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读后感(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6:03:28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实用16篇)
时间:2023-11-23 06:03:28     小编:琴心月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所读书籍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读后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阅读推广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所以,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后,为什么不写一篇读后感呢?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表达内心世界,也可以让别人分享我们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读后感是读书的美妙延伸,让我们所读之书与自身深度融合,成为一种难忘的阅读过程。因此,写读后感是我们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写读后感时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外部资料,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这些读后感涵盖了不同类别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每篇读后感都展示了作者的独特观点和感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参考这些范文,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类作品。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一

《这里是中国》是我通过微信读书看完的第一本书,目前还没有它的纸质版,不过我将来会买回来经常翻阅的。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看的旅游地理类的书相对要多一些,但这本书与众不同,值得一读,所以在此隆重推荐给大家。如果考虑价格,可以先从微信读书等小程序上阅读,不会产生费用。推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书中配了多达365幅拍摄极其用心的精美的风景图片和53幅精心绘制的专业地图。可以说每一张图片都非常具有代表性,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作品。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航拍作品,从大家不常看到的俯视角度来展示山水建筑之美,给人震撼冲击之感。

二是编排手法新颖。作者没有按照常规的写作手法来组织语言文字,而是从地理、人文、历史的角度,以山水中国为载体,将以上融合为一体来展开叙述,以文化的视角来讲述山水中国。将旅游地理书籍上升到了人文历史的高度,阅读起来有朗朗上口之感,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更加热爱祖国的青山绿水,大好河山。

三是图书的编撰者都是行业内的大咖,专业集大成者。图书由星球研究所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共同出版。星球研究所是一家近年异军突起的专注于地理的自媒体机构,以精品著称。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是一家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的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和建设的全国性、学术性的非营利性团体,主要依托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会聚集了全国地理学科的顶级专家。全书编写参考了众多专家多年甚至一生的研究成果。从本书多达250个极其规范专业的.引注可以看出其权威性和专业性。

四是以专题划分章节,各自独立又有机联系。每一章都针对一个专题展开,如《净梵山:红尘孤岛》一章,以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线,从大地质、大地理的角度深度解析净梵山的与众不同,这是众多读者所不知道的。又如《江南:江河湖海的盛宴》一章,从江河湖海四个地理景观,结合中国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政策的变化等多个或纵或横的纬度,影响成就了今日之江南,是多学科融合研究的成果。种种,都呈现了中国景色之美,人文之博,指向了这里是中国。全书结束语说,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

可以总结的还有很多,在此不在一一赘述。就以书中的文字作为结束: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二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着“冰与岩之歌”之称的四姑娘山,“红尘孤岛”梵净山,“烟火人间三千年”成都,“开拓者传奇”的福建是我所向往的地方啊!谁不曾幻想过一场伟大的旅行,哪怕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能够带上自己挚爱的人,一起看遍祖国的锦绣山河。这是我的梦想啊!

《这里是中国》撰稿者以及星球研究所所长耿华军先生在书中写道:“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有一天要将中国的雪山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国的江河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国的城市看遍,不仅仅是看遍,我更希望能认知它们,同时,能将这种认知转化为文字,让更多人喜爱它们。”

仅凭这样简短的文字,我足以体会得到,同样怀揣着一场伟大的旅行梦想,并为之奋斗的境界。有着同样的梦想,而他却有更高一层的思想,让梦想变成了理想,在理想的鼓励下,他们夜以继日的创作,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传递给更多的人群,也传递探索的力量,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这里是中国,带着我领略从第一级阶梯到第三级阶梯,从荒原到人间的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般的美景。开启一次对于祖国这片美丽的大地的全新探索之旅。我从未想过,通过一本书中能够领略到那些令我极为震撼的,看不到的和还未曾看过的山川秀丽,也未曾想过通过一张张的图片就能够欣赏到身临其境的美感。

我们从这里来——青藏高原。

的确,身为中国人,我们最好奇的问题应是中国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地质学家的答案是青藏高原,你的形成是源于大碰撞,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你是“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气候;你是“超级水塔”,孕育了河流;你是“生命之舟”,奠定了生物多样性。你对于我们来说就如同母亲一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用你健美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一片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大地,而你却沟壑纵横,崇山峻岭,冰天雪地,崇山连绵,我赞美你啊!青藏高原!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三

可爱别致的名字,加上这里的别有天洞,让我不由得爱上了这里。翻开画卷,迎面而来的是主峰幺妹峰在朝霞时分的倒影图,在余晖的照射下幺妹峰峰顶好似镶上了一层金箔,又如入口即化般惹人心爱,山峰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水天一色,令人如梦如醉。一座座银装素裹的雪山毫不示弱,有的头顶透亮,有的头顶一顶别致的云帽子或是一层朦胧的薄纱。继而是一幅朝阳图,由远及近,朦胧的美越发清晰,朝阳下远处的山峰上笼罩着一层橘红色的雾,朦朦胧胧中,四姑娘山主峰幺妹峰一峰独秀,好不醒目。接下来的是各种动植物,其中有一只喜马拉雅旱獭,可爱极了,恰似在对着一朵小黄花思考獭生。动植物将四姑娘山装扮得繁花似锦。

可你不曾想过四姑娘山也鲜为人知。

它历经五次时运不济,终于被世人所熟知。因为它不仅限于自身的美,而是一个攀登殿堂,正是因为这样的独特之地,一举成名。因此许多人慕名而来,其中一个小故事,特别有趣,有一支法国登山队成功挑战四姑娘山北壁后,将登顶路线命名为“你好漂亮”,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四姑娘山的极致风光带给人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它到底是有多美,才能让这些人对它如此称赞。

但若它没有如此的身姿峥嵘,脊如刀刃,未必就能经历五次时运不济后被人们所熟知,四姑娘山历经曲折,然而最终却是以其极具挑战的攀登环境,吸引了众人,人们在攀登过程中才渐渐发现它的动人之处。

童话故事中,灰姑娘最终变成了公主,同样她是才貌双全,不仅人长漂亮,还擅长舞蹈,才能和王子共舞,才能让王子带着水晶鞋满城到处寻找她,如果仅仅是漂亮,恐怕也不会让王子痴迷上她。结合我们自身来说也是如此。正所谓“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同样如果一个人只凭借自己的光鲜靓丽的外表,不可能让人持久的喜欢这样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内涵。尼采说过“是金子埋在哪里也会发光”,金子本身极具价值,才是导致其被人发现的根本原因,设若仅仅是一块漂亮的石头,是不会让人觉得它有利用价值的。所以我们即便不能像金子一样,但也要努力向这个方向靠近,做一个有着美丽的外表,又有真才实学的人。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四

江南的春光无限好啊,是江河湖海的盛宴,许多人都为此仰慕久已。一部城市美学史说的是青岛,拥有无敌生产力的浙江以及造山、造水、造中华的河南。在这里,你会看到属于丘陵、平原的美丽传说,我最爱的恐怕是拥有着“开拓者传奇”称号的福建了吧!“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诗人江淹曾这样描写。福建有百分之八十都是丘陵和山地,这样的地形,迫使逃难人民必须要跨越层层险阻才能到达福建,后来由于战争,一些民族再次大规模举步维艰的南移,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地方,于是人们运用自己的工具,开辟出这片宝地。在这里,无论之前你来自哪里,是什么身份,来这里就有着一个新的身份——福建人。

有了他们的辛苦付出,福建再次升级,但仅仅是这样不能满足他们的理想,他们早已不拘泥于过去,不忌惮于未来,因为他们还有诗和远方!拥有狭长海岸线的优势,他们造出了最好的海船,在接下来的几年,他们的海上贸易越来越发达,内陆经济强劲,文化百花齐放,人才遍布世界,福建的巨变不得不令世人为之震撼!

福建正是有了这一群群的开拓者,他们不畏艰险,勇于追梦,为生存和梦想而战,而我们不应像他们一样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应该勇于追梦,敢于去实现梦想,我们应该向这些开拓者们学习,做一个开拓创新者,一个冒险精神者,一个勇于探索者,在未来的某天,我们会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这里是中国,这里不仅仅展现的是中国的地形分布,更是展现出一个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告诉我们,这才是中国的样子,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是要提升自己个人的修养,保护好这片土地,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希望无论在何时何处,我们都能够永远自豪地说一句:“这里是中国!”。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五

喜欢这本书从“美学”出发的视角来编排图文,我们徜徉于自然山水和繁华城市之间,更多的是感受和体验,而非科普。

青山绿水、冰川沙漠、沧海桑田,人类历史的延续,此起彼伏的聚落,演变成一座座城。印象最深的当属对江南的诠释:东晋南迁火了南京城,六朝古都奠定了这座城厚重的帝王气息和严谨的秩序传承;隋唐大运河让扬州成了南北“分拨中心”、全国经济中心,更是文人墨客烟花三月的旅游胜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东坡、白居易也都痴迷于杭州的秀色,西湖钱塘截获多少诗歌,南宋定都于此,更是为杭州的兴盛拾了把柴;元朝以后至明清,热点继续传递,苏州圆了新贵寄情于山水园林的梦,与杭州共担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大名;再下来就是近现代因为口岸率先开放获益的老大哥上海,已成为大富小资、东西文化融汇贯通的大都市,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一个大气包容的城市—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上海。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六

林则徐曾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千壁万韧,无欲则刚。”就是说人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做任何事总要有个尺度。中国亦是如此,没有什么比中国的胸怀更宽阔,没有什么比中国的包容更大度,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孕育着各具魅力,各有独特之处的“小精灵们”,《这里是中国》让我重新发现了中国之美!

我们常常说:“我爱我的祖国,没有国就没有家。”胸腔充满着浓烈的爱国情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奇的问题是:中国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解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而我选择的这一本书,就是从地理科普方面做出最为特别的回答。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有一天,要将中国的雪山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国的江河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国的城市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国的美食吃遍。更希望有一段时间,陪父母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喜爱的事物都是从了解开始。位于中国第一阶段的可可西里荒野、阿里、横断山、四姑娘山。中国很大很大,除了自身处的环境来看,我多想感受整个四季的变化。可可西里是中国最伟大的荒野,荒野在中国已经寥寥无几,是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某些生物,景物的摄影图像,有时我会惊叹,图像像是被施了魔法般神秘莫测,又如梦幻缥缈的仙境;有时我会发呆,就放大图去欣赏它们的形态和姿色;唯独对毛茸茸的东西没有抵抗力,不自觉地摸摸屏幕,正是视觉的冲击吧。阿里诞生了荒野文明,他拥有中国视宁度最好的星空,拥有中国最独特的动植物,还拥有纯朴的居民。我回想到福利社会的西欧国家,不愁吃不愁穿不工作,如果穿越到他们那个时代,夏天去冲浪,真想把自己揉入大自然的怀抱中。横断山有着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的山脉,四姑娘山演绎着一曲又一曲的冰与岩之歌。

我有极大的冲动,这里是中国——我在的地方!我喜欢把周围的环境拍下来,把自己向往的城市贴在课桌上,我要踏足那里的每一条大路;在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往山那边走,沿途注视着每一处,很快有了方向;我想要翻过眼前的山,走得更远更轻松,想看看太阳落下的那一方天地,人总是向往外面的。我对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情有独钟”,买的东西都有它的图案。历史气息浓厚的故宫、传统纯朴的北京四合院、大江大河、山川水泉无不在无形地吸引着我。

来到中国的第二阶段,遥远西部的一个角落——伊犁,楼兰生死五千年——罗布泊,愈多远愈多美——甘肃,鲜衣怒马一千年——西安,烟火人间三千年——成都,红尘孤岛——梵净山。每到一处,留下一处传奇。我常常会认为没见过的太过奇妙,甚至不现实不存在,我的眼光因这本书而放得更长远,我想要亲身打破自认为虚构的镜面,真实的去接触。看遍中国如同“学无止境”。中国的第三阶梯给了我们选择的范围。造山、造水、造中华的河南,无敌生产力的浙江,再现开拓者传奇的福建,青岛则是一部城市美学史,品尝江河湖海的盛宴之地江南。什么是中国?我知道原始是中国;生态是中国;文明是中国;发展是中国。

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头有这么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这个时代我们无所不有,这个时代我们一无所有;这个时代有人直升天堂,这个时代有人直下地狱。”中国是我们的“保护神”,给我们所见的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有人为的因素,同时在她隐匿美的背后也藏有濒临的重重危机。而这本书传递给我的:世界很大,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团体去完成,我愿致力于守护一方的土地!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七

地理还可以这么玩儿!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如果求学时老师如此来解读中国的大好河山,也许学生就不会在死记硬背中只留下枯燥无味的印象。

地形影响了气候,气候左右了生命,生命活跃了人类生活,继而才是我们了解的历史与文明。

书中有几个知识还是很有震撼力和穿透力的,让我们站在更高的纬度去理解我们和我们生活的中国。

3、人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伟大的也是可怕的,我们生活在高山、荒漠、湖边、草地,享用并改造了他们。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

书中大量的山川湖海美景,无不让我心潮澎湃,身不能至亦心向往之。

我们的江山,如画,如诗,似仙境,似胜地。定要站在山脚下,看那冰川万刃;俯身湖边,喝一捧碧水青泉;风吹戈壁,听飞沙走石讲千年故事;雾锁松林,闻鸟语花香润心脾肉身。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八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的献血换来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历史吧!

1840年,英国的罪恶的鸦片贩卖收到中国政府的抵制,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5月,日、饿、英、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镇压义和团等反帝爱国运动。9月,清政府日、饿等国签订《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31年,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借口,进攻中国东北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最终,东北三省沦陷了。

1937年7月7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了。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唯一赢得的就是7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可悲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牢记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是战士们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献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九

偶然一次去朋友家,发现一本好书——《这里是中国》。它以精美的科普图片,独特的思维方式,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去看待自然规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两者的相互交融为特点,让人轻松愉悦地漫步在“中华美术画廊”,领悟中华文化的真谛,遐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妙,令人爱不释手。

《这里是中国》是星球研究所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联合出品的一部科普大作。按照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从西向东分成三个阶梯的顺序描绘了整个中国的地貌,又从每个阶梯选择典型的自然或者人文的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试图从地学,历史的角度,诠释每个阶梯的特点。

开篇,全书抛出了一个吸引眼球的问题,“中国从哪里来”?解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地质学家的答案或许最为特别,因为他们会从一个行星尺度的宏大视角出发,答案不在掌握中国经济命脉的繁华都市,而在这颗星球非常突出的一块寒冷高地—青藏高原。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大爆炸而引发的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于是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它平均海抜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级”。它是高原“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又是一座“超级水塔”,使中国的水系也为之一变,它更是生命之舟。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第一级阶梯,中国最伟大的荒野可可西里、荒野文明的阿里、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的山脉横断山脉、毁灭与创造的九寨沟、冰与岩之歌的四姑娘山。这里有世界最湛蓝的天空,最洁白的云朵,最雄伟的山峰,最虔诚的信徒……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把青藏高原的壮丽风光和人文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赏心悦目的享受和丰富知识的熏陶,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又心驰神往。全书最吸引人的无疑是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作为一部地理科普著作,不只有美丽的风光,还有满满的硬核科普知识。书里关于青藏高原“风机”和“超级水塔”的介绍,深入浅出,更直接明了的解释了这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级阶梯,从遥远的伊犁、楼兰生死五千年的罗布泊、多元美丽的甘肃、古老又鲜活的西安,都可以用古代的丝绸之路串联起来。从长安城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进入到新疆地区,各西域民族的货物,特产在这里交流,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将历史和地理糅合在一起,利用多种技术手法,从多个视角完美地呈现了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时间长河中的起源和变迀、生命和文明的孕育及成长。

第三级阶梯,造山造水造中华的河南、富庶的浙江、一部城市美学史的青岛、江河湖海盛宴的江南,书中均从广阔的地理视角和时间尺度,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等,解读各自的故事,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之大,风景之美,物产之丰富,历史文化之悠久,都展现了中国魅力。就像一位作家所说:什么是中国?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无疑的,中国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故乡。《这里是中国》既有我们自己的故乡,也有他人的故乡。我们往往是自己故乡的陌生人,他人故乡的万事通。甚至,故乡是某些人回不去的地方。《这里是中国》,它向所有人展示了更广阔的故乡。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十

这个假期里,我读了林老师写的《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很多有个性特点的老师,以及他们的教育故事,对一般老师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后半部分侧重讲述了一些有个性的学校的做法,则对校长或管理者更有启发意义。

我很赞同序言中的这句话,“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还是想当好老师,只是有些老师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罢了。”我认为在所有的为人师者中,排除个别人,大多数都还是想做一个好老师的,每一个教师都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踏上讲台时的那个美好愿望和理想,并为坚守和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地工作和寻找,只是后来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因许多事情而改变了。

我好似亦是如此的吧!?我想当好老师,但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我很难做到像美惠老师那样敢于诚恳地给学生道歉,也不如杜老师那样有足够耐心来观察学生和学生谈心,我习惯因循守旧,不会像美玲老师那样自编教材,我遵循师道尊严,更不会和林老师样,把学生当兄弟……。说实话,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十分看重教学成绩的,我始终担心所任教的班级考试成绩会落后其他班级,有时还为成绩没有达标完成任务而纠结自责,严重时会失眠。我始终认为成绩是最现实的了,没有好成绩,就不是一个好老师。我们整天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大旗而想法设法的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灌输给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看似无私的背后充满着自私的影子。

其实,找到好的方式方法,成为了好老师,成绩自然也不会差的。让许多平凡的孩子在平凡的老师那里找到春天,是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认为我也应该能够做到的事情。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啊!我们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我们的心中不仅要有分数,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

最后用书里陈校长的这句话勉励我自己吧,“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十一

这个假期有幸读了林文虎老师写的《好老师在这里》,看到“好老师在这里”这几个醒目的黑体字让我心头一颤。好老师,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啊!书中的好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高明之处?带着一连串的疑惑,我走进了书中。品读着一个个好老师的故事,感动的暖流溢满全身。他们虽然平凡,却用自己的智慧、生命、爱意为教育无私奉献着。

在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还是想当好老师,只是有些老师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罢了。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是的,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想成为每个孩子心中的好老师,真的好难好难!

书中写到的美惠老师,是山区一所国中的年轻老师,她太投入学生的世界,长久以来都摆不出老师的样子,也显不出老师的威严,她放任自己,用有点任性、有点情绪的真实面目和孩子做朋友。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完全征服了这一群野地里的孩子。在她的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天放学后,美惠老师把班中的“一对宝”留下来进行补救教学,但其中一个叫大智的学生既不安分,也不听话,三番五次地作弄另一个学生。

这让美惠老师非常生气,斥责了他,没想到大智同学二话不说,一把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冲出教室,完全不理会身后老师的叫唤,当时还下着大雨。我看到这里时,眼前马上浮现出曾经我也碰到的这一幕,当时我无语、难受,默默地看着学生离去。而此时的美惠老师却急追出去,顾不得高跟鞋不适合跑步,就这么一脚高一脚低地追着孩子。当看到大智已经站在候车亭内,并得知他爸爸会来接他时,美惠老师紧绷的心才稍稍放松,激动的情绪一涌而上,站在大雨中眼泪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

此时大智这孩子惊呆了,开始心疼老师,哀求老师进去躲雨,也在此时让大智发生了改变。通过这个感人而又真实的故事,让我认识到:我们千万不要过度强调“老师的尊严”,要不然就很难真诚地演好自己,甚至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让我们从云端走下来,能哭、能笑、也能疯狂,能和学生用同样真实的感情感受问题,面对世界。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十二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个假期里,我读了林文虎老师写的《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很多有个性特点的老师,以及他们的教育故事,对一般老师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后半部分侧重讲述了一些有个性的学校的做法,则对校长或管理者更有启发意义。

我很赞同序言中的这句话,“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还是想当好老师,只是有些老师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罢了。”我认为在所有的为人师者中,排除个别人,大多数都还是想做一个好老师的,每一个教师都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踏上讲台时的那个美好愿望和理想,并为坚守和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地工作和寻找,只是后来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因许多事情而改变了。

我好似亦是如此的吧!?我想当好老师,但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我很难做到像美惠老师那样敢于诚恳地给学生道歉,也不如杜老师那样有足够耐心来观察学生和学生谈心,我习惯因循守旧,不会像美玲老师那样自编教材,我遵循师道尊严,更不会和林老师样,把学生当兄弟……说实话,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十分看重教学成绩的,我始终担心所任教的班级考试成绩会落后其他班级,有时还为成绩没有达标完成任务而纠结自责,严重时会失眠。我始终认为成绩是最现实的了,没有好成绩,就不是一个好老师。我们整天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大旗而想法设法的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灌输给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看似无私的背后充满着自私的影子。

其实,找到好的方式方法,成为了好老师,成绩自然也不会差的。让许多平凡的孩子在平凡的老师那里找到春天,是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认为我也应该能够做到的事情。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啊!我们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我们的心中不仅要有分数,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

最后用书里陈元利校长的这句话勉励我自己吧,“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十三

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这里是故宫:脊翔瑞兽》一书出版,该书宗旨鲜明、语言活泼、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主编向斯,书中自称“呆书生”,为这本封面设计为“中国红”的图文并茂之书注入了一许憨萌。实则,在现实生活中,向斯先生是著名的宫廷历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图书馆副馆长,属于大名鼎鼎的故宫学者派。

最早接触向斯先生的作品,源于在其著作《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中考证紫禁城珍宝和秘籍流失的内容。文字之中,有向斯先生对故宫珍宝如数家珍般的熟悉,虽然只领教了片羽吉光,可是就已令人歆羡不已了。

基于多年对故宫的研究,紫禁城如同向斯先生的私邸,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只需搬出一点点,就足以搞个营养丰富的深入研究课题。对于《这里是故宫:脊翔瑞兽》此书,“呆书生”恰好是拿出了大家熟而不识的“脊翔瑞兽”作为下酒小菜。

脊兽家族,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屋顶的兽型构件,素有“五脊六兽”之说。了解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人,对此词表达的深层含义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紫禁城是皇宫禁闱,曾一度拥有着神州大地规格最高、身份最为尊贵的建筑群体,其建筑脊端,由一支特殊队伍组成。以垂脊为例,领头的是骑凤仙人,身后跟着十个脊兽,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关于垂脊的“队长”和十位“队员”,向斯先生在书中逐一进行了讲解。其中,除了队长齐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国君被演义而成的仙人,队员们清一色都是祥瑞之禽兽。当然,铺首衔环、正吻、嘲风、殿顶跑龙、螭首等也都不是等闲之辈。

对于中国古代高大建筑之上“脊翔瑞兽”的设置,向斯先生认为其中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第一,脊兽的设置体现了中国古人思想的“阴阳五行”概念,即金木水火土的相互克制。比如说,故宫建筑材料多为木质,而北京地区的多雷暴气候往往导致高层建筑容易遭到雷击而失火,故而建筑顶端必然要多设置与水有关的脊兽,寓意驱邪避火。第二,故宫建筑设置的脊兽多用黄色琉璃瓦烧制而成,黄色在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中位居中央的“土”位,历来被视为皇家正统颜色,黄色的脊兽有居于天地之间、色泽尊贵之意。

对脊兽的美学需要逐步深入,脊兽形象日臻飘逸完美,成为古代高大建筑不可或缺的美术构件。六百年前,紫禁城的建成,更使得“脊翔瑞兽”具备了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

诚如向斯先生在书中所言,“不是每一种动物,都能在故宫里谋得一席之地的。那些坐镇在故宫建筑不同方位里的神兽,背后通常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当我们目极八荒,神游万千建筑风貌,却恰好在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的此时,有缘将目光一起聚焦在了故宫巍峨宫殿的“脊翔瑞兽”上。也因此,《这里是故宫:脊翔瑞兽》的适时出现,让我们有幸系统、理性、愉快地畅游在中国古代精美的建筑工艺传承中。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十四

人们总是怀念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每当想起他(她)们,总是肃然起敬。

《好老师在这里》一书,给我们描绘和勾勒出了一位位出色的好老师形象。尽管他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优秀。

书中介绍的老师虽然平凡、质朴,却用自己的智慧、生命、满腔的爱意为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着,为学生灼灼地燃烧着。

他们让小草长出了小草该有的风采,让杜鹃长出了杜鹃该有的风貌;让每个学生依自己的天性,活出像样的自己,无愧“好老师”的称号。

林文虎写的《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中,一则则故事让我深深感动,故事背后的事理引起我深深思考。同样是做老师,方式方法截然不同,效果当然显而易见,而好老师就能找到这些好方法,虽然可能会经历种种困苦曲折,但最后的收获却是甜美的。

其实,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等待,学会“静等花开”。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对发生在杜老师的书法课堂中的故事最感兴趣,陈述如下:

杜老师的书法课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写诗涂鸦都可以。写书法,不可以说话,说话的人自己站到后面去,想好了能不说话就回座,站多久自己决定。”

“对得起每一张纸”是杜老师给孩子的自我要求,这通常能产生很精彩的成果,孩子的创作常常让人动容。

不过,有一节书法课,坐在最后的阿j整节课都没有动笔,直挺挺地坐了整节课,收作业时,杜老师看到阿j送来的空白纸张,问道:“怎么没写?”阿j很自然地回答道:“老师不是说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吗?”老师点点头没说什么,收下了空白的宣纸。

第二个星期的书法课,杜老师偷偷地留心阿j,发觉他还是一样安静地在座位上坐了一整节课,杜老师没有打扰他,一样任由他枯坐到下课,一样收下了他那空白的宣纸。

第三周书法课,杜老师还是暗中留意阿j,阿j终于有动作了,他在纸上涂涂写写,杜老师则压抑住兴奋与好奇的冲动,让整节堂课按平常的节奏进行。下课时,阿j终于交上来一张写满文章的宣纸,那是一首感人的童诗。

杜老师回到宿舍批改完作业后,拿起阿j的童诗谱了一首曲子。隔天上课时,他邀请孩子们唱起了这首新谱成的歌曲。

几星期前写不了几个大字的作文的阿j,在这首歌曲产生的“很有感觉”中完全改观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需要学习“等待”的艺术,而且需要学习恰到好处的表扬的艺术,需要学会寻找能触动学生的那根弦。挖掘孩子的成就感,就像勘探甘美的泉水,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泉涌的机会。

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支撑那些好老师“不会累”、“不觉苦”的就是对孩子们的爱,是他们用真心换真情。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是想当好老师的,让我们打开心扉,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心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呼唤,让孩子们无邪的笑容在阳光下如花绽放。

最后用书里陈元利校长的这句话激勉我自己---“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十五

不知不觉我的教学生涯已经有3年,在这3年中,我一直有几个疑问,怎样才算好老师?好老师的特质是什么?每个老师踏上这行业的时候一定都告诫自己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一个好老师,所从事的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而是“教育”工作。教育工作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好老师在这里》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话是:“教育不是你想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你想带给自己什么!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温州新华书店买了这本《好老师在这里》。我想它一定可以为我解答这些疑问。

毕业以来,我现在教授的班级是我唯一一届自己从四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毕业生,对班级的每个学生我都非常的了解。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完整的喜怒哀乐,都需要老师细心贴近。可是教师专业工作做久了,就会习以为常地成了“职业”工作,满满一个班的孩子在老师眼中渐渐长成同一种面孔,不经意间,老师就忽略了孩子的个别情绪和差异,人和人之间的友善关系也渐渐僵化起来。美惠老师在工作中主张“用真心换真情”,她认为,“用真心换真情”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且要温柔地对待。

在这三年的教学生涯里,我有批评过学生也有表扬过学生,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是想当好老师的,让我们打开心扉,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心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呼唤,让孩子们无邪的笑容在阳光下如花绽放。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新鲜又真实的教育故事,而且还汇聚了一群优秀的教师,他们因为投入而变得优秀。由于投入,他们细心地关心孩子,本能地理解与尊重孩子;由于投入,他们勤于钻研、善于反思;由于投入,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劳累;由于投入,他们变得更加优秀。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一定要全心全意的投入,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的优秀。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篇十六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大家读完好老师在这里,有何感言?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初登教坛,我就常常思考怎样做才算好老师?凭着无愧于学生和家长的朴素想法,赢得了大家的好口碑,也取得了一点成绩,无形中一步步走向了管理岗位,好老师的特质是什么?如何培养好老师?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好老师在这里》。

书中的老师和所有普通教师一样过着平常得不得了的日子,但是有许多的孩子在这些平凡的老师那里找到了春天。他们“不会累”、“不觉得累”,成功的秘笈在哪里……他们懂得尊重孩子。

美伶老师,是一位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自觉自省改变自己教学法的老师,她在中中国台湾都会近郊经营一个常态的“普通班”,靠着真正专业的教材设计和分组学习,让孩子充分扮演学习的主人,每堂课都兴致高昂地“玩”数学,“上数学课”成了孩子的渴望!两年下来,居然可以将四十人的班级“玩”出“数学基本学力测验”十四位满分的超神奇成绩。

苗栗农工的游富永老师始终认为“能在教室外学好的课程一定不要困死在教室内”,他不只带着孩子求贤访圣,一站一站意义深远地唤醒这一群早早被放弃的孩子,让孩子们相信自己的人生一样有精彩的目标。老师更进一步开发出许多独到的好方法让孩子真正“学会”,也真正“读懂”,最后,一整班三十七人,这群入学时基测成绩只在100~120分间摇摆的孩子,竟然能够有二十七人扶摇直上国立大学,其实伟大的不只是这样“功利”的成就,而是走过这一趟学习之路的孩子,大抵都真正找到了人生明确的目标。

南投国姓乡的婉雯老师,分享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学生学什么,老师就得跟着学什么。”“不管任何比赛或评比,只要学生报名参加一队,老师就也得组一队一样参赛。”老师得有好方法让学生的学习障碍消弭无形,这才称得上专业。其实最难能可贵的是心态和因应而生的教学动能,真不知道是怎样丰沛的教学动能,让婉雯老师能一眼看到困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纠结关键,而且能耐心、有效地解开一层一层的纠结,分享这样高难度的专业技巧,不禁让人想起“庖丁解牛”的故事,简直就是神奇!

美惠老师在工作中主张“用真心换真情”,她认为,“用真心换真情”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且要温柔地对待。常常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学生更靠近老师。

杜守正老师能全然不动声色地接下学生的一张空白作业,能听懂学生看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不做作业的理由,真是难事!杜老师认为,教学有时能迸发出很有感觉的东西,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出现,教师要有等待的耐心。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我们很喜欢统一规定、统一要求,我们的审美眼光就认为统一的姿势、统一的格式、统一的字迹是美的,我们的制度就为了保证统一,我们的眼里糅不进沙子,见不得一个“异端”的存在。对于一些特殊的孩子,我们很吝于多给他们“成就经验”,所以这些孩子多数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实际上,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固有的、僵化的标准去束缚个性不同的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我们的心中不仅要有分数,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

其实生命教育就是要孩子和老师们一起学习在“生、老、病、死”和“烦恼”中找回“平安、自在”。这一趟分享,相信许多人明白了“教学”或是“生命教育”这种“高深”得不得了的专业,需要的是找到属于孩子自己生命的元素和能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新鲜又真实的教育故事,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适合我们教育的方法。“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他是为着接受一切好东西而敞开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一书中的坚定的话语。是啊,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枝花,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阳光、空气、养料和水分的空间,让他们去展现婆娑的姿态。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用适当的方式,在教育中巧妙地传送着自己的爱,与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让爱的教育像流水行云般自然和谐。

翻开《好老师在这里》一书,一位位出色的好老师闪现在了我眼前,尽管他们各具特色,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优秀。书中介绍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他们虽然平凡、质朴,却用自己的智慧、生命、满腔的爱意为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着,为学生灼灼地燃烧着。他们让小草长出了小草该有的风采,让杜鹃长出了杜鹃该有的风貌,让每个学生依自己的天性,活出像样的自己,不愧为"好老师"的称号。他们是我的楷模,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我虽然不一定保证能让每个学生都长出自己该有的自信和风采,但至少不会"非得要小草也开出杜鹃不可;非得要在春天开花的杜鹃和梅花一样在冬天开花不可"。林文虎写的《好老师在这里》中,一则则故事让我深深感动,故事背后的事理引起我深深思考。同样是做老师,方式方法截然不同,效果当然显而易见,而好老师就能找到这些好方法,虽然可能会经历种种困苦曲折,但最后的收获却是甜美的。其实,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等待,学会"静"等花开。在所有的故事中,我对发生在杜老师的书法课堂中的故事最感兴趣:杜老师的书法课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写诗涂鸦都可以。写书法,不可以说话,说话的人自己站到后面去,想好了能不说话就回座,站多久自己决定。""对得起每一张纸"是杜老师给孩子的自我要求,这通常能产生很精彩的成果,孩子的创作常常让人动容。不过,有一节书法课,坐在最后的阿焜整节课都没有动笔,直挺挺地坐了整节课,收作品时,杜老师看到阿焜送来的空白纸张,问道:"怎么没写"阿焜很自然地回答道:"老师不是说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吗"老师点点头没说什么,收下了空白的宣纸。第二个星期的书法课,杜老师偷偷地留心阿焜,发觉他还是一样安静地在座位上坐了一整节课,杜老师没有打扰他,一样任由他枯坐到下课,一样收下了他那空白的宣纸。第三周书法课,杜老师还是暗中留意阿焜,阿焜终于有动作了,他在纸上涂涂写写,杜老师则压抑住兴奋与好奇的冲动,让整节堂课按平常的节奏进行。下课时,阿焜终于交上来一张写满文章的宣纸,那是一首感人的童诗。杜老师回到宿舍批改完作业后,拿起阿焜的童诗谱了一首曲子。隔天上课时,他邀请孩子们唱起了这首新谱成的歌曲。几星期前写不了几个大字的。

作文。

的阿焜,在这首歌曲产生的"很有感觉"中完全改观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需要学习"等待"的艺术,而且需要学习恰到好处的表扬的艺术,需要学会寻找能触动学生的那根弦。从故事中,我也由衷地感受到,挖掘孩子的成就感,就像勘探甘美的泉水,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泉涌的机会。

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支撑那些好老师"不会累"、"不觉苦"的就是对孩子们的爱,是他们用真心换真情。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是想当好老师的,让我们打开心扉,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心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呼唤,让孩子们无邪的笑容在阳光下如花绽放。最后就用书里陈元利校长的这句话激勉我自己吧--"教育之道无它,爱与榜样而已"。

暑假期间,在学校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选中了《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越读我便越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书中的人物和所有人一样过着平常得不得了的日子,但是有许多的孩子在这些平凡的身影下找到了春天。他们也过着马不停蹄的生活步调,但他们却“不会累”、“不觉得累”,成功的秘笈在哪里……他们懂得尊重孩子。

同样身在竞争、变的时代,常态编班的环境下,年轻热情的美惠老师选择采用“师徒制合作学习”来经营国中孩子的学习,而且创造出让人难以相信的学习效能和佳绩。,她喜欢放任自己用真实面目和孩子们做朋友,在学生面前能哭能笑,也能疯狂。在月考的最后一天,天上下着倾盆大雨,美惠老师毅然决定开车到深坑街为阿诚买生日蛋糕。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几乎每隔一段就有大小不等的山石崩落,这样的天气和路况,让美惠老师毕生难忘。蛋糕买回来了,在全班生日快乐的歌声中,阿诚一脸灿烂。美惠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每一张笑脸,都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

书中再次验证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坚如磐石的道理。爱心是一个好老师得基本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这种爱是无私的。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就像书中说的“用真心换真情”得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换才会有效,“批发”、“包裹”都换不来的。“爱其实很容易点燃,只要用心找到火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啊,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用宽大的心胸去帮助关爱每一个学生。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中,小朋友们正随着优美的旋律边做动作边轻声地唱着歌曲,一切是那么的美妙!可是,不知是谁在这时发出了一声刺耳的喊声,打破了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不动声色,继续动情的弹着琴,小朋友们也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继续和我一起愉快地演唱……唱完之后,我马上表扬了他们:“你们的歌声可真优美,老师真后悔刚才没有把你们的歌声录下来。”这时,班里的小朋友开始七嘴巴舌地告诉我“老师,刚才发出怪声了。”“老师,他一点也不认真。”“老师……”我拍拍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说到:“关于这件事,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他也不会再犯了,是吗?”他难为情地点了点头,然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把歌曲唱一唱,这回老师要把你们那优美动听的声音录下来了,你们得表现得更好一点。准备好了,注意姿势和声音。”教室里又响起了优美动听的歌声……对学生的宽容也是一种爱。退一步想想已为人师的我们也会犯一些错误,又何况是这些蒙昧无知的小孩呢?就像书中说的有时候“退”比“进”更有效果。“只要大人要能弯下腰来,和孩子们用同一个鼻孔呼吸,同一颗心感动,就能和孩子‘同一国’地办教育或教学。”记得有句。

名言。

叫“蹲下来看孩子”,只有当老师能够“蹲下来看孩子”时,才能读懂每个孩子的脸庞,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所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也只有这样你才会惊奇地发现对学生的不满、怨气渐渐消失了,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最喜欢书中杜守正老师说的一段话,值得让我深思的一段话“教育不是你想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你想带给自己什么。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想,还是先想想自己,回到自己。你,要过什么日子,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就真的去做,很认真地做,很笃定地去做,很温和的。”这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

座右铭。

书读明白了,道理也懂了,但实际操作起来有点难,为什么?从书中回神过来,惊觉原来我离好老师的距离还很遥远,但我一直会在往“好老师”这个方向前进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850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