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1:13:09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3-11-23 01:13:09     小编:雅蕊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一

他们常常把折磨当作一种历练、一种激励、一种教训……

如果你已是一个成功者,那么只要你仔细回想一下,你就会发现真正促使你进步、成功的,不单是自己的能力,不单是朋友和亲人的鼓励,更多的时候,是你的对手激发了你的潜能,促使你不断进步、折磨是成功的阶梯,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要在折磨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一个人就会在折磨中走向成功。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每个人都会时常面临来自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处世方法、工作态度、努力程度、思维方式和心态信念等等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败。不论干什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都试图尽量避免失败或走弯路。

人生在世,难免要承受各种苦难和折磨。其实换一种眼光看待,这些折磨对人生并非是消极的,反而是一种促进人成长的积极因素。生命是一次次的蜕变过程,唯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折磨,才能拓展生命的厚度。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功成名就,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因为正是他们使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和自信。

本书强调人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那些在工作、事业、生活、生命中折磨自己的人,将各种折磨看成是促使自己成长、激发自我潜能的机会,在折磨中不断汲取力量,增强自信,最终实现人生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当你面临挑战、遭遇挫折和感到无助之时,本书会给你以力量;当你迷茫、痛苦和失落之时,本书会给你以慰藉。

生命中的每件事或人,都给你一个清理能量、演进自己、向更高更远处提升的机会。你每处理过一个个案,你就不需再次经历这些,这也是给你最大的奖励。再次强调,你永远不会被别人伤害,除非你伤害你自己。你也永远不会被出卖、被低估或不被爱,除非你自己先对自己这么做。

不少人准备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打破某个纪录或做出一项破天荒的创举。刚开始时,他们的梦想与野心十分远大,但是在生活的道路上,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随心所欲,一定会有碰壁的机会。一旦碰壁了,心情难免沮丧、低落,亲友或同事们的消极批评,更容易使自己受到影响,于是,他开始认为自己所定的目标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于是,最后便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净为自己找失败的借口,就像跳蚤主动降低自己的跳跃能力一样,想成功自然是不可能的。

认真地想想,对自己一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最后就会成为自己认定的那个模样。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人必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一个人假使失去了憧憬未来的渴望,而一味活在自怨自艾的嗟叹中,生命自然就会像是一堆无法再燃烧的灰烬。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而且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是耐力、幽默感、善解人意还是交际天分都是可以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有利工具。如果你忽略了这些才能,不肯好好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拿自己和别人比较,那么只会对你的自我及自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二

《挪威的森林》已经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让自己有种淡淡的感伤。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里透露的那种淡淡地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这里并不以死为终结。虽然我们无奈的是每个人都会死,但我们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他一直在寻找,对于他自己,对于直子或者绿子,他的苦闷与孤独,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所以我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直到最后,渡边才知道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珍惜眼前人。

其实书到最后,对于渡边君爱不爱直子这一问题我还是搞不明白。也许那样爱过。那么对于绿子,渡边是爱了?应该是了吧,因为他对绿子说过他的世界不能没有她。也许那只是一个轻轻的承诺,但对渡边那样一个沉默型的男人来讲应该还是发自内心的。两份爱,一份对那已经消失去了另一颗行星与木月相恋的直子;一份对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绿子。最后,玲子走了,直子死了,只剩下绿子了。那么渡边是会和绿子在一起的。

我以为这本书是可以拍成电影的,我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由文字堆砌而成的画面,象流云一般从头顶缓缓而过,勾我叙述这个弥漫着略微的悲伤的故事。然后,我慢慢的地闭上眼睛。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三

世界变大了,心却变小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现的就是一群人在冷酷的现实社会面前的困惑与苦恼,他们孤独,寂寞,却无法排遣,于是便开始把玩孤独,把玩寂寞,把玩无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佳作之一,他给我们展现的就是一个孤独,腐化,堕落的世界。作家借此来表达现代人在机械化、科技化的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悲哀与生存的困惑。

像永泽与初美,初美从来不管他多么滥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边,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她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事情到最后只能变好!所以她在脑海中独自编织美妙的梦想,梦总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个人在把梦编织好之后要被现实压迫得不得不万念俱灰地亲手撕碎自己的梦,然后恶狠狠地告诉自己这永远只能是梦。明知道在扭曲变形的世界里,爱情只是一个人寂寞时的玩物,而她却要冒险。很长时间之后,当初美发现她与永泽之间的爱情除了肉体上的占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绝望的惨白时,她呆滞的眼神向永泽发出绝望的质问:难道有了我,你还不能满足?他冷冷地说:“并非不能满足,在我的心里面有某种东西渴求那样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种饥渴感之中。这就是我,有什么法子?”他无法把爱情当爱情,他只有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他才能活。

直子,是因为适应不了这种扭曲的社会,所以她到疗养院来,把自己扔进和她一样需要宁静与安然的人群里,而疗养院的主治医生告诉她们:“你们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为你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既然不能改变,你们就应该让自己有一个适度的心理空间去接受那种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简单地活着。可事与愿违,她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所以她越是强迫越是更糟,后来出现严重的幻听。她没有片刻的安宁,她崩溃了。在一个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带让自己告别了世界,一个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对她来说,死亡才是最轻易的割舍。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开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鸣,久久没有散去。而当渡边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后,他深知,他与直子彻底地永别了。茫然苦楚之时,他想起了阿绿,他拨通了阿绿的电话,阿绿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后还是低沉却平静的声音:现在你在哪里?“我现在在哪里?”渡边君自问道,如今他在什么地方?他猜不着,到底这里是哪里?映入他眼帘的只是不知何处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从他身边走过去,而他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唤阿绿的名字……也许他已经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里了,只知道或许从阿绿那里可以获得某种让他排遣寂寞、无奈的.镇痛剂,继续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四

翻过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挪威的森林》终于被我看完了!

《挪威的森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本书,几次在书店也都有想买的冲动,或许是那时民族感比较强因为作者是日本人便一直拖着没买,后来因为找不到喜欢的封面,又拖了下来。今年寒假实在没忍住到底还是买了。

虽然以前就听人说起过这本书里面有开放的情节,也有心里准备,但是真正看到了之后还是有些尴尬。不是接受不了,毕竟都是19岁的人了!以前看的书就算有类似情节基本也会一笔带过,决不做过多的形容。看得出译者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极力想掩盖这一部分但为了不破坏结构该保留的还是保留下来了。

我还能说什么呢?感叹日本民风开放,文风也如此。

木月是这本书里第一个死的人,但我感觉他好像一直活着,像一缕魂飘荡在这本书的每一页,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甚至侵入我这个读者的大脑,让我感觉他好像真的存在。惊叹村上的笔上功夫,如果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是达不到这种境界。

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年少时遇见这么一两个人。你对她(他)付出了很多注意力,知道她今天穿什么,知道她喜欢什么颜色,知道她的行为习惯。但就是这样的人有一天会突然悄悄的离你而去,然后留下自己一个人回忆。那时突然发现原来孤独是从美好的回忆里生出来的。

敢死队是我认为和木月对立的人物。用上了发条的机器形容他我觉得很合适,只要发条转足了他就根本停不下来。全书他是一个很轻松的角色,浑身散发出不自知的喜感。男主角每当快心烦意乱就想想他,然后“噗嗤”一声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快乐的回忆总能冲散忧愁。虽然他也离开了,但他没有选择死亡,我相信他会活着而且有很规范的生活。他也确实活着,活在全书,活在我的心里。

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和朋友交换了意见,她说:“村上笔下的世界都是荒唐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也在分裂自己”。书中每一个角色我认为都是对立的,例如:直子和绿子、木月和敢死队。。。玲子算是一个缓冲,确实在这么极端的精神世界里如果没有一个缓冲那会让人很受不了。

永泽是个我想成为的人,做什么都可以凭喜好去做最好,他追求的世界只有自己很难容得下旁人,他的三观不是每天柴米油盐,他永远不会停追求的脚步。我渴望成为这样的人,但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不可能只为自己。我很喜欢初美这样的人,她是所有少年憧憬的类型,来源于内心的冲动、饥渴,她的吸引力由内而外,只是端坐着就像被太阳染红的柔和的云引人注目!但最后云还是散了,我第一次这么清楚的感受到什么是瞬间美丽,是被时间擦去的红色晚霞。

全书有许多过场人物,他们出场很有气氛,但并没有存在多久。人这一辈子遇见很多人,有些人你认为自己会和他发生很多故事,其实并没有,彼此只是过客或许会留下印象这么简单。

这是本由人组成的书,每个人都会选择不通轨迹,一群人散了一段故事也就结束了,但会有新的故事。而在故事结束之前我们能否有勇气留下适合自己的人?等到了最孤单的时候心里最需要的是谁的慰籍!渡边在最后在机场的人群中,躲在电话厅里呼喊着绿子。我很欣慰他在最后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对方也回应了……只是直子。

爱上一个人会把她放在心里很久,即使从来不提也不会忘记对方名字。我不认为这是对现任的不忠,因为有了对方才有了现在的自己。一起经历的事很久不去想肯定会很模糊,可人不能永远只为过去活着。还是要走出来,也不必担心那些离开的人,用一颗坚强诚实的心让他们活在自己心里!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

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六

对于《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我只在扉页上写了两句话:感伤,唯美,充溢着一种悲观主义情绪,近乎颓废。但又不全等于颓废。

《挪》是很成功的作品。只是觉得他没必要那样渲染性,肆无忌惮,也许是我们中国人观念不一样,但比起劳伦斯也就不算过分。

好作品在我脑海中只剩下片段了。对《挪》我永远不会烦腻的是第一章。那完全可以作为美文。

记忆犹新的是渡边与永泽的不羁生活,初美打桌球及我领悟初美的优美(对初美的悲剧结局的叙述),绿子的自我放纵和文章中的音乐,以及对生死哲学的参悟。一次是通过木月的死发现,一次是在直子死后经历了消沉之后的觉悟。

《挪》是对时代的控诉,是社会强加于人的悲哀。不仅仅是爱情,一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仅仅是爱情,爱情只是个背景而已。

它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是悲剧性的。直子一开始就在渡边眼中寻找木月的影子,“我”的爱是注定的一场悲剧,永泽与初美同样是两个世界的爱人,渡边与绿子(玩世不恭)是两个无奈、空虚的尸肉在相互抚爱,他们构不成爱情。

书中自杀的不少,社会问题也是有目共睹。

对学校升旗者和“敢死队”的描写,还有那个你怎么也不会忘记的玲子,可见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底。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七

“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后街同一个百分之百的女孩擦肩而过。”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在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感觉他的文章里的旋律,像在一个悠长的春日中午,角落里的猫安然入睡。眼前的绿色的柳的芽,油油地开始成烟。洋洋洒洒收放自如。唯美而不流于呆滞,冷静而不失情愫。

村上直树,或者说林少华的文字,读来清雅没有一丝酸涩或是甜腻,可是一开始就有悲剧的味道。这种悲剧的感觉是,像是有一泓注定干涸的清浅溪水,留下绝美的那种秋日的回忆,永远不可以追回的美的事物。

生命注定流逝,也注定其悲剧性。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由一种旋律想到一个人,一些事,混杂着自己的臆想和注定不可能如愿的结局。“年轻时我也做过许多梦,后来大抵忘记了。”似乎就是这种感觉。一些人因为一些人而改变着,为了指尖脆弱的爱而改变着,当时的景致像是打了柔光一般可爱而温婉,存活在心底,那个似乎是专门存放感情这个物件的角落。在那里,朝霞与夕阳,月光与星光,都是为了那个她(他)而存在。设计的对白,暧昧的空气,浪漫的湿度,特别的气味,想像每个动作每句话的语调,每个方位的站姿,每个对视的表情,心中的他的侧脸,心中的她的眉眼和嘴唇。那个百分之百的女孩,那个百分之百的男孩,总在我们设计的巧合或是场景中,完美地出现。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小细节,在多少人的心中的那抹湖水中,漾起微微的柔波。

也许我是太投入地看书或是看电影了。那些书中或电影中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存活并繁茂,久久地不会散去。想到自己,想到很多人,很多事。似乎要把自己经历的东西一件一件仔细翻阅了。又觉得伤感。

总是有一弯月悬在心里,温婉而冷静地,洒下黄白色的光,每每望去,尽是琐屑而杂乱的回忆。草萎了,叶落了,悲剧收场,满地遗憾,可是不苍白,不荒凉。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八

陈英雄将《挪威的森林》搬上银幕的困难,不仅仅在于村上这部“私人性质”的代表作之难以处理(且是在两个小时的电一影而不是电视剧中),还在于陈英雄的一贯风格:这种貌似一一团一和气的清新暖调,首先要大刀阔斧的,便是村上,或者说一切处理“青春”这一主题的作品首先要直面的芒刺。

不过,陈英雄恐怕不太同意“青春”的主题归属,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部作品“首先是个爱情故事”,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有哪一部所谓的“青春片”不涉及“爱”、又有哪一部“爱情片”没有折射一出青春的流光溢彩呢?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爱作为灵魂的出口,正如青春之于少年一样,是探出自身的壳,与 外面的世界接触与碰撞的过程,这是患得患失的,也是踌躇不安的,既不乏对未知风景的朦胧憧憬,同样怀有对命定结局的隐秘彷徨。

然而,陈英雄却没有把重点放在这种自我与自我以外的张力上,而是定位在了三角恋的问题上。这种偏见并不是他的专利,《挪威的森林》中译本的封面题词便是“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因此,这里恐怕不能排除出版社或制片方的利益导向可能起到的作用。那么,不妨从一些关键情节与角色出 发,来看看导演自己是如何表现原著的。

村上将背景设置在60年代是有其良苦用心的(有学者提醒我们,绿子感兴趣的比萨饼、色|情电一影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在日本出现的新鲜事物,而非原作设置的乡愁年份)。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娄烨的《summer palace》中都不算失败地使用过此种生理的青春期与时代的青春期合拍共振的比拟。对于村上,这种处理方式的困难在于,渡边是通过疏离这个时代的方式来保持现实感亦即对这个时代负责的,到了陈英雄那里,这一反向运动被简化为个人生活之于时代脉动的彻底绝缘,诸如绿子与渡边讨论marx(及紧接其后渡边向绿子父亲讲述欧里庇得斯)的段落被完全删除,渡边的沉重(“196一9年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完全失去了根基。

即使是在陈英雄讲述的这个纯粹的三角恋故事中,直子的部分着墨太重,以至于绿子的戏份删减许多,这不仅破坏了平衡感,更偏离了原著的题旨。水原希子死气沉沉的言行举止,完全没有传达出(以村上夫人陽子为原型的)绿子的“动”——作为直子之“静”的衬托与对照。原著中两处极其动人的描写:一是绿 子如“印度打击乐的演奏者”般的高超厨艺,另一处是绿子拉渡边看某类型电一影时“饿虎扑食”般的专注神情——用渡边的话说是“较之看电一影,看绿子要有趣得多”。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绿子关注的“食”与“色”,正是与生命直接相关的两大主题;其次,绿子感兴趣的是烹饪(歪打正着的关西风味的菜肴)与看 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case study),而非饕餮与纵一欲行为本身。诸如此类的精微细节几乎无一不在陈英雄的一一团一浆糊中被捣烂,观众也就无从体味渡边眼中绿子那种“难以抗拒的力量”。

渡边与直子的段落也许是全片不那么糟糕的'部分,据说导演专门铺设了120米的轨道,以拍摄直子向渡边讲述她与木月过去的那一场,即使在原著中,这完全是一场室内戏。原著中,直子始终是沉静、几乎凝滞的,唯一的例外不过是生日那场剧烈但依旧无言的哭泣,而陈英雄似乎认为,歇斯底里的肢一体动作与 狂躁的尖声叫喊才能够传达这位神经症少女的分裂内心,就像叙述只有在暴走中方能升华为某种行为艺术。《挪威的森林》的确是一部不讳言身体的作品,但肉一身在村上那里的意义恐怕不限于陈英雄的理解,不要忘记直子形容木月与自己的关系“就像肉一体的某个部分紧紧相连似的”,即使他们从未发生过关系。而水原希子—— 在她令人遗憾的表演外——在外形上也没有传达出小说中有着诱人身体的绿子所指向的生命力。直子的完美身体,作为尚未或拒绝同现实世界交锋的少年灵魂之化身,在渡边的眼中,因为“过于完美无缺”,甚至令人“感觉不到一丝兴奋”。

原著中仅有的两段彻底完成的肉一体关系明显地对应着两场死亡,在第一场祭奠中,身体在此前与此后都“打不开”的直子试图通过与渡边(她与木月唯一的“与外界相连接的链条”)的身体交流走出为了保护自我而封闭自我的囚笼。这一尝试的失败直接通达至直子的死——渡边祭奠直子的方式同样是通过与直子生 前挚友、玲子的身体仪式完成的,这既是对缺席的直子的哀悼,同样也是对先前未遂的身体之爱的某种补偿,这即是原著中渡边所说的“如同我与直子曾共同拥有木月的死一样,而今我与玲子又共同拥有了直子的死”。因此在原著中,对玲子的提议,渡边回答自己“想的同样如此”。而陈英雄却让渡边再三确认玲子的请求,还 让玲子在完一事后感叹总算找回了自己的青春——死去的直子在这场没有音乐的祭奠中,终于形散神亦散了。

渡边的确面临着二选一的困境,却不只是两个女孩那么简单(我开玩笑说渡边的问题并不能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中得以解决)。这是每一场青春所面临的必然抉择:或是为保全自我的纯洁与整全而弃绝“百孔千疮的生者世界”,或是在现实感中任自我在同外界的碰撞中支离破脆。这与直子绿子互为表里的对身体的态 度是对应的,也是玲子口中“肯掏心”与“不掏心”的人区别的实质。绿子作为小说结尾处渡边呼唤的对象,代表了渡边最后的抉择。永远十七岁的木月与永远二十岁的直子重归“无人岛”,泅渡岁月之河的渡边与绿子也“必须为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小说在日本发行之初,村上将上卷设计为红色,下卷设计为绿色,大 概也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暗示。

既然在导演眼中,本片的主题是爱情或三角恋,敢死队、永泽、初美、玲子的枝节便被大量削减。即使是在这些少得可怜的配角场景中,陈英雄依然不遗余力地加深着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误解。以永泽为例:不同于将迟钝作为盔甲的敢死队,永泽的存在感绝不稀薄,在村上的原著中,正是对经典文学的爱好才让他与 渡边走到了一起,而陈英雄却让渡边为寻求性体验而找到了永泽,后者则将渡边手中的书扔进了垃圾箱。有人把永泽比作盖茨比,渡边比作尼克,这里的确有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的意思,不过,盖茨比是忠实守着他的(哪怕是恶的)心(黛西)的,永泽则把自己的心挖了出来。一方面,永泽喜爱的是巴尔扎克、但丁、康拉 德与狄更斯这类没有“当代感”的作家,另一方面,他的身上又集中体现出现代性的恶,考外务省也好,寻花问柳也好,不过让他名正言顺地以冷漠的外衣裹起弥漫性腐蚀性的恶。用渡边的话说,永泽“把自己身上的不正常因素全部系统化、理论化”,正是韦伯总结的:理性化的非理性存在,是文明社会的症结所在。

初美正是永泽丢弃的灵魂,渡边在东大与外务省以外“唯一羡慕”永泽的地方即是这位“摇撼的恰恰就是我身上长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的女性,因此,在初美结束生命以后,永泽会感叹“某种东西消失了”,渡边则断绝了同他的联系。永泽与初美的结合、或曰一个有灵魂的永泽的下场,已为(同木月一 样在十七岁)自一杀的直子的姐姐所暗示,这也是永泽绝不可能同初美结婚的原因。可惜片中的初美,美则美矣,神情姿态全然不对——倒是很像陈英雄把捉到的青春或爱情的浮光掠影。

尼采说:我们承受青春如承受一场重病。这一片群魔乱舞——无论这魑魅魍魉是来自外部世界,还是内心投射一出去的幻影——的森林,自己纵然是不乏狼狈地走出来了,可是我的弟弟妹妹、还有将来我的孩子,终究还要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地走这一遭的。这篇文章,在这个意义上,是为他们而作的——虽然其中的悖 谬在于:青春中的他们看不懂青春的文本,而一旦参透了这一切,便已不复青春。倪湛舸有过极其动人的描述:那位“总是抹鲜红口红的老太太”三句话之内必说 60年代,“碧色的眼睛里俨然有当年的壮阔波澜,然后骂现在的学生,骂得我们恨不得打自己的耳光”——她却又凝视着这群青年人,“几乎掉下泪来地说:你们多年轻,多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452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