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的故居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4:23:15
参观鲁迅的故居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3 04:23:15     小编:LZ文人

总结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的结构要清晰,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感谢小编为我们提供的总结范文,让我们在写总结时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一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一进门,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朴典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二

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和宁波晚报的小记者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的心情参观鲁迅故里。

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来到了位于东昌坊口西侧的周家新台门。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踪迹。新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从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系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轿和橹。

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那水井里的水多么清澈,多么清凉。把手一伸进井里,你就会感到浑身十分凉爽,仿佛来到了冰凉的世界。井边有棵小树,像是一顶撑开的绿伞为井遮风挡雨。

穿过长廊,就来到了桂花明堂。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所以得名为“桂花明堂”。桂花树下有一张大圆桌,据说鲁迅小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桌子上乘凉,听继祖母给他讲故事……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卧室兼书房。里面有铁梨木床、桌子、椅子……据说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绍兴任教期间,常在这里备课、写作。

忽然我想起鲁迅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多么想一睹为快,于是漫步来到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那里种着各种各样的瓜和菜还有清香扑鼻的桂花树……导游姐姐介绍道:“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百草园里玩耍嬉戏,他们在这片小天地里捉蛐蛐,看蚂蚁背苍蝇……冬天还常常在雪地里捕鸟呢!”听了介绍,我仿佛看到鲁迅在此玩耍的情景,听到了他的欢声笑语。

经过百草园,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曾经读书过的地方。我发现鲁迅书桌右下角有一个“早”字,觉得奇怪。后来听了导游姐姐的讲述才知道:原来鲁迅在一次上学时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悄悄地用小刀在书桌右下角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我深深地佩服鲁迅的这种精神。瞻仰鲁迅故里,更激起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稽山常青,镜水长绿。鲁迅浩然正气,高风亮节永留人间,将激励我们发奋学习,长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不懈的努力。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三

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和宁波晚报的小记者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的心情参观鲁迅故里。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来到了位于东昌坊口西侧的周家新台门。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踪迹。新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从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系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轿和橹。

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那水井里的水多么清澈,多么清凉。把手一伸进井里,你就会感到浑身十分凉爽,仿佛来到了冰凉的世界。井边有棵小树,像是一顶撑开的绿伞为井遮风挡雨。穿过长廊,就来到了桂花明堂。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所以得名为“桂花明堂”。桂花树下有一张大圆桌,据说鲁迅小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桌子上乘凉,听继祖母给他讲故事……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卧室兼书房。里面有铁梨木床、桌子、椅子……据说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绍兴任教期间,常在这里备课、写作。

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那儿有间会客室,鲁迅常在那儿接待朋友、同学。会客室里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听说是鲁迅的父亲在生病的时候用来休息的原物。除了会客厅外,那儿还有他母亲的。卧室、夫人的卧室……忽然我想起鲁迅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多么想一睹为快,于是漫步来到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那里种着各种各样的瓜和菜还有清香扑鼻的桂花树……导游姐姐介绍道:“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百草园里玩耍嬉戏,他们在这片小天地里捉蛐蛐,看蚂蚁背苍蝇……冬天还常常在雪地里捕鸟呢!”听了介绍,我仿佛看到鲁迅在此玩耍的情景,听到了他的欢声笑语。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四

今天我来到我因著名的文学家,鲁迅的家乡—绍兴。

我们下了车,沿着一条石板路来到鲁迅祖居,我们穿过德寿堂,参观了鲁迅的卧室,厨房。来到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读书的地方,他的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据说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被老师罚打,于是他就在桌上刻了个“早”字,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迟到。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百草园,这里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记下了他童年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五

8月13号上午,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

进入了鲁迅故居,我们每人拿了一副导视图。我看到上边写着,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诞生和成长的地方。故土包括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

鲁迅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此。在此生活至18岁区域,南京求学,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居住于此。

我们先来到了鲁迅祖居,墙上有一副照片,上面是鲁迅子孙三代的合影,鲁迅祖居的旁边就是三昧书屋。这是当时绍兴中最有名的书塾。鲁迅12到17岁就读于此,曾因替父买药而迟到,在课桌上刻早字,警醒自己。然后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听导游介绍说这是周家的菜园,鲁迅年幼时。经常在此游戏玩耍,成年后曾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专文回忆。文中提及的泥墙根至今保存完好。

我要好好找几篇鲁迅的作品来了解他的光辉历史。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六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的鲁迅中路,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而这条街上的鲁迅故里,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场所。

我们来到大门口,门口有一堵墙,墙上画着鲁迅抽烟的图画。在这堵墙的前面,有几个儿童雕像,他们围在一起,好像在聊天,又好像在玩耍。

踏着青石板路往前走,路的左边是乌篷船码头,小河上,乌篷船晃晃悠悠地荡着,这已经成为绍兴的一道风景。

石板路旁边就是三味书屋,那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这里发生了许多故事。石板路两旁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店,有臭豆腐店,有黄酒店,有工艺品店……最有特色的要数绍兴黄酒了,那里的黄酒酒精度含量很低,我一个人就喝了一瓶。我们正在鲁迅纪念馆游玩,突然下起了暴雨,让我们猝不及防,一瞬间就淋成了落汤鸡。

湿淋淋的我们来到一家商店里面游玩,有一个老爷爷正在题扇,他的名字叫沈长轩,93岁了。爷爷为我们题了一副扇子,刚劲有力的字体,慈眉善目的爷爷,我们和爷爷合了影,然后去了鲁迅故居。

鲁迅家的房子很大,房梁也很高,感觉像是一座巨人住的房子,鲁迅其实也是一位巨人——文学巨人。鲁迅家的后院叫百草园,里面都是些杂草,据说鲁迅小时候经常和朋友在里面玩。走出鲁迅家的屋子,有一个卖青瓷的商店,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了一套餐具,短暂的休息过后,我们的旅行就结束了。

旅行虽然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仰了。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七

喜欢有“年代感”。带着崇敬去参观了鲁迅、茅盾两位大家的故居。

鲁迅故居在新街口的西南。已建成了气势庞大的鲁迅纪念馆。并成为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进展厅,便被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吸引。整个墙面全是由鲁迅所写过的文章题目组成。不愧是大家啊!似乎感觉没有他没写到的。从每一个题目中便知其文章的涉及内容之庞大,涉猎内容之广。就连曾用过的笔名仅在上海参观“鲁迅故居”和“茅盾故居”

都有几十个之多。令人叹服!

从这里,了解了更多关于他的故事。尤其家庭变故对其影响。从而悟到面对挫折时人性的不同彰显。更是认识到挫折是增长阅历、增加心理成熟以及承受能力的的最好锻炼方式。

看到先生在日本读医学院时,成绩以丁与丙居多且排名并不靠前时。更觉得其可爱。上天会给每个人在某方面极有天赋时,会将另外天赋给予别人。一如琼瑶文学课是一百分而数学却常为零分一样。

展厅旁边的故居实际上是其母亲和名义上的妻子朱安的住所。

他在此仅住了两年。一个雅致的四合院。

院内是他自己亲自栽种的白丁香。红墙、绿树和灰瓦。以及主屋内的布局——母亲与朱安分居东西两间,他自己住在后面一间。

鲁迅先生所住的房间窗后是个小花园。白墙和绿树掩映着。中间用木板围着一口井。很是安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先生家乡绍兴的那个南方小镇。

在这遇见一快乐的管理员。自豪的给我们介绍着我们往常少有机会听到的有关与先生有关的、由对先生崇拜继而研究先生的人们的一些发现。和随着年代的久远而逐渐揭开的鲜为人知的一面。

茅盾先生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后圆恩寺胡同13号。胡同里很安静。

曾去过茅盾先生在乌镇的故居。有棵很大的银杏树。据说是唐代的。很沧桑。还清晰记得第一眼看到时脑中出现的“胡杨树”的感觉。

展厅内感觉印象深刻的是茅盾先生当文化部长时所留下的记忆。

二位大家相同之处均为父亲早逝,都是三十多岁离开。均由寡母养大。亲事都是当时由母亲钦定。不同的:鲁迅先生一辈子没接受朱安。茅盾先生却是与夫人恩爱一生。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机会与孩子一同参观名人故居。既是旅游也是增长知识。感谢为保护这些文物而辛苦工作的人们!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八

一个星期天,我和伙伴们结伴而行,一同来到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一到那儿,我们的眼睛不由得被那黑漆斑驳的木门所吸引,啊,十足的古色古香。跨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鲁迅先生的铜像,他凝神端坐,暗黑的古铜色,眉宇间流露出坚毅的目光。我默默地瞻仰着,心潮起伏,不禁为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而钦佩不已。

在联翩遐想中,我们走出了鲁迅故居,踏在青石板的步行街道上,两旁的商店起劲地吆喝着琳琅满目的绍兴土特产:甘醇清香的古越黄酒、令人回味无穷的茴香豆、乌黑油亮的霉干菜……此时的我们,感觉像是走进了鲁迅童年的天地,恍若隔世。突然一股奇臭无比的气味随风袭来,“啊,臭豆腐!”伙伴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我们循味找到了一个油炸豆腐摊前,只见一个头戴乌毡帽的青年人正神情专注地炸着臭豆腐,“那……那不是闰土嘛!”一个伙伴脱口而出。大伙儿都笑了,每人拿起一串臭豆腐,津津有味地品着,说着,感受着古城绍兴的无限魅力。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九

踏过一条条青石古路;触着一堵堵青石古墙,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绍兴。

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文笔优美的王羲之,还有伟大的革命家周恩来……但我最想了解的还是鲁迅先生生活的地方。于是,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

看到这里,一群学生跪地崇拜的场景仿佛生动的出现在了我面前。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呢!这见证了鲁迅勤奋好学的精神。

游过了三味书屋,我们来到百草园,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碧绿的菜畦,还有一堵长满青苔的矮墙。

园中点缀着几棵高高的大树,虽然我分辨不出它们是什么树,但是想起鲁迅爷爷笔下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就知道鲁迅儿时的百草园是多么的如诗如画!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十

之前对绍兴城早有所了解,所以在去的路上有一丝丝按耐不住的兴奋。到了后,让我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著名小吃臭豆腐的味道飘散在空中,与桂花糕的十万飘香毫不逊色。走进去,我们最先参观的是鲁迅的家。鲁迅的家很大,要是不跟着导游走,估计就得迷路了。院子里飘散着阵阵的花香。鲁迅的家仿佛也像一个文人的聚集之地,华美而不失清秀。

接着就是要去参观鲁迅的学院了,也就是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里,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得自带学习用品,当然也包括书桌。据说鲁迅上学的时候,家里花了不小的`一笔钱去给鲁迅做了一件红木书桌。“这就是我们大文豪鲁迅在桌上刻的早字!”导游姐姐和我们介绍道,三味书屋也就这样了。最令我期待的地方其实还没有到达——那就是鲁迅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百草园。

可是却让我失望了,百草园并没有鲁迅先生描述的那样那么的有趣。许多游人在那里照相,仿佛百草园也没有了往日的彩色外衣,现在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了。但是,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写作水平,能把不美的东西写得不平凡。

啊!鲁迅先生!感谢您,带领着新中华!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十一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决定去游鲁迅故里。

来到鲁迅故里,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祖居。那是周家的老台门。跨上台阶走进里面,进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一个大客厅,叫德寿堂。是用来会见重要客人,结婚和祭祀的场所。再走进去,有许多数不清的屋子。有主人的卧室,小会客房,琴室,书房,沐浴室,老式的厨房等等。可以想象当时周家的气派和它当时的社会地位。

走出鲁迅祖居我们来到三味书屋。它的原名叫三余书屋,意思是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读书。后来改名为三味书屋,大概意思是探索诗书中的深奥意义,体会它的意味深长,使读书越来越有滋味。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很刻苦,很勤奋。而他的老师也是一位很严厉的老师。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也就是在书房的最里边。那时候读书是很枯燥的,老师在自己的座位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讲课。有些学生因为坐在最外边,所以经常溜到外面去玩。而小鲁迅他要求坐在最里边,这样,他要是一离开座位就会发出声音。被老师发现的话,就会受到惩罚。所以他经常提醒自己要认真学习。

鲁迅在他的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因为有一次因为爸爸生病,鲁迅给爸爸去买药,所以上课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惩罚。小鲁迅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而时刻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迟到。

在三味书屋,鲁迅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直奔鲁迅故居。那是鲁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里面大致跟鲁迅祖居差不多。先是一个大会客厅,然后是一间间的屋子。有鲁迅和他的弟弟们的卧室。再走进里面就是百草园了。这里有鲁迅童年的故事。一片碧绿的菜地,高大的皂荚树,低低的矮墙。在低低的泥墙根下,鲁迅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捉蟋蟀,挖何首乌。在冬天的百草园,更是有另一番乐趣。小鲁迅和他的童年伙伴闰土一起在雪地里捉麻雀。再过去一点,当然还有光滑的石井栏。小鲁迅经常在光滑的石井栏上跳上跳下,以致于父亲要把他送到城里最严厉的学校----三味书屋去读书。

最后,我们来到鲁迅纪念馆。那里陈列着许多鲁迅的作品,和见证鲁迅一生奋斗的照片和书籍。

今天,让我更多地了解了鲁迅。我很自豪我也是绍兴人,因为鲁迅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十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小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绍兴吧!绍兴是个历史久远的古城,是个水乡、桥乡、鱼米之乡。因此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这里人才辈出,有周恩来、陆游、秋谨……而我们现在要去的是鲁迅故居,他是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先来看百草园,这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鲁迅春天在院里摘鲜花;夏天在树下乘凉;秋天在院里摘果实;冬天在雪地中捉鸟。百草园这个名字虽雅,实是十几户人家共用的菜地,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生动形象地、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情趣。”

走过百草园,就来到了三味书屋的门前,这所私塾是那时绍兴鼎鼎有名的呢!告诉你们,是寿镜吾老先生把“三余书屋”改成“三味书屋”的。在墙的正中央,画着一幅松鹿图,两旁边端正写到:至乐无声唯孝悌,大囊有味是诗书。学生上学时,都要向它敬礼。

在教室的一角,放着一张陈旧的课桌,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据说,有一天鱼迅的爸爸生病邮,鱼迅为他买药而上学迟到,寿镜吾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于是,他偷偷地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此激励自己。从此后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

游客们,我们的旅程结束了。再次欢迎大家来到绍兴!再见!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十三

鲁迅是中国的一代文豪,今天,我有幸跟随妈妈的同事们一起,来到了鲁迅故居。

鲁迅故里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和鲁迅纪念馆组成,走过三味书屋就到了鲁迅故居。一进门,我就看到两棵有着茂盛绿叶的桂花树。桂花树的旁边是一个非常大的水缸,凑进一看,缸底堆着好多的硬币,我正疑惑,这时候导游说:“这原来是用来蓄水的,现在被一些游客当成了许愿池。”桂花树边上就是鲁迅的房间,里面还有保存完好的鲁迅曾经睡过的床铺还有一些鲁迅的旧物。过了堂,就来到了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我四处观望,发现都是房间,东面前半间是客厅,是鲁迅吃饭会客的地方;西面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房间,听说她性格幽默,常给幼年的鲁迅讲“水漫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说,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楼上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

走过两楼两底,就来到了百草园,百草园就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子,但是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到这里来玩耍,是他们儿童的乐园。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纪念他那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我们又参观了鲁迅纪念馆,一进纪念馆大门,迎面几个金色大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写在鲁迅铜像边上的墙上,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吧。纪念馆里有许多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孩提时的玩具,每个阶段的简介……。更多的是鲁迅的文稿,我只大略的看了一下,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文稿的字是用毛笔写的,端端正正,但是许多我都看不太懂,看介绍才知道是鲁迅是因为看到那时国内同胞的愚昧,弃医从文,用文章来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

看了这些,我对鲁迅敬佩极了。我想:其实,伟人的故居之所以这么特殊,是因为伟人赋予了它非凡的意义吧。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十四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决定去游鲁迅故里。

来到鲁迅故里,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祖居。那是周家的老台门。跨上台阶走进里面,进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一个大客厅,叫德寿堂。是用来会见重要客人,结婚和祭祀的场所。再走进去,有许多数不清的屋子。有主人的卧室,小会客房,琴室,书房,沐浴室,老式的厨房等等。可以想象当时周家的气派和它当时的社会地位。

走出鲁迅祖居我们来到三味书屋。它的原名叫三余书屋,意思是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读书。后来改名为三味书屋,大概意思是探索诗书中的深奥意义,体会它的意味深长,使读书越来越有滋味。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很刻苦,很勤奋。而他的老师也是一位很严厉的老师。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也就是在书房的最里边。那时候读书是很枯燥的,老师在自己的座位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讲课。有些学生因为坐在最外边,所以经常溜到外面去玩。而小鲁迅他要求坐在最里边,这样,他要是一离开座位就会发出声音。被老师发现的话,就会受到惩罚。所以他经常提醒自己要认真学习。

鲁迅在他的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因为有一次因为爸爸生病,鲁迅给爸爸去买药,所以上课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惩罚。小鲁迅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而时刻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迟到。

在三味书屋,鲁迅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直奔鲁迅故居。那是鲁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里面大致跟鲁迅祖居差不多。先是一个大会客厅,然后是一间间的屋子。有鲁迅和他的弟弟们的卧室。再走进里面就是百草园了。这里有鲁迅童年的故事。一片碧绿的菜地,高大的皂荚树,低低的矮墙。在低低的泥墙根下,鲁迅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捉蟋蟀,挖何首乌。在冬天的百草园,更是有另一番乐趣。小鲁迅和他的童年伙伴闰土一起在雪地里捉麻雀。再过去一点,当然还有光滑的石井栏。小鲁迅经常在光滑的石井栏上跳上跳下,以致于父亲要把他送到城里最严厉的学校----三味书屋去读书。

最后,我们来到鲁迅纪念馆。那里陈列着许多鲁迅的作品,和见证鲁迅一生奋斗的照片和书籍。

今天,让我更多地了解了鲁迅。我很自豪我也是绍兴人,因为鲁迅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

丁逸飞。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十五

这几天,班级组织去绍兴春游。

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我穿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去春游。三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景点——樱花园。走进樱花园,那亭亭玉立的樱花树,像穿着白色衣服的仙女,撒下一片片白色的花瓣,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随风飘扬,落英缤纷,地上撒满了花瓣,像是铺上了一条白色的地毯。参观完樱花园,已经是中午吃饭时间了,我吃完午饭,去参观下一个景点——鲁迅故居。我们来到百草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植物,有高大的皂荚树,有爬满绿色藤蔓的矮墙……据说鲁迅小时候非常喜欢在百草园的草丛里捉虫子。百草园里,还有一口井,鲁迅小时候经常喜欢在井口的木架上跳上跳下。接着,我们来到鲁迅纪念馆,里面介绍了鲁迅生平事迹。初步了解鲁迅这个人物——鲁迅是一个世界文学巨匠,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下午,我们还逛了古色古香的安昌古镇,是一个出师爷的地方。

这次春游既增长了知识,又玩得很高兴。

参观鲁迅的故居篇十六

去年的国庆节,我们一家人去绍兴游玩。经过了长达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充满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鲁迅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浮雕上刻着的“鲁迅故里”四个大字,显得格外苍劲有力。顿时,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

走进街巷,这里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有着许多古香古色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各类特色小吃更是让人垂涎三尺,忍不住驻足品尝。走着走着,便来到了鲁迅故居,他的家可大了,七拐八拐的,好多屋子。绕过正厅,有一个园子,那就是有名的百草园,鲁迅儿时的乐园。也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许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在前厅院里,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可亲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小时候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看见一旁坐在椅子上的鲁迅认真听故事的样子,想象着当时的情形,此刻的我忍不住沉醉在当时的故事中。

走出百草园不远就到了鲁迅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在讲堂的中央有一块扁,上面刻着“三味书屋”四个醒目的大字,石扁下面是一幅画,画上有一只梅花鹿正伏在一棵古树下。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字是横着刻的,很像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爸爸告诉我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老先生严厉地对鲁迅说:“以后要早到!”勤奋好学的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小小的“早”字。他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从鲁迅故居出来,天色渐暗,天空飘起了细细的雨丝,踏在窄窄的青石板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大家似乎都沉醉在这迷人的夜色中。随手取出一把茴香豆,跟随爸爸妈妈上了摇摇摆摆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摇轻篙的船家带领下,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旅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599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