在恐惧、多虑、自卑,精神压力大,长期疾病折磨是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片医在社区工作中,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同情、安慰。使患者对疾病泰然处之,接受现实,积极应对。要使他们认识到糖尿病并不可怕,通过了解糖尿病知识,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案,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疾病。使社区糖尿病患者充满信心,精神愉快,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4.讨论。

糖尿病系终身疾病,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自身管理和制约。社区片医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糖尿病健康干预,降低社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加强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在社区片医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使患者了解所服药物的剂量和策略。掌握胰岛素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的处理;社区片医对其进行严格正规的饮食管理,使之积极主动长期地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加强自我管理,消除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确保血糖达标,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糖尿病论文篇十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也逐步像老龄化过渡,老年人人口不断增多。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极高。本次研究以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预防的作用,详细情况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选取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86例患者年龄为31—79岁,女性40例,男性46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对照组那行患者24例,女性2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预防,对照组给予常规疾病预防手段,对两组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检测患者血糖浓度,为患者制定运动和饮食计划,对于高危糖尿病患者建立干预档案。健康教育的方法:在社区开展讲座,面向全社区糖尿病患者。使其了解药品的正确使用方式和药品如何存放,在讲解过程中,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讲座过后,通过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对讲座内容的了解程度。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向患者展示糖尿病的危害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患糖尿病的原因和症状、药品的正确使用和如何储存,在治疗糖尿病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提高患者对其形成一个正确的防范意识,增强抵抗糖尿病的决心,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抵抗能力。食疗是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糖尿病途径,告诉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少吃多餐,注意日常饮食卫生。运动也是糖尿病预防的有效手段,运动一方面能增强患者的体魄,另一方面,运动有释放压力的作用,能够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舒缓,宣泄心中的情绪。无论对谁而言,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有利于生活质量的而提高,运动能帮助患者预防糖尿病。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患者积极运动,形成天天运动的习惯。但是,运动也需要注意量,不能运动过多,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运动量。自我监督:糖尿病的恢复与预防主要看患者,所以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医生的治疗措施变得有效。所以,患者要学会对自身的病情进行自我检测,自己日常中的饮食、药品使用情况、各个时间的血糖情况,都要进行记录。在这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反应。1.3统计标准采用调查或实际访问的形式对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症状、产生原因、糖尿病的主要规则和存放要求。是否能正确地使用测量仪进行血糖浓度的测量,能否积极地进行自我检测,在日常生活中到是否注意正常饮食,是否积极地进行了体育运动。医生对正确用药的额人数进行统计,记录患者空腹3天后的血糖变化。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观察组对糖尿病引发原因、症状、药品存放原则、使用原则、检测血糖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听从医生嘱咐的调查结果。

观察组对于医生的嘱咐用药听从情况、注意饮食方面及锻炼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餐后2小时后血糖测量值。

观察组患者空腹2小时后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遵守医生的嘱咐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时血糖值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明显低与对照组,说明了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缓解,在社区糖尿病预防工作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燕.郑修霞.李明子,等.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12(2):45—48.

糖尿病论文篇十一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精神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类疾病均有明显的递增趋势,乳腺癌、糖尿病就是主要代表[1]。糖尿病合并乳腺癌主要采取联合放疗,对于患者来说身体创伤明显且心理压力大,长期的疾病治疗还会增加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表现,部分患者长期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退出治疗甚至轻生的表现,所以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直接意义。本文就我院收治的66例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护理,总结人性化护理价值,内容如下。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是我院在2016年全年收治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总计6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参照组),每组33例,患者及家属知晓实验内容且自愿参与。实验组: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上,年龄均值(56.0±6.5)岁;糖尿病病程均在1年以上,病程均值(4.5±2.0)年。参照组:患者年龄在32岁以上,年龄均值(56.5±7.5)岁;糖尿病病程均在2年以上,病程均值(5.0±2.3)年。两组乳腺癌并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对比,p0.05,符合实验数据纳入标准。

1.2方法。

参照组:33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用药、病房、康复护理。实验组:33例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干预。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为护理人员安排定期培训,并安排护士进修,增加护理人员对专业护理知识以及疾病专科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通过学习规范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执行情况,要求护理人员诊疗期间动作轻柔且言谈举止专业、合理,提升患者的信任感。其次,情感护理。护理人员要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沟通期间了解患者不同阶段的内心活动,更好的了解患者的情绪、需求,并实施有效护理干预。

另外,交流中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的角度,通过语言交流拉近护患距离。同时,护理人员告知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帮助患者建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最后,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及家属学历情况,借助通俗简洁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病因、治疗知识、注意事项宣教。列举既往治疗病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意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血糖指标(入院时、术前、术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乳腺癌并糖尿病患者实验研究数据借助spss19.0软件包进行计算。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形式展开,检验;不同时间段血糖指标行形式展开,t检验。统计学数据p0.05,说明实验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7%,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8%。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952,p,0.0456。

2.2血糖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糖指标值对比,实验组术前、术后血糖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

2.3并发症对比。

实验组: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参照组:切口感染、低血糖、皮下积液各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经统计学计算,=5.3455,p=0.0207。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术后需要补充营养并合理休息,所以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当前,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发生率较高,两种疾病合并存在,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还在反复的治疗中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消极情绪,影响到临床治疗的开展以及预后效果的实现。人性化护理是以人为中心,在了解患者需求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临床护理干预,注重对患者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护理,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并强化治疗效果。结合本文实验结果,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无论是护理满意度、血糖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另外对比组间并发症情况,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由此,充分说明人性化护理在改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消极情绪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符合患者临床护理高标准需求,具有推行价值。

糖尿病论文篇十二

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的血糖平复情况、眼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根据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糖尿病眼病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和眼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效果评定为显效。患者的糖尿病和眼病症状明显减轻,低血糖情况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无效。

1.2统计方法。

该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2进行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两组糖尿病眼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接受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3讨论。

糖尿病是我国医学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故障引起的疾病,其引起的并发症种类非常多,糖尿病眼病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具有病程长和预后不佳的特点,使得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风险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医学研究实验。

总结。

出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患者饮食不规律,没有制正确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导致自身出现低血糖症状;二是因为药物因素,糖尿病眼病患者在合并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时,使体内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继而产生低血糖症状;三是治疗过程中没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治疗。该研究护理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糖尿病眼病患者进行护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我国医学临床推广和应用。

糖尿病论文篇十三

通过选取100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的临床分组治疗,分别采用不同的口服格列吡嗪30mg/d或格列喹酮31~179mg/d,完成临床医学的配合治疗过程控制,完善综合性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综合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控制,保证合理的心理素质管理,从而综合一体完成整体的治疗过程控制。

结合患者的心理和病情整体状况,采用疏导的方式加深心理素质的调配,控制实现相关病情的整体控制和治疗过程。

采用综合治疗干预的方法,通过采用综合性的宣传和材料控制管理,及时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内容和病情手册进行合理的病情了解和预防,配合完善各个香瓜过程的有效控制和治疗,从而逐步保证综合性的临床医学治疗过程控制,保证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注射胰岛素、测量血糖和尿糖,完成相关数据的监控过程控制。

定期进行医学专家讲座,结合相关患者的病症例子完成相关情况的控制和管理。

采用单独患者、特殊患者的管理完成不同原则数据的控制,从而逐步实现患者在生活习惯、生活饮食和运动、心理素质和控制以及不同血糖情况的控制,保证相关临床医学过程的合理控制,对症下药,完善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重视,在病情上轻视的治疗疏导过程,轻松的应对病症的治疗。

在综合性治疗过程中,通过对饮食热量的控制,加强正常化运动过程控制,保证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过程控制,实现心理和病情的综合干预。

对比50例的糖尿病患者的不同药物临床表现,结合统一的综合性护理过程治疗,确定在两个月后测量的空腹和餐后的数据,从而针对不同差异分析不同临床性药物的'不同治疗效果。

2采用综合治疗干预的效果。

通过对两组血糖数据的对比显示出,两组血糖中在空腹和餐后的血糖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对比发现自我水平控制有一定的不同。

针对不同药物的临床治疗控制和2个月的治疗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确定整体临床医学中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整体质量过程控制,从而加深患者综合性临床治疗过程水平限制,保证合理的整体临床治疗过程,保证其数据的准确性、对比情况的合理性以及相关内容的完整性。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医学中糖尿病的相关临床医学治疗过程和相关对比数据的分析,确定采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加强集体整体免疫性控制过程。

从药物原理、药物特性、饮食结构、饮食营养、运动过程、血糖数据检测等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和临床验证,从而保证综合性治疗过程的合理性。

在综合性的治疗过程中逐步改善患者的病情,控制患者的焦虑心情控制,改善整体管理的过程控制,实现综合性临床意义的糖尿病控制管理。

糖尿病论文篇十四

3.1心理治疗:对这类患者一般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或人际行为治疗,糖尿病专科医生要同情、理解患者,对患者经常予以肯定和鼓励,应根据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设定病情控制各项指标的不同阶段目标,切忌急于求成,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对治疗失去信心。

3.2对重性抑郁及心理干预治疗无效的糖尿病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及早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3药物治疗期间要注意,抗抑郁药之间、抗抑郁药物与降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抗抑郁药物可增加糖尿病药的血药浓度,导致低血糖发生。一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止剂可改变吡格列酮及瑞格列奈的代谢,同时应用可引起低血糖的风险。氟西汀和氟伏沙明可阻碍格列美脲的代谢。除西酞普兰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止剂都能不同程度的增加罗格列酮、格列吡嗪的血药浓度。

3.4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抗抑郁剂、单胺氧化酶抑止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止剂及新型抗抑郁剂。前两者不良反应较大,对血糖有影响,临床较少应用。后者不良反应较小,常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氮平等。

3.5降糖药包括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转化酶抑止剂、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及胰岛素。按照ada关于t2-dm治疗指南,临床常用的是: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磺酰脲类及胰岛素。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性抑郁症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因此,需要医生周到细致,全面了解糖尿病及抑郁症的治疗新技术,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村.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65~481.

[2]孔学礼,刘涛生,唐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37(4):215~219.

[3]罗雯.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5):459~460.

糖尿病论文篇十五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1]。全面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物就可以达到的。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2]。社区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病人家庭、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特点,已成为目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今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必要性。

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社会的老龄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逐年增加。糖尿病是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关注的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

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3]。并且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

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4]。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卫生课题。有研究表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的糖尿病保健改善成果与其它同等水平的卫生保健技术相比,能够起到节约医疗成本的作用[5]。

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国家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12.1%,女性患病率为11%,新检测到的糖尿病发病率估计为8.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患病率均在上升,分别为14.3%与10.3%。根据国际最新20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知晓率仅30.1%,控制率仅39.7%,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与早期治疗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血糖能够得到良好控制,而出院后血糖控制欠佳。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有目的的社区护理干预,帮助糖尿病病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遵医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郑秋明等[6]通过从社区、家庭及糖尿病病人3个不同层面对社区内的居民及糖尿病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在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的知识明显增加,对疾病的态度有明显变化,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服务需求特点。

在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地点上,要求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在内容上,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方式上,要求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病人主动和自觉的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遵医嘱服用某些药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干预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对改善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范围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又是社区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护士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对糖尿病的防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三、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概念。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社区护士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病人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方式和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1)疾病相关知识指导。介绍糖尿病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糖监测指标,血糖控制不良所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进行饮食控制,健康教育的义意,让指导对象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疾病的控制。

(2)心理指导。在漫长的自我管理过程中,由于病情的易变性、治疗的复杂性、并发症的多样性等原因,病人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抑郁情绪。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与其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使病人有效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优劣反过来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病人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病人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使病人对于治疗疾病和重返社会的决心普遍提高。

(3)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4)运动指导。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不同病情,制订不同的运动方案,让患者明白适时适量运动能使异常糖代谢得到改善,使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并可减轻体重和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但运动时要适量,避免低血糖和糖尿病足的发生[7]。每次运动应在饭后1小时进行,运动应循序渐进。为确保病人运动安全,对患有严重心肾合并症、高血压、微血管病变等患者,应避免运动疗法。运动可以选择快步走路、慢步跑、爬楼梯、体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踏单车、气功等强度不大的运动项目。

(5)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6)药物指导:药物必须遵医嘱使用,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映,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三)社区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成立社区健康教育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授课能力的医生和护士组成。在社区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医生主要承担授课和的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护士负责每次活动时宣传材料的发放、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和测评,完成部分授课。

(2)建立病人健康档案。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进行走访、调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病人的家庭状况、病程、饮食习惯、工作特点、治疗状况及效果、有无并发症、对本病的认知情况等。

(四)健康教育方式。

(1)专题宣传讲座。利用电视、幻灯、vcd播放光盘,集中收看糖尿病知识的讲座,针对共性问题举行专题讲座。组织病人和家属参加糖尿病专题讲座,并发放讲座资料。每次讲座后组织病人及家属讨论和互相交流,主持人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当场解答,主持人也通过提问加深病人的印象。

(2)电话回访。电话回访,护士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及病人对出院指导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健康宣教,指导病人院外合理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3)家庭访视。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鉴此,我们采用家庭访视对病人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可以常提醒和帮助病人遵从医嘱,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4)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

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通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不但为糖尿病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同时也不断地为病人及其家属灌输糖尿病医护健康常识,对预防病患,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18.

[2]柴娟.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7(3):4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7]戴筱英.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时间运动降糖效果[j].中华护理,,30(12):914.

糖尿病论文篇十六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也逐步像老龄化过渡,老年人人口不断增多。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极高。本次研究以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预防的作用,详细情况如下。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选取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86例患者年龄为31—79岁,女性40例,男性46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对照组那行患者24例,女性2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预防,对照组给予常规疾病预防手段,对两组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检测患者血糖浓度,为患者制定运动和饮食计划,对于高危糖尿病患者建立干预档案。健康教育的方法:在社区开展讲座,面向全社区糖尿病患者。使其了解药品的正确使用方式和药品如何存放,在讲解过程中,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讲座过后,通过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对讲座内容的了解程度。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向患者展示糖尿病的危害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患糖尿病的原因和症状、药品的正确使用和如何储存,在治疗糖尿病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提高患者对其形成一个正确的防范意识,增强抵抗糖尿病的决心,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抵抗能力。食疗是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糖尿病途径,告诉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少吃多餐,注意日常饮食卫生。运动也是糖尿病预防的有效手段,运动一方面能增强患者的体魄,另一方面,运动有释放压力的作用,能够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舒缓,宣泄心中的情绪。无论对谁而言,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有利于生活质量的而提高,运动能帮助患者预防糖尿病。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患者积极运动,形成天天运动的习惯。但是,运动也需要注意量,不能运动过多,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运动量。自我监督:糖尿病的恢复与预防主要看患者,所以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医生的治疗措施变得有效。所以,患者要学会对自身的病情进行自我检测,自己日常中的饮食、药品使用情况、各个时间的血糖情况,都要进行记录。在这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反应。1.3统计标准采用调查或实际访问的形式对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症状、产生原因、糖尿病的主要规则和存放要求。是否能正确地使用测量仪进行血糖浓度的测量,能否积极地进行自我检测,在日常生活中到是否注意正常饮食,是否积极地进行了体育运动。医生对正确用药的额人数进行统计,记录患者空腹3天后的血糖变化。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观察组对糖尿病引发原因、症状、药品存放原则、使用原则、检测血糖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听从医生嘱咐的调查结果。

观察组对于医生的嘱咐用药听从情况、注意饮食方面及锻炼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餐后2小时后血糖测量值。

观察组患者空腹2小时后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遵守医生的嘱咐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时血糖值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明显低与对照组,说明了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缓解,在社区糖尿病预防工作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1]张丽燕.郑修霞.李明子,等.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12(2):45—48.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502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