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9:20:1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模板13篇)
时间:2023-11-23 09:20:13     小编:念青松

教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添加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来丰富教案内容,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下面是一些编写教案的经验总结,供大家借鉴。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一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1课时。

平行四边形:1课时。

周长: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周长的练习课:1课时。

估计:1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二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p23“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3.做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结。

三、课堂练习。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4-6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三

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7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8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习。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2.5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习,集体评讲。

4.完成思考题。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习小结。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9、10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四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五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二、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分米50分米=()米。

6厘米=()毫米30厘米=()分米。

7分米=()厘米80毫米=()厘米。

三、新授。

1、导入新课。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四、练习。

1、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小明身高130();高速公路长50();铅笔尖长4()。

2、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2分米2千米2米粉2毫米。

4、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五、总结(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六

整理与练习(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第11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练习与应用第12题。

出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3题及思考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七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2、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计算经过的时间。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中午12时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中午12:00()。

下午1:00()晚上7:30()。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12:00()。

14:00()16:30()。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1)9时(2)17时。

(3)9小时(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17:00闭馆,每天开放()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上午9时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9时21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九

三维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

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1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十一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三)教学安排:5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

三维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并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天气也变凉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更开心了,你们看:(出示主题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呢?(学生看图提问)。

二、探究学习新知。

师:老师也来提个问题:宣传拦。

前面一共有几盆花?用什么方法来计算?(3х5=15(盆))。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为什么?(学生口述,师板书算式)。

15÷5=3(组)。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字在这个算式里是什么名称?

这是我们以前就学过的除法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导写除法竖式。(1)。

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不一样。“)”是竖式的除号。被除数写在里面。除数写在外面,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把15每5个分一份。那么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竖式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

(2)指导怎么进行竖式计算。

3…注意: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0…被除数减去除数和商的乘积(分的结果)。

师:用除数5乘商3得15,这个15写在。

被除数的下面,表示分掉的数,用被除数。

减去分掉的数15,正好分完,得0。

追问:商写在什么地方?被除数下面的15。

是怎么得到的?它表示什么?

(3)练一练:

4)88)72。

三、发展性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错的改正。

89。

6)487)63。

48——。

———0。

思考性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9)2()8)()2。

()()。

————————。

00。

四、小结:今天你觉得你学的最好的是什么?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文案篇十三

练习目的: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练习过程:

一、师出示书店买书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

让学生找出问题,独立解决。

二、师出示森林餐厅的情景图,让学生先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问:是不是平均分的事情?是怎样分的?

那么该如何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不同解决办法。

三、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并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独立解决。

四、观察花店的图,把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列出来。理解题目的要求。

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

(略)。

五、给班级分组,怎样分比较科学,说说理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339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